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检疫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1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差异教学;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动植物检疫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12
[中图分类号] G40-057;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51- 02
0 引 言
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在智力水平、情绪控制健康状况、学习和生活经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别。这些因素都在一定水平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教学效果。广大动植物检疫专业的教师必须去认识和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是整个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差异化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选择,改善了传统教学目标设计带来的弊端。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所以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化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内容也需要做出对应的调整与设计。
1 差异教学的概念
本课题组人员通过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发现目前对于差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包括美国学者Diane Heacox、美国学者Carol Ann Tomlinson和我国学者华国栋的三种代表性的表述方式。他们都强调在班集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展开有差别的教学。他们对差异教学的概念理解的精髓之处在于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用多种眼光看课堂,其动力之源在于为学生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
2 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和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定位。教学目标的适当定位意味着教师或教学设计者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的类型,还要确定不同类型知识学习或教学的阶段。由于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3 制订差异教学目标遵循的原则
3.1 体现社会需求与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个体需求的统一
作为高校动植物检疫专业大学生的动植物检疫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要满足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对动植物检疫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我国教育部对大学生的动植物检疫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要求,我们要保证个体与社会的需求的统一。
3.2 体现学校的职能与任务的统一
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和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的这一性质和基本职能是不变的,但是高等学校的现时任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所以,要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改革。我们在制订差异教学的教学目标时也要针对现阶段的动植物检疫专业培养任务修订,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等人才来。
3.3 体现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与其新的发展水平的统一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两种水平商品的个体差异,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出更高更新的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发展。
4 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内容分析
差异教学越来越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是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设计的,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都是包含在教材中,教师只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其教学内容很单一且枯燥,不利于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设计出层次性较高的差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上达到适合动植物检疫专业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5 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5.1 针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准备水平进行差异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在做好差异测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准备水平的比例。这样我们在设计差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主要考虑达到基础性目标,以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主要差异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测查结果里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群体中高等水平的实际比例来调整补充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差异教学内容。
5.2 针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动植物检疫专业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同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做进一步的调整。每位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兴趣差异。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是专业教学与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内容特别地感兴趣时,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3 针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每一位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致使动植物检疫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在差异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共同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更愿意自己安静和独立地学习。所以教师更应该基于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来进一步开展和实施差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以提高专业教学学习效率。
6 开展差异教学过程中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学习的评价
在开展动植物检疫专业差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对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学习活动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基于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学习能力水平、专业学习兴趣和具体教学实践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同时,还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注:杨洪升,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丽霞,张立新.信息技术课程中“差异教学”的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16-18.
[2]张军征,.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4(3):11-14.
[3]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2(4):12-13.
[4]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7-22.
[5]高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J].中国电化教育,2005(3):24-28.
[6]钟智贤.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3):66-71.
[7]谢幼如.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28-31.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3
关键词: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064-05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我国就业制度实施的载体,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服务民生保驾护航。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学历低,就业能力差,缺乏生产技能,单纯靠城镇化吸纳剩余劳动力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冀西北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劳动力特点
