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1
在众多自然科学中,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只有经过基础实验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解释,只有通过实验,生物学科中的一些生物体态的结构才能看得更清楚,因此生物学科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实验教学。由于多方面原因,生物教学实验起步较晚,还存着明显的不足,其表现为多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动手实践与实验,培养出的学生即便学习好但是动手实验能力差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编生物教学大纲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教科书的内容也有了明显变化,实验方面的内容更为突出,实验的形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机会与次数就增多了。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实验前,老师要特别用心规划好每节课实验的内容、步骤和具体操作注意事项,让每个学生都清楚实验要求、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注意事项,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在实验的技能和规则方面的教育。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做到客观、认真严谨,灵活引导、并且尊重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的力度,注意对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与技能的培养,尊重科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物实验室的一些实验守则与规则是做好课上实验的基本保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为了达到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强调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做到反复地强调实验中的一些细节,让他们明白并做到自觉地遵守。做实验的过程中,没有经生物老师的同意,学生不得私自走出实验室。总的来说,使每一位同学都要养成组织纪律性很强的良好作风与实验习惯。在生物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选定实验材料,因为初中生物学科很多的实验材料需要老师学生自己去采集和培养,最后自己敲定,因准备的材料选取不当而最后实验以失败而告终会影响教学的进度等。本人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深知,在做植物学方面实验、动物学方面的实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实验分别精选出最适合的实验材料,才是每节生物实验课成功的首要前提与重要保证。在每次生物实验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清楚实验的过程也是上好每次生物实验课的保证。每次实验都有一套完整的实验目的、具体内容、操作规程及步骤、注意事项等,每一位同学只有弄明白了这些,他们在做实验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实验过程中操作起来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对于有较大难度的一些实验,生物老师要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讲解实验的难点与要点,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要领,达到实验的预想目标。例如我们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需要制作一些装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些难度,老师可以召集一些有兴趣的同学组成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培养出个别优秀的骨干力量,再由这些同学去带动其他同学并辅导做好实验,在做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就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和操作要领。显微镜的安放、显微镜的检查与清洁、正确对光的操作方法、标本的安装及注意事项,以及调焦时,一定要先旋转粗调焦旋钮慢慢降低镜筒,并从旁边认真观察,装片、眼光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且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等。
生物实验要求我们有实事求是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生物老师在组织同学们做好实验的同时,还要强调必须做好实验记录,在组织同学们做生物学科实验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有两人一组或是多人一组的,在做实验时,强调每一组的同学都要做好各自的工作,有人做实验操作,至少有一名同学做好实验记录,在下次实验再互相调换,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实验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以及学到科学知识的喜悦。在实验的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实际看到的一些现象与变化,生物实验也要求同学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它们画出来,所有这些必须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完成。例如在做解剖鲫鱼的实验时,有的同学看到了鲫鱼动脉球的搏动位置与心室处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课中看到的一些图画,心室却自鲫鱼的心房下侧,在心室的前端有一个白色的动脉球,这也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按实际看到的绘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留给学生悬念,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这样也就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制作、操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与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生物课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教学仪器,并做到节约实验用的各种材料。在每一个实验前后,教育同学们必须养成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弄脏实验用的仪器、样品、标本及试剂等,这样也可能造成误差会影响实验的正确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一定要保持安静、避免吵闹,不做与实验无关的动作,一定要注意实验的安全,并避免弄坏实验仪器。同时要做到节约材料,只需要一张表皮不必要再取第二张,只需要一张擦镜纸不要再浪费第二张。做每次教学实验时,要特别强调实验用的所有物品,严禁带出实验室。为了保证实验用品及仪器的安全,在做实验前我们要做好实验仪器的登记与分发工作,同时各种材料也要做好详细登载,并在实验结束后做好登载的核实工作并由每组负责的同学签名。
利用每节生物课教学实验结束前的几分钟,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小结,做好学生每次实验的自我评价工作,使同学们通过实验真正达到实验的目的,巩固实验的成果,正确掌握实验技能,也让实验成功的同学感受到快乐与收获,教师通过小结给予此次实验的肯定评价与鼓励。相反,对于实验做的差的同学或者没有看到实验结果的同学也可以和他们谈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要这些同学吸取失败的教训。总之,实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去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让学生深知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过程中也要教育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保持实验室卫生的整洁。实验结束后要把各种实验仪器放回到原位,清洁实验台等,贵重的仪器要按规定做好清洁工作。
(秦皇岛市北戴河第一中学)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2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很重视学生对生物学的看法,并在所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无记名调查,调查的题目就是:你是否喜欢生物课?你喜欢生物课的理由是什么?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回答自己喜欢生物,而喜欢生物的理由基本都集中在:生物课简单好学和生物课可以做好玩的实验。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的眼里,生物学实验是很有意思的,它对学生充具有很大吸引力,这是好事,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试验技能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配合老师的要求,主动学习生物学实验技能。通过多次的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阶段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技能:
1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正确使用仪器
