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41-01
一、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一体化教学能贴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有效地避免了工艺课和实习课的脱节,使钳工工艺课更有针对性,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一体化教学可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让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能促进理论的发展。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场所能讲解结合的“一体化”教室为中心转变。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一体化教学的准备
钳工一体化教学的准备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一体化”。
1.1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融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要求同一名教师在同一教学场所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任务,这样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具有将理论与实习融为一体的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教师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师。
1.2 实习教室和理论教室一体化
我校有传统的钳工实习室四间,每间能容纳50名学生实习。我们把实习室卸掉一半工作台,增加一些理论课堂的教学设施,把理论课堂搬到实习室,把大班上课转变为小班上课。学生在同一个场地,听完老师理论的讲解后当场进行实习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1.3理论教材和实习教材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相对较少,现行使用的理论教材版本主要为机械工业出版社或劳动出版社早年的版本教材。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我校组织编写好《钳工一体化》教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将《钳工技能训练》、《钳工工艺学》、《机械加工常识》等三门课程一体化 ,合为一门钳工一体化课程。这种教材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实训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训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及时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纳入教材。
2.一体化教学的安排
根据《钳工工艺学》、《钳工技能训练》的课程特点,结合目前工厂实际需求,在教学安排上《钳工一体化》主要讲授:入门知识(含安全文明生的产教育),钳工的基本操作,量具的使用,综合课题――制作小锤子、制作六角体、锉配凹凸体等。在各个课题中又分为若干分课题和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实训的全部内容。
实习课需讲的知识点不多,主要是讲课题作业的技术要求、操作要领、评分标准和注意事项,以教会学生会操作为主;理论课就展开讲授操作内容的相应知识点。这样授课,学生容易听懂,而且也很注意听,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钳工“一体化”教学的改革的实施
3.1制定了钳工“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工艺实习教材内容,结合中、高钳工鉴定目标,将钳工专业的相关工艺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制定具体工艺理论和技能要求。
3.2计划编制钳工“一体化”教材,教务处将报请学校批准和支持,进行钳工“一体化”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钳工“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3.3加大了“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工艺教学有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三、一体化教学中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专业 优化教学 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的存在着这类问题,因此,要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必须对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处理,采用科学使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采用归纳对比法进行教学
采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对知识进行讲解主要是针对财会知识中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对比性的章节。如,在进行“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时间范围”时,就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为: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当月资产的计提、照提等方式,对下个月的资产不进行折旧。依据这样的规律,无形资产的摊销资产的进行比较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对财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具备独立处理的能力。
(二)实施主体教学方法
实施主体教学的方法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如教师在进行“应对会计主体”的核算方法时,可以通过对债券企业、购买方及投资方之间的交易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就不受课本的限制,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主体之间的角色转换。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会导致许多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复习与整理,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进行对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反馈与处理,使学生对财会知识进行牢固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保证了更好的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案例教学
在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实现对教学知识的详细讲解。在进行教学案例的引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运用,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对会计知识的讲解。如在进行“外商企业投资的资本核算”的内容讲解时,可以通过引用具体的实际例子,如企业收到外商投资的例子,又如银行提取现金和转账结算、凭证的填制与传递、收付款的账务处理、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办理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代替传统模式的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不仅能节约上课时间,还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一)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由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容易的学习,则需要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与处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与研究,保证对会计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理解,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讲解。二是教师要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分析与讲解,此外还要将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背景进行前后的联系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三是教师要依据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开展因材施教的多层次教学
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与普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教学模式的不同主要是在于学校的办学机制及学生的基础的不同。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内容的检测,将学生的考试小结与毕业成绩进行挂钩处理。二是对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制定严格、有约束力的考核标准,考核的内容包含阶段性的学习小结、实习表现及综合能力、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对这些内容都要有相关标准及规则。对于一些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要进行不毕业的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学生缺少实际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理解较为艰难,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可以在课堂中增加讲解一些社会现实的内容,这样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也是大有帮助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一些相关的合作或者竞争的小游戏等活动来增加趣味性,这样不仅可增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进行定期、有针对性的会计实训
教师在进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但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章节的训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能进行巩固练习,增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二是依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综合模拟训练。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岗位的会计核算能力。
(五)对教材及课程的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学生的录取要求也随之降低。但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就相对不合理,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而且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也不广泛,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时间及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服务,但在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财会类专业的教材编制不合理,由于其编制主要是依据会计的制度及行业的共性,它虽然对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但它不具备社会市场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实际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用人单位对中专的毕业人员表现及工作能力的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就业单位对学生进行就业方向的指明,同时,还要求学校依据现代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教材及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优化,从而保证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中专会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的知识进行较为容易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对实践教学的应用,努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曼琳.优化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1):163-165.