冀西北坝上四县(张北、康保、沽源、尚义)辖区63个乡镇,1 116个自然村,面积133万hm2,人口107.6万。其中农业人口96.5万人,农村人口95.6万人,农村劳动力53.6万人(劳动适龄人口50.4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27.78万人,大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2%,女性劳动力25.82人,大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8%,16~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35%,36~50岁的中青年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27%,51~60岁的中老年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23%,15岁以下的半劳动力和61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小。[1]农业劳动力42.6万人(其中劳动适龄人口39.5万人),剩余劳动力16万人。冀西北坝上地区自西汉以来即为以牧为主、不事农耕、生活自由懒散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明清直到晚清才逐步形成半农半牧、农牧交错的经营形式。在人烟稀少、草原辽阔、生活闲散的情况下,[2]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日渐丰富,但素质低,惰性大,流动性差;只事农田,封闭自给;素质低弱,难于开发;依赖性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听天由命的思想十分严重,消极、逃避心理长期存在;饮食单一,营养不良,生活水准低,身体素质差的状况仍未有明显改观[3]。1980年后的年轻人,其就业观念及从业结构虽然有所改观,但故土情结依然很重。另一方面,由于冀西北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不高,从而致使该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可见,加强对冀西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冀西北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分析及转移就业情况
据统计,冀西北坝上四县共计农村劳动力53.6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有42.6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79.4%(其中从事种植业的约40万人,占第一产业的93.8%,从事畜牧业的约2.6万人,占第一产业的6.2%);从事第二产业的有3.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3%(其中建筑业2.32万人,占第二产业的69%);从事第三产业的约7.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3%(其中餐饮、服务业5.73万人,占第三产业的84.6%)[1]。而相对于工业和建筑业,该地区农村劳动力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1.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农村劳动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反映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升。随机对100名转移就业劳动力抽样调查(见表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6%,文盲半文盲占1.5%。可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这说明文化程度和转移程度正相关。
2.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及地域分布
调查发现: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结构为第一产业占16.36% (主要是畜牧业和种植业),主要体现在农业内部的转移。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包括运输、餐饮、服务、其他等)共占83.64%。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地域分布主要体现在县外省内就业的比例较大,[4]约占48.68%;而县内就业也占相当比例,在省外就业比例相对较少(见表2)。
3.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情况
调查表明,2011年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年收入均30 000元左右,比2009年增长了25.2%,在各种行业中,交通运输业的平均年收入最高,但增长幅度却在各种行业中最低。从事建筑工程的劳动力平均年收入2011年增长幅度比较大,年平均收入达40 000元左右。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年收入差别也非常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年收入几乎是文盲半文盲年收入的一倍,有技术特长的年收入是无技术特长的劳动力年收入的3倍以上。由此可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
4.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时间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时间在每年年初阴历正月十五左右。每年春节刚过,计划外出的年轻劳动力就开始三五成群,自由结对,探讨商量合适的务工去向。我们通过对张北县小二台乡100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的调查显示,常年在外务工连续三年以上没回家的有10人,这部分人多数是举家出走,他们有一定技术专长或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经过几年的拼搏,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基本适应了城市生活,有在城市长期定居生活的愿望和可能。年初走年末回的有51人,这部分人多数是未成家立业的青少年劳动力,家中田地由父母操持,外出的目的就是赚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忙时在家,农闲时外出有39人,这部分人纯属于季节性劳动力,农闲时到外面赚钱,农忙时回家种田,他们多数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孩子还小,既要在家照顾父母妻小,又要外出赚钱养家。
二、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服务不到位,有些乡镇村由于基础设施短缺、信息网络尚未建立、服务经费不足、工作人员少、素质低等原因,其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名存实亡,不能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有的甚至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信息,包括转移劳动力数量,年龄结构及就业合同签订、工资待遇情况、各种社会保险情况等都搞不清楚。有些条件好一点的乡镇虽有就业登记、就业供求信息服务、就业岗前培训,但由于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用人信息查询速度慢、信息量少等局限性,严重影响着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些县乡就业服务机构虽开展了一些免费职业培训服务,但由于技能范畴、工种类型、服务模式等条件限制,往往并不适合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因此,对于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就业转移服务机构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服务作用。调查显示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多数是自由组织,个体介绍形式,“马路现象”非常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抽样调查显示:85%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靠亲朋好友获得信息,而从转移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几乎为零。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中,接受过转移就业服务机构输出服务的仅为20%~30%。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就业培训少,转移就业岗位少
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着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种及岗位的选择和求职成败。在我们组织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如表1),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未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其中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分别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同比高出10和25个百分点。可见文化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目前,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少,主要培训基地是各类职业高中、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及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总体规模偏小,教学设备老化,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求。由于经费原因,冀西北坝上地区多数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免费培训计划,培训基地收费尽管偏低,但农民工仍无力支付,使得他们难以入学参加培训,职业技能也难以提高。据统计,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不到10%。多数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就业前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他们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而频繁跳槽,致使用人单位不愿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职业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就业培训少,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学习和掌握熟练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很难胜任专业技术类工作,因此他们只能集中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脏乱差险的工作,这就造成了次级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他们只能廉价受聘于用人单位。
