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执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核算不规范法

行政单位的预算科目分类不统一、不够细化,在预算执行时财务核算不规范问题常有发生。第一,从收入管理方面来看,行政管理收入名目繁多,核算管理较为混乱,比如将物业出租收入记入往来科目,长期挂账不作纳税申报;有些行政单位为了避开财政部门监管,直接将发票在应支付相关费用的单位进行报销,影响了账务的真实性,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第二,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看,按照规定,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都要按审批程序走,但有些行政单位为了省事,不顾政策和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不作账务处理,在处置固定资产时不办理相关手续,也不按法定程序走,最终导致账实不相符。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我国行政单位在做预算编制时,准备工作没做足,缺乏对基础信息的了解,随意性比较大,在编制前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和数据分析工作,使得编制的内容脱离实际情况,不能正确客观反映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执行性。没有采取统一、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编制程序不成体系,编制粗糙,不够细化,预算编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对预算的实施执行和监督更加起不了作用。

(三)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管

首先,监督不到位导致预算缺乏执行力,随意调整更改审批后的预算内容,挪用公款、非法占用资金、截留资金等问题频繁发生,使得预算执行严重偏离原有的预算目标轨道。其次,财务管理是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制定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来为预算执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但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是没有按照相关的制度严格执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名存实亡,发挥不了作用,导致预算执行不到位。

二、加强预算执行的策略

(一)强化会计核算 完善内部控制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离不开会计核算,同时也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预算执行工作中,要严格遵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规范会计科目,建立明细账对专项经费、往来款、固定资产等进行登记。对于国有资产,单位要采取财产保全控制措施,对材料、固定资产等采用定期盘查、账实核对等措施,对需要作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处置,处置收入要及时登记入账,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行政单位还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审核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

(二)预算编制要科学化和精细化

预算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编制,预算编制工作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注重其科学化和精细化。首先,预算编制要着眼整个行业和系统,综合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对单位往年实际发生的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在进行大量调查论证、协调平衡工作基础上,对未来的财务状况作出预测,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次,预算编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足额预算、公开透明”的原则,将预算编制工作做到精细化,做到编制程序科学合理化、财务预算流程要标准规范化、预算编制要有机结合实际工作。最后,编制方法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要求,比如可以采用零基预算法,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确保预算编制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从而有助于把握单位经济发展趋势,提高效益。

(三)强化预算执行监管

预算执行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否则就会失去约束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管理要做到:第一,要制定内部制约监督管理制度来强化预算的执行力,预算批复后,要组织预算的实施,分解预算指标,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岗位和人员,建立起预算执行体系和岗位责任制度促使预算执行的有序开展。第二,通过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公开化,财务部门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向领导汇报,若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发生偏离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调整纠正。第三,单位和工作人员在处理预算支出时要加强自我约束,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将资金用到刀刃上,避免肆意铺张浪费,以增强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效率。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入改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迫切要求行政单位采取预算管理机制,来提高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作为预算管理工作关键环节的预算执行对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效果有着显著作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优化预算执行策略,以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2

论文摘要:在分析了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政策上存在的困境以及国外相关的政策法规后。提出关于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制定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尤其重要。目前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主要涉及合作机制、问题对策、国际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分析等方面,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还没有进行系统分析。

一、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国家政策法规

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也有多种,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企业如何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明确的政策法规出台,现存的政策法规更多的是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

1.政策以鼓励为主。缺少制约性

1991年国发第5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发展行业、企事业单位办学和各方面联合办学,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的优势和力量。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策有具体化趋势

2002年国发l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投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2005年国发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2006年教高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3.税收、教育经费问题在近些年的政策中凸显

2005年国发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1107号《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指出: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期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指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企业因接受学生实习而从国家或学校取得的补贴收入,应并人企业的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国税发[2007]4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地税务机关应加强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监督管理,对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骗取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税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外,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国内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历年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分析来看,这些政策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我国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策性文件较多

目前。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是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性文件较少,而且政策多出自教育管理部门,由企业管理部门出台的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享有更充分的自主权,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这些政策很多只是流于形式。

2.缺乏可操作性法规

我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起步较晚。政府相关文件中倡导性政策和宏观指导性意见较多,具体责任义务和措施较少,企业是以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措施,很多企业就可以钻空子。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指导准则和手册。

