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时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媒体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1

可怜的传统媒体行业,还没有在PC互联网的馀震中找到喘息的机会,新一波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打击又开始了。因为阅听人不断流失,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者似乎再不能从生产内容上得到足够回报,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而他们的明天又在哪里?

传统媒体的价值有两大,一是对分销渠道的掌握甚至垄断(例如报纸垄断发行体系,无线电视台垄断频道),一是因内容价值而产生的广告价值。此外,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因此接触媒体内容的总时间固定不变,花在某个媒体的时间多了,其他的便少了。

于是,媒体行业首先遇到的变革,是渠道变革。从报纸到电脑到手机,内容的分销渠道改变了。阅听人的眼睛从报纸与电视转向电脑和手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并没有在这些载体上垄断任何内容分销渠道。无法掌握内容的分销,媒介的权力与价值便消失一大块。

新的内容分销商是谁?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然后是Line和微信Wechat。人们在互联网上找内容,在社交网络里分享内容,而现在用手机分享。互联网商业化发展超过17年,每一次变革所诞生的新渠道,难得有机会被传统媒体掌握的。

内容生产成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特性

媒体在内容价值上又如何?内容为王是一直以来媒体工作者最引以为傲的信念。在平面杂志这类本身不一定能拥有分销渠道的垂直媒体上,此点也最为明显,因为杂志一本本总是要卖钱的。靠著较为深度的内容吸引特定的分众阅听人,似乎也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竞争者大量出现了。由于接触内容分销渠道的门槛变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视频网站或者微信上内容,“发行”这件事情变得无比容易,使得原本没有能力办杂志的人现在都有初步的能力生产内容然后发行。你甚至不需要什么团队,一个人就行了。

笔者以一人之力经营数位之墙超过17年,从最开始必须自己架站写程式,到后来博客作者根本不需懂这些,到现在微信上的自媒体完全不需技术知识也能经营。内容流通性大幅增强使内容为王的时代终于到来,然而传统媒体为了生产内容所配置的编制却相对显得臃肿了。

困境在于,一方面需要传统编制来应付传统内容载体(纸质媒体及相应分销渠道成本),一方面阅听人的时间逐渐往电子载体移动导致广告价值下滑(收入下滑),传统媒体也在经营新的电子内容渠道,但这部分收入却不大,更不足以负担那个传统内容生产编制的成本了。

将内容生产的编制开放

传统媒体不是没有考虑过买下新的内容分销渠道,例如新闻集团曾买下MySpace但经营得不好。从资本观点来看,疲软的传统媒体要买下当红网络内容分销渠道几乎没可能。想恢复传统媒体垄断内容分销通路的价值,就先不用想了,有能力想这件事的传统媒体也没几个了。

内容生产方面,生存之道无非开源与节流。纸质媒体不会灭绝,但是会逐渐凋零。配置在这方面的内容生产人力与运作体系,最终会需要整个砍掉重练。而因应电子载体的内容生产人力(这个部分,大部传统媒体应该都没有编制)则需要有个方法来做较低成本的储备。

有没有想过,一个媒体的内容都是从网络上的博客作家来的?或者都是微信的自媒体来的?互联网从电脑开始发展到手机,不变的精神是开放,而开放意味著权力的下放。传统媒体要改变的不是因应电子媒体的手段,而是把“关起门来生产内容”的方式开放。

既然内容的生产已经不是个高成本的事情,何不向外取材?既然外部有这么多好内容,为何还需要传统的编制来生产内容?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是,内容生产的编制该如何逐渐迎向新的电子载体,以便于当纸质载体的阅听人数下滑时,成本结构能逐渐过渡到新时代。

自媒体时代来临,免费是必要条件

内容生产成本下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被付费的价值下滑。内容为王不等于生产内容的人可以靠卖内容赚钱。这个观点笔者多年前就提过,内容会越来越不值钱。实际上,传统媒体也并没有真正的靠出售内容赚过大钱,真正赚钱的是广告销售。

在迎向自媒体的时代,这个趋势会更明显。广告要能卖出去的前提是读者或观众数量,而为了快速的扩大影响力(由于移动互联网兴起,这件事情成本更低了),内容不能收费变成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利用这个新兴内容分发渠道的特性。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2

