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风电产业 生态工业园区

一、循环经济理念透析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如果增长不停止而达到极限时,便会导致全球性危机及人类社会的突然瓦解。为了使人类免于毁灭性的灾难,就必须让经济发展绝对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使人口和经济实现‘零增长’。”这一报告中的“零增长”观点虽然不能被接受,但是它指出了人口、工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提出增长超过极限将导致全球性危机的警告是具有科学意义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肯定并吸取了《增长的极限》中合理的论点,修正了“零增长”观点。主张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发展和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保持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自此以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开始转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即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它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二、赤峰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整合管理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特色园区

按照“对外一区、对内三园、优势互补、独立发展”的思路,赤峰市完成了对红山经济开发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发试验区和松山安庆园区的管理整合,构建为统一的经济开发区。现已成为集冶金制造、医药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能源电力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工业园区。在建设特色园区的指导思想下,重点推进了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煤电化工业园区、喀喇沁旗锦山循环经济园区等几个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园区。其中锦山循环经济园区已初步建立了“火力发电-供汽-铜冶炼-铜电解-铜材加工-副产品硫酸生产氟化氢-废渣做建材原料-余热加工缫丝”的循环经济模式。截至2009年底,赤峰市已经建设建成11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60平方公里,总建成面积131.13平方公里:绝大多数工业园区完成了规划设计、土地储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累计入驻企业435户,其中,投产企业269户。2009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3.41亿元,增长12.8%:实现工业增加值107.57亿元,增长16%。必须说明,赤峰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如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技术研发环节薄弱,产业链条单一等。

(二)探索开发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风电产业

20世纪90年代,赤峰市就在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开展了测风工作,积极探索利用风能。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受西伯利业及蒙古冷高压和蒙古高原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据气象局测算,赤峰市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近5000万千瓦。随着国家扶持风力发电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陆续出台,赤峰市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大力吸引电力企业来市创业。中国大唐、中国国电、中电投、华电、京能等14家公司相继进入赤峰开发风电,风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底装机100万千瓦,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到2009年底风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根据《赤峰市风电基地发展规划》和《赤峰市风电送出规划》,赤峰市风电装机规模2010年可以达到300万千瓦,2015年可以达到765万千瓦。风电开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风电装机容量与电网消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目前,赤峰市向华北电网的送电出口已经初步打开,但仅面向风场所在的电网来消纳风电,容量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送电需要。

三、西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借鉴

(一)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所谓生态工业园区,是指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再利用、再循环为模式,以节能环保为目标的人工生态工业系统。在这方面,法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是先行者。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丹麦,1990年丹麦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回收法》,2000年便将废弃物再利用率提高到65%。丹麦的卡伦堡是生态工业园区的雏形,该园区主体由5家企业和市政当局构成,燃煤发电、丹麦最大的胰岛素和某些工业酶生产厂家以及地方农场。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这类园区的建设契合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显著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善了生态环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本世纪初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颁布并实施了若干法律。以建立废物资源化和安全处置产业即“静脉”产业为重点,努力与生产领域物质利用过程产业即“动脉”产业连接,改变传统的线性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北九州市为例,在第一发展阶段将“静脉产业”汇集起来作为统一的区域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拓宽试验研究范围、吸引废物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进入工业园。强化能力建设、开拓拥有新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在内的下一代环境产业。如下图所示,按照北九州市环境产业振兴战略,工业园区建设旨在实现“教育及基础研究一技术和验证研究一商业化”三位一体的工作关系,目前基础研究的结果和人力资源活动之间的合作已经在生态城的实践中得以证实并商业化。

四、赤峰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区内消费清洁能源

应当指出,赤峰市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循环形式单一、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11个工业园区内虽然包含多种产业,但是各个园区位置分散,不能实现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并且,入园的多为生产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较少,除红山经济开发区内大吉药业每年科技投入较多外,其它企业内部科技研发机构较为薄弱,未能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为使工业园区建设真正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今后需要吸收多种产业入园,并且优先选择技术工艺水平领先、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的环保型项目,以丰富园区内产业链条;注重研发新技术,尤其突出本地特色。将风电产业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缓解产输能矛盾。唯有这样,才能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为赤峰市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开辟新的途径,实现清洁能源生产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共同推进。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2

2007年5月,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当年9月,江苏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重新修订《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下称《条例》)并向社会公布。10年过去,江苏省人大对这一“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严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是“根本好转尚有差距”但“太湖水质持续向好”。

