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1

论文摘要:根据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指出原有专业课程设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该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供热、通风类课程为例,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和探讨,同时指出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将原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简称暖通空调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后重新组建的一个新兴专业,其中还涵盖了给排水工程专业中的建筑给排水的部分内容。作为一个重组后的专业,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是原有专业内容的简单合并,而是从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角度对现有内容进行融合。从教育部公布的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可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土建类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但由于其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多数是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此当前开设该专业的大专院校均是在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专业的从属进行归类。我校于1999年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始着手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并于2001年开始招收建环专业的本科生。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与老牌暖通类院校相比略显不足,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均存在某些不足。但是经过系室老师们不断的探索、改革,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本文以供热、通风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对建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回顾和探讨。

一、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之初,本专业以主要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建筑环境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安装、物业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提出以工程热应力、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以建筑环境学、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燃气工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以建筑冷、热源,制冷等作为专业选修课并结合工程力学、机械、电子类课程以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原有课程设计体系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专业课程总学时过长,教学计划分布不均

相对于其他专业,由于建环专业是将原有的暖通专业与燃气工程专业进行了合并,其涵盖的内容有所增加。同时,由于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的下半学期以及大四的上半学期,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在考研和找工作的双重干扰下,学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听课不认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2.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课程设计时间不充裕

对于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检验其是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课时安排上,为了避免与主干课程冲突,课程设计往往安排在学期之末,即在专业课程完全讲授完以后开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会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无法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实践价值,而到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同时,由于需要安排课程设计的专业课程较多,往往出现一个学期末要同时完成几门课程设计,时间比较紧张,此时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考研以及找工作等事情,无法抽出足够的精力来投入到课程设计中去,这就造成了课程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并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

3.实验课程涵盖内容不够全面,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不足

在课程体系制定之初,相关实验环节部分也进行了考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将实验环节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将实验环节所需的课时数纳入到理论教学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实验任课教师,具体的教学安排则取决于专业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这样一来,就导致实验课程不能充分受到重视,学生实验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着手修订新的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整。

1.强调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

建环专业的突出特色是人工热湿环境。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有更宽厚的学科基础。因此,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六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 转贴于

2.减少专业重复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三门主干课程是将原有专业课程中的共性部分经提炼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理论课。为了避免与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就必须对原有专业必修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以建筑环境学为例,该课程主要由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环境、建筑声环境、建筑光环境以及人对热湿环境的反应等知识模块组成。其中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知识模块主要涉及的是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热作用、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的机理、冷负荷与得热量的关系、典型冷(热)负荷计算方法的原理、通风稀释方程、新风量的确定、自然通风与局部通风等知识点,而这些内容又分别涵盖在工业通风、供热工程以及空气调节等专业课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就需对这些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在不打乱教学系统性的同时减少教学的课时数。

3.注重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原有课程体系调整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解决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存在的严重脱节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的教学思想,即将课程设计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着手进行课程设计,这样就能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应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程以及生产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与实施

通过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导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不能很好地融合。为此,笔者总结最近几年在供热、通风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教学构想。其具体的思路如下。

1.深入分析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以工业通风和供热工程课程为例,两者的研究重点在通风管路以及室内供暖管路和供热管路的设计与运行的相关知识上,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般民用建筑以及工业产房通风系统和供暖以及供热系统的设计能力。为此,在进行理论教学之前,可以先展开生产认知实习,即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接触一些已投入运行的系统设备,并结合其具体的运行过程简要地阐述这些设备的运行原理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在认知实习结束后开始理论教学,同时将课程设计融入到其中,即理论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明确设计内容,并结合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当教学环节结束后,课程设计基本完成,此时再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自我总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现场给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一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专业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地制宜,平衡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主次关系

仍以工业通风和供热工程课程为例,由于二者侧重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所包含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一部分选择就业,一部分选择考研),在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三者课时的分配上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地调整三者之间的课时分配比例。即一方面重视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三者并行、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自身的原则有所侧重。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要锻炼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对于考研的学生,则要锻炼其理论功底。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2

关键词:AutoCAD;教学方式;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杨秀峰(1976-),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扬州2251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52-01

