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1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利用率低,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现象的发生。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地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农机具的收益;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2.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对于千家万户的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集中在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3.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合作社可以组织社员开展现场示范、现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专业合作社可以和生产厂家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研制开发或引进新机具、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
4.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的龙头
很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一直都比较缓慢,由于个体农民使用单机作业,机械化长期停留在某个生产环节上,主要农产品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一方面,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优化农机结构,能够为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必要的机械装备。另一方面,合作社推广和应用新机具、新技术,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5.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2
关键词:渔业工程;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侯红玲.工科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方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6).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 专业人才 建设策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支柱产业,在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工程是重点建设内容。从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发展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虽然在制造数量上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是自主研发能力还非常薄弱,关键技术掌握不多。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工程专业化人才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寻求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 我国农机专业人才建设的现状以及问题
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装备,在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工程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还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农业机械工程一直是重点建设的领域。先进的农机技术不管是在制造生产环节,还是在实践运用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来推动。但是,我国目前在农机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建设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专业化的人才十分稀缺。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专业人才建设,设置出现由于专业人才问题不得不放慢前进脚步的现象。按照衡量标准,农业机械动力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指标,我国最近十年的农机动力总和发展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还需要继续加强农业机械工程专业化人才建设。而建设必须先解决好现阶段农机专业人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农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积极性不高;专业人才建设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以及数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等。
二、 加强农机专业人才建设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中,必须解决好农机专业人才的建设问题。充分利用我国的制造大国基础,发挥出专业人才的建设作用,把我国的农业机械工程做大做强。在农机专业人才的建设思路上,我们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一) 制定合理的农机专业人才建设政策,加大投入
在农业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建设中,要想取得理想的建设成绩,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合理的农机专业人才建设政策。首先,在政策上突出农机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对农机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投入到农机技术的发展中。其次,要从政策上支持、优化农机专业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专业职称考试体系,对所有的从业人员实行统一考试管理,根据专业水平给予合理的待遇。逐步试点推行农机专业人才与同级公务员的管理模式。最后,针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机专业人才缺乏情况,实行人才选派制度,把优秀的农机专业人才下沉到实践前沿,让专业人才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同时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 优化农业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结构
在农业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上,我们应不断地优化发展结构,科学地规划、调整农机专业人才在各环节的占比,让农机研发制造专业人才和农机运用专业人才既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又符合专业发展的特点。在农机实践专业人才中,应注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改善,不断地培养、吸收青年才俊。另外,还应优化农机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突出专业人才的主体地位,提高专业人才的组织地位和相关待遇,缩减不必要的管理人员,实现精简高效的建设目标。
(三) 完善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制度关系到行业的发展,在农业机械工程专业化人才发展中,应完善培养体系。做好每项具体的改进工作,借助教育改革的力量,从农业生产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出发,动态调整高校相关专业的招生、培养模式,完善好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运用机制。
结束语
农业机械工程专业化人才建设不仅对农机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向前发展。在我国农机专业人才的建设中,我们应加强政策上的支持;优化专业人才的发展结构;完善培养体系,不断地增强农机专业人才力量,提升我国农机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4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标准 专利
1 引言
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作为“独占权”的专利权逐渐进入技术标准之中,对技术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一项专利技术先进且适应市场需求时,其便具备了成为技术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应地,技术标准为产品设计了市场准入条件,排斥“不合格”产品,只为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开绿灯。因此,依仗国家对专利权的合法保护,再借助技术标准的平台,专利技术可以寻求更大的利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于此,为使农业机械企业在将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技术标准和专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策略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2 技术标准和专利的关联性
2.1 专利是形成技术标准的基础
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通常具有很多具有专利权的关键技术。为了谋求对市场的控制地位,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会想方设法将其已具有的专利技术融入技术标准,或者以所属行业的各巨头行业联合起来的方式,将各自的核心专利技术都贡献出来,共同制定所属行业的技术标准。如此一来,这些企业既合法利用了专利权的地域性和排他性特点,也利用了技术标准的统一性,顺理成章地能够通过制定垄断性的技术标准,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其他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企业只能面对坚固的技术壁垒望而兴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项技术要想成为本领域的技术标准,首先转化为专利技术是必经之路。
2.2 技术标准是专利推广的高级表现形式
专利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市场,通过其“排他性”的特点取得经济效益,而将专利技术纳入技术标准对专利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纳入技术标准这一市场准入条件之中,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其他企业就必须适用该标准,从而必须支付专利许可费。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控制专利许可证的发放、通过技术标准左右市场的规则等,使其他竞争对手只能尾随其后。因此,如果说获得专利意味着研发成功,那么专利技术成功写入技术标准则意味着市场开发的成功。也可以说,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使得专利具有了战略价值,而不仅是简单的专利许可使用费[1]。前些年,欧盟将“打火机安全锁”的专利技术纳入其技术标准,我国本不一定要使用该技术,但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符合该标准,这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本可以靠价格取胜的企业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这就是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所带来的威力。
2.3 专利是成为技术标准的条件
虽然专利权人为获得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自己的专利能够纳入技术标准之中,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方能成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利技术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即该专利技术必须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由别的技术来替代,而且要和标准针对的产品或方案息息相关。一般而言,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需要经历以下过程[2]:
3 农业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1)随着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从维修、仿制、批生产向自行研制的过渡,中国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化对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螺钉、螺帽、图示符号、工装标准为主体,扩展到产品性能、设计规范、试验方法、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农业机械行业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2)标准化管理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提出了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并用于指导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在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等方而取得实质性进展,效果显著。在计算机辅助标准化方而也实现了突破,提高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3)适应我国自行研制农业机械装备的形势,把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前移,实现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在贯彻实施上的历史性突破。农业机械行业标准的贯彻率达80%以上,对提高装备性能、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而起到了显著作用[3]。
