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1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思维方式,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3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67-01
一、中西礼貌原则概述
Brown和Levinson(1990)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而面子是交际双方通过对对方假定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为自己有效求得的社会价值,面子是礼貌概念的核心。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说一些有利于己而不利于他人的话语,这些话语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 因此,所谓礼貌就是要最大程度的降低这些“威胁面子的行为”,体现处对面子的尊重。
顾曰国(1990)在研究了中国礼貌的历史渊源后,总结出了汉语文化的四个基本礼貌特征: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谦虚(modesty)、热诚(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他认为,尊敬他人是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社会地位等;温文尔雅是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通过对礼貌准则的进一步研究,顾曰国(1992)归纳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礼貌作为一种标示人类文明的社会现象,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差异性。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辨证统一。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化赋予了礼貌不同的内涵。因此,可以从礼貌原则的不同看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二、礼貌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不同的价值观体系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集中体现为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和以个体中心为特征的西方文化的差别。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成己”与“成人”的观点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肯定只有通过帮助和成就他人才能使个人的道德价值得以实现和完善。到了宋朝,“成人”和“成己”的思想已发展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这一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逐步形成了群体相互依存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因此“贬己尊人”和“谦虚”的礼貌行为备受推崇。而西方文化由于受到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逐步形成了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崇尚个人自主、个人奋斗及个人成就。在言语交流中突出自我,主张个体价值至上,不被他人的思想及情感左右,尊重个人权利和行动的自由。
(二) 不同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的个体思维定势是基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人与神乃至世界万物都是二元对立的,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因此西方的思维习惯于从部分到整体,重逻辑分析;把事物“一分为二”,进行“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具有更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的差别,简化了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另外,中国人对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受环境影响,容易对社会提示产生反应从而屈服于社会,更重“礼”和“面子”,因此语言具有简洁、含蓄、委婉、强调语言形式的特征。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礼貌原则,如何尽量不伤害对方的面子,至于话语中的意义表达只能靠听话者自己体会了,正所谓“明人不用重话,响鼓不用重锤”。
三、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差异之应对
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托马斯将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涉及话语的语言问题,源于学习者对非本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错误使用) ,它涉及话语的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要想尽可能避免这一语用失误,要求交际的双方取得文化上的认同。所谓文化认同,就是交际双方应认同所处的文化氛围,并尽量使用同一文化的标准与规范。要强调的是,文化的认同是相互的,不仅要维持自己的文化,使得自己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还应认同他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断融合,共同发展,在发展中相互交流与借鉴。
总之,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言语习惯的影响下,礼貌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同时中西方之间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诸多语用失误,造成交际障碍。基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交际中,应以一种文化平等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规则,寻找规律,灵活运用,提高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 谈中西礼貌原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4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英语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要学习英语,首先意味着要学习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要认识和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英语学习者,如何才能自我培养英语语言文化意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大学生如何自主提高英语语言文化意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背景,识别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维果茨基(1978)认为,孩子所获得的母语的概念和意义来源于他所属的文化。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语言意义的差别。比如,“牛”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汉语中有很多与“牛”相关的词语,“吹牛”在英语中是“talk horse”,因为英语传统文化中“马”具有重要的地位,于是出现了很多相关成语: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drink like a horse,flog a willing horse等。由于自然背景的差异,人们对事物有着不同见解和联想,在不同的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常由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地理位置上讲,英国属于岛国,因此英语中与水相关的词语较多,如:to be in low water(手头拮据),to be 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to be in deep water(在水深火热之中),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等,而汉语中与水有关的这类词语就少得多。西方以天主教、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不断融入英语语言,如:angel(天使),dean(教长),Evangel(福音),以及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成语,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Pandora’s box(灾祸之源),Saviour of the world(救世主)等。
可见,只有不断对承载两种语言的历史、地理、宗教等文化背景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其异同,从而避免因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所导致的错误。大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将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差异进行比较,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将其自觉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2.关注英语语言文化的最新发展,不断学习和汲取新鲜的语言
语言的意义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对语言的意义不断地进行再理解和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现代英语文化特色的词汇也在急剧增加,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例如,与经济相关的旧词已被赋予了新意:fold(破产),float(发行),go listed/go public(上市),而concentration,combination,merger,acquisition均可表示“(企业的)兼并或收购”;再比如与计算机相关的词汇:snail mail(手写的信件),store(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spam(垃圾邮件)等。