(三)维权服务跟不上,就业服务受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屡受侵害问题日益突出,它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见图1),20%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8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有85%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被拖欠过工资,有25%的转移劳动力被无缘无故辞退过工作,多数人被辞退后,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无论是劳动力家乡还是转移就业城市,都对劳动力就业服务和维权服务有明文规定,但在具体落实上农村劳动力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企业主逃避为其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等现象屡禁不止。调查表明: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权益保障意识,在出现工伤事故时,90%以上的农民工很无助地选择了“私了”。
(四)资金保障乏力,投入明显不足
冀西北坝上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但投入仍然有限,一些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资按时全额发放都有困难,办公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更新更是难上加难。多数乡镇无财力举办大型的就业培训,因此接受过就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常少,一些乡镇没有培训基地或培训基地简陋,教学设施破旧,培训层次低,师资队伍薄弱和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促进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组织制度体系,强化服务机构功能
冀西北坝上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就业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及基础服务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各县要按照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完善服务的要求,加大对乡镇就业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乡镇就业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人员素质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首先各乡镇要做到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组织、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一是服务组织到位,要求各乡镇建立就业服务中心;二是服务工作人员到位,人员的配备,可根据乡镇社会劳动力的多少和工作量的大小来确定,一般为2~3人,人员编制可在乡镇现有干部中调剂使用或兼职工作,有条件的也可以向社会招聘;三是就业服务经费到位,要求乡镇就业服务中心所需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5];四是服务场地、设备到位,乡镇就业服务中心要有固定的、面积足够大的办公服务场所,要有现代化办公工具和信息网络设备;五是制度到位,要有明确乡镇就业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要有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规章制度;六是工作到位,要做好就业服务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普查、登记、建档、建卡工作,开展职业介绍,组织劳务输出,开展就业培训等工作,全面推进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其次是力争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站,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发展到基层。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首先加大信息收集力度、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要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城乡共建、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步实施、分级使用”的建网指导思想,各县、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简单、实用、易操作、稳定、可靠、安全、可扩充、兼容”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其次要尽快建立县级与乡镇网络连接,扩大信息网络覆盖面,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切实解决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覆盖的“瓶颈”问题。
1. 劳务信息平台建设
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打造出企业与农民工上下对接,跨地区劳务信息共享的互联网劳务信息平台。各县、乡镇、村要完善辖区劳动力信息,细化劳动力就业求职意向分类,为企业选择用人提供便利。同时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资料、手机短信、QQ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为外出就业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盲目性,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效性。
2. 信息资源库平台建设
加强农村劳动力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发利用工作,采取有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单位和公众提供服务。各乡镇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首先要建立辖区劳动力数据库,保证劳动力年龄、性别、特长、就业岗位需求等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其二要建立辖区劳动力转移流向数据库,能够准确把握辖区劳动力转移去向、转移数量,为上级部门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其三要建立用工企业档案数据库,掌握不同企业在本辖区用工情况,为待就业劳动力提供就业参考;其四要建立辖区劳动力培训数据库,记录劳动力就业培训情况,掌握就业市场对劳动力不同技能的需求情况,为以后劳动力就业培训决策提供依据。
3. 远程面试服务平台建设
为了避免农村劳动力盲目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的成功率,降低劳动力转移费用,可利用网络视频这个有效途径,实现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网上面试来解决跨地区见面问题。各乡镇就业服务中心要不断更新网络设备,提高网络带宽,为农民工远程面试提供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服务。
4. 维权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开放农民工维权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各县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要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办公室,专门受理农民工网络投诉案件,为农民工提供劳动仲裁、劳动保障和权益维护等服务,加强对外地就业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机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等侵犯农民工利益的行为。在帮助农民工维权网络服务的同时提高他们维权意识。
(三)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严重制约着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效率和就业质量,要依照“先培训再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以各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民办就业培训机构为依托,采取长期、短期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出与就业市场、企业要求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充分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农民工就业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由流动性向固定性的转变,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的转变。同时要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能力,增加培训人数。其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就业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其二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培训基地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渠道,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人数。其三是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四)支持非政府服务机构参与服务体系建设