[2]康玲.中专会计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2,09(06):219-220.
[3]田绪兵.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之我见[J].职业,2012,14(07):99-100.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
一、研究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极具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对于独立学院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根据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2.有利于促进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会计学专业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训的倾向,也解决实训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问题,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提高培养学生会计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能从整体上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专业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体系,聚焦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文件不完善
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文件缺乏对实务问题的探究。在实践教材选择性小,现有教材叙1述案例大多采用文字形式,与实务脱节较严重,造成学生不能灵活把握实际问题,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内容设置上,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较多仅围绕实践教材的要求简单安排相应内容,直接导致实践内容不规范,学生知识掌握度低。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师资紧张,学生人数较多,导致配备的实践指导教师无任何会计实际工作经验或从未接触过会计专业实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目前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却没有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仅局限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综合实训两门课程实训和毕业论文,该体系过于简单,而审计学、成本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配备实践教学。同时,将会计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造成学生在做实训时把之前学过的知识遗忘了,综合实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完善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完善
为实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可根据学生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优先顺序,建立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有效衔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把握相得益彰。全过程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体现在两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⑴认知阶段。认知阶段的目标是让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专业有初步认识,为之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该阶段可分四个环节:会计学专业介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会计学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学相关学术讲座。⑵专业课程实践阶段。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主要专业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该阶段主要由课程实训、综合仿真实训等环节组成,且与上阶段的专业认知实习和导论课程有机衔接。会计学专业可开设的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共6门课程,实训体系根据难易度和专业判断能力的不同要求,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构建。之后设置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即依托会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扩展会计学仿真式综合模拟实践的内涵与外延,是学完所有专业课后的综合实践环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企业实际账务操作全过程。
(二)规范性文件的编写及选用
针对现有优化完善过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则必须将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讲义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行编写。主要包括:①独立专业课程实训体系中,设置“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等课程设置相关的实训课程,并建立配套的实训大纲、实训讲义、实训指导书、实训报告等一系列规范文件;②扩展式综合实训系统中,设置“会计学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③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系统,设置“企业会计认知实践”的会计实践报告和“实践基地实习、毕业实习”的专业调研报告。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如“访问工程师“项目,鼓励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去某个单位兼职学习会计实务操作。另一方面学校在聘用会计学专业教师时,优先考虑符合“双师型”资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国彦.从能力提升角度探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J].科技视界,2013(11)
[2]李红艳.工业工程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3)
[3]蒋希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幼教专业 文化课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形成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比较典型的看法是,认为模式是方法范畴。对中职幼教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近年来很活跃,这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是教学结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习惯改变的必然选择。知识是永恒的,方法却会陈旧。我们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中职教育良性循环发展。
一、幼教专业文化课教学存在问题
1. 学生基础知识偏低。随着近10年的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给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高中,读大学才是最好出路。因此学生一般读不上高中才会选择中等职业学校,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普遍基础知识偏低现状。而选择幼教专业的学生更是清一色女生,她们有一个共同点,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工科类学科成绩较差,甚至有厌恶心理。对文化课学习没有热情,而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却较喜欢。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厌学。
2. 课时较紧张。由于就业标签效应需要,中职幼教专业中音乐、美术、舞蹈是学生就业标签。用人单位较注重这些科目考核。因此,学生平时较多时间花在这些科目练习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文化科教学,存在安排教学课时少,学生课后不愿花时间学等现象。
3. 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形成专业教学模式。幼教专业的文化课普遍采用高中模式教学,讲与练仍为文化课的主流教学方式。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例,虽然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和玩具制作,但整个教学流程和结构仍然非常注重对概念理解和公式运用,没有结合孩子式、表演式专业特点来指导教学。对于物理、数学和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应付式,课堂教学效果差。
