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1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2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公共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减免的策略。这是因为在产业集群的推动下,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门票减免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针对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一涨再涨的现状,本文认为,国内必须从产业发展角度解决不断高涨的门票价格问题。
关键词:旅游景区 门票减免 乘数效应 产业集群
相关理论概述
2004年底,随着北京六大“世遗”景区门票价格的大幅上调,国内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开始不断上涨,由此引发了景区经营管理者与旅游消费者、旅游服务企业之间的激烈争论,也引起了相关专家与学者的理论探索。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是否该涨、影响效应、价格上涨原因、价格影响因素、价格定制方法以及价格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关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对旅游业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会透支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对此,李纪(2005)用总价值构成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张维、郭鲁芳(2006)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宗圆圆(2008)用垄断竞争及不完全信息理论,吕观盛(2008)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消费者预算曲线,对国内公共景区涨价的四个主要理由(解决维护费用,控制游客流量,保护稀缺资源,体现景区价值),分别提出了质疑。对于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以上研究还没有完全说清楚许多国家和地区放弃门票收入的根本原因,还未找到国内选择门票减免策略的根本依据。只有找到门票调整的深刻理由,才能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调价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景区门票减免乘数效应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三个案例进行说明。
2003年10月,西湖这一国家5A级景区,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第二年就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16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3年2776万人次增加了24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了350亿元,比2003年净增70亿元。接待过夜入境游客123.41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2002年105.6万人次增加了17.81万人次。旅游创汇近6亿美元,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2年4.77亿美元增加1.2亿美元。旅游总收入达410.73亿元,比历史最好年份2003年326亿元增加了80多亿元。西湖免费开放前,其环湖的七大公园每年的门票收入约为3000万元。免费后,杭州以损失3000万元西湖门票的代价,换来了一年净增80多亿元旅游总收入的巨大效益,两者之比是1:270。
第二个是来自台湾的案例。自2008年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启动以来,至今已有两个多年头。在前两年半时间里(截至2010年底),已有182万大陆游客赴台旅游。据台湾观光当局估算,大陆居民至少已为台湾旅游相关产业带去超过910亿元新台币的收益,约合人民币近200亿元。其中,最大的赢家是航空运输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银行业等,也有明显的业绩增长。
第三个是济南的推测案例。2010年9月济南市趵突泉水位突破了30米大关,72名泉喷势喜人。为此,当地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取消门票,做大泉水文章。济南国信旅行社总经理张晓国算过这样一笔账。目前,其旅行社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游客只花半天时间逛逛就走。如果免费,保守估计旅行社接待量将达到10万人次,游客肯定会拿出一天时间在济南好好逛逛。假如每人按住宿一晚100元、吃饭50元、交通50元、购物200元计算,一个人的花费是400元。这多出的8万人将给济南带来3200万元的收入。按目前门票价格70元计算,济南损失的只有大明湖和趵突泉560万元的门票收入。两者相比,收入是损失的6倍。如果游客再品品济南的特色风味,看看演出,再增加100元应该没问题。这时收入是损失的7倍多。
杭州、台湾以及张晓国算的经济账,实际道出了其中的乘数效应。所谓乘数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某一初始变化,会导致同一方向的进一步变化,进而影响更多种类产业的增长,使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由于旅游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量的餐饮业、宾馆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等必然向旅游资源发达的地区集中。这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相应发展,如公用事业、银行、保险、环保、零部件生产与维修业等。进而,引起人口增长以及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相应发展。这种效应是一轮又一轮地按乘数放大的,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旅游业在全国分布与发展的极化;另一方面也因企业数量的乘数激增,税源扩大,税收增加,从而带动当地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借助公共旅游资源的引力和免费与低价策略,去吸引大量游客到此一游;然后,依靠各旅游服务企业的优质服务,去打动和留住游客;最后,再通过对各企业的税收,政府获得城市发展包括景区发展的雄厚资金。这是一种舍小钱赚大钱的盈利模式。不然,高筑景区价格门槛,片面追求门票经济,这只会压制国民出游欲望,影响整个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旅游景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机理
那么,由景区免费所引发的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其根源必须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答案。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紧密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旅游业就是一个典型的集群产业,与其吃、住、行、游、娱、购相关的餐饮业、旅馆业、运输业、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业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地理集聚特征。围绕旅游景区,各关联企业、支撑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等,都会在空间上集中在该景区周围,共同谋得发展。二是外部经济特征。企业集中布局,因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每个企业都能得到额外益处。三是路径依赖特征。旅游业是典型的受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决定和影响的产业。一旦该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不断成长,在合理保护前提下它能得到永续发展。四是专业分工特征。与旅游业六大要素相关的各行业之间,各行业内其上下游企业之间,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培训和行业中介等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它们构成分工严密、专业化水平很高的生产与服务的体系。
