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特色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特色艺术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1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就广西贺州地区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承担起了保护及传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但如何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民族艺术的继承人,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并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1 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特色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贺州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染织、刺绣及服饰搭配艺术,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都有令人陶醉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富有内涵的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这也为当地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贺州扶贫工作的快步开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逐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瑶族的过山瑶和土瑶村落,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多地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少、交通闭塞的环境里,为适应环境建造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并通过这些特有的元素传递着本民族本支系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他们自成体系的传承,然而在发展中,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消亡,因此,少数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加强特色美术基础教育,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中适当融入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贺州地区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方面,广西一直进行着改革创新,使用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美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增强了对本土民间艺术知识的涉及,然而,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每周所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美术课程内容却是包罗万象,涉及非常广,对于贺州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镇小学和自然村村小学,因为基础条件差,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到当地工作,专业的教师就更稀缺了,当地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各个科目都必须懂一点,但又不精通,有些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难度过大,在当地又极难购到专业教学纸张和工具,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教师上美术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肤浅的进行讲解,加上不一定都有能力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便只能粗略了解书本的知识,漫无目的没有想法的进行技能联系,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兴趣。

3 美术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美术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现阶段进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它的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为业[1],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使用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体验,在教学和作业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学会去保护、发展、传播身边的美。因此,适当吸取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美术素材加入到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本地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弱化过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和色块平涂等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能经常接触的内容,在学习中体验本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样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艰难”现象的发生。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2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民族艺术特色 重要性 可行性

引言 

电视综艺节目是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的组合,集欣赏、娱乐、知识、信息、审美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电视样式。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电视综艺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和一批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及演职人员,在观众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成为时代的“明星”。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飞速发展,创作队伍的良莠不齐、理论建设的滞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相模仿、缺少新意。为吸引观众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只好放大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甚至采用了比较庸俗、低级趣味的娱乐方式取悦观众,不少综艺节目因此或被广电局叫停,或因为观众抵制而纷纷落马,幸存下来的节目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数是模仿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类似节目,使得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一个文化接受者,而不是文化传播者;是一种单向的传播,而不是一种互动的传播。要提高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只有加大综艺节目自主创新的力度,找到自我的解救方式,在保持电视综艺节目娱乐特性的同时着力提高其民族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美学价值,才能使综艺节目获得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电视长远发展与壮大、中国传媒走向国际化生存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和弊端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几乎与中国电视同步诞生,并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同沉浮。因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多样、灵活自由,有较强的观众参与性。基于这一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单纯模仿外国而无本民族的特色、节目内容格调不高、庸俗化、同类型的节目过多过滥、自我重复等问题。 

目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媚俗风。电视综艺节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节目的审美娱乐性是指一种特定的、狭义上的审美,即由艺术方式所传达、所刻画、所塑造出来的审美形象和审美情感所具有、所产生的娱乐性。尽管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娱乐性、通俗性,以满足人们消遣的需求,但绝不是可以不讲求艺术性。而且,通俗化和庸俗化有别,娱乐性显然不等同于一味媚俗。目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逐渐趋于媚俗化和低俗化,甚至完全不考虑艺术性。某些电视综艺节目一方面缺乏起码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低下,一味迎合大众,搞笑、耍贫嘴、闹剧等充斥其中;另一方面,商业气息过于浓重,以浓重的商业气息来诱发观众的投机心理。 

“克隆”风。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世人皆知的艺术创作规律。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从一开始就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克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内地电视的产物外,游戏娱乐类栏目多是港台地区娱乐节目的“大陆版”,或者是日本综艺节目的复制品。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前些年的《综艺60分》,《相约星期六》的克隆对象是《非常男女》,《超级女声》则受启发于美国的《美国偶像》。《美国偶像》已运作8年,是以业余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形式,让普通的美国民众自由参与,并把评判权交给观众,通过民意选出最受欢迎的歌手。《超级女声》走的也是“平民变明星”的路线,无论是海选、晋级环节还是最后的煽情场面等都有模仿之嫌。如今,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这种连锁“克隆”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也导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在某一阶段出现“畸形”的繁荣。节目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众多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策略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98