然而,全球最为密集的纺织业生产基地江苏盛泽却因《条例》制约陷入了看似无解的“怪圈”――出于环保需要,织造重镇盛泽亟须对传统印染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样是因为环保,地处太湖流域保护区内的盛泽印染企业提升改造被法规禁止。

印染治污迫在眉睫

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以一镇之域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四大绸都”。到2017年,130亿米/年的织造量更使其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丝绸化纤纺织品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得知,盛泽现有印染企业30家,各类印染设备4550台,另有大量配套设备。由于盛泽的印染企业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三大问题已摆在眼前:第一,区域位置敏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多数企业与居民区、商贸区混杂相处,环境污染乃至事故风险随处存在。第二,环境基础薄弱。企业厂房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不堪,环保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第三,产业短板突出。不能改造便无法对接最新科技、引进最新设备、生产最新产品,深度开发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差距逐步拉大。

另一个十分敏感的矛盾是:盛泽地区印染企业废水排放的主要渠道为距江浙交界处不足10公里的清溪河,80%以上的污水由此流向浙江,时常引发省际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吴江区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解决印染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等问题,2013年12月起,该区开始在吴江高新区(盛泽)筹备建设“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相关单位已经相继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产业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文本的编制工作并落实了部分土地指标。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建设10万吨/日综合污水处理工程、2×400MW(天然气)燃机热电联产项目,通过把印染企业整合入园实现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排污、集中处置,以达到废水中水回收利用、废布再生造粒等环保目标。预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降低1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用地面积减少30%。

治污条例竟成环保升级障碍

然而,《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项明确规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印染企业……上述环保项目因而搁浅。

“‘禁令’迟迟不见‘松动’,使得规划环评无法受理继而项目备案无法进行,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各项后续工作难以继续推进。因此,盛泽地方党委、政府十分希望能够在《条例》修订的‘观望期’内将此项目列入江苏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取得‘先行先试’的资格。”该人士表示。

记者还从有关渠道获悉,2014年,江苏省有关部门曾制定了《江苏省太湖流域印染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4―2016),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构想完全符合这一方案的基本精神,而同样是囿于《l例》的制约,《方案》至今未能实施。

一位长期关注盛泽问题的业内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有先例可循――印染企业同样密集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就已经成功实施了类似的产业集聚升级工程,2010年6月开始将80%以上的印染产能集聚到滨海工业区并加以提升改造,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遗憾的是,起步并不算太晚的盛泽,还在纸上谈兵。

另据调查,虽然企业搬迁和设备更新需要承担巨额成本,但具有长远眼光的盛泽企业家们大都积极支持“集中入园”,并对园区规划建设、产品提档升级、排污许可分配、土地配置方案、搬迁计划政策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地群众更对印染企业的外迁和升级抱有极高的期望。

破解僵局还欠东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调研中获悉,盛泽的“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从一开始就受到江苏省和苏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关注。该省各相关部门与苏州市、吴江区进行会商后达成一致看法:从纺织丝绸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由分散到集中、由中端到高端,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看,也要求加快实现项目集中建设、污染集中治理。而项目“长期未能取得实质性推进,关键是面临地方性法规约束” 。

为此,该省相关部门建议:一是由省法制办牵头,省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厅等部门配合,开展调研论证,尽早向省政府提出《条例》修正(修订)建议;二是鉴于《条例》修正(修订)或需较长时间,建议省政府向省人大提出建议,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条例》前对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所涉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项目审批等事项作出特别授权。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3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制度支撑

4.1.1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管理支撑

4.2.1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科技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问题,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4

1我国煤炭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瓶颈和约束

1.1科研工作滞后,科学研究的体制成了煤炭产业创新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单就科研体制而言,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该产业中,部分基础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处于源头的采矿业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煤炭产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各级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对煤炭产业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一些科研院所、矿业类高校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大不如前。

1.2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不清晰和明朗,以煤炭为主的资源规划体系处于混乱的状态,地区之间、矿区之间的总体规划衔接的不到位,煤炭资源的开发并未能严格的围绕科学的方法进行[3]。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盲目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情况,当地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煤炭资源的优势,即使在矿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制定之前,矿区勘探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还会把煤炭资源分配给多个不同的主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矿业权的设置和矿区的总体规划之间无法得到有效的衔接,煤炭产业的规模经济并且真正显现。

