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地质学范文1
一、 强化图形特点,建立数学现实与抽象图形的联系
表象是几何直观思维的基础元素,学生大脑中的表象越丰富,越容易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直观的表象,也容易从直观的表象抽象出本质特征。所以,当图形成为视觉和直觉的桥梁时,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1.实物直观演示,贯穿视觉思维与直觉思维的通道。通过实物、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或者是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表象。例如,苏教版六年级《分类计数》,将棱长为3cm的正方体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其分割成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有红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通过实物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分别以正方体的顶点、面、棱长为标准进行分类计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印象,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探索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与几何的活动经验。
2.图形直观操作,强化实物操作与直观表象的体验。对几何形体的研究往往需要学生摆实物、做模型、割补画图等。图形的直观操作分为实物操作和图形操作两种。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中,教材中运用了多种方式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分别运用了多种操作活动帮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获得对基本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3.运用图形直观,打通数学概念与符号表征的障碍。利用图形直观理解数学事实。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经历反思性循环,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使学生从算法的相互作用与矛盾中慢慢形成符号表征。例如,认识分数、小数、百分数时,借助正方形分别来表征不同的数,既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沟通了数之间的联系,又形象地用图形将数学概念表征出来。
二、 巧用图形优势,实现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的转换
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文字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从而实现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的灵活转换,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1.厘清“问”题,培养画图的能力。年龄的局限性让学生对一些抽象度较高、复杂的、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这时,引导学生适时用好图形工具,画一画、想一想,在涂涂抹抹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思路。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页习题: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本题中,画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教师鼓励学生画图分析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不拘格式的个性画图,也有利于学生将用画图思考问题形成一种习惯。
2.看“图”想事,突出思维的过程。当学生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图”以后,会利用“图”来叙述原来的问题。借助学生自己画出的“图”,深化数学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问题解决上的难点,以期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内涵。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全班42人去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教材在处理本题时:
(1)先假设 “10只船全是大船”,结合图例可知,一共多坐了8人。而把小船假设成大船,每条船就多坐了2人,用8÷2就可以算出有4条小船,而大船也就是6条。
(2)假设“5条大船和5条小船”,算出总人数是40人,发现比总人数少2人,这时需要怎么办?在反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拿出了证据——图例,并在图上作出了调整,少2个人,只要将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了,从而解决问题。
(3)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出答案?小组里交流。在交流时学生都能根据假设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图例,再去调整大、小船的只数,从而很快解决问题。
3.由“图”说理,突出数学的表达。小学阶段常用的图包括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示意图等。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一道行程问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两人经过4分钟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当学生利用“图”来进行认真思考后,学会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清楚,并努力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期望多种思维方式的融合和碰撞,最终达到突破思维瓶颈的目的。
三、 灵活运用图形,达到图像表征与基本概念的统一
图形的变换和运动是小学数学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同时变换和运动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1.以基本图形为主,夯实图像表征的基础。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所以应该把掌握、运用基本图形解决问题作为教学任务,贯穿在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始终。所谓基本图形就是几何概念所对应的图形。如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等。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习题中分别安排了2个题目,巩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又为学习三角形打下基础,同时为学习图形面积公式埋下伏笔。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基本图形的掌握,建立图形的表征,为灵活运用这些基本图形去发现、描述问题打下基础。
