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的性质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 植物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句话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学生有没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1]。怎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让教师的辛苦劳动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呢·笔者以教学经历阐述一下如何提升植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点繁多。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培养对这门课的兴趣,就会感觉到植物课枯燥无味,就不会去认真学习,从而使教学成为无效或低效教学。反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学习这门课感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活跃开阔,所学知识就容易记住,从而就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对客体的选择态度,表现为对某种或某些活动的爱好和积极情绪,兴趣引起活动,使个性积极化,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且大有成效[2]。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一门课程,这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曾经有一位学生在笔者的QQ空间中留过这样一段话:“老师,学习是真的需要老师的。我去年植物学考了九十。现在大二了,挂了好多科,因为没兴趣。”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对这个现象“窥豹一斑”。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年轻教师因为刚从校园中的“学生”转变为校园中的“教师”,还没有教师的架子,也与学生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因此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喜欢和信任自己。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都有高学历,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学生处理很多事情,也可以讲述诸多研究生求学阶段的许多学生未曾经历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插入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或图片。譬如:在绪论一章的讲解中,我会穿插大量非常优美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感受美丽的宏观植物世界和奇妙的微观植物世界的同时,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连理枝”是怎么形成的,对于这个诗句中所提到的想象,同学们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可能并不清楚。在这时,我就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学生们听,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植物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强调课堂纪律

2.1坚决杜绝逃课现象。好的课堂纪律是提升课堂教学性的基本保证。要想保证课堂纪律,首先要杜绝逃课现象。为杜绝逃课现象,笔者采取的措施是每堂课课前点名,一学期下来,学生就习惯了这种措施,也习惯了每节课按时来上课,效果很好。但在点名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光单纯地用它来监督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也可以用它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点名时,不要只顾低头念学生的名字,而应抬头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在点名过程中,用心去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当学生知道教师记住他或她的名字时,他或她会感到教师很亲切,同时拉近与老师的距离,从而喜欢这位老师。

2.2对于开小差的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现在课堂上最常见的“开小差”行为就是玩手机。学生无论是看小说还是打游戏,他们都会沉浸在那个小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在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他,把他及时从那个“世界”里拖出来,重新回到他应该属于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反馈的意见来看,这样做的教师,学生会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2.3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教师一定要避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张开嘴,一些知识点与教师一起重复,这样做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教师,另外还有利于对知识点的记忆,最重要的是,这是防止学生上课昏昏欲睡的有效的方法。

3.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植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许多概念很抽象,若单纯讲授,难免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有条件的高校都引入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使声音、图像、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内部结构及发育过程。比如在讲授根的次生生长过程时,根中发生的复杂变化若只通过讲授来完成,则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把这个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则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整个过程。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首先,制作课件时,不要把所有教学内容照搬到课件中,上课时只是照着大片文字机械地读,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昏昏欲睡。而应把重点、难点、关键点凸显出来,同时注意讲课的节奏和速度,这样学生听完课后,才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这点很关键。许多学生看完多媒体课件后,最大的不满就是内容太多,不知重点,非常劳累,感觉知识如过眼烟云。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多媒体教室中的操作台位置一般在教室的边角处,并且操作台一般也比较高大,如果教师利用电脑鼠标来操作课件,就必然受到限制,只能整节课待在操作台后,难以在教室中走动,这也给师生交流造成了一定障碍;若要在黑板上写画其他东西,则要不断地来回跑动,浪费时间。这时可以借助远红外线鼠标控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室内自由走动,与学生的交流自然多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其他教学手段。比如,笔者在上课时,往往在利用多媒体讲解的同时还要在黑板上画一些图,通常把这种图称为“板图”[3]。板图一般都是比较简单的示意图,但对学生的帮助可不小。例如在讲授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时,就会画一个关于初生结构的板图,边画边讲,图画完了,结构也交代清楚了。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具体真实的画面,学生就会对这部分很重要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这个板图,学生把它画在书上相应的部分,复习时也一目了然,对学习很有帮助。

4.结语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老师和同学双方面的努力。教师一定要想尽方法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智慧,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方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0(15):226-227.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2

也许每个教师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活跃,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师生间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呢?经过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怎样做才算提问恰当?

