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电力科技;电力工业;发电设备;火电;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

中图分类号:TM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003-03

我国电力工业未来近期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以前,实现1000GW单位以上的发电装机总容量。这一发展目标也带动着我国电力工业呈现出普遍性、规模性的自动化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多元,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发展力量也更为坚实。本文以电力科技为切入点,针对电力科技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做简要归纳和总结。

1 我国电力科技现状分析

如何定义电力科技呢?首先,我们知道电力工业是指将包括天然气、煤炭、水、核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能源,通过发电设备的转换方式将其转化成为电能,并在配合输电部门、变电部门以及配电部门的基础之上完成能源输送的工业形式。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即在整个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于电力工业给予特别关注的背景下,电力科技所取得的发展是特别显著的。现阶段,我国电力科技发展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1.1 火电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在现阶段的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结构当中,煤炭资源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小觑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为止,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当中仍然占据着75%以上的比例。与此同时,其在装机总容量以及总发电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处于领先状态。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为确保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需要在火电发展中逐步提高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益,同时兼顾对资源的有效节约。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对电力科技的应用。例如,对于装机容量在600MW单位及以上的超临界机组而言,需要加大对于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力度,借助于此种方式,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允许限值内。与此同时,对于缺水地区的火电建设而言,应当优先选取空冷机组,支持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技术的综合应用,由此实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的目的。与此同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说,火电厂脱硫技术同样是电力科技研究的重点之一,需要引起关注。

1.2 水电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与广泛的水资源储存,无论是从水能资源的经济可开发容量还是从年发电总量角度上来说,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从地域划分方面来说,75%以上的可开发水能资源均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以四川、以及云南为主的城市。结合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水电开发战略来看,水电装机总容量的发展目标是截至2020年度,达到260GW单位以上。与此同时,东中部地区的水电建设应当倾向于饱和,并提高水电在电力工业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科技的主要研究重点是:其一,提出适用于复杂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水电开发技术,不仅需要解决埋深长大隧道的开发技术,同时还需要配合好对深覆盖层处理技术、滑坡治理技术以及勘测技术的研究;其二,提出包括大坝监测、大坝安全评价以及大坝预测预警技术在内的相关风险分析技术,确保水电建设的稳定性;其三,提出有关水电站机组自动控制的解决方案,确保水电站机组在正常运行状态的在线化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应用有效。

1.3 核电发展现状分析

在当前电力科技条件支持下,我国已充分掌握了自主研发、设计并制造600MW单位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同时在核电厂建设及运行管理维护方面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我国核电发展的近期工作目标在于:截至2020年底,核电站装机总容量应当达到40GW单位以上,其在整个发电装机总容量中的所占比例应当自1%提升至4%以上。在我国现阶段已投入运行的核电厂当中,无论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还是引用国外核电建设技术所建造的核电厂,其均能够实现自主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建筑安装模式以及生产工作模式。在丰富发展的核电技术支持下,我国将逐步迈向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当中。

1.4 可再生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兆瓦级单位以上的风电发电机组本土化生产。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风力发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电力科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资源测量技术、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海上风能资源勘测技术、风力利用技术以及风电接入电力系统技术。与此同时,从光能发电的角度上来说,我国拥有全亚洲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全年度发电能力基本能够达到1000MWh以上。在光能发电的过程当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光伏技术材料。在这部分材料技术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使得光伏发电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实现电力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2 电力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电力科技的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范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应当保障电力科技向着可靠性、规模性、经济性以及节能性方向发展。具体而言,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

2.1 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可靠性方向发展

我国政府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有着极大的重视与关注,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有关电力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障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这几个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

2.2 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

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从发展趋势视角上来说,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特点,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发展期间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3 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

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从经济性角度上来说,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基于晶闸管的可控串补技术的应用,发挥其相对于电力科技以及电力工业发展的支持效用。

3 结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的成立使得电力工业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电力工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发展。最为直接的一点表现就在于:发电装机总容量年平均增长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比例。发展至今,我国电力工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这一发展态势还将持续。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我国电力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问题做出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泓泽,郭森,王宝,等.基于MREC灰色模型的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趋势预测和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8(3):67-71.

