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104-03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

新媒体在由朦胧、隐约逐渐向清晰、明确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可以深挖的潜力和价值。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背景下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现代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当代经济、教育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借助于全新的智能技术,我们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完成清晰度、分辨率很高的摄录,用手机信号进行飞快的传输,尤其是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文字、声音和图像的集成,可以进行逼真的虚拟操作。

(二)社会背景

我们的社会生活包括各个层面,诸如生产方面、生活方面、学习方面,而在这些层面当中都缺少不了新媒体的存在。

(三)教育实践背景

新媒体在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焦点内容。由于新媒体的良好交互性、即时同步性和传播的广泛参与性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先进的媒介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采用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突破,极大地缩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狭隘观念,使传播者和受众者都能够得到平等的交流。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产生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新媒体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复杂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高校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随时的、轻松的信息读取,而新媒体之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种西方思想的渗透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进行渗透,极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的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二,新媒体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己任,而在新媒体迅速冲击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同时,大学生极易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非主流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表现出困惑、怀疑和矛盾的心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淡化,不能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其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其非线性传递的特征,使接受客体无法保证实现高校教育既定的目标,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的全新定位

伴随着媒体网络的迅猛前行,大学生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全新的工具和平台,新媒体以各种形式冲击着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它以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主要支撑点,以数字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为主要特征,成为了当代媒体的主流形态,为各行各业所把握和利用。

新媒体的概念定位体现为主要内涵和外在延伸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数字移动设备的多种信息技术融合与集成,包括信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等,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形态,它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相区别,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为媒体和人的高度结合和统一,以高度集成为其实质与核心。

新媒体的外延与拓展也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形成了网络媒体、网络电视和手机媒体三大类型。网络媒体是以大学生为代表,采用即时通讯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网络电视在数字电视媒体的引领下,创造了“视听新时代”,利用新媒体数字信号,将原有的、被动的电视节目收看转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高清晰节目收视,并与银行系统实现了对接,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交流互动为一体,开创了新媒体数字电视新时代;手机媒体作为迅猛发展的手持式客户终端,已突破原有的通话和信息的功能,而成为了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屏”,它以方便快捷、互动突出的特点成为了独领的“第五媒体”,它对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和信息平台,它不同于传统的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丰富了信息获取渠道,其海量的知识信息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通信等技术,以其快捷、实效、传播范围广的特点,进行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将生涩、抽象的社会主义教育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全新平台上构筑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2.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对象,遵循人类思想形成的规律,在新媒体时代下,用动态、生动的新媒体形态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替代原有政治教育枯燥、呆板的教育方式,采取新媒体教学展示和在线讨论等各种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有效地将统一思想政治教学与单独辅导相统一,完成对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和构筑。

3.增强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参与学习意识。

大学生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进行自主的选择与学习,大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浏览和择取信息,在海量的思想政治内容中选取自己喜好的内容,在网络自主与参与的互动中完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信息获取的自由度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新媒体“时间无主控,空间无主控”的高度自由状态下,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过程完全呈现出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使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同时也增添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舆论导向把握的难度。

2.新媒体的虚拟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难度

大学生处于高度敏感和人生价值观构筑的重要时期,在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信息量奔涌而来,真假难辨,大学生极易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障碍,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当中,大学生需要较高的心理承受力,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方面,需要及时跟进和疏导,预防大学生在新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危机。

3.新媒体的先进性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它的载体都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数字产品,它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因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指导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的创新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大学生在自主、个性化的信息选择中面临各种冲突和困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理念的引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和方向,将之融人大学生全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标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用“一元多样”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新媒体环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根据2014年互联网络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终端用户有5.27亿,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要群体,鉴于这一现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可以增设网络电视、网络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创建高校校园论坛,主要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微博,将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教师与大学生可以实现有效互动与交流,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个性化;生活化;幸福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体现为我关系,所表明的是主客体关系的重要概念,以客观对象的需求对人的需要满足来衡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关系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体主要是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广大受教育者及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因此,广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是作为客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活动同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可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和社会需要的效用。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使发展承载了科学的内涵与人文意蕴,彰显了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和核心价值。所以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是必然的结果。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价值层面相契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价值,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重大教学问题。由于人文关怀内涵丰富,其教育的方式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应主要把握三大基本原则,才能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个性化原则是内容、生活化原则是核心、幸福化原则是目标。 

1.个性化原则是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那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也就不例外,必须让它具有个性化。一切的管理条文、规章制度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人格角度出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思考,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尊重个性至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至上,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满意,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发展自己,关怀他人,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走向世界。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以社会法律为行为底线,以自己健全的人格为核心,尊重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自己负责,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树立基本的、健康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基本的处世原则,克服缺点、发挥优点。当然,也应该容忍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和别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使自己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2.生活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高校的大学生活也不例外,这也是人的本质,只有把一切融入自己的生活,个人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必须生活化才会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命化。高校应当采取各种办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注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建设者。 

3.幸福化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目的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属和目标,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从某个层面来说,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是需要教育的。以育人为崇高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目标内在统一起来,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人文关怀教育的平台和着力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关怀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要把这三个基本原则贯彻下去,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3