第一,以上一堂新课来说,要设计好课堂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设计问题,只有那些在新旧知识点结合处产生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启发性,进而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例如:在讲解“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规律”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哪种基因的组合(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2)在何时组合?怎么组合?(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使用的范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会使学生“闻而生畏,望桃兴叹”,而会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第二,以上一堂复习课为例,要设计好课堂提问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角度。设计复习课课堂问题时,要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说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减数分裂”一节后,对该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2)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几次减半?DNA含量发生了几次减半?为什么?(3)减数分裂中“减数”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把减数分裂称为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5)有没有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无丝分裂?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和理解。

第三,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接受同一问题的速度和效果不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学生既看出问题的意向,又深入思考,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相对性状概念”时,不要问学生什么是相对性状,而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1)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出一些与人有关的性状。(2)什么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关系如何?(3)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如何确定?通过这种梯度性问题的设计,降低教学难度,创造学生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从讲课的内容来说,要把握好设计问题的精度。每一堂课都有重点、难点之分,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时,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根尖在长到5cm时取材?(2)解离的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3)为什么要进行漂洗?(4)染色的试剂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使材料染色?(5)压片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思维能使学生准确掌握本实验的重点内容。

第五,从问题设计的量来说,虽然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提问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提问过多,学生忙于教师的提问,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反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相反,若课堂问题过少,则会缺少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要把握好时机,使提问达到最佳效果,使课堂提问提到点子上,问出水平。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3

【摘 要】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应充分把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及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 科学素质;物理教学;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以我们处在教育一线的物理教师,应时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和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展示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和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和其他各门学科一样,既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又有特殊的研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有:

1.观察和实验方法。

2.科学思维方法:比较和分类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形象思维的作用;科学概念、规律的逻辑结构和抽象、概括的一般过程。

3.物理方法:理想化方法;假说方法;等效方法;对称方法;微元方法。

4.数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离不开知识教学,而知识教学则依赖于教材,所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首先必须从教材入手。一般地说,对建立物理概念的教材,要注意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方法。对得出规律的教材,要注重分析得出规律所用的是何种方法,是归纳方法、演绎方法还是假说——验证方法。对实验教材,要注重分析实验原理和设计中体现的方法。分析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还有一个重要问题的是要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合理调节和安排各个学习阶段中各种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和深浅度。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知识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得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又能显著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很多机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作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这本身要求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实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在物理实验中,预定之外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当遇到这样的现象时,去追索原因,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认识得到深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打破死记硬背的旧习惯,开拓探索精神。通过我们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将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它的意义是深远的,这对学生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途径

1.在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人类探求物理知识,取得成果的过程本身存在着科学方法,只有把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才能教给他们科学方法。如科学家们是怎样观察物理现象的,怎样针对物理现象提出物理问题,通过哪些方法去解决并建立了哪些新概念,发现了哪些新规律,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方法。

2.在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做实验时,很多学生按照书本上安排的步骤进行,做到和课本一样,就算完成了实验课求,这种重知识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此,实验教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参与包括材料准备、方法设计、具体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在内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引导,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如何设计”等问题上来。

实事求是对待事物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在实践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观察和记录具有真实性,实验报告具有可靠性,教师可在实验前向学生表明:实验没有成功应记下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加以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这也算是成功的经验;实验失败而抄袭别人或书本上的结果,这才是科学道德所不允许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怕困难和失败,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举办物理学史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学说建立的历史和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等,让学生投入学科史的分析中,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以及物理学与其他自然学的相互关系的了解都大有裨益的。

开展课题研究和小制作活动。课题研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学生的科学素质也得到提升。

总之,物理教师一定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改革教学观念,把着眼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能”上来。通过多种途径来使学生切身感受、深刻理解物理学的重要原理,从而提高应用物理知识、方法处理有关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石卫林.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与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204(1)

[2]邢,陈清梅.从习题到原始问题:科学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06(1)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4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知行合一; 知-行-悟-省; 行为规范; 健康人格; 处世智慧

