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报告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1

我受**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埋头实干,突出更好更快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三大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人心思上、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的任务目标,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优化、活力增强、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4.5亿元,同比增长4%,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2.8亿元、33.9亿元、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5.7%和4.5%。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17.1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税7.5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县纳税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35家,其中超千万元的企业5家。

(二)、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在旱情较重的情况下,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1亿元,种植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粮食总产53.05万吨,同比增长0.4%,棉花总产18356吨,同比增长9.3%,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29.8%。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同比下降10.8%,一批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16.2%。

(五)、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0**6万元,同比增长18.2%。

(六)、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4161元,比上年增长3%。

(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卫生防疫、城镇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民政、环保、计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人民群众思进思富,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全县上下政通人和,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总之,我县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工业企业单体规模小,装备水平落后,研发创新能力弱,管理比较粗放,核心竞争力差,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三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四是商贸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五是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外贸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六是城镇化水平还处在低层次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针对薄弱环节,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年,县委县政府确定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总要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体制和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动思想解放,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三大主体战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强和谐**建设,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在全市的率先崛起。

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8%;

财政收入增长1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三、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态度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继续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突出抓园区、合力抓环境”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百强企业上台阶”工程、“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和“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工程),狠抓“五项重点”(工业园区完善提高,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支撑企业强势发展,品牌培育重点突破,发展环境优化提升),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在项目谋划、项目推进、项目协调、项目融资和项目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二是要立足县情,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精心谋划立县项目,集中精力,下大气力,协调配合,加强跑办,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库,力促更多的项目开工建设。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打好“集约挖潜、储备盘活、开发置换”三张牌,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四是加强调度,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按照“强龙头、建基地、给政策、抓示范、搞服务、带农户”的思路,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兴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和社会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四)、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按照“拉大框架、膨胀规模、加强管理、提升品位、细化规划、完善功能、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城镇建设规划修编。以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迅速膨胀城镇规模,引导产业聚集,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牢固树立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观念,紧紧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扩大招商领域,提高招商质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扩大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全力打造我县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六)、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

按照“发展大商贸,参与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商贸服务业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商贸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一是定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二是抓改革,增强商贸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抓投入,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给政策,创优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通过努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有一个大的突破。

(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2

(一)工业经济止跌趋稳,总体仍在低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6.23亿元,同比增长4%。从工业规模来看,规模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0.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9.5个百分点;规模下工业总产值174.6亿元,同比减少1.6%。从销售产值来看,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60.59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国内销售产值189.37亿元、同比增长5%,出货值71.22亿元、同比下降9.9%。从支柱行业来看,塑料制品、船舶修造、新型建材等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5.8%、25.8%、7.5%,汽摩配、泵与电机、鞋帽服装、金属制品、水产食品等行业分别下降9.2%、5%、4.2%、12.4%、6.5%。从地域来看,上半年规模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5个镇(街道),大溪、泽国、松门分别增长13.1%、7%、10%,城东、太平分别下降5.7%、12.4%。从经济效益来看,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218.6分,居台州市第二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建筑业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后,今年上半年大幅回落,实现产值119.36亿元,同比下降3.4%。

(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9.25亿元,占GDP比重46.2%,比去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8个百分点,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危机“倒逼”之下,加速促成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份额中占比的提高,二、三产业“双轮并驱”的态势开始初步显现。从内部行业来看,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69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居三产各行业首位。上半年,受中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各项存贷款增势明显,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4.3亿元、贷款余额409.88亿元,分别增长26.3%、31.4%。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继续稳定增长,分别增长8.6%、13.8%和21.5%。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35亿元。

(三)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农村发展继续推进。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4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产值分别增长0.8%、3.2%、3.9%,渔业产值下降1.5%。粮食生产呈现平稳增长,经济作物生产保持稳定,西瓜、果蔗、大棚葡萄、杨梅、早熟梨、高橙等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良好,生猪、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种存栏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渔业产量继续下滑,水产品总量、渔业产值同比分别略有下降。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十百”工程进展顺利,今年启动建设小康示范村33个、达标村90个和230个“菜单式”项目。

(四)投资回落较为明显,重点项目进展不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完成年度计划的38.1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1.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性投资同比下降0.5%,完成年度计划的33.88%,增幅回落14.9个百分点。招商引资项目匮乏,实际利用外资439.5万美元,同比减少2100多万美元,仅完成全年目标的13.7%。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但进展总体缓慢,全市59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9.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4.1%,慢于去年同期进度13.2个百分点。

