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W(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党W(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舆情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明确评估原则、评估范围、评估程序及责任追究,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估工作目标。
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党W、政府重大事项实施前,重点围绕可行性、民众认可度、媒体关注度等方面,预判可能引发的公众舆论炒作和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负面舆情风险,采取风险防范与处置措施,切实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的舆情风险,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二、重大事项范围。
本办法所称重大事项是指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牵涉面广、影响较大,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会议、重大活动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决策。
落实上级党W、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各部门及乡镇即将出台实施的决策。
(二)重大会议。
各部门组织招商引资推介会、文化交流会、旅游推介会、业务培训会等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组织在异地召开的参与人数在*人以上的会议。
(三)重大项目。
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
(四)重大活动。
各部门承办或举办的各类活动。
(五)其他。
涉及民族宗教、民俗事务、历史遗留问题等涉及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可能会引发舆情风险的事件等。
凡属评估范围内的事项,必须组织进行舆情风险评估,把舆情风险评估作为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和工作开展实施的前置条件,做到“先调研、再决策,先评估、再实施”。
三、评估重点。
(一)是否在重大事项工作开展前通过上门动员宣传、通过电视、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方式开展前期宣传解释工作。
(二)是否有化解舆情不稳定因素的对策措施和制定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三)是否存在可能引发社会负面舆论、网络不稳定事件诱发因素和恶意炒作等舆情风险点。
(四)是否设立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负责开展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置工作。
四、评估程序。
(一)设立评估工作组。对确定需要评估的项目,责任主体应成立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制定评估方案。
领导小组应全面了解掌握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民众对实施事项的意见、建议和主要诉求,在准确把握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态度基础上,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制定评估方案,适时组织评估。
(三)开展分析评估。
主要针对重大事项实施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特别是对实施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舆论影响作出评估预测,作出总体评估结论,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分析评估工作应在重大事项实施前*个工作日完成。
(四)形成评估报告。
责任主体单位根据舆情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评估作出的总体评估结论和意见建议,形成评估报告,完善应对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个工作日内将评估结果及评估资料向县W网信办报备。
(五)跟踪评估事项。
对已经评估付诸实施的重大事项,责任主体要全程对相关热点话题做好信息跟踪、搜集,对其进行倾向性与趋势分析,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引导舆论,确保实施事项顺利推进。
五、责任追究。
(一)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要将舆情风险评估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2
一、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生物入侵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加剧出现的一种现象。国际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对其定义认为,生物入侵是外来生物(非本地、非土著生物)借助自然力或者人类社会力量,从原生区域扩散至新生区域,在新生区域繁殖生长,对新生区域(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已经日益凸显,其具体表现为:
(一)生物入侵对入侵地的生态影响
外来生物在得到人类力量的帮助后落户当地,在逃离人类控制能力后,在当地获得适宜环境后,可成为当地优势物种,并进一步蔓延,形成物种单一。同时可能会因为生物的单一性通过生物链影响相关物种群,威胁当地已经处于濒危的物种,加剧当地生态恶化。另外,生物入侵后极有可能与当地的近亲物种杂交,产生出新的杂交品种,使得其杂交的后代侵略性更强。
(二)生物入侵的文化影响
生物入侵的首要破坏便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历史及地理的原因,每一个生物圈的人类社会文化都是以本地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元素,在生物对当地环境入侵后,可能会影响生物圈背后的文化元素,使当地的文化遭受间接破坏。
(三)生物入侵的经济影响
生物入侵当前所造成的影响正以数以亿计的成本递增。以美国为例,当前在美国境内有接近4500多种的入侵生物,且每年在以数十种数量在增加。这些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生物入侵(尤其是植物)成为当地有害生物,成为贸易摩擦的借口;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生物入侵通过生物的改变,影响当地气候、水质等环境因素形成不良影响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二、生物入侵与风险预防原则
(一)风险预防原则
所谓风险预防原则就是指,当前科学有足够证据证实是无害的,否则所有对环境有害的行为都应当被约束。风险预防原则在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后,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传统法学认为,在采取相应行动或措施的基础应当是基于当前可得知识,即对可能的有证据证明的巨大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应是能遇见的,对于不能遇见的不应成为行动的依据。这种科学的确定性为基础的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法学的脉络。在环境法学被日益重视之后,作为传统法学的科学确定性原则也受到了挑战,科学性的不确定性日益成为当前法律行动的重要基础。所谓科学的不确定性,是指当前对于某一项技术或者现象是否具有环境风险存在争议,科学技术对此风选具有不确定性争论,但同时,如果风险不予以控制则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以《生物多样性公约》而言,在对待科学的不确定问题上,表述为: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推迟采取用来避免或者减少生物多样性重大损失的措施的理由。为解决科学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矛盾,预防原则顺势出现。
(二)预防原则与生物入侵
