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特色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特色艺术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1

关键字: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民族特色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经过历代的沉淀和传承,各族人民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变革、文化审美、民族风俗以及表达方式等大环境下,经过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不断地积累、创造而形成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我国本土歌唱形式①。从美学情境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考量发现,其审美形式或者说表演形式其实是民众情绪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故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是连接声乐表演艺术家与观众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展开文化交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对自身的民族性不断地加强和保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屹立不倒走向全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1.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意义

(1)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和配器手法来展现人们的生活情境。因此演唱者仅仅依靠声音的特质和技巧,很难形成其声乐艺术表演的特色,充分表达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表情和肢体技巧,在形和意两个方面演绎作品,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具美感。(2)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观众在欣赏戏曲、歌剧、戏剧等形式的表演时,通过舞台布景、造型设计、灯光美术等多种艺术相关手段来了解和感受作品的故事发展和角色性格等等信息,从而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具体。而观众在欣赏声乐艺术作品特别是民族声乐独唱艺术作品时,单纯地靠听觉来感受,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演唱者产生共鸣②。如果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与作品主题密切契合的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那么观众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绎和诠释更好地与表演者进行情感交流,使得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更进一步。(3)有助于审美主受体生成和创造美任何表演艺术的目的都必然包含情感的传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表演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载体,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把作品的主旨传达给观众,观众接收到情感上的传递而对表演者的艺术展现进行反馈,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共鸣,在体验美的同时也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共同将艺术作品进行升华。

2.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分类

(1)声腔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第一大类就是声腔美。声腔美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科学、动听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技巧③。首先要综合运用气息和共鸣,能够做到声圆润、腔切满,其次要自如地控制声音,能够做到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虚、音轻声不紧、音沉声不闷、音强声不喊、音弱声不散,从而增声腔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运用声腔技巧之外,表演者也要结合作品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在演唱时声腔的运用要符合当地民族的语言习惯,真正表达出歌曲包含的民族情感,从而赋予表演强大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高级的听觉享受。(2)体态美体态美主要是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和仪态气质等要展现出美感。因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是直接面对全体观众的,观众和表演者在视觉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表演者的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人物,形体仪态是否优美得体,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体态美并不是要求表演者墨守成规,但也不能无节无度,而是要根据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情节的变化而相应地在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中变化展现④。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特色,这样才能为观众展示优美的表演。(3)个性美个性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升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者对音乐的感悟不同,创造手法也丰富多样,使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演唱者首先要在作品风格上下功夫,结合该民族的特色风情,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不能直接模仿和套用其他作品。优秀的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原作主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富于演唱者个性美的艺术作品。

3.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表演美

(1)加强表演技巧训练相对于发声技巧来说,歌唱者的表演技巧会比较薄弱,表演的学习也缺乏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表演技巧包括眼神技巧、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需要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习,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形成具有灵性的眼神。表演者要训练灵动有神、含情脉脉的眼睛,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训练方法来提高眼睛运用能力。比如上下左右来回转动眼球、近看、远眺、定神等。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等则可以通过眼与面部的配合来训练。形体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动作和身段。手部动作是人物性格特征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有助于观众形成人物印象,从人物身上寻求请感共鸣⑤。手部动作多种多样,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表达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手部动作。除了手部动作之外表演者还有注意对整个身躯的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身段把表演者的身体划分为两轴三面,即以腰为大轴、以颈为小轴,头、胸和小腹为三面,大轴运身、小轴运神(眼神),以“两轴”支配“三面”。(2)重视情感表达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在演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之前,演唱者首先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充分感受作品的风格特色,才能在表演作品时降低不良干扰,做到有的放矢,准确表达出作品人物的情感。(3)把握整体和谐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只有整体和谐才能产生美感。首先,表演要与作品主旋律相协调。比如欢快热烈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动感较强和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表现,而悲伤哀怨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将内心的悲伤传达给观众。其次,表演要与歌声协调一致。表演者只有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传达给观众同样的情感才能使表演有意义,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作品。最后,表演要与观众交流协调一致。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带领观众走入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品味⑥。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2

