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1
关键词 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培训;资源优势;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60-03
高校开展的职业培训主要是为想要成为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大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偿教育服务,是相对于正式学历教育的非正式职业培训教育。发展职业培训教育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高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对象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采取等级式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标准,通常分为五个等级,即五级(初级技能)、四级(中级技能)、三级(高级技能)、二级(技师)和一级(高级技师)[1]。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职业培训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四级和三级,主要是依据获取三级和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培训。高校拥有人数众多的在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潜在目标对象。高等院校通才教育模式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就业面较宽,但职业针对性不强。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作为实用型人才已具备对应某类或某种工作职位能力的证明,因此培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高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的特征分析
(一)高校职业培训课程特点
高校职业培训教育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不同。学历教育课程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目标侧重于学生素质的基础性、长效性和稳定性。而职业培训教育的课程是在个体发展与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目标既要针对个体需求,又要兼顾组织能力的提升,以个人发展与职业需求并重[2]。学历教育课程传授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也与前沿知识存在一定距离。职业培训教育课程要求实效性、前沿性强,因而课程设计不仅要科学合理,能够适应当前培训需求的变化,而且要包含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最先进的技术知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启发学生思考。
高校职业培训课程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课程,实施培训。在专业知识课程设置中,不应包含与大学学历学习重复的课程,而要增加职业相关内容,拓宽专业知识面。针对在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弱的特点,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二)高校职业培训的就业推动力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的矛盾。同时,毕业生能力素质与职业岗位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所改观,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潜在的岗位竞争压力,大学生对从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愿望的日趋强烈,职业培训需求不断扩大。高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既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推行政策相统一,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相契合。职业培训是连接普通高等教育与未来工作的桥梁,是为大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所做的预备职业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入职后所必需的专业岗位技能,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空间和工作空间[3]。
(三)高校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
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在学历教育的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可供职业培训教育与管理借鉴;二是拥有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共享的培训设施和场地;三是与应用学科相关的教师长期从事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支稳定、多学科的专兼职师资力量;四是已有的办学声誉必将提高职业培训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高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培训项目,打造特点鲜明的培训品牌,必将有利于高校职业培训教育特色的形成。高校拥有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并不一定与当前培训市场需求紧密贴合,隐性的资源与优势须经发掘与改造才能为培训教育所利用,职业培训项目的开发应结合高校可开发利用的专业学科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选择地培育优势、创建特色。
三、高校发展职业培训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市场导向,促进就业创业
高校只有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教育,提升大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职业培训要顺应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发展变化,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优化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内容模块化,科学设计模块组合,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就业取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状况,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培训的重点应是对应岗位当前的紧迫需求与大学生应有而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就业的需要,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作为检验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二)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职业培训教育所需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也是高校拥有的办学资源。高校要提高办学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梳理、整合和优化办学资源,使之服务于职业培训教育,实现教育收益最大化。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衔接,在大学生完成学历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实践训练,拓展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质。注重培训品牌建设,既要秉承学历办学中养成的严谨教风、求是精神,又要摒弃学历办学观念中重学术、重理论知识而轻技能、轻实践能力的观点,服务于培训教育需求,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规范培训管理,加强体制建设
职业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个分支,高校继续教育(处)学院是负责职业培训的对应职能部门,继续教育职能部门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机构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教学、实训管理办法和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监督与管理。在现有师资力量中挖掘培养从业时间较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培训授课任务。鼓励和推荐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取得上岗考核的资格,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培训考核,形成稳定的职业技能考评专家库。统一调配培训考核所需的场地、设备、人员,保障培训计划的执行。合理分配学校与学院、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充分调动宣传、管理、授课、考核等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长效机制。
(四)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实训效果
培训方式是培训内容的载体。培训内容既要源于理论知识,又不能局限于理论。在充分分析培训学生的专业背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等方面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分类培训。培训考核结束后,结合学生反馈与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培训效果,优化培训方案。考核与竞赛相结合,在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给予其技能充分展示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推进校企合作培训,组织大学生到校外单位见习实习,增强培训的实效。
(五)开展错位竞争,适应社会需求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培训教育不仅体现了满足劳动者个体终身学习的需求,也是教育公平和民主化的表征延伸,体现着对人的发展的深层人文关怀[4]。因此,高校开展的职业培训教育不仅仅是定位于大学生职前培训,为大学生谋取工作职位而进行知识能力储备,更要从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高度开发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教育,既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又满足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张玫玫.论高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优化[J].成人教育,2007(5):4-7.