2.以图形变换为主,拓宽图像表征的宽度。在小学数学课本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图形都是“对称”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另一方面,在认识其他图形时,往往是由基本图形变换而来的。例如,图形的平移、旋转、反射等运动,使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半圆以直径为轴旋转可以形成球体,矩形以一边为轴旋转可以成为圆柱体,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为轴旋转可以成为锥体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用变化的观点认识、理解图形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一种途径。
3.启发联想和想象,提升图形表征的高度。联想和想象是拓展学生几何直观思维空间的主渠道,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圆的面积》中,教材中分别将圆分割为16份和64份,把剪开后拼成的图形想象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学生对拼接后图形的想象,同时也强调了基本图形的重要性。
四、 善于构造图形,寻找代数学习与几何学习的平衡
数学家笛卡尔创造了直角坐标系,欧拉将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都是构造恰当的中介图形,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几何化、直观化,再利用几何图形相关性质求解,问题就会直观化、简易化。
1.利用几何图形特征,记忆数学结果。小学阶段学生的几何学习处于非形式化演绎的阶段,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学习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向。甚至可以说,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例如,苏教版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中,利用网络图加深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从而有效地触摸到数学的本质,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2.抓住问题的几何特征,突破解题难点。日常解题要寻找代数问题的几何特征,既实现了问题形式化的表达,又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抓住数学本质,打开数学模式或形式化的遮掩,理清解题思路或找到解题方法,实现解题突破和解题优化。例如,如果你是老师,有件紧急事情要通知同学,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给你3分钟时间,能使多少人收到通知?大胆猜测一下。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于线段和点这样的基本图形来描述复杂的数量关系,并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即一分钟通知一个人,第二次通知的新的人数,是第一次的两倍。
自然地质学范文2
应用数学,基础数学
(1)一类图色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 马海成 李生刚
(7)较大亏格曲面嵌入图的线性荫度 吕长青 房永磊
(11)简面图中短圈数目的估计 唐保祥 施莉骅 任韩
(17)极体的体积确定凸体 吴力荣
(24)矩阵损失下贝叶斯线性无偏估计及其稳健性 邱红兵 罗季
(30)平衡损失函数下风险相依回归信度模型 黄维忠
(41)两族集值渐近非扩张映射的不动点收敛定理 宋传静 吴健荣
(47)一些非光滑lienard系统的小扰动极限环 刘霞 刘艳伟
(54)与分担值相关的正规族 李三华 刘忠东 吴高翔
(61)拟分裂情形下仿射weyl群c4的胞腔 岳明仕
(76)e6型weyl群中左胞腔的左连通性 米倩倩 时俭益
(91)加权的coxeter群cn的左胞腔 黄谦
(104)强无限c*-代数的性质 梁月亮
应用物理
(115)外镀铜层玻璃包裹丝的巨磁阻抗效应 王蕊丽 阮建中 孔祥洪 杨渭 王江涛 赵振杰
(121)热温改性p(mma-st)/mwnts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智慧 徐学诚
化学化工
(128)工业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应用研究 李自成 唐菀融 朱金坤 王清江 何品刚 方禹之
生命科学
(139)上海植物区系新资料(ⅵ) 李宏庆 熊申展 陈纪云 桂萍 胡超
自然地质学范文3
无
(j000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第30卷(总第95-98期)总目次 无
主编约稿
(445)中国建筑师问题与对偶问题的4着色 ?G万禧 班福志 李晓毅 刘畅
数学
(449)关于修正的ishikawa迭代序列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张树义 宋晓光
(454)矩阵秩优化问题的一种分离算法 赵新斌 单晓成
(459)求解椭圆问题的一类外推三层网格法 李明 陈瑞志 吴官福 舒红莉 李小焕
(462)顾客对某品牌衬衣3种款式的喜爱有无差异的研究 刘罗曼 高晶
(465)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姜波
(469)具有时滞的可燃物的湿度模型 闵盈盈
(473)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职工平均工资预测 凌佳
(479)矩阵不等式在时滞系统中的应用 陈丽华 朱一峰
物理
(482)基于sketchup的三维物理实验仪器库建造 钟艺 吴迪
(486)关于薄膜干涉中额外光程差的讨论 吕嫣 林榕 刘凤山
(489)epr粒子对与量子隐形传态 张跃
计算机科学技术
(493)基于短签密的voip安全实现方案 邓立国
(499)基于管理agent的改进协作模型的研究 杨灵利 周传生
(503)线性电路叠加定理的证明 胡世昌
(509)利用发送速率调节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耗策略研究 杨睿
(515)基于mean shift的视频图像检测与跟踪 直敏
(519)hedge trimmer句子压缩技术的算法实现及改进 景秀丽
(525)基于flash的初中化学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王飞 赵颖
化学
(528)溴化n-乙基吡啶制备和溶解性的研究 秦天灵 田鹏 张洪波 孟波 杜文乐 宋杨杨
(53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间-硝基苯酚的含量 张鲜 王莹 高薇 张鹤小
(534)改性al_2o_3催化材料制备及对亚甲基蓝微波降解性能研究 祝萌 杨德玉 唐梦泽 李光哲
生命科学
(538)玉米秸秆发酵产氢研究 潘晶 于龙 王楠
(542)cu(ⅱ)在天然桃核粉上吸附行为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高鹰 朱永春 田红 李飞 辛士刚 张洪波
资源与环境
(546)辽宁铁岭莲花湖湿地植物群落研究 李阳 卜军 马纯艳 贺海升 王艳
(552)辽南滨海地区黄土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分析 王倩 刘剑刚
教育教学研究
 
; (558)flash和几何画板在导数教学中的应用 吴长帅 白云
(562)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高等数学教改探析 姜?
