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资源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资源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1

1.拓展、丰富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园内孩子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和室外活动环境两个部分。一般幼儿教育理念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而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作为孩子园内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宜,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童话故事书角等。而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则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孩子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孩子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获得身心愉悦。很多幼儿园由于场地限制,不能提供孩子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因此结合社会活动环境,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主题。比如组织春游活动,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的教育;还有公园、游乐场所等场地的利用,既可以用来组织亲子活动,也可以用来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使孩子们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新鲜的刺激,促进心智的健全发展与思维的开阔。

2.优化教育资源活动幼儿园的教育实施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分班的教育制度,目前幼儿教育大致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教育段,每个教育段又具体分为不同的班级。由于上课、室外活动全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各个班级的小朋友之间相互并没有交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儿童也将面临更加丰富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开阔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分班教学对孩子发展的限制,通过实行混班制的活动为小朋友打开交际圈,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一起交往与活动。

比如在晨间活动、室外活动、艺术特长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实行混班制的活动或教学。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交流。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优化教育资源与理念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育的另一潜在资源。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使城乡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互相进入彼此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对孩子是另一丰富、新鲜的信息刺激,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丰富多彩,认识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外还另有天地。比如开展“城乡娃娃手拉手”的交流活动,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城市幼儿园做客,让小朋友模拟社会待客的方式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则通过带来自己家乡的照片、礼物,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见闻等,丰富城市孩子的视野,还可以通过农村孩子邀请城市孩子去做客的方式,增加城市孩子的见闻,丰富孩子的视野。城乡幼儿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视野的开阔与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园的优化教育资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大有好处,通过借鉴不同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园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二、结语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竞争机制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与标准

资源配置,亦称资源分配,它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研究的主要课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增加将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该种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各种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的一种,以达到社会最高效率和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

教育是人们众多需要中的一种,它能为人们提供包括消费和投资等多种效用。作为消费品,教育体现为一种个人享受和修养;而作为投资,它可通过改善个人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来提高个人未来就业机会和收入。与其他产品一样,教育产品供给也要消耗大量稀缺的社会资源,包括师资、土地、建筑场馆、仪器设备和资金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保证一定的教育产出,人们必须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教育部门中去。同时,由于人们教育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我们还必须保证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获得必要的资源投入。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增加教育整体或其中某种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必然减少其他社会产品或其他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与产出。因此,为了达到最大化效用,我们要求有限的资源在教育部门进行合理配置,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一致性来衡量。教育产品价值是单位教育产出增加带来的产品价值增量,其现实形式就是学费。教育产品成本是因增加单位教育产出而损失的最高其他产品价值量。在教育产品价值和产品成本不一致,如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下,将生产要素从社会其他部门转移到教育是有好处的。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教育产量会增加,教育产品价值下降,同时,社会其他产品产量会减少,相应产品价值上升,从而使教育产品成本上升。只要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不一致,这种生产要素转移就应该继续下去,直到二者最终相等。以上是从教育部门整体来看待教育产品价值及其成本的,如果从部门内部,如某所学校来看,教育产品成本就会涵盖因该学校增加教育产出而导致所有其他同类学校、其他类别教育以及社会部门的产品价值量损失。只有教育产品价值和所有教育产品成本一致时,教育资源才会实现合理配置。

二、计划和市场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采用什么方式去分配资源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配置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基本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有计划与市场两种类型。计划就是通过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判断,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则是以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决策为基础,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将资源分配到不同部门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理论上而言,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依靠计划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获得准确的教育社会供求信息以确定合理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教育需求方面,政府必须分教育类别、专业等了解社会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并将其汇集成教育社会总需求。教育供给方面,社会教育供给能力由教育产品成本大小决定,因而政府必须对其他社会产品需求、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教育和其他产品生产技术等进行全面调查。然而,政府要准确获得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产品社会需求信息和生产成本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中,政府规定的教育计划指标很容易偏离实际的教育供求状况,导致教育供给不足或过量、教育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在计划方式下,学校的招生和资源投入等统一由政府承担,学校缺乏独立利益,因而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力不足。这样,学校就可以不讲管理、不计成本,导致政府教育计划的落空。