3.缺少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对于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国家尚未形成对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足,保护不够。特别是在税收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机制,不能使企业获得利益,参与人才培养被看作是一种义务,就会使企业缺乏积极性,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4.缺乏监督政策落实的机构

当前关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不少,但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这项工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充分协调。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在与现行制度发生矛盾时,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协调各方利益,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三、国外相关情况

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欧美国家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非常重视,政府制定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比较规范,这对我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后,美国提高了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其中有《高等教育法》(1965)和《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68)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资助;1990年《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鼓励工商企业和教育机构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拟订培训项目和课程表。1994年《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规定企业负责延伸的学习活动,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提供实地工作指导,学校和企业必须一同工作以创造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2006年《卡尔·伯金斯生涯与技术改进法》把职业教育延伸到了工作阶段.支持在学校、学位授予机构、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使其在一生中获得保持美国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和机会。

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上已经得到认可,其中的“一元”就是企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在德国非常规范。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通过立法确定下来的,其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国家从法律、法规、执法监督等方面,确立了有关各方的行为,形成了一个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各司其职、紧密合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德国除了《职业教育法》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以及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这对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德国和美国都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来保护和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奠定了法制基础。下面是德国和美国在促进和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

1.相关的法律相互配套,形成了规范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体系

比如,美国《高等教育法)(1965)和《高等教育法修正案》(1968)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育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的资助;1990年《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鼓励工商企业和教育机构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拟订培训项目和课程表。美国颁布的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法规和法案超过了150个。德国除了《职业教育法》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以及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

2.法律规范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操作性很强的细化的规定.便于贯彻执行

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有培训合同不能有哪些内容。学徒的津贴以什么形式支付等细节的规定。确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得到保障。

3.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对已有的法律进行修订或制定作为补充的法律

比如,美国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而后又制定了(1968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76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等。

4.严格对职业教育法的监督管理

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不超过一万马克的罚金”。

四、结合我国的情况,构建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企业作为独立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培养人才只是企业实现利益的手段,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这会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极大地影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构建有利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非常重要。通过对美国、德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

1.要制定具体适用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层面,建议完善《职业教育法》,或者制定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新的法律。指导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要对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性质做出明确规定,使之细化、具体化,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责制度。把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纳人企业领导考核内容。对拒不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政府、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财政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职业教育的长效投资机制,积极组织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按照教育机构参加工学结合人数增加政府补贴标准,出台有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提取的力度,让企业积极地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真正糅合起来。

3.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最低程度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资格制度为基础,可以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结合。因为企业、行业是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的主体。行业的用人标准直接可以通过资格标准向职业院校传达。

4.制定相关人事法规。完善职业教育管理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3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些政策相继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视,在相关政策的促进及各个部门的重视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通过对2001~2012年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①招生人数及在校生数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扩招情况及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397.63万人持续增加,2009年的招生人数达到868.5万人,增加了2倍多。2001年的在校生数为1164.23万人,到2010年达到最高,达到了2238.5万人,增加了将近一倍。在政府各部门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但是从2010年起招生规模出现下降趋势,2012年的招生规模降至与2006年规模接近,在校人数也有所下降。

三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4

 

与此同时,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大约安排82亿元用于中职国家助学金,占国家助学金总数154亿元的一半以上;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国家助学金达到308亿元,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也超过一半°3。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范围是全部中职学生的5%,到2007年受资助的学生达到1600万人,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90%,资助额度也从2006年的1000元增加到2007年的1500元。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范围越来越大,且资助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强。

 

在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大环境下,有研究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充分发挥了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为改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少年报考职业院校起到了重要作用12-3。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不是学生选择读中职的主要动因H。在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这么大额度与范围的资助,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就读职校,是否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仅关系到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还关系到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增强及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选用官方的统计数据和实证调查数据两个维度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数据分析

 

为了有力地研究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在使用调查数据的同时,作者也选取了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进行研究,力求研究结果全面且可信。

 

(一)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

 