1.3以循环经济的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完整的构建起来

以我国目前煤炭产业的情形来看,为了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入到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之中。为此,需要构建其以“多联产”和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大型能源基地[4]。这样一来,煤炭资源的低碳化利用,资源的多次转化和梯级式利用以及伴生矿的综合开发等都会从中受益。同时,还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协同化进步。但是,实际情况似乎并不理想,部分省区市只关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在统筹规划方面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会使资源处于长期的损失和重复建设之中,产业集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都极难实现。

1.4在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煤炭企业的发展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广泛,但是也同时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5]。在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还处于较低的阶段。为了突出资源优势,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部分地区纷纷出台煤炭资源的转化政策,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出让”来换取其他类型的投资。虽然这种做法在经济层面上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资源转化方面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其中资源转化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之一,这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在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循环经济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动力

对我国的资源型产业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都直接指向了我国区域经济和国民的整体进步。为此,在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布局进行优化,在系统的层面上对资源的总量进行规划,通过整合和改造中小型煤矿,培育起一些大型、特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这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极有帮助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其中,这将为我国煤炭产业开发提供了新的机制、新的动力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循环经济是我国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生产经营理念

对我国的煤炭产业而言,循环经济思想的引入是对该产业未来发展思路的一个“再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为支撑,在实现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资本循环和劳动力循环。这样一来,煤炭产业的发展不但能够为社会持续创造出新的财富,还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6]。此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对废物(比如煤化工过程中产生废水、废气等)的产生进行预防和综合利用,避免投入品和附属品过早的成为垃圾,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的创造财富,维持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3我国煤炭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3.1注重安全发展和经济循环发展同时进行,保障煤炭产业处于长效的控制机制之中

毋庸置疑,煤炭产业是典型的高危产业,因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讲政治、将安全,将安全生产放在一切问题的最前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井下装备的安全系数,任何一处矿井都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要求对各类监控设备、仪器和仪表进行配置,并且要以瓦斯等级为依据配备必要的通风安全监控设施,确保隐患早知、危险早报、预警迅速;(2)要在煤炭产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质量标准化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以“标准”为准绳,严格的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零事故的作业现场和作业区域;(3)不断的对煤炭产业(企业)的员工进行创新安全教育,并通过特 定的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员工都能够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时刻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2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从源头上实施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节约使用、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在煤炭产业中的应用首先应该更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模式。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注重对煤炭副产品的回收和利用,通过引进和改良现有的技术和设备,优化煤炭产业的生产布局,紧紧的围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不断的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加大对“非煤产业”的重视力度,不断延伸与拓宽以煤炭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煤为主,做大和扩大煤炭产业的辐射面,使该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业在矿井建设、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问题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煤化工产业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等问题已经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都需要我国煤炭产业进行积极的面对。本文只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但是众所周知,这一问题的庞大需要持续的讨论、不断的实践和持续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张文锦.发展自备铁路是煤炭企业解决货物运输问题的根本[J].铁路与运输,2009(14):19-21.

[2] 何泽平.探究新时期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J]. 中国经济周刊,2010(4):31-33.

[3] 林永清.煤炭企业投资自备铁路建设的经济价值预测[J].上海财经导报,2009(15):56-58.

[4] 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研究报告(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规划;空间重组;资源调配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27-03

一、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在宇宙飞船理论中提出的。他从宇宙飞船的启发中得到了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宇宙飞船是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会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如果人类发展经济还是向原来那样不合理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一旦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唯一延长的方法就是重复利用宇宙飞船的资源,如:分解呼出的CO2为氧气,分解出尚有营养成分的排泄物为营养物质再利用,尽可能少的排放出废物。人类经济发展也一样。所以,人们必须采用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既能保护现有资源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突破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新型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利用现有资源,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工业技术水平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人们必须通过大范围开采地球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长足进展。这种依靠消耗资源带动发展的模式,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在严峻的资源环境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循环经济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1972年意大利“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指出: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将制约直至最终将使发展停止,而达到增长的极限。其中“人均自然资源利用”一节中提出要循环利用资源,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环境的全球均衡。

198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着手研究没有极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于1987年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着重指出了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我国循环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面临着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与自产资源越来越少的窘境;我国资源总体的特点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总体质量不高,贫矿多而富矿少。其次,绿色壁垒成为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臭氧空洞、能源危机等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存在,使世界各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环境问题为要挟,限制对我国一些产品的进口,使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为了克服上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仍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落后等问题……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进入工业社会后,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得城市地区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住宅区与工业区混杂等问题,而相应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诸如:“空心村”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量农田被荒废的现象。面对城市与农村存在的双重困境,人们意识到仅仅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城市规划已经不仅不能协调农村与城市之间出现的困境,甚至于连城市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都不能够解决。只有从更大的区域出发进行规划,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越城市空间而从区域层面出发的区域规划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33年在《雅典》中提到: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所在的区域单独研究,因为区域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界限和环境。在《雅典》中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一致性。