县、乡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很难满足日益壮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要求,为了扩大及提升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要大力鼓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民办培训机构、民办劳务输出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就业服务。应用市场机制,采取就业服务盈利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形式吸引非政府服务机构参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确保非政府服务机构盈利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非政府服务机构搞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群众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格局。通过鼓励基层非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力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打下良好基础,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渠道。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加快河北省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冀西北坝上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依然繁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依然是该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好冀西北坝上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从长远看,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企业等的相互协调。我们要依托冀西北地区现有的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该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逐渐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保持冀西北坝上地区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l]张家口市统计局.张家口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4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积累生产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对进一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原因分析;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43-02
动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生应具备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很多地方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本文以贵州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分析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提出改革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需求的畜牧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1.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认识不够。动物科学专业属四年制大学本科,毕业后颁发农学学士学位。很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动物科学只是其理想专业落选后的备选专业。因此,很多地方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调剂生,这一现象在贵州大学更为明显。由于不是自己报考的理想专业,很多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识远远不够,他们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一个长期和猪、马、牛、羊、鸡、鸭、鹅打交道的农学专业。加之如果学校、学院宣传不够,教师不作为,那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不同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专业技术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西部地区实验技术队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10年全院有实验技术人员10人,其中具硕士学位0人,多以中职、高专毕业的教工子弟为主,2010年后招录具硕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4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但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还不高,实验队伍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3.学校对学生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根据我国各大高校对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存在实践教学课时少,学生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实践操作的现象。此外,从学校到学院,从指导教师到学生,均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都不够。例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然而,如此重要的实践教学在许多学生、许多教师,甚至许多高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整天忙于拿项目、发论文、报成果、评职称,学生实习阶段忙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再说毕业论文,1名教师指导近10名学生,临近答辩,将研究生的实验作为本科生的答辩内容,学院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试想这样的实践教学,能不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吗?能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吗?然而这却恰是我国很多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4.实践教学的考评及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高校目前都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毕业修完相应的学分即可获得学位。然而,对于能够很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P)、建模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并没有相应的学分,在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并未提及。此外,由于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许多理论课教师并未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大都由他们的研究生来代替完成;再加上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考评机制,这些都成为了影响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提高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效果的建议
1.加大宣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进一步加大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兴趣和认知,W校和学院首先应从每年的大学招生做起,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微信、QQ等各种媒介平台进行招生宣传,提高第一志愿报考人数的比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书本内容与专业相关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分析当年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介绍国内外大型养殖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穿插部分现代化养殖场的视频、图片等,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的抵触心理。同时,可邀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成功校友为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受校友们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提高实验系列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具体可做到:(1)举办各种实验技术相关的短期培训,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加脱产进修;(2)实施专家教授“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3)设立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专项科研项目,让他们找到在高校工作的归宿感和存在感;(4)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找到从事这项工作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监督及考评体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实践教学监督及考评体系,对严格落实教学大纲,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做到:(1)坚持校、院两级督导制,将检查与监督相结合,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落实相关工作;(2)限制导师每年指导学生数量,加大毕业论文力度,对于毕业实习弄虚作假、毕业论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学院应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给予通报批评和延迟答辩的处分;(3)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对SRT项目、建模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暑期三下乡等活动,给予相应的学分,拓宽学生实践教学的选择空间。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不同高校的重视。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专业性的优秀畜牧科技人才,对人才培养单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加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安芳,王玲,罗宗刚,等.影响动物科学专业生产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及改革建议[J].蚕学通讯,2015,35(3):46-48.
[2]孙淑霞,闫峰,杨月春,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188-190.