2006年,随着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财教2006]74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开始全面实施。而国家助学金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国家每年公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进行研究,因为招生人数是否增加能直接反应资助政策是否吸引到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也即能反应该项政策是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为655.66万人,2006年到2010年招生人数分别是747.82万人、810.02万人、812.11万人、868.52万人、870.42万人。从下图可以看出,从每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可以看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幅最大,为92.16万人,而之后的2007年中职招生人数增幅也比较大,为62.2万人。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免费政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56.41万人。虽然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维持增长的趋势,但是2008年和2010年的增量却较小,仅为2.09万人和1.9万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当年吸引力比较大,而随着政策的实施,政策后劲显得不足,也即资助政策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

 

(二)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本研究在河南的郑州、漯河、信阳三市共发放学生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542份,回收率为95.73%,有效问卷3529份。在问卷中专门设计了针对学生资助的问题,即当问及中职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时”把“接受职业教育可以享受1500元资助”作为一个选项。经过分析,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助政策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学生在选择职业学校时考虑到了资助的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的学生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享受1500元资助”。从调查结果7%的比例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得到资助,也就是说资助对中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资助政策对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生源影响较大。具体来看,在这7%的学生当中,有71.2%的学生来自于农村,16%的学生来自于乡镇,11%的学生来自于县级市或县镇,1.8%的学生来自于省辖市。从中可以看出资助对农村学生的吸引力较大,其次是乡镇,再次是县级市或县镇,最后是省辖市。其中,对农村生源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大于乡镇、县市和省辖市。另外,就家庭收入来看,来自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6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学生分别占25.6%、24.4%、14.9%、17.9%、17.3%。数据显示,资助对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家庭吸引力比较大。

 

最后,资助政策对一年级新生的影响较大。在这7%因为能得到资助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62.6%、19.3%、18.2%。从中可见,资助政策对一年级学生,即初中毕业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三、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的分析,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主要呈现如下规律,即资助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整体较小,且资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这些结果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期性、复杂性

 

由于受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缺乏吸引力,所以中职吸引力不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需要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对于如此长期、复杂的问题,试图通过一项政策的出台予以解决是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决定了资助政策的作用后劲不足,不能持续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同时也决定了仅有7%的学生在选择职业学校时受资助政策的影响,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用不强。

 

(二)中职就学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小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多来自于农村5,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05年到2011年分别为3255元、3587元、4140元、4761元、5153元、5919元、6977元。7年间增长了3722元,增幅达到114%。与此对应的是农村居民的教育支付能力也在显著提高,而1500元的资助对于农村家庭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经济因素不是人们教育种类选择的主要原因63,就学价格因素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而学习成绩是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最重要的原因67。这一原因也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即使有吸引力也是家庭经济特别贫困的学生。

 

(三)高中阶段适龄受教育人口的持续下降

 

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用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下降的高中阶段适龄受教育人口。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卓有成效的实施,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我国已于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初中毛入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到2010年14鉴于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作用较小,要使国家助学金政策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政策针对性,设计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

 

从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作用不强,且主要起作用的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从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真正需要资助的。而当前,我国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是一项普惠性的政策,从2007年开始,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且2007年当年受资助的学生已经占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90%。这样一刀切、大范围的资助政策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学生的利益,使国家助学金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为了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使国家助学金政策真正起到资助贫困学生的作用,应该针对资助政策主要起作用的对象制定资助政策,把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在义务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状态下,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提升整体教育的质量,还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就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差的情况来看,很大原因是因为义务教育质量落后。鉴于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教育,特别是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确保教育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坚持内涵发展路线,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成都;调查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04-02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实施概况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浙江工业大学的杨艳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产品理论,从消费效用角度来讨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得出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①。而准公共产品属性有其外部性②,外部性又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而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呈现的是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正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地接近于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是其自身属性决定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③的要求,财政部等四部委经由国务院同意,于2009年12月14日联合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部署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2年6月11日公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2012—2015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这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目的就是努力实现“面向人人”的中等职业教育。

自2009年起,我国部分省市积极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政策,根据自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和财政情况。重庆市、山西省部分地区、浙江省部分地区、贵州省部分地区、四川省部分地区等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已见成效。如重庆,从2010年秋起采取将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口的学生转成城镇户口的方式,并于2010年,在永川、双桥等6个区已经开展了中职免费教育的试点等6项举措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浙江省宁波市自2011年起,对宁波户籍的学生、在宁波公办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实施减免学费政策,对全市涉农专业的学生还免除住宿费并继续实施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免费政策实施后,宁波每年还将投入政府专项经费500万元,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四川省成都市以推出“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创意,2009年率先实现了对成都市户籍学生费用减免的政策。下面为笔者对四川省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费用减免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旨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进一步落实。