【关键词】民族风格;画面;文字;人物;色彩;背景;透视

1、文字独特有神韵

动画中文字由静态变成动态,呈现出与纸上阅读方式完全不同的效果。观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文字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成为动态设计的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动画影片可以采用不同的书法风格来与影片匹配,书法和影片风格相得益彰。水墨动画的片头文字大多是用苍劲有力的隶书、楷书,带有古朴风格的影片用篆书将会更合理。在民族动画片头中,文字不单单是独立出现,有时会采用一些传统符号衬托,如金石、传统纹样等;有时字幕游走的方式也很独特,模仿古代书卷阅读形式,从右往左平移,更具民族意味。《大闹天宫》的片头采用红底与蓝黑相间的火焰做背景,文字采用楷书,稳健文雅,遒劲隽永;《骄傲的将军》片名出现时也是红黑背景,字幕背景为衙门大门,文字采用的是魏碑体,用笔强调方折、骨力、质感,气势粗犷雄强壮美;《牧笛》中文字与杨柳间隔摆放,错落有致,从右往左平移,风格独特。在动画中,背景墙面装饰的牌匾、对联、扇面、中堂画等,都可以很好地和书法结合。在传统的实验片中,尝试用大段的纯文字背景,也很有民族雅趣。

2、人物生动形象

民族动画中脸谱化的头像用简单的色彩平涂、拼贴组合,并赋予其一种神秘的隐喻色彩,如京剧中的红脸含褒义,黄脸和白脸含贬义,黑脸、脸和绿脸为中性,金脸和银脸含神秘。民族动画艺术采用的多是民间色彩体系,常使用原色,原始朴实,带有强烈的装饰意味。

民族动画常出现符号化人物设定,符号化人物的特点是形象带有象征性,易于识别,外貌特征相异的人物形象在出场时就给了人们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因此,形象在出现时,正邪分明,群众一见便知谁好谁坏,这是约定俗成的审美特性造成的心理定式,这种约定俗成是一种长期的心理沉淀形成民族审美心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正角一般相貌不丑,反角则相貌猥琐。《骄傲的将军》吸取了中国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剧中那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小官则采用了传统的小丑人物的三花脸,而三花脸的小人形象刻画出了人物狡猾,善于溜须拍马的个性特征。

传统动画具有大处大夸张,小处更细腻的特征,这种处理手段使细节更细微,更能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大闹天宫》里的玉皇大帝,突出白胖、臃肿的形象特征,用眼袋,下垂的弧线来表现人物松弛的肌肉。柳叶眉及六缕胡子呈对称分布,使外表看起来很严肃。鼻梁和脸庞三堆淡淡的脂粉块、细长白嫩的双手,暴露出他那养尊处优、昏庸无能的本质,可谓是细致传神,入木三分。

服装服饰也是人物形象细节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直到近现代,都以极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这是动画中服饰设计可以借鉴的的宝库。《大闹天宫》中玉皇大帝的服饰设计上,借鉴了宋代帝王之服,头戴被简化的通天冠,身着白衣红裳,衣领被夸张成具有装饰味的大立领,上身套着方心曲领,腰系革带,一副帝王的装束,体现出人物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3、色彩民风浓厚

红色在我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象征了生命、喜庆和吉利,被称为“中国红”,故而宫殿的宫墙、檐墙多用红色;剪纸艺术和中国结,也多用大红色。在动画中也遵循了这种规律。动画片的字幕采用了传统的红色作为背景屡见不鲜。《骄傲的将军》在色调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朱红,石绿等传统色调,极富中国特色。

民间艺术是以“五行观”为基础的色彩体系。该色彩体系,多用原色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极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生命张力。不论是中国画还是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它们都注重固有色和对比色的运用,并以“红、蓝、白、黑、黄”五色为正色,这是与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尽管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 念在改变,但人们内心深处的用色习惯、审美倾向和色彩情感一直来都受“五色”和“五行观”的影响。《哪吒闹海》的背景大都以民间画常用的青、绿、红、白、黑等传统原色加以提炼进行绘制,使人们感到常见又新鲜,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创新的使用。