市场方式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主体来推动和完成。首先,个体消费者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追逐产生了教育需求,但是其他消费者也存在相同需求,这样消费者会为获得入学机会以其知识、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展开竞争,教育需求竞争会形成教育市场价值。其次,教育市场价值会激励教育供给,教育投资者为获得投资收益,竞相办学和扩大招生。但是,学校的供给能力会受到教育产品成本的约束,在市场环境下,教育产品成本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来衡量(具体为生产要素价值和生产要素耗费量之积)。学校提供教育会引发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需求大小由生产要素的边际教育产品价值决定。但是其他社会部门也存在相同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竞争会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既反映生产要素在教育中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反映生产要素在其他部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而代表教育生产成本。最后,学校根据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来决定教育生产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在两者不相等的情况下,学校增加或减少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是有利可图的,学校必然将教育生产推进到两者的相等点。在这里,最优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得以确定。

与计划方式相比,市场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微观主体而非政府充当配置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微观主体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关系,正是依靠这种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资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不断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的形成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最为关键,前两者为各主体配置教育资源提供市场信息和收益激励,后者是调节教育和其他产品供给、实现教育供求均衡的基本条件。如果社会存在某种资源交易或流动障碍,或者一些主体如学校根本不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能力,教育产品价值就无法推进到教育产品成本水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

三、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教育也实行一种计划体制,即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一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对教育资源采取单一的计划配置方式。其配置过程一般政府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制订一个总的教育资源配置计划,然后将这个计划分解成各下属应当承担的任务,一直把这些计划落实到最基层。在这种配置方式中,政府包揽了办学权利和义务,既担当了学校的举办者又担当了学校的投资者,同时还直接担负管理学校的职责,学校无条件地接受计划分配到的资源。计划配置方式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迅速集中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暴露出计划信息失灵、教育资源配置脱离社会需求以及抑制学校办学活力等问题。

为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办学效益低的现象,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地方教育职责、对学校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以及改革学校招生制度等。学校自主办学权力的扩大,强化了市场^、才需求对学校招生和办学的引导。同时,中小学也开始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消费者和学校之间的缴费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交易关系,为真正确立教育服务价值提供了科学评价标准,增强了学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在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在教育面向市场、改革单一办学所有制方面取得了进展,各种民间和社会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集中配置教育资源的弊端,加强了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引导,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教育还未脱离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对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学费价格功能的发挥,阻碍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一,办学准入限制。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是由于办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民间和社会资源难以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供给不足。与此相对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供给不足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教育产品价值背离正常教育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目前,我国居民教育支出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支出比例。居民教育支出增长的重要来源是择校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有择校行为者2004年总教育支出平均为5262.5元,其中择校费平均达4525.6元,费用与高校学费相当。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的教育生产成本不会高于发达国家,更不会出现高出数倍的情况。

第二,学校自主办学限制。目前,我国各级中小学也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体制,政府对学校的校长任命、机构设置、人事、入学招生、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在重要的教师人事方面,学校用人和教师自由择业还受到传统户口、档案和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学校之间除部分特殊人才外,大部分教师还难以正常流动。这些限制大大束缚了学校自主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教育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学校无法按照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包括调整学校科目、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也阻碍了教育生产要素在学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第三,学费管制。从2003年开始,政府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一费制”,对义务教育收费种类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学费管制在于治理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但是,学费管制也强行将教育产品价值降低,扭曲了教育的社会供求信息,阻碍了社会资源流入教育部门,不利于教育供给的增加。同时,还会使学校做出适应性调整,降低教育质量。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费及其水平代表市场对学校教育的认可程度或评价等级,提高教育质量也意味着学校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回报,这样会对学校办学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而在学费管制下,所有学校收费不分地区、教育质量等差异全部“一碗水端平”,这无异于将竞争性的学校办学转变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质量差的学校反而获益更大。这将严重挫伤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动机,最终造成普遍性的办学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行政管制对教育竞争和教育资源流动的制约。它不仅阻碍了教育供给的增加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严重的教育收费问题,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要求,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就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教育竞争机制或环境来促进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教育产品市场价值形成。这种教育竞争机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竞争性教育产品市场