自媒体方兴未艾

1.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MSN、ICQ、QQ等即时通信出现到博客、微博的勃兴,再到公民新闻网站的悄然兴起,自媒体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使很多人在评论、转发时,变得更理性、更谨慎。“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澄清了事实。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社交网站、微博上流传的无稽之谈“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2.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

一是平等的传播理念。作为草根媒体,自媒体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其理念是平等对话、信息共享。如韩国的OhmyNews,其新闻理念就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

二是同向的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取决于传播主体和客体的需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为同一群体,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同向性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

三是网状的传播路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各种信息传送出去。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四是高速的传播时效。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经过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论坛、QQ上新闻,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互播。

3.自媒体的传播缺陷

自媒体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而它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一是新闻真实性存疑。首先,自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判。其次,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这使它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保障。再次,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可信度降低。

二是媒体公信力较低。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植入、恶搞等内容,有的炒作个人隐私换取点击率,降低了公信力。

三是受众选择性困惑。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但自媒体载体种类多,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容易陷入选择信息的困惑之中。

传统媒体负重前行

“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站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金字塔下的奴隶’。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的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但是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①而网络媒体则依靠对平面媒体内容的重新包装整合,构筑起了新的新闻传播价值链条,使得报纸客观上陷入了线上大量资讯的下游提供者的困局之中。②

1.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固有优势,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取代的。

一是专业化程度高。传统媒体在采集、编辑、制作、发行、商业运作这个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以及行业标准都相当成熟。

二是品牌内容好。优质的内容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审过程才能对外传播,传统媒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品牌影响力来影响大众。

三是版面视觉感强。和新媒体不同,报纸、杂志有版面视觉感,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编辑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这种判断。

2.传统媒体的弊病和不足

一是针对性和时效性亟待加强。目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结合实际策划和做深做透不够;舆论引导滞后、有时很被动,被网络等其他媒体牵着鼻子走;主题宣传、成就报道的方法比较生硬,鲜活的内容显得较少。

二是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陈旧。质量不够高,特色不强,精品佳作较少。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说教”的痕迹太多;新闻写作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有的混淆与行政公文的区别,难以让受众接受。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自媒体时代还是不能缺少传统媒体的保驾护航,为公共舆论提供正确引导。传统媒体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展的未来方向。

1.把脉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

随着社会舆论多元化,传统媒体要想成为新闻舆论的主导者,必须用主流声音主动引导,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才能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传统媒体是自媒体高可信度的关键信源,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传统媒体的信源关,主动及时地正面信息,传达党与政府的声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遵循及时、准确、有利的原则开展相关新闻的报道,引导自媒体舆论健康发展。

2.凸显自身优势,树立权威地位

自媒体时代,虽然谁都可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但受众迫切需要具备权威性、可靠性的传播者。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打造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

3.创新报道形式,提高引导艺术

传统媒体必须充分研究、准确把握大众传播规律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立足时代特征和当下特点,持之以恒地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力求形态新、包装新、风格新。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提升舆论引导力。例如,很多新闻事件都是由网络媒体率先报道,而后传统媒体跟进,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开设微博,能以更快速、更有效的传播效率向大众传播新闻,特别是对于官方传统媒体来说,这是必要的选择。

注释:

①尹明华:《传媒再造》,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9月版,第8页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3

那是今年5月8日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广告论坛上,传媒大学丁俊杰校长在主旨演讲后回到座位,我恰与丁校长邻座,我感慨他的演讲精彩,更赞同其所论述的观点。他说:“目前媒介是从信息碎片化向媒介聚合的发展阶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共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体共振阶段。”

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角力,丁校长一言中的。作为广告从业人员,从广告角度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近年来呈高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认同数字媒体的精准营销,并利用各种网络广告形式和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

互联网广告发展初期,客户投放网络广告是作为传统媒体投放类别的补充,预算也很少,投放的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客户需求的增加,数字媒体逐渐发展到不仅仅是作为媒体投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突破了传统媒体投放的局限性:数字媒体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将整合营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完成了一个营销闭环,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但凭此预测传统媒体的没落,仍言之过早。

