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旅游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旅游发展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1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2

[关键词] 云南温泉 特色旅游产品 思考

一、前言

云南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温泉资源遍布全省,温泉之多、温度之高、流量之大为全国之冠。云南在地热资源上是中国内地惟一地热显示强烈、与近代火山并存的高温地热富含区,温泉数量及品位具有按照温泉、SPA标准发展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天然优势。

二、云南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云南开发温泉旅游的优势

(1)温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整体质量较高

温泉资源是温泉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资源。温泉资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温泉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云南是全国地热活动最强烈、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2008年云南省温泉资源的初步普查成果显示,云南省已查明的温泉区共有1240多处,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数量居全国之冠,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均有分布,并且温泉流量大,每年流出热水约3.6亿立方米,仅次于,居全国第二位。

从种类上来看,云南的温泉大部分以重碳酸泉为主,其次是碳酸泉及硫磺泉。按水温分,有低温泉(25℃~40℃)中温泉(40℃~60℃)、高温泉(60℃~80℃)、过热泉(96℃以上)四种类型。从资源总体质量上来看云南有一大批水质好、流量大、温度高、开发潜力大的温泉及泉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云南开发利用的温泉已达100多处,几乎遍布全省各县、市及地区。

(2)资源组合性特点突出,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与温泉资源结合较好

云南温泉资源具有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特点,与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合, 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结合较好,这样的组合在弱化温泉资源同质性的同时,有效增强了云南温泉资源的吸引力,并为云南温泉旅游的多样化开发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发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

历史上最早实地考察和描述云南温泉情况的是明末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他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赴滇考察,所著《徐霞客游记》中就有对安宁、曲靖、腾冲等地温泉的描述。目前,云南已经开发了西部大峡谷、腾冲热海、柏联SPA、红河弥勒湖泉生态园、安宁温泉等几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温泉旅游项目,为云南温泉旅游的全面开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良好的地缘优势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北与、四川相邻,东接贵州、广西,东南与越南、老挝山水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我国同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云南这种内连内陆腹地,外通南亚、东南亚,进而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缘优势,为云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入,中印关系不断改善,昆曼大通道即将竣工,密腾公路的开通,泛亚铁路开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经贸人员、旅游等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也将为云南旅游业全面融入南亚、东南亚旅游圈,优势互补,客源市场共享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2.云南开发温泉旅游的制约因素

(1)客源市场相对缺乏

一般大型温泉旅游地需要较理想的城镇群依托,否则将很难达到或超过维持经营所需的门槛客量。温泉旅游地的客源市场主要是以国内为主,而且80%的游客集中在4小时交通半径范围内的周边城镇群,这就要求温泉旅游地必须选址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周边地区,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云南省的个别温泉如安宁温泉因距客源市场丰富的昆明市比较近而发展成为都市居民周末观光度假的温泉旅游地外,许多温泉都位于经济不发达、城市人口较少的边远地区,加上交通不便,导致客源市场缺乏,开发成功的温泉旅游地较少,多数温泉地仅作简易的开发。

(2)交通不便,通达性差

旅游开发需要便捷的内外交通联系,即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条件要好,温泉旅游也不例外。温泉往往分布于偏远的山区,温泉旅游开发除了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支持以外,还必须与城市有高等级公路等便捷的内外交通联系,即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条件要好。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境内多高山峡谷,加上温泉资源分布受地质条件的制约,许多温泉资源往往分布于偏远地区,交通成为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目前虽已建成昆楚、昆玉、昆石、昆曲、曲胜、大丽、大保等高等级公路,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还不能满足旅游业日趋发展的需求,制约着云南温泉旅游市场的开发。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建设资金

温泉旅游地的投资和开发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温泉旅游度假区不同于一般的资源型旅游地,它是一种利用温泉资源再开发的高投入的旅游项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温泉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温泉旅游地影响还表现在游客的消费能力上。一般而言,大型温泉旅游项目的高投入需要靠高消费、高门票来保证其生存发展。因此,唯有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居民才具备如此的旅游消费能力。

云南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均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温泉旅游启动资金匮乏乏已经成为限制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云南温泉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权威性、强制性的统一规划

