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1
1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心理健康环境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信息技术课是少年儿童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单在于它充满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还因为它具有时代性,这对喜欢追求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让他们放松自己,减轻压力,更容易亲近同学和老师,也可以让人更容易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方面,笔者经常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这些情境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笔者还根据上课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和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能自觉地抵御。比如在教学“设计电子板报”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连城县要申报省级文明旅游城市,同学们之前对我们连城的土特产进行了调查,现在想请你们帮忙设计一个电子板报,你们愿意吗?这样就让学生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健康心态中进入学习。又如在教学“浏览电子作品”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制作了展示高年级学生用字处理软件编辑排版的作文、诗、小板报等作品的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欣赏作品,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明白美的作品要有美的心态,要用健康的心态制作自己的电子作品。
2巧用网络平台,创设心理咨询空间
网络平台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体系。借助网络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校园网页的创建为手段,以传播新世纪的网络文化观念为途径,以创设心理咨询空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建立校园网。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笔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在网上信息收集、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等,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因此也很愿意直接而真实地展示自己[2],这样就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网站与网页”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建立了“心声网”这一网页;在教学“美化网页”一课时,指导学生如何丰富“心声网”;在教学“链接网页”一课时,又指导学生可以把网络上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链接起来;在教学“设计框架网页”一课时,笔者还指导学生在“心声网”上设计了“心语堂”等框架网页,学生在“心语堂”上可以诉说自己的烦恼、忧愁,教师根据学生的倾诉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这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摆脱人力资源和时间方面的限制,又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扩大心理咨询的空间,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3]。但是因为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复杂多样,既有健康、有益的正面信息,也有不少污秽、不健康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获取正面资源,还要鉴别和抵制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教学“做网络好公民”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文明上网、保护自己,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拒绝网毒、文明上网”签名活动。通过这四个活动向学生渗透“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的教育。
3设立班级QQ群,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也翻开了更为精彩的一页。顺应潮流,QQ群应运而生。QQ群在学校管理中,不但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时代创新,而且它作为一种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和手段。QQ群不但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是学生进行心理宣泄的一个平台。在QQ群中,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想、观点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记录自己成长的心情,他们可以互相鼓励交流。在这个平台里,学生还能够及时了解班级活动和一些详细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后,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动心得和感受体会,加强彼此间的沟通。QQ群的功能可谓多多。特别是用好QQ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比如在群里可以发起一个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于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就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QQ群,可以阅读同学的日志,还能进行适当的评论,分享获得的喜悦;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地位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的心里话。比如在教学了“用QQ交流”这一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对QQ交友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便捷,建立了“班级QQ”群,指导学生如何加到群里,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讨论。通过他们的发言,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动态,并适时进行引导,为他们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4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从纪律和要求着手,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法制观念,教育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小学生守则》,不进网吧、游戏机房等,上网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而且还要从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讨厌的可能要算文字录入了,比较喜欢的可能是上网浏览,但是最感兴趣的应该还是游戏。根据学生的这些喜好特点,可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2
一、入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喜爱与尊重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奠定学生心理安全基础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交织成一幅情感交融、和谐合作的人类认知活动美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逐步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彼此关心、信任,团结合作,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上进健康心态。
面对学生,不论是成绩高者还是低者,我们应该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得到的是理解与尊重。一次书写工整的作业,一次有一点点新鲜感的作文,都是表扬他们的最好材料,我们也应毫不吝啬这样的机会,带着一种欣赏与敬佩的态度,将其展示在同学面前。长此以往,与学生之间就会少几分隔阂,多几分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认为你是他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是他心中的偶像,值得钦佩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围绕你的指挥棒转,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
二、入画――塑造引人入胜的画面,吸引学生求知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从器官中获得,而认知会影响着人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听”来陶冶他们的心灵,感悟真情。在授课前,应给学生讲述文本作者的时代背景,并利用多媒体配上图画与音乐,以这种方式来熏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在授课时,不能一味地详尽解说文本事件,应该在授课的同时,拓展文本内容,向学生讲授文本相关的教育事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心理教育”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变“人为”教学为“人文”关怀,竭尽所能地创设理想王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文本的温暖,感受到爱的温暖。同时,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也能够折射出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因为教师的幽默常常是一种内心情绪表露过程。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教师可用喜剧化的方式来制造幽默,营造画面。幽默的教育机智淡入淡出、意趣高雅,常常能反映出教师高尚的人品和师德。事实证明,如果你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经典的故事,描绘唯美的画面,学生对听课会有更大的兴趣。
三、入情――创建丰富的情感教学,净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阴影。
著名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爱生、尊生才能与学生在心灵上有所沟通,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
首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由于社会、家庭、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间存在着智力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这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学生的进步反过来又会坚定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其次,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慷慨的表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还应拥有广阔的胸襟,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应给予谅解、宽容,并协助学生改正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应该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温暖,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爱和对学习的信心。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做到:酝酿感染性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富于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性,则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教师的语言要以声传情、以声动心,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发挥语文的语言优势,多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一个人是否幸福,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但可能取决于他是否快乐。制造快乐、享受快乐的能力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能通过挖掘教材的内容,促进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分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现在的学生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吃苦少,多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心胸不够宽广,易为小事耿耿于怀。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真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入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体悟。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文以载道”,重视心理教育。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同志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古文当中不乏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典范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同学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我懂得了作为21世纪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而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座右铭。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3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玲,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4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