首先,由地理集中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这里,集聚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节约。而集聚效应则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于集聚的力量及其作用之结果。集聚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对旅游业而言,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趋向于旅游资源集中的地方。二是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处于彼此间加强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依赖性和关联性的各种旅游经济活动,往往都会集中到资源和条件适宜且优越的同一个地方发展。三是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企业的集中分布,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企业,都因其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造成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节约,而从中获得外部经济利益。这种因地理集中所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区域内产业集群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其次,由路径依赖所产生的累积因果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往往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该选择产生依赖性。并且该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资源禀赋条件是决定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它直接引导着与其相关的行业自发地集中于自己的周围,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旅游区域集中,从而使这种集群优势进一步强化,产生循环累积效应。这种循环效应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将不断增强地方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吸引外地移民进入,增加当地人口;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又会不断增强地方熟练工人的数量,促进教育机构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将会吸引而至;进一步加强的外部经济,将吸引更多的产业进入。这样,就会增强该地区的增长动力,使该旅游区域成为一个增长的中心。
第三,由专业分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在产业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各企业间分工明确,形成众多生产与服务的配套体系。这种灵活的专业化本质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通过这种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生产服务操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由于集群企业的庞大需求所形成的规模性的专业化生产,又为每个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各企业与政府机构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社会化的市场组织网络或产业配套体系。企业通过该体系,能及时得到资源和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信息搜寻与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第四,由合作竞争所产生的合作共赢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既相互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例如,联合经营本地旅游市场,开拓域外新市场,建立生产与服务的供应链等。由此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这种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通过这种合作,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与强于自己的域外对手竞争。该机制的形成,也有助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顺畅信息流通,缓和利益冲突,减少交易困难,从而获得集体效率和共赢效应。比如,旅游景区通过与餐饮、宾馆、运输、商贸等企业的合作,可以减少自己因构建相关设施的巨大投入,也因给餐饮、宾馆、运输业等带来的客源,提高了其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既然各旅游企业因集群形成这么紧密的联系,那么由集群产生的乘数效应就是必然的。在乘数效应的引导下,旅游业完全可以也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做大这块蛋糕,而不是固守旅游资源这块小蛋糕做门票经济这篇小文章,仅仅靠门票经济实难取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效益。
结论
转变国内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思路刻不容缓。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在目前水平之上,要加快实现既定目标,必须转变国内旅游业从过去狭隘的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采用借助门票减免策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在规划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着眼于整个区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从杭州和济南的测算看,关注门票经济和关注区域经济,其效益悬殊巨大。因此,在规划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把目光转向对整个旅游区域的关注,必须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中通盘考虑。为此,一定要大幅度调低或取消各公共与准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切实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纪.世界遗产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经济学质疑[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张维,郭鲁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宗圆圆.试析旅游景区门票定价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吕观盛.世遗旅游地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旅游市场,2008(6)
5.崔凤军.摆脱“门票经济”杭州全面“盘活”[N].中国旅游报,2005-5-20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3
一、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以“审美和愉悦”作为核心的旅游日益成为人类发展和享受需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数据显示,世界旅游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世界工业的增长速度(表1)。
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由于这种关联关系,各产业得以在经济活动中互相依存和互动发展。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和环向关联关系。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关系,能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保险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对经济的溢出效应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旅游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很多国家达到10%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理事会于1992年预测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在2.4~3之间(表2)。
