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特色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特色艺术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1

关键字: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民族特色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经过历代的沉淀和传承,各族人民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变革、文化审美、民族风俗以及表达方式等大环境下,经过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不断地积累、创造而形成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我国本土歌唱形式①。从美学情境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考量发现,其审美形式或者说表演形式其实是民众情绪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故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是连接声乐表演艺术家与观众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展开文化交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对自身的民族性不断地加强和保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屹立不倒走向全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1.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意义

(1)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和配器手法来展现人们的生活情境。因此演唱者仅仅依靠声音的特质和技巧,很难形成其声乐艺术表演的特色,充分表达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表情和肢体技巧,在形和意两个方面演绎作品,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具美感。(2)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观众在欣赏戏曲、歌剧、戏剧等形式的表演时,通过舞台布景、造型设计、灯光美术等多种艺术相关手段来了解和感受作品的故事发展和角色性格等等信息,从而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具体。而观众在欣赏声乐艺术作品特别是民族声乐独唱艺术作品时,单纯地靠听觉来感受,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演唱者产生共鸣②。如果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与作品主题密切契合的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那么观众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绎和诠释更好地与表演者进行情感交流,使得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更进一步。(3)有助于审美主受体生成和创造美任何表演艺术的目的都必然包含情感的传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表演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载体,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把作品的主旨传达给观众,观众接收到情感上的传递而对表演者的艺术展现进行反馈,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共鸣,在体验美的同时也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共同将艺术作品进行升华。

2.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分类

(1)声腔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第一大类就是声腔美。声腔美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科学、动听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技巧③。首先要综合运用气息和共鸣,能够做到声圆润、腔切满,其次要自如地控制声音,能够做到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虚、音轻声不紧、音沉声不闷、音强声不喊、音弱声不散,从而增声腔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运用声腔技巧之外,表演者也要结合作品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在演唱时声腔的运用要符合当地民族的语言习惯,真正表达出歌曲包含的民族情感,从而赋予表演强大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高级的听觉享受。(2)体态美体态美主要是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和仪态气质等要展现出美感。因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是直接面对全体观众的,观众和表演者在视觉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表演者的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人物,形体仪态是否优美得体,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体态美并不是要求表演者墨守成规,但也不能无节无度,而是要根据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情节的变化而相应地在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中变化展现④。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特色,这样才能为观众展示优美的表演。(3)个性美个性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升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者对音乐的感悟不同,创造手法也丰富多样,使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演唱者首先要在作品风格上下功夫,结合该民族的特色风情,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不能直接模仿和套用其他作品。优秀的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原作主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富于演唱者个性美的艺术作品。

3.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表演美

(1)加强表演技巧训练相对于发声技巧来说,歌唱者的表演技巧会比较薄弱,表演的学习也缺乏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表演技巧包括眼神技巧、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需要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习,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形成具有灵性的眼神。表演者要训练灵动有神、含情脉脉的眼睛,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训练方法来提高眼睛运用能力。比如上下左右来回转动眼球、近看、远眺、定神等。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等则可以通过眼与面部的配合来训练。形体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动作和身段。手部动作是人物性格特征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有助于观众形成人物印象,从人物身上寻求请感共鸣⑤。手部动作多种多样,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表达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手部动作。除了手部动作之外表演者还有注意对整个身躯的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身段把表演者的身体划分为两轴三面,即以腰为大轴、以颈为小轴,头、胸和小腹为三面,大轴运身、小轴运神(眼神),以“两轴”支配“三面”。(2)重视情感表达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在演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之前,演唱者首先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充分感受作品的风格特色,才能在表演作品时降低不良干扰,做到有的放矢,准确表达出作品人物的情感。(3)把握整体和谐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只有整体和谐才能产生美感。首先,表演要与作品主旋律相协调。比如欢快热烈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动感较强和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表现,而悲伤哀怨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将内心的悲伤传达给观众。其次,表演要与歌声协调一致。表演者只有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传达给观众同样的情感才能使表演有意义,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作品。最后,表演要与观众交流协调一致。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带领观众走入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品味⑥。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2