1.保密性、隐蔽性
网络环境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等特性,因此是一个相对比较私密和个人化的环境,大部分人的戒备心理和防御心理比较少。相关研究也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比较容易自我暴露,呈现真实的自己(true-self)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自我(true-self)。相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面具”自我,网络环境中的真实自我更有利于个人表达自己,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涉及道德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心理健康,如:自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以及成瘾行为等。因此,网络干预的保密性和隐蔽性相对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助人自助
现有的心理咨询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的理念,即很多心理咨询师相信只有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状况的,所以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心理问题,掌握合理、科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即“助人自助”。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在这方面也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网络心理干预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好地弥补,通过论坛、BBS、空间、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实现“助人自助”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心理干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交流
(extreme communities)。网络平台相对没有太多的限制,如:论坛、BBS、Q群、微博等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相对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自由可能也会带来网络干预问题。网络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书写表达、情绪表达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状态,但是由于这种网络表达的自由性,可能很难界定有效表达和无效表达,尤其是与心理健康无关的闲聊等。因此实施网络心理干预必须与病理性网络使用即网络成瘾区分开来,现有的研究一般把上网时间和网络活动主题作为区分健康上网和病理性上网行为的依据,每天/每周上网的时间远远超过正常网络使用时间,网络活动的主题不明确,尤其是主要以游戏、聊天等为主可能与病理性网络使用有一定关系。另外,网络干预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同时,也可能减少大学生与家庭成员、周围同学、朋友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这些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反而可能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如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因此,在网络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2.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网络干预主要还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通过文本和图片对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如:外表、语气、语速、表情等有利于咨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可能就会忽略,但是这些非语言信息有时候甚至比语言信息能提供更多的学生信息。因此,相对面对面的传统心理咨询,信息渠道相对单一也可能是影响网络心理干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非语言信息的缺失可能对心理咨询活动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限制了心理干预的进行。
3.网络成瘾
中国互联网心理中心最近的调查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约为5.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了近1/5。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因此,适度地使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过度地使用网络反而可能会诱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伦理性
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私人化的网络空间,但是心理干预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干预过程和效果的状况,因此研究的需要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是网络心理干预研究中的重要伦理问题。相关的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各种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网络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专业性
网络心理干预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治疗,对于咨询师的资质要求相对比较具体和客观,网络心理干预对于干预者和预者都是相对未知的。因此网络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干预者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掌握状况也是网络干预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科技日新月异,大学生网民占了很大的规模。网络心理干预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因此网络干预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视角,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也对此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网络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多种干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干预。自助网络心理干预模板主要是通过心理知识、心理图片,以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专题为主。心理互助的网络干预模式主要以QQ群、微博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媒介为依托,通过朋辈辅导和老师指导为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通过在线咨询、咨询预约和离线交流的网络心理咨询模板。
(一)网络自助式干预
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疗(Web-based treatment)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心理干预,很多研究通过网络的论坛、E-mail等平台进行抑郁状况、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自助式干预对这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二)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网络心理干预都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指导,通过E-mail、聊天等形式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来衡量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国内部分研究者也通过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干预也表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组治疗
(Group Psychotherapy)通过网络建立社交群体,群体内成员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网络互助活动的小组治疗。小组治疗能节省心理咨询或干预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群体的力量产生积极相互影响的效应。网络干预的小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容易产生共情,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对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学校考核的也是所谓的“升学率”“优秀率”,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多数针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而那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常常成为学校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不高,但是也没有特殊的异常行为,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边缘人物,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被所谓的“优秀生”和“中等生”所轻视。长此以往,“学困生”由于长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面临学习成绩和群体的各种压力,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正常、健康的成长。他们不能进行自我矫正,特别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耐心地疏导和帮助。所以,分析“学困生”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有助于“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
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心得范文6
(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当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来自社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形式下,其个体存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心理矛盾冲突变多,学生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也呈现着上升趋势,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乃至其学业的顺利完成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人格朝着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对其身心健康的促进现实意义突出.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一项大事,所以,文中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大学生构建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54-03
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段就是大学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提升个人整体素质包括其心理素质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在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限制一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与保持其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正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高度性关注,社会各界认识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以及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意义
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与文化也正朝着飞速的方向发展变革,人们也慢慢的面临着愈发严重的社会心理压力,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来越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下世界发展的一个现实性发展方向,科技人才能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性地位,其心理素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这其中,积极乐观、开朗上进、迎难而上、善于交际的个性正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离不开早期优秀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性任务[1].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关乎未来工作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大学学习生活上的必然要求.从最近几年的研究资料上显示,当下我国大学生心理情况十分不理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情绪困扰情况相对普遍,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每年的休学率都呈上升趋势,因为心理因素占总退学、休学比例的三成以上.因此积极找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组织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且必然的任务.
