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健康意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1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健康教育方式 口腔卫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7-0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儿园由家长填写完整合格调查问卷的幼儿220人,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1.2 研究方法:自设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家长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 ②家长及孩子口腔卫生习惯、刷牙起始时间、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 ③相关口腔保健知识:幼儿龋危害、幼儿龋预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识获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作菌斑指数检查并做记录:根据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数记分标准记分,所有检查全部由同一位检查者完成。
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显示法所用染色剂主要成分为酚红、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调查中每位受试者均检查6个指定牙齿(即16、11、26、36、31、46),每个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平均值,每个人的记分为6个受检牙记分平均值,其为衡量口腔卫生状况指标。
1.2.3 干预措施及资料收集方法:①对220名幼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数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牙周病流行性调查标准)记录菌斑指数,瞩其刷牙后再次进行牙菌斑指数检查并记录,全部调查工作由同一检查者完成,期间无一人退出。
1.3 统计学处理:将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数据做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一般情况:家长年龄:25-35岁;母亲161人,父亲59人;国企职员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职业46人;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63人,大专74人,中专以下83人,他们所受教育不同,家长口腔卫生习惯、口腔保健意识各异,随之幼儿口腔卫生状况出现显著差异。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数比较:
3 讨论
3.1 正确有效的刷牙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控制菌斑可以减少和预防口腔疾病,正确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与消除软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给予牙周组织适当的接触刺激,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组织抵抗力[1],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牙龈上皮薄、角化差,受细菌感染后易发生炎症[2]。
3.2 学龄前儿童更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学龄前儿童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加之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长,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龋齿发病率为71.97%,87.73%儿童有不同程度睡前进食不良习惯。
3.3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提高有赖于家长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调查发现保健牙刷知晓率只有29.09%,家长为孩子所带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头过大、刷毛过软、刷毛过尖等误区:只有15.90%家长知道自孩子出牙起开始刷牙。
3.4 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宣教:我科口腔医师每半年到甲级幼儿园做一次免费口腔检查,调查结果显示幼儿龋齿发病率为72.66%,而就诊率只有13.38%,说明广大家长对乳牙龋认识程度不够。
4 结论
健康教育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多样化、具体化、反复强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及监督,加强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家庭幼儿口腔保健[3],但他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证,卫生保健完全靠自费[4]。建议政府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社会福利项目。
参考文献
[1]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儿童口腔医学 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维建,孙志达,等。江苏省居民口腔健康行为调查 [J] 口腔医学研究,2006,22(5):549-551
[4] 袁菁华,卫生公平-全面小康社会的公共政策选择 [J] 卫生经济研究,2004,20(6):13-16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洁牙习惯和牙症石的关系。方法:对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检查口腔牙洁石软垢牙渍菌斑发生情况,并分析牙石症发生和个人洁牙习惯的关系。结果:牙结石的形成与个人定期洁牙习惯成正比例。结论:患者对牙科服务的利用与他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增强广大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定期洁牙习惯是早期预防口腔常见疾病如牙周病等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牙石症;洁牙习惯
为普及和宣传口腔保健知识,了解部分人群中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本文作者对工厂、机关、街道等808人次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探讨口腔保健行为与口腔健康状况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南京市2005年1月~4月期间对工厂、机关、街道等808人次做问卷调查和口腔卫生检查。男453人,女355人,年龄22-74岁。按统计学原理,分析口腔保健行为与口腔卫生状况的关系。
1.2 调查者:参加调查人员均为口腔专业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口腔医生。调查前对专门设计的南京市牙防办口腔健康教育调查表格的每项内容进行过集中培训。
1.3 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在简易牙科椅上,使用一次性口镜,镊子,牙科探针,按调查表要求进行检查,分项记录。
1.4 统计: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人工统计。
2 结果
2.1 有关定期洁牙习惯调查结果,见表1。定期做一年一次由专业人员洁牙者占3.6%。一年两次洁牙者占1.2%。偶然洁牙者占25.8%。从未洁牙者占69.3%。
2.2 接受定期洁牙意识调查结果,见表2。一年一次占55%。一年两次占8.4%。不能接受者占32.1%。
2.3 口腔卫生检查结果,见表3。牙结石存在人群占64.5%,软垢占14.2%,牙渍菌斑占28%。
2.4 健康教育从未获得口腔健康教育知识者占15.5%。得到口腔专业人员宣教者占17.9%。从大众媒体宣传获得者占75%。报告定期做口腔检查人群占2.8%。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牙病防治工作纳入卫生保健轨道,加强群众口腔保健教育是关系到全民口腔卫生有重要课题。宣传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口腔卫生工作者和大众媒体一项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一代一代人口腔卫生健康意识形成需要一代一代口腔医务工作者的努力。
(1)定期做一年一次和一年两次由专业人员洁牙者分别占3.6%和1.2%。这部分人群对口腔卫生保健自我意识强,意识到定期洁牙可早期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偶然洁牙者占25.8%,他们对口腔健康关注较弱,需通过教育宣传培养健康的卫生意识。从未洁牙者69.3%占人群的一半以上,这是个对自己口腔卫生状况不关心的群体。他反映出大多数人缺乏口腔卫生基础保健治疗意识和预防为主的观念。
(2)口腔卫生检查结果和口腔保健治疗习惯的因果关系是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保健宣传课题从人群中未洁牙人群占69.3%与患牙结石者64.5%,相近的比例说明,牙洁石发病率与未洁牙人群发生率相近。