二、游戏的作用
关于游戏的概念,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论。《辞海》中对游戏解析是这样的:体育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德国的沃尔夫纲莱默认为:游戏是一种由道具和规则构建而成的,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于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活动。无论游戏的概念怎样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这种特性是幼儿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中作用显著。爱游戏是幼儿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能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游戏时,幼儿的认识、思维、记忆等状态都比平常好,这是因为在松弛、欢快的游戏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中职幼教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在中职文化科实施游戏教学,既能解决学生学习实际困难,又能与日后工作一脉相承,是一种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作用非常明显。游戏种类包括:实物游戏、图片游戏、语言游戏、情境性游戏、多媒体互动游戏等。
三、“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1.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就是以知识为中心,学生通过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三个过程来展开学习,最终实现掌握知识的要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将知识定为“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中心,清晰、准确。将学习过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三个阶段分解为提问游戏、学习游戏、总结游戏来开展教学,是“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亦是主要手段和方法。“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以游戏为重要方法开展教学,重点采纳游戏的娱乐性和活泼性来弥补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产生的厌学情绪,采纳游戏的参与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热情和气氛的教学论。
2.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模型图:
3. 适用范围。适用于某一个知识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可单独使用,亦可交叉使用。
四、太阳系家族“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课例探究
第四单元天文知识初步
太阳家族―太阳系
(一)提出问题
1. 知识点:在太阳家族中,有众多兄弟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包括我们的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它们沐浴着太阳光辉,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漫漫宇宙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们间距离关系是怎样的呢?
2. 提问游戏:采用语言游戏方式来表演,由10名同学分别戴上头帽,标识为太阳和九大行星。步骤1:“太阳”进入指定位置;步骤2:“水星”提问:水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3:“金星”提问2:金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4:“地球”提问3:地球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5:“火星”提问4:火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6:“木星”提问5:木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7:“土星”提问:土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8“天王星”提问:天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9“海王星”提问:海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步骤10:“冥王星”提问:冥王星与太阳距离怎样?并进入指定位置。
(二)知识学习
1. 九大行星数据表
2. 学习游戏:采用语言游戏和图片游戏来表演。(1)参与人数19人。(2)游戏材料:图片(自制)27个,分别标识与太阳距离、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3)游戏步骤:第一步,承接提问游戏,代表太阳和九大行星的同学按太阳系示意图站位,让学生初步知道太阳系构成及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关系;第二步,让9名同学分别持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图片说明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学习太阳距离);第三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绕太阳公转,由9名同学持公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公转周期(学习公转周期);第四步,标识为九大行星的同学演示九大行星自转,9名同学持自转数据图片说明各行星自转周期(学习自转周期)。
(三)学结
1. 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太阳系构成,各行星与太阳距离、公转和自转参数。2. 总结游戏:(1)参与人员:老师和全体同学。(2)步骤:第一步,由老师代表太阳,抽查同学掌握九大行星名称;第二步,抽查同学,表演各行星公转和自转形式,并给出公转和自转周期(允许查书);第三步,由老师(太阳)总结发言。
(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在本知识点学习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师生共同参与。由课例实践可知,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参与人数多。有学生自己指挥,自己操作。有老师指挥,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参与人数多的特点。
(2)趣味性强。趣味性强是学生喜欢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游戏令人兴奋,学生想做,喜欢做,激发学习热情。
2. 缺点
(1)游戏时长不易控制。对游戏的组织要严密,精妙,否则往往花费时间较多。课前准备花时间多,要预先准备好游戏材料和组织游戏各环节。
(2)场面较难控制。游戏有偶发性,容易生枝节,有的学生不听指挥,造成场面不易受控制。
五、研究结果与探讨
笔者对三个中职幼教班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游戏―学习教学模式对幼教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主要有以下帮助:
1. 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游戏―学习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幼教专业学生因基础知识偏低,造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问题。
2.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解决因课时偏少问题。游戏善于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机蓬勃的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联想,以提高单位时间的内可接受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就是花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能。
3. 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受学生欢迎。孩子式、表演式教学,是幼儿教学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游戏综合孩子式和表演式特征,恰当地进行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这种“表演式教学”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
游戏―学习教学模式,不仅适合幼教专业文化课学习,它还适合各种类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5
新时期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紧跟当前发展趋势,切实有效地推进大学化学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大多数地方院校面临的迫切任务[1].本文根据莆田学院实际情况,结合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体系和实验内容进行探讨,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1 实验体系的历史演变