[3]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4]宁方勇,杜智恒,张忠远.试述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12):218-219.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5
(一)基本情况
机构建设。目前全区县以上114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2722个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全部对城镇各类失业人员和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开放。在全区12127个行政嘎查、村全部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基本形成了覆盖盟市、旗县、乡镇(街道)和村嘎查(社区)四级的就业服务网络。
培训人数。2008年自治区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3.89万人。各级农牧业系统“阳光工程”培训农牧民工8.3万人,培训补贴6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2940万元,地方财政3040万元。各级扶贫系统“雨露计划”培训农牧民工5万人,培训补贴3000万元。
权益保护。截至2008年12月全区通过现场排查和受理投诉拖欠农牧民工工资案件共计93件,共涉及6694名农牧民工工资9714.06万元。2008年农牧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76.6%。积极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3%,劳动用工登记备案率为40%。2008年率先全国实行全区流动人口免费办理暂住证,自治区财政列专款,由自治区公安厅统一印制,各地公安派出所免费发放,年内为104万农牧民工免费发放暂住证,为农牧民工节省开支500多万元。
社会保障。“新农保”试点除国家批准的10个和自治区确定的3个试点旗县外,还有8个盟市的29个旗县自行开展了试点,试点旗县(市区)达到42个,参保人数达到100万人。2008年全区参加新农合农牧民为1180.47万人,参合率达到87.58%,按常住人口计算参合率达到94.69%。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0.49亿元,前三季度为农牧民报销医药费5.88亿元,大病统筹资金使用率54.73%。
(二)主要措施
1 搭建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推动就业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全区12127个行政嘎查、村全部配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落实了工作补贴,并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和国家统一鉴定,基本形成了覆盖盟市、旗县、乡镇(街道)和村嘎查(社区)四级的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职责、经费、办公场所六到位。同时,强化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狠抓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重点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职业指导人员、信息网络技术人员及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政策、信息化管理等能力培训,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协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57%。
2 建立了区、盟市、旗县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发挥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导作用。盟市、旗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综合服务大厅,配备信息化管理服务设施,提供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培训与创业服务、劳动保障事务等“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建立村级服务工作站,选聘村级劳务协理员成为一种机制,为此,2009年自治区财政预算1200万元用于村嘎查劳务协理员的补贴,以此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形成了一套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促进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作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就业工作目标规划。将“4050”就业困难人员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政策延长到法定退休年龄,解决其三年补贴期满后再就业更难的问题,提高了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从政策制度上确保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统一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求职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实现了就业失业登记的网络化管理。启动实施了农村牧区“零转移家庭”专项援助行动,到2009年全区认定“零转移家庭”5.3万户,已帮助其中的4万户、4.7万人实现了转移就业。
4 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体系,为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立了覆盖区、盟市、旗县、街道(苏木、乡镇)、社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整体实施了劳动就业应用系统(二版)上线运行,实现了自治区级的数据集中及各项就业服务的信息联网。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切实加强了农牧民工统计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对外出就业务工人员实施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机构按要求做好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了企业停产、裁员、破产、农牧民工返乡半月报告制度,对农牧民工返乡回流的情况建立台账,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了解农牧民工的愿望和要求,对有一定技能的农牧民工进行摸底,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5 就业培训针对性更强,逐步走向制度化、专业化、长效化。为使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能够尽快转移就业,全区各地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工作。注重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五个结合”的培训方式,即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白行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全区农牧民工技能培训示范班,推动了劳务输出逐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并按照“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挖掘潜能、注重实效、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全区农牧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启动六盟市技能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试点工作,按照方便和贴近农村牧区实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和定向培训,培训机构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确定培训内容,建立完整的学员培训档案,加强后续跟踪服务。
6 农牧民工维权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全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减免农牧民工当事人的劳动争议仲裁受理费和处理费、集体争议案优先处理等措施,有效地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利益。各地区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监察、建设、工商、财政、劳动保障、银行、房管、审计、法院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牧民工工资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有关农牧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工作。制定和推行劳动合同范本,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按照行业特点统一印制了规范性的《劳动合同书》,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自治区适时地出台了《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各盟市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特别是在采掘、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全面推行工伤保险,并积极探索农牧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做好农牧民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2008年率先全国实行全区流动人口免费办理暂住证。落实城市
