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胃肠炎;惊厥;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50-01

惊厥是指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引发的紊乱。导致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致全身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1]。临床表现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紊乱或者出现呼吸暂停,出现皮肤青紫、双眼睑上翻且固定。全身症状表现为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常出现大小便失禁。良性惊厥若护理不当会出现持续惊厥,最终可引起脑功能暂时性的障碍,持续发作或者复发作会对小儿智力造成影响,为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笔者现将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2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轻度胃肠炎并良性惊厥的婴幼儿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在6个月-6岁,平均年龄在3.42±1.92岁。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措施发现患儿出现惊厥时立即使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将头偏向一侧,将衣领裤袋解开,迅速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免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患儿出现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急救时进行吸痰。对于口腔内有牙齿的患儿,防止发生舌咬伤,于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患儿惊厥时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以免造成牙齿损伤[2]。

1.2.2氧疗给予患儿氧疗,可以选择合适患儿的用氧装置:如鼻导管、头罩或面罩进行氧疗,氧疗可以改善脑细胞耗氧,因良性惊厥时患儿对氧的需要量增加,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减轻脑细胞损伤及脑水肿发生。

1.2.3循环功能的建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鲁米那肌注,水合氯醛灌肠等措施。根据患儿的原发病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大量失水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进行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

1.2.4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患儿良性惊厥时的病情变化,当惊厥反复发作出现时,可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脑疝,因此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如出现脑水肿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并给予脱水剂进行处理[3]。

1.2.5饮食的护理患儿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影响饮食,多数患儿表现不易进食,应保证患儿足够的水分,嘱其多喝水,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必要时可以经过静脉补液治疗。

1.2.6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

1.2.7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良性惊厥的知识,指导掌握止惊的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2结果

显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且已退热的病例;有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但仍持续高热的病例;无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再出现惊厥而且持续高热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发生于既往健康的婴幼儿,一般高发年龄为1-2岁。为良性惊厥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主要的症状为腹泻和非喷射性的呕吐症状,患儿惊厥发作时常不发热或伴有低热,体温正常低于38℃。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的丧失,双眼凝视或斜视,持续大约10s[4]。主要是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常会出现伴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现象,检查钙离子、镁离子、血糖、脑电图及脑脊液均为正常值,惊厥发生时,密切的配合医生立即进行止惊,急救护理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对于良性惊厥的患儿,认真做好患儿的宣教工作,告知家长此病的预后较好,减轻家长恐惧焦虑的心理,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

小儿良性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发病突然,进行急救时,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并向家长做好关于良性惊厥的健康宣教工作,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花新.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12).

[2]张换梅.小儿高热惊厥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微生态制剂;服药时间;疗效

6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82-01

婴幼儿腹泻,临床上又可称为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常见病症。该病主要由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疾病高发季节为夏秋季。感染、体质、消化功能紊乱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研究表明,微生态调节剂应用于婴幼儿腹泻具有良好疗效。在本研究中,我院在不同时间段给128例腹泻患儿服用微生态调节剂,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59例,女69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13.43±10.38)月;体重:平均体重(10.11±3.54)kg。所需患儿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随机将128例患儿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8例患儿16:00时后的时间均不能再使用抗生素药物。两组患者所服微生态制剂均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对照组治疗:常规性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3次/d,1片/次,服药时间分别为08:00、12:00、16:00三个时间段。观察组治疗: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3次/d,1片/次,服药时间分别为18:00、00:00、6:00三个时间段。

1.3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分别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口服药物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其他全身性症状均完全消失;有效:口服药物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性状有好转,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接受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性状、次数均无改善,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

2结果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婴幼儿腹泻为婴幼儿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小于2岁婴幼儿为该疾病的高发群体,夏秋季节为疾病高发季节。目前,临床特效治疗方法尚未得到明确。通常情况下,肠道内感染所引起的腹泻被称为肠炎。临床研究显示,嗜热链球菌三联、保加利亚乳杆菌的活菌数量为1亿个/g,可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到人体大、小肠道中,并在肠道中定值,正常细菌快速被这些活菌补充。

应用微生态制剂对婴幼儿腹泻进行治疗,可有效调整并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有效抑制并清除各种腹泻致病菌。同时该种药物还可对肠道黏膜前的保护层进行修复,阻止致病菌再次入侵肠道定值,进而有效促进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促进胃肠道各种免疫功能的调节、恢复、成熟,进而促进肠道物质的有效吸收,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机体的营养、免疫、生物屏障等发挥着重用的作用。