[2] 李翔,刘予胜.电力生态足迹研究对实现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以山西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56-60.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电力规划 模式 理念 难点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15-02

1 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的难点

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表明,解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电力工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已经成为现代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电力市场改革不但对现有的电力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有着巨大的冲击,对电力规划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分散决策与宏观目标间的矛盾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成为市场中相对独立的市场成员。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零售市场的形成,电力零售商、大用户、配电公司作为反映电力需求的主体参与到电力规划工作中,他们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他们具有自主规划的权利,根据各个主体发展的需求,制定投资发展策略,其目标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存在与能源政策、电力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制定相应的机制与法规,消除矛盾的同时平衡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深入思考。

1.2 积极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竞争,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电力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而且对之后很长时间的电力生产都有影响,也就是说投资决策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在规划阶段引入市场机制,从源头上进行竞争,这比发电竞价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自身的发展投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那么,有如下问题都值得考虑:如何组织规划市场,采取何种模式、运行规则、交易决策方式;电量市场有多种模式(比如单一购买方式、双边交易等),该如何与之协调;如何反映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长期供需信号,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如何协调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出现过度竞争导致的资源被掠夺式的使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做好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的关键所在。

1.3 市场机制失灵

在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必须面对其失灵问题。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具备优越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在一些领域或场合,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市场失灵或失效的现象是市场机制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消失,而只会有程度上的差别。在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研究的时候,必须考虑该问题。

1.4 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是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环境下,打破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审批开工的体制,发电公司也不再承担满足负荷需求的责任。只有在电力市场中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稳定的投资激励和宏观层面的调节措施,才能确保电网内电能供应的长期稳定,避免出现周期性的电力供应短缺,在长时间内维持电力市场中的供求平衡。如果市场缺乏有效的投资引导机制,无法保证投资者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将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使其减少对电力系统建设的投资,导致在一个长时期内电能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如果电厂回报率过高,则会导致新建电源项目过多,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长期偏低,造成发电公司亏损。投资不足或者过度投资都不利于电力工业科学、稳健、持续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做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何组织市场环境下的电源规划,采用何种市场模式、何种市场规则等,如何做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1.5 电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从电力系统的物理运行规律看,电源和电网本质上是一体的,电网是电力生产消费、电力商品交易的纽带,与此同时电网又可能是电力市场合理交易、公平竞争的障碍,为保证电力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就需要有强壮的电网结构;然而过分突出电网建设,将导致利用率下降、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等问题。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协调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防止电源规划工作与电网规划工作的脱节,防止发电资源和输电资源的浪费,确保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能源和负荷分布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做好电源电网协调规划发展的工作尤为重要。然而市场环境下电源、电网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提出有效的协调手段、激励措施以及运行规则,从而解决电源电网协调发展的问题。

1.6 电力工业与资源、运输、环境的协调发展

电力行业的生产运营与设备制造行业、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和运输行业等息息相关。电力工业发展既能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会被这些行业的发展所制约,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地发展,否则必将导致“木桶效应”。目前我国为解决电荒问题,火电建设速度远远超过煤矿建设速度,没有相应的煤炭生产能力、可开采储量和运输能力的支撑,必将造成电煤紧缺状况,导致火电无煤停机,煤价上升,不但不能解决电荒问题,而且投资效益难以保证,对将来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发电一次能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发展必须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下,对之进行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电力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控制发电排污将成为一项必须的工作。上述的问题在传统的统一规划决策情况下较为容易处理,然而在市场环境下市场主体分散决策,使得问题变得非常棘手。

2 新形势下电力规划的总体理念

在市场化改革的新环境下,电力规划工作面临众多新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把握全局科学发展与市场个体分散决策的关系,解决“三个协调”问题:①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②电力工业与能源政策、矿产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的协调;③电力工业内部因素包括电源结构、电源布局等的协调;

(2)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通过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反映电力工业的长期供需关系,为电力项目的投资运行提供正确的经济信号,避免出现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等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

(3)市场环境下电力规划效果的评估和监管问题。电力规划的评估和监管问题必须由政府部门直接或委托相关部门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针对问题一和问题二,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明显地问题二大于问题一,也就是说必须在保障“三个协调”的前提基础下,再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竞争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否则电力工业不能正常运转,何来经济效益。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分阶段解决方式,如图1所示。

在前文中已经强调,由于市场体制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形的手”无法实现“三个协调”,必须依赖政府宏观调控“有形的手”进行全局把握,保证电力工业的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在此框架下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效益。也就是说一个全局的、统一的规划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这阶段和传统模式下的行业规划有些类似,但为适应市场环境和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具有新的内容、特征与目标,为了区别在此称之为电力行业规划。