云南省温泉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开发,三流的服务”,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现象比较突出。散、小、乱、急功近利的温泉旅游项目破坏了温泉的资源和环境,扰乱了市场,降低了服务质量。迫切要求通过战略规划对全省温泉旅游项目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生态安全机制、管理办法。

(2)温泉旅游利益相关者矛盾复杂,缺乏统筹协调的利益分享机制

温泉旅游、SPA疗养、渔业养殖、地热发电、乡村发展、生态保育等多重功能相互交织、资源利用错位,更加剧了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在构建共享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3)传统温泉旅游产品老化,缺乏鲜明的特点,没有形成知名品牌

云南温泉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行业运作模式的观光旅游特征较强;温泉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历史较长,但是相对欧洲与日本,没有形成完整的温泉文化;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和具有巨大冲击力的温泉旅游品牌,与云南温泉地热资源的国际地位和品质不协调;普通消费者消费意识有待培育,对温泉的认知度相当高,但对温泉本身内涵的了解程度相当低;理疗保健温泉的份额偏低。

(4)温泉旅游理论滞后、人才匮乏及培训不足

目前云南省内尚无相关院校专门开设温泉旅游管理专业方向,温泉旅游理论的滞后、人才的匮乏及培训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云南省温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云南温泉特色旅游产品的建议

1.充分挖掘温泉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注意保持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区温泉地的本真性

努力形成云南温泉旅游的环境特色、项目特色、文化特色、致力于创造有特色的龙头温泉旅游项目,形成云南温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充分挖掘温泉旅游地的文化特色,注意保持与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区温泉地的本真性。在滇西北、滇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温泉旅游开发方面,以良好的温泉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洗浴文化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的展示会,举办各种民族节庆以及独特的民族洗浴习俗表演吸引游客参观游览。

目前逐渐受到关注的温泉民俗中的“野温泉”现象(野浴、野汤),从香格里拉的天生桥温泉、怒江六库的登埂温泉、金平勐拉温泉都有野浴风情。再现野浴,尤其是在共有汤处再现野浴应该成为云南温泉企业关注的问题。将温泉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开发一些具有山村野趣、民族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控制开发强度,营造生态景观,保护温泉生态旅游资源

使用生态材料,强化生态意识,推进绿色经营,倡导循环经济,将云南温泉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绿色旅游精品和生态文明样板。在环境氛围营造方面,尤其注重露天温泉的营造。在露天温泉的营造中,充分考虑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在沐浴的同时可以观赏自然美景,如保山施甸的石瓢温泉和腾冲樱花谷温泉就是利用山形地势和植物分隔沐浴空间,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沐浴氛围。

3.加强城市周边地区观光娱乐、休疗保健与温泉资源的结合

在昆明、玉溪、曲靖周边地区的温泉,与大中城市相邻,交通便利,游客消费水平较高,应开发为大型的综合温泉旅游度假区,如安宁温泉、柏联SPA温泉。在产品开发方面,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潜在客源,突出观光、娱乐、休闲、会议、商务、美容美体功能;在设施的配置方面,通常拥有多功能健身房、美容美体设备、大型商务会议厅、温泉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通常结合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露天风情浴池。

4.加强与其他地质景观的结合,融温泉旅游与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于一体

在滇西地区,温泉资源及其他地质景观(如火山景观等)结合较好,目前已经初步开发的有龙陵邦腊掌温泉、施甸石瓢温泉、昌宁鸡飞温泉等,以腾冲热海为代表。腾冲热海与腾冲火山地质公园丰富的火山景观相结合,温泉资源与火山地质景观完美结合,将温泉旅游项目与地质科学考察、科普教育于一体,已经成国内知名的火山温泉地质景观旅游胜地。

四、结论

云南温泉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是目前云南温泉旅游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产业。我们要积极打造“云南温泉游”名片,丰富云南省的旅游文化内涵,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形成温泉经济圈,增加旅游附加值,全面提高云南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大力开发云南温泉特色旅游产品,将云南打造成为全球著名的“温泉度假养生王国”。

参考文献:

[1]王艳平 孙巧耘:温泉旅游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梁乃英:云南温泉大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温泉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安塞县;特色旅游业;对策