政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牧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专门加收借读费的政策,完善农牧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制度。农牧民工子女入学后,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
7 创新发展思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就业培训上,创新了培训模式;在创业带动就业上,把SYB+小额贷款运作模式加入了创业实训和后续服务,开展了创建创业园区活动;在农村牧区开展了“零转移家庭”转移就业专项援助活动,2009年在3个旗县开展了创建“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园区”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工返乡创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供求不对应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量的适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与为数众多的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并存,大量技能技术培训资源找不到用武之地与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急需培训并存。
2 解决偏远干旱和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区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调查发现,越是产业单一、经济落后地区,越是土地贫瘠或耕地较少地区,越需要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些地区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点地区,而正是这些地区劳动力免费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相对落后,基层干部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意识也相对陈旧,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也相对薄弱。
3 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就业稳定性不强。全区有组织的转移就业平均不足30%,赤峰市最高,但仍不足50%。转移就业人员从事灵活就业的比重偏大,季节性、临时性务工人员偏多,不能满足较大用工地或单位的需求。
4 各类培训资源整体效应发挥不佳,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各部门培训资源分散,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造成培训的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培训后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从目前情况看,一是培训覆盖面小。因培训能力不足,加之培训技术含量低或培训的针对性差,一部分农牧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受培训的比例还比较小。二是培训补贴标准低。因财力有限,许多农牧民工只能参加引导性培训,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的寥寥无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创业性培训难以开展。
5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村牧区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信息平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劳务信息不畅,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马路市场”现象很普遍,劳动力供需关系脱节,加大了就业成本。职业介绍形式和技术手段落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和劳动力供求预测信息,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就业信息沿用传统的人工传递方式。
6 培训基地设施设备落后,培训方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一是培训基地因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更新速度慢、周期长,实习技术设备简陋,且多是淘汰产品,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现代用工培训要求极不适应,农牧民工培训所获技能已远远落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业求职成功率很低。二是缺乏现代化培训教学方法,仍沿用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制约着培训效果,急需开发适应农牧民工培训的教学软件,促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三是教学培训场地受限,校舍、教室简陋甚至是危房,与加强转移就业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
7 资金保障乏力,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各级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投人明显不足。部分市县特别是贫困地区经费难以落实,主要依靠国家和省财政投入,致使培训基地简陋、教学设施陈旧、培训层次低、师资队伍和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二、加强内蒙古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加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当前就业形势和任务十分严峻,因此,各级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应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总体部署,切实把自治区党委“富民与强区并重”的要求落实到扩大就业上。要着力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应变克难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统筹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推进落实的意识和能力,并把这“四种意识和能力”体现在组织完成就业工作任务的实践之中。
(二)适应民生工作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努力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搞好信息化建设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托,是改善管理的得力工具,也是优质服务的有效保障。针对实施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和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职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实名制、动态化的电子档案管理,逐步实现上下级之间、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逐步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条件的盟市、旗县应尽快做到“一点登记、多点查询、三级联动”,逐步实现从自治区到社区和嘎查村五级联网。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要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新时期农牧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缺乏统筹规划、资金使用效益和培训质量不高、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把培训工作抓出成效。第一,要抓培训机构和资金管理。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标确认定点培训机构,建立培训绩效考评机制和培训机构进入、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围绕培训质量,参考培训标准,按时支付培训补贴,特别是对技术性较强、培训要求较高工种要保证培训时间,保证培训资金。第二,要抓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实训基地布局,尽快建成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互补的实训基地体系,每个盟市至少要有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实训基地,每个旗县要有一个能够满足当地用工需求、具有特色的实训基地。第三,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未来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扩大筹资渠道、实施“希望工程”,转变办学思想,拓展办学形式等途径,使农村基础教育有―个大的发展。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贯彻“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将免费培训和有偿培训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培训一批、见效一批的实际效果。第四,逐步实行就业培训向市场化模式转变。使目前由政府包办向由就业部门主