【关键词】畲族 民间文学 族内元 艺术特色 新探

【中图分类号】I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13-03

如何让民间文学在当代散发出诱人的美,这是一个现实而又艰难的问题。“民间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与静态的历史文物不同,是一种‘活’着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但是,当今社会的城市化与国际传媒使民间文学从其赖以生存的民俗场中失落。对于人口庞大的汉民族而言,这种变化已然成为难以挽回的趋势,而对于小聚居大分散的少数民族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得学者们对其追踪不已并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各种自我认识的分析。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亦逃不过学者的追踪。

一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特色传统研究分析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难以看到对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特色进行全面分析的文章。通观学者们对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分析不难看出,大家仅十分着重于民歌研究,这不免让人遗憾。但我们依然能于模糊间看出学者意识界中的畲族民间文学特色。对于畲族民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1.畲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分析

在以往的民间文学的分析中,学者们无不侧重于文学文本的搜集。而正是文本的结集形成了著名的“三套集成”。因此学者们的分析也大多从文本出发,按照文艺学的手法进行。就畲族民间文学——民歌而言,一类主要是以各类民歌为整体的全面描述性分析。例如,蓝国运在《畲族民歌的分类及其艺术特点》中从民歌的词、韵、修辞、情感、唱法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描述;陈元煦在《畲族的口头文学——山歌的特色》中对民歌进行了分类式的特色分析;另一类是以民歌的某一方面进行的特色研究,以曹沁芳、汤光华的《福安畲歌的音乐特色及文化内涵解析》为代表,其对民歌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歌词上。

2.畲族民歌的演唱与旋律分析

随着学者对民歌认识的加深,人们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文字的琢磨,而更注重于表演过程及其音乐形式的分析。表演理论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它包括“艺术行为即民俗的实践和艺术事件即表演的情境,包括表演者、艺术形式、听众和场景等。”因此,在畲族民歌艺术特色的研究中也免不了对其演唱和旋律的分析。这类分析同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畲歌的整体性着手进行的分析。此类以雷桂荣的硕士论文《畲歌演唱的特色探索》最为代表,此文从畲歌起源谈起,论述了畲歌本身及歌手的演唱特色,最后落实到畲歌的保护上。此类文章还有《畲族民歌的种类、特点及演唱形式》《福安畲歌的音乐特色及文化内涵解析》等。另一类则是对畲歌某一演唱方式进行的特色分析。如陈庭星在《初探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中论述了畲歌演唱中的“旋法”特色。与此相似的则有牟学农的《浙江畲族民歌的旋法特征及其调式属性》等,而像吴碧玲的《福建畲族民歌“双条落”的艺术特点》和郭俊义的《浙江丽水畲族山歌的调式分布特点及内在联系》等皆是对畲歌演唱旋律中的特殊调式进行的艺术分析。

此外,在对畲族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特色的分析中,依然存在综合性分析的例子,如傅丽的《畲族民歌的人文背景及其形式特点》,从功能、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对畲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描述;郭义江的《畲族山歌的形式特征与本质》则是对畲歌内容形式、演唱调式的综合性论述。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对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特色地域性分析的文章,这就是萧坚的《景宁畲族民间文学特点初探》,这篇文章虽存在地域性,但其也可算,畲族民间文学地域性全面分析的代表。作者于此文中认为景宁畲族民间文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景宁畲族民间文学的中继性和源头性;二是自成体系别具风采——景宁畲族民间文学的完整性和地方性。从此分析中,我们认为此两点的适用面要远超于景宁。

二 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内因新探

以上综述不难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分析,往往局限于民间文学的外在形态,流于表面形式,只认识到民间文学作为口述艺术的传统性分析,却无法洞察民间文学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力量,而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绝非外在形式所能完成。一般认为,民间文学的各个门类都具有相应的固定形式,这是长久以来的历史传承,而其发生的变异多在于内容。“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民间口头文学流行于广大人民之中,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许我们会发现,在对畲族民间文学进行分析时,诸如表现了人民爱憎分明的心性,展现了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表达了民众不畏、敢于奋斗的精神等,皆是套路式分析,而作为民族特有的口头表达方式,民间文学的诸门类都应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色,但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的民间文学,除了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体性等外,它的发生、发展、成熟和继承必然联系着民族生存的内在动力才会得以长久流传,因此除了我们已述之外在形态的特色,它依然具有属于本民族的内质特征,而这种由民族自身发展的内质元素形成的艺术特色,笔者称之为“族内元”特色,而这正是民族认同与被认同的基础。