[3]刘长平.需求引导的职业培训教育探析[J].大家,2012(8):190-191.
[4]李胜芳.从人力资本价值角度看我国的职业培训[J].职教论坛,2009(8):34-36.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s of Condu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LIU Chang-ping
(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实践教学;构建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同,高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应试为目的,没有认识到技能培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不适合当今社会的人才发展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重视管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和依托。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中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和教师团队建设。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化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教学,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职业化教学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技术的应用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在日常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观,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3.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立足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案例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场所,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和教学实践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满足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目的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等。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根据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和企业的需求为前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和职业能力考察方面。通过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评定。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考察体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对考核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在考核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陈冰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3
关键词:高校;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即高等职业教育孕育而生。它不等同于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原有的高等教育,也不等同于过去一味强调动手能力的中等职业教育,而是秉承了两者的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完美结合。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政策之一。仅仅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各地先后创办起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且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教育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其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导灵魂,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由于所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每一所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在高等职业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一般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点等,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或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也正是体现了事物的特色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一般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质风貌。狭义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仅仅是指其结合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学校优势和办学传统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办学风貌和发展方式;广义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一般包括其类型特色――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层次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层次(高等性)以及个性特色――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高等职业院校个性特色包括大学精神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办学主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特色、教学特色、人才素质特色(专业特色)、服务管理特色、教师科研特色、校企合作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就业特色等许多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特色,还要有鲜明的在具有一般高等职业院校共性基础上含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整体办学特征或文化特征;在中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领域的个性风貌;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学院某一方面的独到之处。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或哪一层面,都要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作为特色项目都要有丰富的内在品格和特质[1]。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最终都归结为学校独有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重要支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华所在,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一就是对于其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历史证明,无论任何一种类型层次的教育形式都必然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发展的历史不长,教学理论以及配套硬件设施都先天不足,所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就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来求生存谋发展。如果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特色很不鲜明,不具有比一般高等教育院校更多的特色和优势,就会失去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可以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研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迫切要求。目前,办学特色已被我国国家教育部纳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系统,作为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办学特色是一种无形的实力,它直接影响着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我国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生源的竞争和就业岗位的竞争,其核心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看各大高等院校能否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能很好结合起来的全方面人才。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经费的投入、管理模式、课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全方位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详述目前我国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大办学特色
1.办学服务方向的地方性。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实时地调整办学结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才能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牢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才能显示出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地方的优越性。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服务的地方性首先体现在为农村、乡镇企业、城市中小型企业积极地培养和输送全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发展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急需的大量的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乡镇企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2.办学性质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常规建设之一就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必须得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专业设置必须把为市场经济服务这个方向作为立足点,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着手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时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数量以及规格,做到对人才的需求心中有数。比如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多年按照上述方式设置了5系2部,开设了18个专业,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等,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五大学科门类,成长为一所以建筑、财经类专业为龙头、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3.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适应性。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决定了它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切实地抓好老专业的改进和新专业的创办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也有别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全方面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哪种人才是由市场需要哪种人才来决定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在专业发展上,也不能盲目地开设各种专业,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作出科学的人才预测,把握住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4.办学模式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想与社会、经济接轨和双向交流,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有利于院校的创收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面向经济市场,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坚持走教学、科研、实习、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办学路子,使其中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结合且高效运行的一个整体[2]。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是以职业为主体,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和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本领,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各种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联办的关系,广开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社会的各项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还要积极地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迫切地需要建立比普通的高等院校更具有实践特色的实验基地。这样的实验基地应该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其实践设备设施及技术水平要有示范性,同时要具有人才、社会和经济效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仅要具有校内实习基地,也要建立一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
5.办学形式的多样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层次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几个方面[3]。它首先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分流,在绝大多数地区要坚持把层次重点放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上;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高度重视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形式多样的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目标很专一,时间相对很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以宿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在办学过程中,秉承“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鱼化龙教育集团所属高校紧密协作,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该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式办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推行一专多能、多证并举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院根据社会及学生对学历进一步提升的要求,在办学机制不变的基础上,分别和南京审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专转本形式的本科教育。学生在入校后,先经过大学专科课程的学习,符合条件的可按照联合办学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继续本科阶段的学习,毕业后,除了取得大专毕业证书文凭之外,还可以取得联合办学学院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
参考文献:
[1]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01-10-01(3).