安塞县地处延安市北部,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建华寺、秦烽火台、真武洞大佛、陕北第一大佛等。

一、安塞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亮点

1、阳刚之舞:安塞腰鼓

腰鼓是安塞地区黄土文化艺术的奇葩;群芳之母:安塞剪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美自土中生,美自民间来。安塞剪纸是陕北婆姨也就是陕北妇女创作美的一个典范,是陕北农家妇女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具体体现,也是陕北文化的代表之一。目前,占地2600平方米的安塞县文化馆内收藏和陈列的剪纸17000幅,农民画1500幅,泥雕塑1300件,由此可见安塞剪纸的价值地位。中央美院教授滕凤谦对安塞剪纸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

2、土情“酸曲”安塞民歌

安塞民歌种类有:劳动歌曲,如打夯歌、号子;山歌,主要是信天游、小调、秧歌、风俗歌,安塞民歌是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与特色的民歌,是人们心灵的真实写照,是祖祖辈辈人们辛勤劳动创造出的艺术形式。安塞民歌的特点是“原汁原味”,给人以最自然、最朴素、最真实的艺术享受,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民居瑰宝:安塞窑洞

安塞窑洞在陕北存在已有数千年,从现今安塞窑洞民居角度来看,窑洞同样也具有可塑性,发展潜力也很大,目前安塞县80%的居民都还居住在窑洞里,不过这些窑洞都是经过更新了的新式窑洞,新式窑洞大多用砖或者石条筑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更加安全,居住也比以前的土窑洞舒适的多,尤其是革新后的现代化窑洞建筑,不仅解决了旧式窑洞无法充分利用空间的缺点,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土地,看上去非常美观。

4、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亮点

红色旅游文化极具垄断性,并集黄土风情文化、黄帝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于一体,[1]延安市红色旅游发展为安塞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红色旅游是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安塞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以其历史革命文化为红色旅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独具特色。安塞紧跟西部大开发的趋势,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安塞特色旅游业资源存在的问题

1、资源合理配置不足

安塞旅游业没有充分的将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与传统艺术进行整合,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物、特色文化遗产等的浪费。由于安塞地处偏僻,信息流通不发达,交通闭塞。人们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当地旅游业专业人才匮乏。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安塞是延安市所属县城之一,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及资金短缺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政府对其投资力度不足、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导致其旅游业发展滞后。如:安塞县绝大部分腰鼓手学习腰鼓技能的时间较短,有些甚至没有专门系统的学习过腰鼓技艺,因此其技术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这对安塞腰鼓的普及与传播是极为不利的。[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物古迹保护不彻底;交通运输不发达;绿色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缓慢;没有为当地的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等特色民俗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由于资金匮乏、宣传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当地特色旅游业市场发展缓慢。

3、旅游产业链未能成型

安塞地区旅游产业不发达,而使其不能将旅游产业的主体客体以及第三产业很好的融合。如旅行社、交通部门、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更没有充分的利用到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从而未能形成特色旅游产业链。

三、对安塞特色旅游业的建议和展望

1、全力打造旅游品牌

例如以“中华鼓城”等为名称的旅游品牌,依托腰鼓山打造集餐饮、大型艺演、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展示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游人进入安塞,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宏伟的腰鼓楼。腰鼓楼以其出色的造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功的捕获了人们的好奇心,使人跃跃欲试欲登山去探究一二。腰鼓山上的窑洞群更是一绝,让人叹为观止。因此应该以腰鼓楼和窑洞群为中心,配合其建设各种以剪纸、腰鼓、农民画、民歌为主的主题公园,黄土风情艺术园、文化广场、特色艺术展览品沙龙、娱乐餐饮服务行业等来打造以“中华鼓城”为品牌的特色旅游园区。