(五)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上半年,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深入,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妇女、儿童、老龄及残疾人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明显,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农民建房工作、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速推进,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物价总体平稳。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自营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资等主要指标并不乐观,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压力较大。上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唯消费一枝独秀。投资拉动增量不足,受市场萎缩、投入预期和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普遍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性投入增长乏力,较去年同期回落明显。出口形势空前严峻,随着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我市出口企业竞争优势锐减,对外贸易下降明显。上半年,自营出口总额8.33亿美元,同比下降21.5%,降幅高于全省、台州市平均水平;出口前10位龙头企业累计出口2.9亿美元,同比下降25.1%。在国际经济形势基本面没有好转的情况下,我市外向型经济还将处于低谷状态。工业经济增长快速回落,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企业订单大量减少,市场前景十分低迷,部分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未能根本缓解,企业经营普遍困难。规模工业产值增幅虽然在年初“跳水”后逐月回升,但回升幅度总体缓慢,上半年到第6个月才越过“水平面”,首次出现正增长,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6.36%,少于正常进度100亿元,要想完成全年增长16%的目标基本无望。

(二)经济自主增长内生动力不强。当前,我市经济增长放缓,既是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结果。经济发展抗风险能力低、内生动力不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力度仍然欠足。一是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优化。我市经济还是“二三一”结构。工业虽处主导地位,但民营经济的特点导致工业企业总体呈现“低、小、散”状况,产业集中度低,综合竞争力不强,规模工业企业少,骨干企业外流较多,大型现代企业和上市企业缺乏,支撑经济大厦的基础比较薄弱;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虽然良好,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需进一步激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有待提高,赶超第二产业的步伐尚需加快;农业发展总体趋稳,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进不快。二是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环境制约依然比较突出。有限的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全市可用财力不足导致建设项目举步维艰,拔尖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成为经济发展“短板”。此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的产业升级。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不足。全市工业经济主要依靠传统主导行业支撑,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东部产业集聚区、温岭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基地等产业集聚地项目投产率低,集聚效应尚未显现。现代服务业领域有待拓宽,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良,城市新区商贸业发展缓慢,专业市场尚需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比较缓慢。上半年,全市59个重点建设项目中,37个续建项目共完成投资19.5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8.9%;22个新开工项目仅开工6个项目,开工率为27.3%,完成投资4177万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4.99%。建设资金紧缺成为重点项目推进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政府性投资项目,大部分面临资金紧张局面,进展速度多数慢于计划预期,反映出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摊子还是铺得较大,总体规模缺乏有效控制,项目建设与财力保障没有很好衔接。政策处置难、群众干扰多,是项目推进缓慢的另一大因素。市客运中心、总部经济基地等已农转用的项目因拆迁等问题供地无法完成,担屿围涂工程、农贸城等已供地的项目因村民干扰影响进度,给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带来很大阻力。另外,少数项目责任单位片面强调各种理由,工作主动性不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工程建设进度。

(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任重道远。近几年来,我市各项社会事业虽取得较快发展,但由于民生问题历史欠账太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普通居民购房难、住房难问题异常突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持续减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平衡,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群体访、越级访等问题突出,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建议意见

