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特征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1

 

1循环经济学的内涵

 

目前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因此,并没有把循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宄。例如,诸大建认为,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忽略了生态环境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平衡,过分强调扩大生产来创造更多的福利;而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如何通过减少废弃物来获得更多的人类福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奈民夫。那顺、梁继业和邢恩德认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这门学科称为“循环经济学。徐大伟和王子彦通过梳理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贡献,指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宄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其文章认为“循环经济学”这一名词是由吴季松提出的。而吴季松认为“系统论与生态学是循环经济学的两大支撑”,“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要像生态系统中一样,建立起经济系统中的循环组分;与生态经济学同一理念,但研宄及措施更为具体”。

 

从已有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文献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对象就是循环经济。而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见解,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探讨可以归纳为三类观点:第一类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第二类是从生产的技术范式角度定义循环经济,主张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使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第三类观点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来定义循环经济,都承认“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三项基本原则,也是循环经济论点的最为显著的内容。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根本在于“循环”: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转的线性经济系统,而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个闭路循环系统。因此,不妨将循环经济学定义为以“自然—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研宄在既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以缓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为目标,运用经济学方法研宄物质流、能源流的运行机理、方式、技术、效率、机制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循环经济学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视角为研宄的切入点

 

当前的经济学研宄对象业已从经济系统本身的一元思维拓展到“自然一人类社会”二元思维,但是,“21世纪的主要矛盾由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增长)变为需要大幅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单位自然资本带来的经济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更需要通过在区域系统运行的不同产业之间、同一行业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与能源交换。因此,循环经济学中的空间概念,将跨越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以及各个产业内部系统和产业系统之间,以及社会一经济系统,而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内寻求物质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1.2循环经济学是深层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认为两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生态思想,这种本质上有别的观念反映在当代生态运动的具体行动中便有了完全不同的现实主张。例如,在解决污染问题上,浅层生态学通常的做法是,用技术净化空气和水,缓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许可范围内;或干脆把污染工业完全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与此截然相反,深层生态学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评价污染,关注的是每个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生存条件,而不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它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方面R。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学不是一个解决局部或部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经济科学,而且从更深层次的问题揭示、更大范围的系统设计、更为有效和长久的解决措施方面,来提升“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的运行效率。

 

1.3循环经济学的研宄目标是着重借鉴经济机制与杠杆,合理组织资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与保护

 

其中也要考虑这一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例如,仅仅从资源循环利用来看,循环利用的次数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考虑到每一次循环,都需要添加额外的能源与物质,比如附加的机器、运输的基础设施等,则就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生产流程、工艺或资源、环境、生态条件下这一循环利用的程度。

 

1.4循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目前一些分析十分注重将技术经济的分析应用到循环经济研宄的具体领域。当然,循环经济学的研宄并不限于技术层面、自然系统层面,而要寻求有利于形成循环型经济模式的社会经济制度。

 

2循环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异同

 

循环经济学的研宄是以“自然一人类社会一空间”三维系统为支撑的,而自然系统又是由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及自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这四者之间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同表象,从而又是相互区别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可再生性和资源禀赋,由于资源贸易的发展,使得自然资源的区域约束性相对减弱;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在于环境容量;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灾害发生的风险程度;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生态阈值。由此可见,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约束性和影响途径是不一样的。

 

依据自然界及其组成系统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自影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学科体系。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以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经济学则是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经济学则是以生态阈值为基础,研宄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学科。

 

当然,如果从大资源、大环境、大生态的概念出发,则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又是重叠和交叉的。例如从大资源的角度出发,则不仅研宄自然资源,还研宄社会资源,当前一些资源经济学的研宄内容就是这样的。除此以外,还可以将自然环境理解为环境资源,将自然生态理解为生态资源,从而扩大了资源经济学研宄的范畴。还有即是从大环境的角度,将资源、生态纳入环境系统,并将其作为环境经济学的研宄内容;也有的将资源、环境纳入生态系统范畴,并从大生态的角度来研宄生态经济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区别。

 

对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划分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可以涉及到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的相互内容,因此,需要综合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三门学科的内容来加以分析与研究,这就需要产生一门新的学科。这门新的学科就是循环经济学,其从资源集约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化以及生态循环利用三个角度来实现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学是一门有别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兴的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全面、系统地描述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一旦形成为成熟的学科体系,其将高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反过来还可以引导这三门学科的发展。