预防原则无疑是解决当前生物入侵的有效原则,同时预防原则也被多部国际条约所引用,虽然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从法律条文本身来看都是为避免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海洋法公约》第196条规定:条约缔约国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减少引入的外来生物到特定海洋环境中,因为这些海洋生物可能对当地海洋环境带来有害变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11款中,缔约成员国应当对那些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生物进行预防、控制以至于根除《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中规定水道国家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外来生物到国际水道。
三、防范生物入侵实践中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适用
生物入侵防范作为一种长期性的防治工作,在防范生物入侵过程中,法律适用应当着眼于风险本身,有针对性的解决风险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就其风险本身而言,可将风险的过程细分为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所谓风险因素,指的是能够引起或者增大风险事故发生幅度的组成要素;所谓风险事件,是指由风险直接导致发生的损害事件;风险损失,指的是由风险事件引起的非可预计、直接因果关系的价值量减少,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各种价值。从这些概念来看,不难看出,在这个关系链中,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直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风险事件只是一种表象。在对待生物入侵防范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考虑从本源的角度来充分评估各类风险的因素,减低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一)评估风险因素
外来生物的评估是针对有意识引入外来生物之前,对拟引入的外来生物进入本地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的内容包括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健康及引入后的生态系统效应问题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估,应当尽可能的全面,同时在全面的基础上,应做出相应的识别和处理,做出相应决策后应当尽可能降外来生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以发达国家对于风险评估的操作来看,其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加大了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已经制定了国家杂草战略,对杂草有相应的评估系统,该种系统能够清楚识别多种杂草,有效解决了外来生物的风险评估。
(二)防控风险事件
对于风险事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控。第一,建立完备的检验检疫制度。检验检疫是控制外来生物入国门的重要屏障,应积极建立相应外来生物名录。同时,有重点的针对入侵生物来源地检验,对于美洲这种重点区域应当重点检疫,严格评估其在国内的环境适应性和入侵性。其次,应当建立完整的报批制度。对于外来生物的引入,应当在完整的名录制度及行政许可下进行引入备案。最后,可以建立预警机制。在外来生物已经在当地形成规模即将造成风险事件,迅速利用一切手段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减少风险损失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49-02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水平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支柱产业。如,美国占经济总量7成以上的现代服务业的主力是文化创意服务业,其产值约占GDP总量的25%,日本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0%,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平均占到GDP的10%―15%。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占43%,亚太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仅占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规模将从2010年的1.1万亿增加到2.75万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例将由2010年2.75%增加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时,民众的文娱类支出比重会显著上升,文化消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末达5400美元 ,但目前居民文化支出总量不到1万亿美元,与中等收入国家应达到的4万亿美元文化消费总量相比差距明显。所以,不论是从产出能力还是消费能力看,我国文化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情况
从各地方看,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文化项目和银行资金有效对接。
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的项目,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其中,贷款贴息为主要扶持方式。二是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在线受理贷款申请、产权交易、补贴申报、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等业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企业融资时遇到的可供抵押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为金融机构处理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通过组织银企洽谈会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通过召开银企洽谈会,积极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推进银行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拓宽金融服务手段,提供契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专业服务。
一是签订合作协议,政银合作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改善支付环境,大力提供POS机收单、工资服务。大力改善文化旅游景区和农家乐旅游景点的银行卡受理环境,在文化旅游景点增设营业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不断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积极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强,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势头强劲。以山西省为例,据统计,近3年山西省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资金达425.5亿元,其中,投入文化旅游产业资金326.3亿元,投入动漫、工艺美术、影视制作、广告印刷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资金近100亿元。2007年以来山西省新评定的34家4A级景区中,以煤焦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景区数量占到了五成。
二、制约金融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信贷准入条件高,文化产业贷款总量偏小,贷款增长与企业贷款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产业项目贷款大多属于中长期贷款,金额大且回收期长,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如工商银行总行规定信贷重点支持对象为中国饭店业民族品牌前20强、国际饭店集团在华前20强以及经济型饭店市场供应前10强投资或管理的联号、连锁饭店等,而地方性旅游行业的酒店、住宿因风险较高,一般属于限制进入的行业。农业银行总行规定对AAA级以上旅游行业标准和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以上的客户才予介入,且要求与信贷安全关系并非密切的各种证件缺一不可。严格的贷款准入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二)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较慢,投向比较单一。