数字媒体近年发展迅猛,波澜壮阔,但从整个媒体份额和传播视觉效果来看,还是传统媒体稳坐老大,占据大半壁江山。传统媒体图、文、声、色集于一体,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印刷的精美,传阅率高,易于保存及反复浏览,带给读者感官上的享受又是数字媒体力所不及的。

此外,目前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和共存更有活生生的案例:数字媒体经常借传统媒体来进行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宣传,传统媒体也借助互联网手段进行快速有效地链接,彼此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这也恰验证了丁校长所讲的:“互动”、“精准”是下一代广告的核心,是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共同的课题。

因此,可以说,广告面对的是一个混合的传播体系,传统媒体依然强劲,数字媒体风生水起,我们既不能忽略传统媒体优势,也不能无视新媒体带来的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未来的广告传播核心在于追求“共振”效应。

1997年进入北京电通(Beijing Dentsu),现任公司董事 副总经理,曾服务佳能、花王、高丝、山之内制药、奇正藏药、三洋空调等客户,兼任青岛分公司总经理期间服务海尔空调、海尔厨电、龙大食品等。

现任IAA(国际广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公司分会副主任、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综合专业委员会(中国4A)副理事长;荣获2009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影响中国十大广告人物”、2009年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北京广告协会、《21世纪广告》峰会“影响中国广告业年度人物”等殊荣。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4

【摘 要】灾难性事件主要是指破坏社会常态、危害公共安全的一类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人为社会性灾难以及由人类或自然引发的复合型灾难三种类型。并伴随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矛盾冲突性和社会冲击性等特点,在全媒体时代,在竞争性传播格局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效率、报道技巧、应变能力和报道效果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媒体应以积极的态度,在灾难报道价值认定、主题选择和报道视角等方面不断探索,丰富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策略,寻找到自己的角色和空间。

关键词 传统媒体;灾难性事件报道原则;策略选择

全媒体时代下灾难性报道呈现新“景观”

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它是突发性新闻的一种。灾难性事件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人为社会性灾难以及由人类或自然引发的复合型灾难三种类型。自然性灾难是指由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力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袭击、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等;复合型灾难是指人为导致或自然引发的复合性灾难,比如核泄漏事件、石油钻井泄漏带来的海洋污染、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造成人类大面积患病或死亡事件等,常常表现出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震撼性和社会冲击性等特点。因此,人类对灾难性事件的表面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度信息(即为什么或有什么样的影响)具有十分强烈的认知需要,以此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弥合认知的不确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些年,传统媒体应对灾难性报道的能力、新闻意识以及新闻理念等已有显著改观。 “简单报道灾情”+“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以慎重报道、宣传为主的报道方式正在改变,对新闻媒体如何发挥其功能更加注重,对灾难报道更为重视,报道方式向更及时、客观、准确、全面转变。从信息报道转向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人文关怀,更加突出灾难性新闻的写实性,更加坚守媒体责任,传递社会正能量等等。

随着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融合的升级,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出现,使得灾难性事件报道出现了新的“景观”:新媒体成为新闻报道新的主体;报道效率加快,容量大幅增加;公众有了更多的参与空间;灾难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视;竞争性传播格局下,快速准确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也成为各媒体彰显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在灾难性报道的报道效率、报道技巧、应变能力和报道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在灾难报道角色上必须转型,广播电视报纸要顺势而为,加快全媒体化转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灾难性报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系统中,信息的传播历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灾害发生之后,在信息传播方面独具优势的新闻媒体如何发挥其功能,对灾害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具有重要意义。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的功能具有多重性。媒体作用发挥得当,会给救灾工作提供较大帮助,作用发挥不当,则给救灾工作带来麻烦,如报道不及时不客观极有可能引发流言传播,妨碍救灾的顺利进行和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做好灾难报道,新闻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研究灾难报道,在新闻实践领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面对灾难,媒体应遵循什么样的报道原则?

