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决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1
1.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联系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首先,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专著较少,而且研究领域狭隘、信息滞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队伍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员。
其次,现有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操作性差,没有创新能力;对我国已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的经验也未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进行案例总结。这是我国管理会计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1.2核算手段落后
我国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而且现阶段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会计的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1.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
我国企业的决策者一般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财会人员观念陈旧,管理会计知识浅薄、应用水平不高。
有资料表明,即便是大中型企业,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会计人员仅占20%左右。多数企业的财会人员对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且分析能力差,很难将有效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1.4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有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2改进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协会,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学术理论研究工作
美国于1972年成立了独立的管理会计协会,不久,英国也成立了类似的学会,并分别出版《管理会计》月刊,向全世界发行,推动了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笔者建议我国也应尽快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协会。这个协会由会计师、工程师、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管理会计工作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协会可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议,出版会议论文集。如果我国成立了管理会计协会,并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将对我国管理会计工作与学术研究的开展以及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2.2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目前我国有中小型企业800万家左右,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经济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新经济的形成。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蒙代尔教授说:“由于以信息平等共享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出现,给那些贫困、偏远、被抛弃在高速经济增长之外的国家带来飞越的机会”。
在新经济下,网络系统以低廉成本提供了市场的、经济的、科技的、管理的各类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相对偏远、后进地区的企业的管理者与财会人员来说是绝对需要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把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
2.3大型企业及有条件的中型企业可通过网络联通,实行管理国际化
管理国际化使企业结构处于分布化与网络状态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能调动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自主创新主体。
企业的内部网、数据库可使所有企业单元获得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由于企业决策是由各部门如管理会计、设计、制造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制定,因而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各层次、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水平。在企业内部,网络成了企业生产、营销、服务、购物、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及企业内部人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物资、档案、资料管理等各环节,以及与子公司、合作伙伴、商等联系的主要媒体与实施场所,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行企业管理一体化。