[2]聂嘉恩.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之探索[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4
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大众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如果单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角度来做衡量的话,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相对薄弱的一群。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更具必要性。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存在的弱项,顺应学生发展规律,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和适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的评价方法与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接受测试,从而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层次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与学历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岗前职业培训,培养的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实践和实习;并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即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实践过程的体验情况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这正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所必须重视和评价的。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研究并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对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构建支撑科技产业化的职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性评价亟需“订单化”课程改革
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
职业教育直接依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为企业提供各类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战略成为行业企业的“第一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
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在全国将确定420多个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与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合作,2003~2007年共输送毕业生607人,共提供短期技能提高培训200万人次。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职业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应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行业与企业要支持相关职业院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要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要把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构建与“订单化”课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职业教育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教育(除某些技艺型人才),也不是基于学科的高等教育(相对于大多数本科教育而言)。例如,对基于技术的高等工程职业教育而言,它是培养“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重在实践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化特征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必须适应市场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及内涵的扩展所提出来的现实要求。
社会实践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直接贴近企业岗位的要求,能快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发展、技术变化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实际。工科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文科专业的模拟案例实训,都应该来自于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企业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到生产第一线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实习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合,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缩短从学校突然走向社会的心理不适应期。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5
徐礼丰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本科(教育学硕士) 助理研究员/讲师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0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将传统的产业进行合理的改造,加上新兴产业的振兴和发展,都急切地需要培育出高质量、高水平、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双重境遇,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定义和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定义描述
在为专业教学标准下定义方面,学者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束剑华教授对于专业教学标准的理解是,专业质量的标准等同于专业教学的标准,它应该是具有强制性的、由国家相关的部门颁发的有关各个专业的科学规范和基本要求。专业的类型、专业课的标准和开办专业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等组成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而另一名研究员杨延则认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该是一套具有指导性的纲领文件,文件应该涵盖对专业的开办、人才目标的确立、课程开设和教学方法使用等具体事项。专业的概念和内涵、专业培养的方案、核心课程的说明以及如何实施是国家性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组成的重要部分。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为规范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管理和专业教学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包括了对专业的描述、如何培养人才目标,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课程要求、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专业设立的基本条件等内容。专业描述方面的内容有:介绍专业的名称和该专业需要的学历、入学的要求和学习的年限等等。对于人才目标的培养可以从目标的设定、人才的规格和职业能力的要求等方面入手,包括该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范围、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以及要考取什么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要求有:与专业相对应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以及实训的流程。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包含了选择适合的评价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实训设备等内容构成了专业设立的基本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作为学校教学的基础性文件,既要起到模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又要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让各职业学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特征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权威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需要由具有权威性的公认机构批准颁发,由多所院校共同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公认机构,因此,专业教学标准不是随便哪个单位都可以来制定和颁发的,它具有权威性。
(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区域性。
各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它本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呈现了区域性,因此,在有国家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区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制定具有区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
(3)高等职业教肓专业教学标准的关联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两项基础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保障了后者的科学性。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贯通性。
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及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三者进行连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贯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必须具备的,即充分地考虑各种因素,衔接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三者在专业方面的设立、培养人才的计划和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成为科学合理的标准。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必要性
学校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来开展专业教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教学、加强专业建设的管理,开发教学教材和学习等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学校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也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根据。同时,在选择录用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会参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做出决策,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存在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所处的地域及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组织制定的。目前,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渐起步。2012年11月,教育部了第一批涉及 18个大类的 410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适用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院校)及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有关高等教育机构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专业教学及管理。该标准的颁布解决了原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和专业之间界限不明、核心课程内容不清等问题,将改变十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教学没有国家标准的现状。这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和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得以深化,加强了课程的专业性,不仅提高了办学的效益,还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范文6