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应遵循新闻性原则,重要的是明确对灾难新闻价值认定。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矛盾冲突性和社会冲击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媒体对灾难报道越来越重视,应对灾难报道的能力、新闻意识以及新闻理念有较大改观,新闻性处理也更加成熟,对报道的主题选择也敢直面具体灾情,注重灾难中‘人’的状况、紧急应对措施等。媒介对灾难信息的及时公开,可避免因没有权威和适当的舆论引导所产生的流言带来的群体恐慌。这不仅只是媒体新闻取舍的问题,更关系到政府公信力。

遵循新闻性原则,灾难新闻报道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全面。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要以信息为主,应尽量获取灾难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做好灾难事件全方位报道,在提供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经济损失、事件进展、善后情况等的同时,要多为公众提供公共安全信息及权威建议,警告公众公共现实中潜在的危险,和当地政府有效沟通,及时、高效地做好灾情的权威,以正视听,避免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利用积极信息安抚公众,如相互支援关怀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采集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典型事迹,给人以信心力量。

灾难说到底是“人”的灾难。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注重人文主义关怀,也尤为重要了。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报道往往多正面,少侧面,重群体,轻个体,缺少对灾难中普通人命运、生存状态的关注。这种状况如今已有较大改观,灾难报道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多关注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到开始关注普通人,关注人的尊严、价值、个性以及生存状态,从一味报道英雄、模范人物,到关心普通百姓命运,人文关怀意识显著增强。灾难性新闻的人性化转向,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性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灾难报道也要有完整性。对灾难报道中的“科学”问题,尽量做到受众可以理解的程度,对灾难报道中出现的“差错”,对灾难报道中“侵权”,要引起足够重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灾难性报道策略

全媒体时代下,灾难报道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热点,快速准确报道突发性灾难成为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也是各媒体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面对传播技术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改变与融合,传统媒体要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在直观性和即时性等方面虽有劣势,但其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深度阐释等优势明显。因此,在竞争性传播格局中,传统媒体要重视发挥其优势,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一是要在信息整合加工上着力,更加重视新闻报道的理性思维,做好深度报道。传统媒体在时效、容量等方面处于劣势,况且多数受众的阅读时间和兴趣持久度有限,由于海量的信息的存在,受众更倾向获取非同质的过滤后的新闻。因此,对新闻信息的取舍和选择,对新闻信息的重新组合尤其重要,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就可以扬其所长,争取受众。灾难报道并不只是简单地告知新闻事实,也要履行分析、释疑、预警等职能,在对新闻事实取舍以及社会舆论热点分析诠释里运用理性思维,做到客观平衡。媒体面对灾难性事件时,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客体把事件报道出来,公众想要看到的是大规模、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以及随着事件发生后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挖掘新闻事件的媒体能力,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绝不能仅限于转载权威消息,简单数据,而是需要积极的现场介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引领公众目光,并且在“灾前预警、指导救援、灾后重建、灾难防护”等问题上深入研究。

二是要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媒体发展状态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了媒介空间,媒介相互融合一体化是趋势。新媒体的产生,已经影响了受众消费习惯和观念。因此传统媒体要顺应这一趋势,主动接受变化,适应变化,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满足数字化时代受众需求。传统媒体更要借助媒介融合,更好地传播自身打造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满足人们、创造、分享的需求,与读者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构建起新型阅读关系。所以,应对灾难报道,传统媒体要加快自身转型步伐,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创新传播业态,延伸传播链条,抢占发展主动权。

参考文献

①马利.做好网上时代舆论引导工作【N】人民日报,2013-11-27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5

关键词 互联网;传统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22-02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等。21世纪以来,传统媒体的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传统媒体产业迈入了“微利时代”,传统模式下的各种问题和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但同时也充满着机遇。

1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1.1 网民数量的涨势

民众对网络媒体的青睐力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增长速度特更是突飞猛进,以中国网民数量为例,特别是将网民在新媒体的增速放在整个时间轴上,10年的轴线时间,网民的增量从百万量增长到数亿量,然而我们传统媒体的实现和上述同样的增量则走过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可谓是日积月累。

1.2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

自迈入互联网时代,民众的阅读方式日趋变化,从报纸、杂志等纸质阅读,日渐转为网络电子书籍的阅读,通过一个小的ipad,其中可以容纳无数的小说、杂志、新闻资讯等,轻轻一点便可以轻松获取。因此读者群似乎一夜之间都迅速投向网络媒。