三 畲族民间文学的族内元特色的主要表现

在笔者看来,畲族民间文学的族内元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而这也是我们研究畲族民间文学所不可回避的现实。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3

关键词:羌族民间打击乐;艺术特色

21世纪是各国民族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期。中国打击乐除了在继承传统演奏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也开始吸收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打击乐。中国打击乐拥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世界打击乐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打击乐凭借丰富多彩的演奏风格和技巧,开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打击乐吸收了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但是还必须具备民族性,能够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中国打击乐民族性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非常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打击乐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很多,例如,手板,排鼓,编钟,木鱼,手锣,堂鼓,铙镲等等。钟是比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所发现的编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音域最广,件数最多的古代民族乐器,这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编钟在打击乐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当然,打击乐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民族艺术方面。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能体现我国民族性的民族艺术,打击乐在戏曲演奏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戏曲演奏中,打击乐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故事的起始,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还表现在戏曲的表演和唱腔等方面。打击乐特有的韵律对渲染戏曲环境非常重要。中国戏曲种类众多,受各地方言,民俗风情等现实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是不尽相同的。然而,打击乐在众多戏曲种类中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打击乐在戏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配合身段,伴奏演唱,调节舞台,渲染气氛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二、羌族民间打击乐的艺术特色

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依山而居,住房为石雕房和碉楼,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民风,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加之喝咂酒、唱酒歌等自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岷江上游的羌民族聚居区,流传和保存着丰富的民间打击乐表演形式。这种由民间艺人所演奏的打击乐,也称为“锣鼓响器”,是羌族民间在节庆、祭祀、婚丧及重大活动中进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来烘托不同场合的气氛。羌族民间打击乐,主要由鼓、大锣、钹、铛铛(马铃)、抛锣(小面锣)、铰铰(小镲)、吹吹(唢呐)七种乐器为组合,多为七人演奏,俗称为“七星将”。也有由九人组成的演奏团队,这符合羌人“以九为大”的传统理念。羌族民间打击乐,在长期的历史环境和生活习俗中,已植根于羌族民间文化之中,深受羌族群众的喜爱。

羌族民间打击乐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汶志记略》载:“……婚表之礼,饶有古风。冠婚常用鼓吹。”,足以表明,至少在明清时期中,羌民族就在各类不同场合中,以击鼓、吹唢呐的组合方式,来烘托活动内容的气氛。此后,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羌族民间打击乐吸取和借鉴了汉区锣鼓演奏的技法和曲牌,结合本地域的民俗文化,创新和丰富了民间打击乐艺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逐以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演奏风格的表现形式。

羌族民间打击乐,现流传的主要曲牌有:《过街锣鼓》、《龙灯锣鼓》、《闹山河》、《朝山》、《新朝山》、《长锤》、《十二长锤》、《拗锣》、《乱劈柴》、《牛碰圈》、《狗扯腿》、《一马三箭》、《菜籽花》等。唢呐吹奏,则按照不同场合内容,以固有的红白喜事曲调配合,有的则加进了现代流行歌曲曲调。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演奏中,鼓师为主要指挥,调控和掌握节奏的快慢变化。唢呐则依照鼓点的变换,在打击乐中进行穿插吹奏,并分有“单吹”、“双吹”、“套打”等格调。在民间打击乐表现形式上,羌族锣鼓有座式演奏、进行演奏和“甩锣”特技的表现方式。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演奏时,配合默契、节奏铿锵、气势恢宏。在打击乐器与悠长的唢呐曲调配合中,更显音乐层次清晰、音乐动感强烈和鲜明的生活气息、独特的地域特色。羌族民间打击乐多为师传和亲属传承。对不同场合的曲牌、曲谱能详记熟悉,方能达到炉火纯清的演奏技巧。

羌族民间打击乐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被列为阿坝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南民族大学“羌族文化保护工程”学术团队的极度重视。羌族民间打击乐受汉文化影响而发展形成,体现了羌族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而形成了复合型文化,是羌汉民族长期和谐共存的映证,适应了羌区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丰富和活跃了羌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其组合方式、曲牌、曲调、演奏技法等,在民族民间器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4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每朝每代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文化。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蜡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寻找体味本民族各种文化差别,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民族艺术特色。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运用,用现代的语言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立足本民族,并与国际接轨,创造出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