语言是不断随着民族文化发展而变化的,学习者只有自己不断观察和体会,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新鲜的语言,在表达的时候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得体。如果我们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语言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一旦走向社会,就会发现在学校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和obsolete(陈旧)。
3.在对比中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句式表达的差异
从思维习惯角度分析,英语思维重理性和逻辑,而汉语思维则重悟性和辩证。在语言交际的思维方式方面,学者们通常认为东方的交际模式是归纳法(从个别到―般),西方的交际模式是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有助于对双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因此,要掌握英语就应了解它的思维习惯,随时将其与母语进行比较,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达到真正掌握和熟练使用英语。
从句法上讲,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多用名词、介词,而少用动词,汉语则多用动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理解并造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例如: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由于距离远,缺乏交通工具,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造成农村与外界隔绝),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形合的例句。如此长的一句话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划线部分),却有九个名词和五个介词(而非动词)将全句连接起来,而在汉译中,则将英语中的名词用动词或形容词把句子连接起来(如译文划线部分)。
4.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培养学习兴趣和跨文化意识
大学生要大量接触英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如: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网络等培养直观的感受,使自己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大量接触语言,就是大量阅读,大量听,大量看,大量思考,用语言文化的魅力取代考试的压力,成为大量接触语言的动力。在大量接触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西方社会文化的了解,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符号体系的了解,这样,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才能不断加强,实现“输入―吸收―输出(input―intake―output)”的语言学习的自然过程。语言学习的意义和兴趣在于通过语言认识一种文化,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通过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才能保证学习者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才能持久进行,学习效果才能有保障。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认识了解西方文化并非研究中西方文化,也并非要急于求成,一开始就看西方文化里的名著,而是要从看懂、听懂一个英语故事或笑话开始。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语言,语言学习过程才会生动有趣。外语学习应成为对一种新思想文化的探索。
总之,语言学习离不开其生存的思想文化体系,语言学习要将文化、文化意识融于其中,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英语语言文化意识,这样的英语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国际间的交往对于丰富我们的视野,扩大国家间的经济利益是非常好的机会。而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文化冲突渐渐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化碰撞造成的误解和冲突屡见不鲜,有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国家间的交往。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相应的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以避免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
跨文化交往;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深入与扩大,国际间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传统,导致了文化差异。而在国际交往中,文化碰撞时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不仅带给世界各种经济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与时俱进,但同时其所带来的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也是一大难题。我们在和不同国家进行跨文化交往时,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不同语言的交流,同时还是不同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想要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往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找到其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才能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让以后的每次的跨文化交往变得简单轻松。
一、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一)问候语。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经常会问“你吃了么?”“上哪去?”等,以表示关心和关系亲厚。而西方人则经常是“Hel-lo”“Goodmorning”“Howdoyoudo?”等一系列客套语。西方人的隐私意识比较强烈,因此在面对中国人关心式问候,经常感到奇怪和侵犯感。他们会想,你是警察么?凭什么问我要去哪里?而中国是的关心,吃了么,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中国属于内陆国家,早起土地开发较早,而且人口众多,竞争激烈,人们经常处于温饱线上,因此见面会问吃没吃过表示关心,由此流传下来。
(二)时间观。西方人非常有时间观,他们珍惜时间,因而会为时间做精心安排,有守时按时的好习惯。西方拜访某人的时候,必须事先预约或通知,表明拜访的目的,时间等。他们守时的同时,他们也非常讨厌别人的不守时。而中国人则没有这样强烈的时间观念,因此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中国也有精彩总在最后,因此喜欢迟一些到达约定场所。因而面对迟到中国人相对会宽容许多,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
(三)赞扬应答。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更加直接,中国人则更多委婉。因此西方人的表达方式也更加直接,中国人则偏向委婉含蓄。与西方人交往时,中国人往往会惊异于西方人的直白,认为他们非常张扬和猖狂。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时常贬低自己,过于谦虚,反复否认。最常用的例子就是,外国人夸中国人的妻子漂亮时,中国人谦虚地回答“Where,where”外国人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Everywhere”。《喜福会》一书中也有,当林多端出自己精心做的菜时,故作谦虚地说“不太好请尝尝”。女儿魏芙丽的丈夫则认真听了,尝了并给出了意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中国一直是内陆国,因此农业发达,中国人对于土地有着十分热烈的情怀和依赖。中国许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开发较早,且人口众多,使得基于生存的竞争激烈。因此,单独的力量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家庭结构。这样家族观念是中国最为主要的社会文化观念。所以大家长在家族中也会相应的有着一定的话语权。而西方是海洋文化,依靠打鱼探险来生存,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西方人的独立和冒险精神。西方的生存竞争并没有这么激烈,因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把自由平等博爱独立奉为圭臬。
(二)社会结构。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小农经济是其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因此容易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国家更为紧密,更有凝聚力。儒家文化继而为统治者服务,统治中国几千年。儒家信奉“礼”,提倡克己复礼,这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西方的海洋文明,使得西方人尊崇自然主义,提倡人性。他们早期历史的政权建立也是从选举制开始。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现今西方哲学,西方人有一种天生的乐天精神,因此西方人更多的表现为开放乐观。西方的哲学价值更多的是表现为尚知好崇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价值观。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和内陆国,使得中国人对于土地的依赖特别严重,不喜欢迁徙,注重安稳。家族观念强所带来的是,祸福相依,死生相依的意识。一个人的荣耀是全家族的荣耀,一个人受辱则是全家族的耻辱。这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西方人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个人,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保证自己的生存,并不需要照顾所谓的“家族”。西方的价值观是以利己为核心,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利益为出点和落脚点,之后调节支配各种人际关系网。许多西方富翁选择将个人财富捐赠给他人,其实也是一种,自己确实没地方用,借此来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二)人际关系。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中国人注重感情和群体,一旦把你扩充进自己的朋友圈内,中国人就会试着将一定的便利和利益偏向朋友圈。因为所谓的情感联系,导致了中国的人情社会。中国古代也出现过,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象。而西方却在意绝对的公平,甚少考虑情感因素,只要你有利于我我就可以向你抛去橄榄枝。他们严格地按照规则法制办事,虽然他们也交际广泛,但绝对不会出现偏袒“熟人”的现象,绝对公私分明。他们不会向中国人那样把关系网络当成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和冲突,但这些冲突只是暂时的,文化冲突是可融合的。只要抓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文化禁忌,迎合文化,,那么就能消除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往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促进跨文化交往。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范文6