我校创建于1981年,由于在艺术教育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为市级“艺术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同年被评为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我校实施艺术特色教育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确立一个理念。

学校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结合我校寄宿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了“瞄准小三门(音乐、美术、舞蹈)、实现大突破”的民族艺术教育理念。

二、营造两种氛围

1.环境氛围。学校重视校园景观艺术化设计,藏式建筑、广场雕塑、艺术墙、文化长廊,还有主题鲜明的藏式走廊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2.活动氛围。学校的专题活动丰富多彩,有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周末歌舞晚会,每月进行的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比赛,有元旦文艺会演,有一年一度的锅庄舞比赛、藏族民歌演唱大赛、师生书画作品大赛。2013年开始,学校先后组建了藏汉文书法、舞蹈、合唱、唐卡、文学、播音等数十个社团。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提高和展现个人艺术才能的机会及平台。

三、促成三个保证

1.生源保证。我校是唯一一所面向全县招收“双语生”的学校,保证了有艺术特长的“双语生”生源。

2.设施保证。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艺术教学设施添置和艺术教育活动开支。学校现有唐卡展室、唐卡画室、书画展室、素描画室、练声室、乐器室、舞蹈室、更衣室各1间,艺术教师工作室3间,完全能够满足艺术教育的需要。

3.师资保证。学校要发展,师资是关键。学校现有艺术专业教师5人,其中唐卡教师2人,美术教师1人,音乐教师1人,舞蹈教师1人。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校外师资,遇到大型演出时,与县教育局协调,邀请兄弟学校的优秀舞蹈教师来我校执教。

四、普及三项活动

1.人人会下藏棋。藏棋,藏语称“密芒”,其意是“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的下法与围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更多具有民族特色。藏棋因游戏成分较多,所以不仅可以两人对下,也可以四人、六人对下,每两、三人一方在下子前可以随便商量讨论。

2.人人会唱华锐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属于中国藏族民歌的种类之一,是流传于华锐藏族居民中的一种民歌形式。以唱词洗练、富有文学性和教育性、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是华锐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具有可诵、可唱亦可伴舞的特点。我校把华锐民歌纳入校本课程范畴,安排有特长的教师教学生学唱,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师生表演和竞赛活动。

3.人人会跳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华锐锅庄舞节奏更明快、动作更优美、音乐更动听,充分体现了华锐民族特色。我校将锅庄舞提高到与广播体操同等的地位,一般交替安排在大课间和课外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

五、强化四个环节

1.管理环节。为适应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创建艺术特色学校构想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思路和规划中,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并将其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方案中。

2.课程环节。学校组织唐卡专业教师自主编写了《藏族唐卡》校本教材,成为唐卡特长班学生的教科书。书法教学开设了藏汉文硬笔书法课和毛笔书法课;音乐教学开设了声乐课、视唱练耳课;美术教学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唐卡等专业基础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及合理的课时安排。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4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满族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剪纸语言和风格。而本文主要介绍了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其风格简洁生动,表现形式大胆夸张,主题自然纯朴,与其他民族剪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键词:

满族剪纸 艺术特点 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 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84-02

满族民俗剪纸根据其独有的文化,生活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每一个剪纸代表着一个故事,呼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祈盼。

一 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

满族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辽宁省内就有五个地方的满族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这是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五千年历史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重要民族文化信息与其特殊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造就了古朴、粗狂、彪悍、大气的剪纸风格。

满族剪纸艺术的真正源头是原始宗教――萨满教。原始萨满教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皆有主宰,“灵”支配一切,一切皆有灵魂。万物摧毁,但灵魂永存。而灵魂可以依附在某些物体上在生。满族剪纸在其特定的人文背景、生活环境下,逐步拥有了属于自我特征的民俗剪纸艺术。时至今日,满族剪纸风格和大胆夸张的设计意念,不但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二 满族剪纸的分类