1977年《马丘比丘》中指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一致性,并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他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更加明确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1920年5月德国成立的鲁尔煤矿居民点协会是德国区域规划开始的标志,该会编制鲁尔区《区域居民总体规划》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

1944年英国学者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大伦敦区域规划,成为以大城市为中心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区域规划走向了繁荣。

三、制度层面上循环经济对区域规划的影响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是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对区域规划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促进区域规划和谐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良好的区域规划是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保障。

首先,从区域规划的发展动力来看,传统区域规划以建设与经济发展为核心,近年来随着循环经济思想的推广,区域规划中逐渐融合了 “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新理念,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引下,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等规划建设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现代城市建设大都从循环经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保障系统等多方面构建新型生态体系,而不是以往仅仅考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其次,在规划内容与手法上,将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文化历史、弱势群体等的保护,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排放与处理,以及节能小区等课题的研究与落实。

再次,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不仅从原来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法、比较法以及综合法等出发,而且越来越多的引用生态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越来越多的城市会建立自己的生态数据库,“生态位势”、“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生态健康”、“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分区”等理念将被广泛普及,并将对规划编制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型规划的程序和内容也将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定量化,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将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立足企业循环经济的企业空间重组

企业循环经济就是在企业层面实现小循环,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和废物的排放。从单个企业出发保护区域环境,为区域的规划打下良好基础。这样,区域规划就可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不用受制于污染企业的布局,为区域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山东高唐的泉林纸业集团,通过发展中水回用,以及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提取,实现了企业的循环经济,保护了区域的环境,为区域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重污染企业而言,实行循环经济会对其布局产生很好的效果,实行循环经济后,由于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减小,故其分布范围有了更大的机动性。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区域规划的制定也具有了灵活性,使本应布局工业企业但由于环境问题不能布局工业企业的地区,实现企业的空间重组。

五、立足园区循环经济的园区内部布局重组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这个层面上,就可以通过在区域内建设工业园区,将区域内的企业转移到园区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区域规划提供指导。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最为典型的是丹麦的卡伦堡模式。园区中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热电厂为核心,其他企业利用电厂生产过程中的废热等其他废弃物进行生产,在节约了原材料的同时保护了环境。

卡伦堡模式是企业为了使成本降到最低而自发形成的工业园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以及整个区域规划是自上而下逐步推进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鼓励或者提供一定优惠条件,通过规划形成一定的循环经济园区,促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园区层面的规划实现循环经济后,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如火如荼展开生态园区的建设正是基于对循环经济的考虑,正是借助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这一优势,利用国家政策优势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开发区的初期规划就只包含一个供热中心,打造企业发展的成本优势。

六、立足区域循环经济的区域资源重新调配,供求体系的重新构建

立足城市、城镇、农村的整体循环经济体系,以区域规划为手段,实现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融为一体的资源供求体系。改变以往城市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在郊区填埋焚烧的局面,实现工业废弃物到农业肥料的蜕变。在区域层面上,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产业链。比如:居住区所需要的日常能源,由家禽粪便、农业废弃物、林业木屑及家居废物提供;居住区剩余而处理后的生活粪便提供农田所需要的有机肥料。

在我国区域规划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环境中,需要上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干预,制定大范围的区域规划,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单独进行各自地区的区域规划。上级部门制定该大区域的近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为下级主管部门制定区域规划提供指导性思想。

七、小结

循环经济和区域规划都是在资源环境出现问题后,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方法,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内容。如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区域规划;如何在区域规划时更好地考虑循环经济,以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使这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每个规划者的心声。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考虑区域规划问题,在区域规划中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无疑是促成这一愿望的关键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循环经济知识读本》编委会.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4]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区域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 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循环经济产业研究报告范文6

本文主要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识别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的特征。