教育产品市场是教育服务购买者的学生和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产品价值的基础,其现实形式就是办学市场。要充分发挥办学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必须保证办学市场的竞争性。如果办学市场存在供给垄断,教育提供者为攫取垄断利益,会主动限制教育供给和人为提高教育产品价值,从而使生产要素无法充足地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产品价值和成本相背离。保证办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开放办学,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参与教育提供。目前,要实行自由办学准入制度,降低办学准入门槛,同时实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学位授权和专业设置等的政府审批制度,实行简单的政府备案制度,为学校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竞争性教育生产要素市场

教育生产要素市场是教育及其他社会部门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生产要素价值的基础。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也会阻碍生产要素在教育与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自由流动,从而造成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背离。师资是学校的核心生产要素,教师劳动力市场是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师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的关键在于保证师资的自由流动,这需要我们从社会整体上大力改革传统户籍、档案及人事编制等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自由的教师择业和学校用人体制。

(三)自主办学实体

在市场方式下,教育资源流动是通过教育主体间的资源交易来进行的,因此必须确保教育主体具有独立产权。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只有存在独立的主体利益,它才会主动参与教育资源配置并承担经济后果。因此,学校必须是一个自主办学实体,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理由进行决策,有独立的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组织、学位授予、经费使用以及人事等权限。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SOA;教育资源;整合

1引言

高校信息化建设将会经历系统集成、应用集成、信息集成、社会集成等四个阶段[1]。在实施过程中,集成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高校还处在应用集成、信息集成时期,作为整个信息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开发利用正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它必将在提高教育科研质量,挖掘高校的发展潜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开发平台、工具的异构性和紧耦合性导致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与软件复用[2],“信息孤岛”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随着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类别形式复杂多样、杂乱无序,数量猛增,质量参差不齐,事实上这些资源都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重复建设上。如果采用传统方式来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系统会造成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同时又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充分保证资源整合服务的有序化、精约化、最优化。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序[3]、共享、整合、开发教育资源,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向深入发展,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高校教育资源系统现状及SOA工作原理

2.1高校教育信息资源系统现状

教育资源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及科技转化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战略资源,教育资源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共有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来分析,现有高校内部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大概有以下一些组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平台等,还有以宣传为主的学校门户,各学院、职能部门及科学研究所网站等等。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这些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保障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服务设施。但这些信息系统也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1)资源信息及系统的规划性不强。高校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门信息系统是整个高校信息系统的局部。但各系统之间缺乏总体规划,往往是学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来设计实施信息管理系统。对学校整体资源信息的开发挖掘,综合利用认识和规划设计不到位。

(2)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性差。每个部门的系统都有相应的数据环境,而由于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结构、标准不一致。数据转换复杂,增加了数据共享的难度,冗余数据无法同步更新。

(3)软件复用困难。各系统主要是以紧密耦合的方式把模块化的业务逻辑组合而成,这些业务逻辑在其它信息系统中无法被重用,从而导致了重复设计和IT资源的浪费。

(4)异构平台环境。操作系统有基于Unix的,也有基于Windows的,系统架构和开发平台有C/S结构基于Delphi、VB等开发的,也有B/S结构基于.NET、JAVA开发。因此,这样的异构环境增加了集成的难度和成本。

2.2SOA工作原理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是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蓝图,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重用应用程序中的服务以提高IT适应性和效率[4]。SOA作为一个组件模型,将应用程序中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对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也就是说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5]。这使得构建在各种此类系统中的服务可以用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的组件包括:①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即服务的拥有者,负责将服务信息到服务注册者,同时要控制对服务的访问以及服务的维护和升级。②服务消费者。实现服务的查找与调用,首先到服务注册者去查找满足特定条件的、可获得的服务,一旦找到,服务请求者将绑定到服务提供者并进行实际的服务调用。③服务注册者。集中存储服务信息,以便于服务请求者的查找。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把它们所要提供的服务在服务注册者这里进行注册。这三种组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主要的操作有:①:为了被访问,服务的描述信息必须被以便服务消费者发现和调用。②查找:服务消费者通过查询注册中心去定位符合其需求标准的服务。③绑定和调用: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服务消费者据此去调用服务。