 

3循环经济学研宄视角的比较与发展趋向从当前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来看,其研究视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3.1技术流程分析

 

这主要是从事技术科学的学者,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思路引入到生产流程,并通过对生产流程过程中资源投入、循环利用及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工程流程或技术建议。例如,有学者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按照物质守恒定律,针对产品中所含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稳定混合物,研究其基本规律。图2表示产品产量变化情况下,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提高循环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或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资源效率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循环率对于资源效率的增长要小得多[10。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资源效率与循环率之间的关系Fig.2Therelationbetweenresourceefficiencyandrecyclingrate资源利用效率与循环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完整的或真正经济学上的效率;对于产量持续增长情况下循环利用效率对于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要小,这也是一个假设,有可能在资源环境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即便扩大产量,其生产者也是注重资源集约利用,从而改进生产流程,促进循环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里还需要考虑不断增长方式的成本与效益,如引入新的生产流程与工艺以提高循环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预期产出。对于企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要对比分析采取循环技术和新能源的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从而确定循环技术的可行性。

 

3.2深层生态分析

 

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循环系统(如循环农业、循环工业等)的构建方面。例如,在生态工业园中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进人大循环的,因此还应建立把使用后的产品进行回收、加工和处理的企业。这样,在生态工业园中,既有中、小循环,又有大循环,如图3所示,在a、b、c、d、e、f阶段,企业A',B',C'分别承担企业A,BC的产品使用报废后的回收、加工和处理。然而,按照深生态学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实现收益分享、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存在资源链断裂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因此,还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建立收益分享机制的同时,构筑风险分担机制,从而建立更为可靠、稳固的循环经济共同体。

 

3.3模式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从企业、区域、社会层面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结合各地实践提出具有更为具体的模式内容。例如,有研究结合江苏省发展实践提出了七种模式:工业生态整合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结模式、生态农业园模式、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商业化回收模式[11。同时,各地还在积极探索模式推广,以不断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时,总体看来,对于模式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还有待増强,尤其是实行循环经济的时期相对较短,还难以分析模式推行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循环经济实施效果。

 

此外,还有研究从战略、立法、规划、政策建议等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总结。就总体而言,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由此可见,循环经济还处于定性探讨与实践探索阶段,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业己走在了循环经济学理论探索的前面。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2

统计认识世界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统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然后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数据资料。从实际出发,保证统计资料的客观、全面、准确,是统计客观性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指标体系设计既要把握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更要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反映循环经济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创新。当前,各方面对循环经济所强调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因废弃物的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都具有共识。但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上有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废弃物的问题开始,向生产领域延伸,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都有较快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减少企业资源投人,减少了生产废弃物及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中观层面指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也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生产中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在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减少废弃物处理费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宏观层面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如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丹麦、荷兰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等高收人国家,都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目前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法。我国推行循环经济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实践手段从传统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到提倡“清洁生产”和15014000认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明确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国务院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法规性文件,国家发改委侧重于引导生产环节废弃物的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使用效率;环保总局侧重于从控制废弃物排放量(废物、废气、废水等)的角度来实现无害化。这些标志着我国进人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阶段。从上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指标体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应该统筹考虑以下两方面:

1.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在我国则刚刚起步。因此,设计指标体系既要有超前性,同时要注意国际可比性,以有利于发挥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2.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统计指标体系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应重在建立,待后逐步完善,从我国实际出发,既反映循环经济的项目投人、规模数量和经济效益产出,又要反映资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效益产出。

二、体现总体性,结合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设计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现象具有广泛复杂的联系。统计虽然也注意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某些个体事件,但更把某一方面性质相同的事物作为总体研究,其目的是更深人地把握规律。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原理,归纳事物的总体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根据统计的这一特征,指标体系设计要全面认识循环经济的性质,把它作为一个总体,在广泛复杂的联系中揭示其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的总体性质体现在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循环经济以高素质的劳动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和稳定,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实现“三赢”发展。依据上述循环经济的总体特性,指标体系设计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整体出发,考虑以下方面: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和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通盘考虑,相互衔接。也就是说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和社会和谐上。