为更好地完成全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任务,我委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迹象比较明显。要切实把握中央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适度地调控好政策力度和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认真对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努力查找差距,加强督促检查,拿出新思路新举措,全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环境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生命线。要以更大的力度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部门责任意识,营造更加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困增效,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二)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未来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带来重创,但这次危机也给我们转型升级、调优结构带来了良好机遇,经济下行压力可以倒逼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要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有利条件,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激活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大力度推进“135”工程培育,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尽快培育并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产业空间体系,整合东部产业集聚区、温岭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基地等资源,有效承接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加快改造提升主导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把它们培育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保稳促调、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之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我市列入7个省级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试点县市为契机,率先推动发展一批生产业集聚区,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进一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着力打造新城核心区、铁路站场两大商圈,促进市场培育和旅游业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拓展多元市场,开辟迪拜温岭机电城等自主贸易渠道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外贸流通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千方百计保持出口稳定。稳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扩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3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83.8%,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其中,国有林面积133.5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245.1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2.25万亩,竹子5.57万亩,核桃11.13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62.27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70.27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2.05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8.8%,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2%。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年,我县制定出台《*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云南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云南松。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和省、州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扶持,但还存在项目资金配套少,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加快林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于平均分配,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不高。加之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社会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如20*年我省确定发展核桃产业,掀起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热潮,但每亩核桃的项目经费仅安排30元。我县是省级确定的核桃基地县之一,但我县县级财力薄弱,无力从县财政资金中专项安排核桃产业发展扶持经费,我县发展核桃就靠省级配套的30元来运作,产业发展经费压力过大,困难不小。据测算,20*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为4元左右,每亩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农膜、打塘等投入,每亩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县今年在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建立的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万元,每亩投入超过150元,造林质量得到必要的经费保障,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该基地已被列为州级核桃生产示范样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国家及省州重点扶持项目、国际国内林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干部群众认知程度,建议全县重点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丰产用材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六大林业产业,力争到2012年发展特色林90万亩,人均拥有3亩特色林,林农从林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膏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好牛街、异龙、龙朋等6个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从2009年起,年均发展核桃6万亩以上,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35万亩(其中美国山核桃15万亩);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抓好膏桐种植,使膏桐面积达8万亩;结合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从2010年起,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使其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林(竹)纸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林生产,使其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竹子10万亩),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林(竹)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三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创造高质量服务环境。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退休后在龙朋镇国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长李应福多年来一直为山区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并手把手带出村子里一批青年农民技术员,今年春节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个年轻人出外为各地林农开展果树嫁接服务,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达到400元。正因为有这批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国建村已成为全县林果种植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村。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进修提升,并为科研院校林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将我县建成省内科研院校重要的林产业发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接点。五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阶段我县财力难以保障的条件下,我县可充分利用三个国有林场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如采伐林场20*年在王家山林区进行采伐迹地更新中成功引进桉树新品种种植,发展规模2000亩,目前长势较好,预计五年后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4

现在,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__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__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县按照“一个核心、五个加快”的总体部署,积极抢抓省市地区发展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四个宝应”建设,主体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13%和15.9%。完成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28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5%。

(一)产业发展稳步向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开票销售462亿元、增长12%,入库税收12.5亿元,设备抵扣税、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7.6%和13%。净增开票销售过亿元企10家、10亿元企业1家。新增规模企业57家、净增42家。重点产业推进继续加快,输变电装备、轻纺化建、有机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宝胜集团加入中航集团、开票销售突破150亿元,森萨塔公司开票销售突破10亿元。新开工亿元项目20个,宝胜特缆、宝生聚酯、兴发铝业、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等重大项目将陆续投产或部分投产。建筑市场持续扩张,拥有资质企业113家,施工产值351亿元、增长20%,县外“双包”面积1900万平方米,境外施工产值2500万美元。服务业扩容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15.9%,占GDP比重提高到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5%;服务业税收较快增长,已占税收总额50%以上。五洲国际、时代国际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新创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认定总部企业1家。着力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区创成扬州唯一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物流业态多元化发展,宝胜物流创成省级物流示范基地。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新增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泰山殿佛教旅游街区项目启动实施,安大路轴线景点规划建设。房地产业健康运营,开工建设商品房45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30万平方米。农业经济质量提升。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增至2.1万亩。建成农业园区175个,总面积达38万亩。粮食生产总产量突破96万吨,实现“十连丰”,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水产养殖面积45.5万亩,水产品总量15.8万吨。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5%。农业利用“三资”16亿元,荷仙集团实施股权重组。5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万户,创成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创成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新创农业“三品”64个。创成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获批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

(二)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人才战略加快实施。引进支柱性产业紧缺人才245人、储备性人才3800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5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200人、专业技术人员386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60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获批国家高新企业7家、省级以上高新产品102个,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0家。获批省重点创新项目13项、双创计划5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5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项。获专利授权1229件,新增注册商标650件、省著名商标7件。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169亿元。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竣工亿元项目10个以上。开发区纳入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范围,区镇共建、区企共建实现新突破。开发区北区全面实现“七通一平”,建成科技综合体厂房15万平方米,招租入驻企业16家。安宜镇、县城周边4镇及氾水、曹甸、柳堡等重点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1.65亿元,新驻企业62家。14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开发面积3.1万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4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521家。投资融资渠道渐宽。新增金融机构贷款40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8亿元,余额存贷比73%,新增存贷比124%。银企合作签约授信并落实贷款46亿元,授信落实率达95.8%。仁恒实业在香港主板上市,晨化、宝粮、宝莲等引进风投基金,宝胜科创发行公司债券,宝胜集团申报中期票据,赛尔达申请发行集合债券。部门上争非普惠性无偿资金10.5亿元。开放经济调整优化。外贸出口持续较快增长,自营出口5.4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100万美元,分别增长15%和32.6%。拥有出口通关A类企业19家、占全市30%, 骏升、森萨塔出口增长40%以上,成为首批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外资项目审批权下放我县,到账外资8400万美元。新登记私营企业1996个、个体工商户4611户,有限公司认缴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72亿元。