2、整合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安塞地区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未能得到有效整合,资源利用率较低。如何合理配置各种旅游资源便成为安塞旅游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潜在旅游资源,着力打造黄土风情艺术园,以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为主题的公园,特色农家院以及以腰鼓山、度假山庄为中心的各种艺术中心、环山公园、文化广场等。使其成为融观光、度假休闲、民俗风情展示、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二是充分开发各种文化旅游相关产品,将重点放在知名度较高的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上。通过赋予其文化内涵及精美包装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三是规范餐饮市场,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小吃,将小吃的种类做大做全,打造各色风格独特的小吃店品牌,形成餐饮一条街;四是开发观赏性强的娱乐节目以及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五是妥善保护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使其能为安塞旅游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3、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面向市场、社会参与的旅游业管理运营机制。安塞县政府因按照“做亮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要求依托安塞县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安塞县政府应抓住西部开发的机遇,大力扶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着重发展服务业。如对旅游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旅游企业进驻本地,并调动当地人民成为旅游业人的积极性,对其进行引导和扶植,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4、加大旅游促销宣传

采取大众推广和营业促销的方式来发展安塞旅游品牌,具体通过做广告、出版宣传册、新闻媒体等一系列公关工作,向大众传递信息,全方位展示黄土风情旅游的魅力,扩大黄土风情文化影响力,从而提高其知名度;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示范表演、开展有奖销售等促销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安塞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总之,只要安塞地区将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扬优势,全盘考虑并克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安塞特色旅游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4

一、树立起音乐特色旅游产业的意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兴趣,而旅游资源的特色直接影响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音乐文化应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及感染力。并且地方特色越明显的音乐文化竞争力越强。因此在进行衡阳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重视对衡阳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展示,树立起强烈的音乐特色旅游产业意识,促进衡阳地方音乐旅游产业的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建立衡阳地方音乐特色旅游产业时,应注意保证其文化的本真性。文化是国家、族群、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习俗等的综合成果,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代表了一个地区独特的民族精神及地域性。在进行音乐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时应注意既要促进其发展,又要保持其音乐文化的本真性。即保持衡阳音乐文化的源质性。严禁为迎合流行文化而任意篡改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或任意改变小调、山歌、传统戏曲等的表演艺术的伴奏、歌词、旋律等。如很多地方在传统的花鼓戏中加入了大提琴的伴奏,改变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应当以衡阳本土的传统艺术为基础,保护本土艺术的本真性,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二、充分发挥本土音乐元素的作用

衡阳拥有戏曲、乐器、民歌等丰富的音乐资源。衡阳比较有代表性的戏曲有湘剧、祁剧和花鼓戏。衡阳湘剧是湖南省独特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湘剧流行的地区非常广泛,并且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数量很多,具有六个连台本戏,一百一十三个整本戏,四百六十五个散折戏。祁剧是古老剧种,其形成及发展于祁阳。并且随着祁剧剧目、声腔及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弹腔为主体的多种声腔的大戏剧种。祁剧大约有八百九十多本剧目。衡阳花鼓戏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因其声腔流通的地方相通,并且声腔的语言相近,因此称为衡阳花鼓戏。花鼓戏由衡阳的车马灯、原衡山的采茶调等歌曲发展而来。衡阳花鼓戏主要以小生、小旦及小丑见长,是衡阳人们非常喜欢的剧种。衡阳的特色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渔鼓由竹筒制成,简板由竹片制成。演奏渔鼓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演奏简板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道情”、“渔鼓”伴奏。

三、丰富旅游产业中的音乐活动

衡阳有湘剧、祁剧等的文艺团体。为发挥音乐元素在衡阳旅游业中的作用,应将音乐戏曲的表演融入旅游业中。可以进行一些文艺演出,如邀请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及艺术家展现衡阳地域民族风情。同时还可以在旅游中增加一些音乐纪念品。衡阳当地的很多歌唱等表演都需要很多乐器,如渔鼓、简板等传统民族乐器,这些乐器使用起来很方便,并且不会使用也能够作为纪念品,在旅游业中增加音乐纪念品的设定,让游客在欣赏过音乐表演后获得一些纪念品。除了售卖一些乐器外,还可以将衡阳地区流传较广的歌曲、民歌等收录在一些光碟中,制作成纪念品。当地旅游业还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安排一些和游客互动的音乐游戏的环节。如让游客与当地人对歌,或者由当地人教唱一些有韵味的曲调,与当地人共舞等。同时应充实以往在音乐宣传上的空缺,在制作宣传手册时除了要对衡阳的景点进行结合外,还应详细考虑对其特色音乐文化的介绍。同时进一些演奏、戏曲等制成相关的音像制品。还应发挥媒体的作用,在衡阳的一些电台定时播放一些优秀的传统歌曲及剧目等。并将有关剧种、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印刷在报刊、杂志上,通过这些媒介,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衡阳特色音乐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提供一些戏剧、歌舞的表演,让游客能够充分的欣赏。并且应充分发挥衡山每年一度的“寿文化节”的作用,积极打造具有独特的衡阳音乐特色旅游活动,并打造出良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