1、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前景。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3年以前前往中国的商务休闲旅游者每年将以22%的惊人比例增长。到2020年中国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3710万人次,超过美、法、西班牙等老牌旅游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接纳国,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也将从目前的不到3%(按入境人数2500万口径计算)提高到8.6%。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旅游供给能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基本具备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条件。在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跨世纪发展规划中,中国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WTTC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中国旅游行业就业人数将达1900万人,新增550多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安徽旅游产业的区位优势。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主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而城市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为城市区位。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从旅游资源的区位分布来看,安徽地处华东地区,气候适宜。中国经济发展当中有三个区域是全国和世界关注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安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又是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这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徽州文化更是享誉国内外。这里还有名山圣水,“两山一湖”。
二、安徽旅游产业实证分析
1、数据分析。表3列出了1999~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图1可以看出1999~2005年安徽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同期GDP增长趋势。可以看出,GDP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发展状态良好。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可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2年期间缓慢增长,而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迅速下降,呈现负增长;2003~2005年期间又得到恢复,并且较快增长。
2、计量模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以旅游总收入为解释变量,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形式如下:
Yt=a+bXt+c(1)
其中,Yt为t年安徽的GDP,Xt为t年安徽旅游总收入,a为常数,b为系数,c为误差项。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期间安徽GDP和旅游总收入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反映安徽旅游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度系数b。用表2数据(剔除2003年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R-squared为0.938011,方程的拟合度很好,p值很小,检验通过。根据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为:
Y=615.4624+15.351X
T=8.698218
R^2=0.938011F=20.12799
D・W=2.047P=0.003
旅游外汇收入系数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亿元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5.351亿元人民币。这是由于旅游产业广泛的关联度,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因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政策建议
实证分析表明,旅游总收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1、做好“徽文化”,保护古迹历史原貌。突出景点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避免人文景观对历史景观的破坏,使人文景观建设与历史古迹和谐共存。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标志着旅游业深层开发和系统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4300美元,居民休假时间在逐渐增多,旅游需求也水涨船高,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对旅游休闲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而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工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首先,其生产要素构成尤其是首要生产要素不同。在农业发展中,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对工业来说,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对于服务业来说,其首要生产要素或以劳动力为主,如家政、保姆、搬家公司等;或以技艺或知识为主,如餐饮、装修、服装设计、汽车修理、表演、医疗、教育等;或以资金为主,如金融、保险业等。而现代旅游休闲业的首要要素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与其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条与其他行业不同。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涉及吃、住、行、观、玩等各个环节,比农、林、牧、渔业及工业、建筑业等所包涵的内容、行业要丰富得多。
再次,现代旅游业的产品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工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一般服务业提供的Keywords:generalizedvirtualeconomy,modern,tourismandleisureindustry是直接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有形服务,旅游休闲业提供的服务则是给旅游者提供特殊、无形的体验如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观看、欣赏、记忆及其带来的快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尽管旅游休闲业这一产业是实的,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则是虚的,更符合虚拟经济的特性。
最后,现代旅游休闲业比一般产业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备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经济的特征。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这一特性,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对旅游休闲业尤其是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只有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才能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具有要素特殊性、产业内涵丰富性、产品及服务虚拟性(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等特点,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更适合应用广义虚拟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二、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改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①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休闲业的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居民人数与收入并不相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还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相称。