(三)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省道237宝应段三期路基工程完成,氾水运河大桥主桥合拢,宝应船闸实现通航,省道331进入工可研阶段。大三王河、金宝河通水,宝射河灌区改造完工。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管网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城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千亿粮食产能工程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序推进。完成220KV上安线改造,开工建设110KV齐心变。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白田南路、苏中南路、淮江大道南延,兴阳南路、安宜北路、邗沟北路等提升改造,莲花路、宝射路等新城区间路启动建设。白田路三线入地,完成泰山垃圾中转站、东升农贸市场改造。整治老旧小区2个。供水配套管网、主次干道绿化亮化、交叉路口渠化改造等功能项目同步实施。公安“三所一队”完成土建工程,消防大队升级改造项目竣工交付,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布局基本完成。村镇建设进程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十个一”工程加快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安宜镇、开发区等四个镇一区创成市级“四有一责”建设达标镇。创成星级康居乡村79个,省市级验收村庄环境整治村2982个。新增工商登记三大合作组织78家,新创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20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84.4万亩,240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16.7万户。公益事业协调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先进县”、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接受省级验收,均获好评。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参合农民受益259.3万人次。建立全民健康档案67.6万份,免费为10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建设改造农村公路46公里,改造危桥55座。更新节能环保公交车37辆,新辟城乡公交线路4条。新增电气化镇(村)29个。农村改厕2.3万座。竣工交付保障性住房1.1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经适房160套,筹集公共租赁房400套。改造农村草危房628户。

(四)民生保障改善提升。就业社保能力提升。采集就业岗位4.4万个,推荐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4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新增各类保险参保对象2.2万人、征缴各类保险基金10亿元。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总数均达12万人以上;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总数分别达28.8万人和6.1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城乡低保保障达9909户、1.9万人,五保供养、重残补助提标到位,弱势群体救助范围继续扩大。民生支出稳步提高。集中财力落实民生实事,各项民生财政支出26.4亿元、增长17.4%。其中偿还高中阶段债务3800万元,校安工程及校舍改造投入620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民政救助提标新增支出4100万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整治、农桥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资金投入3亿元。争取乡镇卫生院建设性债务省补资金700多万元。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按省标及时拨付,公教人员津补贴提标政策有效落实。重点事业加快发展。建设改造校舍2.3万平方米,新城高中建成投用,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工建设。氾水高中跻身省四星行列,高考、对口高考达线率持续位居扬州前列。成功承办省第三届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基药制度实施巩固提升,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推行。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6个,政府回购民营医院6家。建成市卫生镇1个、省市卫生村10个,建成省“慢病防控示范县”。县文化中心土建竣工,氾水文体中心等镇村文体阵地建成投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大运河宝应段 遗产点整治通过国、省验收。

(五)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谐。计生政策全面落实。人口出生政策生育率99.8%,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改造提升计生指导站,建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检验中心。计生惠民政策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生育关怀项目基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新增耕地1.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6万亩。获批独立选址项目、点供项目各4个,争取用地指标3027亩。新批建设用地4289亩,盘活存量土地1781亩,增建工业厂房41万平米、追加投资29亿元。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营造成片林9000亩,林木覆盖率达21.2%。主要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标天数比例达98%,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标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履行环保竣工验收。削减化学需氧量876吨、氨氮109吨、二氧化硫72吨、氮氧化物41吨。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其他事业同步协调。人武人防、双拥优抚、侨务台务、民族宗教、对口支援、烟草盐务、工商物价、统计档案、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以及地震气象、防震减灾、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二、__年计划安排的主要目标

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我县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抢抓省支持苏中苏北结合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四个宝应”建设,突出项目建设核心和“五个新进展”,精心谋划、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__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化学需氧量削减2.5%。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5%。