(3)医务工作者要到基层单位去宣传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通过我们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接受定期洁牙一年一次者达55%,一年两次者达84%。无法接受者达32.1%。使从不洁牙的人群69.3%下降到32.1%,降低37.2%。这是牙病健康保健教育宣传产生的直接效应。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3
国家爱牙日为每年的9 月20 日。为了在公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意识,帮助公众建立口腔保健的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国家爱牙日宗旨是通过爱牙日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我国的龋病、牙周病患者众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十分有限,因此,解决牙病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建立爱牙日是加强口腔预防工作,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
【设立背景】
龋病、牙周疾病是损害我国人民群众口腔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
一方面,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的龋齿与牙周疾病情况严重,并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口腔预防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各地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
为此,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有关专家认识到,牙病唯一出路是预防,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群众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又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要建立“全国爱牙日”。
在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建立“全国爱牙日”是中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龋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后的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每年的9月20日同样也是“世界爱牙日”。
【历届主题】
1989年:人人刷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
1990年:爱牙健齿强身
1991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1992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1993年:天天刷牙,定期检查
1994年: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
1995年:适量用氟,预防龋齿
1996年: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口腔健康
1997年:爱牙健齿强身,预防龋病、牙周疾病,健康的牙齿伴你一生
1998年:健康的牙齿,美好的微笑
1999年: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2000年:善待牙齿
2001年:吸烟与口腔健康
2002年:预防牙周疾病 维护口腔健康
2003年:有效刷牙 预防牙周疾病
2004年: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
2005年:孕妇口腔保健健康
2006年:注儿童口腔健康
2007年:与生命质量
2008年:关注中老年人口腔健康
2009年: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2010年:窝沟封闭,保护牙齿。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4
关键词口腔保健知识行为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0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对农七师各团场进行口腔健康抽样调查,对农七师各团场35~74岁居民随机选取,纳入标准为奎屯垦区常住人口(在当地居住达到6个月以上的人)。问卷为多项选择,现场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3份,有效率为93.30%。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内容[1],结合本地实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不解释题意,由参加者独立完成。答完问卷后逐个进行宣教。其内容包括:是否刷牙;刷牙的次数、时间、方式;选用何种牙刷;对牙刷的好处的认识;对龋齿和刷牙出血采取的态度;就医方式等。自我口腔保健行为、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
统计方法:采用PES3.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为描述性统计。
结果
调查者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口腔保健行为情况,见表1、表2。
讨论
在本次调查的中老年人群中,对口腔保健知识判断正确、全面的人数很低,如什么是保健牙刷?判断正确人数28.40%;每年至少做1次口腔健康检查和全口清洁,回答正确人数仅31.10%、22.86%。说明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很差;认为人老掉牙并不是必然现象的仅占27.90%,说明传统观念是形成群体健康心理过程中较难突破关口,自我口腔保健在居民中不被重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调查人群中每天早晚刷牙2次的、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时间不少于2~3分钟的仅占19.90%、17.40%、11.80%。口腔中有烂牙、缺牙及时就诊、修复仅占23.60%、21.30%。说明正确口腔保健行为人数很低,还存在着有知识、无行为的现象。口腔保健知识是否能转化为行为是关键。口腔保健意识差,必须强化宣传牙病的危害,及时治疗的意义等知识,促进及早治疗的行为[2]。提示口腔健康教育不但要长期地、不断重复,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要在分析影响到人们保健行为的原因的前提下,运用健康信念模式、价值期望理论、行为矫正等现代口腔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树立信念,转变态度,促使其自觉采纳口腔保健行为[3]。
参考文献
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5
【关键词】 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 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 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 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刚.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1994,4(2):106-107.
口腔健康意识范文6
【关键词】口腔固定正畸知识状况;健康自我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省4个地区共计200名为实验对象,农村、城市各100名,男性、女性各100名。在探究其对牙齿健康知识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将分为常规组和健康教育组两组,每组100例,针对常规护理组给予其常规口腔护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康教育组调查员进行健康教育。其中,常规组调查员年龄6~12岁,男65例,女35例;健康教育组调查员年龄7~14岁,男62例,女38例。两组调查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1.2.1知识理论宣传
设计一套口腔知识健康教育方案,对社区员的牙齿保健行为和认知进行了解。针对不同认识程度将其分为多个小组,给予其不同的健康教育,采用讲座宣传,广告宣传和家庭传授等多个方式开展。
1.2.2发放调查问卷
向被调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了实验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具体的问卷内容包括饮食行为(食用糖果、碳酸饮料、糖水等食物的频率)、刷牙行为(刷牙频率和应用含氟牙膏的概率)。
1.2.3健康宣教策略
针对常规护理组调查员应用常规护理方式,通过广告方式宣传口腔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健康教育组调查员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4预防工作
教育员能详细讲解具体的预防策略,并定期进行牙齿检查,掌握刷牙的要领,尽量使用含氟牙膏来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并要戒除研究等不良嗜好[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饮食行为统计结果
农村食用糖果、碳酸饮料、糖水等食物的频率高于城市。
2.2自我管理分析
健康教育组调查员的口腔健康自我管理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调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