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阻碍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旅游内容和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旅游地还处于“到此一游”、“观光游览”式的浅层次旅游开发的初级发展业态;二是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和眼光,缺乏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运营合理的长期、系统的规划,经营混乱、破坏环境、欺客宰客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经营模式非常突出;三是缺乏品牌意识,对旅游景点的品牌不重视、不珍惜,更谈不上特色开发与品牌发展;四是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到位,经营不合理,服务不规范,宰客、欺客等方面的投诉频发,甚至旅游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五是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互联网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六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许多地方对景点自身和周边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
这就需要我国在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型。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休闲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游览,不再是浅层次的简单旅游,而是休闲、体验、发现、创新之旅甚至是精神的修炼之旅(正因如此,美国的许多旅游地都冠名为“Recreation②area”),是包括吃、住、行、玩、休、娱一条龙的深层次旅游、休闲、精神创新。这就需要把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置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和研究范围内,才能把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实质,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目前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为体现的虚拟价值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领域。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尤其如此。在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既包含使用价值,更包含虚拟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毫无疑问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属于满足心理需要求的经济活动,因此就更应当采用多学科的、系统、集成的研究方法,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规划和研究。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义虚拟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经济发展逐渐以广义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恰恰符合这一发展及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休闲业正方兴未艾。这就需要学习美国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尽快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转变,加快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历史人文特色,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以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指导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规划和开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汽车普及率逐步提高的现状,逐步把自驾游、休闲游、度假游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变。
(二)树立“大旅游”和“旅游—休闲”的理念,探索、建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旅游景点的简单开发向的现代旅游休闲业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深层次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业态从游览观光、简单发展型向度假休闲、深层开发型转变。逐步形成观光旅游、探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艺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主题旅游,围绕“休闲”理念来策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营销和服务。
(三)加快旅游业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休闲产业的组织制度创新。鼓励网络营销、网络预订(门票、宾馆)消费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品牌宾馆、特色餐厅、农家乐、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型的经营者共同繁荣、互补发展。基于我国城乡间、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居民对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基于此应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
(四)完善服务设施和水平,加强旅游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继续加强公路、餐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筹划、建立服务便捷、信息完善的旅游信息中心。在免费旅游信息及地图、洗手间、公路指路牌等设置上,都应加强服务意识,突出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各方面细节着手,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饮食、旅游安全等“软件”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旅游卫星账户旅游业
旅游卫星账户(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或旅游分账户)是由世界旅游组织(WTO)、欧盟统计委员会(EUROSTAT)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合作开发的一种新的国际旅游统计标准、统计工具,于2000年3月得到了联合国(UN)的正式批准。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和正在开发旅游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编写成本很大,它甚至要求对整个旅游统计体系进行调整。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旅游统计体系