自然地质学范文4
关键词:自然灾害与防治;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1-02
一、课标理解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本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它们之所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原因,特别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方面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并结合自然灾害的实例,如:汶川地震、台风海燕等,来加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总体上简单易懂,没有深奥的概念、原理等需要理解,但它却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对于第一章的内容和第二章剩下部分的内容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在结构上呈现了中国自然灾害三方面的特点,每个特点中都配有相应的图表及思考题,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图表及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各个特点。此外,在本节的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大、农业灾情严重,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常听说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各种灾害的特点应该还是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大多仅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并没有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更加系统、清晰地认识这些灾害的特点。基于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图表展示、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更好地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的大国国情。
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地图分析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并能分析这些地域分异特点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树立因地、因时的防灾减灾区域观,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2)我国农业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形成因素。(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6个自然灾害带。(4)列表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农业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
难点:我国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原因及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规律为难点。教师应结合必修课模块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成因、地貌特征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程设计导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导案上主要呈现“课程标准”、“问题导学”和“优培导练”等。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习,并通过自学提出自己的问题。(设计意图: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用问题启思,生成新问题。)
2.导入。视频播放“台风海燕”,学生感受台风海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的影响,引入该节课的主题。(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之一的台风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3.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认识多种自然灾害
PPT展示我国发生过的多种自然灾害,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简明扼要地叙述所展示的各种灾害的定义、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等,以便说明教师讲授本节课的重要性。看图思考:除了PPT上所展示的这些灾害类型外,还能想到哪些在我国发生过的灾害类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台风、海啸、森林火灾等)。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在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更能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现状,从而有助于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第二部分:中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之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PPT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全球板块分布图,我国的地形图。读图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的主要原因(自然方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1.我国处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温习巩固之前所学习的关于地形、降水、气候、板块构造、海陆位置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二――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通过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形成的气候条件、板块位置、地质条件等这些致灾因子,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各种致灾因子所对应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并对各种灾害类型进行具体的举例,并在PPT上动态展现各种具体的灾害类型的分布。问题探究: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特征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旱灾多发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集中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东南沿海:台风。探究延伸:进一步探究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灾害带?(学生探究回答:略)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部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
对比我国人口分布密度图和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从中不难得出结论:我国成灾人口多。根据来源于民政部的资料显示,不难得出:我国农业灾情严重。再以“安徽、江苏两省洪涝损失统计”为例,进一步举例说明:我国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问题探究: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回答:略)
教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回答,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和农业灾情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记忆,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对比分析”这种方法。)
第五部分:巩固练习
与本节课所讲内容有关的四道选择题(设计意图:以学生竞答的方式进行课堂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反馈、记忆的积极性。)
课堂小结及板书
自然地质学范文5
关键词:自然教学法; 智障; 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00-002
自然教学法是交际法的一种,源于加利福尼亚的特瑞尔