2、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

——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

——规模工业产值、利税增长15%以上。

——建筑业施工产值增长15%以上。

——自营出口6亿美元。

——外资实际到账1亿美元。

——新增有限公司认缴注册资本金实际到帐80亿元。

——向上争取无偿资金12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以上。

三、__年主要项目计划安排

__年,主要围绕“四个宝应”建设的总目标、突出项目建设核心的总要求,对接落实、组织实施重点项目计划。初排新建、续建各类项目35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40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以上。其中计划实施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100个以上(不含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当年投资60亿元以上。

1、交通能源项目15个以上,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237省道宝应段三期、氾水运河大桥东西连接线、安大公路西安丰连接线、氾夏公路、曹安公路大中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工程。组织实施1000kV特高压线路(宝应段)工程、110kV齐心变、110KV曹甸至安丰变线路工程、110KV 天平至射阳变线路工程、10kV以下配网建设改造工程,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船舶用天然气、工业用气体等项目,以及供气环网、供热(汽)管网工程等。

2、农田水利项目2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2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土地整理、万顷良田建设、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组织实施小型农水重点县、蔷薇河整治、向阳河治理、宝射河驳岸、新城一横河治理、地涵除险加固等工程,以及城区水环境治理、农村河道整治等项目。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5

一、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总量对比分析

1、营业收入

从营业收入看,国企50强共实现营业收入33031.08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1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8家企业。而同期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3898.7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9家企业,营业收入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2家企业。显然国企5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是民企50强8.47倍,国企50强明显强于民企50强。

2、资产总额

从资产总额看,国企50强的资产总额为114453.30亿元,平均值为2289.07亿元,其中有14家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资产总额在100-10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企业,资产总额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5家。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3343.69亿元,平均值为66.87亿元,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有1家企业, 6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在100-1000亿元之间,6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在50-100亿元之间。

3、纳税总额

从纳税总额来看,国企50强的纳税总额为2502.77亿元,其中纳税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5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0-1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21家企业。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额为140.05亿元,其中纳税总额在10-50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纳税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21家企业。

4、研发费用总额

就研发费用总额而言,国企50强的研发费用平均值为5.63亿,其中研发费用总额在10-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17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平均值为0.6397亿元,其中研发费用总额在1-10亿元之间的有5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有3家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在1000-5000万元之间的有10家企业。

5、就业人数

就企业的从业人数而言,国企50强共吸纳就业140.82万人,其中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企业有4家。民企50强的该项指标总值为20.10万人,就业人数在1000-20000人的企业有26家。这显示出上海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远弱于上海国有企业。

二、国企50强与民企50强成长性对比分析

1、增长状况分析

从整体规模看,从各指标的增长的绝对数额而言,国企50强比民企50强增长势头要好得多,在相对增长率方面,上海民营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就业人数上优于国企。详见表1

营业收入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9.71%,民企50强增长26.22%;资产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6.00%,民企50强17.30%。净利润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12.19%,民企50强增长14.96%;纳税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21.03%,民企50强增长15.37%;就业人数增长率,国企50强增长0.46%,民企50强增长11.10%。

2、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业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的分布结构。我们采用企业排名前五位CR5和前十位CR10的各项经济指标占50强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率作为集中度指标值。其中CR5,国有企业在净利润、资产总额和纳税总额的比率上明显超过民营企业,尤其是在资产占有率上有显著的集中性,研发费用、从业人数指标国企略低于民企; CR10与CR5的状况大体一致。研发费用的投入无论在国企还是民企都高度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反映出研发费用的分布非常不均匀。而且国企50强企业中,集中度更高。具体的集中度分析数据详见图1。

3、人均效率、资产效益分析

比较上海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键指标要从衡量企业的产出效率方面考虑,这其中主要从人均产出和单位资产产出两个角度来进行两组数据的对比。民企50强在诸项人均指标上都低于国企50强,尤其在人均资产上远远低于国企,而且与自身上年度相比,在人均净利润、人均资产、人均纳税上数据在下滑,国企反而是逐年上升。在单位资产的产出上,数据显示民企50强比国有企业50强产出效率高得多,且资产负债率要低。

(1)人均指标

从四项人均指标看,国企50强远远超越民营企业50强。从这四年的发展趋势上看,民企虽然前两年在追赶国企,但在刚过去的一年在人均净利润、人均资产、人均纳税上数据均下滑。相反,国企于此四项人均指标上逐年稳步提升。详细数据见图2和图3。