2007 年之前,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的内容简单按课程设置,有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和化工原理实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非常传统,大体思路是:学生机械抄写预习报告指导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操作提交实验报告。实验考核基本上按照学生实验报告中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来评定成绩。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各门课程自成体系,有时为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就会造成部分实验项目重复;实验项目基本为演示实验或验证实验,学生多为照方抓药,照葫芦画瓢,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无综合性实验项目,造成学生所学基本技能呈现片段式,没有将性质、结构、检测有机的结合起来[3].
2007 年开始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课程设计,但受到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的影响,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简单,学生缺乏兴趣。从 2012 年起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环节结构,逐步加入了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图 1),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实验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的探讨
2.1 教学体系的改革
几年来针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回访的形式进行汇总,反馈到专业,再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课程设置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逐步构建形成“多层次”的实验模式,即化学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4-5](表 1)。
基础性化学实验以随课开展的形式,课程由四大基础化学作为支撑框架,实验项目在选择上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性实验项目也是按照演示、验证、合成、设计几个实验类型进行编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快速从依赖式转化成自主式。基础性实验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掌握化学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技能[6],如玻璃工操作,普通玻璃仪器使用,分析滴定操作,有机实验装置搭建,简单仪器使用(如酸度计、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库伦滴定仪、电导率仪等),掌握常规的制备、纯化和分析方法。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和仪器药品,由学生自行查找文献、书籍撰写实验步骤或设计好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案,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类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完成。
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以实验专周的形式开出。 综合性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期中后集中 2 周开展,此时基础化学实验基本已近尾声,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这时开设综合性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将各门实验课程由独立的内容进行知识重组融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应用。如开设的“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合成、组成分析及结构测定”就通过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制备(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测定铁含量(分析化学实验)、电荷测定(物理化学实验)、热重分析、红外光谱(仪器分析实验)等内容全面应用了几门课程所学内容。
探索性实验比综合性实验更具有灵活性, 课程安排在第 5 学期开展,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组选做实验,探索性实验无固定实验项目和实验指导书,由应用化学专业十五位教师指导,每位教师带一个实验组,师生共同商定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不是上交实验报告,而是上交课程论文,这样也是为今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而这又有别于毕业论文的一人一题的模式。
2.2 成绩评定的改革
课程结束,通常通过考核的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专钻空子,平时实验不认真,实际技能没有完全掌握,在后续的课程学习或工作中逐步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弊病。经过多年改革,以适应越来越灵活的课程体系,实验成绩的评定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现阶段,实验成绩的评定,已由单纯依赖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来计分的方式逐步改进,注重实验过程,预习、实验操作、实验习惯、实验报告均纳入评价体系,采用的是预习(10%)+平时(20%)+报告(30%)+考核(40%)的比例进行考察。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采用了更为灵活的评分方式,比如,校级以上创新项目、科研立项可以免选综合实验,直接获得学分。这些都直接激发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的兴趣。
2.3 教学形式的改革
莆田学院已逐步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尽量满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愿望, 强化了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参与科研的兴趣。教学形式多元化,除了课堂实验外,学校立项资助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还可开展自主合作实验,实验、教学空间突破课
堂,打破课内课外界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实验体系改革的成效
随着院系大力改革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在本科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经过近几年的逐步革新取得了不少成绩。
3.1 教学效果有质的飞跃
由于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充分体现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勇于创新,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对实验教学中心开出的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实验课程教学深受学生的好评。根据授课质量反馈表统计,优评率达 86.7%,较 2006年度的优评率 78.8%有了显着提升。
3.2 教学成果显着
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条件不断改善;并在学校专项教育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任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近 5 年来共承担校实践类教学改革课题 7 项,撰写教学论文 10 余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 项(2013 年)。
3.3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先进的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环境和优秀实验师资队伍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目前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1)基本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
通过基础型实验的训练,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正确配制各种溶液,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能够准确收集实验数据,正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2)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综合能力强
所有的开放实验均由学生自己设计,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3)积极参与创新实验,成果显着