(T・Terrell)对第二外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注重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功能。主张自然情境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环境,教学发生在日常生活情境。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对智障学生而言,口语交际是促进他们与人沟通,提高社会适应力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以自然教学法的理念为指导,利用课堂以外的学校生活场景实施训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一、运用自然教学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前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确定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在运用自然教学法时,笔者认为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生活语文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是培养智障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但课堂时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除了课堂,学校还有另一部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些环境中找出训练的机会,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2加强词汇积累是实施自然教学法的根本保障
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基本要素。智障学生具有词汇贫乏的特点。所以,加强词汇积累,是对低年级智障学生进行交际训练的保障。
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在语言的理解方面普遍比表达要好,特别是那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词汇掌握相对较好。因此,在低年级智障语文教学中,尤其要加强词、词组训练、积累。
二、自然教学法在低年级智障学生口语交际中的运用
“自然教学法强调培养口头交际能力,主张在此时此地情景中交际。”
1.结合学校实际对每日的例行活动进行环境分析
例行活动是学生每天都要经历的活动。实施自然教学法,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校的作息,对一天的例行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可以实施训练的部分,在这种环境中进行交际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的语言。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来看,除上课时间外,还包括学生早晨等候入校、晨检、课间休息、活动、午餐、离校等,这些都是可以对学生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部分。
2.依据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生活语文应“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由此,我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的习惯。
(2)有表达的自信。对有口语的学生,尽量使用文明、得体的普通话。对无口语的学生,则要求通过肢体动作等实现交流。
(3)能用完整的句子正确表达。
3根据例行活动,确定相应的训练内容
言语的发源地是情境,在情境中产生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促进语言发展。
依照以上的每日例行活动,逐一确定口语训练的内容。
如学生在等候入校时可训练问候的语句;晨检时可安排认识日期、天气等;课间休息时,可进行类似“我要喝水,我能去玩吗?”等生理需求、征询用语的训练;操场活动时,由于环境大,情况杂,可训练的内容也更多。在就餐、午休等活动中,教师均可根据情境做出相应的口语交际指导。
4.口语交际训练的形式
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是互动。在低年级智障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笔者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对话”两种方式进行。
(1)问题引导。“问题引导”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表达层层深入。例如通过这一方式训练学生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你的家在哪里?你家有几口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也能得到锻炼。
(2)对话。对话是指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
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迟缓,除了智商因素外,缺少足够的说话机会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可通过“对话”,不厌其烦地跟学生聊天,为他们创造更多说话的机会,使之在反复运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运用自然教学法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训练目标要适当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尊重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适当的训练目标。如对口语相对较好的,要求用比较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对不能使用句子的,则可通过短句或词组来表达;对无口语的学生,可通过手势等肢体语言实现交流,从而使每个孩子的交际能力都有所发展。
2.训练要经常
智障学生的记忆存在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的特点。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使学生能在相应的环境中,有机会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3.注意口语交际时的内容、音量和语速
智障学生的听觉感受性较差,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比较低。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时候,尽量使用能被学生理解的语句内容。同时还需要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以保证学生能够听到、听清、听懂。
4.自然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自然教学法侧重的是教给学生日常用语,追求实用目的。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所以要有意识的把自然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尽早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兼中.《以习得、监控理论为基础的自然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界》,1990.第一期
[2]钮文英.《启智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台湾心理出版社, 2003.11第一版
[3]姚文蔚主编.《行知教育论著百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4]《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2006年6月重印)
[5]陈峰丽.《对中度弱智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之我见》,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6]张小军.《对弱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探索》,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7]罗洁主编.《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功培训及展示活动培训手册》
自然地质学范文6
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的课程现状
钦州学院于2006年2月开设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其中目前地理科学普通本科专业包括四个方向:师范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海洋遥感与信息处理方向,均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地理科学专业已经成为钦州学院的重点发展和优势学科专业之一。《地质学基础》一直是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讲授的,且不同方向课时均有限但又有所不同:地理科学师范方向的学生要在一学期上完自然地理学(一),其中包括了地质学基础、水文学、植物地理学三门课程,一共80学时,每门课程的课时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而其他三个方向只上自然地理学这一门课程,一共54学时,地质学基础的课时也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但学时有限,对于地理科学的专业理论来说是十分欠缺的,基础也不够牢固。而其他的同类型的师范类院校,大部分都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等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进行单独授课,有固定的课时,从而保证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扎实性和学科知识的通识性,并且不是仅仅针对地理师范教育方向。目前,地质学基础的讲授只有一名专任教师,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学生也会有参与课堂的机会,主要是回答问题的方式较多。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等综合手段来讲课,教学效果受到教师自身讲课水平影响较大。