例如,企业的产品设计,不但有管理会计师、设计者、制造者参与,各地的顾客也可通过网络参与,设计出自己所需的功能、结构、外型的产品(这是海尔公司多年的做法,深受顾客的欢迎)。在产品销售中,企业通过网络可与供销商保持实时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实现成品的零库存、原材料接近于零库存,增加时效性,而且降低库存成本。在产品运输中,对数码产品如音乐、信息等,可在网上直接完成运输,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在网上还可以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即无纸贸易。它具有迅速、高效、精确、低成本等特点,有改善企业管理、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提高国内外竞争力的作用。贸易方式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国内外有关市场的、经济的、金融的、技术的、管理的、物流的、人才的各类信息,并将整理分析过的信息供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以及本人工作使用;还可以在网上了解企业各部门(包括子公司)、各岗位的人员或单位实施、完成企业有关生产、库存、销售的数量指标与各项技术指标情况,并进行实时监督,以保障企业规则、任务、指标的完成。在企业管理一体化方面,值得推荐的是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方法。
2.4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提高我国管理会计水平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2
一、分销及任务: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分析
产品是分销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合理的产品设计是营销组合成功的关键。其中确定分销中的价值流转路径则是首要任务,它决定了能否进一步完善原有产品,或进一步开发推广新产品。产品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它必须具备某种能够满足人们特定需要和欲望的价值,这种为消费者接受的价值则是企业的收入源泉,也是企业利润产生的基础。实现价值转移的路径就是要做好产品的设计,使得企业确定产品的这些属性,以更好地完成分销及任务。
(一)产品价值流转相关指标 企业应当在设计产品的阶段,对产品进行成本收益的量化对比分析,只有在价值流转方面满足经济条件,并且存在明显优势的产品才有可能被进一步开发生产。首先了解一些与产品价值流转相关的指标。
(1)消费者总收益A。消费者总收益是消费者消费某一产品(服务)而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用货币来衡量的价值水平。它衡量了顾客为了能够获得产品(服务)对自己的满足,愿意为此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因为这个价值是相对于客户而言的,所以它的大小与客户的满意程度呈完全正相关关系。
(2)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不仅指生产产品所耗费的要素成本,而且还包含了运输成本等将产品(服务)传递到客户手中的所有成本。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基础生产成本C: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向市场提品(服务)而不得不使用的要素总市场价值。
非价格成本B:假设的一个指标,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服务)支付的非价格成本以外的所有费用。
(3)产品经济增加值。产品经济增加值是企业生产的总利润,其值为总收入与总成本之差,总收入即顾客总价值。它们的差值(D=A-B-C)就是该产品的生产消费为社会提供的全部增加值。该项增加值会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最终形成各自的利润。
(4)顾客让渡价值V。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差,它实质上是把生产者换做消费者来衡量自己消费产品(服务)而获得的利益大小,通常理性经济人会选择具有最大让渡价值的产品。
(二)分销成功的基本条件 要想分销成功企业的某种产品(服务),除了解以上几个指标外,还必须分析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的价值要求。首先,消费者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以消费者对商品(服务)最大的支付价格不会超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非价格成本之差,即顾客让渡价值(V)必须大于零。如果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过高,则他支付的总成本就会大于总价值,面临着消费的亏损。
可得: P≤A-B..................................................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 A,B,P 均为正数。
由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可知产品的经济增加值必须大于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客户都不会出现亏损,如此企业才会完成分销任务,并获得盈利。
可得:P-C≥0..................................................II
注:P 是产品(服务)的单价,且C、P 均为正数。
当企业同时满足了条件I和II时,产品才可能被客户所接受,才能为企业创造最终盈利的可能。将上面两个关系式整理可得成功分销产品的充要条件为:产品(服务)的经济增加值是正数并且足够大。因为只有当产品的经济增加值不小于零时,产品(服务)的所有者才有可能发生转换,即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最终才可能同时为客户和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因此,经济增加值大于零是产品成功分销所必须具备的价值条件。
其次,当经济增加值足够大时,能够让企业在同类竞争对手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也能保证企业的利润量。一般而言,在运营成本上,运营成本较高的企业对经济增加值的承受能力要强于运营成本较低的企业;在运营效率上,运营效率较高的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承受力大于运营效率较低的企业。
二、价值转移:支撑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一)分销渠道决策任务 在分析支持分销决策相关的价值信息之前,必须准确划分分销决策渠道的重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概括让企业会计为其提供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从整体上来看,分销渠道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包含设计分销渠道、选择分销成员、严格管理渠道三个分支。
(1)设计合理的分销渠道。从概念上讲,这一部分主要指相关营销部门,针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的性质、目标客户偏好、市场定位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构划整个企业的销售网络,同时确定整个分销过程的运营模式的动态过程。细分该过程为:分销渠道的层级结构、渠道分布密度、选择何种分销商等。