满族剪纸主要围绕生存、繁衍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用剪刀在纸张上随意地舞动创造出一幅幅神秘、浪漫、栩栩如生的民俗剪纸。

满族民俗剪纸来自于民间妇女们在闲暇时间的消遣和生活需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会用剪纸作为装饰,借剪纸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满族剪纸题材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十二生肖”剪纸、“吉祥”剪纸、“萨满”剪纸。

1“十二生肖”剪纸,其中以动物纪年、记时的生肖历法。而在十二生肖中牛、马、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被驯化为“六畜”。“六畜”在传统观念中寓意家族儿孙满堂、吉祥美好,寄托了人们衷心的祝福。鼠、虎、兔、蛇、猴,这五种野生动物是人们熟悉的,这里有被人敬畏的虎、蛇:被人避忌却依附人类存活的鼠;被人们喜欢的兔、猴,这些动物都是与人类密不可分的。龙,却不同于其他动物,它是“灵物”,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它寓意富贵吉祥,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人类赋予了十二生肖深刻的寓意,这也是为什么在剪纸艺术中十二生肖剪纸能独具一格的原因。

2“吉祥”剪纸,是人民把向往美好的故事、人物、动物、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创造性的材料剪刻成图样。一般是送与他人作为祝福,或是在自家显眼的地方张贴,希望生活富贵美满、仕途顺畅、夫妻和睦、多子多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所有美好愿望。

3“萨满”剪纸,线条细腻婉约,构图对称,手法奇特,豪放粗狂,烘托出神秘、灵异、庄严的宗教气氛,刻意强化和推崇对神的崇拜。人们祈盼萨满与诸神沟通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子嗣平安、逢凶化吉。

三 满族剪纸的具体用途

1 宗教祭祀

在祭祀仪式或祈福纳祥时的剪纸,如挂笺、佛头、灵头幡、替身纸人等:如图所示“挂笺”,最早作为装饰品用于祭祖场所,通常挂单数。传闻自家宗族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无论它的起源还是它的发展始终演绎着崇尚神灵、避痕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 (图1,图2)

2 装饰张贴

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如图所示窗花,用于在窗户上张贴装饰。在北方比较常见,北方农户家多是木格窗,在窗户上糊一层白色的“皮质”,逢年过节就会换一次窗纸和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图3,图4)

3 摆衬

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图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如图所示喜花,婚嫁喜庆时装点各种器物用品和室内陈设用的剪纸。通常将剪纸摆衬在皂盒、茶具、脸盆、梳妆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喜花图案多是寓意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色彩鲜明多为大红。外形样式有圆形、方形、菱花形、桃形、石榴形等,配置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鸳鸯、喜鹊、花草、牡丹等。构图布局有“花中套花”的方法。 (图5)

4 刺绣底样

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衣袖花、背带花;如图所示鞋花,用作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有花草、小鸟等。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图6,图7)

四 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

民俗剪纸在各个不同的民族,地区之间总会存在差异,也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才能拥有属于自己艺术特色的剪纸。在这些民俗剪纸中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就存在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

1 构图形式上

其他民族剪纸讲究整体构图,上下均衡,左右对称,要求画面饱满均称富有美感。而满族剪纸源起于萨满巫术。因此满族剪纸以原始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满族习俗为题材,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形态,内容神秘多变,记录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符号,风格简洁,纹样古朴。追求神似,内涵丰富,高度概括图案,简化成符号,由这些符号组成一张张具有魅力的民俗剪纸,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2 表现形式上