Auto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设计的软件包,它能节省制图时间、提高制图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服装、机械、电子和建筑等领域,已经成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工具。[1,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简称“建环”)专业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及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1,2]无论建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施工还是产品研发,AutoCAD都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都将CAD绘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国内院校的建环专业均开设了AutoCAD课程。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授课感受,就该课程的教学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方式的探讨

AutoCAD课程与常规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普通的应试教育,而是一种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帮助文件和教材自主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AutoCAD课程的课堂教学绝不是多余的。合理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学生的绘图行为,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认为AutoCAD课程采用下述教学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

AutoCAD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上机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这两部分割裂开来,而应相互融合、穿行。在理论教学部分,教师详细讲解CAD常用命令的使用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与教师同步操作,一边理解、一边记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教师反映。在学生上机操作环节,教师对每次操作内容进行分步骤地示范操作,同时复习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绘图方法的优劣,总结绘图技巧。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在学生操作前或操作后进行,取决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例如,在课程的前半阶段,由于学生对CAD基本命令比较生疏,教师应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将本次课的练习内容提前演示一遍。由于教师讲解示范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因此AutoCAD课程教学适宜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房内进行。教师多媒体讲解示范与学生上机操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

AutoCAD是一门侧重于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操作练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练习,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练习。授课过程中,教师每讲解完几个命令后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新学命令的难易程度。这种练习出现的频度较高,因此也称为即时训练,它可以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体会命令的使用过程,初步消化新学内容。[3]在每一部分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布置一个小练习,有针对性地复习回顾一下最近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专门安排一些目的性很强的练习。无论是学生的自主练习还是教师布置的针对性练习,教师均应该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了解学生的绘图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对练习反馈情况进行讲评。

3.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

对工程类从业人员而言,图纸是同行间交流的专业语言,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图纸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绘图者的业务水平,还与图纸细节有关,而图纸细节往往又与绘图者的绘图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CAD绘图命令的同时也要强调操作细节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首先,CAD绘图时要有正确的操作姿势,左手操作键盘、右手操作鼠标,眼睛不能紧盯绘图区而要兼顾命令窗口和状态栏,输入数据时一般使用数字小键盘;其次,图面表达要规范合理,例如,图层设置要层次分明,线条的线型和粗细要符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管道交叉部分的表示要正确,输入的文字要样式合理、字高适中;[4]此外,要树立“精确制图”的理念,图形中图元参数的确定不能由鼠标粗略点取,而应通过坐标输入或借助辅助绘图工具精确确定。

4.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联系

建环专业的学生学习AutoCAD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CAD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应初步具备绘制本专业图纸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本课程与供热工程、暖通空调等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首先,教师应向学生简单介绍建环专业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工程图纸,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暖通空调制图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图纸图面表述的规范做法。其次,当学生基本掌握CAD的常用绘图命令后,教师可以以实际施工图纸为例,详细讲解工程图纸的绘制步骤和操作要点,并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将图纸内容“临摹”出来。学生“临摹”图纸的过程,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的绘图命令,初步熟悉了专业图纸,还能将他们从单一枯燥的命令练习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建环专业Auto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CAD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初步绘制采暖、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建筑设备方面的工程图纸。但是,作者了解了包括扬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内的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教学计划后发现,在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下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1.AutoCAD课程的开课学期偏早

我校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而核心专业课程如供热工程、制冷技术和暖通空调等均安排在第六学期,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国内开设建环专业较早、办学层次较高的东华大学,他们将AutoCAD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而其他主要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在学习AutoCAD课程时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学生阅读本专业工程图纸的难度较大,绘制专业图纸时速度较慢、效率较低、表达不规范。经过多次的专业图纸绘制训练后,许多学生虽然对CAD的基本命令掌握较好,但是对专业图纸的识图能力和表达能力仍然较差,再加上后续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般要在几个学期后进行,学生对所学CAD知识的遗忘率较高,这就使得他们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普遍感觉CAD绘图比较困难。

2.AutoCAD课程的课时数偏少

我校AutoCAD课程的学分数是1.5(包括0.5学分的理论教学和1学分的实验操作),总课时数为40。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数偏少,因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学习CAD的基本命令还包括建环专业的工程图识图能力训练、常见工程图如空调系统流程图、空调系统平面图及设备详图等绘制训练。如果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还宜让学生初步了解基于CAD基础上的建环专业绘图软件如鸿业暖通和天正暖通的使用方法。因此,笔者认为,AutoCAD课程的总学时数宜增加至48左右,这样才能有比较充裕的课时让学生巩固CAD的基本用法,接触和掌握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专业绘图技能。