(2)甄选合格的分销人员。前期整体销售渠道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要选择分销中的关键元素――分销商(人员)。甄选分销商(人员)对企业产品(服务)能否有效率地铺销出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产品(服务)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战略设计来制定自己的选人标准,并严格执行。一些基本的因素在该阶段必须考虑周全,比如分销商(人员)的诚信度、销售网络、市场声誉等。
(3)分销渠道的管理。企业仅仅设计了好的分销网络、甄选出了优质的分销商,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仍然无法顺利完成分销任务。只有准确激励渠道人员、及时客观评估分销业绩,有效地运行对分销渠道的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最终完成分销任务。
(二)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 管理会计中的分销决策,主要是指价值流转信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梳理发现,无论是在设计分销渠道,还是甄选分销人员环节中,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都是企业产品(服务)的特性、客户的需求、市场的划分等等因素。从价值流转这个角度看待企业的分销渠道决策,它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组成部分:
(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根据经济学常识可以知道,经济人是理性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产品(服务)的制造商跟中间传递商的自身利益不一样,他们的立足点肯定是不相同的。在中间商眼里,他们并不会把自己认定为制造商整个链条上的链节,他们先看中的是能从客户那里获利的部分,其次才会着眼于制造商的销售的获利。因此协调好各个销售组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于维护整个分销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制造商作为整个分销体系的龙头,有责任和义务“指挥”好各分销商,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其完成分销任务,然而正确认识分销成员的自身需求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分销商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正常的需求无非是获得利益,那么制造商就能够针对其利益有的放矢了。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入消费者手中,会形成一个利润分配,以利益的形式停留在价值链中每个成员的手中。如果该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基本公平合理,能够达到各取所需的目标,那么分销商也就会听任制造商的“指挥”,避免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使得分销体系稳定运行。
以上分析的是两类成员之间的两种关系,即,制造商和分销商,分销商内部之间构成了组织内部的价值信息流转。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说明了价值链中所有部门的利润分配问题,利润分配是否合理,对产品(服务)制造商和分销商都有很强的制约性,合理的分配能够促进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激励与被激励作用,也能推动分销商之间的合作效率。所以,价值流转信息对企业的分销决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也是财务部门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之一。
(2)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企业分销渠道管理不仅包含对各个分销渠道成员的激励,还包括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另外一个方面――评估单个渠道成员的效率,优化分销渠道或者人员的配置。评估销售人员的业绩,首先必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指标体系;其次要选定一个样本数据,也就是对成员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工作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按照标准流程,根据每个人员的实际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与之前制定的标准体系进行比对。很明显的是,评估分销人员业绩的指标影响因素有很多,不仅繁杂,而且数量多。比如在同行业间,可以比较分销数量、顾客满意度、服务态度等;不同行业间,又会出现其它的评价指标。所以选定一个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指标不仅方便,而且还容易被认可,价值流转相关的信息则是一个符合标准的良性指标。制造商制定这些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分销过程中的人员划分层次,高效创造价值的和低效率甚至零效率的,进一步的根据情况来优化整个分销系统。为了能够识别出给企业高效创造价值的人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比较他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分销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最后留得的分销利润等价值流转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企业的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和组织之间的价值流转信息一样,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也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提供,同时这也为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渠道成员业绩评估提供了最重要的原始支持数据。
三、分销决策相关要素分析
由本文的第三部分可知,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和单个组织内部的信息流转构成了管理会计中支持分销决策的理论体系。上文对这两个价值信息流转做了理论分析和介绍,分别说明了他们对分销成员的激励和业绩评估作用。以下将从计量的角度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两种类型的价值信息流转中所包含的内容,给出一个更为直观的表达形式。