(2)单位资产的产出

从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资产比、净资产利润率方面看,民企50强优于国企50强,国企50强的单位产出趋于改善。如资产收益率指标,2008年民企50强是国企50强的3.64倍,2009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4.73倍,2010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84倍,2011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39倍。从营业收入资产比看,2008年民企50强是国企50强的4.58倍,2009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4.41倍,2010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25倍,2011年民企50强是国企的2.13倍。从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上,同样能发现类似现象。

同时我们关注到,2011年与2010年数据相比,民企50强在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上都有所下降。详细数据见图4和图5。

国民经济报告范文6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GDP;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人类的接受,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经济核算、构建绿色国民经济分析方法体系就成为研究热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将经济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描述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为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而确定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有关文献使用的概念是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缩写为SEEA)。

如同GDP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SNA)的核心指标,绿色GDP则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是在对现行SNA中GDP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对绿色GDP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考虑了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对GDP进行修正来定义绿色GDP。目前,国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绿色GDP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后得到的一个总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之最终成果。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度越高,反之亦然。

在人们对绿色GDP的种种争议中,有四种观点值得特别关注,即绿色GDP万能论、绿色GDP迫切论、绿色GDP简单易行论和绿色GDP无用论。绿色GDP万能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是完美的、是万能的,他们把目前经济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归结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欠缺,认为只要进行了绿色GDP核算,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就可以转变目前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GDP迫切论的持有者主张应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并以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首要指标,在短期内迅速以此来衡量经济运行情况和政府的能力。绿色GDP简单易行论的持有者认为绿色GDP这个指标能否计算只是资金投入的问题,只要政府肯投钱、研究人员肯出力,环境成本和资源损耗就能得到合理的量化。与绿色GDP万能论相反,绿色GDP无用论持有者认为绿色GDP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必要核算,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统计指标,对绿色GDP持有抵制的态度。

笔者认为,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指标。其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效率与速度的协调发展。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对绿色GDP进行了近40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对绿色GDP的关注与研究也有20多年的历史,这本身就说明绿色GDP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此外,不少人把绿色GDP核算等同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只要有了绿色GDP就可以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像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物一样,绿色GDP来自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离不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因此,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绿色GDP,即不能人为地夸大其作用,盲目崇拜,也不能消极地认为其无用甚至抵制,既不能轻言简单,也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相当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状况

(一)国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学者一直为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着艰辛的探索。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1972年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将家务劳动价值、地下经济创造价值、闲暇以及环境成本考虑到GDP核算中。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主要是将环境污染列入考虑之中。1989年卢佩托等(Rober Repetoo)提出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 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该指标考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同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指标,真实储蓄率是从国内总储蓄中扣除人造资本、自然资源和环境折旧,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评判依据。

近年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在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西蒙等人(Simon,2000)的《绿色国民核算》就综合反映了绿色核算的最新成果。他从国民账户的历史出发,提出了绿色国民核算的方法、模型、构造与应用等。哈特维克(Hartwick,2000)的《国民经济核算与资本》分析了纳入环境资本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账户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经济方法的改进。巴特尔穆茨等人(Bartelmus,1998)的《环境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国际收入与财富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关于资源环境核算的框架、理论与方法。马肯亚等人(Markandya,1999)在《欧洲绿色国民核算――四国案例研究》中,根据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绿色核算实践,对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进行了研究。在上述理论推动和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及多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逐步形成若干重要的核算体系,包括:联合国等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缩写为SEEA)、美国亨利・佩斯金(Henry Peskin)教授的应用于菲律宾的《环境与自然核算项目》(缩写为ENRAP)、欧盟统计局的《欧洲环境的经济信息收集体系》(缩写为SERIEE )、荷兰统计局的《包括环境账户的国民核算矩阵体系》(缩写为NAMEA )。相比之下,当前比较权威的是SEEA核算体系。SEEA体系是惟一获得国际权威性机构认可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统计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其卫星账户与总量指标相协调,该体系的编制方法已被2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目前SEEA已经有了1993- SEEA , 2000-SEEA和2003-SEEA共3个出版物,它们分别标志着SEEA发展的不同阶段。1993- SEEA提供的是理论框架,2000-SEEA提供的是操作指南,2003-SEEA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SEEA已从理论走向实践。但就目前来看,SEEA仍然处于研究过程中,其中一些内容至今还存在争论,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随着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的不断完善,一些国家在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挪威、芬兰、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前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菲律宾、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印尼海地、萨尔瓦多、泰国、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或环境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实施方案的探索和试验,目前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我国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研究起步略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中国的环境资源核算研究大多分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研究和资源核算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最早也比较全面的研究是过孝民、张慧勤于1984年开始主持的《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该项研究在计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表述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冠以“过――张模型”,该模型重在对污染损失的计量。1988年由李金昌主持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侧重探索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由金鉴明主持的“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在生态损失的计量研究上取得了进展,使得人们对中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有了一个大致的量化概念。