关键词:管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56-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生源结构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及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精细化的要求。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工作中的“精、细、准、严”,力争实现工作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系统执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值得在更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高等教育中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做到精益求精、方向清晰,而且要求科学化、细致化,因此,将管理学中的精细化概念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比要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突出工作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可以从“精、细、准、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①精。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最完美的教育效果,教育细节和教学过程的精湛与精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氛围。②细。即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细致深入,要善于把握关键细节,注重管理细节,但也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有重点、分主次的细,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提高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可行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重视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制定科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③准。即准时、准确,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确掌握,指令传递的准确;领导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合理安排和准确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的准确,工作时间、工作衔接时间的准确,工作业务的计量和数据提供的准确等。④严。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变为事实的关键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控制上,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要严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各项教育措施的坚决而深入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格监督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虽然强调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具体和细化,甚至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和个人精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加上当前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事无巨细”的错误理念,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了单向性的教育活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执行措施时,基本都是以教育计划的执行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单行教育活动,未能保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注重教育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制度执行中的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是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些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制度刚性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和柔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想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千差万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柔性管理,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降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刚性要求,积极建设刚性管理与执行中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在开放、灵活、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向着更有效、更适宜、更和谐、更科学、更优质的目标不懈努力。

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对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很多考核指标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会造成相应的考核要求,但是由于受到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能够针对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很多考核评价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例如,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时,发现“三个贴近”方面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辅导员过多的量化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的“三联动”教育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4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人文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和文明发展,“资源”这一概念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如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2001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教育资源”一词首次出现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就其基本表征可以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或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就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灌输资源、激励资源、管理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理论资源、课程资源、实践资源、人文生态资源;就其性质可以分为正面激励资源和反面警示资源。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今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尽快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以人为本”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为前提,“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接受艺术教育、未来从事艺术行业的特殊学生群体,其学习规律、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与其他学生群体不尽相同,具体可表现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唯美至上的价值取向、细腻复杂的情感诉求,因而他们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发展、更加呼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而必须要有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之对应。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实际功用看,无外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上,没有资源的支撑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它不仅取决于“物”的因素,更取决于“人”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开发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资源,因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它不仅关注人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且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所具备的觉悟、知识、素质、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需要这一类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去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有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有利于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二)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发掘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使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为严峻。西方国家的文化强势对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构成的思想威胁更为严重。而强化国家意识、发扬民族精神、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化是我们在全球化冲击下保持文化强势和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武器和人文资源,因而我们需要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支柱,在将来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艺术产品,而不是西方文化的附庸。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催生地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它保证了青年知识分子凝聚共同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方向保障,为高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它保证了统一认识、维护高校稳定;它通过开发人的精神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形道德保障。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无论是执政党的建设,还是公民政治思想的建设、政治文明行为程度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政治观的优化整合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作用的。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政治信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境界上的精神力量,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无形资源,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将在发扬和光大民族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附加价值,具有无限增值的特性,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社会功能之所在,并将在价值上突破原有的认识界限,作为独特的资源存在。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要

当前,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化作为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影响,在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就国内环境特别是高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加之高校思想文化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由性与开放性,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必须同建设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想结合,才能产生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良好互动。思想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资源等方面,这也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资源属性。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过程中要一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物质资源与精神、制度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载体的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教育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规范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多边形等特点,能否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自身。

三、挖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人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5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及内容

虽然美国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德育课”或“思想政治课”等概念,但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来培养“好公民”。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其名而有其实”,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进行宣传和捍卫,导向明确,旗帜鲜明,措施得力。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故事、伟人轶事,重在“知事”;中学讲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重在“明理”;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形成于18世纪末,经历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即强调学生道德发展应该与他们认知水平相适应)、“价值澄清理论”(即强调学生应正确地评价行为过程)、“政治社会化理论”(即通过教导学生学习政治文化,重视个体教育,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准则,形成特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人格)三个发展阶段。

在此基础上,著名美国教育家柯文瑞安先生提出了当代美国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五E”理论,即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勤勉(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经验(experience)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般每个大学都会设置3?5门政治课,如《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等, 还有3门思想品德课: 《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等。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公民宗教教育、政治观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

首先,公民宗教教育分为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信仰教育。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已经融入了公民宗教教育。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时,可以借助宗教情感、习俗信仰发挥作用,因此公民宗教教育也成了一种思想舆论工具。其次,政治观教育。美国的政治教育是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为主。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不仅仅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又是它的主要内容之一。最后,社会规范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美国道德教育和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及独特的美国思想、行为方式和性格有着密切联系,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主体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它除了灌输那些为维护每个社会秩序正常所必需的道德普遍标准之外,更加侧重于“奉行符合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在法制教育方面,美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第一条便是遵守法律。美国宣扬的守法、纳税和投票是“好公民”的必备条件。在美国大学生的教材中,大力强调守法的重要意义和不守法的危害性,强化了学生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从实际来看,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很隐蔽。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主张“运用‘间接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各种活动中,把德育由几个美德的概念和理论词汇转变成一种长期的、经常的、全面的追求人格完善的行为,成为思想品质的建构和塑造过程”。和中国要求分数的教学法不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蒙和渗透。在课堂上,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会不露痕迹地把意图隐蔽地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按照他们的导向做出“自主判断”。例如,设置一些具体的道德情境来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通常这些道德情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暗含着教育者的导向和选择。美国还提倡“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公民和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总之,美国高校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国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性教育以及每四年一度的总统竞选宣传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是美国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隐蔽性的教育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克服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意识的逆反抵触心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在仍然是以思想政治老师的灌输和填鸭式教育为主,教育教授方式没有太多的互动。师生不能进行有效互动,这也使得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不高,态度不积极。在课堂之外,也很少组织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注重调动学生主动性,把课堂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提问,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学有所用。在课堂之外,学校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为他人服务精神以及自主、自重、自爱意识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不断深化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加强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中国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大不同即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显性教育,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这点我们应当吸取借鉴,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我们应该多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校园文化日等活动,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无味状况。

第三,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咨询辅导教育。学校应设置心理咨询辅导部门,对学生心理进行经常性的调查,鼓励学生咨询,以及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辅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概念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外化;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3] 刘新全.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