4 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化策略探讨
4.1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即采用具有相同原理并围绕他人基本专利而开发的许多不同的专利,形成专利网的反包围,以加强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依照日本发展技术标准的经验,在遭遇先进企业技术标准壁垒限制时,日本企业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即二次开发,形成自己的专利权。如此一来,由于二次开发的研究成本远低于首次开发的核心技术,而且更具针对性和经济价值,因此,完全可以用来当做与所述核心技术交叉许可的筹码,进而可以为下一步的技术标准化赢得机会。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企业面临着国际巨头的重重技术壁垒,核心技术悉数由上述巨头公司所垄断。因此,首先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励精图治、刻苦攻关,努力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多地形成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为将来早日摆脱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打好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是核心技术皆由他人所有,这个事实是必须接受和面对的,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选择相应的得当战略进行应对,上面所提到的“二次开发”战略就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避开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而且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而为形成可能的技术标准打下基础。
4.2 国际专利申请战略
由上文可知,专利技术是技术标准的基础,由于专利技术具有地域性,在中国授权的专利技术并不被在美国的企业所接受。而为了使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必须具有一定的具有分量的国际专利让国外相关企业所认同,从而确保能更好地参与到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之中。因此,为了拓宽国际市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在未来想要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尽可能多地申请专利,包括普通发明专利以及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为将来可能的国际标准化提供专利筹码。
4.3 专利联盟战略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体的力量,在专利领域也是如此。对于国外先进企业而言,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联盟是一个重要战略,就个体而言,他们已然具备雄厚的实力,一旦联合制定标准,这可以使他们的垄断地位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对于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而言,在外国巨头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冲破重重技术障碍,更要充分利用专利联盟的手段,否则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农业机械企业不仅需要在国内同行企业、院校形成专利联盟,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合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一致对外,将所有能联合起来的技术优势形成一个整体,并适时地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也要积极和国外先进企业形成专利联盟,这可以保证既可以参与和学习先进企业的标准制定方法,并努力纳入其标准体系,从而为自己减少障碍,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关键技术和战略理念,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提升的空间。
4.4 管理提升战略
企业专利技术标准化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标准意识,还要实现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齐头并进,为企业的技术标准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在实施技术标准化中,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的技术标准和专利管理机制,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的专利和标准的管理工作,为技术路线、研发方向等提供有效的标准/专利信息,并定期进行标准/专利知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尤其是科研人员具有充分的标准/专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此外,还应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标准的管理规章,使专利标准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升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只有在相关管理切实有效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的标准和专利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
5 结语
发展农业机械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企业当前正蓬勃发展,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技术标准领域,不仅需要标准化工作本身进行改进,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得当战略,尤其是要将专利战略引入其中,将其二者捆绑起来,不仅在克服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方面发挥作用,也可以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优势,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8.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5
这次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党代会、人代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工作任务。刚才,会议表彰了2011年度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值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登云同志代表市农机局对去年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为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市农业机械化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市粮食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做出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2011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了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多数人靠土地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机械化方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二)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中发挥了载体作用。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据专家测算,我市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已达到20%。我市粮食实现了“八连增”,总产连创新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已成为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精准化作业的主要途径。
(三)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了推动作用。农业机械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直接创造财富。实行机械化作业,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而且能够节约种子、水源、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地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为我市每年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在近百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还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三是可以吸纳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实现农业内部的再就业。2011年,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到49万人,全年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40亿元,为全市农业内部再就业和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农业机械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历史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指数就提高0.24。据调查,活跃在我市农村的数十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他们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经营管理,是新型农民的代表。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这是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力推动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农机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关心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级各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农机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任务
2012年,要按照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和林牧渔业等各业机械化,加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强化全市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加快向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的更高目标迈进。力争到201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5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77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继续保持全市农业机械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实施大推广,努力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围绕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主导,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积极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新技术,促进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机械作业规模与效益。要根据农业标准化发展需要,建立农机农艺协作融合机制,不断创新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种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以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围绕大蒜、花生、棉花、芦笋、山药等主要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大力引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要围绕蔬菜、林木种苗、花卉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在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等设施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要围绕提升林果产业化水平,加大育苗嫁接、植保施肥、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到“十二五”末,确保使全市粮食生产机械化得到明显提升,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实现重大突破,农村各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能有效实现农机户优势互补,减少或避免农机重复购置,降低农机经营成本,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显著提高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能够推动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能够有效发挥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智慧,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快、作用发挥较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各级政府及农机部门都要继续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农业机械化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政策导向、投入倾向、市场培育、典型引路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培养出更多自我发展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运作规范、作用发挥好、效益高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注重发挥农机合作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打造农机跨区作业品牌,推行农机订单作业、合同作业等模式,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建立健全服务公益、支撑有力、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能力。