当前,文化企业资产组合中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缺乏可供用作银行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据调查,当前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在知识产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仍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信贷风险控制有限。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盈利方式不确定,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增加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相比传统工商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前期成长阶段的风险难以把握,许多文化企业以项目方式运作,一般不具有连续性、关联性和同质性,未来收益预期、风险评估难度大,无形中增加了信贷风险。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4
我们常说的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甘油三酯,动物油、植物油均是如此。而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因其化学结构上有一个或多个“非共轭反式双键”而得名。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有两个来源,即天然食物和加工来源。天然食物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油脂的部分氢化及植物油的精炼脱臭,另外,烹调时油温过高(>220℃)也可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
2010年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反式脂肪酸存在很大的健康风险,称“反式脂肪酸是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引起业内和公众的极大震动和相关部门的很大关注。鉴于大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为了了解我国居民日常膳食摄入的状况,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回应公众疑问,并为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我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定为2011年优先评估项目。
两年来,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对我国五大城市加工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调查,以及对北京、广州3岁及以上人群含反式脂肪酸食物消费状况调查,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参照WHO提出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小于1%的建议,开展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的风险评估。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食物消费量数据显示,全国总人群反式脂肪酸(TFA)的平均供能比为0.16%,其中城市居民摄入水平高于农村,大城市居民高于中小城市。
本次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广州两城市全人群的反式脂肪酸(TFA)供能比为0.34%,均低于世卫组织建议的摄入限量1%,也显著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由此可见,之前媒体的报道大大夸大了反式脂肪酸对当前中国居民的健康风险。
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工食品是两城市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TFA)的主要来源,占反式脂肪酸(TFA)总摄入量的71.2%,其中植物油的贡献率最高,约为49.8%,其他加工食品的贡献率均较低,如糕点、饼干、面包等均不足5%,市面上多数品牌的咖啡伴侣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很低。天然来源反式脂肪酸(TFA)占居民膳食反式脂肪酸(TFA)总摄入水平的28.8%,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乳类和生鲜牛羊肉及制品。同时,现有资料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与早期生长发育、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关。虽然目前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总体较低,但调查发现约0.4%的城市居民摄入量超过WHO的建议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消费量还会有所增加,烹调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在增加,因此业界、政府、科学界和消费者都应当给予适当关注,不能认为“太平无事”。
在控制食品反式脂肪酸含量方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多项明确的规定,如规定婴儿食品中不得使用氢化油。2013年1月开始实施的食品营养标签标准明确规定,使用氢化油为配料的食品,要强制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
实际上,保证健康的基础应该是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以及适量的运动。作为消费者,要学会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威化饼干、夹心饼干、奶油蛋糕、派等焙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不要每天吃。同时,不应忽视食物中饱和脂肪对健康的影响,如果因为害怕氢化植物油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而更多食用动物油脂。从中国居民的脂肪摄入现状来看,其饱和脂肪带来的健康风险更加需要关注。
如何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今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也进入了新时代,野生动物制品走私被世界范围内经验老到的团伙操控,因此动物保护也要全球合作,并执行强制性法律。在这方面,海洋动物的保护尤其值得一提。我们知道,鱼类等海洋物种能够游得很远,在世界范围内迁移,很多时候涉及多个国家的领海,所以保护海洋动物只有多国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陆地上的动物如北极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一物种正面临气候变暖栖息地缩小带来的个体数量减少,制定禁止买卖北极熊的法律将大有帮助。刚刚在泰国曼谷结束的第16届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大会(CITES)上,关于北极熊的议案被激烈讨论。这是因为北极熊的分布横跨5个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和格陵兰,并非每个国家都认为有必要完全停止有关北极熊的商业买卖。
至于犀牛,这10年来偷猎问题已经十分危急。动物保护专家们预计,过去三年内仅仅在南非一个国家就有大约1500头犀牛因为取角被猎杀。在本届CITES上,禁止犀牛角及相关制品贸易成为热点。
犀牛之所以受到过度捕杀,不仅在于犀牛角是某种身份的象征,在一些国家还有治病的传统。比如,在越南,犀牛角被认为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人们把它磨成粉末,用水或酒冲服。而富人更是得了普通小病也用犀牛角治疗。
这样旺盛的需求,催化了犀牛角的非法交易,也导致非洲犀牛遭到大量猎杀,偷猎者杀死的犀牛数量屡创新高。在黑市上,100克犀牛角甚至能被炒到5000美元。为了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采取了“捣毁行动”,旨在调查贩卖濒危动物犀牛牛角黑市,没收超过40个犀牛角,价值上百万美元。