4、诗意盎然的背景

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努力营造诗意效果。古代绘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比如《牧笛》,牧童和牛戏水时画面大量空白,只看到牧童和牛色身体的局部,没有画水,却让人感受牛在大片水中游玩的惬意;同时,在瀑布山泉的表现上并没有着意去刻画泉水的形象,而是着重刻画水边的山石。浓墨湿笔,勾皴并用表现近水边的山石,随着山泉渐远而墨色变淡,运笔变简,运用空白法使泉水流动的感觉更加突出生动。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三个和尚》的庙中和尚打坐时的构图,似立轴式,采用对称的方式,形式对称,但对称元素相异,使整个场景里发生的一切一目了然,老鼠的活动、菩萨表情的变化、三个和尚的动作、表情也产生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戏剧性的幽默效果。

5、总结

中国传统动画无论借鉴怎样的绘画艺术都体现创作者对主观感受的表达。民间年画、剪纸、壁画等等都是来表达创作者的美好愿望。中国传统动画是综合了中国传统中的各门艺术,利用她们的共同性,和一样的艺术观,把她们结合到一起。它的以虚带实追求韵味的意志在国际动画艺术交流中获得众多荣誉有力的证明了中国传统动画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3

关键词:羌族民间打击乐;艺术特色

21世纪是各国民族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期。中国打击乐除了在继承传统演奏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也开始吸收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打击乐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打击乐凭借丰富多彩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开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打击乐吸收了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但是还必须具备民族性,能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中国打击乐民族性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非常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打击乐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例如,手板,排鼓,编钟,木鱼,手锣,堂鼓,铙镲等等。钟是比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发现的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音域最广,件数最多的古代民族乐器,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编钟在打击乐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当然,打击乐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艺术方面。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能体现我国民族性的民族艺术,打击乐在戏曲演奏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戏曲演奏中,打击乐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故事的起始,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还表现在戏曲的表演和唱腔等方面。打击乐特有的韵律对渲染戏曲环境非常重要。中国戏曲种类众多,受各地方言,民俗风情等现实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是不尽相同的。然而,打击乐在众多戏曲种类中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打击乐在戏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配合身段,伴奏演唱,调节舞台,渲染气氛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二、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

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依山而居,住房为石雕房和碉楼,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民风,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加之喝咂酒、唱酒歌等自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岷江上游的羌民族聚居区,流传和保存着丰富的民间打击乐表演形式。这种由民间艺人所演奏的打击乐,也称为“锣鼓响器”,是羌族民间在节庆、祭祀、婚丧及重大活动中进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来烘托不同场合的气氛。羌族民间打击乐,主要由鼓、大锣、钹、铛铛(马铃)、抛锣(小面锣)、铰铰(小镲)、吹吹(唢呐)七种乐器为组合,多为七人演奏,俗称为“七星将”。也有由九人组成的演奏团队,这符合羌人“以九为大”的传统理念。羌族民间打击乐,在长期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俗中,已植根于羌族民间文化之中,深受羌族群众的喜爱。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汶志记略》载:“……婚表之礼,饶有古风。冠婚常用鼓吹。”,足以表明,至少在明清时期中,羌民族就在各类不同场合中,以击鼓、吹唢呐的组合方式,来烘托活动内容的气氛。此后,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羌族民间打击乐吸取和借鉴了汉区锣鼓演奏的技法和曲牌,结合本地域的民俗文化,创新和丰富了民间打击乐艺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逐以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演奏风格的表现形式。

羌族民间打击乐,现流传的主要曲牌有:《过街锣鼓》、《龙灯锣鼓》、《闹山河》、《朝山》、《新朝山》、《长锤》、《十二长锤》、《拗锣》、《乱劈柴》、《牛碰圈》、《狗扯腿》、《一马三箭》、《菜籽花》等。唢呐吹奏,则按照不同场合内容,以固有的红白喜事曲调配合,有的则加进了现代流行歌曲曲调。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演奏中,鼓师为主要指挥,调控和掌握节奏的快慢变化。唢呐则依照鼓点的变换,在打击乐中进行穿插吹奏,并分有“单吹”、“双吹”、“套打”等格调。在民间打击乐表现形式上,羌族锣鼓有座式演奏、进行演奏和“甩锣”特技的表现方式。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演奏时,配合默契、节奏铿锵、气势恢宏。在打击乐器与悠长的唢呐曲调配合中,更显音乐层次清晰、音乐动感强烈和鲜明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地域特色。羌族民间打击乐多为师传和亲属传承。对不同场合的曲牌、曲谱能详记熟悉,方能达到炉火纯清的演奏技巧。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被列为阿坝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南民族大学“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学术团队的极度重视。羌族民间打击乐受汉文化影响而发展形成,体现了羌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而形成了复合型文化,是羌汉民族长期和谐共存的映证,适应了羌区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和活跃了羌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其组合方式、曲牌、曲调、演奏技法等,在民族民间器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4