双歧杆菌为一种活菌制剂,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所选128例腹泻患儿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该种药物的使用应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相隔1-2小时。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服药时间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在本次使用中,对照组患儿口服药物的时间分别为08:00、12:00、16:00三个时间段,而观察组服药时间分别为18:00、00:00、6:00三个时间段。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因为观察组服药时间均在夜间。夜间时段,患儿较少使用抗生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腹泻的疗效影响因素较少,治疗效果得到更好保障。同时观察组服药时间间隔为6h,可更好地保证24h内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作用的时间。但是,在00:00、6:00这两个时间段服药可能对患儿的休息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应用微生态制剂对婴幼儿腹泻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药物的服用时间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可有效提高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18:00、00:00、6:00为最为理想的口服微生态制剂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峰.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1(8):215-216.

[2]陈波,白波,龙虹.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12(12):302-303.

[3]吴仲文.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8(35):108-109.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胫骨穿刺 髓腔内输液 急救护理

急诊科的特点是危重病人多、病情发展快特别是婴幼儿。危重患者在心跳骤停或休克时由于循坏衰谒建立外周静脉非常困难而且深静脉插管和施行静脉切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人员和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又不利于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因此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骨髓腔内输液。我院急诊科从8年1月开展骨髓腔内输液治疗重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使用方法、效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我院自8年1月~9年1月共用此方法抢救的18例危重病人男11例女7例。其中成人有5例1岁例6岁以下婴幼儿11例。包括外伤性休克1例药物中毒例重度肺炎合并心衰例惊厥持续状态1例心跳呼吸骤停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立即建立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发现循环衰谒、静脉穿刺困难者要立即采用骨髓腔穿刺髓腔内输液心跳呼吸停止者予胸外心脏按压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惊厥者予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

方法:①使用材料:成年人采用16号骨穿刺针;1岁患者采用1号骨穿刺针;6岁以下采用9号针头进行穿刺。②方法:进针点为选择胫骨粗隆内侧下方1~cm平坦处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持骨穿刺针与骨干成6°~9°角向外下穿刺掌心稍用力旋转穿刺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抽出骨髓后接上已经排气的待输入液体。6岁以下婴幼儿用5ml注射器抽~ml生理盐水接9号针头°~°角同一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回抽见骨髓后接上液体局部无敷料妥善固定。整个穿刺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③输入的液体有:NS、5% GS、1% GS、林格、5% SB、右旋糖酐。输入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安定针、纳洛酮、多巴胺、立止血等均能要求顺利输入。

结 果

18例患者均能在1~分钟内迅速建立输液通道每分钟滴速在6~1滴输液泵加压时每分钟18滴以上且完全不影响各项复苏措施的实施。除1例心跳骤停患者外其余17例均抢救成功并送ICU进一步治疗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护理体会:①掌握适应证:骨髓腔输液患者限于循环衰谒不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旦外周静脉穿刺不成功立即选择胫骨穿刺髓腔内输液特别是儿童尤为重要。有成骨不全、骨硬化症、穿刺部位有感染及骨折侧、肢体等患者应禁用使用。②穿刺针的固定与维护:直角刺入的穿刺针在穿刺针周围用无菌纱块包扎后用胶布缠绕1周后交叉固定。如果斜角进针的在穿刺针下方垫满无菌纱块后按留置方法固定。注意保持输液通畅要防止液体外渗。阻塞时用肝素钠加生理盐水冲洗回抽有血后方可注入。③严格无菌技术: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在同一穿刺点反复多次穿刺防止骨髓炎、肌筋膜间隙综合征、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如果病情得到好转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停止骨髓腔内输液避免骨髓炎的发生。④拔针时祛除敷料:消毒针眼拔出穿刺针局部轻按压~5分钟待无出血再用无菌纱块包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仲、出血、青紫等变化待小时无异常后再去除敷料。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全麻患儿120例,男105例,女15例,年龄最小5月,最大2岁11月,平均年龄17.37月。行小切口(微创法)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疝囊松解术)104例,其中左侧34 例,右侧57 例,双侧13 例; ?行鞘膜剥脱术3 例;行精索鞘膜翻转术7?例;行阑尾切除术1 例 ;行下降固定术5 例。实施基础+骶管麻醉74 例,静脉+骶管麻醉4例,静脉+吸人麻醉25例,吸入+骶管麻醉11例,静脉复合麻醉6例。基础诱导麻醉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采用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吸人七氟醚,骶管阻滞均用利多卡因,药物用量均在常规治疗范围内;手术时间最短8分钟,最长35分钟,苏醒时间 在5-30分钟。

