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1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财务管理手段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财务管理方法、手段是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企业管理者要适应管理科学的发展,改进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
财务;管理;手段;发展;创新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在财务管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手段只有筹资功能,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出后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数字管理时代。
1 由人工到电子计算机
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所以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的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后来,财务管理工作才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财务管理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在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管理型软件的应用,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人机财务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适时处理。而对那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则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作分析问题,找出可能的方案,确定各种可能的结果,预料未来可能的情况,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在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者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所需信息,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采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
2 由关注物到关注人
从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生产设备,虽然人的技术知识也占一定地位,但从末被重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在生产经营中地位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和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现在的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增长也不再依赖于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知识资本承担了这一重任,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本。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的重点转向无形资产。企业更关注用什么渠道和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成本,怎样优化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知识资本的效益。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的规模或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和债券的市场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上。再分配利益时,知识资本也要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企业受益的分配使用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与些相适应,企业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相对减少,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成为企业主要股东,分配理论也会随之创新。
3 由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所以在财务管理产生时,只有筹资功能。随着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
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储存、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
上述分析表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财务管理方法、手段的变革,是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普遍应用。近年来,财务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如知识财务、财务职能使财务管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全局经营活动的总体概况,出现了智能分析型财务软件,如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可以保证企业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控制职能,业务环节上的预警机制如短缺预警、应收账款预警等,都是财务职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林: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管理 分析 问题 建议
一、前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在企业的整体运营中产生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基于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在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资金调度、资源管理配置、高层决策管理的基本运作都要依赖于财务会计管理机制的顺利进行。很多企业对现代会计制度的研究探索取得了很多先进性成果。
二、当今会计管理工作制度现状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前,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标准没有较统一的标准规范。新世纪以来,经过数年探索与修改,现有的会计评定制度基本相符于当今企业和单位的工作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完善对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有着卓著影响。
其次,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仍有待完善。会计人员应尽量使企业的金额账目统计的清楚明细,因为在进行平时审计与年终核算时,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将作为理清公司上阶段财务出入情况的主要依据。公司账目的清晰明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多次核对资产数额的差池而造成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无谓浪费。
最后,经过谨慎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制度》能够为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模板,明示会计工作的重点和基本流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行事效率和内外监管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会计目标制定不完善的现象。拥有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目标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顺利运行提供基础。一方面,企业需要对财务部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和实时可靠的信息方便政府监督。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自身对企业现有情况的把握,也利于及时应对上级部门的监察。另一方面,管理者应着手提高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和透明度,在群众中得到好的口碑。某些企业在体制运行过程中时常有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这也源于企业对于财会目标构建的不明确。良好的运营机制需要明晰的目标指导,企业目标的合理科学与否关乎企业的发展。
四、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建议措施
(一)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分析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财会体制
做好财务监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企业各部门统筹协作的基础。企业管理人员要认清会计管理和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企业会计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种,即一般的会计模式、责任制会计模式、管理制会计模式[3]。企业领导者应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和会计管理的体系,使相关人员最大程度上熟悉工作流程。
高级管理人员要注意尽量减少管理范围、减少财务管理的层级,避免监督不力。公司董事会应对设立过低级别分公司的提议谨慎处理。企业资产管理者应分期分批集中结算企业融资和固定资产,以便在遇到经营风险时能从容应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利益收入是能够对企业的职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甚至改动的。把握好以上的步骤,企业才能够顺利运营。
2、会计管理机制的前景分析
以人为本的企业会计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这种管理措施主要倡导的是人制与法制要相容并济与共同作用。只有两者相协调才能够既有针对性又科学地实行财务管理。