3 新型的电力规划模式

3.1 规划模式的总体框架

3.1.1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为电力规划工作准备所需的基本信息和前提工作,和传统规划基本类似,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电力需求预测:首先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并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2)能源规划政策:电力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能源规划和能源安全的需求。另外电力作为二次能源,主要为煤、水、气、核,电源结构的规划必须与能源规划相互协调,否则势必造成投资的浪费。为此作电力规划之前必须明确能源规划政策;(3)资源储量与承载能力:电力生产离不开相应资源的支撑,比如煤电不但需要燃煤的支持,还需要一定的水资源,如今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与发电支撑资源的短缺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近年电源无序建设已经将该矛盾放大并激化。由于资源储量有限,电力工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不能盲目地、无节制地开采使用,必须合理规划;(4)交通运输能力:目前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给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电煤运输已成为电力生产运行的一大障碍,为避免出现因交通运输阻塞导致无煤停机的现象,在电力规划阶段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的因素,尤其是我国目前需求急剧增长,并且以火电为主,需着重考虑,解决好煤电运的问题;(5)环保容量:现阶段我国电源仍以火电为主,发电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灰渣和烟尘等有害物质;(6)电源电网运行现状:即现已运行的电力系统基本状况;(7)协议送电计划:在“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所规划电力系统不是个孤立系统,因而需要考虑与外部电网交换的详细情况;(8)可行电源点:由政府委托第三方对本系统内的电源点进行可行性研究,作为优化规划的发电资源;(9)可行输电线路建设方案。

3.1.2 电力行业规划

虽然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示出了显著的效益。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固有缺陷,必须政府通过一定的调控措施进行干预,弥补市场缺陷,不能纯粹由发电集团公司“自主决策”,而是需要重视宏观调控与宏观把握,才能保障电力工业的正常运转,发挥市场效益。为此要做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规划,必须先好做电力工业的电力行业规划,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

3.1.3 电源竞争规划

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作用,就必须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电源竞争规划主要解决在发电侧由多家发电公司构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公正地分配有限投资电源点的建设权,反映出稀缺的电源投资市场价值、更好地实现电源投资阶段的资源优化配置等。

3.1.4 输电网规划

经过电源竞争规划阶段,电源规划方案基本确定,而即使在市场环境中,电网公司仍然作为唯一垄断者,其规划方法与传统方式下基本相似,可以直接沿用传统的电网规划研究成果,在此不在复述。

3.1.5 监管与评估体系

在传统规划中,已经有很多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也具体、多样,涵盖了传统电力规划指标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些方法与指标过于分散、繁杂,缺乏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评价方式,给电力系统生产运行部门带来较大的困惑,无法从众多的指标中发掘出针对主要问题的明确的决策信息。必须就某一特定的主题,把原来已有的和一些新提出的评价方法中和该主题相关的,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给出明确的、科学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决策信息。

3.2 政府部门、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在规划模式中的地位与职能

3.2.1 政府部门

从前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政府部门承担起电力行业的宏观调控的职责,同时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各个环境起到主导作用。

在前期准备阶段,根据政府的发展规划、经济政策以及实际状况,做好国民经济预测,由此做电力需求预测,并做好资源、环境、运输等相关因素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信息的收集。

在行业规划阶段,协调考虑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电源结构优化、系统调峰问题、电源布局优化、电源电网协调发展以及电力投资决策对后续发展的影响等因素,重点地解决“三个协调”问题,制定科学的、经济的电力行业发展方案,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监管与评估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1)对竞争规划市场的监管;(2)对最终规划方案的评估。由于电网公司仍旧是唯一垄断者,因而还需保证电网的开放性评价工作,比如接入费用是否合理、阻塞情况是否减缓或消除等。上述工作需要较深的专业技能,具体工作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机构来实施。

3.2.2 发电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发电公司对电源的投资必须通过在竞争规划市场中申报电量合约的竞争方式来获取,申报价格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经验运行水平和发展策略,完全自主调整,获得电源建设权和新建一定年份内的电量差价合约。

3.2.3 电网公司

在本文提出的市场环境下规划新模式中,电网公司主要工作为在电网规划阶段,根据电源竞争规划的结果,实施细致深入的电网规划,要求满足:(1)行业规划中地区交换容量的需求;(2)电网开放性评价指标的需求。

4 新型规划模式分析

该规划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分为多阶段处理,每个阶段即相对独立,突出解决某一问题;每阶段又相互关联,使得规划过程协调统一。理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优化规划;(2)通过由“粗”到“细”实现电源电网的协调优化规划。①电力行业规划阶段粗放地实现电源电网协调规划;②在电源竞争规划后,电源规划方案已经确定下来,此时做深入的电网规划,实现电源电网的细致的协调;(3)解决了宏观调控与自主决策的矛盾关系,即实现政府部门对电力规划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协调国家能源政策、一次能源开采能力与运输限制、环保问题、合理装机容量等因素,提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又达到了在电力投资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目的,发挥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4)与传统规划模式有一定相似之处,大部分可沿用传统规划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经验,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蒋鹏.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大型瓷套;内外仿型;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76-02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瓷在输变电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是电力工业的先行官。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压和超高压输变电线路不断投入运行,这样对电瓷产品的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SF6气体作为主绝缘的各种大瓷套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大型瓷套内外仿型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的背景