1.3 传统媒体未来用户量的变化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的年龄日渐趋低,我们当下的传统媒体在争夺低龄化用户以及潜在客户上还是较为被动的。传统广播电视的收听率、收视率在下滑,传统媒体的老大哥报刊的发行量在萎缩,销售量在递减,总之,传统媒体的用户量在渐渐流失。

面对如上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不能过于悲观,如果我们从新选取角度,顺应改革的潮流,迎着“互联网+”的浪潮,那么传统媒体将会就会呈现另一番现象。

2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机遇与应对措施

在互联网极大的发展劲头下,不少人士扬言传统媒体将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浪潮而被吞没。而从绝对意义上讲,消亡论是难以立足的,回看历史的车轮,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产生,都难以完全取而代之,而是最后形成了一个求大同、存小异的共生局面。

据全球互联网用户调查的相关报道,公众每天把42%的时间用在手机和平板上网上,总计146min,远远超过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占用时间。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因此传统媒体应打破原有的单一格局,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拓展。

2.1 提升传统品牌的公信力

互联网传播信息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多样性等,信息多样,真假难辨,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定机构,因此传统媒体反倒是值得信赖的,信息的发出都经过的层层把关、筛选,展现给大众的一定是具有权威的,所以更应当继续提升公信力,使之好上加好。

2.2 对新闻报道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加工

当下的传统媒体在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的传播速度,努力赶上新的网络媒体,但当前新闻等信息的实效优势面临巨大挑战,手机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推送消息的速度能都快过一切传统媒体,面对这样的竞争劣势,我们的传统媒体应当深入思考,对评论、报到、进行更权威、更深入的加工报到,只有这样,才能优于互联网简单、碎片、表象的消息报到,才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2.3 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

新时代下,读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他们是一个个真正的参与者,是活生生的,是充满热情的,因此我们的传统媒体应当抓住这一点,读者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聆听、尊重读者的话语权,增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使其不仅单方面的阅读,还参与到其中,进行意见的表达以及情感的流露,最后通过我们的选择性吸收与综合,从而使出版物更加的吸引人。在收集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设立相关的交流、互动平台,顺应互联网的大趋势,各种App、微博、微信等无疑将成为不可丧失的平台。

2.4 充分利用大数据,获取第一手信息

当下,我们是大数据时代,好比张小龙开设的粉笔网络直播课App,他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购买不同课程、不同价位的学生进行分类,从而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偏好,以及可以接受的网课价格,从而适时的给不同的用户进行推送不同的新课程。传统媒体也一样,我们也应该通过大数据从而知道读者是谁、读过什么、有何洗好,然后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扩大广告营销,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读者的青睐与信任。

3 结论

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只有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才能使中国经济飞起来。那我们的传统媒体也是一样的,同样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怀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向着经济发展新业态的梦想奋发。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的酝酿年,那么2016年一定是传统媒体整合的新纪年。俗话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常态下的中国,传统媒界也面临着革命性风暴,在改革的浪潮中,面对互联网的挑战,传统媒体要想站稳站立,就要不断创新,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行。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化,2003.

[4]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M].上海:华夏出版社,2010.

[6]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朱海松.微博碎片化传播[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8]李明伟.知媒者生存[M].北京:北京大W出版社,2010.

[9]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传统媒体时代范文6

新口碑传播时代加速回归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最先提出“网络社会”一词。

他用试验证明了:“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米尔格伦看来,社会就是由人际关系网络构成的一张大网。通过这张人际关系网络,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传播发生在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背景之下,传播双方彼此了解,并在现场交换各种信息。同时,信息接受方会对信息给予直接、持续的反馈。这也是信息传播最原始的状态。

在大众传媒居于强势的时代,“网络社会”这个概念并没有受到传媒业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人们所能面对面接触到的传播对象,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大众媒体由于其强大的人群覆盖功能,在信息传递上,处于优势地位。尽管它是单向传播,但是人们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只有被动接受这种单向传递的信息,任由其左右自己的思想。

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传播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信息接受方是无从知道的。

可以说,在大众传媒强势时代,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无力与大众传播方式相抗衡的,更无力去挑战大众传播的地位。大众传媒的从业者也并不重视这种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却正在扭转这一局面。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社交性媒体的崛起,“网络社会”这个术语,开始引起传媒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美籍传播学者卡斯提勒斯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传播科技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在呈网状型相互关联的社会中,由联网计算机所处理和传递的信息,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的中心点。