除了犀牛,在今年美国其他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行动中,超过12人被捕并接受审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如果再不制止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它们中的很多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事实上,这也正是CITES的主旨。
很多时候,美国希望在野生动物保护中担负更多的责任。这是因为尽管美国只是 CITES 178个签约成员国之一,但是世界上有关野生动、植物的交易很多都是美国消费者驱动的。此外,每年美国都有大批观光客到亚洲、非洲旅游,买卖被保护物种,如大象、豹子等,并带回国。
基于此,我们需要保证美国人在交易这些动物或动物制品时,遵循他国的法律和CITES条约。此外,我们还要提供适当的援助,以便让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备足够的执法能力和管理能力来进行野生动物保护。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国合作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认为乌龟和淡水龟的保护是个良好的范例。为了保护这类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中、美双方一直在密切配合,并且会长期合作下去。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5
一、多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
因为不同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的差异,所以适合于其融资的渠道也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对于宜昌实体经济而言,其融资可以采取的渠道有信贷、基金、信托、股票和债券。一是通过信贷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对于在资本市场已上市的宜昌企业,如安琪酵母、兴发集团、湖北宜化、长江电力等,信贷渠道主要是满足这些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要;对于没有在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产业基地,如宜昌船厂、宜昌三峡制药有限公司氨基酸产业基地等,信贷渠道主要是满足这些单位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固定资金的需要,满足产业链延伸、产业化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同时可以采取差异化信贷支持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和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支持以两坝一峡为中心的一系列水电文化旅游项目、旅游文化产业链与旅游文化产业群的建设。二是通过基金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建立由宜昌市政府主导,由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或个人参与的基金,只要符合基金申请条件的实体经济都可以向该基金申请资金,按有关规定签定协议后就能及时获得资金的支持。可以考虑对于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微型服务企业、特色农业产业、鄂西生态旅游区域和点军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优先给予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基金支持。三是通过信托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在宜昌市成立生态环保信托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发起设立生态环保信托计划,推动第三方资本参与,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发出具有商业可用性的各种技术,直接投向实体经济。如生态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低碳环保等技术的研发,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四是通过股票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对于符合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条件的实体经济,如科技企业、低碳环保企业、节能减排企业、特色产业基地等,宜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主动以担保人的身份支持这些企业或基地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五是通过债券渠道推进实体经济融资。对于资产负债比率低、信用好、收益高、财务运行状况良好的企业,只要企业符合债券发行条件,银行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以担保人的身份支持企业在债市发行债券融资。发行的企业债券期限主要以中、短期为主,票面年利率比同期定期储蓄存款年利息率高0.5-1倍之间为宜,这样既能顺利发行,又能降低发行成本和风险。对于上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非上市企业则发行不可转换债券。此外,可以根据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在确保风险承担和收益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宜昌市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借鉴欧洲发行表内双担保债券模式,发行以实体经济房产、机器设备、产品、专利、能转化成生产力的科研成果等抵押贷款的高质量资产作为担保的合约式表内双担保债券,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扩大金融机构提供信贷的规模,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宜昌市不具有发行债券的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
二、开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金融创新必须是适度的,否则就如美国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从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所以,金融创新应围绕生产、消费等展开,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因此,宜昌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应紧紧围绕服务于宜昌实体经济来展开。如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为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产业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创新产品;为低碳经济提供碳金融创新产品和碳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为小微企业、创业者和“三农”提供个性化鲜明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新的差异化服务。
三、创新信贷抵押方式
对于经济实力比较弱、不动产抵押物缺乏或抵押物价值远远不足、生产经营风险比较大的实体经济,如小微企业、农户、科技小企业等,金融对其服务往往是比较薄弱的,其大多数很难获得信贷的支持。因此,可以通过创新信贷抵押方式来扩大信贷支持覆盖面。在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抵押方式方面,可推出商标权抵押贷款、未来销售收入权抵押贷款等;在创新农户信贷抵押方式方面,可推出农业种植和养殖项目未来现金流抵押贷款、经济林权抵押贷款等;在创新科技小企业信贷抵押方式方面,可推出股权抵押贷款、专利权抵押贷款、软件著作权抵押贷款等。