>>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国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谈英语教学中对思维的教法 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教学的作用探析 试论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思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技能大赛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儿歌对幼师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语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高考英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英语考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分析 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 家教英语对课堂英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新型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网络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游戏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文化模拟法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英语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乃至大学的主要考核课程。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区别。笔者分析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受到不同的哲学体系的影响,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形象性与抽象性。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结构上面。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区别,分析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规避这种影响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思维方式 英语教学 国语思维 文化差异
正文
一、概论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语学习也成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考试科目。近十几年我国在英语教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成绩不错,词汇语法掌握的很好,然而一旦涉及到听说的实际应用就不理想了。究其原因有两点: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在笔试上面;汉语思维逻辑限制了英语学习。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的考察能较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还是用国语思维来思考和理解英语,而英语国家的思维和国语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思维差异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国语思维方式是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思维方式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不仅需要完整系统的英语学习,更需要英语学习者减少国语思维的负迁移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本文集中讨论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阐述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二、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普遍的结构性思维程式。思维方式是人看待和处理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逻辑方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点。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直接影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研究不同文化的思维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研究各民族间不同的文化特点。反过来说,母语思维也会影响对其他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建立了整个哲学系统,而西方则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形成的世界观。这种基础差别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从具体表现上说,中西方思维差异表现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抽象性与具体性;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等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一直贯穿我国哲学始终。不管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崇尚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思维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人民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也是偏重整体性。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语言语态的表达方式。国语在时间语态上没有任何的变化,比如说“我去上学”这句话可以表示过去式、现在式甚至将来式,他们在语法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英语的话就有很严格的语法区分,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法。
西方哲学思想深受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的影响,将世界万物都看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为世界是“天人相分”的。这在事物个体性描述上有明显的差距。比如英语中表示会将电话、电视、电脑的词语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汉语中则都是围绕“电”这个词进行延伸。将大多数以电为基础产生的产品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整体。
(二) 形象性与抽象性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派生出来的形象思维一直贯穿着语言发展史。“尚象”就是提倡用整体的形象思维来看待事物,引导人们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上“悟”,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由此产生的,并不断发展至今。古语中更是将形象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类比、比喻、比拟等几乎在每篇古文中都能看到。
相反西方则采取理性思维客观的认识世界、研究其共性,在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西方思维体系中具有抽象性特征,由于原有的感性思维方式不能完整的表达世界万物,需要借助抽象思维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本质和规律。但究其本质西方思维还是以理性、科学、客观为主。这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汉语中会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名词来阐述复杂抽象的概念,以此来生动形象的体现其本质;相反英语中则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
(三)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
国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说根深蒂固,孟子早就在战国时期就在其著作《孟子・尽心上》中写道:“万物皆备于我”,该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思维将人作为思维主体,用人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世界和自然。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倾向性。
西方文化是以物为本的,他们客观、理性观察世界,善于通过推理、论证、辩证等方法来研究自然规律和本质。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语言表达具有物本主义倾向性。