来自上海的博友伟雅认为:“微博最为形象地反映了互联网的网状通达特点,它通过无数个节点向无数个变数的方向延伸,几乎每个节点上都有它所期待的朋友关系、发展机会、合作可能。”

打开微博,我们就可以看到彼此,就像生活在一个大院里,清晨起来,大家彼此打个招呼。有个什么事情,现场就传递过去了。我们自己写微博,也会看别人的。相互会支持一下,互动一下。遇到对方好的微博,就赞扬两句。再好一点的,顺手就转发了。非常自然,不必刻意。

古老的生意,本来就是口碑相传。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口碑相传的时代,在最新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再次实现了回归。当然,是以一种更高形态的面貌出现。

因为新技术推动之下,在立体社交网络中好友关系,都是基于真实关系存在。通过关系链推荐,就非常有利于信息裂变式传播。

大众媒体遭遇的严峻挑战

口口相传时代的加速回归,对大众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们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移动通讯设备日益完善,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异常的方便、快捷。这使得面对面的交谈,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按照米尔格伦的“网络社会”理论,你可以随时跟地球上任何一个人联系上。一个人的交往圈子,被无限扩大。

口口相传,能够在短暂时间内,取得令人惊讶的效果。口碑传播,有了达到甚至超过大众传媒传播效果的可能。

这样一来,社交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凸现出来:信息传播既可以达到大众媒体那样广泛的覆盖面。同时,在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交换过程中,还能保持口口相传的信任特质,确保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因为口口相传,主要在熟悉的人之中进行。你熟知对方,对他的情况比较了解。他说的话,你可以很快进行判断,是否值得信任。

美国营销大师约翰・詹斯奇说,“评价和推荐是我们一种生存方式”。他认为,人们会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别人,以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建立信用。这有点类似银行存款,“要是你曾经帮助过我,那么我就欠你一个人情”,人们通常会用这种方式,来积累尽可能多的社交资本。

与大众媒体比较起来,人们更信任自己熟悉朋友的口口相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使得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大众传媒单向硬塞的信息,更愿意用朋友交谈的方式获取信息。很多情况下,他会倾向于跟对方进行沟通来进一步求证。

这种互动,正是新型社交媒体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人们一般是通过对话来了解对方,并从对话来给对方的可信度打分。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可以将大众媒体冷冰冰的面孔,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在你面前:跟你说话的人,有思想、有情绪,有喜怒哀乐,让你觉得真实可信。

而对于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比如广告,大多数情况下,你无力去求证。

正如那句经典的话:广告吸引的是受众的眼球,互动吸引的是受众的心。

学者多次研究也证明,在商品选购上,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好友推荐的商品,而不那么信任大众传媒上代价昂贵的广告。

接下来的连锁反应是,广告商必然会注意到这个趋势。他们在选择广告投放时,也会越来越青睐于社交性媒体。

为了充分利用人际关系中的信任感,他们也会更新投放方式,灵活运用社交媒体来达到自己品牌推广、商品信息传递的目的。

具体来说,以往,厂家在生产出一个新产品之后,会选择在报纸、电视台、电台上做广告,告知社会,然后再派业务员去寻找商业机会。

而现在一些聪明的企业,已经开始制定利用社交媒体来促销的计划。通过社交媒体,让客户和合作伙伴自愿地加入公司的营销工作,向他们的亲友来推介公司的产品。这种产品推荐的成功率,是大众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成本要比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低得多。

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对话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这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与受众接触点的覆盖面上不敌新媒体之外,还将在信任度比拼上,又失去一块阵地。

企业利用社交媒体的另一项尝试,则是可以根据客户的位置、性别、教育程度、兴趣等关键概念来定向广告,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实现更多的销售。目前,在微博平台上,已经为企业发现客户提供了很多十分便利的工具,包括搜索、群组、私信、关注、投票、评论、转发、视频、活动、收藏等。有人统计,目前方便我们玩转微博的应用工具,总数超过3000种。

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则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其广告预算,投入到包括在微博营销、视频营销、SNS广告、APP植入中。微博、视频、SNS、无线等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新触点。