导、社会力量按市场化模式广泛参与转变,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路子。
(四)降低城市就业准入门槛
让农牧民工享有就业平等权,必须实行市场化就业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农牧民与市民应一视同仁,在就业领域、条件和机会面前一律平等。就业机会平等主要包括就业领域、就业工种、竞争条件、就业后的工资待遇等各个方面的平等。这是农牧民工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和权利,也是实现农牧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要积极借鉴户籍改革先行地区的经验,以中(小)城市为重点,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案。
(五)大力开展适应农牧民工特点的就业服务
一是劳动力流出地政府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参与,围绕准备外出就业农牧民的需求,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要健全旗县、苏木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劳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着力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县、乡、村在推进工作、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高实效等方面的典型作用。鼓励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和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定向输送劳动力,并搞好输出后的服务。二是劳动力流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外地农牧民工开放,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要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收集适合农牧民工的岗位信息,开发针对农牧民工的服务项目和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专门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集中为农牧民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全区联动、上下互通、信息共享、统一有序的四级人力资源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劳动力流入较多的城市要建设政府监督管理的零工交易场所,免费为农牧民工提供供求直接见面的平台。四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要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严格收费标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堵住不法分子骗钱的门路。
(六)加强农牧民工工资和用工管理
要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制度,一是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牧民工工资的现象。要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的建设,特别是要尽快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同时,要将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出现工资发放信用缺失现象的违法企业不仅要降低信用等级,而且要依法向社会曝光。二是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牧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目前,许多企业都以实行计件工资作为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借口,要通过加强专项检查、鼓励投诉等方式堵住这个漏洞。一旦发现劳动者工资扣除加班工资后低于最低工资的,要责令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劳动者赔偿金。三是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要制定适用于农牧民工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告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同农牧民工双方的权利义务。在农牧民工集中的地区和行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试点。
(七)积极稳妥地解决农牧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要根据农牧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农牧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牧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牧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参保的积极性。要强调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依法将农牧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牧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当前,要加快推进农牧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牧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牧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牧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同时,要研究解决农牧民工住房保障和子女入学等问题。通过建设“农牧民工公寓”,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将农牧民工纳入经济适用房范围,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公办中小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等方法,解决农牧民工后顾之忧。
(八)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激励机制
依据《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政策的规定,逐步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建设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尚未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职业介绍补贴政策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的方式开展免费服务。同时,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服务绩效与资金保障相挂钩的制度,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
(九)努力探索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新途径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扩大吸收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容量。把农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农机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增加农牧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容量。要积极鼓励和推进农牧民以创业促进就业。大力推广完善“一人创业带动一批就业”的“1+x”创业促进就业模式;着手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就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和跟踪扶持”与社区、企业、劳动者有机结合的“一条龙”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和小额贷款联动机制。