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情况的调查

(一)推出“中等职业教育券”

2009年,根据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6月17日下发的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发放实施办法》,对户籍在成都市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就读的成都区域内具有资格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发放了“中等职业教育券”。该券面值1200元,学生用此券可抵扣部分学费,学生第三年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相应报酬,支付第三年学费和生活费,符合“成都市教育资助体系”规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全免费”的政策。2009年安排资金10683.36万元,享受的学生是8.9万余人,2010年安排资金8887.8万元,享受的学生是7.4万余人,2011年安排资金8445.6万元,享受的学生是7万余人。(数据来源:成都市财政局网)。

(二)重视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落实

2009年,四川省推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孩子提供3年的免费中职教育。成都市响应四川省政府政策,接收了很大一部分“9+3”的藏区学生,并把“9+3”的藏区学生中职三年的学费、生活费、杂费补助落到实处。2010年,四川省委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等“9+3”学校考察,高度赞扬了成都市“9+3”免费教育取得的可喜进步。通过“9+3”的免费教育的落实,使家长对学生更加放心了,使学生自己也更有自信了,学校对学生也更加满意了。

(三)进一步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

成都统一城乡户籍政策出台后,从2011年9月1日起,又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全覆盖。此后,所有就读于成都市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具有正式学籍的成都户籍在校一、二年级学生,不仅能得到“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还将得到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

(四)实施直升中职政策和中职学校提前招生

2012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五年高职(师范)学校和中等职业类招生办法与计划明确指出,成都市实行中职类学校“直升生”政策和中职类学校提前招生政策。所谓“直升”就是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毕业生在毕业当年5月份报名,自己在网上选择有直升资格的中职学校,并在中考成绩公布后统一录取。提前招生政策是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待中考成绩公布,考生携带《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提前录取志愿卡》和中考成绩到自己想就读的中职学校咨询报名,享受中职学校的提前招生政策。按照“钱随人走”原则,让持“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学校。

成都市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中职学生数和学校情况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成都市落实国家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以来,特别是自2009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券”政策以来,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总体不断上升,数据如表1所示。

2012年,成都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包含公办、民办、省属中职、技工学校)132所,其中,有9所国家级示范学校,16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7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重点学校占成都市中职学校的31.8%。

(二)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情况

中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生源的素质基础、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等。但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券”、生活费补助等学生求学费用补助政策的全面实施,直接减轻了学生的求学负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都市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和中职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积极性。政策的实施通过直接使学生受益,还间接地使学校受益,即学校能够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到提高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上来,进而提高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可从成都市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到基本的反映。

《华西都市报》在2012年6月13日中考金版上刊发了文章“优生年薪过10万 成都中职生就业率99%”。文章说,如今社会就业趋势紧张,大学生找工作都难,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却成了“抢手货”,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求又没有大学生高,所以备受企业青睐。毕业后的中职生工资大多在2000元以上,有很多中职生还成为了企业的骨干,获得企业连连称赞。

根据该报道可知,第一,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高。比如2011年彭州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9.76%,对口就业率为95.98%,基本实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第二,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好。不少学生毕业后成为了金领。第三,毕业生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合资、独资企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参加高等教育自考助学院校、参军、出国、自主创业等。例如,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与知名企合作,向知名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的学生高达30%。

对其他地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启示

自2009年以来,成都市政府一直从各个方面对中职教育给予扶持。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提出了许多新创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落实开创了一些新路子,对今后中职教育免费的全覆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

(一)教育券的创意

“中等职业教育券”是一个十分大胆且智慧的创意。其特点是,既有政策性,又有操作的灵活性,既有信用性,又使用方便。通过网上下载“中等职业教育券”,学生自己就可以到报道学校办理免去1200元学费的手续,真正达到了钱随券走,券随人走的,自主选择。