(一)如何计量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价值信息流转本质上就是产品(服务)从制造商最终流转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最终在各个成员之间分配的分布状况。整个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由分销商成本、分销商利润、毛利润构成。
(1)计量利润差值。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利润差是体系运作的唯一动力,也是制造商“指挥”各个分销商(人员)的有利工具。它的计量很简单,就是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高出进货价格的差值。利润差值越大,说明该分销商(人员)在销售该商品上的获利效率越高。在实际运作中,更多的企业偏向于给分销人员提供“提成”或者是佣金。“提成比例”或是佣金率(即佣金占销售额的比例),由企业和分销人员事前商定。与利润差值相比,其只不过是更换了形式而已。更一般地,可以这样来计算利润差值:利差= 单价×佣金支付率。
(2)计量毛利润。和其它毛利润计量方式一样,这里的毛利润指的是在分销体系中,分销商在一定分销阶段中,总的产品(服务)销售收入与对应的总成本之差。毛利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分销商销售某种产品(服务)的绝对获利能力,只有毛利足够丰厚时,核算净利润后才能有较高的竞争力。这里的毛利润不同于上面讲到的第一个利润差值指标,利润差值代表着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而毛利润则是包含了销售数量,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所以根据利差的概念可以很容易得出,毛利润的计算方式: 毛利=单位产品利差×产品销售数量。
(3)计量分销成本。这里所讲的分销成本,是跟分销服务有紧密关联的所有费用之和。在整个分销体系中,制造商作为“指挥”者,他们对分销商该如何进行分销活动,有一定的指示和要求,而分销商在获利的诱惑下,一定程度会听从制造商的安排,所以在分销或是转销(从一级分销商给下级分销商的行为)过程中支付的所有成本,就构成了分销成本。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客观要求,制造商必须事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所有分销成本,从而更好地“指挥”分销商。整个分销体系涉及范围广,影响因子多,所以普遍来讲分销成本还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运输费用:产品从产地运往分销处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以及途中的保险、护理费用之和。
存货存储成本:指分销商承担的产品库存费用。跟生产者的成本类似,存储成本分为与存货数量无关的固定存储费用,和与存货数量成正比例的变动存储费用,两者之和为存货存储成本。
流动成本:分销商为了持有相应数量产品而不得不占用的资金,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其它成本: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听从制造商“指挥”,满足其特定要求所支付的额外成本。
(4)计量分销净利。分销净利是相对于分销毛利润而言,它是分销商在分销过程中最终所获得的纯利润,在分销毛利润的基础上扣除下一步分销所产生的成本,剩下的就是分销净利。在整个分销过程中,两个主体,制造商和分销商是一种互相依赖共存的关系。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帮其分销产品的服务,不得不向分销商支付“提成”;分销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获得这部分“佣金”,必须为制造商提供分销服务。仅仅有利益的驱使,还不足以让分销商为制造商提供服务,他们首先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报酬和支付的成本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这种等价互换的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如果分销商比较得出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那么有可能终止交换,或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降低服务的质量以减少成本,对制造商而言,无论分销商采取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方式,都会对自己的分销体系产生不利冲击。因此,明智的制造商不应当只着眼于满足自身利益,而极力榨取价值链中的利润,还应该具有远见,综合考虑分销商的收益成本,使其有足够的动力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分销任务,维护整个分销体系的均衡。这就要求制造商必须时时关注这些组织间的价值流转信息,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忽略分销渠道中成员们利益失衡,最终导致整体分销网络的崩溃。
(二)如何计量组织内的价值流转信息 组织内价值流转信息主要讨论了制造商对分销成员的业绩考量。销售净收入是对业绩考量最为直观的指标,所以与销售净收入有关的销售总额、销售成本等都应该是计量该流转信息的相关度量标准。
(1)销售总额。销售总额的计量,应当是一个销售时期内,所有分销商的不同渠道为同一个制造商销售同一种产品的总的销售收入。它是所有分销商销售数量的简单加和。只要掌握了每个分销商的销售数据,就不难得出最后的销售总额,值得注意的是,销售总额应当是同一个销售时段内的数据相加。
(2)总分销成本。制造商为了获得分销商提供的分销服务,必须为其提供相应地“佣金”或报酬。由于分销商并非只有一家,所以该成本也是离散的,需要采集所有分销商的单独成本进行加总。在核算总的销售成本时,必须考虑到三部分内容:
第一,简单分销成本:制造商和分销商交换服务而支付的“佣金”或报酬。典型的基本分销成本有以下两种形式:
佣金:给定一个佣金比率,以实际取得的销售总收入为基数,计算分销商应得的报酬。可能还有一定数量的基本收入。表达式为:佣金=固定报酬+销售额×佣金比率。
毛利润:一个计算时期内,总的分销收入与分销进价成本之差。计量如下:毛利=产品销售总额-产品进价总额。
第二,分销活动成本:分销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宣传、广告、人员培训等,是促进分销活动顺利进行所要花费的其它成本之和。
(3)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属于制造商的未收回资产,是分销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立即支付货款而产生的,对企业的现金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其具有时间价值,所以这部分被无偿占用的资金实质上是机会成本,因此应当计算其价值:
应收账款资金成本=(期初应收账款余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制造商资金平均利润率。
通过以上对销售总额和分销成本的分析,能够很容易得出分销利润。分销利润大小不仅证明分销商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强弱,还是制造商作为考核分销体系中渠道成员效率的重要指标,和改进分销网络的主要参考。
四、分销决策相关信息披露
上文已经分析了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所有内容,最后根据会计的原理,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如下:
表1的主要用处在于预测分销渠道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检验分销渠道的实际运行是否有效率;表2可以用来搜集评估分销商业绩的数据,并作为比对标准,从而能够进行相应地激励和督促。
五、结论
本文着重以分销网络设计中价值转移的全新视角,分析了管理会计对分销决策的信息提供问题。在分析分销过程中相应价值流转的信息之后,尝试着把分销功能和财务会计的价值分析职能相互结合, 初步搭建起了支持分销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经过检验,发现该支持体系基本能够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充分合理的分销决策,最为重要的是该体系给出一个启示:制造商必须理智衡量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以保证分销商的相应动力,维持整个分销系统的持续运行。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3
[例1]某企业专门生产A产品,年生产能力为100000件,销售单价为108元,详细资料见表1中的A3:CIO区域。由于销售问题,该企业目前尚有30%的剩余生产能力未被利用。现有某客户希望该公司常年为其生产A产品25000件,并在产品改进上有一些特殊要求。改进产品需要另外购买一台专用设备,全年另需负担固定成本40000元,每件产品的客户给价78元。根据这一情况,做出是否接受该订单的决策。
分析:客户出价78元与产品的单位成本80元相比,每件产品亏损2元,这还不计算接受该订单而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从传统财务会计观点看,接受该项订单是不合算的。但从管理会计决策分析角度看,接受该订单是在剩余生产能力范围内,除了专属固定成本需要考虑外,原有的固定成本并非该项决策专项成本,在决策时不需要给予考虑。在没有更好选择情况下,比如没有其他给价更高的订单,只要对方出价高于变动成本,并在补偿专属固定成本后还有剩余边际贡献,接受此订单还是有利的,因为剩余边际贡献能够分担部分固定成本。
创建Excel分析模板,录入基础资料数据,定义如下公式:C13=C5+C6+C8,C14=C4-C5-C6-C8,C15=C14*C11,C16=C15-C9,C17=IF(C16>0,″可以接受订单″,″不能接受订单″)。公式定义完毕,决策结论立即显示出来,如表1所示。
二、生产哪种产品更有利
[例2]使用甲设备既可生产A产品,也可生产B产品,所生产的产品都能做到产销一致。考虑到市场竞争,要么生产A产品,要么生产B产品,否则缺乏竞争优势。经技术部门测算,该设备每月最大生产能力为680机器小时。A产品售价为29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7元,单位耗用机器工时1.5小时;B产品售价为3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1元,单位耗用机器工时2小时。在现有生产能力的条件下,生产哪种产品较为有利?
分析:不论生产哪种产品,现有生产能力下的固定成本是一致的,因此在决策分析中不需考虑固定成本,应用边际贡献分析法即可得出决策结论。
建立Excel分析模板,如表2所示。有关公式定义如下:B9=B6/B3,B10=B9*B4,Bll=B9*B5,B12=B10-B11,C9=B6/C3,C10=C9*C4,C11=C9*C5,C12=C10-C11,B13=IF(B12>C12,″生产A产品″,″生产B产品″)。决策结果自动显示出来,见表2。
三、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例3]某企业需要某种零部件2500件,自制时的单位成本240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180元,分摊的单位固定成本60元。该零部件外购时的单位成本为220元,在零部件外购后,原来用于制造该零部件的生产能力(设备)也没有其他用途。企业应选择自制零部件,还是外购零部件呢?
分析:从表面上看,外购零部件的单位成本220元小于自制零部件的成本240元,外购有利。但从自制成本的构成中分析可知,零部件自制所负担的固定成本即使是在外购时也会同样发生,因此这部分固定成本是两个方案的共同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只需将自制方案的单位变动成本与外购成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例4]某企业每年需配套用某种零件3600件,过去一直依靠外购,购进成本180元。现在该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有不能移作他用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生产该零件,如果自制,每年还需要增加固定成本支出90000元才能彻底满足要求,测算零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60元。据此做出是否外购的决策。
分析:自制方案是在原有剩余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固定成本的投入后进行的。与原有剩余生产能力相关的固定成本费用属于无关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但为自制而新增的固定成本支出属于专属固定成本,在决策时必须予以考虑。
设业务量为x,成本平衡点业务量为X0,外购方案预期成本为Y1,单价为P1,自制方案预期成本为Y2,单位变动成本为P2,专属固定成本为F2,则:
Y1=P1X,Y2=F2+P2X,
当Y1=Y2时,X=X0=F2/(P1-P2)
设计Excel分析模板,定义好相应公式,即可得到如表4所示的决策结果。
[例5]某企业零部件需用量为1500件,单位变动成本36元,外购单价41元。外购时可以将设备出租,出租设备能够取得16000元的净收入。试分析该企业选择自制方案有利还是外购方案有利?
分析:在进行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时,也可以考虑将剩余生产能力(设备)出租,采用零部件外购的方式。在进行不同方案的对比测算时,将所获得的租金收入作为自制零部件的机会成本,或者直接冲减外购零部件成本。计算分析与决策结果见表5。
四、产品是否应该继续加工
[例6]某企业生产A半成品180000件,销售单价58元,单位变动成本18元,固定成本总额为120000元。如果把A半成品继续加工为完工产品B,则售价可提高到68元,但单位变动成本要追加8元,同时要增加固定成本50000元。A半成品是否需要继续加工?