其他民族剪纸主要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刻见色彩,阳刻见刀功,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驰名。在造型上深入刻画,务求传神妙处,给人以生动优美的感觉。而满族剪纸是根据大自然的自然形态美,大胆且随意地进行夸张与变形。把具象的图形抛开,无限延伸想象,把客观事物中的形态进行提升。满族剪纸大都以二维空间为主,抓住外廓的主要特征和动态,夸大主要特征,并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夸张,以剪影表现情态动势轮廓,省略行体内的一切细节,进行高度概括,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形变化中,只追求生动,不注重逼真,物象的变形视需要而定。需要的大小、圆方看自己喜好,一切不受任何自然形态的影响。

3 主题选择上

其他民族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在剪纸的品种上,剪纸有表达农村生活内容的飞禽走兽、珍奇动物、花鸟虫鱼,也有农村人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京剧脸谱、神话传说人物等。染色时将点染、涂染、晕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机地结合运用,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人以和谐大方的乡土气息感。

满族民俗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奇的造像艺术,它们形式凝重、古朴、粗狂,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心。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5

 

关键词:钢琴曲 《二泉映月》 民族艺术特色 

    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的优势,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把乐曲单线条旋律中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在立体关系中逐步展现出来,保存了该曲本意与风格、又有大胆创新,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一、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阿炳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各种器乐,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旧社会社会动荡,后半生开始其流浪街头卖艺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精湛,其二胡演奏艺术风格清新刚劲有力。他有名的音乐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有关《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曾这样回忆:杨荫浏先生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时, 阿炳答道:“这首曲子无名字”。杨先生又问到:“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说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随即说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说:“《二泉》,不太像个乐曲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这个字有抄袭的嫌疑,无锡有个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随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下了。 

二、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一)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尽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气呵成。该曲意境深远、内敛而凄凉,曲子形式较为朴素、自然。表面平静、超脱,内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转流丽,气质刚劲、坚毅。该曲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经过五次旋律变奏,衍生而构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张弛有序的种种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贯穿整个乐曲。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调式特征是较多运用E宫体系里的宫、徵调式,调式变换大都是同宫系统里宫、徵调式交替,特别是徵调式,特点突出、风格鲜明、较为普遍,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汉民族音乐“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声使用和处理手法上,运用了非三度叠加的结构中的替换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与省略音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响色彩,使它具备浓重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强化乐曲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作曲家在改编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创作是自由奔放的,极富创造性的,并没有受到西方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而是使用钢琴此种西方乐器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使它达到极其完美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设计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弹奏此种旋律的技法,这正是为了获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样。其次在演奏技巧与弓法上也极其讲究, 比如主题旋律中颤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变奏伊始就出了两个十六分休止符, 这其实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给人们表现出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关于乐曲的弹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节#A音就明显低了,本该比它高,接近B,可是钢琴上运用的却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没这个音,音律问题在钢琴曲中是不能体现了,唯有要弹奏者与听众自己内心去感受了。 

(二) 节奏感 

阿炳的演奏在节奏上有一明显的特征,就是抑扬顿挫尤其显著,乃至在一个长音中仍有节奏的顿挫感。我们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特征,从整体上来讲要有此种节奏的劲头,在节奏感上不能太柔软,做到

[1] [2] 

柔中有刚、要苍劲有力。 

(三) 滑音 

钢琴改编曲中很多装饰音是来自二胡的滑音,这么多滑音在二胡上是用一个指头连奏的音,在钢琴谱上就变成了倚音或者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对二胡略知一二,演奏这种音时要尽量圆滑,尽力接近滑音的音效,不能像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般。 

( 四) 弹奏力度和音色 

在这首曲子中,力度和音色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的情感基调,它是幽怨的、悲凉的、沉重的,就像在艰辛的步履中行前进着、吟唱着。因此我们在弹奏旋律线条与和声织体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指触, 要注意怎样使劲与触键,要弹得有力度, 好像力要穿透键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手臂的力量,手指具有支撑力,似乎能顶得住千斤重担。 