交叉分工的管理形式不能完全遵从科学管理的原则,如果在融合的过程处理不当会造成责任互相推脱的不良后果。而统一的管理制度能够将各个分公司的信息汇总到总公司。这无疑更方便财务部门审核财务报表等重要信息,也利于信息的管理与保存。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各同质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于人才竞争、科学技术革新速度的竞争、管理体制效率高低的竞争等几个方面[4]。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体系中最首要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主管部门应该明确分工,做到集中式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重视企业会计统计人员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的建议措施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在对财务监管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相关部门对于企业资产虚空、账目造假的现象要严厉打击,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内控监督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检举机制。
其次,企业的根本是信誉。企业上下权责分配科学合理,内部机制运作规范透明才是使企业长治久安的良方。此外,企业积极纳税也是企业好信誉的体现,不仅公民要依法纳税,企业更要响应政府号召以纳税为荣。
五、结语
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可以调控企业全部财务活动。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清楚认识到实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台付英.关于如何强化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08):263--264
[2]杨迎晖.关于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下旬版),2012,(01):35--36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公务员;管理方式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我国的公务员职位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分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有效的对公务员进行管理。根据人才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我们将政府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型和专业技术型。
综合管理型人才是指那些具备广博的知识,强大的沟通协调能力,勇于担当并善于集思广益的人才。通常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专业技能。对一个综合管理型人才来说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要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这类人才能够胜任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的工作。
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指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专家。通常在某一专业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这种类型的人才能较好的承担专业技术类的工作,并且难以替代。
一、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类人才在个体成长、物质和心理需求、工作方式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个体成长
综合管理型人才希望在组织中获得稳定的地位,积极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关系网络,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是组织中较为稳定的一部分,忠于组织。
专业技术型人才以技术作为立身之本。他们的目标是获得技术上的进步,关注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专业技术型人才渴望获得技术进步。
(二)物质和心理需求
综合管理型人才的目标是以自身为中心构建一种关系网络。无论自身处于哪个阶层,综合管理型人才都希望获得职务上的晋升。一旦晋升的机会渺茫,其注意力可能会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金钱、权力交换。
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是获得技术上的进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这当然不代表专业技术型人才不在乎物质的奖励,事实上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是人的本能。但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来说,精神奖励同物质奖励一样重要。
(三)工作方式
综合管理型人才主要是处理日常管理事务,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除了突发性事件外,他们面临的大多数管理任务是有先例的,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和先例办事。强大的监督控制和对程序的过多关注导致综合管理型人才难以l挥自身的积极性,办事效率低下。
专业技术型人才受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为开阔。所以这类人才向往灵活的管理方式,他们需要一个灵活自主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处处受到领导的制约和指挥。
二、公务员管理方式的改进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公务员、企事业员工等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以后,政府依旧没有根据职位的分类、人才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其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发展。按照分类管理的方法,政府可以设计行政和技术两条主线,适用于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条主线人员的录取方式、激励机制、日常管理都有所区别。
(一)考录内容
《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凡是有意加入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人才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行测》考察的是一个人学识的广博度、思维的灵敏度。《申论》考察一个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这都是综合管理型公务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对专业技术型人才而言,需要考查其专业素质。让一个精通经济、刑侦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去考《行测》和《申论》是极为荒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试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将其所学专业划分等级,通过考试测试出一个人的技术等级,达到一定的等级才能录用。
(二)激励机制
我们以行政和技术作为两条晋升的主线,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选择各自的路线,但一定条件下公务员可以转换主线。对管理型人才的激励以晋升激励和物质激励为主。行政路线拥有更广阔的升职空间,通过对其“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方面的考察,提拔优秀的人才。
对专业技术型人才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技术主线将拥有更高的薪酬,更多的培训,较少的管制。充分帮助专业技术型人才更新知识,允许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其他获取报酬的活动,这将给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日常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式过于注重过程和程序,不利于管理型人才积极性的发挥。但由于管理型人才密切接触人民群众,同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所以对其管理要将人本管理和依法管理相结合,加强监督。
专业技术人才是为解决专业的问题而存在,对其管理不必过多注重于过程和程序,以目标为导向是最合适不过的。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管理者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组成若干个团队,以解决问题为最根本的目标,不加以限制和指挥,给予其宽松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技术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国.知识型企业员工特点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06):313-314.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是以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手段,以公认的会计原则为核算依据,以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报务对象,完整地、总括地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管理会计是管理知识与会计知识有机结合的产物,以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实现最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以企业内部决策、管理部门为主要报务对象,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对会计、统计等资料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为正确进行最优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信息,实现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和对各个责任的考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源于传统会计的信息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管理会计逐渐脱颖而出,超越了单纯的会计范畴,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正确理解财务会计和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和实务要领,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特定对象提供信息服务,但是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财务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有关团体服务。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满足其需要,财务会计可称为“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它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因此,管理会计可称为“内部会计”。