分析:半成品A继续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均为无关成本。若半成品A继续加工成完工成品B后所增加的收入大于继续加工过程中所追加的成本,则以继续加工方案为优;反之,则以出售半成品A为优。
设计如表6所示的Excel分析模板,录入数据,定义好公式,即可得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该企业应将A半成品继续加工为B完工产品。
[例7]某企业在同一生产中可加工出A、B两种联产品,并且这两种联产品在分离后既可以立即出售,也可以进行继续加工后再出售,具体资料见表7。据此分析和做出A、B两种联产品是否需要继续加工的决策。
分析:联产品继续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均为无关成本,不必进行考虑。如果联产品继续加工后所增加的收入大于继续加工过程中所追加的成本,则继续加工的方案为优;反之,则以出售联产品为优。
设计如表7所示的Excel分析模板,定义好公式,录入数据资料,即可得到计算结果。
结果表明,联产品A在分离后继续加工再出售较为有利;而联产品B则应在分离后立即出售,否则继续加工后再出售反而会增加损失。
五、亏损产品是否停产或转产
[例8]某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具体情况如表8所示。D产品存在亏损现象,但用于生产D产品的设备又不能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分析D产品是否需要停产。
工作表中的公式定义如下:B10=(B5-B6)*B4,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智能完成C10、D10、E10这三个单元格公式的定义。B11=B10-B7,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完成C11、D11、E11这三个单元格公式的定义。B12=B11+C11+D11+E11,B15=(B5-B6)*B4,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完成C15、D15这两个单元格公式的定义。B17=B15-B7-$E$7*B16,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完成C17、D17这两个单元格公式的定义。B18=B17+C17+D17,B19=B12-B18,B20=IF(B19>O,″不停产″,″停产D产品″)。假定A、B、C三种产品分担D产品固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0%、25%、25%,录入资料到工作表中,分析结果自动显示出来。
[例9]某企业上年度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有关资料如表10所示。
设计如表11所示的Excel分析模板,录入有关数据资料,并首先对上年度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有关单元格公式定义如下:BIO=(B5-B6)*B4,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定义C1、D10、E10单元格公式,B11=B10-B7,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定义C11、D11、E11单元格公式,B12=B10+C10+D10+E10,B13=B11+C11+D11+E11,B14=B7/(B5-B6),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定义C14、D14、E14单元格公式。
从计算分析结果可知,丁产品为企业唯一亏损产品,测算的丁产品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为7407件,而市场销售量有限(7000件),该产品目前要实现扭亏为盈是不现实的,这就要寻求停产或转产的出路。由于丁产品能够提供378000元的边际贡献,所以停产方案予以否定,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转产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呢?
根据市场调查,甲产品的增销潜力较大,乙产品、丙产品和丁产品的增销潜力均不大。如果将生产于产品的生产能力转到生产甲产品上,在产销平衡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甲产品1000件,生产甲产品时还需增加固定成本100000元。转产是否有利,需要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在表11中,公式定义如下:B17=E7+100000,B19=(B5-B6)*(B4+B18),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完成C19、D19单元格公式的定义,E19=B19+C19+D19,E20=B20+C20+D20,B20=B19-B7-B17,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技术完成C20、D20单元格公式的定义,E21=E19-B12,E22=E20-B13,E23=IF(E22>0,″转产″,″不转产″)。
随着数据录入工作和公式定义工作的完成,计算分析结果自动显示出来,如表11所示。
六、最优生产批量的确定
假定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售连续进行,此时产品批量决策的数学模型为:
公式中的全期是指某一时期,如年、半年、季度等。
[例10]某企业全年需要生产A零件120000个,专门生产A零件的设备每天能生产500个,每天领用50个。每批零件生产的准备成本为18000元,单位零件全年的平均储备成本为12元。据此做出最优生产批量的决策分析。
设计Excel分析模板,如表12所示。定义公式,录入资料,决策结果便自动显示出来。
七、哪种生产工艺较经济
[例11]某企业计划生产一种产品,现有两种生产工艺方案可供选择,甲生产工艺下的单位变动成本为35元,年度固定成本为500000元,乙生产工艺下的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年度固定成本为400000元。如何对这两种生产工艺进行选择决策?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4
1 利用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定价
边际收入是指在一定销售量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销售总收入。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的销售量基础上每增加一个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总成本。当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边际利润等于零,此时利润最大,对应的销售单价为最佳单价。
运用该种方法进行定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找不到边际利润等于零这一点,则最优售价为不小于零的边际利润中的最小值所对应的销售单价。另外不能因为在边际利润不等于零时可能找到可获最大利润的售价而否认边际利润等于零时即最优售价这一结论。
2 需求价格弹性在定价中的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对其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可以用来衡量价格变化率和由其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变化率的比值称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价格变化百分比
根据供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弹性系数恒为负数,为运用方便通常取绝对值。当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化幅度大于价格变化幅度,只要价格稍有变化就会引起需求量较大变化;当弹性系数绝对值小于1时,需求缺乏弹性,价格有较大变化时,需求量只有较小变化;当弹性系数绝对值等于1时,需求单一弹性,价格引起的需求量变化幅度等于价格变化幅度。
因此在定价时,对弹性大的商品应适当采取调低价格的方法;对弹性小的商品,因为当价格变动时需求量增减幅度很小,对这类产品不但不应调低价格,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调高价格。
3 利润无差别点法在定价中的应用
利润无差别点法是指利用调价后的预计销售量与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定价的一种方法。
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是指某种产品为确保原有盈利能力,在调整售价后至少应达到的销售量指标。