1.电瓷行业新型产品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电瓷行业新型产品的发展趋势是:一是内孔直径变化范围大,最小75mm,最大800mm,特别是欧美市场小口径有一定市场;二是薄壁产品增多,最小壁厚25mm;三是瓷套坯件大型化,要求瓷套坯件高度4000mm以上,外径达到1300mm以上。

2.大瓷套修坯机发展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大型电瓷生产企业开始研制SF6大瓷套,采用半机械和手工制作。其特点是工作效率低下,制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胚件尺度、形状极其不稳定。八十年代后期,国内企业纷纷从德国引进了光电跟踪内外仿型自动修胚机用于电瓷大瓷套生产。但是随着机械设备的老化,由于维修的零部件要从德国进口,维修费用相当高。目前,大瓷套修胚机相对较为成熟,其发展主要着眼于增加产品品种、改善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不同使用要求。而在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小内孔电瓷修胚机的技术开发上存在一定瓶颈。因此,研制和生产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小内孔电瓷成型设备迫在眉睫。

二、大型瓷套内外仿型数控修坯机的技术改进

突破只有创新,结合以上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电瓷生产厂家对大瓷套成型设备的需要,科研小组设计研制出系列新一代全自动数控高压电瓷套管修胚机,解决了电瓷行业大瓷套整体一次成型的技术难题。对大型瓷套内外数控修坯机的技术问题改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

一次成型的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制胚技术的最大问题是电瓷修胚机的精度性和稳定性。传统的电瓷修坯机,其纵向进给机构是采用两根圆柱形导轨,整个横向进给机构及刀架靠装在圆柱滑板上,工作起来由于上下往复运动,圆柱形导轨及圆套磨损快、间隙增大,导致产生刀具抖动,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传统的电瓷修坯机在制作大外径且薄壁电瓷方面有难度。

技术解决方案:将原来的圆柱形导轨改为方立柱横截面为I字形导轨,在导轨上设置轨条,在导轨条与滑块之间设置可更换的镶条,镶条与压板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当导轨与滑块的间隙因磨损增大时可及时更换导轨条和镶条,使滑块与导轨条间的间隙得以调整,保证刀具在修坯过程中不抖动,保障了修坯过程的精度;采用滚珠丝杆保证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采用自动注油系统,拖链及防尘罩,防尘又安全,同时保证了转盘的运行平稳,延长了转盘轴承使用寿命;同时,配置彩色显示器,显示加工轨迹,人机界面良好,内外加工机械均有两台32位工业微机控制,刀具运动速度和轨迹由加工程序控制,具有精度高、工效快、可靠安全。

它的优点是:与圆柱形导轨相比,纵向滑板在导轨条上作上下生复运动时工作稳定,刚度强,使修坯尺寸准确,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维修方便。有效解决了坯件尺寸大、坯体薄型加工难题。

2.小内孔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

电瓷制瓷用的原有内外数控修坯机,其加工出的内孔,最小只能是90mm以上。而且,内孔上下进刀,以圆立柱型作为进刀导轨,涨刀装在圆立柱架滑板上,通过丝杆螺母附作上下运动,其缺点是圆立柱导轨磨损大,易产生刀架滑板间隙增大,无调节间隙装置,修坯时容易产生刀杆抖动,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解决方案是:将导轨由圆立柱型改为方柱型横截面呈I字状,并且在导轨上镶导轨条,在导轨条与块间设置镶条,这样,就能随时通过导轨条和镶条来调整滑块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同时,将刀杆套加长至200-400mm,控制合金刀杆的尺寸为60-85mm,既能使加工出的内孔小于90mm,又能使修坯时刀杆不抖动,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配置彩色显示器,显示加工轨迹,人机界面良好,内外加工机械均有两台32位工业微机控制,刀具运动速度和轨迹由加工程序控制,具有精度高、工效快、可靠安全。

它的优点是:通过对导轨、刀杆直径和刀杆套长度的改进,从而使修坯机能够稳定地工作,刀杆不致抖动,能保证产品质量,并能切削出电瓷泥坯工件内孔最小为60mm,克服了传统修坯机难以加工出工件内孔小于90mm的弊端。

三、应用及效果

1.技术应用

关于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小内孔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采用可调整导轨式结构等几项科研攻关课题技术改进成果,均于2008年7月23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突破了电瓷制瓷泥坯内孔不能小于90mm的空白,可成功加工内孔60-75mm的欧美市场瓷套管,有效地达到了新型市场需求。而1400mm内外数控修坯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电瓷制瓷行业的超大设备的又一项空白。

(1)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根据大外径且薄壁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方案,我们研制出国内目前首首台修坯直径超过1000mm达到1400mm,高度4200mm的超大型数控修坯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2)小内孔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根据小内径电瓷内外数控修坯机技术改进方案,我们研制出国内目前首首台修坯直径超过1000mm达到1400mm,高度4200mm的超大型数控修坯机。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2.技术效果