思想品德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处世的课程,不象数理化、英语等以知识和思维方法传授为核心。思想品德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课程,主要是做人处世的智慧。现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一改以往机械、呆板、空洞的理论、教条和口号变得鲜活起来。但如何才能让这些鲜活的东西变成真正能滋养广大中学生精神、人格的营养却是我们教学中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课改的方向应以知行合一为最终、最高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人格和品格才算是达到了教育的任务。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简洁的教学模式。本人试图将这一过程的完成概括为“明白道理、自觉践行、举一反三、不断反省”四个阶段,简化为“知-行-悟-省”,并就教于方家。

1 社会转型时期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人类文明和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主导并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化时代。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而自由地交往。这给我们的当代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丰富的资源,但也由此带来了不少复杂性和挑战性。学生了解、融入社会的渠道因为众多便利的传播媒介而多样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因为海量良莠不一的信息而不再简单,我们老师和家长时常碰到这种情况:在学校和家里,师长们煞费苦心的教育抵挡不住学生一夜上网的冲击。一夜间、一念间,一不小心学生就会因为接触到烟酒、黄色书刊、网游赌博等而改变了人生轨道。这绝非危言耸听。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低化趋势比较明显。14-16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2010年比2007年增加了74.9%。有的地方公安机关2008-2010年抓获的14岁以下参与刑事案件作案的占到未成年人犯罪人数12.7%。另外犯罪日趋严重,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206%。参与犯罪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以下。有的省份占为85%,有的高达96.7%。(①)

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和都有。客观方面的有: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学校家庭教育不到位。人类有从众、模仿的行为习惯。作为正在成长阶段的广大中学生更是如此。主观方面的则有家庭氛围、个人行为习惯等。他们勃发的青春、饥渴的好奇心及自律能力弱特点,使他们很容易接触并染上危险品、不良行为习惯(比如烟酒、、黄色书刊及赌博等)。如果不在学生思想深处构建一个强大的精神免疫系统,学生难免涉足其中。

2 “知-行-悟-省”的内容体系

2.1 “知”:主要是知识传授。总体上,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主要讲做人处世的知识、方法、原则等。个别的需要特别强调和讲解,比如人教版七年级《生活中的雷区》一课中,关于等,其危害性和原因等就一定要讲透。原则上,现教材上的知识点和事例已经比较丰富了。但也有个别材料脱离学生生活和实际,他们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更贴近他们实际的材料。比如讲《情绪调味师》一课“走出情绪的低谷”时,就可以补充林肯非常坎坷、曲折的一生。

2.2 “行”:这是学以致用的环节。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道理学生都很容易就能读懂,能了解。但能不能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这就很难了。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就是学着做人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做人也是读书,是读无字书。

我们现行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没有为学生类似的实践提供太多实践的机会。但也要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知行合一。比如《生活中的雷区》一课,就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成龙的忠告”给自己“约法3-5章”;结合“学会拒绝”中的内容,制定《抗拒黄赌毒邪计划书》,内容可以包括“自己曾经面对的诱惑、当时如何处理及结果、自己的性格弱点及可能被诱惑的内容分析、自己的预防措施、计划执行监督人”等。

2.3 “悟”: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更深入地去观察、思考,加深对知识和理解和行为的规范。比如“学会拒绝”一文中,我们可以补充罗斯福拒答好友的例子,从面引导学生理解“拒绝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权利,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仅能有效教育学生在判断力、意志力弱的时候抗拒黄赌毒的污染,还能让他意识到其中的生活智慧,终生受用。在有些留守学生占比很多学校,这一环节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心理障碍和更多的精神渴求,比如家庭温暖、关爱等。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敏感也更易受外来的诱惑和干扰,所带来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尤其要在“悟”的这个环节给这些同学对症下药,引导其自觉自省上。

2.4 “省”:这是更深一层的思想化育,也是健康人格、高尚道德培养的起步。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省和判断。孔子的学生曾子就曾“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学完“学会拒绝”后,我曾要求学生为自己立下3-5条自律警语作为自己的戒条。有学生例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个“省”的过程。这能引导学生从一些看似简单的事例和处世知识中学会自省自律、 自觉自愿,做一个生活的智者,其教育效果不言自明。教学中,“省”的环节需要以灵活的形式和学生家长展开互动,教育效果更好。

3 “知-行-悟-省”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很难用直接的分数来衡量,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行为规范、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以及待人处事的方式表现出来。