对于这种影响,有人甚至说:“媒体”已经成为一个过去时的词汇,社会化媒体正在重构传统媒体的价值链。这一趋势,使得传统报纸、杂志、电视、甚至老牌门户网站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定义影响力。“真实身份+社交关系”将是今后社会化媒体的核心。

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地探索应对之策,尽管还没有找到非常可靠、有效的手段。

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传统媒体只能毫无作为,坐以待毙。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社交媒体的优势,嫁接到传统媒体的运作流程中来。

比如,《南方周末》的一位资深编辑就表示,《南方周末》开通了官方微博,有意识地借助社交媒体搜集选题线索,结果非常成功。目前,该报的线索,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微博等互联网上的爆料。

还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开设“民意直通车”、“征言”等栏目,了解读者想法和愿望,协助自己完成报道任务。

比如,凤凰卫视就针对很多自己无力操作、或者觉得时机不成熟的选题,放在官方博客上,听取网络读者的意见,并在网络读者参与讨论的留言中,选择操作选题的机会。

结果,读者提供的点子、线索,要远比仅靠凤凰卫视那几个编辑记者的头脑想出来的,好得多。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在主动地利用新媒体来化解社交媒体对大众媒体影响力的冲击。

创办六十余载,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培养了一批资深的名编辑、名记者,他们在社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多年以来,他们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用深刻、有见地的文章征服了广大读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社交媒体日渐崛起的今天,这种影响力的发挥却受到阻碍。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接触传统媒体。

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董事长、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江作苏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在集团范围内推广知名编辑、记者开微博的活动。要让这些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名编、名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拓展自己的影响力。

但是,在推行这一战略时,却遇到阻碍:很多年纪稍大一点的老编辑、记者不大愿意接受新媒体。为了将活动进行下去,集团将这一战略性任务,交给集团团委,首先从年轻编辑、记者中推广。按照这一思路,集团团委首先从下属10个报刊、10个杂志、3大网站中,精心挑选了30多名优秀的青年编辑、记者,组成“荆楚青年传媒精英沿海研访团”,前往广州、深圳、香港,与南方报业、腾讯、深圳报业、香港大公报的同行们交流新媒体使用经验。同时,在研访团启程之日,就要求每名团员开通微博,同时硬性规定,每人每天发微博不得少于10条。

这种集中、强化推广使用新媒体的战略成果显著:30多名青年传媒精英,不仅熟练掌握微博使用方式,还发现了利用微博搜集线索、提升团队凝聚力方面的诸多好处。绝大多数人,变成了微博这一新型社交媒体的忠实拥护者。

他们在腾讯网上开通的“荆楚青年传媒精英微博行栏目”,7天之内,点击量超过20万次,非常成功地扩大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在年轻人中间的影响力。

目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越来越多的人开通微博,每个人的影响力,将最终构成集团的综合影响力。集团董事长江作苏的微博,开通之后,短短几天之内,粉丝就达到2万名。

最后,即使在社交媒体口口传播的“信任特性”方面,传统媒体也远非一无是处。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公司被没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所控制。当然,这些媒体公司包括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媒体公司都希望,通过迅速扩大用户量来增强自己的商业价值。这意味着,跟传统媒体一样,他们同样要面临大量陌生的用户并向他们提供真实可信的内容。

这就会遇到一个对于新闻界来说老生常谈的问题:怎样在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信任,怎样才能获得信誉,如何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准确的各类信息?

熟人之间对话没问题,但是要迅速地在大量陌生人面前建立信任,则需要足够的技巧。如果访问者对网站的内容不信任的话,他是不会信任更不会接受网站上提供的经营内容的。同样,可信、客观、准确、公正这些好新闻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仍然会得到公众认可;何人、何时、何地、何因,这些新闻要素也不会被取代。

最终,他们不得不仰仗大众媒体从业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自然意味着新的商机或者就业机会。所以,那些传统媒体中,对自己就业前景一片悲观的人,应当振作起来,看清自己的优势,看清自己在未来传媒业格局中的潜在机会。

说到底,在由社交媒体催生的新口碑传播时代,能够生存下来的传统媒体,必然是那些能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媒体。他们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市场,他们能够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优势,嫁接在新媒体和电子商务上,找到生存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