这两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英文的表达逻辑和顺序,尤其在主语运用上有明显的差别。中文常常将有生命力的人物作为主语,而西方则将无生命的人物作为主语。主语不同直接导致中英文在表达语态上的差异,中文常常是主动语态,惯常用什么怎么样,而英文则是被动语态,习惯表达什么被怎么样了。
(四)思维螺旋性与思维直线性
国学文化更加注重含蓄美,喜欢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思维是螺旋性推进的。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讲到:“中国人凡是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非常精准独到的表述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在语言表达方面喜欢先经过层层渲染,逐步铺垫,最后点明中心思想,甚至最后也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其本意。不管是在国画中还是在古文中可以常常看到这种“隐而不说”、“不言而喻”“水到渠成”的含蓄美。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说话直接,先说中心思想或者重要内容然后层层分解,剖析论证其观点。他们擅长用理性的思维先总后分的层层推进。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拐外抹角的方式,同样中国人也不能接受西方人直接大胆的方式。
三、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有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篇幅理解上。英语词汇会出现很多同音形异词和同音异议词,在汉语中则没有。在语法上英语多采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而国语中受到人本思想的影响多以主动语态为主。很多学生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是大概意思明白,但是没有办法流畅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时候又会出现汉式英语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直在用国语思维学习英语,没有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我国的英语教育,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的中文说教法,也就是利用汉语去解释英语,但是解释和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应用必须身处其中,方能体会到英语的魅力;而解释只能够剖析英语语法或者词汇以及各种语态、时态之所以那么用的原因。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用解释的心理去“学习”英语,可想而知这种“学习”效率是低下的。同时解释和应用在学习者的对待角度上也有根本的不同,解释是站在学问之外对学问加以研究,得出其规律以及原委;而应用则是站在规律和原委之上,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对知识加以使用,是与学问一体的,是站在解释之上的,与学问没有内外之分,这便是角度上的不同。
四、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减小国语思维的影响
思维和语言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通过语言表达,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是思维的表象。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培养英语思维,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知识和文化结合起来。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学生英语能力出发,结合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重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
英语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者常常不自觉的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出现一些汉式英语的错误,这种情况下就要英语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并改正,而不是完全否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这种错误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短时间能立刻改正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错误根源,尽力避免其影响。
其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对比研究、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到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这些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关注两者文化差异,提高其学结能力。
(二)顺应语言发展规律,正确运用迁移规律
英语学习者长期受到国语思维的影响,自然而言的会在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其实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迁移作用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善加利用或引导,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师应该建立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主动认识到问题所在,主动去寻找差异,探究其规律,从而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英语教师可以将两者差异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讲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正迁移作用,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规避国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三)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心理过程,是人在对以往的学习或经验不自觉的概括总结出来的无法直说的感觉特征。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尽管不知道明确答案,但是会直觉的认为句子的正误,这就是语感好的一种表现。语感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英语思维中,避免国语思维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和积累英语知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语感。
(四)情境教学法,融入西方文化
英语学习不仅仅只是知识、语法、词汇的学习,更是西方文化的学习。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局限在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等知识上面。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涉及的比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了英语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吸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语法结构、词汇等。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西方思维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能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五、总结
尽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国际间文化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维在不断包容、融合。但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在历史根源和本质上的巨大差距并不是简单的融合就可以改变的。就当前情况来说国语思维对英语教学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国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差别是哲学体系的差别,是“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的差异。国语思维是整体性思维,将世界看成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将形、音、义三者集于汉字一身,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词汇创造上面也在具有同类特点的词汇会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与西方人的大胆直接不同,中国人出于礼貌会用委婉、螺旋性思维结构去表达想法。西方人则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直指问题核心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在层层分析、步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注重悟性,重视理性思维,注重感觉经验而不是理性。汉字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一个对形象性思维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中国人提倡以人为本,在语法结构上倾向于主动语态,喜欢用有生命的物体作为主语,而这方面在英语中恰恰相反。
总之国语思维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正确看待这种情况,重视对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东西文化主义论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邱国丹.中西思维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18).
[6]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