3.1 这种教学模式的着眼点是以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生活为起点,以社会人际关系处理方法、技巧为目标,以健康人格、道德规范培养为终点,其意义将让学生受惠终生。我们都知道,小时候的一些经历、生活体验都会对人成年后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知-行-悟-省”的模式,如果运用得好,有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疫苗。能让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勇对困难、服务社会和国家等健康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知-行-悟-省”的效果一旦发挥出来,对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及其全面发展能产生非常积极的摧动效果。经对所教班级学生开展的针对性调查和了解,通过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如何对待歧视、自卑等后,学生自我感觉学习轻松、舒坦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唯其如此,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这项工作才显得格外的迫切和重要。“知-行-悟-省”的教学模式还处在启动时间不长的尝试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希望有志于此的同仁来共同丰富、完善它。

参考文献

[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5

一、利用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生物学科的趣味性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知识都包含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生物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中人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物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感受到生物学是鲜活、生动有趣的。

例如,在上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对课本中科学家的介绍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高中生物第一堂课《从生物圈到细胞》这节的教学来创设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在上该节课时,教师可用一段“非典”的影片作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材料,让学生探讨病毒的生命活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得出“非典”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胞内才能体现生命活动;或者用“流感”病毒使人患感冒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材料,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来掌握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再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草履虫、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既是一个细胞又是一个生物体?它们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开展探究,来掌握单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进行探讨,来了解人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由多个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的探究,可以掌握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样离不开细胞。在整个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合作、在探究中展开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探究,又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人教版)共有各种各类实验46个,通过这些实验,尤其是探究类型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质。

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归纳去处理实验中的现象和知识之间的冲突,引发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构建起新的认知体系,以培养他们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经过实验材料的选择及处理、试剂的选择、装片的制作及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等过程。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要思考以下系列问题:为什么要选用紫色的洋葱而不是无色的洋葱?如何才能把装片做好?在材料的处理方面,为什么用不同的浓度的蔗糖浓液处理洋葱表皮才会产生不同的现象?观察装片时,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分离后放到浓度低的浓液内又会复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在生物学中有什么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同时动手和动眼,真正做到脑、眼、手并用。生物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利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学生中进行采集制作标本、植物栽培、动物的养殖、环境的调查等生物课外探究活动。这些课外探究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合作、独立思考、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现象、查找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问题。如,在植物标本的采集活动中,先要对采集的对象进行观察分析,要考虑是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还是植物的花、果实、种子,不同的季节要采集植物的哪部分,采集后又要怎样处理等问题。学生通过这些课外探究活动,既能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还由于学生必须开展合作才能完成,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生物学科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表现性学习活动 课堂品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的确,从物理发展的历程看,物理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不断的探索中获得和发展的;从个体认知事物的过程来讲,主动探究环境可以说是个体的天性。如果认定物理教育必须遵循物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规律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标准》中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一种回归物理和儿童本性的教育追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而不是基于形式的、走样的探究性学习,其现实途径之一就是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来提升物理课堂品质。

1.表现性学习活动

所谓表现性学习活动,是指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特征,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一特征,就应为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提供一片蓝天和净土,让课堂成为利于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学堂”,而绝非是由教师主宰的“讲堂”。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阐述的:“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实践表明,表现性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养成健康的自我向导、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从教育方式上讲,应该用“表现性学习活动”审慎规划我们的教育行为,对学生来说,它的巨大效应在于“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被束缚的个性,使僵化的头脑能异想天开,使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从教育实践上说,教师要创设丰富、健康的活动情境,给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让学生在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教育效能上看,它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感悟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积淀丰富、深刻的经验背景。这对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良好的物理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新物理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

2.室内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开展物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只有“表现性学习活动”切实进入课堂,才最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课堂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呢?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物理教材所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应多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提取教学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和思考力,增加物理课的亲切感,而且有助于打造一个表现性的课堂氛围。

有效表现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步:①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经验或前概念;②通过探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经验的不足或前概念的局限,发生认知结构冲突;③适时引入物理概念,让学生感到物理概念更容易取得成功,就能有效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这一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我在《物理教学》2003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两个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中的例子“静电散花”,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性学习活动。这里再提供一个――“纸能被点燃吗?”:在钢管(长12cm左右)中央紧绕一层白纸(宽10cm左右),用橡皮条或胶带将白纸两端固定,再用一根火柴点燃白纸中央。试分析白纸能被点燃吗?