    一. 现代服饰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

    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各个国家的服饰文化与生俱来有着差异,

    民族服装品牌发展需要本民族元素文化,民族元素文化是品牌发展的支点。“只有最民族元素的,才会成为最全世界的”,特色服装体系形成和对外交流合作更需要本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我国服装设计在快速地完成了自身建设的初步规划、发展和积累之后,也必将会更加科学地面对教育深化和反思梳理等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尤其在积极地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的同时,在服装设计教学方面更应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导入!只有这样,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才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体现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教育体系,从而使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与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成果的交流、有机共享、良性互动。本民族的文化元素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区别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认可的标志。

    二.民族艺术对现代服装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汉服文化艺术看民族服装的创新,华夏民族由 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华夏民族的服饰是由各民族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但是,在56个民族之中,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数字来看,汉族在大陆占92%,在台湾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门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汉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

    从汉代起袍服被用于朝服,此后唐、宋、明等各朝代,均沿用衣袖宽肥、不使用衣扣的典型汉族服装,宽衣肥袖的服装也成为中原地区汉民族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无论从质料、色彩、式样、塔配来看,都设计的十分丰富绚丽。

    三.民族服饰应用创新型的服装设计方法

    综观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从中国元素在时装设计的体现上看,诠释中国文化,发扬民族主体意识,勿模仿与照搬,摒弃了颇多让人羡慕的本民族的丰富资源,盲目的追求国际流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穿着方式的更新,民族元素如何融入现代设计中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就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创新发展问题。

    如何创新?我们还要从现代的服饰设计着手研究。抓住民族元素的灵魂,让民族元素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性”服装流行的设计中。

    当今服装设计所要探索和追求的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古代精神融于未来精神,在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下所表现出不同的神气与韵味,进行艺术互补的强化和体现。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我们切不可忘记,民族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堆积,不是对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表面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之中的,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习俗风尚等浸润和深入地发掘中,去进行一种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体现、升华与创造,这样我们才能给现代人创造,提供适合其审美需求的美的气度、美的神貌、美的心绪、美的情境的服饰,才能创造出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新的中国服饰。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都很注重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吸取和应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将民族元素加以创新发展。比如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注重民族元素的应用与创新发展,大搞时装竞争,设计师们对民族传统服饰中的元素,进行大胆的吸收借鉴并创新,创造设计出了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时装,这些时装是能被现代人接受的。

    四.中国现代品牌服装设计民族化的重要方向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我们的现代设计意识起步较晚,设计师在处理民族元素细节上还有些生硬,有些刻意,形似有余,神似不足。但毕竟这些文化遗产是留给我们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师在民族文化发扬上将会更加得心应手。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元素,构建我国服装设计新思维。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服饰特色;文化意蕴

提起云南,人们喜欢用“神奇秀丽”、“五彩缤纷”等字句来形容。这里的确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拥有26个民族,自然风景迷人,民俗风情独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其中的服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堪称是“民族服饰的王国”。如:傣族的长筒裙,面料轻薄,色彩淡雅明快,结构简洁;彝族撒尼姑娘的“彩红帽”,以红、黄、绿、白、青、蓝、紫7种颜色丝绸配制,外沿镶制银泡,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黑发,走路时串珠左右摇摆,洋溢着青春、妩媚,极为靓丽。

再者,云南素有“民族文化的富矿”、“影视拍摄的天堂”等美誉,26个民族浩如烟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影视艺术创作素材的宝库。像《五朵金花》、《阿诗玛》、《花腰新娘》等生动地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魅力。其中,各民族独具异彩、赏心悦目的服饰,连同人文内涵、风土人情、民族歌舞、神采风貌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这一传播媒介,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的传奇故事,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文化学者金光在《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指出: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强调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总是包括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内容。事实上,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具体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①影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服装这一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化的形象,使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平面变为立体,犹如身临其境,活灵活现。同时,影视艺术又以特定的虚构形式去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服装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于电影艺术的道具,而且服装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标签,它向我们诉说着剧中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信仰、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信息。

服饰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着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流。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不论形式的古朴庄重或轻盈潇洒,色彩的艳丽或淡雅,都是每一个民族尊严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向心性、认同性的形象体现。”②所以,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大众趣味为标准,追求感性化,娱乐性,并与大众传播媒介、商业社会结缘”,③因而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涵盖多数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因此影视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同时,影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其中的服装通过一系列因素如剧情、演员、场景、音效等的烘托,显现出超乎生活服装的魅力,进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愉悦。近年来,正是由于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热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独特魅力。下面我们就以几部经典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来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1.电影《五朵金花》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五朵金花》拍摄于1959年。1960年它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在国外上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本影片讲述了在云南大理的“三月街”盛会,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姑娘闹出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副社长金花,其他4位金花也到蝴蝶泉边为他们祝福的故事。