2 结果

本组120例全麻患儿,在实施麻醉至苏醒期间,发生短暂的面色口唇青紫 3例,舌后坠5例,呼吸暂停3例,喉痉挛1例,恶心呕吐6例,躁动13例。经我们的细心观察和密切配合,积极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中无窒息,生命体征平稳,均无意外坠伤,无束缚过度或不当,术后安返病房。

3 护理配合与观察

3.1麻醉前准备

3.1.1 术前访视 术前一天对患儿进行访视,了解病史和病情,强调禁食禁水时间及其重要性。一般情况下,婴幼儿术前禁固体食物4-6h,禁糖水、果汁2-3h【3】,防止呕吐,引起误吸,保证患儿麻醉安全。

3.1.2 心理护理 ? ? 患儿接入手术间外(在手术室内)的等待室(基层医院无麻醉准备间),与麻醉医生一起核对患儿的信息无误。给予患儿家长心理支持,帮助家长减轻紧张恐惧感。使用逗乐、夸奖的语言等方法与患儿交流,并与家长沟通,体现关爱和友好,取得家长的信任。

3.1.3 充分做好物品及药品准备 ?了解麻醉方法,协助麻醉医生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或喉罩,可利用公式推算出所需气管导管口径和长度(1)Cole公式:导管口径(F)=年龄(岁)+18;(2)Levine公式:导管长度(cm)=年龄(岁)+12【4】。备好喉镜、牙垫、插管钳、面罩、呼吸囊、麻醉机、氧气、心电监护仪、吸引器、6F-10F吸痰管各一根、听诊器、胶布、注射器、急救药物等。

3.2 实施麻醉时护理配合与观察

3.2.1 保证有效的静脉通道 ?我院大部分患儿在病房即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带入手术室。检查是否通畅,协助麻醉医生静脉给药实施基础麻醉。无静脉通道者,给肌内注射麻醉药物或吸入七氟醚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由于婴幼儿对禁食及液体限制的耐受性差,即使短时间禁食也易引起低血糖及代谢性酸中毒倾向,术中应输注适量含葡萄糖的液体【2】。一般输5%葡萄糖液体。

3.2.2 摆放 根据麻醉和手术要求摆放。(A)吸人麻醉:将患儿平卧,将垫肩枕垫于两肩胛骨之间,垫高2-4cm【5】,以能使患儿双肩舒展,使肩部放松,头后仰略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引起窒息。给予七氟烷吸人时,束缚、固定患儿四肢,协助麻醉医生扣严面罩。(B)骶管麻醉:将患儿置于左侧屈膝位,患儿背部与手术床垂直,护士站在患儿腹侧面,束缚患儿四肢,避免患儿躁动,以利于麻醉医生进行骶管穿刺。穿刺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唇颜色是否红润、有无发绀或苍白、呼吸是否均匀及幅度大小、血氧饱和度有无下降、心率有无过速或缓慢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协助处理或抢救。穿刺完毕,摆好手术。

3.2.3 加强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伤害 ??在麻醉的诱导期,患儿表现为哭闹、抵抗、躁动、兴奋,护士必须在床旁看护不得离开。摆放时动作要轻柔,用约束带固定应松紧适宜,避免直接束缚在皮肤上,可用海绵套或棉垫或棉衣袖包裹肢体,防影响血液循环,防躁动不安甚至坠床;同时肢体不可过度伸展,防止神经损伤。

3.2.4 生命体征及呼吸道观察

3.2.4.1 ?继续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由于麻药的作用,加上手术的牵拉、提等创伤,输液速度、量等均会引起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点观察面部、口唇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保证垫肩枕垫于患儿的两肩胛骨之间,充分开放气道,及时吸出气道内分泌物。

3.2.4.2 ?观察有无舌后坠表现并采取措施。小儿舌大,颈短,呼吸道管径较小,腺体分泌旺盛,呼吸储备差,易发生舌后坠【2】,表现为呼吸时可听到鼾音伴血氧饱和度下降,一旦发生应立即将患儿头后仰,张口,托下颌,严重者可放入口咽通气管。

3.2.4.3 预防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如果患儿出现鸡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口唇发绀等,立即协助麻醉医生及时抢救,使用面罩或简易呼吸器给氧,并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静注,氨茶碱加入10%葡萄糖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