从国内的各学术研究机构来看,1988年受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首次尝试进行了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1996-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小组应用投入产出技术,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资源、环境、经济的综合核算,重点对核算模式、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00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并以北京市为对象,系统地进行了1997年的环境质量和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绿色GDP测算,得出在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带来的损失后,北京市的绿色GDP为当年核算GDP的74.9% 。

在政府层面上,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部门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启动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简称绿色CDP核算)研究》项目,开展环境污染核算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于2005年在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是依据《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而建立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对资源的核算,同时兼顾了环保支出与环境成本,主要对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和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支出核算进行研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以及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是一份可以为全国及局部地区进行环境核算提供具体指导的框架性指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上述两个核算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完整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分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两部分,其中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具体包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五大类;环境污染损失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等三大类。

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联手首次正式了《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该报告是第一份基于全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环境污染核算报告,是迄今为止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最新、最权威的研究结果,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过,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此次核算未包含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只是计算了部分环境污染损失,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考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完善,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有待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配套机制的完善上加强研究和规范。二是国外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尽管丰富,但相当多的指标体系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具体的实施上需要有所发展。三是从指标构建来看,各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容虽不相同,但指标构建方向都是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四是核算方法总体上讲侧重于实物核算,价值核算由于涉及内容的复杂性,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核算方法的多种多样,导致了计算结果难以统一,相互间的可比性差。五是从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效果看,虽然在具体核算项目选择、定价方法和评价有效性方面各有千秋,但普遍存在具体核算过程的实现和核算精度受数据资料基础约束的问题,而且往往编算范围越宽泛,这种影响越突出。总体来看,由于绿色GDP在数据获取和核算方法上存在很多困难,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制度,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数据。目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

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基本上处于对国际成果的跟踪状态,还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整个SEEA(2003)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初步构筑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基础,但它们对实际数据测算工作的理论支持和指导程度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面临很多技术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的产权划分难以实现。除了已探明、确定归属的自然资源,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产权归属确定十分困难。二是资源环境的定价较为困难。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关键点就是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计量,资源和环境大多数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而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估算方法还难以形成统一的、举世公认的标准。三是资源环境损失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通常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直接环境损失人们往往能够计算,但却很难预料到间接的后果和长期的损失。四是按地域扣减资源环境损失很难实现。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开放性”,当环境损耗跨地区时,无法确定该损耗的具体归属。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基础薄弱

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还不健全,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核算资料主要靠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网络式检测站点直接进行测量来取得原始数据,这就使得有些资料难以全面采集,有些数据的采集成本非常昂贵,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的缺陷。

(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安排基本空白

一是环境法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有关的环境统计规划、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统计的不完整和不精确。二是评价标准的不完善,资源环境核算本身就极具复杂性,而我国还没有建立针对资源环境核算的工作规程、制定评价和评审的标准。

四、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和发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一)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完善资源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地上资源耗减的估价方法研究,实现宏观耗减核算与微观企业耗减核算工作一体化。目前对环境损失的估价方法都具有很强的个案性和特殊性,应进一步探讨模型化、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加强对生态成本计量和评估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领域中。

(二)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微观基础

会计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微观基础,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完整的绿色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绿色报告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与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绿色会计准则。

(三)建立环境资源核算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系统

从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等角度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统一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对核算口径、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相关部门建立必要的数据信息交换机制,为后续研究和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和数据保证。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

搭建相关部门统一的工作平台,下设若干核算专题小组,在统一协调部署下,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负责组织试点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统计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适合我国实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道远,应坚持科学性、理论性、前瞻性和适用性原则,以联合国SEEA2003为指南,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2]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课题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第一版本)[S].2004.

[3] 潘岳,等.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朱启贵.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及其思考[J].统计研究,2005(9).

[6] 耿建新,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7] 王金南,等.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