 

关键词:钢琴曲 《二泉映月》 民族艺术特色 

    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的优势,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把乐曲单线条旋律中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在立体关系中逐步展现出来,保存了该曲本意与风格、又有大胆创新,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一、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阿炳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各种器乐,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旧社会社会动荡,后半生开始其流浪街头卖艺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精湛,其二胡演奏艺术风格清新刚劲有力。他有名的音乐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有关《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曾这样回忆:杨荫浏先生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时, 阿炳答道:“这首曲子无名字”。杨先生又问到:“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说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随即说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说:“《二泉》,不太像个乐曲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这个字有抄袭的嫌疑,无锡有个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随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下了。 

二、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一)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尽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气呵成。该曲意境深远、内敛而凄凉,曲子形式较为朴素、自然。表面平静、超脱,内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转流丽,气质刚劲、坚毅。该曲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经过五次旋律变奏,衍生而构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张弛有序的种种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贯穿整个乐曲。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调式特征是较多运用E宫体系里的宫、徵调式,调式变换大都是同宫系统里宫、徵调式交替,特别是徵调式,特点突出、风格鲜明、较为普遍,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汉民族音乐“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声使用和处理手法上,运用了非三度叠加的结构中的替换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与省略音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响色彩,使它具备浓重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强化乐曲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作曲家在改编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创作是自由奔放的,极富创造性的,并没有受到西方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而是使用钢琴此种西方乐器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使它达到极其完美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设计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弹奏此种旋律的技法,这正是为了获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样。其次在演奏技巧与弓法上也极其讲究, 比如主题旋律中颤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变奏伊始就出了两个十六分休止符, 这其实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给人们表现出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关于乐曲的弹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节#A音就明显低了,本该比它高,接近B,可是钢琴上运用的却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没这个音,音律问题在钢琴曲中是不能体现了,唯有要弹奏者与听众自己内心去感受了。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服饰特色;文化意蕴

提起云南,人们喜欢用“神奇秀丽”、“五彩缤纷”等字句来形容。这里的确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拥有26个民族,自然风景迷人,民俗风情独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其中的服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堪称是“民族服饰的王国”。如:傣族的长筒裙,面料轻薄,色彩淡雅明快,结构简洁;彝族撒尼姑娘的“彩红帽”,以红、黄、绿、白、青、蓝、紫7种颜色丝绸配制,外沿镶制银泡,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黑发,走路时串珠左右摇摆,洋溢着青春、妩媚,极为靓丽。

再者,云南素有“民族文化的富矿”、“影视拍摄的天堂”等美誉,26个民族浩如烟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影视艺术创作素材的宝库。像《五朵金花》、《阿诗玛》、《花腰新娘》等生动地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魅力。其中,各民族独具异彩、赏心悦目的服饰,连同人文内涵、风土人情、民族歌舞、神采风貌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这一传播媒介,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的传奇故事,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文化学者金光在《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指出: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强调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总是包括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内容。事实上,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具体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①影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服装这一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化的形象,使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平面变为立体,犹如身临其境,活灵活现。同时,影视艺术又以特定的虚构形式去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服装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于电影艺术的道具,而且服装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标签,它向我们诉说着剧中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信仰、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信息。

服饰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着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流。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不论形式的古朴庄重或轻盈潇洒,色彩的艳丽或淡雅,都是每一个民族尊严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向心性、认同性的形象体现。”②所以,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大众趣味为标准,追求感性化,娱乐性,并与大众传播媒介、商业社会结缘”,③因而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涵盖多数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因此影视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同时,影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其中的服装通过一系列因素如剧情、演员、场景、音效等的烘托,显现出超乎生活服装的魅力,进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愉悦。近年来,正是由于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热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独特魅力。下面我们就以几部经典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来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1.电影《五朵金花》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五朵金花》拍摄于1959年。1960年它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在国外上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本影片讲述了在云南大理的“三月街”盛会,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姑娘闹出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副社长金花,其他4位金花也到蝴蝶泉边为他们祝福的故事。