二、工作主体的层次不同
财务会计的工作主要以整个企业为主体,提供集中的、总括的资料,综合考核、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则为多层次,有时以整个企业为主体,有时又以企业的某一局部、部门甚至管理环节工作主体。即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既要从整个企业的全局出发来考虑、观察和处理问题,也要从企业的各个局部出发来考虑、观察和处理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三、职能作用的时效不同
财务会计的职能作用以反映过去为特点,无论是核算,还是监督,都是实际发生或已经存在的财务会计。按照客观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进行记录和核算,形成基本的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是根据需要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控制和延伸,从而使其职能作用的时效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管理会计不拘泥于描述过去,而是重在面向未来,分析过去,为更好地筹划未来和控制现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二者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核算资料同源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个分支,同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从核算资料来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同一的,即核算资料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个企业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就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而管理会计只是根据需要从某些侧面对财务会计资料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并不脱离财务会计。
二、核算内容交叉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核算内容上有交叉和重叠。如成本核算就是二者都包含的内容,财务会计据以计算企业的当期损益,管理会计用它制定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水平的控制和考评。财务会计中的一些指标,如产值、利润、成本、费用等,是管理会计进行预测,计划和控制的基础;而管理会计中的预算标准是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之一。
三、工作目的一致
财务会计以反映过去为基本特征,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管理会计以筹划未来为基本特征,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虽然二者的工作侧重点不同,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从加强企业管理着眼,进行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提供辅助经营决策的资料和依据,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会计信息应当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企业会计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综合应用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不仅是为了从理论上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特定内涵,丰富会计理论研究,更重要的为了根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行之有效地开展好企业的会计工作。
一、坚持实用性原则,将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于企业之中。
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而在我国企业中应用范围再逐步扩大,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体系,其精髓不仅在于它理论上的科学性,更重要的在于它实用价值,是要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运用,把企业的会计工作延伸到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使之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坚持互补的原则,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
应用管理会计,并不是取代财务会计,而是为了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好地履行企业会计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企业为了能更好满足内、外两方面的需要,可以结合使用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一方面,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定期的财务报表,存货计价和收益仍以完全成本计算为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法,编制内部报表,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提供有用的资料。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教学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 体系工学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师资队伍水平高低及其管理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推行、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科学地运用、教学质量和效益能否有效地控制与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按照“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涵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对教师的标准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和师资队伍的管理方法等四项相辅相成的内容。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体系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是指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整体结构上必须符合“双师”结构标准。所谓“双师”结构,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以实现整体结构上的“双师”状态。
(一)专兼职教师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这里的比例主要是指“校内专业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合计数应当与从校外聘任的兼职实践教师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教学任务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高职院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辨的大师,更需要的是技能的大师,以及具有专业技术至上的技术专家。”建设比例适当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通过“外引”的途径来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保障。“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仅是学校教师资源的重要补充,更是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这既可以减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实践技能的更新速度,增强实践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至于这个“合理的比例”的具体范围,则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条件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达到1∶1甚至更高的水平。
(二)在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要达到较高的比例
“对于高职教育领域,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设置,还是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实践训练,都始终贯穿着职业性原则,根本不可能有脱离社会实践的纯理论课程与抽象专业知识存在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实践指导课教师和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或者具有“双师”素质。这是通过创造内部条件来推动“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既可以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可以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数量,以提高教师队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素质标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体系中的“教师素质的标准要求”,是指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达到“双师型”的要求,具体包括素质内涵要求和能力结构标准两个方面。
(一)教师素质内涵要求
在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实践技能上是本行业领域的行家。按照“依据课程定教师”的原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备与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即要求教师不但通晓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深悉行业特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能够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任务”,而且要熟悉职业实践,善于进行专业技术操作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及时掌握本行业和专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
(二)教师能力结构标准
在能力结构上,教师要达到“双重身份”“双师资格”“双向流动”的要求。