(二)政府介入协调毕业生出路

中职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是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让中职生上学能毕业,毕业能就业,能深造,等问题能够实现,成都市政府做出积极努力。为了提高中职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成为就业的优势,成都市政府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例如,在成都龙泉龙腾工业园区兴建实训基地的成都市工业学校、在高新西区模具工业园内修建学生实训基地的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都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最佳选择。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协调为中职学校毕业生进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深造的机会搭建桥梁。比如,提供给办学突出的学校保送学生进入大学的指标,政府出面协调加大学校与行业机构的联系,增强毕业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毕业证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获证率,为学生就业广开路径。研究制订中职毕业生就业“起薪制”,以保护中职生权利,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

(三)做好中职教育的品牌宣传

成都市利用媒体平台,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成都市政府近年来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中职教育的规模建设以及中职毕业生连年攀升的就业率、将来广阔的就业前景、学生发展的成功个案等方面做好宣传,以转变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的偏见,让社会广泛认同中职教育。同时,每年举办中职技能大赛。其目的是为了展示中职的办学成果。另外,技能大赛期间,很多企业前来观赛,他们看到了中职学生真正的实力,也为中职生毕业后的就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成都市中职教育实施免费政策的做法及其发展成果,值得借鉴。我国是人口大国,要发展实用就业型高端人才,单靠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中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待遇要求相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较低等特点,很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尽快全面免费。准公共属性的中职教育要发展壮大,必须从政策、财政、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将政府政策、财政拨款、社会认可度落到实处。

注释:

①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 Good):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②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③我国将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0-7-29).http://news.省略/edu/2010-07/29/c_12389111.htm.

参考文献:

[1]田文生.重庆中职生将全免学费[N].中国青年报,2010-07-23.

[2]杨艳.试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性——产品属性的角度[J].2010,10(5):85-86.

[3]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宁波今秋中职学校免学费 8万余中职生将受益[OL].(2011-7-14).http://edu.省略/05edu/system/2011/07/14/017678217.shtml.

[4]四川教育网.李崇禧看望成都市“9+3”免费职业教育师生[OL].(2010-03-04).http://省略/structure/dtnews/jy/xxnr?infid=2893.

[5]王冕.中职学校提前招生 考生凭中考成绩到校报名预录[N].成都商讯,2011-06-05.

[6]张守帅.成都启动最大规模中职教师培训[N].四川日报,2009-07-06.

[7]魏忠奇.关于发展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OL].(2010-05-10).http://chengdu.省略/newsrelease/list.jsp?id=

305987.

作者简介:

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三峡库区 职业教育 发展模式 探索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共求发展,才能突出高职引领职教发展方向与特色办学模式。正因此,发挥库区高职特色办学,引领职教发展,探索库区职教发展办学模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库区职业教育实现战略性转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社会就业,推动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处三峡库区中心以农科特色办学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下文简称“学院”)根据《意见》精神指示,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相关学校和合作企业为主体,以高职引领、协作开发、院校自愿、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为原则,努力寻求变革和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库区职教发展,积极探索库区职教发展办学模式与途径。

一、强化库区政策保障措施,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三峡库区万州是重庆规划建设的第二大城市,是渝东北和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经济中心,是三峡库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因三峡库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职教战线奋发图强,万州职业教育进入了历史上发展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职业院校在校生突破10万人,70%的学生来自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万州被确定为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峡库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石。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库区职教基地的决定》,出台了《重庆市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文件,这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库区高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为探索库区职教发展办学模式指引了方向。

二、以项目合作为服务平台,促进高职服务库区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学校应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高职院校应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学院作为库区高职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在整合三峡库区有限资源情况下,为突显地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必要性,打破过去那种“政校企”三方各自为政服务区域发展的格局和模式,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合作项目服务模式为引领,主动与市、区各级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围绕库区“三农”问题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引进或自主设计开发科研项目,解决库区移民致富问题,在发挥库区高职服务功能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突显出先锋作用,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库区职教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院充分利用农科办学特色,结合库区移民特点,整合库区职教资源,以农业类专业为纽带,以库区中高职院校为主导核心,联合组建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制定了集团《章程》、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和计划及实施措施与目标。集团以服务库区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依托[2-3],以合作双赢为目标,积极探索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促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政校企合作,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高职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全面实现政校合作互利共赢。由于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行业、研究所等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突显高职教育特色办学模式,积极推动高职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办学方向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政、校、企三方合作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开了政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高职院校引领职教发展合作办学模式探索的有益举措,也为职业院校生存发展提供了办学经验,积极推进了职业教育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童洪志,邓文卓等.涉农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