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我们从一首白族民歌中的一段可以看出,白色确实是白族人民最为宠爱的色彩,并且与他们的服饰密不可分。

白白月亮白姐姐,

身上穿件漂白衣,

脚上穿双白布鞋,

披张白羊皮。

这首白族民歌中的片段,歌颂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白族姑娘。她身着白色的服饰,婷婷站立在皎洁光亮、清明如水的月色里,显得多么的晶莹光洁、纯洁美丽。正是月光如银,美人如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白族姑娘的美丽是和白色分不开的,是同皓月,是同白色的服饰分不开的。白色,正是白族男女服装的主色调。白族女子的衬衣、外衣和头饰上的缨穗,男子的对襟衣和包头,基本上都是白色。④白族人民对白色服饰如此偏爱,并不是说他们排斥其他色彩。其实,白族在突出白色的同时,也很注意白色与其他色彩的搭配,相辅相成。如白族妇女的衬衣多为白色或翠绿色,上衣外罩一件无袖坎肩,色彩一般为红色、蓝色、紫色或黑色。这样,衬衣与领褂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饰搭配总体给人一种明快、纯净的感觉。

镜头一描述:电影《五朵金花》影片开场,阿鹏骑着马前往三月街参加男子“赛马”比赛,途中巧遇一起赴会的副社长金花和姐妹们,由于她们的马车轮子坏了,停在了路途中,阿鹏是个出色的铁匠,他帮助姑娘们修理好了马车轮子这一镜头,此处的副社长金花一直是用草帽半遮着脸,显示出纯情少女情窦初开时娇羞的神情。白族服饰的魅力通过金花的装扮表现得淋漓尽致,“白色上衣,外套紫红色条绒领褂,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脚穿绣花鞋”,鲜艳的色彩,荡漾的花朵缤纷,展露出青春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拘束的表情又掩饰着欲望的膨胀。在观看影片时,我们的审美感官使我们穿越时空的障碍,与影片中的人物畅谈,依靠我们的想象去填补人物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同时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审美心理的变异又使得观众观赏时领悟到新的审美感悟,从而使作品生发出更多的价值和内涵,获得源源不断地生命力。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描述:电影《五朵金花》中人物的服装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与中期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那个时期,白族服饰的基本款式、色彩喜好承袭的是传统白族服饰风尚,其服饰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主要为:男女服饰均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美、以白色为贵。女性上装穿白色上衣,衣的后片比前片长,腰间系各种颜色的绣花围裙,外穿无袖红色或黑色金丝绒坎肩,在衣袖口、裤口上也绣上色彩艳丽的花边,整体装束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浓艳而又庄重,线条美丽苗条。其实,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白族很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喜庆、吉祥,穿着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红色还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颜色,也要用红色来点缀一下;男性的上装一般是白色的对襟衣和黑色的领褂;男女下装均是白色或蓝色的吊裆直筒长裤;男性头饰是白色或蓝色布包头,而女性的头饰有包头、头帕、帽饰等多种形式,因年龄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镜头二描述:影片结尾五朵金花一起出场的场景,她们的服饰装扮各具特色,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图1)

副社长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无领紧袖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此围裙束紧腰身,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女性的体态并给人一种朴实、精干、俊俏、大方的感觉;此外,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下装穿浅蓝色长裤,足穿绣花鞋,肩挎绣花包,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缀着一束雪白的缨,似缓进的旋律,给人无尽的飘逸、洒脱、秀美之感。

炼铁厂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蓝色坎肩,前面系浅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拖拉机手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红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畜牧场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浅绿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积肥模范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偏襟坎肩,前面系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下摆、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从总体上看,白族女性服饰给人一种简单中透出丰富,浓重中衬托出秀美的感觉。(如图2)

影片中男性的服装描述:

采药爷爷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套黑色右衽坎肩,再罩一件对襟灰色羊皮领褂,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

管闲事老叔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罩深灰色右衽坎肩,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腰系装草烟的黑色布腰带。从整体上看白族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阿鹏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黑色领褂,下装穿白色宽脚裤,头饰为白色布包头,垂下尺许。(如图3)