以往对于该课程成绩的记分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作业、考勤10%)+期中成绩(试卷30%)+期末成绩(试卷60%),成绩往往是以期末论成败,以背书答题论分数高低,这样的记分方式本身也容易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平时不努力,在期末突击背书往往获得高分,而实践能力不强。地质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内容的实习涉及到两个环节:一个是校内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另一个是野外实践环节;二者共同构建了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完整性实践教学过程。对于那些刚学习了理论知识而又充满新鲜感、好奇心的学生来讲,校内实验室的实习无疑是把课堂教学文字图片知识、影像知识与现实的标本相结合,更加直观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更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而就钦州学院的校内实验室情况来讲,教学资源十分缺乏,表现为:实验用的岩石、矿物、化石标本数量有限,往往是5-8人共用一盒标本,且实验盒装标本较小(不超过4cm)且不够典型,有些矿物虽然是这个矿物名,但标本却是多种矿物存放在一起,即便多次进行提醒,仍然有学生混淆误以为是一种矿物;实验课的小刀、放大镜、无釉小瓷板、稀盐酸等常用教学工具缺乏,使得一些基本的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难以得到确认。上述室内实验课必备的教学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室内教学的开展,学生室内实践学习收获也十分有限,而最重要的是会挫伤学生学习地质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地理科学专业以前只有地理师范方向才会有相应的地质学基础实习,并且是和其他的地貌学、水文学课程合并在一起称为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实习的地点和实习出发时间不固定,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够明确,使得学生不像专业实习而是走马观花的体验式旅游见习,其结果是实习过程中实习点的学习印象都有,但收获较小,野外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
地质学基础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课,在此之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科学概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该课程的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因此,针对地质学基础当前面临的教学现状和问题,应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两方面进行。就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言,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进行: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针对地理科学的四个方向做出如下改革尝试:将地质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分为:通识性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方向性内容的课堂教学,其中通识性内容主要是包括地质学的四大版块[5]———地球(自身的形状与大小、物理性质)、地球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地球的行为(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球的发展历史(主要是地壳演化简史),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基础知识点。而专业方向性内容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上述通识性内容后进行的针对学生本专业方向与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的学习。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拆分,有助于分清教学的重难点与内容的层次性,将引导性和核心性教学内容作为专业的重点知识和基础性知识,将专业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难点,按照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分解,争取让学生学到与专业方向有关的“有用的知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教所储祖望教授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地学类本科生的培养方法[12],认为美国大学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本科生可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
如MIT制定“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此外,还开设了大量研讨式课程,激发学习积极性,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由于受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条件等的限制,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还是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且很少参加科研及其他实践活动,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从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借鉴美国大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模式有二:一个是可以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为主,教师作为导师以指导总结为辅,即将每个班按照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组,在每次课前分配给学生一个课要讲授的内容任务,以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进行讲授,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小组间的互动,允许各种质疑与讨论,通过研讨的方式强化知识学习;另一个方式是以传统的教师引导讲授为主,但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工作,每次课要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能够答疑解惑。一般情况第一种方式适合于基础较好、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由于对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实施有难度,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尝试性选择性的教学手段。而究竟选择哪种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可以做一个摸底测验)和实际接受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两种方式可以交叉进行以体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实践情况看,以讲授为主,一学期会穿插大约两次小组讨论模式。课程的考核是对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变大学课程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的学习方式,可以尝试在课程成绩的记分方式上进行改变,变“期末突击”的方式为“功夫在平时”,具体的改革方案为:平时成绩(作业、考勤30%)+期中成绩(书面考试10%)+校内实习成绩(实习报告、实习测验结果20%)+期末成绩(40%,可以笔试或ppt展示)。这种新的记分模式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平时成绩中的作业,应该设置每堂课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简短的地质新闻或地学前沿信息的播报;一是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不只是试卷而是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命题进行的一个地质学知识扩展的报告,以幻灯片的形式,个人阐述。#p#分页标题#e#
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