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生物教学 教学策略
近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考验。虽然众多的高中生物教师已经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在努力地进行课改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疑点和困难,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尽量贴近生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些都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或缺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是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
二、创设情境,增强互动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和繁殖。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变化。
三、建立发展性评价
如何通过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评价在课改中具有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评价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习环境;精心备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模式,新
课改强调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尤其要求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足够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创设各种活动来帮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了解,建
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当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兴趣开始,积极地投身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同时创设相关的情境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再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微笑来沟通师生间的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有趣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抢答比赛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新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全面地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中,而教师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
者,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则应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的缺陷,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精心进行备课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应当精心进行备课准备,而教师备课的详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而真正详尽的备课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1.教材的备课准备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吃透教材,真正地熟知教材内容,透彻地了解高中生物教学的深层意义,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应当明确高中生物教材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全面的认识生物教材学习。
2.教学方法的备课准备
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有效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生物教师应当摒弃旧有的教学方法,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同时学习相关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满堂灌以及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教学,高效地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的备课准备
教学资源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极为重要的教学内涵,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内涵,教师不应当只重视教材的传授,更应当注重课外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例如,教师在讲授“有丝分裂”时,教师不应当仅着重于课文知识的教学,更应当为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总结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课堂总结就如同一部电视剧的简介,因为课堂总结正是完整地概括了整堂课的所有内容的总结,是重点、难点的全面总结归纳,也是学生进行课下复习练习的指南针。然而不同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教师喜欢运用语言进行总结,有的教师喜欢运用图表进行总结,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课堂教学重点,而课堂练习更应当精挑细选,选取有代表性的、能举一反三的练习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理念的正确性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应当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地将教育以及教学练习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高中生物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地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然而,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重任,所谓教书育人则是以教书为前提,并作为育人的条件,而育人才是教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只要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一名教师的职责并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进行备课准备、恰当进行课堂总结以及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意义上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3
关键字: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能力的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足,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现行生物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教师转。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较少,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2、课堂上教师习惯满堂灌,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变差,一般难以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甚至有的学生很难与其他同学合作。。
3、由于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有些方面的天赋受到影响,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小姐合作探究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上课时,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主导者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并切实注意自身行为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分成合作小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表现自己,同时,对于青春期表现欲极强的学生来讲,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承认,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进而激发上进心。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1.O2在产生后,向外运出叶绿体通过膜的层数时,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算不算一层膜,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还是淋巴细胞都可产生,这些问题模糊不清,具有一定争议,鼓励学生对这些模糊知识点,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求解,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寻求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一种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知识。
生物中的生物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生物概念是从一类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对象中概括出来的,它是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学生正确掌握生物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生物基础知识的条件。如在 “《细胞增殖》一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的动画图,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利用简易材料亲自动手去制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微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实物结合图文演示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理解和掌握。
4.对全体学生,分清层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和基础等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教师在心目中要根据成绩,基础等情况将即同一个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各层次也进行适当的更换学生。分层和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他们既得到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坚持不断调整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这条路上走下去,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绮主编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4