在旅游卫星账户创建之前,世界各国的旅游统计工作都面临几乎相同的问题。例如,有关旅游业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整的和不协调的;各类旅游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统计时遵循的定义和原则都有所不同;收集旅游信息的过程各国也差异很大。因此各国形成的旅游统计结果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精确程度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将指导各国完善自己的旅游统计体系(SystemofTourismStatistics,简称为STS)。2000年3月,联合国等四方组织共同了正式文件《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这份文件成为各国编织旅游卫星账户共同遵循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的导言明确提出“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个建立过程,将指导各国发展他们自己的旅游业统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可以将此视为这种体系的综合体。”因此,按照这个框架建成的旅游统计体系将遵循统一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记账原则,将包括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标准体系。因为这个框架规范旅游业信息的产生、描述和数据生成的方法,并针对现场操作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统计基础设施的创建、结果的设计以及数据导入信息体系设定了统一的原则,所以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就遵从了一致的标准。作为附属账户,旅游卫星账户与基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吻合,因此这个旅游统计体系就可以将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活动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
正因为旅游卫星账户使各国的旅游统计体系遵从了一致的标准,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就成为了进行国际间对比旅游业经济贡献的一种工具。因为各国旅游卫星账户的表格填制遵从的是旅游业特征产品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的有关规定,所以它可以提供有关旅游的国际间可比的宏观经济总量,从而在揭示各国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很容易进行相互对比。目前,国际间旅游对经济影响的对比,已在实施旅游卫星账户的国家间进行。表1所列为一些国家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结果。
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
建立旅游卫星账户重要统计意义之一在于它将创建一个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目的在于把关于旅游的分散信息集中到一个整合的框架中来,它可以把国民统计体系中来自需求方调查的数据和不同的供给方企业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而来自这两方面的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总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了旅游者消费的详细数据,并显示这些消费是如何由国内供给和进口得以满足的;它还包括关于就业、与其他生产性经济活动的联系和资本形成的数据;还提供旅游业分析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经济数据与非货币信息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旅游卫星账户展示着旅游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旅游消费和收入及其产品细分,按旅游者类型统计的旅游消费和收入,旅游消费和收入按地区的细分情况,总体固定资产构成以及旅游设施的占用情况,旅游的间接影响,旅游对GDP的贡献,旅游就业情况,旅游获得的税收,旅游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诸如住宿、交通、旅行社这些重要的旅游企业对旅游总体影响的贡献。因为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旅游业的微观经济数据,所以它对于旅游业的分析、规划以及旅游卫星账户本身的发展,例如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及时性国家旅游指数的,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的众多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客源营销工作。旅游卫星帐户使用现有数据、家庭调查、旅游者调查(包括日记法和在住宿地点、出入境地点、交通工具和主要旅游地进行的调查)、旅游企业调查、中央银行调查和支出模型等方法来收集关于旅游者的消费信息。这些关于各类旅游者的数据对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营销工作作用明显。以波兰1995年公布的实验性旅游卫星账户为例,账户中计得的旅游总需求为143.28亿兹罗提。将旅游消费按产品类别进行划分的结果表明,比例最大的是交通服务(占总额的24.5%),其次是住宿服务(16.1%)和餐饮服务(13%)。卫星账户还显示了不同购买群体的重要性。就交通而言,商务旅游者占了绝大部分(占总额的59.2%),其次是外国旅游者(23.2%)、国内旅游者(14.2%)、外国日游者(4%)。把所购买的产品和细分市场结合起来,得到的数据又不一样,这就能够说明不同旅游者群体不同的市场行为。外国旅游者花费的最大部分是交通服务,占其总花费的28.8%,而国内旅游者仅为10.6%。另外,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用于餐饮方面的花费占其总花费的比例相当接近。但住宿服务就大不相同,国内旅游者在住宿方面的花费比外国旅游者低得多,这说明探亲访友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旅游形式。对于外国日游者而言,餐饮和汽油是其花费中比例最高的二项,二者加起来占到花费总额的89.3%。这样,就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结论,国内旅游者对于旅游服务部门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特别是住宿服务;对于入境旅游者,日游者使用旅游服务的程度非常低,其主要目的就是购物。
另外,将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数据和来自其他资料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而帮助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
提供有关旅游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指出: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提供“被视为一组衡量一个经济体旅游业规模的相对指标:现金境内旅游消费、境内旅游消费(现金和实物)、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总产值。”这些经济总量的指标将全面地揭示旅游业的规模及其经济重要性。
分析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离不开确定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总量。而旅游卫星帐户的创建涉及到填制十张表。在创建之初,为了测算旅游业的宏观经济效益,就必须至少完成一部分表格的填制。其中表1、表2、表3和表4分别统计了入境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出境旅游消费和境内旅游消费;表5是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生产账户;表6是按产品分列的国内供给和境内旅游消费。表6是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在其他表格的基础上,通过表6可计算出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国内生产构成部分等指标。有了这些经济总量指标,即用基本的货币量表示的概念,宏观的经济分析就有了基础和技术性的关键支持。
以加拿大为例,1994年7月加拿大统计局了针对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它采用了1988年的数据),它首次显示了旅游业这个综合产业的内部结构,以及构成旅游经济活动的旅游商品和服务;首次揭示了哪些产业是由旅游支持的,哪些对旅游者的依赖性较弱。具体而言:1988年旅游消费总值为303亿加元,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4%;旅游给各级政府上交37亿加元的商品税;按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排在所有行业的第12位;所有的旅游GDP当中,只有75%来自于加拿大旅游部门的企业,另外25%来自旅游者购买的非旅游产品(这就启示,要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必须和其他经济部门中的企业展开合作);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所有产业每份工作平均取得的总增加值为49000加元,而旅游卫星账户显示旅游全职工作取得的增加值为29000加元。