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我们从一首白族民歌中的一段可以看出,白色确实是白族人民最为宠爱的色彩,并且与他们的服饰密不可分。

白白月亮白姐姐,

身上穿件漂白衣,

脚上穿双白布鞋,

披张白羊皮。

这首白族民歌中的片段,歌颂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白族姑娘。她身着白色的服饰,婷婷站立在皎洁光亮、清明如水的月色里,显得多么的晶莹光洁、纯洁美丽。正是月光如银,美人如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白族姑娘的美丽是和白色分不开的,是同皓月,是同白色的服饰分不开的。白色,正是白族男女服装的主色调。白族女子的衬衣、外衣和头饰上的缨穗,男子的对襟衣和包头,基本上都是白色。④白族人民对白色服饰如此偏爱,并不是说他们排斥其他色彩。其实,白族在突出白色的同时,也很注意白色与其他色彩的搭配,相辅相成。如白族妇女的衬衣多为白色或翠绿色,上衣外罩一件无袖坎肩,色彩一般为红色、蓝色、紫色或黑色。这样,衬衣与领褂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饰搭配总体给人一种明快、纯净的感觉。

镜头一描述:电影《五朵金花》影片开场,阿鹏骑着马前往三月街参加男子“赛马”比赛,途中巧遇一起赴会的副社长金花和姐妹们,由于她们的马车轮子坏了,停在了路途中,阿鹏是个出色的铁匠,他帮助姑娘们修理好了马车轮子这一镜头,此处的副社长金花一直是用草帽半遮着脸,显示出纯情少女情窦初开时娇羞的神情。白族服饰的魅力通过金花的装扮表现得淋漓尽致,“白色上衣,外套紫红色条绒领褂,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脚穿绣花鞋”,鲜艳的色彩,荡漾的花朵缤纷,展露出青春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拘束的表情又掩饰着欲望的膨胀。在观看影片时,我们的审美感官使我们穿越时空的障碍,与影片中的人物畅谈,依靠我们的想象去填补人物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同时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审美心理的变异又使得观众观赏时领悟到新的审美感悟,从而使作品生发出更多的价值和内涵,获得源源不断地生命力。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描述:电影《五朵金花》中人物的服装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与中期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那个时期,白族服饰的基本款式、色彩喜好承袭的是传统白族服饰风尚,其服饰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主要为:男女服饰均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美、以白色为贵。女性上装穿白色上衣,衣的后片比前片长,腰间系各种颜色的绣花围裙,外穿无袖红色或黑色金丝绒坎肩,在衣袖口、裤口上也绣上色彩艳丽的花边,整体装束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浓艳而又庄重,线条美丽苗条。其实,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白族很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喜庆、吉祥,穿着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红色还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颜色,也要用红色来点缀一下;男性的上装一般是白色的对襟衣和黑色的领褂;男女下装均是白色或蓝色的吊裆直筒长裤;男性头饰是白色或蓝色布包头,而女性的头饰有包头、头帕、帽饰等多种形式,因年龄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镜头二描述:影片结尾五朵金花一起出场的场景,她们的服饰装扮各具特色,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图1)

副社长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无领紧袖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此围裙束紧腰身,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女性的体态并给人一种朴实、精干、俊俏、大方的感觉;此外,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下装穿浅蓝色长裤,足穿绣花鞋,肩挎绣花包,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缀着一束雪白的缨,似缓进的旋律,给人无尽的飘逸、洒脱、秀美之感。

炼铁厂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蓝色坎肩,前面系浅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拖拉机手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红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畜牧场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浅绿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积肥模范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偏襟坎肩,前面系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下摆、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从总体上看,白族女性服饰给人一种简单中透出丰富,浓重中衬托出秀美的感觉。(如图2)

影片中男性的服装描述:

采药爷爷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套黑色右衽坎肩,再罩一件对襟灰色羊皮领褂,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