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固定成本+调价前可获利润)/(调整后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在定价时,如果调价后的预计销售量大于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则可以考虑调价;如果调价后预计销售量小于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则不能调价;如果调价后预计销售量等于利润无差别点销售量,则调价与不调价的利润一样。利用利润无差别点法进行定价,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最大生产能力和剩余生产能力是否可以转移,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其他贡献边际等因素。
4 以总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预计销售单价=(预计总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售量
预计总成本应按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期间成本确定。在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应将有关的固定成本合理地分配给各种产品,确定各种产品的总成本。目标利润也应按每种产品来预测。
5 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5.1 按单位产品成本及相关收益率定价
(1)在完全成本法下:预计销售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销售毛利率)。(2)在变动成本法下:预计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边际率)
5.2 按单位成本加成定价
预计销售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加成额=单位产品成本(1+加成率)
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即单位制造成本,加成率是销售毛利与制造成本之比;在变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即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加成率为贡献边际总额与变动成本总额的比率。
6 最低极限价格基础定价法
在企业生产能力有剩余且无法转移时,接受新的加工订货,只要定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即可获得贡献边际或减少亏损,此时的最低极限加工价格就是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如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突然缩减,迫使企业不得不削价销售,这时只要定价略高于单位变动成本,就能对固定成本有所补偿,虽不能完全保本,但总比生产任务完全停顿损失要少。
7 保本基础定价法
企业为了扩大或维护原有的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可采用保本基础定价法。只要销售价格大于或等于保本销售价格,企业就不会吃亏。
保本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专属固定成本/预计销售量)
8 保利基础定价法
企业最终的经营目的是盈利,如果企业的目标利润已定,其他相关因素也已知,就可以反求销售价格。
保利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专属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售量〕
9 新产品定价策略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5
一、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脱节严重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受到周围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社会环境的变化会致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产生变化,进而影响着管理会计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令其一并产生变化。现阶段,受到管理会计的理论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不吻合的影响,我国仍存在部分企业没有应用管理会计。虽然有的企业采用了管理会计,但他们更侧重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将管理会计中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监督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来。而对于新型的管理会计,如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理论等,更符合西方国家的发展状态,不完全符合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现状,由此,新型管理会计正处于从西方国家向我国引进的阶段。
(二)管理会计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现阶段,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而言,现代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并不广泛。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工作者大约有1500万,其中,40万具备高级会计职能,大概有500万具备中级会计职能,但持有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却不足8000,这就使得国内大部分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的工作上只能依靠具备高级会计职能以及一部分中级会计职能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我国企业发展中,有超过85%的财务人员做着会计核算的工作,他们注重于记录与核算,对管理会计也是一知半解。即使现代企业聘用了财务总监,但也会由于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导致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难以发挥出管理会计的职责。
(三)管理会计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加剧,管理会计作为对企业的管理行为,其不仅是对企业领导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还是对领导者管理意识的检测。但由于我国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这使得我国对管理会计机构的设置和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统一规范,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财务部门和成本部门承担着管理会计的任务与职能。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和工作人员,与财务会计相比,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若要做好管理会计的应用工作就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具备更强的职业判断力。
二、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应用中所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管理会计能否在企业发展中得到有效的推广与使用,这与管理会计从业者能否将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会计的教育与研究机构、会计的工作团体以及现代企业应当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各负其责,并又通力合作,在对先进的管理会计实践工作进行创新和推广的同时,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力量来进行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推广工作,增加管理会计的影响力。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会计工作团体以及现代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对管理会计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对各企业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有效指导。
(二)有效建设管理会计工作人才队伍