动物检疫专业范文6
市劳动局提出的《关于再就业服务中心规范运作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再就业服务中心规范运作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各级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设置、运行等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设置及托管范围再就业服务中心是隶属于主办单位,并受企业委托,对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进行托管和分流安置工作的服务机构,业务上接受当地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各级再就业办”)指导。
各企业主管部门(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行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凡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且下岗职工占本企业职工人数10%及以上,或下岗职工人数达到20人及以上的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工作站,其他有下岗职工的企业,也可以建立再就业工作站(含类似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业务上受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指导。
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工作站的人员,重点是实行劳动合同制之前(即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包括上述范围内破产、被兼并企业中经分流后确实难以安置的职工和其他需要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工作站的下岗职工。1984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合同期满的应终止劳动关系,合同期未满的可按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少数合同期未满而又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也要安排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工作站。
二、再就业服务中心和工作站(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站)的职责服务中心(站)的主要职责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缴纳个人和单位应缴的各项社会保险等费用,组织技能培训,开展生产自救、劳务输出和提供就业指导、职介服务。
服务中心(站)要为下岗职工建立档案,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教育,与各类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培训学校保持联系,为下岗职工提供有效的再就业服务。要准确填报和及时报送各类再就业统计报表,开设托管经费存款专户,坚持专款专用,并按时填报有关财务报表。
三、劳动关系处理凡进入服务中心(站)的下岗职工,企业应与其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有关内容,然后由服务中心(站)分别与企业签订委托协议,与下岗职工签订相关协议。经协商就变更劳动合同有关内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协议要明确下岗职工在中心(站)的期限和期间的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下岗职工进入服务中心(站)的期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一般不超过3年。
下岗职工进入服务中心(站)后,其劳动关系仍在原企业。期间经服务中心(站)介绍到其他用人单位就业并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服务中心(站)应解除与其签订的协议,原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由新的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流动手续。
下岗职工在服务中心(站)期间无正当理由三次不参加服务中心(站)组织的转岗转业培训,或经培训合格后三次无正当理由不接受服务中心(站)介绍合适就业岗位的,服务中心(站)可与其解除协议,退回原企业,由原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
进入服务中心(站)的下岗职工,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可按规定终止其劳动关系;下岗职工按协议确定的期限期满后仍未就业的,除协议另有约定外,服务中心(站)应与其终止协议关系,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失业救济待遇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服务中心(站)的经费服务中心(站)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下称托管经费)来源:盈利企业原则上全部由企业承担;非盈利的国有、市属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原则上采取企业承担1/3,财政预算安排1/3,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调剂)1/3的办法解决;各县(市)、区属的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原则上由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承担,确有困难的企业和部门,可提出申请,采取由社会筹集调剂一点,财政扶持一点等途径解决,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自定。
根据上述筹资原则,由各服务中心(站)按实际进入的下岗职工人数,向各级劳动部门提出用款申请,经各级劳动、财政部门审核,在企业自身承担的1/3资金分年度到位的基础上,劳动、财政部门分期核拨各自应承担部分的经费,保证服务中心(站)用款需要。关于改制企业中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即截止2002年12月31日前应退休)的下岗职工的托管经费,按《关于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若干意见》执行。
服务中心(站)的管理费用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原则上由企业(行业)自行解决。行业服务中心的管理经费确有不足的,可由行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签署意见,报各级再就业办审核,经各级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批准,予以适当补助。补助资金从各级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中列支。
五、服务中心(站)的帐户票据处理服务中心(站)接收下岗职工后,凭各级再就业办的批文和其主管部门同意开户的证明,经人民银行核准后,可到有关商业银行开立专户。
服务中心(站)财务往来票据,由各级再就业办向同级财政部门统一领购,根据需要核发给服务中心(站),限于服务中心(站)用于下岗职工的托管经费往来业务。各再就业工作站要按规定定期向行业服务中心报送托管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由行业服务中心汇总后,一并报送各级再就业办。
行业服务中心要向各级社保机构、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分别申请设立养老、失业保险专户,统一结算、代缴下岗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各企业再就业工作站仍按原渠道缴纳下岗职工的上述费用。
六、税费政策
(一)服务中心(站)免缴有关税费。
(二)企业(行业)及其服务中心(站)为分流安置下岗职工而兴办的生产自救性组织(包括从事社区、家政服务组织),需按有关规定申领工商营业执照。凡吸纳下岗职工占从业人员60%及以上的,填报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生产自救性组织认定表》,提交从业人员花名册、《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证》等有关证件,经当地劳动、财税部门核准后,自开业起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吸纳下岗职工占从业人员50%及以上不满60%的,经认定核准后,免征上述税费2年。上述生产自救性组织,其水、电、房租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按工业类标准收取;验讫登记时,工商、税务、卫生、医管、民政、公安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予以简化服务手续等方面的支持。
七、统计报表处理下岗职工进入服务中心(站)后,其劳动工资等报表的统计上报及统计口径仍分别由原企业按规定统计上报。服务中心(站)只负责统计和上报各级再就业办要求掌握的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