此两种设备可将电瓷坯件件泥筒进行一次性内外加工,也可以只进行外部加工。搪孔加工是全自动进行的,但泥筒上必须预先制成一个同轴线的孔。内孔可加工直筒形、腰鼓形,锥形,但应避免加工下台阶形或槽。外仿加工也是全自动,并与内孔同时进行,可以加工直筒形,宝塔形和腰鼓形产品,如果加工直筒形和实心产品,为提高速度应采用样板刀具,如果加工宝塔形和腰鼓形产品,由于坯内无芯棒支撑,一般应采用勾形式刀具以减少刀具对坯壁的压力。

需要两人操作,一人负责抹光坯件伞叶表面,另一人负责铲作地面上的泥块,上泥筒时,应使用行车吊装,为安全起见一般不使用升降电瓶车。外部伞叶加工应从上至下进行。搪孔加工总是从下至上进行,当刀具上行至加工预定位置后,自动快速下行至预定位置,然后进刀再向上切削,往复数次应视泥料的切削量而定,进刀量的选择(粗加工为8~15mm,精修为2~5mm)搪孔终止时,刀具应停留在最下位置。转盘的速度应调整合适,一般与泥料配方性能有关。转盘速度可通过变频调速器设定或调节,调节范围为:0~200转/分。

内外型加工驱动机构分别由两台32位工业控制微机管理、刀具运动的速度和轨迹由加工程序控制。每天的产量取决于产品尺寸形状及刀具的种类。一般每机台每天能生产8~16只胚件。由于设备采用微机控制,全自动加工,极大地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只需一种构形刀具就可修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胚体,节约了刀具费用成本;同时增加了断点连续加工功能,如因停电或其他原因中断后,重新启动时,只要选择断点继续功能,可继续加工,不会造成工件报废。

总之,该类设备的研制成功并运用于生产,解决了电瓷行业生产220KV以上特大瓷套以及小内孔出线瓷套的生产难题。制瓷厂家由于以上设备的投入,解除了电瓷行业大瓷套及异型规格整体一次成型的生产难度,使原来不能接的订单,现能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全国几大主要电瓷厂如抚顺电瓷、南京电瓷等厂家及外商纷纷来人观摩咨询、洽谈有关合作事宜。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完善,我们将投入更大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伯勇.数控电瓷修坯机加工坯件尺寸不稳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电瓷避雷器,2006(4).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电力;经济状况;分析;措施

电力企业主要经营电力生产和供应的活动,通过发电、输电等系统结构组成一定的电力供应系统,进行相关的电能的生产和销售工作。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做于我国先行性行业的有利基础代表,其对人民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决定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对宏观经济下发展的中国国情来说,反应比较敏感,因此,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积极的制定有效的、合理的财政政策,对于改善电力投资力度,促进电力事业发展影响深刻,这种现实的反映状况决定了我国在电力事业,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强力关注,并适时的做好相应的处理应对手段和措施。

1 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

电力市场的有效发展决定了经济供求关系中对相关电力行业发展的调节功能,鼓励国家打破垄断,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规范、统一、有效的管理结构体系,促进电力行业的有效发展。但是,针对于现实中,输电阻塞和装机容量的因素的综合考虑和观察,使得电力市场的开拓仍旧面临一些难题,即目前实现电力经济高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是我国响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走向,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处理能力,具体结合国家政策进行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工作,有效推进民用电力等相关市场信息的,加强实现最优资源的有效配置,结合政府决策的高效率改善,电动电力行业的有效的正面的竞争。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督能力,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充分开拓电力独立发展的市场地位。

结合现实因素考虑,当前电力工业在市场化的有效发展上还伴随一些问题的滋生,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大规模地处理和改善。

(1)由于一些能源的稀缺性,使得在电力的扩展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主管部门在承受物价上涨难以抑制的压力之下,毅然决然的对上网电价进行控制,使得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政策下面临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电力行业自身生产积极性的扩张,更不利于有效开辟利润的增值空间,更会带来一定的亏损。因此,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改革需要及时处理,转变政府的某方面的职能,并还给电力市场一个适当的自主运营的环境。