四、构建金融服务集合体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能只靠金融机构的力量,应构建资源集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金融服务集合体,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金融服务集合体的构建,可以考虑引入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参与。根据宜昌市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可以构成不同的金融服务集合体。如对于农业企业或农业产业基地,可按“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对于科技企业,可按“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四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对于低碳、生态环保企业,可按“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四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对于创业企业,可按“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五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当然在以上的各种集合体中,以政府为引导,金融机构为主体,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补充。
五、发展县域中小金融机构
在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农业园区、个体工商业者、个人创业者、农户等需要大量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资金,所以要满足宜昌市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有效发挥金融服务能力,就必须要拥有足够数量的中小金融机构,以提高金融机构在县域金融市场的密度。因此,要进行“体制外突破”,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励支持具有明显投资性质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参与创建宜昌市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在县城创建社区银行,在乡镇创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以优化县域金融机构所有制和规模结构,提升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服务县域实体经济功能。当然,要确保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县域实体经济功能,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大中小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增大资金供给规模。从地域范围看,发起人可以是境外参与创建者,也可以是境内参与创建者;从主体范围看,发起人可以是各种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监管机构实施有差异化的监管。在机制建立方面,建立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展业机制、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在制度建立方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信贷跟踪管理制度、信贷安全回收制度;在实施差异化监管方面,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要有别于大型金融机构,采取灵活的、相对宽松的监管,如在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方面,根据县域金融资源禀赋特点,分别对这些指标设置不同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差异化监管。
六、注重小微金融服务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6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目标;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70-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何找到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路径,维护政府、社会与组织的和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组长职责
根据《规范》要求,为实施好内部控制,首先要成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确定组长,单位负责人是责无旁贷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长,任何副职领导或部门负责人都不能担当此任。组长承担了一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责任,包括全面性、合法性、有效性。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成人员起码包括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人员。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其次是设立一个内部控制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或者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具体开展组织协调工作,由于《规范》是以财政部的财会文号,所以在贯彻实施中,以财会部门为牵头人比较合适,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担当起监督检查与评价工作,这样安排比较合适。相关机构设立后,要明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职责、组成人员、工作范围等制度,明确内部控制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程,从而方便开展工作,统领单位整个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制度执行
内部控制的精髓在于制衡,制衡机制是工作机制的核心。具体运作包括了决策、执行与监督的三权分立,议事决策机制和关键岗位责任制等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防范舞弊预防腐败的制衡机制。具体表现为授权审批、业务经办和审核监督三个方面。决策过程就是授权审批过程,在办理重大事项前,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执行是按照审批的意见和适当权限办理业务的过程;监督是检查评价工作,目的是保证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议事决策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单位任何经济活动,必须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原则。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议事决策制度具体包括:议事成员构成、议事决策内容、议事决策流程、投票表决规则、决策纪要撰写、决策事项落实与监督程序等。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一般有:大宗材料采购、大额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支出、资产处置、重大融资以及预算调整等。重大决策一般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领导班子由党委、行政和纪检的主要领导组成,防止“一支笔”或“一言堂”可能导致的舞弊腐败风险和决策失误风险。
建立健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描述定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或外界的关系。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防范管理风险发生或“疲劳效应”带来的效率下降,或者对关键岗位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关键岗位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决算编制、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票据管理、账户管理、印章管理、采购管理、资产保管、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等。