(五) 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改编曲的新意 

、即兴演奏—精练。阿炳在街头巷尾卖艺时经常是一边走一边拉二胡,演奏有很大的即兴性质, 可以拉的很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变奏下去。改编以后的钢琴曲,这种即兴性已不复存在,作曲家已经精心设计好所有细节, 曲子也更加精练了。 

、单声部—交响化。因为二胡仅仅张弦两根,受性能所局限。现代钢琴不仅音域很广、且音色优美,能弹奏非常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改编曲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使单声部的线条转变成了和声丰富、具有感染力的交响化乐曲。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6

关键词:民歌;艺术特色;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35-02

甘肃境内的少数民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所反映的题材广泛,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表现手法千姿百态。这是各族人民长期艺术实践和审美习惯所形成,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他们的民歌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处处充溢着歌声,正如藏族谚语所说:“没有歌舞的生活,犹如没有灵魂的生命”。

一、甘肃少数民族概况

(一)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人口约10569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一称尧乎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二)东乡族

东乡族,现有人口约37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人人爱唱“花儿” 民歌。东乡族民间流传着很多诗歌和故事,其中长诗《米拉尕黑》最有代表性。农历正月十五“耍火把”是东乡族重要的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东乡族民歌包括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三)保安族

保安族,现有人口约1.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县和青海省循化县等地。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保安“花儿”节奏明快,优美动听。传统节日主要有“尔代节”、“宰牲节”、“圣纪节”。

(四)撒拉族

撒拉族,现有人口约8.7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新疆等地。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园艺、制革等,善于经商,以小麦、青稞、荞麦为主食,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或楼房。撒拉族男子喜留胡须,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戴盖头,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饰物。撒拉族酷爱民间艺术,撒拉“花儿”婉转悠扬,优美动听。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

二、甘肃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比较

(一)语言背景相同

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这四个民族都属于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

(二)民歌的体裁相同

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民族用当地汉语方言传唱的一种山歌。取名“花儿”,一是因为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反映出各族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故用此昵称。“花儿”的不同曲调分别以“令”谓之。“花儿”的唱词为四句民间格律体,即它们不是规整的七言句式,而是第二、四句采用“双字尾”,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上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也是枉然。曲调则全部是上下句体,四句唱词分两遍唱完。由于分布面大,“花儿”按流行地区和歌唱形式分为“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流脉。同时,又依民族、音调风格分成若干支脉。花儿的传唱分平时和“花儿会”两种,因为是情歌,所以严禁在村子里唱。“花儿会”一年四季都有,但主要集中在阴历五、六月间。届时,花儿会与传统庙会、交易会汇为一体,人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朝山浪会,对歌酬答,充满了欢悦悠闲的生活情趣。

(三)调试调性的相同之处

甘肃民歌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五声音阶,大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耶尔和顿的节奏自由辽阔、音调高亢悠扬,其他民歌节奏规整、结构均衡。歌词有4句一段和两句一段两种形式,以押尾韵为主,有时也押头韵和腰韵。裕固族西部民歌歌词的格律多以7、8个音节为一句,或11、12个音节为一句。这和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所记载的古代突厥语民歌在每节句数、每句音节数和押韵方式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西部民歌的音乐特点是:①多采用四度-五度调式骨架,其中相距八度的两个主音构成旋律的支柱。从高音区的主音下方四度音作五声音阶式的上行级进到主音,是西部民歌的典型音调。②由于单调重音的关系,西部民歌常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型,细分强拍,弱拍延长。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创造了我国光辉灿烂、丰富多元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而作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族为中华民族文化所做的贡献,同样巨大。他们结合自身生产生活实践创作而成的民歌,作为其民族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弥足珍贵。

在社会文化的研究中,整体主义的理论取向与比较的研究方式极其重要。本文先对甘肃省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的人口规模、分布区域、居住环境、生计模式、社会文化等进行简单介绍,再结合主题,重点比较、分析以上诸族民歌的题材、体裁、艺术特色等方面,旨在将民歌这一文化要素置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进行充分地比较和全面地认识。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李雄飞.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