三、结论

AutoCAD辅助绘图技术是建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重要影响。AutoCAD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交叉融合、自主练习与针对性练习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细心”的绘图习惯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密切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国内许多高校建环专业的AutoCAD课程开设较早且课时数偏少,这均会对学生工程绘图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炜.建筑设备工程制图与CAD[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于国清.建筑设备工程CAD制图与识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3

关键词:CBL;PBL;建筑电气;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25-02

我校是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示范高校,如何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之一。改革和构建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建筑电气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应用。

一、CBL和PBL教学模式

C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决真实案例,透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PBL由于其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联系方面的教学优势突出,在教育领域迅速得到推广[1]。

PBL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教学模式可适用于其他寻求实践能力养成、专业素质培养的学科与专业。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PBL虽然始于医学教育领域,但它的理念与方法同各专业实务课程却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性,在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要求上,医学的课程教育同工学的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育是一致的[2]。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高校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除了医学教育,其他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PBL教学模式。但国内外高校PBL教学实施方式却各有不同。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引入CBL教学模式是目前为数不多高校的研究热点之一,且处于探索阶段。

二、课程设置

建筑电气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建筑电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电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规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电气设计与施工的能力,并懂得电气设备与建筑、结构及给水排水和暖通等专业间的配合关系,从而设计出适用性和经济性强的电气图纸,及在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中更加规范化与科学。

CBL和PBL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在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中实施的。本课程安排的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只学习了为期两个学期的电工电子学,电工电子学分为两部分即电工部分和电子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因此,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在相关电气方面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电气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有序、有效的开展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的。

建筑电气技术一种“应用型”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能力,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在教学上采取CBL结合PBL教学法。采取C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增强学生的查阅规范图集的意识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有两个班,实行小班化区教学,选择1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2班实施C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该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积极性、学习认知等方面的程度基本相同。

1.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1班的教学过程中,对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系统进行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在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针对各个系统布置纸质作业。

2.CBL和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2班的教学过程中,以“某养老服务中心电气施工图设计”为导引,并如何以相关电气规范为准绳完成该工程的照明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消防电气系统等电气系统设计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

某老养老服务中心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总建筑面积6794.8平方米,地下面积283.2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五层,建筑高度为22.9米;本工程为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课程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照明配电系统设计、动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防火门监控系统设计等。

本课程在CBL和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以每个系统设计任务为导向设置专题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在每个专题讲授过程中,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能动性学习为第一出发点,布置系统设计任务,并让学生按时完成,授课老师及时为每个学生做出批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出现错误,在错误中收获知识。

四、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并进行了课程设计答辩。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进行了期末理论考试。最后,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C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查找规范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性,及工程实践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论

C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仅解决了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而且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规范性意识,提高学生为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及适应新,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综合素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4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推广应用就是例证。这不,9月22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召开了中国BIM软件生态环境大会,宣布联合17家中外企业携手共建BIM软件生态环境,并了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BIM系统――PBIMS。

未来五年BIM依然是焦点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的理念和工具。它不是简单地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而是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它能够应用于工程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为产业链贯通、工业化建造和繁荣建筑创作提供技术保障。

2015年是建筑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结束之年,7月,住建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在2011年《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4年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之后,住建部再次单独出台指导意见,对BIM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明确目标。

《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一体化进程应用。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以及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意见》的出台意在倡导建筑产业通过应用包括BIM在内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产业现代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直关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响应政府号召,在建筑产业现代化、BIM技术应用和BIM软件开发做了一些工作。” 在大会下午的新闻会上,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新阳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互联网+大潮下,未来五年,BIM仍将是建筑产业的焦点。

金新阳向记者介绍,人类社会经过了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机械时代,经历以电子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电气化时代,经过以计算机和原子能发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计算机时代,而当前,人类社会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通过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人类将走进信息时代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不能落后,BIM的推广应用就是很好的抓手。