调动学生好奇心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曾有人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成功的激发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那么他距离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只有一步之遥了。教学生学习生物也是这样,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未知领域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去探索物质世界的欲望。而生命科学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是神秘的,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生命科学是最深奥的学问之一。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认为能够研究生命科学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以至于他们第一次进入生物实验室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有些学生非常想去接触实验仪器,以至于教师要分出大部分精力维持纪律和保证实验室安全。这在很多教师看来时间麻烦的事情,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但是在我看来,这恰好是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感兴趣的体现,否则学生是不会表现的如此活跃。
例如,我在第一次带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之前,也十分担心会出现安全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采取自己的做法———单独设计一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实验课,在征得实验室老师同意之后,我们撤掉不安全的药品,换上显微镜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该实验几乎没什么危险,而且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见到显微镜实物;其次,学生也是第一次制作临时装片。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临时装片分给每一组的学生,由于学生此时比较兴奋,很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植物细胞的液泡的临时装片,但是又担心被老师批评。我就简单地交代了一些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作了一下示范。学生很快就开始按自己的想法去观察手中的临时装片。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而只是简单地进行模仿,并不能很清楚地观察到植物细胞显微结构,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找不到细胞。经过开始的挫折,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冷静下来,于是再次详细讲授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次学生学习的很认真,并且仔细观察我是怎么使用显微镜的。经过讲授,基本所有的学生都很清楚的观察到了洋葱细胞液泡,在此基础上,我开始训练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刀和镊子,自己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由于有了第一次不接受老师指导导致实验失败的教训,这次学生们虽然很急迫想去自己动手做临时装片,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耐下心来认真学习如何从获取洋葱表皮细胞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在这节课的前一阶段,我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开始自己的实验,并让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实验;在后半阶段则是安慰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仔细讲解仪器操作方法,鼓励他们按照老师的知道,进行规范化操作,最后取得实验的成功。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生物学实验虽然是很有趣的一门课,但是也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规范化操作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如果只按照自己的兴趣,一味的蛮干,只会把实验弄得一团糟。因此,在这次实验课,我就把激发学生兴趣和训练学生规范化操作作为本次课的目标。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是学习生物学的必备能力,只有能够独立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对学生今后学习生物甚至是其他学科有所帮助。但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长期进行言传身教,并且要按照从简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作为该项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以实例为基础,让学生按照正规模式进行模仿,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例如,在进行鱼类解剖试验时之前,学生就已经学习过鱼类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记鱼类的特征。那么在进行鱼类解剖实验课时,我就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逐步进行解剖,目标是验证鱼类身体结构是否和书上描述一致上,并且仔细观察鱼类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3结语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3
关键词: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77-02
生物科学专业属于办学时间长,办学模式比较固定的一个老牌专业,而该师范专业多年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2012年起,高校各师范类专业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才能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书,故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就业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情形下,未来两年形势将十分严峻,尤其社会对教师人才的严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影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要促进就业,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一专多能,将成为师范类各专业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一、错位发展,突显专业区域优势
琼州学院地处海南,而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海南高校中有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州学院共3所本科院校,其中海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热带资源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以师范为主体的教师教育类人才,而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无论在应用性还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上,与上述两所高校相比,均不具备优势。
要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与海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实行错位竞争,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选择,体现优势。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主要立足三亚,面向琼中南地区,需构建出与此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设置已有7年时间,办学实现了从五指山向三亚的转移,在此历程中,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海南各区域对本专业人才的选择需求,目前该专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各区域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现急需的则只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方能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选择。
二、构建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
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
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三、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四、结语
改革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众多高校仍停留在以师范生基本技能为主体,专业技术为补充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师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举,才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发展与探索的新途径,尤其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全国统考,并非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都可进入教师行列,基于此,转变传统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向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将是师范专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欣,宋立军,庄树范.关于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2).