2.电影《阿诗玛》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电影《阿诗玛》拍摄于1959年,是根据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影片以阿黑、阿诗玛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塑造了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这两个撒尼青年的典型形象,颂扬了他们的传奇爱情故事,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阿诗玛》是一部反映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爱情悲剧电影,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取材于撒尼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得自然而富于生活气息。

镜头一描述:姑娘们在河边洗麻的镜头,那一把把甩出又拉回的麻不但是她们的劳动工具,也是她们传达美、渲染美的“助手”。尤其是姑娘们排成行边唱边舞时,她们靓丽的服饰色彩(白色、蓝色)与身边的山川、河水相互交融,互为一体,此处导演摄制了一个水中倒影的画面,更给撒尼姑娘的袅娜、多情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愈加显得美丽动人。(如图4)彝族撒尼人勤劳、美丽、善良、智慧、纯洁、勇敢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镜头二描述:影片开场阿黑头缠青布,身着黑青色布衣,下身配宽裆黑裤,就取自彝族“尚黑”的习俗,男演员“碗盖头”、“英雄结”头饰的选择,更显现出彝族男子英勇的气质。此外,影片中对于一些民俗细节的选定都十分的考究,如阿诗玛所戴的“彩红帽”(如图5)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扯下天上的彩虹做成姑娘的头巾”的民间传说来制定的,而这些环节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民族特色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我们将影片中的人物服装分为两类:一类,正面人物的服装;二类,反面人物的服装。(如图6)

正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阿诗玛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宽袖斜襟长衣,长略过膝,侧缝开衩至腰。长衣小圆领蓝底镶彩色花边,袖口、斜襟、下摆拼接一块蓝底布并绣有精美的花边,前面系蓝色围腰,下装穿蓝色宽脚长裤,脚穿勾尖绣花鞋,耳戴细环,手戴银镯,配挎一个长穗绣花包。整体装扮典雅淳朴,体现出影片中女性的纯洁、大方。

阿黑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白底镶蓝色布边的麻褂,头缠青布,下装穿宽裆黑色长裤,腰缠红布,左耳贯大环,脚穿黑色布鞋,浑身上下显出粗狂和强壮,给人以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反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热布巴拉的服装: 热布巴拉是封建传统贵族的代表,其上装为深色对襟衣,外罩对襟黑色绸缎领褂,并在领口、袖隆口镶无数的银泡,头缠黑布包头,下装穿黑色绸料长裤,左耳戴大银环,手戴银戒指。整体着装给人一种富贵、权衡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封建贵族蛮横霸道的特征。

阿支的服装:阿支依仗父亲的势力,蛮横无理,仗势欺人,上装穿暗红色对襟衣,外罩无领深红色绸料对襟领褂,领口、门襟、袖口镶银泡,头缠深灰色包头,手戴多个银戒指,下装穿深红色绸料长裤,整体装扮使其封建贵族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民族,因为时空状态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时期的不同心态、不同的意识和不同的文化、相对后人来说是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痕迹,而流行则是时代中某个较短时期的烙印。”⑤其中,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它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积淀,是长期的民族文化精华的积累。通过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珍藏传统与美学文化,并且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风采,为我们丰富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认识服饰特征,总结服装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元素为我们艺术创作、服装设计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资源。

注释:

①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4页

②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1月。

③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页。④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4月,第1页

⑤张星:《服装流行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星.服装流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6]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下)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重要,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艺术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大学教师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文化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教师美育教化功能的强化等方面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通过校园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自然美默化作用及其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利用汉字书法课程应对“汉字危机”

中国书法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艺术,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消失。身处键盘时代,中国汉字在退化,许多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窘境,中国人面临汉字危机,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最近《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校应把书法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轨道,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汉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伴随全球化的到来,民族舞蹈不仅不应该停滞不前,反而应该创新与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保持本质与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课程是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民间文化感受与特定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的一种舞蹈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舞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针对各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加以创新,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民族舞蹈的开放性要求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恰恰是这种开放性才可以让中华传统舞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多措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例如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开设象棋、朗诵、编织等社团。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相互启迪,共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巧妙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艺术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例如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不忘记根本,不要丢掉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

[2]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

[3]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