“国家队”自主开发BIM系统

BIM作为一个从国外而生的理念和技术,目前已经从概念热炒进入到关键应用阶段,但在我国推广应用时一系列挑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本土化方面,国外BIM系统未能很好地契合国内设计流程;在多专业、多方协同方面,遭遇平台不支持/不兼容等层层障碍;在产业化方面,数据未能在产业链中顺畅流动……

面对挑战,建筑领域BIM战线的“国家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PKPM)以27年的技术积淀为基础,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在会上推出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BIM系统――PBIMS。

据记者了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PKPM在这方面积累深厚,先后参与国家标准编制、软件研发和应用研究,其中主编和参编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等5个BIM标准文件。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总经理马恩成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说,PBIMS系统是经过近50人团队、四年开发而得,作为全面开放的平台,实现了建筑软件企业间的联合及软件的无缝对接,支持二次开发。

马恩成告诉记者,PBIMS从设计理念到具体功能特点都展现出PKPM本土化、行业化的决心:

模型信息描述与管理:从底层平台做起进行模型描述,各专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且吻合国内设计流程与习惯;

专业化设计工具:该系统不仅结合PKPM在建筑设计领域27年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经验,也融合了国家BIM相关标准和建筑行业标准规范;

协同设计:PBIMS不仅支持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间、专业内、异地协同工作这些BIM核心特征,而且兼顾中国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具备版本管理、即时通讯等功能;

一键出图:解决了设计单位最苦恼的国际化三维设计与现行二维施工图的矛盾,帮助设计师轻松走过最后一公里,提高三维设计的性价比;

大数据存储与显示:采用高效数据库技术,解决了大型工程多专业集成信息模型的存储与显示效率问题;

开放式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解决了不同专业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为打通中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和数据打下基础。

开放心态建设BIM生态系统

因为BIM本身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多个阶段,所以这就导致推广BIM不是一家之力就能一蹴而就解决的。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设计阶段的设计师要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多,从美学、功能、声学、日照,到力学、材料学,十分庞大。施工建造阶段的工程师则要考虑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现场管理等非常庞大的课题。运维阶段的管理事情同样不会少,从运营保障、财产管理、机电系统运维、保安管理等,事情不胜枚举。因此,推广BIM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来做。

在这次大会上,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联合了包括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探索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正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Bentley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和GraphiSoft(图软),17家中外企业共同了《中国BIM软件生态环境大会共同宣言》。

根据宣言,各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与促进 BIM 技术及 BIM 软件在中国的应用,软件产品遵照执行中国 BIM 标准和其他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加强软件开发企业之间以及软件开发与软件应用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 BIM 数据互通与共享,加速 BIM 软件的国产化和本地化进程,并承诺为中国 BIM 软件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质优价廉的软件产品。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5

1、土木工程专业,拥有理论力学、专业力学、材料力学、基础力学等多种基础理论课程,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土木工程专业被愈加重视,毕业后就业率逐年上升,值得尝试的专业之一;

2、工程管理专业,拥有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多种基础理论课程,在工科专业中,该专业无论在就业率与升学率方面均处于前列,毕业后主要从事于政府等部门的工程技术部门等,值得一读;

3、建筑学专业,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努力满足艺术与技术全面发展的行业多样化需求,主要课程有表达能力培训、建筑知识原理、建筑科学设计系列课程等,毕业后不乏考取多类名校学生,值得尝试。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科学与工程专业范文6

本活动的目的是给参与培训的人员,提供一个综合的、深入的了解有关BIM相关知识和BIM实施经验的机会。活动包括在纽约地区的专家讲座、用户参观交流和施工现场参观等:在华盛顿地区包括与美建筑科学院和施工企业的交流。

培训活动从11月8日上午,在成员们下榻的酒店会议室举行。上午8:30,由此次培训考察团的团长、中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业发展部主任王静致开幕词。她介绍了活动的目的与意义。随后由此次活动的美承办方XTWO的负责人王新简要介绍了与建研院合办培训、考察活动过程,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计划安排。之后,会议由此次活动的培训主讲人,被称为“BIM教父”的杰理?莱瑟林开始第一个BIM专题讲座。莱瑟林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午,成员们访问了纽约的Beyer Blinder Belle建筑事务所同,听取了该事务所的相关介绍。工作午餐期间,TPAS公司给大家介绍了这种手持电脑型记录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现场将随时手写记录的文字转换为电子文件,避免了将现场手写笔记再输入到电脑中所花费的时间及可能发生的差错。