四、在衡阳地区的博物馆设置音乐专区

音乐是之中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等展现了创作者的情感及思想,听者通过音乐释放自己的想象,感受音乐中的美感,陶冶情操。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旅游业中,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景物中蕴含的美感和意蕴。并且游客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得到娱乐和休闲。因此,在旅游业中注重音乐文化的融合,能够很好的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让游客在音乐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力量。目前衡阳旅游业对音乐功能的运用还不够完善,音乐元素是促进衡阳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助力,因此必须大力开发衡阳的音乐文化。通过全面分析衡阳旅游业中的音乐元素,发掘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元素,结合旅游业的切实需要,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同时应提出能够发挥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的好的想法,开发出优秀的音乐旅游产品,树立衡阳本土音乐特色旅游品牌,完善衡阳旅游业的整体结构。

五、培养专业素质人才

为了促进衡阳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人才是关键。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本身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艺术创造力。能够充分的发掘衡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音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并能够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对于一些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应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与艺术院校及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学习。让其具备良好的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素质,培养出具有良好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

总之,音乐元素对衡阳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衡阳地区的本土特色民间音乐功能能够有效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能将衡阳独特的音乐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良好的旅游效益。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5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关于城镇化过程中文化保护的表述。

当前,新型城镇化被称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多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是工业,服务业也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今年7月2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景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道:“旅游业是驱动城镇化发展重要动力之一,我国很多乡镇都有不错的山水人文资源,可以借助旅游的力量,撬动城镇化建设。”

旅游型城镇化是以广义的旅游产业为主导,形成人口、服务、消费、就业集聚的区域综合开发,由此形成产业支撑,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旅游业与城镇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镇化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旅游产业聚集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成为旅游城镇或新区,这是旅游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必然现象”,王景新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同时,通过旅游驱动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村民与城市居民共同富裕起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更加环保,加速生态型城镇建设。”

如果说,第一次城镇化是以工业科技为特征的,第二次城镇化,则是以一种更加绿色、更加文明、更加文化的视角去呈现新的发展历程。

借题发挥武当山

“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发展模式的各异,因此,发展旅游带动城镇化也应该根据地区环境做出相应的规划。”王景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

任何城镇成功经验都不具备完全可复制性,如果随意复制,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情况。“但从产业角度来看,发展路径是有规律可循的,以实体经济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就具备复制的可能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杨晓东说道。比如,资源及地理位置都处于较佳状态的武当山,其发展模式就值得相应地区学习。

据了解,2003年,武当山还是一个被称为老营的山区小镇,当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财政收入3000万元,而2013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财政收入5.6亿元,10年间游客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6倍和18倍。武当山城镇人口也由2003年的3.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4.4万人。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造就了“武当山模式”的诞生。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武当山特区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资金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难题。经过反复研讨,2005年,由武当山特区管委会出资组建了十堰武当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建制。同年,农行十堰分行向武当山发放了7100万元的旅游项目贷款。至此,实现了武当山特区旅游融资零的突破,也开启了银行支持旅游产业的破冰之旅。

武当山特区作为全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特区,找到发展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合点,是城镇化建设重要的一步。按照发展旅游带动城镇化的要求,武当山特区根据城市、景区、农村三位一体统筹兼顾的原则,分步实施,以此加快武当山特区新型城镇化步伐。

景区先行先试,从转变农村收入结构入手,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发展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真正带动当地的老百姓致富,这也是城镇化改进是否稳定的关键。