图1SOA组件间的协作示意图

SOA具体的实现有很多,包括WebServices、SessionBean、JINI等。但随着WebServices技术越来越被重视,其已经成为实现SOA的主要构架技术。它是建立在开放标准和独立于平台协议基础之上的分布计算单元。WebServices用XML进行数据的描述和交换,使用SOAP协议在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进行通信,通过WSDL协议定义服务接口,使用UDDI协议进行WebServices注册和查找。这些特性使得WebServices成为目前实现SOA的最好方式。而WebServices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

所以,SOA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灵活而功能强大的服务层,这些服务可以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在不同平台上实现,利用服务层中粗粒度的、可被动态发现和绑定的服务,我们可以快速地构建松散耦合的、具有跨平台处理信息能力的应用系统。SOA构建方法位于高校教学资源系统整合业务需求和底层技术之间的抽象层次中,独立地对每一个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义,而每一个独立部署的教育资源服务模块不依赖具体的开发平台和系统,各个系统的功能需求通过服务的流程化组织得到实现,从而实现各种异构系统及资源的集成和软件复用。

3基于SOA的高校教育资源系统集成

基于SOA的面向服务软件集成构架,即采用WebServices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系统的集成,使教育资源系统通过Web服务进行互连、集成和协同,实现集成和软件复用。WebServices为实现高校集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制,它为本地和远程服务的定义、和访问提供了一整套解决办法。

3.1传统集成模式

传统的业务系统集成方案,是通过业务功能的专用接口调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业务方法级集成通过开发业务组件加以实现,实现业务功能的业务组件通常具有一些标准格式的结构和接口,具有较好的集成性能,业务组件的实现常采用CORBA、EJB、DCOM等技术。但专用调用接口方案存在着一些不足。专用调用接口方案是一种紧密耦合的集成方法,这种集成的结果不利于业务流程、资源信息的调整和重组,缺乏可扩展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次是实现技术缺乏标准,不同的软件厂商提供了不同的实现技术,当前组件技术存在着多个标准,不同组件技术之间的互操作给集成增加了一定的成本和难度。

SOA是实现高校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和业务无缝衔接的理想方案,它在服务层中将各业务功能点以服务的形式暴露于系统之外,其它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服务协约对服务进行访问。这种技术简化了系统集成,可以快捷、容易地对业务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另外,面向服务架构是平台和语言无关的,因此不必考虑实施环境是何种平台系统和设备,与其它的系统集成技术相比,面向服务的集成构架是解决高校信息系统集成的理想选择。

SOA之所以被用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因为其具备了标准化、可组装的特性[6]。因此基于SOA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是把原有的信息资源封装为服务;然后将开发的新服务和原有系统包装的服务进行有效组合,共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传统的模式相比,SOA具有如下重要特点:①具有精确定义的标准化接口。②粗粒度、松耦合的服务构架。③完好的封装性和高度集成能力。

3.2基于SOA的资源集成系统构架

SOA提供了标准化的架构,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途径:在现有系统不做修改的前提下,将各个教育资源及业务功能转换或封装为服务,这些服务彼此相对独立并且可以进行组合,从而能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系统架构。为此,高校教育资源集成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图2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教育资源集成系统框架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论原有学校教育资源系统的语言、平台、技术、数据结构的异构性多大,只要在对外接口上都用统一的对象模型WebServices进行封装或转换,通过工具或手动定义各自资源系统的WebServices接口描述WSDL文档,并把WSDL文档描述的内容映射到学校UDDI数据库中去进行分类管理,即在UDDI注册中心对各类WebServices进行注册。

当校内外用户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对资源系统进行统一访问时,无需考虑其内部实现机制。用户登录门户认证系统时,先要在UDDI用户注册中心查找系统提供的用户接口对应WSDL文档,然后根据WSDL文件调用系统的用户管理模块进行用户认证,认证通过后才能访问系统。请求数据共享和业务调用时,首先要到UDDI注册中心访问所需服务的WebServices注册信息,通过注册信息访问相应的Web服务接口描述WSDL文档,并在本地生成对象。以后所需各业务就通过此对象与WebServices进行信息资源交互和业务功能调用。如果WebServices内部结构和实现发生了改变,只要修改WSDL描述,接口保持不变,整个系统就不需要作任何变化。其实现过程大致包括:

(1)服务描述:用WSDL文档描述WebServices功能,包括接口调用方法、参数和返回值。它用types(类型)、message(消息)、portType(端口类型)、binding(绑定)、port(端口)和service(服务)元素来描述WebServices。

(2)服务注册:为UDDI提供和查找服务描述的WSDL文档。它主要定义了4种数据类型:businessEntity、businessService、bindingTemplate和Model。businessEntity提供关于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businessService。WebServices的技术和业务描述,在businessService和其bindingTemplate中被定义。每个bindingTemplate包含一对一或对多个Model的引用,Model被用于定义服务的技术规范。UDDI通过Model和businessService描绘抽象和实现之间的区别。因此,可以通过把WSDL内容映射到UDDI的数据库中去,从而在UDDI中注册服务。

(3)服务发现:一个具体的实现(Service)来自于相同的portType所对应的Model。这样,客户端的程序就可以用ModelKey在UDDI中查找实现了抽象接口的bussinessService,从而查找到所对应的WSDL文件。

(4)实现:根据查询的WSDL文件,服务消费者就可以动态地完成对象的生成,对相应的WebServices进行调用[7]。

4基于SOA的资源集成系统的实现

对于上述基于SOA的教育资源系统的集成方案,Web服务架构包括了三个组件、三种服务操作(服务、服务发现、服务绑定)以及两种服务构件(服务、服务描述),本节通过组件示例此构架的主要实现机制。

1)服务提供者

高校已有的一些信息系统,如教务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生资源管理系统等,都有一些数据或功能需要被共享。通过系统集成,那些需要共享的业务功能和数据在应用集成框架中将以服务的形式被暴露。如需要将“学生资源管理系统”的查询学生信息功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查询教职工信息功能、“教务资源管理系统”的成绩查询功能等设计为Web服务并向外公布。它们在集成体系中担当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2)服务消费者

服务消费者是查找并调用服务,或启动与服务交互的客户程序。当集成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时,就需要在该应用中开发调用服务的客户端代码。在集成框架中,部分参与集成的系统既充当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又充当了服务消费者的角色。如“教务资源管理系统”一方面为其它信息系统提供成绩查询等服务,同时也是学生基本信息查询、教师基本信息查询等服务的消费者。此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资源管理系统等也是既担当服务提供者,又担当服务消费者的角色。

3)服务注册中心

它是可搜索的服务描述注册中心,服务提供者在此他们的服务描述。在绑定开发或执行期间,服务消费者查找服务并获得服务的绑定信息(在服务描述中)。当然,服务消费者也可以从服务注册中心以外的其它来源得到服务描述,例如校内本地文件、FTP站点、Web站点等。服务描述可以使用多种不同机制到多个服务注册中心。通常有学校内部应用程序、门户网站等专用UDDI节点。

这些注册中心针对不同的应用类型,根据服务访问者的权限对服务描述进行分类屏蔽访问。如校内私有UDDI注册中心,可将校内所需涉及各部门、学院、研究所的资源和业务功能的Web服务到这类UDDI节点。这些UDDI位于防火墙之内,允许服务者对他们的服务注册中心和它的访问权、可用性以及要求有更多的控制。还有是校外公有UDDI注册中心:由各部门、学院、研究所或个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和使用的Web服务需到这类公有UDDI节点。它们位于服务提供者的防火墙之外,处于公众网络上,比如IBMUDDIBusinessTest。

5结束语

传统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系统的集成方式不能方便、低投入地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难以适应现代高校资源业务变化需求。SOA架构具有与软件和平台无关、松耦合的特性,提供了一种解决资源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的服务模式。运用SOA构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系统的集成和软件复用,将有利于推进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因此,基于SOA的集成架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未来信息化校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高萍.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NewcomerE,LomowG.UnderstandingSOAwithWebServices[M].徐涵,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陈庄.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袁占亭等.基于webservices的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一CIMS,第一0卷第4期,2004年4月