下午,考察团访问了美联邦总务署(GSA),负责美东北区域业务的纽约办公室。来自设计施工部门的工程师伊拉娜?赫尔曼女士(Ilana Hellmann),先介绍了美联邦政府在推行BIM上的相关政策和态度。然后又介绍了几个不同地区的BIM应用案例。

11月9日上午,考察团首先参观了位于纽约市的库伯联盟(Cooper Union)新教学楼。该项目是由SCIAME公司负责承建的。在外墙与内部中庭的楼梯装饰结构中均应用了BIM,有的是深化设计直接到构件加工。从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到最后的加工都是在三维或BIM环境下进行的。借助于BlM,分包商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使得最后的实际成本远低于最初的工程报价。该项目的总承包商是SCIAME。

随后,考察团参观了另外一个由SCIAME公司承建的项目――位于纽约的中央车站扩建工程。该工程主要是车站的后勤部分,包括列车司机的临时休息与娱乐场所。在参观现场,来自ZIGGURAT公司的CEO亚里夫?卡利夫(Yariv Kafri)介绍了一套将二维图转换为三维图的系统。它可以用于将仍使用CAD的设计师的图纸,转换为三维模型后进行专业协调。

下午,考察团访问了著名的柏诚(Parsons Brinckerhoff)公司位于纽约的总部。在该公司的“计算机分析与视觉环境”(CAVE)中心,考察团成员观看了柏诚公司的系列演示。从该公司的项目组成、领域分布、案例分析,到借助BIM、GIS进行工作的方法等等。

傍晚,考察团又在位于曼哈顿的万豪酒店会议室,听取了英Synchro公司北美地区负责人Tom Dengenis所做的演示。该软件主要是服务于施工阶段的计划、组织与管理等,在项目早期的规划阶段也有很好的作用。

11月10日上午,考察团成员来到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KPF的总部。三位来自KPF事务所的BIM主管和技术负责人员介绍了从设计早期的应用到施工图设计等各阶段的BIM应用。他们的经验是:多种不同的工具软件兼容使用,取长补短。介绍会后,他们还带领考察团参观了KPF事务所的部分工作场所。

参观完KPF事务所,考察团马上来到距离两个街区之外的另一家著名建筑设计公司HOK位于纽约的办公室。首先由HorizontaI System公司介绍了他们“非常奇特”的应用系统――“GLUE”。按照他们的介绍,该系统可以将多达四十几种不同的软件格式(包括大多数的BIM工具软件的文件格式)转换之后,发送到云端。从而方便项目参与者进行协调工作,免除了各种不同软件格式的文件之间的转换问题。

接下来是由HOK公司负责全球BIM的主管来做介绍,他把HOK在BIM应用方面的理念与实际案例都简要地作了介绍。按照他的介绍,该公司100%的项目都是BIM项目,当然每个项目应用的程度有所不同。

下午,考察团又赶赴下一个地点。首先参观的是位于布鲁克林区的“NBA新泽西网队”的新主场――正在建设的巴克利中心体育场。由该项目的外立面设计方SHOP建筑事务所作介绍。其特点在于,外立面不规则的金属板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模型信息从概念设计,到深化设计,再到外墙构建加工企业,直接从模型进行墙板金属构件加工。

在参观完施工现场,考察团又参观了SHoP位于现场附近的办公室。SHoP负责人介绍了该公司在设计与施工方面的BIM应用情况。其中,在巴克利中心的钢结构施工中,运用了激光扫描。将施工现场扫描生成的钢结构部分模型与原设计模型进行比较,从而精确掌握施工与设计之间的误差。

在紧张的学习、参观、考察之后,终于迎来了周末,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但是看似轻松的游览,却仍是在看城市、看建筑。

11月14日,考察团来到位于美首都华盛顿的“家建筑科学院”(NIBS)。在这里听取了NlBS和buildingSMART联盟的有关介绍,并作了深入交流。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甘博士(Dr Calvin Kam)和美联邦总务署的负责人分别作了相关介绍。

中午,考察团还来到华盛顿会展中心,听ecoBuild America会展活动的负责人介绍了这一综合建设与运营管理多方面科技成果的盛会。该会展每年举办一次,全BIM大会也在同一地点同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