3.2.4.4 防呕吐 。一旦发生呕吐,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或抽吸口腔、鼻腔内呕吐物,防误吸和窒息的发生。

3.2.5加强保暖,保持正常体温 。小儿麻醉期间,体温极易受到外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体温过低或升高,体温下降时麻醉易加深,引起呼吸循环抑制,且苏醒延迟,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2】;麻醉期间,手术室温度是决定小儿体温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小,体温越易下降【2】。因此应注意调节室内温度,维持在24°C-26°C ,湿度在55%-65%【5】。

3.2.6 妥善管理输液。固定好静脉穿刺部位,避免管道折叠、扭曲、受压、脱落。婴幼儿代谢旺盛,长时间禁食禁水易造成脱水。因此,要避免输液速度过慢,补液不足而导致的患儿脱水;也要避免补液速度过快而加重心肺负担,甚至发生肺水肿。

3.2.7 及时发现患儿苏醒前兆。如果有头部、肢体无意识躁动、吞咽动作、喊叫、胡言乱语等苏醒前兆,应加强保护。术毕粘贴好敷料,穿好患儿衣服。备齐面罩气囊,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一起护送至病房,途中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输液通畅,并与病房护士严格交接班。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 血液灌流;婴幼儿;急性中毒;护理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技术是目前临床抢救各种急性毒物中毒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1]。但由于婴幼儿本身生理特点,血容量相对少,各脏器功能脆弱,HP治疗中并发症和危险性较成人高,因此,在HP治疗中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确保HP治疗疗效及安全。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36例婴幼儿急性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HP治疗共98次,HP过程中实施与成人不同的操作和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操作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急诊救治的中毒患儿36例,共行HP 98例次治疗,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1.2岁,体重11.5~15.6 kg。其中,29例毒鼠强中毒,5例鱼胆中毒,2例安定中毒。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给予洗胃、导泻、输液、利尿等综合治疗。血管通路采用益心达公司5F双腔导管行股静脉置管。HP设备:BaxterBM-25血滤机及专用血路管,淄博康贝公司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YTS-60)。采用肝素抗凝,肝素量首次为125 u/kg体重,随后以500 u/h的速度持续注入至治疗结束前30 min停止。血流量为30~110 ml/min。单次HP治疗时间为120 min,治疗间隔时间为24 h,患儿治疗次数为1~3次。

2 结果

36例患儿共行HP治疗98次。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13 d。治愈29例,好转7例。急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灌流器凝血2次,血流量不足3次,未发生低血压、低体温现象。

3 HP操作和护理

3.1 治疗前准备

3.1.1 确诊后立即与患儿监护人(父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应在单间内进行,调节室温23℃~28℃;备好各项设备、急救药品、5%人血白蛋白5 g及其他用物。配制肝素生理盐水(2500 u/500 ml)6瓶。

3.1.2 测试凝血时间 HP前及过程中动态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根据结果随时调整肝素用量。

3.1.3 血液灌流器准备 开机自检,安装管路和血液灌流器。预冲先5%葡萄糖500 ml,再肝素盐水(2500 u/500 ml)3000 ml以100~200 ml/min预冲管路和灌流器,冲洗时需用手轻拍及转动灌流器,清除脱落的微粒,排除气泡,同时观察有无碳粒随液体流出(如有,禁止使用),再用肝素盐水(12500 u/500 ml)将动静脉管路连接闭路循环20 min,最后生理盐水500 ml冲洗管路和灌流器后将20%人血白蛋白5 g泵入灌流器备用。

3.2 建立血液循环 本组患儿血管通路均采用益心达公司5F双腔导管行右颈内静脉置管。注射首剂肝素。将动静脉端血路管同时连接双腔导管的动静脉端,开血泵建立血液循环通路;血流速设置:开始以3~5 ml/(kg•min),持续30 min无低血压等并发症,调整流速为5~7 ml/(kg•min),本组血流量在30~110 ml/min。采用空气回血法。如有出血倾向,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

3.3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的变化,观察血液灌流器的凝血情况,检测静脉压的变化。 本组病例未发生低血压、低体温的现象。发生血液灌流器凝血2例,均在治疗进行50~60 min时发生,给予立即更换血液灌流器。