物理课堂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关键是活动内容能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并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都能表现自我的活动环境。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一方面,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及交流、表达、合作能力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又能丰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人格修养。“纸能被点燃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需要的器材很容易解决,问题的难度也不高,且能很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特征。虽然问题不是学生提出的,但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出初步解答。当事实不支持他们的假设时,又要修改解答,寻找更有力的证据。如该活动中,为更好地支持他们的解答:“当用火柴点燃外层的白纸时,由于铁是热的良导体,大多数热量很快被铁传递到它处,致使不能达到白纸的着火点。”不少小组又做了以下的实验:①让一部分白纸伸出钢管,点燃伸出钢管外的白纸,当白纸燃至钢管边缘时,火焰立即熄灭;②用打火机点燃很长时间,直到白纸被烧焦、变黑也不能被燃着;③用金属钢笔、铁棒,甚至任何一种金属(如秤砣、菜刀)来代替钢管做实验。这正是学生创造力和新课程目标达成的显现。

3.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室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将物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中、大型探究活动为主的室外学习活动,活动内容可因人而异,不必有统一的形式。实践表明,室外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能发展个性、丰富经验,更有助于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在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运用中,为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表现欲望,应该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要基于学生智慧发展的水平,着眼于学生内在的探究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室外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可以用图2表示。我在《物理教学》2003年第10期发表的论文中,就提供了一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活动课题――“土包子吃草”。这里再提供一个来自生活中的课题――“轮胎触地问题”:当自行车内胎的气不足时,在什么样的地面上骑自行车,钢圈容易撞击地面?

与室内的物理教学相比,室外进行的学习活动需要的时间要长。这不仅仅是由活动的内容较繁琐所决定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室外学习的热情要远比在室内高。在这种“撞击”大自然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收获是在课堂上通过单纯的口头讲解和笔头作画无法达到的。当教师真的能与学生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物理课堂搬到室外进行呢?在教学“轮胎触地问题”时,当把学生生活中熟视无睹的问题搬上课堂,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那种激情与欢呼雀跃的场面,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达到的。这种激情与欢跃并不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投入,正如他们所说:“我屏住呼吸,凝神静气,感受到了车圈与地面撞击的那一刻。”一个学生的自行车辐条在活动中被折断,他风趣地说:“都是超重惹的祸。”在交流活动结果时,为使解答更有说服力,有的小组用“超重、失重演示仪”来演示自行车运动在地面凹陷处时的超重情况;有的小组把装满水的塑料袋放在砖棱上,通过塑料袋的形变来说明自行车运动在有尖端的地面上时,轮子与地面接触处的压强变大。

4.用表现性学习活动提升物理课堂的品质

物理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交流探寻真理的地方。再也不能使课堂成为由教师和盘托出的“讲堂”了,这样的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危害在于:让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异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扭曲了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更没有时间思考,教学成为没有理智挑战的“灌输”;禁锢并窒息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足够参与的机会,经验世界十分贫乏,造成他们有“知识”,但没“见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学生当下的利益(高分、升学),而以牺牲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否则,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与“操纵”、“控制”、“禁锢”、“束缚”、“灌输”等可怕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其结果也就变成“摧残”与“戕害”了。

建基于表现性学习活动的物理课堂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包括:①提升学习生活的质量,因为学生有表现的需要;②积极地投入和参与,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而非疲于应付、无精打采;③深化对物理知识的体认,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自信、满足中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使心灵丰富,视界敞亮;④培养学生选择、决断的能力,独立思考、敢于质疑;⑤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给他的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使每个人个性明显,人格强健;⑦体会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作用,领会物理的本质,领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探究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对教师来讲包括:①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和精力来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②改变刻板单调的教学方式,获得充分施展教学风格的一片蓝天,使教学激情永驻;③明确物理课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感悟现代教育的理念――教学是师生之间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心灵的感召,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宽容和尊重。

表现性的物理课堂,必将激发亿万中国儿童无穷的创造力,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我们期待着:创造一个人性化、生命化、便于学生表现自我的物理课堂,让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