旅游卫星账户的研究成果促使当时的新联邦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行业,并将发展旅游的联邦基金增加了5倍;还促成了政府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CanadianTourismCommission,简称为CTC)取代加拿大旅游局(之前,加拿大旅游局是隶属于工业部的一个分支部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成为旅游企业与行业协会、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之间重要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它为促进加拿大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许多国家,人们对旅游业的看法实际上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在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服务的一个方面。例如,当时的旅行社这种典型的旅游企业被看作是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接待,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它对于单个企业、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及就业来源,这就要求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考察它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而旅游卫星账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统计工具,因此建立旅游卫星账户,揭示旅游业的经济规模和重要性是很有意义的。
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旅游卫星账户为旅游业统计核算制定了一些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所谓的“概念性框架”。这个框架“以一个经济体内旅游所产生的产品需求与其供给之间存在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它还包括旅游业特征产品清单和旅游业特征活动清单等等。旅游卫星帐户可以成为深入分析旅游经济各种方法的基础。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旅游卫星帐户的缺点之一就是时滞性。其研究结果往往是关于许多年以前的。因此,有些国家就研究能够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方法。加拿大的国家旅游指数(NationalTourismIndicators,简称NTI)就是这种方法。加拿大就是在旅游卫星账户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个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旅游指数系列。国家旅游指数最早是开发用来更加及时地提供加拿大旅游卫星账户一些主要估算数据,其关键概念都是从旅游卫星账户当中来的,目前已做到每年四次。旅游卫星账户促进了国家旅游指数的发展,使国家对旅游业进行完全彻底的统计分析和及时监测成为可能。
旅游卫星帐户也为开发地区性旅游卫星帐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卫星账户提供的是关于全国旅游业的数据和信息,对各地区旅游经济政策分析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因此,除全国性的旅游卫星账户之外,政策制定者更感兴趣的将会是各省、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事实证明地理特征突出的旅游卫星账户有着明显的价值。省级、地区级旅游卫星账户在旅游卫星帐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省、地区的旅游花费、GDP和就业,来测算各省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其分析结果对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地区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旅游战略和政策更有意义。以1996年加拿大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对安大略省的旅游经济分析为例,安大略省的旅游业的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占到旅游需求的38%,这是加拿大各省中最高的比例;旅游增加值占安大略省总国内生产总值的2.1%,就业占4.5%。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性旅游卫星账户就在全国性账户的基础上,实现了在各地区之间比较旅游经济贡献的可能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决策和发展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旅游经济活动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旅游漏损;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欧美债务困局难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应对由于出口贸易乏力、内需不足及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旅游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日益集聚于个性化明显和市场优势健全的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区位优势、社会根治性要素的旅游业区域集聚得以加强,使其对经济的市场渗透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旅游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旅游漏损研究作为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还有待加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地方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地方经济再发展,而是流向了地方经济体系之外。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征,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漏损”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接待能力时,旅游业的收入漏损将会非常巨大。
一、旅游漏损概念的界定
漏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旅游漏损、城市供水官网漏损、金融漏损、碳漏损、信息漏损等,其中,旅游漏损与旅游产业关联被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旅游经济理论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地区或旅游社团和企业为支撑旅游业发展需要购入外地商品(进口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外汇流失现象。厉新建(2002)认为,旅游漏损一般指目的地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的流出。余光炜(1999)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过程中流出旅游地区经济的现象,可以分为溢出和漏出两种情形,其表现为从外地输入商品、资本、劳务等。传统的旅游漏损研究基于大的空间尺度,例如刘家明(2000)对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岛屿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外来资本注入而导致的经济漏损、岛屿民俗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滨海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Kerry Godfrey(2005)将旅游经济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包括进口漏损和出口漏损两方面。然而正如张骁鸣,保继刚(2004)指出,基于区域视角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在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实际上,由于区域贸易数据的欠缺及统计内容方法的针对性,旅游漏损的外延并没有准确的边界。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综合考虑统计及估算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旅游漏损是地区进口贸易在旅游经济领域的表现,因此,旅游漏损特指旅游进口漏损较为恰当。
二、旅游漏损的相关研究