[2]牛佳.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 实训技能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的状况,为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需要进行适应企业要求、适应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1]。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2]。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综合运用动物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病毒学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农牧业生产中各种问题的基础学科[3]。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理论课包括微生物基本知识与检验技术、免疫学基础及应用、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检验和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四个篇章,该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起到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知识陈旧、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4]。目前,笔者所在的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涉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包括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改革,以及动物微生物与免疫的实训技能教学适应高职特点的改革与探索等。
为了满足就业岗位要求,要合理地设计、选择实验内容。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实训技能教学是对理论课的延伸与运用,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实验操作技术,避免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问题,根据岗位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实验顺序调整。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畜禽疾病诊断与防治、动物检疫、畜禽生产、饲料与兽药售后服务,以及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等岗位专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工作。这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更要求他们掌握消毒与灭菌技术、病原微生物诊断技术、免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等。首先,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和调查学生就业岗位后对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实训技能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其次,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的程序,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由于实验使用未知菌种或是发病动物的病料,因此要求学生在器皿写上学号,并始终使用自己分离到的菌种进行一系列实验。这样学生就会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步实验,详细观察并记录每次实验结果,使他们在实验中步步深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
为了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先进行演示,注重培养规范意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进行操作,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实验室污染和实验人员的感染,甚至会向外散播病原。其次,实验过程中老师可边示范实验步骤边讲解要注意的细节,操作要求规范、速度适中,然后要求学生严格按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步骤、方法进行操作。
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比如,新城疫的抗体检测实验,笔者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熟悉教学目的意义(免疫监测、诊断疾病和流行病学调查)、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要求,学生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设计实验方案,提前一周交与教师查看。
(2)准备实验,包括实验相关仪器准备(96孔v型底微量反应板、微量加样器、离心机、离心管、微量振荡器、电热恒温培养箱等)、试剂准备(3.8%柠橼酸钠抗凝剂、生理盐水、1%鸡红细胞、鸡新城疫抗原、鸡新城疫血清)、无特定病原体种蛋的孵化(提前9~10天)、鸡场血液采集及血清制备等。
(3)部分学生参与预实验,通过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前的工作是否充分,以确保每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动手操作意识。老师检查结果,合格后才能离开,凡没有结果或结果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后马上重做,直到得出满意结果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5)实验的善后,对所用物品、培养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验器皿清洗等。要求通过老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另外,笔者通过开放实验室,避免了受实训技能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准备过多的弊端,鼓励学生或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利于实验的良好开展和学生技能的提高。
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互相监督。在实验中有些学生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他们便擅自更改或抄袭实验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采取展示实验结果和教师现场逐一打分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本身的严肃性,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将操作能力培养贯穿始终,考核方式多样化。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实训技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包括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微生物和研究微生物的技能,采集、培养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技能,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真正掌握实验技能,我们将实训技能教学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实训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纪律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在实训技能教学的最后一天进行终末考核,采用当场考核、当场打分的方式。上午对学生进行逐一考核,考核内容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两部分。下午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抽考比例为学生总数的20%,因为考核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会抽中哪一项考核项目,必然会使学生关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全部基本操作技能。让学生将已经做过的实验再重复操作或观察一次,将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更易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给出学生的总成绩。最后,教师借助考核反馈的信息,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训技能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地参与进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动物微生物和免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训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多方面的,充分树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岗位要求合理地设计、选择实验内容,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金彦平.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2,7:179-180.