武当山坚持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从种植农业上升为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经安排五百多名农民在景区做护林防火工作。同时借助武当山服务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引导农民从事宾馆、土特产销售活动,逐步融入到城镇化的潮流当中。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加快旅游业的快速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移民数量将近两万人,如何确保致富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武当山土地稀缺,按照国家标准给移民配置以后,能用于建设的土地非常有限,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武当山政府将景区土地全部流转,全部退耕还林,农民不再种地,按每亩六百元进行补贴,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在旅游升级转型过程中,当地充分发挥武当山旅游的辐射作用,以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积极解决区域内老百姓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以旅游发展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从农场进入市场,从农田进入公园,开创山水城互动等一体新格局。同时,武当山政府也积极引导农民转产、转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纯天然生态水果的采摘产业,逐步向旅游和第三产业转变。

“武当山能够从一个荒凉小镇发展成为人口集聚地区,主要是要靠本身的大山、大水、大文化的优势,”王景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但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口的集聚,武当山需要注意过于商业化的出现,湮没道家文化,对自然资源带来压力。”他续称,“但是,不搞商业化,经济得不到改善,商业化过高,文化、自然资源又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靠政府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来降低商业化程度,使自然资源恢复到能够承受的状态。”

对此,艾丰也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武当山这种从内部解决农民问题,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很好,但是,同其他著名景点一样,仍需要注意超负载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政府规划,提高设施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来解决。”

无中生有横店镇

“没有产业就没有城市,一个城市的兴衰与产业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究竟该如何去发展产业,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就旅游、文化驱动城镇化而言,一个地区在资源和地理位置都处于极佳状态毕竟是少数,比如,浙江东阳的横店镇,属于一个交通便利,但毫无自然资源的地区,但是,它的旅游文化驱动城镇化就做得很好。”王景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道。

地处浙江省东阳市的横店镇过去可谓是穷乡僻壤,但伴随近年来的城镇化浪潮,凭借个性化的路径选择,横店镇摸索出一条具有横店特色的农村城镇化之路。

资金一直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鸿沟。据了解,自2011年,横店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后,就坚持企业主体造城。3年来,横店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92.6%,高居全省27个小城市首位。

据2012年的《浙江横店集团发展模式研究》显示,横店镇的成功因素之一在于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横店集团对影视旅游业的资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66%。其稳固的企业投资来源和大量农民积极的资金参与,使横店影视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资金的断档。

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国强认为,财力支持方面,横店镇背后站着横店集团,这种模式是其他地方“由镇向城”进程中不可复制的。

横店镇公布的数据显示,镇区规模不断扩大,至2013年底,建城区面积13.7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10.55万人,城镇化率达65.9%,据横店集团创始人、横店企业联合会主席徐文荣估计,横店年收入6.5万元~30万元的家庭占80%以上,小城市的雏形初现。

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市民的城市化进程,在横店显得格外典型和清晰。横店模式的特色在于,一方面,不让农民涌入别的城市完成身份转变,而是无中生有,“平地起新城”,让农民就地“市民化”;另一方面,横店不满足于农民“非农化”之后的温饱水平,而是推动多数家庭向中等富裕生活水平迈进。

横店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城市”。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企业到底能支撑城市发展多久?依靠一个企业,这个城市能否继续让周边的农民不经过长途跋涉就步入城市化的“天堂”?他们呼吁,要理顺横店这样农村自发的小城镇管理体制,赋予其持续发展的独立的“经济人格”。

事权与财权极不相称,是小城镇发展普遍迟缓的原因。而横店的建设模式是政府做规划,企业管投入。政府财政性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横店镇已经真正形成了大市场、小政府的局面。

徐文荣也认为,横店成为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都不会有问题,关键要在体制上理顺,从而使横店能够按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大到应该大的程度。

“横店目前发展还较好,但是仍存在不少瓶颈,主要是投资主体的单一制约了它的发展,”王景新指出,“另外横店在其城镇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小政府,大企业’的局面,政府未能全面发挥其作用;再者,同其他乡镇一样,横店仍寻在环保问题,致使横店‘先污染、后治理’成为事实。所以,横店城镇化要持续发展,就要着重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交通先行巴中市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下,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得到开发。如何适应西部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特色?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认为,西部地区大城市少,小城镇比较多,小城镇应是西部城镇化的主体。