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条件,增强手段,创新推广机制,搞好示范,加强指导,普及实用技术,满足农民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三)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打造平安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依法全面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不断提高农机的牌证管理水平。各级农机部门要与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农机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装备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水平。要不断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规范农机维修服务行为,严格农机修理者从业资格和维修网点开业技术条件,严把农机维修服务准入关。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农机市场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要加强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开发,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安全、高效作业,保持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四)提高农机手综合素质,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但科技含量还不算高,农机从业人员较多,但综合素质偏低。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含量和广大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机集成应用农业科技的载体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要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活动,加快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以各级农业机械化学校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培训项目,以农机技术、农艺和经营管理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真正使广大农机手的综合素质满足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的需要。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争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客观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扶持,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再上新水平。
一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组织修定各县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工作;发展改革、经信、财政、农业、公安、交通、公路、科技、国土、商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对农业机械化采取政策扶持,是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公共财政的介入方向。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确保把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扶持政策逐项落到实处。各级要积极筹措资金,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和农机合作社发展,支持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技术推广;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研究制定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及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等;按规定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收农机跨区作业车辆通行费,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场(库、棚)建设用地等政策;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要优先支持机械化土地深松作业等。不断完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现状;成效;福建顺昌;大干镇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15-01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解放农村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降低成本,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方位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农业机械化,再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
1 大干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大干镇地处顺昌县西北部,316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距离县城21 km,属三县交界之地。全镇土地面积为29.42 km2,耕地面积1 200 hm2,人口约1.84万人。截至2012年度,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 652 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9 428 kW、汽油发动机动力1 438 kW、电动发动机动力1 786 kW。其中小型拖拉机356台、耕整机358台、旋耕机153台、变型拖拉机132台、农用运输车60台、联合收割机19台、水稻插秧机7台、植保机械560台。
2 依靠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效
2.1 靠政策拉动,促进农民增收
自从2007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补贴额度和补贴资金逐年增加,全镇农机数量逐渐增多,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农民增收。几年来,全镇总购机补贴221.3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94.76万元,省级财政补贴26.55万元。随着购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民拥用农业机械逐年增多,农机装备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基本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相适应,农民的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2.2 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依靠人工耕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据统计,主要农作物生产成本中,人工费占45%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5%左右。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型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就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民增收。如: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稻谷与人工收割相比较,不但收割成本减少了约1 350元/hm2,而且稻谷的遗漏等损失也减少了,与手工收割相比可增收稻谷1.035 t元/hm2,且秸杆还田,肥效增强,也降低了化肥的成本支出。用水稻插秧机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成本节约1 200元元/hm2左右。推广各种类型的植保机械喷药也可节省35%农药。以上数据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是有节本增效的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
2.3 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的质量好坏对农民增收起着关键性因素。如用柑橘鲜果机选果为例,该机可进行洗果、烘干、分级筛选,1 h可处理鲜果2.5 t,效率高,质量好。通过机械化的分级筛选再分级定价,提高了柑橘的收购价格。因此,采用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2]。
2.4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灌溉机械的应用,增强了抗御灾旱的能力;植保机械的应用增强了农作物抗御病虫害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推土机、挖掘机等农业工程机械的应用,在改造中低产田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各种不同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增加了农业产出率,达到促进农业增效的目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如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比人工收割作业效率提高了80倍,且集机割、脱粒、清选、装袋为一体。每合收割机每年可创收达2.4万元左右。机械插秧的工效是人工插秧的16倍。且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增产约750 kg/hm2。机耕的工效是畜力耕作的12倍。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
2.5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村劳动力,促使大
量劳动力解放出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从事农田的劳力,将剩余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增加了农民在其他产业收入。以1合收割机为例,每年机割约200 hm2,可为第二、三产业输送劳动力达6 000人次。只有充分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才会从土地束缚中转移出来,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增收渠道[3-6]。
2.6 开展优质服务
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展优质服务,增加农机专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充分发挥现有农机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增收节支[7-9]。据统计,加入农机合作社成员与未入社的农机相比,年收入提高1倍左右。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的“五有”标准,实行订单作业,开展水稻“软盘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机械收获”一条龙服务,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开辟致富新途径;组织农机跨区作业,组建“跨区作业服务队”,拓宽农民致富路;承包流转土地,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3 参考文献
[1] 姜力群.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及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 刘育杰.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功能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5):177.
[3] 徐柏春,吴仁水,李鉴方.加大农机化投入力度足进萧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2013(7):98-100.
[4]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 35(3):154-158.
[5] 杨敏丽,白人朴,刘敏,等.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68-72.
[6]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世纪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9-12.
[7] 涂志强,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