[2]王金合.《动物微生物学》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学报,2009,15(5):196-197.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5
一、充分认识实验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为中学生物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实践平台。实验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实、概念、原理,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和培养科学精神,为达到生物教学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动眼、动手和动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观察实验,调动多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纵观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它的每项发现都同实验分不开,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到沃森、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无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
3.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以实验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出发点,从“做”中“学”。通过实验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实验过程既是文化知识的复习运用与实践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个性品质的重要过程。
二、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创造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
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给学生自主研究实验的机会。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这种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主动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技巧和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尊、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提出选题和要求,学生自主去实现,去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自体验思维的奥妙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在很多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学生通过实验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方法,教材都事先做了具体的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余地,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必然有所欠缺。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让他们自己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把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课本上要求用0.3g/ml的蔗糖溶液和紫色的洋葱,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如0.3g/ml的NaC1溶液)来替代?换用其他材料能否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改变试剂浓度和换用其他材料,分组讨论确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设计。通过这样的探索,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分析实验材料用具
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可否用其他材料替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如果在内表皮取材或用其他无色材料,则往往不易观察到明显的液泡变化。又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能否采用其他材料做半透膜呢?这时,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实验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分析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未知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只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操作,满足于既定结果的出现。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既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思考步骤换一下是否可以?条件可否改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和方法后可以先播放几段实验步骤有缺漏或次序颠倒的录像,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可能情况,然后做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漏掉解离或漂洗等步骤会怎样?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设计及结果的实验中,实验试剂斐林试剂是否可以用碘液代替?
3.分析实验现象
生物教学技能范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实验能力 研究方法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生物实验教学也是如此。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更充分地体现学科特点。而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做几个实验,或做几道实验题就可以形成的。很多实验方法、程序、习惯都是在平时实验中一点一滴地学习掌握积累而成的。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与同仁商榷。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本实验,使其具备实验的基本技能
1.养成科学实验意识和动手操作意识。在进行实验时,先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操作步骤,弄清实验要领,激发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索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每一节实验课,并根据学科的实验条件和实际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为做好每一个实验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加强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2.理解实验程序,把握实验关键环节,为做好实验打好基础,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实验是科学的验证,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环节的意义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试验,对洋葱的根尖为什么要解离、弄碎、压片?为什么在“解离”与“染色”之间要来一步“漂洗”?这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制作装片的每一个环节要领。解离是为了让根尖细胞分散开,而漂洗是为了洗去解离液中的盐酸溶液,防止解离过度而影响染色。又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试验中,研磨叶片为什么加少许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及2ml丙酮?然后又要让其迅速充分地研磨呢?这是因为在研磨叶片时,加少许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充分,加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而加入丙酮主要是为了使色素溶解在其中,迅速充分地研磨是为了防止丙酮挥发掉。
3.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及严谨的钻研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认真探索、热心献身科研的基本素养。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是本门学科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又要求学生对实验中间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记录。在“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鉴定中,对还原糖除记录溶液的最终颜色外,更要记录颜色的变化顺序;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对结果的分析;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分析,又要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例如:在验证酶的高效性试验中,实验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肝脏是新鲜的。而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时,有个别学生一条色带都没有分离出来,这就要引导这些学生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可能原因,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后,重新做一遍看看结果如何。
重视分析、学会分析是实验的基本环节,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科素质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关键。
二、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本实验所蕴含的研究方法
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学会领会课本实验的设计意图、原理、步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中提炼出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及设计原则。如常用的研究方法有:(1)显微镜观察法;(2)同位素示踪法;(3)饲喂法;(4)样方法等。《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生长素的发现”的共同特点是:发现问题―推论(假说)―实验(验证)―结论。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流程:(1)明确实验目的;(2)明确设计实验所依据的原理;(3)正确选择材料和用具;(4)合理安排实验步骤;(5)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和分析;(6)得出科学结论。
学生通过每一次实验,学会归纳,善于总结基本方法及基本思路,使实验有所获,学有所用,从而逐步提高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三、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合作探究为主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实验前,教师认真讲解实验动手操作的方法、方式,提出具体程序、提纲及注意事项等。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才能培养其动手能力等实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并动手操作,除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外,我们还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生物课外小实验,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
生物学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需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只有遵循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因此,在实验中,必须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认真执行操作规程,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踏实、深思慎取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实际操作、观察、分析,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生命是复杂多样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才能为他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
[2]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