“西部地区因为过去交通闭塞的问题,使旅游资源保护比较完整。相比东部沿海等地区而言,这些地区更容易利用旅游资源促进农村等地区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王景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例如,西部的巴中地区,因为红色文化的优势,再加上现在交通的改善,目前城镇化建设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资料显示,巴中是革命老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现实的原因,发展滞后的市情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基础较差、经济总量较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至2013年,全市GDP 415.9亿元,仅占全省的1.58%,全市人均GDP 12556元,仅占全省38.6%;同时,2013年巴中城镇化率为34.77%,比全国低19个百分点。

交通长期制肘以及资源利用率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巴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巴中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上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连接的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体的大交通。只有构建大交通,巴中才能真正承接大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曾强调。

2009年,乐巴铁路建成通车,广巴高速公路形成通车能力,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相继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巴中―汉中铁路等也被列入四川省综合枢纽规划。老区正从边缘化向区域交通枢纽大步跨越。

“城市的建设,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划。”艾丰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巴中市在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创新规划理念,充分挖掘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其意图在于利用生态资源,做好红色、生态、地质旅游规划,打造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巴中市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强镇,打造了巴城小街子、恩阳古镇等以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街区;在北龛小区、新桥湖小区、龙泉小区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具有川北民居风格的精品住宅区;打造特色餐饮街、民俗街、文化街等。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

特色旅游发展范文6

2009年,陕西省旅游局提出:全年陕西旅游业的预期目标是接待境内外游客1065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7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日前,本刊记者就2009年陕西旅游业如何落实上述总体要求以及实现预期目标采访了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

记者:2009年陕西旅游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董局长: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认真谋划陕西省旅游业的各项工作。在困难中应对新挑战,在挑战中抢抓新机遇,实现全省旅游业平稳、快速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陕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投资和社会资金,推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和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推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引导大、中、小学生开展修学旅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和省政府支持旅游企业发展的政策,努力为旅游企业减负。

记者:2009年陕西省将以哪些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实现加快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董局长:首先,加强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完善各市和重点旅游区旅游总体规划工作。在规划的指导下,集中力量建设标志性品牌旅游项目和景区,配套形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景区,积极培育省际旅游线路和区域精品旅游环线。要着力提振旅游投资信心,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鼓励大集团、大财团进入旅游业,投资旅游产品开发,引导投资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积极协调组建陕西旅游投资公司,强化旅游产业长期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紧紧抓住各类重大旅游招商活动,组织优势项目积极参展,吸引投资,进一步促进陕西省旅游投资的增加和渠道的多元化。

其次,在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景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面,陕西省要进一步强化西安国际旅游大都市的中心地位,继续抓好临潼旅游区、延安旅游区、华山旅游区、法门寺旅游区、秦岭生态旅游区、韩城古城旅游区六大品牌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快法门寺文化景区、华山旅游景区、黄帝陵旅游景区、长青―华阳旅游景区、金丝峡旅游景区、南宫山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新亮点,增强景区的供给能力。继续加快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建设,年内建成开放延安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结合国家节假日制度调整,我们将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围绕城市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使乡村旅游成为扩大内需、拉动城市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同时,积极发展温泉旅游、冰雪旅游、体育健身旅游、自驾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等旅游休闲新亮点。

在推进公共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陕西省要统筹规划和引导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投诉处理、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道路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旅游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加快陕西省“12301”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和陕西旅游网建设,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我们还要大力推进我省创建国家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镇(村)示范试点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工作,继续抓好传统景区的提升工作,做好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

记者:在加大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方面,陕西今年有哪些重大举措?