1 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概念构建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个方面。概念形成是由学生从同类事物的不同实例中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教师根据概念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顺序和相互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理解和掌握概念、由浅入深地运用生物概念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效果。
1.1 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形成
在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中,例征是下位,概念是基于下位具体例证得出的概括结论。对于比较复杂的、重要的概念,其外延较大,比较抽象,直接提出概念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借鉴实例,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如图1所示。
如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它是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上位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对已知的实例,分析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如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淋巴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补充说明一般的细胞都和组织液密切接触,并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液体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自然形成内环境的概念。教师再从细胞代谢出发,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生存所需的养料、氧气和细胞代谢废物的来源去路。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的4个系统,学生比较熟悉,教师举例说明这些系统如何与内环境发生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媒介的功能,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而稳态可以通过调节实现。
应用实例可以扩展和丰富内环境概念的内涵,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正反例的应用。如消化系统位于人体内,那么其中的消化液属于内环境吗?还有汗液、尿液、泪液和脑脊液呢?对这些实例进行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的本质属性。教师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设问,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接下去的教学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例证教学促进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即从概念――概念的过程,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在原有概念下引出新概念,并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体系,反过来对原有上位概念又做了补充和扩展(图2)。
案例:在高中生物必修3“激素调节”学习时,教师先通过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实例,使学生来理解激素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上位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体温调节过程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上位概念)。然后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特点,去学习水盐平稳调节,从而扩展对人体稳态的调节,构建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图。
2 概念建构中正例、反例和特例的应用
建构概念需要丰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事例就是例证,形成概念的例证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
2.1 利用正例、特例理解概念的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概念的正例是指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是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对象。正例是支持概念的具体事例,是支持概念成立的论据。概念外延中的例证绝大多数就是概念的正例。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虽然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但它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例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大类微小生的总称”,如细菌、酵母菌、霉菌等是支持微生物这个概念的正例,而微生物的特例就有蘑菇、银耳、黑木耳和金针菇等,是肉眼可见的,是真菌一类,也属于微生物,是微生物概念中的特例,从而使学生对微生物这一概念有了比较全面和直观的理解,补充外延的不足。又如: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而蓝藻就是特例,虽然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一定都是在叶绿体。呼吸作用也是如此。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概念内涵的信息,特例补充了最有利于拓展概念外延的信息,反例强调了最有利于辨别概念内涵的信息。概念的正例在教科书中出现的形式和作用有例证型和归纳型两种类型。即先列举一些正例,然后从正例中归纳出概念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师可先通过几个典型的正例,如将黑色美西螈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取出来,移植到白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长大的美西螈全部是黑色;变形虫的切半和移核实验;伞藻的嫁接实验等实验例证,来分析归纳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
2.2 应用反例,可以加深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提高辨析概念的能力
概念的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概念本质属性的具体事例,它不属于概念的外延,但对概念的内涵的理解又非常重要。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是指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性动物等。反例蚯蚓和蜣螂等动物是分解者,而植物中的猪笼草、菟丝子也可以是消费者。又如,鱼的最本质特征――用鳃呼吸,则可以用生活在水中、形态像鱼的水生生物――鲸的呼吸方式来反证;为了说明会飞的不一定是鸟,可以用像鸟一样飞翔的蝙蝠来反证;为了说明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举反例猪笼草、菟丝子来反证;为了说明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用蓝藻、硝化细菌等反证;为了说明所有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举蚯蚓、蜣螂、秃鹫等反证;为了说明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举硝化细菌来反证。通过正例进行论证,用反例进行逆向分析,概念的内涵就变得更清晰、明了。
3 例证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3.1 以偏概全,不懂范例其中的道理
在例证教学中,教师由于不能对概念中的正例、反例和特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能透过例子总结最本质的规律,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片面理解。
在学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时,教师在以细菌为例,说明原核生物的特点时,认为细菌有细胞壁,那么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和纤毛。如果学生仅记住例子,可能就会认为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和鞭毛。
例证教学的基本原则:(1) 例举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多样性;(2) 从个别走向一般,通过对比分析,去除非本质属性,提炼本质属性。
3.2 核心概念边缘化,不能透过例子揭示生物的本质
例证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网络。但有的时候,例证教学会喧宾夺主,使核心知识边缘化。
例如,“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得出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但却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课本安排此实验的目的(因为该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课的最后的“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可以说这是点睛之笔。
很多教师淡化或忽略了这个问题,把核心精力都放在探究实验上,反而把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边缘化了。
3.3 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机械地理解概念
生命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受教师认知水平的限制或对教材研究的局限性,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概念。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举例“猪笼草是消费者”。其实,猪笼草的绿叶是可以光合作用的,所以主要是生产者,只是有的时候作为消费者。
又如有的教师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人口密度下降”来说明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实,并不是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而是国家的政策控制的。这样会使自然问题社会化,缺乏科学性准确性。
3.4 把概念和定义混为一谈,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
概念包含语词、内涵、外延和例证。教科书中的大多数黑体字部分内容,从概念构成的组分来看属于概念的内涵,但通常以“定义”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概念的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一种说明。例如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些都是对基因所下的定义,是对基因是什么的一个说明,这个说明反映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即概念的内涵。