[5]LuoMin,etal.Patterns: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andWebServices.http:///redbooks/pdfs/sg246303.pdf,2004.4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4

数据质量描述是建立数据质量标准和数据评估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姜作勤在《数据质量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及空间数据质量标准》一文中列出了国际上一些代表性的描述框架。联邦政府对联邦机构向公众传播的数据质量描述框架(OMBGuidelines,2003)为:实用性、客观性、安全性。国际金融基金会统计部(CarolS.Carson,2000)提出从数据的完整性、概念一致性、准确度、服务性及可访问性来描述数据质量。MIT的研究(Wang,R.Y.andStrong,1996)将数据质量描述分为4大类,包括本征质量描述,如可信度、准确度、客观性、信誉;与应用有关的质量描述,如增值、关联、适时、完整、合适的数据量;与表达方面有关的质量描述,如可解释性、易懂性、一致性、简明性;与可访问性方面有关的质量描述,如可访问、安全性[5]。黄刚等人在Alarcos研究团队以及麻省理工大学Richard.Y.Wang教授、北京大学唐世渭教授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数据质量元模型框架结构,认为数据质量元素包括完整性(Integrity)、深度性(Depth)、及时性(Timeliness)、冗余性(Consistency)、一致性(Consistency)、关联性(Relate)、准确性(Accuracy)7大类,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企业数据质量评估体系[4]。

2教育资源质量控制与描述框架的研究

为了实现对教育资源的质量控制,很多学者和机构开始了对于教育资源质量框架和质量评估标准的探索。保罗•川内受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亚洲教育媒体中心的委托,开展了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保证准则框架的专项研究,并在《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保证准则——TIPS框架》一文中,提交了一份开放教育资源质量保证准则框架——TIPS框架。该框架涉及学习的5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元认知领域、环境领域、管理领域),覆盖了所有已知的教育目标[6]。王承冰等人针对我国目前开放教育资源项目过度重视发展规模而忽视质量保证的问题,开始了对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项目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建立精品开放课程的内容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启发[7]。乐美儿在《虚拟平台下英语教学信息资源质量标准体系》一文中讨论了虚拟平台下英语教学信息资源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8]。马玲玲等在《高校机构知识库元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通过引入OAI-PMH元数据收割协议和DC元数据来保证元数据的规范性[9]。以上研究对不同领域数据质量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描述,或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提出对于教育资源数据质量框架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他们对于数据质量的定义、数据质量描述和数据质量元素的界定中得到启示,结合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抽取适合教育资源数据的质量元素,从教育资源原始数据层(即数据源)到元数据层形成完整的质量描述框架。

3教育资源数据质量元素的确定、定义及描述

3.1原始数据层质量元素、定义、描述

从中外开放教育资源的对比[3]以及国内高校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来看[10],我国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资源本身的质量问题。如目前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开放课程资源在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资源与课程内容的耦合度、课程视频录像的表现效果以及大容量视频资源的可访问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通过学院呈缴或是网上挖掘的方式也很难保证在目前优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所获取数据源的可靠性。因而,在定义教育资源的数据质量时,首先应该考虑教育资源数据源质量,即原始数据层的质量,它是决定数据存在价值的根本。针对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实际,笔者认为,原始数据层质量包括数据对象本身所含的本征内容、表达方式、可获取的技术性质等几个方面,它的数据质量元素可分为内容质量元素、表达质量元素及技术质量元素(见表1)。

3.2元数据层质量元素、定义、描述

在数据加工时我们会面临很复杂的局面,通过学院呈缴和网上挖掘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学科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专深复杂,资料类型众多,各类型资料特征各异,所提交的基础信息或对象文件往往很不完整规范,还有由于制作方法和文件格式多异而无法保证其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使用,或是因为版权问题而导致使用上的障碍等。所以需要有规范优质的元数据以实现对资源的准确定位与描述,保证用户对资源的准确识别与判断,保证用户对资源全面完整的检索,保证资源正常开放的使用。同时实现对资源的组织与加工、管理以及长久保存。可以说,元数据质量是决定资源可否实现其“描述、解释、定位、检索、识别、管理以及保存数据功能”[11]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教育元数据质量元素的界定,主要从可能影响到数据的查找、利用、管理以及保存的元数据加工管理的规范性、元数据指导标准和编码体系的权威通用性、元数据标准及数据结构的完整性、元数据标引与描述的科学性、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等方面来加以考虑。我们还可以从国内外元数据质量控制理论[12-13]中寻求对于各质量元素具体的描述维度及描述方式(见表2)。