三、识别各种风险,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识别与防范应该从两个不同层面开展,一是单位层面风险;二是业务层面风险。单位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站在单位的整体上对内部控制工作组织、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关键岗位管理、财务信息编报等方面开展工作。业务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指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从来源看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即单位内部管理引发的风险与社会环境变化给单位带来的风险;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法律法规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披露、社会舆论、公务员说话等)、资金使用风险(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财产使用风险(公车使用、房屋租赁等)、行政效率风险(办事效率与效果低下)、考核风险(虚报政绩)、职责风险(职责不明确)、利益风险(眼前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环境风险(突发事件、人事调整、政策变动、机构改革)等;从风险的具体内容看,有违规收费、私设“小金库”、违法违规支出、使用虚假票据、盲目举债、签订无效合同、违约与纠纷、盲目采购、资产流失、损失浪费、盲目投资、违规建设、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串通舞弊等。
为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必须做好七项具体措施:一是任何重大事项,必须实行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科学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加强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各级审批人员必须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严禁超越授权行为发生;三是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基本权力分离,使审批、执行、监督、保管、记账五个基本岗位分设;四是加强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五是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作用;六是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核审批等控制方法,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七是信息公开,是指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在单位内部一定范围内,按照既定方法与程序进行公开,达到加强内部监督的目的。单位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与程序,建立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四、开展评价工作,完成评价报告
为了顺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要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作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工作比较合适。如果没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要尽快建立,或指定专人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单位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具体业务层面包括: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主体要素上主要包括:一是检查评价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单位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检查评价范围:全面检查评价还是就特定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三是检查评价程序和方法:内部监督工作流程以及现场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四是以前期间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五是本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意见建议。六是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及改进意见建议。评价报告要坦诚地、详细地重点说明内部控制的缺陷、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办法,并就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发表明确意见。评价报告的写作,千万不要走形式、隐瞒缺陷。有缺陷改不了,那是能力问题;有缺陷,不披露,故意隐瞒,那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并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自查自纠,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改进,防范风险;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控制的人性化、科学化与民主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不是仅仅为完成一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去应付财政或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加强自身监督,配合政府检查
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监督的次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内容有:监督人员组成、岗位设置与职责、监督权限、监督范围与频率、监督程序与方法等。内部监督的主体主要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的方法可以是证据检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制定完善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规范监督流程。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和考核评价相关人员的依据。
《规范》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为了配合监督检查,建议行政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内部审计范围与职能,制定内部审计章程,行使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责,做好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把单位自己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且配合国家财政与国家审计部门监督检查。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统一(一个组长、一个机构、一个报告);抓住两个层面(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覆盖六项业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把握七个关键措施(集体决策、授权批准、不相容职务分离、关键岗位控制、信息公开、预算与绩效管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监督)。
贯彻实施《规范》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规范而规范么?是为了应付检查么?这些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可以防范管理风险,可以防范各种舞弊发生,可以保护公务人员清正廉洁,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但是,最根本的是形成一种组织文化,一种先进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一种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形成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道路的选择就有了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