2.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采用一系列关联指标,反映其在GDP增长方式转变、生态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度。

3.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能转化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并把这一指数作为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突出数且性,紧扣循环经济的本质设计指标体系

一切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然而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统计正是通过数量认识世界,数量性是统计的最重要特征。统计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要遵循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质和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密切联系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特征。因此,指标体系设计要紧扣循环经济的本质,通过数量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原则(所谓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从生产环节人手,转变传统工业社会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增长,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为了定量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根据上述循环经济的本质,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

1.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根据减量、再用、循环原则选择指标进行描述。

2.从消费环节进行描述。主要指生活垃圾的排放和回收处理等。

3.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重点调查描述。

4.选择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废弃物进行典型调查描述。

四、注重可行性,按推行循环经济的需要设计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的推行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涉及到许多技术、市场的细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一个阶段是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时期,设计指标体系要从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推行出发,反映循环经济的进程和循环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与此同时,统计不是万能的,指标选择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做到既重点突出,又充分考虑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在使用和操作上是可行的。根据可行性要求,从推行循环经济的需要出发,指标体系设计要关注以下方面:

1.产业生态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明确核心产业是统计循环经济的关键。各类产业或企业间具有产业关联度或潜在关联度,各产业间的物质流形成产业生态链。如果产业间没有关联和关联潜力,就不可能形成循环经济。同时,产业生态链中必须确定一个资源稳定、具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业。比如青海盐湖资源开发,把钾肥确定为核心产业,利用钾肥生产的废弃物发展镁、铿等产业,就要作为循环经济产业统计。

2.政府政策导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条件,指标体系要及时反映政策的导向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行动,需要政府的倡导和积极扶持。尤其是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工具主要有: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惠;制定环保评估标准、排放的技术规范及工艺规程;政府以绿色采购和投资来推动生产者生产环保产品;引导、推动并规范循环经济企业,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其竞争实力。指标体系应反映其中重要政策工具的效应。

3.市场机制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充分条件,要关注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本能。若产业生态链要正常运转,除了政策导向外,重要的是健全市场机制。指标体系要反映循环经济产品市场份额和价格变动对利润的影n向。4.发挥部门统计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循环经济统计指标的许多统计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要将政府统计局的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部门数据,加工现有数据,增加必要的专项调查经费,尽量减少基层统计部门的负担。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渠道

1.指标体系框架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发展条件、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4部份组成,共18项指标。每项指标数值设当期实现值、基期值和增减百分比。基期可选上年或某一重点年份,根据基期选择不同可分别反映单项指标当年或一个时期内的变动情况。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综合反映循环经济整体发展状况,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法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二名各指标增减百分比x权数

2.指标权数赋予说明

权数在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中起到权衡轻重的作用,权数越大说明该指标越重要。根据指标重要程度,18项指标分别赋予10、6、4、2的不同权数(详见附表)。首先,增加值是反映循环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结合GDP资料可进一步分析计算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资源综合产出率、生产污染物排放减量、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再用、循环原则(所谓3R原则)。这4项是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分别给予最大权数10。其次,投资额、销售额、实现利润,反映循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保证程度和经济效益;万元GDP能耗、水循环利用量、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率,与3R原则紧密相关,尤其是说明能源和水这两大紧缺资源的节约程度,所以这6项是主要指标,权重分别为6。再次,研发项目数指标反映科技对循环经济的先导作用;产品种类产量反映循环经济的行业品种分布广度,它也体现产量规模,但规模的大小主要在增加值中体现;从业人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规模,这里主要用来辅助说明社会效益;能源原材料占工业成本比重主要也是辅助说明效益状况,这4项属于次要指标,权数分别为4。最后,政府扶持资金、税收优惠二项指标反映发展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条件更依赖于市场份额和价格,这一点在销售额、实现利润中也能体现;循环经济企业单位数和清洁生产达标企业也属重复反映规模状况的指标。这4项指标属辅助指标,故权数最低,分别为2。指标体系总权数为100,其中发展条件为14,发展规模为26,经济和生态效益分别为26、34,这些权数分配比例突出了效益优先的原则。既要积极发展、不断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更要真抓实干,不能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杂货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发展循环经济要体现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本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3