管闲事老叔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罩深灰色右衽坎肩,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腰系装草烟的黑色布腰带。从整体上看白族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阿鹏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黑色领褂,下装穿白色宽脚裤,头饰为白色布包头,垂下尺许。(如图3)

2.电影《阿诗玛》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电影《阿诗玛》拍摄于1959年,是根据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影片以阿黑、阿诗玛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塑造了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这两个撒尼青年的典型形象,颂扬了他们的传奇爱情故事,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阿诗玛》是一部反映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爱情悲剧电影,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取材于撒尼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得自然而富于生活气息。

镜头一描述:姑娘们在河边洗麻的镜头,那一把把甩出又拉回的麻不但是她们的劳动工具,也是她们传达美、渲染美的“助手”。尤其是姑娘们排成行边唱边舞时,她们靓丽的服饰色彩(白色、蓝色)与身边的山川、河水相互交融,互为一体,此处导演摄制了一个水中倒影的画面,更给撒尼姑娘的袅娜、多情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愈加显得美丽动人。(如图4)彝族撒尼人勤劳、美丽、善良、智慧、纯洁、勇敢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镜头二描述:影片开场阿黑头缠青布,身着黑青色布衣,下身配宽裆黑裤,就取自彝族“尚黑”的习俗,男演员“碗盖头”、“英雄结”头饰的选择,更显现出彝族男子英勇的气质。此外,影片中对于一些民俗细节的选定都十分的考究,如阿诗玛所戴的“彩红帽”(如图5)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扯下天上的彩虹做成姑娘的头巾”的民间传说来制定的,而这些环节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民族特色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我们将影片中的人物服装分为两类:一类,正面人物的服装;二类,反面人物的服装。(如图6)

正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阿诗玛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宽袖斜襟长衣,长略过膝,侧缝开衩至腰。长衣小圆领蓝底镶彩色花边,袖口、斜襟、下摆拼接一块蓝底布并绣有精美的花边,前面系蓝色围腰,下装穿蓝色宽脚长裤,脚穿勾尖绣花鞋,耳戴细环,手戴银镯,配挎一个长穗绣花包。整体装扮典雅淳朴,体现出影片中女性的纯洁、大方。

阿黑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白底镶蓝色布边的麻褂,头缠青布,下装穿宽裆黑色长裤,腰缠红布,左耳贯大环,脚穿黑色布鞋,浑身上下显出粗狂和强壮,给人以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反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热布巴拉的服装: 热布巴拉是封建传统贵族的代表,其上装为深色对襟衣,外罩对襟黑色绸缎领褂,并在领口、袖隆口镶无数的银泡,头缠黑布包头,下装穿黑色绸料长裤,左耳戴大银环,手戴银戒指。整体着装给人一种富贵、权衡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封建贵族蛮横霸道的特征。

阿支的服装:阿支依仗父亲的势力,蛮横无理,仗势欺人,上装穿暗红色对襟衣,外罩无领深红色绸料对襟领褂,领口、门襟、袖口镶银泡,头缠深灰色包头,手戴多个银戒指,下装穿深红色绸料长裤,整体装扮使其封建贵族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民族,因为时空状态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时期的不同心态、不同的意识和不同的文化、相对后人来说是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痕迹,而流行则是时代中某个较短时期的烙印。”⑤其中,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它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积淀,是长期的民族文化精华的积累。通过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珍藏传统与美学文化,并且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风采,为我们丰富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认识服饰特征,总结服装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元素为我们艺术创作、服装设计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资源。

注释:

①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4页

②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1月。

③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页。④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4月,第1页

⑤张星:《服装流行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星.服装流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6]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下)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民族特色艺术范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重要,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艺术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大学教师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文化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教师美育教化功能的强化等方面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通过校园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自然美默化作用及其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利用汉字书法课程应对“汉字危机”

中国书法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艺术,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消失。身处键盘时代,中国汉字在退化,许多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窘境,中国人面临汉字危机,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最近《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校应把书法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轨道,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汉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伴随全球化的到来,民族舞蹈不仅不应该停滞不前,反而应该创新与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保持本质与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课程是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民间文化感受与特定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的一种舞蹈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舞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针对各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加以创新,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民族舞蹈的开放性要求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恰恰是这种开放性才可以让中华传统舞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多措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例如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开设象棋、朗诵、编织等社团。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相互启迪,共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巧妙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艺术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例如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不忘记根本,不要丢掉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

[2]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

[3]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