从内涵上看,旅游业漏损理论及其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Godfrey,Clarke,2005),而其量化研究从收入漏损的角度出发,演变成为一个基于旅游统计指标的数据再加工;从方法上看,自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概念的雏形以来,旅游乘数理论不断发展应用。漏损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Nareeta Supradist,2004)及数学建模方法(张骁鸣,保继刚,2004),例如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强调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具体应用。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者如B.H.Archer、P.Murphey、D.Tailor等均利用凯思斯的乘数理论研究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提出评价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测算出当地的旅游收入乘数、旅游就业乘数等,并掘此向目的地政府提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性建议。Peter Walkenhorst等(2010)运用凯恩斯乘数对旅游漏损进行研究。
前人对旅游漏损的研究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在我国,一般将旅游收入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而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旅游业漏损的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量化研究比较少。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在研究旅游消费过程中指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在测算旅游经济效益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可信的结果。我国学者李天元(2000)、王洪滨(1993)、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等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定量分析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在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以各种家居调查、旅游支出调查、商业调查等为基础,运用附属账户的方法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或产业来进行测量,设置了一系列全球定义和标准来以量化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其统计结果用于旅游漏损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支出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三大块,即一是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又称旅游业GDP),二是旅游业GDP之外的旅游GDP(包括旅游间接效益及引致效应部分),三是旅游漏损。运用TSA研究能宏观把握三块的具体份额,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结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TSA统计由旅游支出而导致的各特征旅游活动与相关旅游活动中的漏损,忽视旅游业投入产出结构;其二旅游支出及结构等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三收集数据和开发旅游卫星账户之间存在时间后滞区,统计滞后甚至缺失。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36)创立投入产出法以来,这种“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反映出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然而,由于部门分类、编表价格、调查对象、方案设计等存在的缺陷,我国投入产出表在反应经济活动中存在缺陷。
从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度假区的经济漏损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考察旅游漏损发生的具体环节不难发现,漏损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及建筑材料的进口;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的进口;外商投资者将获取的利润遣返回本国;海外促销支出;酒店和度假区发展中对外债的分期偿还等。可见,旅游对进口商品的购买能导致经济收益的大量漏损;(食品等商品)进口的模式和程度,度假设施的等级、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旅游漏损量;当地产业(农业、轻工业)的支撑能力、劳动力结构、流动性、素质和来源及其对工资支配方式等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漏损。2000年,K.Godfrey和J.Clarke(200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一书中探讨经济漏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漏损与目的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多样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进口货”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旅游业发展而本地区不能生产或提供的消费品。因此,目的地经济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旅游的经济漏损也就越低;反之,经济漏损就越高。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对产业内贸易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测算方法。
三、漏损问题的对策研究
旅游漏损既是生产结构又是贸易结构问题,旅游经济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业的漏损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旅游漏损研究极具开放性。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遏制旅游漏损能有效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本文认为,遏制旅游漏损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可从产品生产结构维度及流通维度进行考虑,其中,产品维度主要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间接相关产业,以旅游收入为切入点,包括: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即旅游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通过评估区域内资源水平与旅游项目的耦合程度,调查资源水平,扬长避短,发挥资源水平的比较优势;扩大旅游业依赖产业的自给规模,加强本土旅游产品输出量。流通维度主要强调地区间贸易水平及结构,以旅游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其中旅游目的国有关办法、法规、政策,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帮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对旅游收入的流出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性支持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Iza Lejarragaa,Peter Walkenhorst.On linkages and leakages:
measuring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tourism[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0(17):417~421
[2]Louis de Mesnard.Reply to Oosterhaven’s:the net multiplier is a new
key sector indicator.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J].2007(41):285~296
[3]Tyrrell T.J.,Johnston R.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a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3~7
[4]Kerry Godfrey,Jackie Clarke著,刘家明,刘爱利译.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利.旅游度假区“孤岛”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