关键词:脉络 区域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与脉络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和地域空间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理念,在企业、园区、区域以及区际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次,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园区层次,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在区域层次通过建立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区际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只有结合区域的概念,才能从完整意义上诠释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从政策层次来看,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政府高层的普遍重视,从具体实践来看,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在政策层次上,体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政治推动特性,不断高效和循环利用及其过程完善。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与系统机理

区域循环经济框架组成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主要包含产业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主要基于产业共生和关联的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的行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和公众组成,区域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传输者和分解者。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模式研究的断面性、知识体系的缺失性、具体实践的机械性。具体地说忽略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动态性”,缺少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区域性,就是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如果缺少基于物质流的核算,就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划分成:驱动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有利于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框架体系,完善和重组的发展目标,有利于有关行为主体,进而将其发展,提升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实践的操作性。

其驱动机制在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自然和人文在内的整个区域系统的不断完善;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传输和分享;运行机制是整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反馈信息的渠道、处理、诊断等方面着手设计反馈机制,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控机制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以充分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驱动的作用机理,就是在政府的环境政策推进与制定过程中,指系统内外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与转换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公众意识提升也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都具有正向效应,经济增长对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的冲击影响效果较为稳定,技术效应表现为对废弃物能值增长的抑制效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完善和重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非常迫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机制是资源环境危机下人文响应的具体表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实现对现有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改变,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侧重于区域产业体系的仿生态构建,并通过产业共生和产业集群来实现. 根据共生企业间的相互利益关系,通过区域的产业系统集成管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规划空间的地域性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鲜明特征。区域循环经济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问题,要体现在区情的分析和识别,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得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中的战略布局特点鲜明,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完善和重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体现为公众参与机制,并互为反馈影响关系。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和重组,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本流在区域内部以及和外界之间的不断交换与转化,它们在系统中起到了沟通的链接作用。

总之,在中国,循环经济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功能,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机制,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作用机理,旨在实现国家既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统计指标体系 资源化 减量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

化型的经济形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

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发展的时间尚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却并没有形成成型的发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成熟的经济指标体系,并且要辅以完善的调查制度,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国外发达、成熟发展经验的借鉴,然后通过对自身发展特点进行总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对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要求所有的发展规律都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资源二次和循环利用原则,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具体要求,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所以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减少因为经济发展而给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向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危害,一些观念先进的专业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便尝试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之处,其只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危害,避免影响自然和生态环境[1]。因此,在循环经济提出之后,相关人士也主要将发展经历放在资源的无害化上,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减量化和循环性上。到了八十年代,在循环经济理念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是通过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于是,循环经济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性,也开始注重从源头对生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更好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伴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越来越严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便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于是,循环经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高峰期,世界各国纷纷重视起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从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的主要宗旨,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减量化、无害化和高效化,进而实现经济的低能耗、高效率和持续循环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成为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性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便不难看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其所具有的最大特征,便是使经济的发展具有了生态性和循环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只有在二者同时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2]。而从过去传统经济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其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其是一种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发展,不具备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只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限制,而不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循环经济,其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具备比较高的生态性,不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确保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另一大特色,其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的持久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的使用寿命,还能够降低对资源的利用速度,将低资源的消耗,为资源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提供缓冲。

(三)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也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循环经济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技术。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加强了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与此同时,也更好的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在大大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资源循环和再生提供了更多优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3]。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通常情况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对对象系统进行确定,做好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在该阶段,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在对对象系统进行深入了解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概念模型。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特征系统措施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炸式增长、交通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3]杨益均沈勋丰:城市循环经济.集团经济研究:2007~2

循环经济特征范文6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规划内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循环处置和利用的定额指标和标准)等。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实施,强制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义务与责任公平分担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不仅要设定节水、节能、推进计划和制度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工作目标,还要根据区域情况设定资源节约、消耗、废物排放、循环利用和环境状况等量化约束性目标。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率等特征指标。对于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应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发展形势和区域特点在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侧重地选择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循环经济规划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思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方案,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以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减量、节约、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综合规划,同时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规划(工业带、农业区、矿区等)、重要专业规划(节能、节水、废物循环等)和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城乡规划和园区建设。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发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对新建、扩建和已建的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进行建设、规划、改造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