(2)没有确立统一的用电定价标准

在供电的过程中,不仅包括具体每个用户的实际用电量,同时还包括在电流传输过程中的部分损耗,这些部分的电能需要用户加以支付。电力市场,需要全面保证各项电力支出的费用的统计,才能掌管具体的电力销售的动态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方面的考虑是保证电力市场充分开拓,促进电力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视而不见。因此,电力市场应加大对无功率费用的重视,建立有效的辅助系统财政机制,而摆在眼前的定价手段和措施都不尽完善,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制定相对合乎情理、公平的无功率用电的收费政策,公平的非配无功率供电的额外成本费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全面解决电力市场长期存在的关于电力和电压稳定的问题,保证供电业务的全面畅通,用户综合的使用电量的权利的贯彻实施。输电的固定成本的有效落实,可以使用电结构更加完整,满足不同角度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盈利需求,进而促进电力市场长足有效的发展。但追究其现实状况中涉及到的不同的物理层面和经济发展需求,使得电能输送的结构构成趋向复杂化,使得具体的人为处理工作不能有效实施,无法充分建立网络功率电传输的新型物理和经济机制,对于具体的成本分摊、理清现价规格等影响深刻。

(3)区域电网优势尚未得到全面发挥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极不均匀,是因为能源的分布状况的不平衡,由于区域内部的电网优化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要求。所以,要重视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全面革新,实现电力资源的更广区域的优化配置和扩散,有利于克服电力市场之间相互隔离的单一局面,克服电力市场发展的局限性,无法形成专业的,有效的区域间的竞争机制,使得电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得不到具体落实和改善,电力资源的使用和供应状态不好,操作效率不是很好。虽然后期在区域竞争机制上有所改善,但单个区域间的电力建设步伐相对缓慢,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理念作指导,没有一定的借鉴对象,使得停滞不前的现象在近阶段的电力市场建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表现为,大型发电集团利用其自身发展较好的基础优势,充分发挥去市场竞争力,使得一些地方的较小模式的发电企业毫无立足之地,在公平竞争理念下,也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内部早已存在的市场垄断正全面的攻击小规模的电力企业的核心发展地位,使得国家无法深入贯彻周边地区良性竞争的政策。

而建设跨区电网可以有助于避免用电的高度集中,实现供电的综合化管理,巩固建造统一智能电网的核心目的和要求。建立有效的区域电力市场可以充分调动用电的综合化管理,分会市场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行包含一定机制的供电市场的建立。而涉及到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需要结合考虑许多细节方面的因素,单纯地依靠电力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选择政府对投资的强力控制和价格的宏观拟定等权利进行一定的商榷,试图寻找新的市场开辟的途径,限制不正当的竞争和投资行为,保证各个区域的有效的、公平的竞争机制的建立,实现供电综合化的水准,带动相关经济的长足有效的发展,进而再一次巩固电力经济的市场核心地位。

2 提高电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发展的现状,和面对的一系列的难题和挫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力行业的监管工作。要知道,这类工作自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而电力行业中的具体监管工作更是难以处理,因此要注重各机构、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做到整体的系统设计和相应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总体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

电力行业需要按市场的需求和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和相关的企业管理需要进行组织机构的改革,首先,设置配网建设与改造的机构,加紧实现网络自动化的工程实施机构要求,设定特殊的用户投诉管理站;另一方面,为满足用户实现方便的费用结算途径,要建设地方的营业网点,具体实现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建立全过程、全时段的快速服务机构,使得用户能够连续不间断的全面利用电量。

而电力商品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无形的经济交易物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完成传输和使用的过程和功能,因此,应注重建设实现网络自动化的组织机构;关于售后服务要处理及时和妥当,使用户没有用电不便的困扰,售前服务也要做好,争取设立多个营业网点,为用户的报装要求提供更加方便的途径。

而业务流程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职责,以市场为有效立足点,建立专业的市场开发策划理念设计方案、需求预测与管理手段,用电新技术的推广,通过有目的的组织企业的整体营销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力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企业再营销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于具体业务的改革,还需要对电力员工进行系统的新型工业程序的传授,使其在繁琐的工作量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期间,员工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理念,还有学会新型设备的操作与应用,尽可能的扩充自己的发展潜力,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服务能力,促进电力经济事业的有效发展,建立专业、独立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

3 总结

电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建立专业的电力市场竞争体制,结合政府的宏观控制要求和内部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处理能力,深刻分析电力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要素,对细节问题逐个处理,争取全面改良电力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促进电力市场化建设的有效改革。

参考文献:

[1]程晓红.充足电力确保工业经济全面恢复[N].日报,2008.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超导电力技术;智能电网;应用

前言

社会发展中对于电能需求越来越大,促进了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前的技术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开始尝试使用新技术设备,其中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超导电力技术概述

超导电力技术是应用物理学中的电力原理,利用超导体材料的物理性质,与电力工程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近些年来超导电力技术得到了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美国把这门技术纳入到制定的电网规划当中,计划借助其技术在全美进行骨干电网的建设,由此将其技术摆在了突出位置。众多学者一致认可在21世纪中超导电力技术会成为电力工业一种为数不多的高新技术储备,一些发达国家也一致认为高温超导电力技术将会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1]。我国对于超导电力技术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大高校极力研究超导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然与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怎样,发展超导电力技术已经成为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无论如何我国都不会放弃对这项技术的研究。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内容纷繁复杂,与多种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研究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未来高温超导产品是在其技术发展而来的主要产品,对于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电能质量都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