论文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依据相关理论和国际职业教育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均衡性等特征。
论文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依据;内涵;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已引起各地广泛重视,尤其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区积极探索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毫无疑问,准确把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本义
要界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协调本身的涵义。“协调”和“协调发展”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经济学、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领域都在研究它,但目前人们对其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性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协调被解释为“配合得适当”,“使配合得适当”。经济学中,“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管理学中,协调主要指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强调的是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综合考虑。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协调既指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过程,又指这些要素配合恰当达到和谐的一种状态。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协调”是对“发展”的限定和约束,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限制和要求,强调发展不是事物某一要素的发展,而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协同一致,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论依据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要考虑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属性,又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特点。因而,准确把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必须探究系统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以及教育公平理论的有关阐述。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的对象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或系统要素,孤立的事物或系统要素不发生关系,不存在协调,系统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是协调的基础。
系统的协调涉及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方面,以及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强调从全局和整体上认识协调和协调发展,从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系统与外部的关系角度把握协调与协调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框架下的我国职业教育,可以看作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作为这一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中有着特定的功能,是职业教育系统协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系统理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构成要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去把握。
(二)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赖于其他部分,而且只有在与其他部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如果失去一个部分,那么这个有机结构的其他部分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没有哪一个部分能代行其分担的具体职能。为促进个人的发展,应使互相连接的教育机构和从整体来看互相依赖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明确性。“必须清除隔绝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种种障碍,让位于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论要求社会建立各种教育机构,向人们提供各种教育场所和机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衔接,形成有机联系。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们各自具体的职能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各级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实现有效的沟通与衔接,形成有机联系,保障社会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得以实现,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不断进行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
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转换为社会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类型:(1)供大于求。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过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2)供不应求。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在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下,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或者绝对减少,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此外,供不应求除了有总量问题之外,还有结构性问题,即有可能出现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于满足的现象(特别是高质量、专业性人员短缺)。(3)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也能取得最高水平。
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资本劳动要素的比值,直接影响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当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相匹配时,人力资本的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技能供求均衡的角度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和质量水平应适应技能需求的多层次化、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要。
(四)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世界银行在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中,提出了“不平等陷阱”和“不平等机会代际传递”的概念,指出具有较强经济政治背景家庭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进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更多经济收益;而家庭经济政治背景较弱的孩子,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承袭父辈的弱势地位,这就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按照美国研究的最新数据,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一半的家庭,欲达到全国平均收入水平,要用5代人的时间。可见,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作用不仅是现实的,更是长远的。
目前我国已呈现出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获得社会阶层中更有利的位置。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成为蓝领,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划分,“蓝领”劳动者在整个社会地位等级中基本上处于中下层 。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阶层提升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起到阶层固化的作用。因而,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在制度的安排上,教育应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具备了为不同家庭、种族、性别、地域背景的年轻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条件。因此,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中职毕业生向上流动的渠道,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
三、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的现实依据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各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这都为我们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变革实践
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一的就业导向,提高从业者的技能结构和水平。
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另一类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学的。后一类职业学校具体又有三种类型:一是专科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二是职业或技术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三是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毕业生直升综合大学。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比以前更为畅通。据统计,世纪之初,德国综合大学新生中来自职业类高中的毕业生占到18%左右。德国新型的专科大学,70%以上的学生来自职业类高中。此外,新兴的职业学院,其实就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开设有相关专业的职业学院。1995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宣布,职业学院毕业证书为德国高校毕业证书并与应用科技大学证书等值,这意味着职业学院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