拥有一支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从业队伍,才能有效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现代企业要应用管理会计,就需要聘用具备管理会计技能的人才。当前,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愈发迅速,但国内具备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的只有8000人,这可谓是供不应求。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西方国家以及国内成功企业引进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并让自己的财务会计学习西方国家或国内成功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经验;没有条件的企业则可以鼓励财务会计学习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他们提供与管理会计学者、机构、有经验的成功人士交流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发展与进步的管理会计模式与机制。
(三)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领导显然已成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若一个企业领导不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就难以考虑到会计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能力。为此,政府应当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让企业者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重视。同时,企业应当树立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让企业在发展中遵守企业文化,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另外,作为高等院校,应当在管理专业中增设管理会计的课程,让
大学生提前接触管理会计,增加对管理会计的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环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着企业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应用中的问题,我们应当促进管理会计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决策范文6
一.决策有用观
所谓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益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投资者投资需要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对传统历史信息的关注转向对关注未来信息;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定量信息、财务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非财务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决策为目标。决策有用观的的主要观点认为: 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且择优;不过分追求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二.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包括两方面: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的责任;资源的受托方负有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受托责任观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是: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为了客观、有效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区别
会计目标的认定,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数量化信息,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有用,受托责任观是从委托的关系出发,认为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记录和报告资源受托者得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会计的着眼点,决策有用学派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因为财务报表是会计信息的物质载体,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经营责任的全面揭示依赖于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因而强调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的有用性。
信息的内容。对于如何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受托责任学派认为损益表是核心, 强调信息的客观性; 而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 现金流量表是核心, 对委托者所需要的信息和所作的决策有必要进行补充披露。
信息的用途。是否将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纳入财务会计体系中来,受托责任学派认为,应向现有资产的提供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借以认定和解除受托经济责任,不考虑委托者如何理解,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定什么决策。而决策有用学派认为应为现有或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选择所提供的信息时,必须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人员的地位,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人员提供信息,是为决策服务的,因而它把信息使用者作为中心,会计人员只是单纯提供信息的仆从,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人员在委托关系中不是被动的反应者,或仆从,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的中介人或主人,在会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之间的利害关系。
四.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受托责任现与决策有用观之间不仅存在对立性,而且还存在着统一性。
在实际决策中的体现。决策有用观蕴涵着投资者在实际决策中要密切注意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投资指标。但是事实上,投资者不仅重视未来现金流量,而且也重视企业的当期效绩。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是因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们认为,与其等待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还不如获取既得利益。或者说,企业当期盈利的会计信息比当期亏损的会计信息好,尽管从长期来看,二者总的盈利是一致的。企业管理效绩的好坏可以部分体现在当期的会计信息中,当期的会计信息可以作为利害关系人预测的工具。在投资者看来,当期盈利性能好的企业在未来期间发展趋势好的概率会大于当期盈利性能差的企业。但是另一方面,投资者在实践中发现,某些当期盈利性能好的企业在未来期间却亏损,这就促使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既重视当期效绩又重视未来现金流量。由此看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促使其要将受托责任现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
在定义上的体现。决策有用观是对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延伸,而不是否定。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受托责任观重在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含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的信息经过加工后完全可以转化为适应特定决策者需要的有用信息,决策有用会计目标的信息需求也能满足受托责任会计目标。
五.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