2 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2.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1 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学校也在积极稳健的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等等[2].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教师经济投身于教育制度改革浪潮之中,呕心沥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影响,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各项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变革,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清楚的意识到经济与社会生产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矛盾互相融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打乱了人们有序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渐渐在工作过程中失去了安全感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感,在校期间面临着未来就业乃至生存的巨大压力,让大学生感到深深的恐惧,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信心不足,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也愈发明显.并且在社会分配问题上各项矛盾也愈发突出,社会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得社会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就是高校当中有近四成的学生为贫困生,其不但需要担忧学费、生活费,而且也在贫穷与生活诱惑的双重压力之间挣扎,以致于有一部分贫困学生陷入了生活与心理的巨大压力之下,造成自卑和仇富的消极心理情绪出现[3].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花钱方面毫无节制,有严重的拜金思想与功利之上思想.当下,因为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多种多样,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是单一不变的,各项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也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性与多变性得到显著强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存在.表现在大学生之中,也就是多元化价值观念出现在学生团体之中.
2.1.2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相比较,发展时间较晚.当下因为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以及认识上的缺陷,造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愈加凸显.在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其表现了一种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愈加成熟,几次发送有关文件要求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当下此项工作和教育部的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全面满足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口头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实践工作现象.这表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还能够达到其应用的高度,无法较好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要求.这也就造成学生存在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等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对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限制性影响,同时为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些种种情形都要求我们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朝着综合全面性方向发展.
2.2 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纵观整个世界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认清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教育的地位也愈加凸显,其作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关联的高等教育业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趋势.在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上分析,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舆论环境出现了本质性改变.科教兴国从一种口号变成了一种政府的治国方针策略,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慢慢的认识到了人才与知识的重要性作用,都在科技提升生产率的作用下下了大工夫;第二,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普及的过程中,人们从精英化的方向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在最近几年,我国各个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这样也就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4].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的创新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属于实践工作的规律总结,其是依照高等院校工作的特殊性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确立的,其属于高等院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一项必要性工作原则,对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指导性意义明确,可是其工作的开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过程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有效的发挥.
3.1 实事求是工作原则
大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士需要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照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有效的分析,注重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构建正确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并针对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分歧而带来的各项心理性问题,教育人员仔细分析,不可以单纯的只是对其判定为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听取事情开展双方的意见,同时深入进学生队伍中对事情进展的过程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而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端正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所了解的各种实际情况做实事求是的研究,看清楚是非对错,使其端正看问题的态度,指引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做有效的判断,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困扰,调整对问题的看待态度,做一个正直热情的大学生.
3.2 服务性原则
以学生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从服务角度出发,满足大学生最基本的心理健康诉求,此项要求和当下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任务与学生的各项客观存在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备、组织、计划等等各项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教育人员要充分了解与认清大学生发展的主观要求,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考虑学生的共同要求和普遍存在之间的问题,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最终建设目标需要建立在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另外这个工作过程,也需要看清楚个别学生的不同要求,看清楚小部分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注意,看清楚其真正的心理要求,并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帮助.
3.3 个性与整体相结合性原则
个人之间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大学生也一样,其自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等等.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将这些差异与特点消除,而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简单的说这其实就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个体的差异要有所重视,依照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展开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目的.
4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评价
4.1 国内首次以积极心理学态度规划我国社会与文化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
此项结构理论的思想从整体上融合了心理应激性理论与素质应激性理论等各种先进性理论观点与思想主张.学术不但具有国际先进性与创新性特点,同样具备了我国的文化性特点.
4.2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测量工具
开展创新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可信度的以及有效性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未来自主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4.3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明确订立了我国首个代表性突出以及权威性突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各项有关情形的使用模型,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鲜有效且丰富性的第一手资料.
5 结语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各种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序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是丰富的知识,更加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重视,另外当下我国大学生整体心理状况不理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构建的基本原则,以期能够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发挥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深入的提升我国大学生总体性心理状态,而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82-85.
〔2〕王志学.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6):76-77.
〔3〕史琼.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