2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

尽管在未来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工业生产最主要的使用方向,将会有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到智能电网当中,我国还是按照大电网、大机组的发展方向,远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是我国智能电网主要处理的建设工作,使得系统运行的动态安全性大为降低。小干扰是否稳定与在一定区域内联络线的功率振荡有着很大关系。如果超出功率限制的部分在输电系统中能够得到实时补偿,能够做到当过低的功率时释放一定的功率,当过高的功率时吸收一定的功率,这样就可以使得联络线功率达到平稳状态,小干扰稳定性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大规模互联系统中有储能系统的设置,储能系统起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和放电的作用,支持有功与无功功率的提供,可以实时地对线路功率通过附加阻尼控制器来完成,阻尼系统振荡[2]。增强互联系统中的电气联系同样能够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通常采用大于500kV的特高压输电系统来增强电气联系。但是特高压输电系统的设计制造较为困难,特别是在电缆上设计制造的要求极为严格苛刻,因此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为增强电气联系,从而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电缆具有损耗小、传输容量大等优点,是提高电能传输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超导情况下超导电缆技术的阻抗很小,由此增强了互联系统的电气联系,大大提高了小干扰安全性。

2.2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智能电网的“智能”重点体现在针对影响电力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具有自治与自我治愈的能力,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稳定可靠的电网运行。在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电网发展,要求在智能电网中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这就要求新技术设备能够对电力系统扰动起到良好地缓解消除作用。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在大型电网系统中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对于控制暂态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故障情况下迅速进行有功与无功,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大电网稳定装置相比,还具有过剩能量回收的优点,不至于使过多的资源流失。超导储能系统被看做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交流输电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使暂态稳定性大为提升。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暂态稳定性能够及时将故障部分隔离,当故障不能及时得到隔离,对于暂态稳定性的研究是无稽之谈。短路电流水平随着电网容量逐渐扩大而提高,如果按照短路水平进行对电气设备的设计,设计制造的成本将会增加,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到选型。现今从运行方式与电网结构方面考虑降低短路电流,势必会花费一笔巨大的费用,产生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短路电流现象的限制,采用了超导故障限流器进行对其限制,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零电阻转换成高阻值,使短路电流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体现出对于保证快速准确性的暂态稳定要求。所以针对上述对于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论述中可以知道,超导故障限流器对于保证暂态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设备犹如坚固的天然屏障能够将故障问题很好地隔绝,以免系统运行不再受故障的打扰,能够对不平衡的有功功率进行补偿,极大地促进了系统暂态安全稳定性能的长久性。

2.3提升电网的抗打击能力

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电网要对外界因素有良好地抵御能力,在受到外部打击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对于抗打击能力,重要一点是重要负荷的供电,中小型的超导储能系统在配电系统中具有很多优势,如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在特殊紧急情况下作为备用的电源保护敏感负载。针对电网的抗打击能力,在系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重要负荷还能够进行大量电力的输送。超导电缆技术运行电压比较低,所以运行中低电压的情况下,超导电缆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将巨大的电能传入城市负荷中心。即使输电走廊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也能够维持重要负荷正常持续的供电。所以超导电缆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对外界因素的抗打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4提升电网的电能质量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网电压不稳定的波动对于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超导储能设备起到了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通过功率的调节功率因数进行调节,对瞬时波动起到很好地控制作用,促使电网频率稳定下来,电网次谐波振荡达到平衡状态,这使得供电质量得到了改善,这是超导储能设备在配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3]。在输电方面,大型超导储能装置对于提升大功率远距离输变电系统的电网电能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避免频率波动,其装置进行瞬时吸收与释放能量,促使电压波动小,保证电压的稳定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应用展开了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超导电力技术基本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超导电力技术是超导材料与电学工程相结合发展而来的一种重要技术。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其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可以看出超导电力技术在未来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体现在提高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等。作为一种经济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未来在外界因素抵御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目前其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过对此应抱以十足的信心,相信通过长期夜以继日的深入研究,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永嘉.浅析智能电网在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31.

[2]张利.智能电网中的电力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1.