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倡导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项目,进行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开展形式各样的科研工作,并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近三年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8 项(表 2),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6 项。
石油化学专业范文6
一、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
导师的构成是导师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经验丰富的各类教师可以帮助在校学生突破视野、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更好地进行其专业学习和成长。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导师制主要涉及到幼儿园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多偏向于教学现象和实践技能,固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对教学现象和案例进行理论解析。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的构成上,应推行双导师,将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行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一线教师、教研员、管理人员等;专业导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专职教师、理论专家、教授等。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广阔的专业视野,导师制的实践运作可实施导师轮换制,保障导师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每位导师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直接导致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通过导师轮换制,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研究专长、不同专业视野的导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批判意识。从专业导师的角度出发,专业导师的配备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所调整。低年级的导师以基本专业课教师和理论专家为主,引导学生关注教育规律、教学现象、幼儿发展特点等;高年级的导师以专业技能课教师为主,包括教法课、游戏设计课、实践实习等。从行业导师的角度出发,应定期轮换来自不同园所、教研所的幼儿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园所文化,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通过以上轮换制,让学生拥有整个学校的体验,并为学生创设可在不同教育机构和班级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__
二、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导师制的开展过程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制的质量。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的实践探索发现,行业导师展开的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机,无法满足学生的即时发展需求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一方面,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本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且在专业学习中将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导师制活动内容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安排,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根据笔者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导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了解专业前景、建立专业认同感等;大二学生将开始初步的专业学习,导师可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等;大三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依托于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大四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聚焦于就业指导、专业技能操练、心理辅导等。另一方面,扩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多角度解决学生问题。由于本院校导师制探索针对的学习对象是2015 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此本院校导师制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到校内专业讲座、校外观摩学习与参观。在活动内容指向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导师制的活动形式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和性质灵活调整,拓展为案例分析、学生汇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观摩学习、教学模拟、分享教学材料等多种方式。
三、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
为保证导师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建立科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尤其需要规范导师聘任制度、优化导师激励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学院、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多方支持与帮助。
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开展的经验表明,规范导师的遴选和聘任制度可以帮助导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主动参与导师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首先,导师作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其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观念、能力及未来的专业成长。学院在遴选和任用导师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有能力、有责任心、乐于分享的教师。其次,重视行业导师的教学经验。行业导师可以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视频、经验传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尽早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活。再次,通过对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导师制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且积极、认真地参与导师制活动,但是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快就印象模糊,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往往难以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安排进行选择专业导师。此外,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应优化导师激励政策。不管是行业导师还是专业导师,学院都应颁发正式聘书,并依据常规的工作量和学生人数,设定基本的指导报酬。同时,根据每学期学生和学校对导师的评价,可实施弹性工资制度:对于指导质量较高、态度认真的导师,给予导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设立连任制度;对于指导不力、效果不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惩罚。
导师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受时间、场所、班车、材料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运作依赖于学院、教务处、幼儿园等多方的支持与帮助。学院应通过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和幼儿园对导师制活动的关注和认可,创设独有的导师制文化。对学生而言,导师制可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榜样和支持;对幼儿园而言,导师制可提供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对高校教师而言,导师制可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在三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培育平等、尊重、互助互惠的异质性合作文化③。此外,学院和教务部门应为导师制的顺利运作提供专门的物质资源,包括活动的场所、器材、运输工具、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