4结语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5

1.1温州大学创业学院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说,研究和认识地方高校创业学院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创办于2009年6月,笔者认为该校创业学院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示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创业学院的主体地位,该校明确创业学院是一个实体部门,是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的主体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创业学院运行机制,该校创业学院具有健全的组织机制,根据学院运行需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创业学院有力运行;三是主动对接地方创业教育资源,该学院积极吸取地方创业文化,整合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有效促进了该校创业学院的发展。

1.2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模式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类高校办学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范本。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设立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现已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帮扶+风险投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该校创业学院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多元化,其不仅为在校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且还服务于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二是课程体系多层次,该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创业课程,其教学模块分为普适教育、重点培养和精英教育三个层次;三是实践孵化多渠道,该学院实践锻炼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实践基地,分别为:来比西餐厅、阿里巴巴服务站、网易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业务呼叫外包等,有效促进了创业项目的孵化。

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模式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实用、高效、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特点,这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正式成为二级分院,现已成为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这所创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典型示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与专业联系紧密,该学院所培养学生大多属于工商管理类,如所开设的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专业,而且其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等都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紧密结合;二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该学院在组织机制、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创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三是承担创业教育探索和示范的特殊使命,该学院在为全校创业师生提供平台支持的同时,还承担着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以及带动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业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

2.1夯实条件保障创业学院平台的建立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首先要树立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支撑,特别是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的支撑,因为“脱离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会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操作层而,让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校内外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此外还包括高校在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创业学院高效运作。

2.2完善运行机制创业学院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否则会影响学院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包括创业学院行政机构以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业务机构,负责创业学院日常管理、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创业实训等事务。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创业学院规范运行保驾护航。创业学院虽然与其他二级学院有所区别,但也涉及教学、科研、师资、基地、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运行制度建设,为学院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创业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以科学细致的考核机制推进创业学院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6

教育资源也称为课程资源,即一切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以及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形成课程的重要要素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体而言,数学课程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校内资源,二是校外资源,三是多媒体资源.校内资源是教学场所与教学环境两大资源的统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采集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如何能够使之为教育所用.相对而言,校外资源的种类更丰富,也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如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交易、计算,等等.此外,多媒体资源也是数学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多媒体资源的类型更丰富,它可以是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实例,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但从功能层面探析,多媒体资源比其他资源更具效用和价值.

二、利用教育资源,打造有效课堂

1.校内教学资源的采集与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两个层面采集并利用校内资源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环境是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在吵闹的环境下,任何人肯定都不可能专心学习,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听讲,以及专注于吸收知识.同理,创设蕴涵着丰富知识的课堂环境,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设立活动的宣传栏,并制作与课题相关的漫画或小故事,在每堂课的开始前通过宣传栏展示出来,漫画或故事的内容随着课题的变化而变化.如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1.2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学生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挑选四个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几个明星的名字,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明星,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个,最后根据他们的选择分别以集合A和集合B的形式画出对应关系.图略.利用好“学生”资源,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校外数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校外数学采集活动.每一堂数学课都有一些特定的知识,这些知识与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存在着重要联系.由此,教师可结合数学教材中的课题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采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数学案例.例如,在讲“抽样方法”前,让学生去超市采集与抽样方法相关的实例,如人们怎样挑选商品,超市怎样抽查供货商送来的货物,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并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将学生所采集的数学现象在小组内整合、评比,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适当的奖励.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从而实现师生的“共赢”.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打造有效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通过多媒体,可将教师的口语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语言,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因此,多媒体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工具.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用口语诠释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教师可将这种口述转化为多媒体:播放一架梯子的图片,标明梯子的最高一级宽度为50cm,最低一级宽度为130cm,提出问题: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是多少厘米?如此,将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