3.4 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及时应用解毒剂,加强各项基础护理。

4 讨论

4.1 急性并发症的预防 HP是急性中毒首选的血液净化方法,婴幼儿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HP治疗前30 min是临床各种急性并发症的高发时段,易发生血流量不足,低体温、低血压等并发症,需加强观察,早期预防与处理[2]。本组病例为了保证有良好的血流量采用了右颈内静脉置管,发生血流量不足3次,调整导管位置后均获得较好的血流量,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在98次HP治疗过程中,采用20%人血白蛋白5 g预冲血路,动静脉端同时连接,引血时,血流量从30 ml/min开始,逐渐增加至110 ml/min,有效的预防低血压的发生。由于本组病例采用BaxterBM-25血滤机,该机器有加热功能,预冲时开始,整个治疗过程中将温度设置为37.5℃,调节室温23℃~28℃[3],可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每15~30 min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置管部位及循环血路的连接处有无出血、漏血、凝血,本组病例发生2次血液灌流器凝血,经及时更换灌流器及加大肝素用量后继续治疗。

4.2 加强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患儿HP结束后立即用生理盐水10 ml冲洗动静脉端导管,采用含2500 u肝素盐水3 ml正压封管。妥善包扎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落。本组病例有3例次在第二次治疗时发生流量不足,给予调整导管位置后,流量改善。

4.3 对护士的要求 护士操作技术要娴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敏捷的反应力、准确的操作方法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向患儿的家属介绍治疗的目的、重要性及风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5 结论

根据婴幼儿的特点改进血液灌流操作技术,保护好血管通路,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血液灌流技术在婴幼儿急性中毒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46.

婴幼儿急救与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儿泻停;蒙脱石散;婴幼儿秋季腹泻

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急性腹泻可导致小儿脱水及各种电解质紊乱以致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统计,2002 年在发展中国家造成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中,腹泻居第2 位(占15 %),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占18 %)[1]。全世界每年约有48~64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于急性轮状病毒性腹泻[2]。同时WHO和UNICEF在联合国儿童问题特别会议的“急性腹泻临床治疗”联合声明(2006年)中提出两个目标:①到2010年,将5岁以下儿童因腹泻而死亡的例数要比2000年降低50 %。②到2015年,将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死率要比1990年降低2/3。因此如何有效、安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儿科医生日常诊疗工作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们应用儿泻停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剂治疗67例婴幼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因腹泻到我院就诊的婴幼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3]。年龄6个月~2周岁;急性起病,腹泻病程< 48 h;大便次数≥4次/d,呈水样或蛋黄汤样,大便常规检查大部分正常,仅少数镜检有少量的细胞;脱水程度大多为轻至中度;大便细菌培养无生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测定40.30%阳性(67/27)。随机将120例患儿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7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发热27人,呼吸道感染36例,惊厥4例,呕吐37例,脱水42例。对照组发热20例,呼吸道感染32例,惊厥2例,呕吐29例,脱水31例,两组用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儿泻停颗粒和蒙脱石散剂。儿泻停剂量:6~12个月1包/次,12~24月每次2包),均3次/d,连用3 d;蒙脱石散剂:6个月~1岁,每次半包,1~2岁1包/次,3次/d,对照组仅口服蒙脱石散,剂量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 参照1992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及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原则及判断的补充建议。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的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两组临床表现恢复时间、疗效比较见附表1及表2。

表1 两组临床表现恢复时间(x±s)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不良反应观察 对照组有2例发生便秘,两组均无腹痛、发热、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多发于6 个月至2 岁的婴幼儿;RV感染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2~4 d。临床表现为秋冬季节多发,大便呈蛋花汤样稀水便, 每日数次至10 余次不等, 常伴发热、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和/或上呼吸道感症状。感染后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上皮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造成不规则的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功能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中医认为秋季腹泻属湿热泻,儿泻停颗粒是由茜草藤、乌梅、甘草等组成的纯中药处方制剂,它具有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作用,主治湿热内蕴型小儿腹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儿泻停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抑制轮状病毒,起到治疗病因的作用[4]。蒙脱石散是一种高效消化道黏膜保护剂,主要结构为双八面体蒙脱石,具有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特点,对消化道内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提高黏膜质量,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不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可与口服补液同时应用;能扶植双歧杆菌的增长,促进恢复微生态平衡;仅作用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入血,无毒副作用[5]。资料显示:儿泻停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在大便次数好转、体温下降、呕吐停止的时间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在联合治疗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总之,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防止患儿发生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关键,在婴幼儿被轮状病毒感染后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用儿泻停和蒙脱石散剂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能较快缓解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WHO/ UNICEF Joint Statement: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

[2] 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中IL-2 IL-15 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6(13):24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