一、分析方法

(一)应用分析框架

本文以“欧盟统计局”2001年出版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方法指导(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确立的框架为基础,并根据山东省的具体情况以及区域物质流分析特点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下文将对山东省经济总的输入、消耗与输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输入过程用“直接物质输入量”来描述。投入到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一次资源的总和被称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具体包括本地采掘量和进口量两部分。国际常用总物质需求描述总的物质流通量,总物质需求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和隐流的加和。本文研究直接物质输入量,不用总物质需求表示。这是因为按照欧盟的统计方法,隐流的计算量是用直接物质输入量乘以隐流系数而得到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资源的特点等因素都影响隐流系数的大小,因此隐流系数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是有差别的。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是发展变化的,同一地区的隐流系数也是一个动态值,不断发生变化。山东省现有的数据无法精确计算出山东省的隐流系数。如果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隐流系数来替代,会使最后的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直接物质输入量与总物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用直接物质输入量取代总物质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质流动的规模、强度、效率。

本文在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中选取直接物质投入量(DMI)、物质生产力作为分析指标,同时增加了物质消耗强度作为新指标。因为本文的研究侧重于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领域,笔者对隐藏流和净存量等部分指标不予考虑。

(二)应用分析边界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研究方法指导,本地开采分为生物量、化石燃料、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建筑非金属矿物五种类型。中间消耗、进口和出口,除本地开采的5种类型外还包括半成品及制成品,共6种类型。污染排放分为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3种类型。

山东省物质流分析系统的活动范围,既包括整个生产活动(一、二、三次产业),也包括人的各种消费活动。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原则上按2000-2010年。物理边界按山东省域考虑。

(三)分析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选择的时间范围为2000-2010年,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需要进行部分筛选和处理:

1. 生物量包括农作物、林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在实际计算中,以农产品为饲料的水产品和畜产品会产生重复计算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这类产品不计入物质输入中。

2. 我国现阶段没有的统计,而这类物质构成了建筑非金属矿物的主要内容。本文暂以石灰岩生产的水泥产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表土移动(主要包括房屋、交通及水利设施等的工程挖方量)来代替粘土、砂和各种石料的开采量。

3.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质进出口数据,鉴于进出口数据的难以获得性,本文在此暂不计算进出口量。

4. 由于我国尚无单位面积房屋和单位长度道路建设挖方量的数据,暂采用荷兰的计算标准作为近似值。

二、结果与讨论

(一)直接物质输入量

按照上述5个物质类型的划分,将逐年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进行加和,即可得到该年直接物质输入的数值。计算结果如表1。

直接物质输入量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动用自然界物质量的指标,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直接物质输入量总体在上升,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资源的使用为代价的。

从直接物质输入量的构成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建筑非金属用量,这里主要计算的是基础建设的挖方量,包括交通、房屋、水利等建设工程的挖方量。如2010年,直接物质输入量的64%为基础设施建筑挖方量。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建筑非金属用矿石用量最大,2010年建筑非金属用矿石输入量占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65.8%。第二大贡献者是原油、原煤等化石燃料,2010年该年物质输入量占了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15.6%,其中原煤的消耗量占了83%。从时间序列上看,各物质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建筑非金属从2000年的61.1%上升到了2010年的65.8%,金属矿物从4.2%上升到了7.6%,化石燃料从13.7%上升到了15.6%,而生物量从2000年的19.3%逐步下降到9.9%,工业非金属从1.8%下降到1.8%。

(二)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即每投入一吨物质量所创造的GDP, GDP按当年的价格计算。表2是山东省2000-2010年的物质生产力。统计结果表明,山东省物质生产力2002年为一谷值,达到953.2元/吨,其后物质生产力呈上升趋势,2010年为最高值,为1299.54元/吨,说明2000年到2002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低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偏低。从2003年开始,这一情况有所改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三)物质消耗强度

物质消耗强度即人均物质消耗量。表3显示,山东省2000年的物质消耗强度为8.28吨/人,2010年这一指标上升到30.13吨/人,增长了3.64倍,年增长率为13.79%,增长速度比较快。相比天津市物质消耗强度11年增长了1.27倍,可以看出山东省快速的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资源消耗量和环境破坏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还有加大的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了分析。由于统计资料不完备,本文计算出的直接物质输入量只是山东经济系统物质消耗量的一个低估计值。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资源投入量很高,山东经济目前依然是“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阻碍了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优先、再利用、再循环为操作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属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山东省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总投入量,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科技上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配合。发展新能源直接减排,发展洁净煤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智能电网,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

(三)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建立以供销系统或其他流通企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同时形成回收、加工、再生产可再生资源的生产链,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达到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

(五)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立法、管理和规划,加强立法执法工作,提高依法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

参考文献:

[1] Eurosta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M]. Luxembourg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刘伟,鞠美庭,于敬磊,李智.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第19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