“双重身份”,即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又是行业企业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行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双师资格”,是指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行业从业资格,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双向流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能够经常流动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把行业企业的新信息、新技术引入学校。二是指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与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之间,要进行双向流动式的交流。即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任职、兼职或挂职锻炼,以便深入地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需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操练职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兼职教师在学校任职任教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学校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帮助学校及专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双师型”教师的专职教师,必须是熟悉行业规范,掌握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基本技能,了解行业企业文化,能进行实践性操作的学术专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兼职教师,则必须是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技术,了解学校文化,能进行规范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技术专家。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内培外引
在教师的获取途径上,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增加教师数量,改善教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本身的办学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确定办学规模、设置专业结构及核定班级建制的基础上,编制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及数量。
对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内部强化,二是外部引进。以内部强化为主,外部引进为辅。首先,内部强化,即为了把已有的师资充分利用起来,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引导教师取得与专业挂钩的第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已有的教师主动地提升素质,完成“第二师”的素质修炼与提高。其次,引进“双师型”教师。引进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并且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的引进要强调从事技能训练的教学与指导能力,并以引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来带动原有教师在技能方面的提高。兼职教师灵活性强,在技能指导方面是对现有教师强有力的补充。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来自生产经营一线,他们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市场理念,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优化。
(二)与行业共同建立人才资源库
即紧紧依托行业企业,组成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建立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库,突破单纯为学校办学而“聚师资、蓄人才”的观念,树立为行业培育人力资源而组建师资队伍的观念,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组合,达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
职业院校只是技能型人才产品的生产者,而行业企业才是这种产品的使用者。一方面,职业院校是因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设立的,行业企业理所当然地要为学校办学创造条件,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要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有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与行业共同建立人才资源库,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人才资源库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来源问题,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利双赢。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的管理方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管理,要按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实行“变固定制为弹性制”的管理体制
“变固定制为弹性制”,即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从固定工作性质、固定职位档次、固定工资标准转变为流动上岗、依能定位、按劳取酬,要打破身份界限、职级界限和资格界限,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在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建立起符合职业院校办学实际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之具有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灵活性,符合职业性、开放性和市场化的要求,借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制度
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产学研合作制度化,使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受益。基于这种理念,应当注意教师能力的多元化,以应对办学的多元化要求。同时,对教师的多元化考核必将成为教师考核的一种趋势。结合发达国家教师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我国高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应当主要包含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授课能力、教育科技使用能力、鉴定和评估能力、专业化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行业联系和服务能力、交流能力、学习环境的创新及管理能力等。高职教师能力标准应当体现先进职教理念的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对教师的考核应当以激励为主,而不能单纯强调淘汰与惩罚;应当通过定期更新高职教师能力标准和举行考核鉴定,来推进高职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更新。要使这种考核成为一种机制,首先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授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然后要确定考核范围,这个范围应该深入到包括课堂、实习基地等层面;最后要把评价标准明细化和分值化。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6
最近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在编制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先聘请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然后请有资格的事务所复审并出具报告。而某些已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事务所在执行证券业务时,不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不尽勤勉尽责义务;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在接受证券业务委托后,不派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到实地查验,而是让其尚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分支机构代为查验后进行复审,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各类专业报告;一些有资格的事务所擅自为其他事务所出具的专业报告进行复审确认,甚至出现“卖牌子”的现象。为保证上市公司申请文件的质量,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准则;同时考虑到在主管部门实施从事证券业务的资格确认制度之前,某些企业为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已聘请了一些事务所进行审计、验资和盈利预测工作,现做如下规定:
1.1993年4月1日前,已聘请无资格的事务所和人员完成初步审计、验资、盈利预测的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或已聘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从事审计与资产评估两项业务的公司,可以再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进行补充工作后,由其出具有关专业报告。
2.1993年4月1日后不得再发生上述行为。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对其他事务所在1993年4月1日后出具的各类专业报告进行的复审或确认一律无效。
3.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必须委派本所(不包括未取得资格的分所)业务骨干和辅助人员按照专业准则的要求到现场查验。出具的各专业报告必须由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主办注册会计师签字,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除特大型企业的审计、验资或盈利预测工作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有资格的事务所合作完成外,一般企业的证券业务应由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独立完成。
5.有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可聘请其他事务所协助其完成部分工作,或替其他机构培训部分专业人员。但该事务所必须独立完成重要查验程序及全部项目中60%以上的工作量,并对出具的报告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