澳大利亚建立国家资格框架(AQF)使得TAFE学院的课程、文凭和学分在全国范围得到认可,为TAFE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学分转换提供了权威性的保障条件。国家资格框架把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一到四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学生可以从第一级职业证书教育一直到获取高级毕业文凭为止,也可以分段完成TAFE的六级教育。这样,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级证书教育相互沟通。在职业教育体系外部,TAFE职业文凭和高级职业文凭的教育与大学本科基础课阶段并行,完成TAFE各阶段学习的学生,其学历可折算学分,到大学继续完成本科教育。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我国台湾地区政府改革教育体制,“技术职业教育”与“专业学术教育”两大系统双轨并行。职业教育实施中高职专业相通的办学模式,技职学院课程设计对准职业高中或专科,且招生对象以职业学校或专科毕业生为主,中职学生可往上升学至专科、大学甚至就读硕士、博士。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升学率1996年为17.7%,1998年为24.76%,中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主。此后,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传统产业大举外移,社会对基层技术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成为主流。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启示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简称ISCED)是一份供各国国内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可比较的教育指标与统计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对于区分各种形式教育的类别、层次、课程,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依据教育课程内容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将教育体系从低到高分为9个等级序列。与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高等教育笼统归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和高等教育第二阶段相比,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等级做了进一步明确的划分,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5、6、7、8四个等级,即短期高等、学士或等同、硕士或等同和博士或等同 。
完成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3级(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直接选择国际教育标准分类5、6或7级课程学习。ISCED5级为短期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等级,主要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为就业做准备。
ISCED 6级和7级课程,分别是给参加者提供中等、高等程度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使其获得第一学位(或等同资格证书)、第二学位(或等同资格证书)。ISCED 8级(ISCED8)课程,即“博士或等同”,主要是为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而设置的,本级课程主要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都有博士课程。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ISCED5级,课程分为两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ISCED6级、 ISCED7级、 ISCED8级,即本科教育以上教育层次,分学术和专业两个类别,而不再是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别。但是,完成ISCED5级教育后,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通过学分转换或其他方式进入ISCED6级(学士或等同)或ISCED7级(硕士或等同)继续学习。这说明,短期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等级专业教育或学术教育类型继续学习,已经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体现了大职业教育TVET的理念,又彰显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总之,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纷纷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等级,促进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完善及其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机会。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工明确,功能定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是职业教育内部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应具有的学历及能力程度而区分的不同教育水平。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方面,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在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引领作用。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相互协调
这主要是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构成和就业结构相协调。一般来说,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到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而产业的构成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以农民为主;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制造业工人为主;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服务人员为主。就业结构的不同必然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另外,不同的地区由于重点产业不同,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强度也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职业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按照地区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的教育,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是指二者在专业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够有效融通;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体现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目前我国需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探索建立“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与专业硕士学位贯通,[9]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让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连续学程或非连续学程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相互促进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相互促进是指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根据技能养成的规律,为准备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一般来说,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生均经费、实习实训条件、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教学过程等。目前,要进一步改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对话沟通机制,使之能够分享各自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全面提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五、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具有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均衡性等特征。
(一)区域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有状况和水平,从而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的规模、结构、质量以及衔接沟通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各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城镇化进程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性特征,不能“一刀切”,不能实施同一发展模式。
如在规划中高职的发展规模方面,应根据地方产业技术构成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中职和高职的招生计划。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方式上,应根据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可以实施连续学程,也可以实施“非连续学程”。从知识工人的楷模李斌等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身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直接从事产品制造或其他基层实务,并解决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种种现实问题,而在其手脑并用处理技术问题的操作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积累经验技术往往成为其掌握理论技术的重要基础,但经验的积累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无法完成的,只有采取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才能实现。
(二)综合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单单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要素的协调,也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等等。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必须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更好地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的公益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学分累积工作,为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创造条件。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我们既要善于把握职业教育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又要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和节奏,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协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动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是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协调”到“协调”再到新的“不协调”的辩证发展过程。“协调”是相对“不协调”而言的,根据协调的程度可以分为不协调、基本协调、协调等不同的层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质与量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构或比例关系是最优的、恰当的、合理的,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结构或比例关系有可能成为次优的,甚至是非优的、不合理的。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是动态的过程,在某一时期,当中高等职业教育达到协调发展状态后,仍需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向,定期评估经济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