董局长:面对外部旅游环境的变化,陕西始终把国内市场开发放在重要位置。我们要加大国内旅游宣传力度,大力推广针对国内游、省内游、短途游、自驾游的旅游产品。紧紧抓住“后奥运”、“世博会”旅游发展机遇和各类旅游展会等旅游发展契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全面启动与北京五大国际旅行社总社以及北京、江苏、河南、四川、河北、山西、新疆等省(区)达成的合作协议,通过省际联合、政企联合开拓国内旅游市场。集中精力做好华山、法门寺文化景区和郑西高速铁路开通的宣传推广。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国内高端客源市场的媒体互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保持三大重点高端客源市场稳步增长。大力开发省内旅游市场,鼓励各市开展“本地人游本地活动”。

在巩固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要毫不松懈地开拓入境旅游市场。今年,陕西要重点加强对台湾、日韩、欧美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联合北京、上海、桂林以及中国五大国际旅行社总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要加大力量,集中人力、财力,利用开通台湾、新加坡航线,积极拓展台湾、新加坡市场,吸引更多的台商、外商来陕西观光投资。

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机制。在近几年实行部门联合、政企结合、内外结合以及商务、文化、文物、民航、铁路、电信与旅游联合促销的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旅游整体形象,企业主体“捆绑营销”旅游产品的原则,重点建立省、市旅游部门,拓宽推广渠道,旅游企业跟进营销的机制。采取集中采购、适度补助等优惠政策,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富有影响力的旅游形象广告片的投放、广告牌的设立以及旅行商考察和媒体采风等活动。广泛利用驻外使馆、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海外华人社团、友好城市、国际会议等海外资源为企业拓宽、延伸营销渠道。继续在机场、车站等游客密集场所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广告,使旅游宣传品进入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休息室以及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高档餐馆。

今年,陕西旅游要尽快确定自己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并通过旅游形象推广、媒体广告以及专项推介等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推广,扩大陕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市场影响力。

不断创新促销手段,在做好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巡回促销、媒体宣传等传统促销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论坛、国际会议、名剧、名人效益等多种促销方式。策划举办“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打造陕西主导性旅游文化节庆品牌。

记者:在区域旅游协作方面,陕西如何与省内、周边以及跨省合作建立区域旅游联合新格局?

董局长:在省内合作方面,我们要整合资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以咸阳、宝鸡、汉中、延安等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以兵马俑、华山、法门寺、壶口等核心景区为龙头,向周边城市群辐射的区域联盟,推进省内旅游大协作。在产品和线路方面,进行丰富和延长,在产业要素上找亮点、找载体、找卖点,让更多的游客在省内流动。

周边合作方面,要形成线路。继续加强同西北五省区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与河南共同推广王朝游,与内蒙共同推广大漠风情游,与山西共同推广黄河文化游,与湖北共同推广华山―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游,与四川共同推广三国文化游。

在跨省合作方面,要与各省形成市场互动格局。陕西将遵循“市场开放、信息共享、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原则,以产品为纽带,以地缘为载体,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大力推进与省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京、沪、桂、广、陕合作区,鄂、渝、川、陕合作区,晋、豫、陕合作区,丝绸之路合作区,蒙、晋、陕合作区,红色旅游合作区,古都之旅合作区七大旅游合作区。全面落实已签订的合作协议,在联合开发、联合促销上出实招、见实效。

记者:在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管方面,陕西旅游如何壮大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董局长:2009年陕西旅游业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全行业法制建设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各旅游经营服务单位要加强“五・五普法”,进一步贯彻落实《陕西旅游管理条例》和其他法规。

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各级质监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市场监管和黄金周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积极处理旅游投诉,切实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做大做强旅游企业。要全面实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抓好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提高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自律水平,提高国民旅游素质,全面提升旅游全行业服务质量。

在旅游饭店管理方面,陕西要加快引进国际知名饭店管理品牌,大力培育本省饭店管理品牌,支持饭店改造升星。引导饭店加强文化建设,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酒店、连锁酒店和度假酒店。

积极鼓励旅行社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大旅行社向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向专业化、小型旅行社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积极贯彻新颁布的《旅行社条例》,落实导游员薪酬管理制度。

全省4A级以上景区要加大对旅游服务的投入,带头推行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旅游安全设施建设,率先达到国内一流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景区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娱乐含量。

记者:面对丝绸之路申遗以及丝绸之路入选国家旅游线路等机遇,陕西如何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

董局长:近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征求意见稿,初步拟定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以此作为国家旅游总体形象的有力支撑,丝绸之路成为首批12条国家旅游线路之一。从目前公布的国家旅游线路介绍看,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景点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保存释迦牟尼佛骨的法门寺、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长城嘉峪关和汉代烽燧遗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丝路重镇高昌故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