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范文6

一、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电力等常规能源产量逐年增长,新能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基本形成了以煤碳开发为主、火力为基础,油气资源和新能源全面开发的格局。内蒙古已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首位;电力行业方面,发电装机、发电量、售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等4项指标增幅跃居全国第1,成为国内电力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石油已探明的储量达7亿吨,远景储量为40亿吨以上;天然气预计远景储量达到4万亿立方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级的整装气田。除了常规能源以外,内蒙古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也非常大,风电装机总容量205.68万千瓦,居全国第1;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由于其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海拔高、晴天多,所以光能丰富,太阳能源仅次于,居全国第2。

二、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

随着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强,能源工业已逐渐成为内蒙古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能源产业与金融支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支持绿色的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形成。

内蒙古建立了以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行使监管职能,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的多元化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层次融资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是能源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血液”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919.47亿元,同比增长25.86%,其中新增贷款余额1626.97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5136.53亿元,其中新增中长贷款1194.0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3.39%。新增贷款中投向农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产业和优势特色行业占绝对比重。各商业银行限制和压缩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信贷投放逐渐转向环保、绿色和可持续的行业。“十一五”期末,自治区电力、交通、煤炭行业贷款余额达到近30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倍。

(三)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有力地支持了能源产业

截至2010年末,全区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0家,另有6家公司在香港、美国NASDAQ等海外市场上市。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07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7.27倍。目前,全区证券期货公司数量为3家,证券期货营业部59个,投资者有效账户67万户,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分别为116亿元、48亿元和37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以及具有内蒙古地区优势的企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来看,内蒙古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能源、冶金、化工、机械装备、乳品加工等领域,许多上市公司在行业内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伊泰B股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13家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骨干企业。北方创业、包钢稀土也都是各自行业的典型代表。这些公司在自身迅速成长的同时,直接推动了行业的整合优化,充分体现了内蒙古资源优势、独特价值和发展后劲,为内蒙古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内蒙古有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近百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能源类企业。这些优质企业已基本具备了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条件。

近年来,内蒙古能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和其他融资形式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内蒙古电力、包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融资超过100亿元。

三、内蒙古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工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能源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需要灵活的融资方式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传统的银行信贷、政府扶持远远满足不了能源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巨额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能源工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能源企业融资手段单一,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产品种类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资金,占能源工业投资总额的比例大约在80%左右,其他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的比例非常低。在直接融资中,股票、债券的发行量少,信托租赁、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多。项目融资、吸收国际战略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引入民间资本等方面也刚刚起步。

(二)银行信贷支持下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内蒙古整个能源工业资金需求结构来看,一次性能源开发和绿色能源产业资金需求量较大,而电力工业目前资金需求量相对稳定。从资金供应来看,对资源型企业的建设项目和一次性能源的开发投入较多,而对于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绿色能源产业在我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电力行业经过几年的调整,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中小型发电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行业供需较为均衡。而对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转化项目,由于短期收益效应不明显,所以,许多金融企业投入比例非常小。银行用于新型能源项目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银行对新型能源项目的收益预期不高,银行用于再生能源、节能项目以及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不利于这些领域的发展。

(三)信贷资金集中度高,潜在风险在增大

近几年,内蒙古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加之煤炭、电力行业收益稳定,短期风险较小,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能源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一些商业银行甚至通过放宽贷款条件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能源企业贷款,致使信贷资金在能源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贷款集中度的提高其风险也在同步增加。

(四)地方性金融机构对绿色能源产业支持有限

内蒙古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更缺乏地方金融龙头企业。近几年,尽管全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较快,但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资本市场的规模小,融资能力有限

内蒙古的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均总股本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和建立国家重要绿色能源基地不相适应。自治区不仅股权融资比例低,债券融资规模也很低。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融资规模十分有限。

四、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1.金融部门通过运作金融手段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凡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能源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一律给予金融上的优先支持;而对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高能耗产业,金融部门一律不予支持。

2.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度化、具体化,使之成为金融业务运作的具体可操作准则。金融部门应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等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把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细化,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运作操作准则,提高绿色金融业务运作的实效性。

3.为使金融部门配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金融部门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国内外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信息动态,并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为实行绿色金融、领导科学决策与金融业务运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南。

(二)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是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发行中长期建设债或设立能源开发专项资金以及其它专项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投资,创建能源产业的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二是除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要最大限度满足能源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外,积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进入能源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支持银团贷款。三是鼓励能源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股票和中长期债券,扩大能源企业上市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四是用信息、政策、参数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起民间资本投资运行的保障机制。

(三)完善能源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能源信贷的监测制度,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一是当地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把能源企业纳入监测范围,加强对能源行业的景气分析,消除监测盲点;二是要对国际、国内及区域能源发展状况保持密切关注,评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采取措施防止能源产业的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缓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统计能源产业的需求、消费量、增长水平、弹性系数等有关数据,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是强化金融支持能源产业风险监测工作的长期性和动态性,从时间序列上对能源产业、金融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积极开展区域能源工业与相应金融支持的动态趋势分析,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