但把定义当成概念的全部内容来学习,会对概念的理解和教学造成歧义。如艾滋病病毒的体内只有RNA而没有DNA,RNA是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不能认为艾滋病病毒就没有基因,此时的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段。又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际上,有些细胞没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有些又有多个细胞核。对这些例外的现象,在给概念下定义时,一般不属于支持概念的内涵的范畴。
另外,有时教材给概念下定义是有特殊的背景,如果忽视下定义的背景,就会机械狭义地理解概念。如细胞的全能性,生物学教科书中的黑体字是这样叙述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有些教师追求所谓“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就会强调“已经分化的细胞”,如果这样理解,受精的卵细胞由于未分化就没有了全能性了,而事实上,受精卵的全能性是最强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把定义当概念来学习。一方面忽视了概念的外延中的特例,另一方面不了解这是给细胞全能性下的一个定义,而这个背景就是人们已经知道“未分化的受精卵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一事实,定义想强调那些已经分化的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科学方法的渗透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同时要注重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不要过早地满足于一个学生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例证、实验等来形成概念,才不会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才能使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更准确学习新概念,从而构建生物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青青.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22-26.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理念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物理难教难学是师生的共同呼声。而我认为物理学科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容易教容易学,因为它和生活联系更紧密,更具实用性,只要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气息,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查找和收集各种与物理教学有关的信息材料,并在教学中创设关于生活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关注身边的物理学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物”和“理”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用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体育课中助跑跳远比立定跳远要远很多?跳高要助跑才能跳得更高?再例如,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很多初学的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有的老师提出了如下的比喻,效果非常好,他说:理想化方法就好像用渔网来捕鱼一样,必须漏掉水、杂物及小鱼,捕到我们需要的大鱼。假如使用的是滴水不漏的容器来捕鱼,由于鱼、水、杂物很重,那时提不起容器,也是捕不到大鱼的。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景,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三、利用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教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通过挖掘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比如建议同学观看电视CCTV-10频道播出的“我爱发明”这一节目,每个发明都用到了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又例如,在讲电流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现在通过多媒体课件十分直观的演示出电流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又如,电流的磁场、磁场的分布情况,光学中的光路图等,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清楚地再现。
综上所述,如果能把物理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现象物理化,“物”和“理”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范文6
案例一
事件之一: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看到:某些地方的某些企业在中央的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排放工业“三废”。明知造成了环境污染,却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后果,不思改进;甚至某些领导也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下,非但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反而暗中帮助那些违规企业遮掩,企图蒙混过关。目前,全国几大水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很多地方已经造成吃水的困难了,要么是缺水,要么是水质太差不能喝;空气环保指标达标的城市似乎也没有几个,且不说其他的危害是多么的严重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执迷不悟。虽然《环保法》早已出台,可大多数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现在国家已不得不采取行政、法制手段来强制执行。
事件之二:全国广泛开展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工作,并且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北京市、渤海和两个酸雨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有90%以上做到了达标排放。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两个事实看来,大众的环保意识非常淡漠,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里,关键的问题是环保应成为一种大众的自觉的意识,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具有一种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从现在就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应穿插一些环保事例,将生物知识与现实联系,结合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树立社会意识。
那么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理念的渗透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章节都可以发现生物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因而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如苏教版生物必修三中有关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讲授有关“水域环境的保护”的内容时,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列举了现在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情况,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让事实、数据说话,同时告诉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厕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又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节中,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资料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小事不可忽视,它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3.课堂教学中介绍一些环保节日
早在1987年联合国就提出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环境教育10年,1997年联合国再度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并制定21世纪第一个“环境教育10年”。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日,如:2月2号“世界湿地日”,3月22号“世界水日”,等等。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1.宣传文艺活动
每学年我校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新的认识。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马陵山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案例二
事件之一:在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废弃的塑料袋,马路边,街道处,城市的角落,河岸边……到处都是红的、白的、绿的塑料袋子,很不雅观。这些塑料袋处理不好会对人体,以及土壤、空气、江河湖海环境等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每年我国超市塑料袋用量达40万吨。其它销售场所塑料袋用量大概是超市的三倍。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达到160万吨。按照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三吨以上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须消耗480多万吨石油。
事件之二:根据国家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家一律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反思与分析:由上面事实一看来,“白色污染”纯属人为因素造成,而且人人有责,其危害之严重不得不重视,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的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废旧电池、尽量减少使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励学生们去掌握、去宣传学到的环保知识,并身体力行,去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汪建红,王芝平主编.初中环境素质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