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健康产品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健康产品市场分析范文1
通过新产品开发来调整和丰富企业的产品结构,正在成为很多企业的长期营销策略。
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战略等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考验着企业对社会资源是否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
另据悉:发改委已经正式作出批复,同意把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中心落户在北京,并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及国家资金补助计划。目前,两大研发中心正在紧张地筹备之中。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的有关人士透露:“发改委要求两大中心‘先组后建’,国家给予资金补助。希望国家的补助资金起到引导作用,促进高新技术的医药产业的发展。”
如今,人们珍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契机。消费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消费区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消费对象进一步拓宽,消费选择更为广泛,消费目的由防病治病扩大到健身益智,消费求新、求天然、求疗效好。此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新药研发的方向
我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更是药品消费大国,但目前我国所生产的化学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其中97%为仿制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有关专家对我国制药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调整品种结构
药品需求及市场的多层次性要求药品开发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李舜年提出,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并有相当数量出口。但部分品种生产的低水平重复尚未根本改变。一些企业在进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中没有和品种结构调整相结合,而是单纯地扩大生产能力,投入没有得到回报,造成资金沉淀、设备闲置,加剧了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矛盾。产品趋同化严重,市场竞争、价格竞争激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认为,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制的1000多种新药中,有400多种生物新药用于癌症,26种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用于心脏病、心肌梗塞、AIDS、精神病的药物也有100多种,另有糖尿病药物25种。
本土企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应根据我国人口病种发生的频率,在结构层次上,多一些“立体交叉”,尽量减少“平面碰撞”,特别要减少低水平重复。结合我国医药市场需求,肝炎药物、肝硬化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药物、心血管药物等应是企业研发方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抗感染药物仍为市场需求最大的品种之一。随着社会进步,竞争加剧,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也将不断加大,而这一领域一直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弱项,而在发达国家中,抗抑郁药已成为最热销的药物之一。
重视二次开发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沈慧凤认为,国际上由于新药投入风险愈来愈大,要求显著提高,因此新药开发相对放缓,在人们不断开发老药新用途的前提下,药物研发已进入了制剂时代,而药物释放技术(DDS)正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由于药物释放技术可在治疗允许范围内维持稳定的药物水平,延长作用时间,可定向释放至疾病的组织或器官,并按照药动学原理定时定量释放,能更好满足医疗与患者的需要,因此DDS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需要终生服药、用药量大、药物毒性大或有成病性的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止痛、恶性肿瘤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此外,消化系统用药、某些抗感染药也适于生产和使用缓控释制剂。使用DDS技术将能改变老药的医学价格性能比,需要健康护理的大众将从采用专利过期的老产品中获得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
而我国这项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每年还要花大量经费用于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产品,因此必须加强国内医药企业药物释放技术的研究。这种策略不仅适应医药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还将大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且对于药厂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获取溢价利润也是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的药物释放技术包括:缓控释制剂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促进了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和新品种的开发,口服缓控释制剂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缓释剂型,如骨架型、凝胶型、缓释小丸胶囊、包衣型、多层缓释、胃滞留片等。
口腔速溶/崩片剂(FDDTs)FDDTs无需水即可在唾液中崩解和快速溶解,一些片剂在唾液中几秒钟即可快速溶解或在口腔中快速崩解。其大致有冻干法制备口内速释片、模压片制备口内速释片、直接压片制备口腔速崩等。
PEG化给药系统PEG是高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多肽药物经聚乙二醇化,可载大量的水分子,从而使体积增大5~10倍,原来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多肽类经PEG处理后不仅能提高溶解性,还可提高流动性,延长药物作用,减少毒副作用。据国外有关估计,今后5年内仅PEG化干扰素制剂的世界销售量将达15亿~20亿美元,而PEG化老药的市场销量最终可达100亿元,其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近年来粘膜粘附给药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其具有优于常规给药的特点,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长,使制剂与粘膜密切接触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给药局部化,通过改变局部给药粘膜性质,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吸入释药系统吸入释药系统市场规模2000年为117亿美元,预测2005年销售额可超过226亿美元,2010年将达352亿美元。此市场潜力非常大,我国原使用吸入剂者所占比例较小,随着用药水平的提高和吸入剂在治疗肺癌等全身性疾病领域应用的扩大,国内市场将迅速扩大。
纳米释药技术水不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差,如减小其颗粒体积,则能增大其表面面积,增强溶解度。
根据市场分析,目前新释药系统还是以口服缓控释制剂为主,口服释药产品在其市场上发展较快的技术主要有速释技术、口服控释技术、口服复方制剂和掩味技术。沈慧凤认为,在加强制剂释药系统研究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药用辅料的研发及应用,以适应新的药物及剂型开发需要。
医药公司:研发和营销能力受关注
市场和产品高度细分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研究难度加大,许多公司的产品成百上千,研究一个公司需要研究很多个行业。而且仅仅通过对宏观和行业的研究很难得出是否值得投资的结论,通过调研来了解医药类上市公司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持续向上增长的趋势一直没有多少变化,然而体现在个别公司身上,却差异万千。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丰富了许多,但由于医药产品十分众多,许多公司对产品销售的披露只能涵盖大的层次。如,药品制造、药品流通等,而涉及到具体产品的信息披露较少。这使得医药行业的分析师必须和上市公司进行持续深入的沟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资料连接
口腔健康产品市场分析范文2
为加强化妆品的监督管理,规范化妆品市场,保证化妆品产品质量、安全使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化妆品纷纷立法。
美国化妆品受FDCA(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FPLA(美国良好包装和标签法)的管制。这两种法规是由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的。FDCA于1906年制定,后经几次修订,沿用至今。FDCA曾被世界各国等效使用,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欧盟化妆品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欧共体各成员国为了促进化妆品在各成员之间的自由流通,决定协调统一成员国的化妆品法规。现在的《欧盟化妆品规程》作为其成员国的化妆品法规,首要目标是在成员国之间消除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让化妆品进出自由。《欧盟化妆品规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日本化妆品是受《药事法》管制的。《药事法》于1960年由日本厚生省制定颁发,经过 6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化妆品行业,无论是制造、销售或进口都必须遵循《药事法》的规定。
日本在药事法中以清洁身体为目的而使用的肥皂、牙膏也属于化妆品的范畴,这与社会上一般的概念有所不同。在日本当作化妆品使用的染发剂、烫发液、粉刺霜、防干裂、治冻伤的膏霜及对皮肤或口腔有杀菌消毒药效的,包括药效牙膏,在药事法中都称为医药部外品。
日本化妆品的制造厂必须得到由厚生大臣发放的化妆品制造许可证,每三年须更新,过期失效。许可证规定必须在各制造场所发放,因此同一公司中若有两个以上的制造工厂,每家工厂都制造化妆品,那么各家工厂都必须获得制造许可。
1985年6月,苏州月中桂乌发宝风波争论焦点是染发剂中铅含量超过1%是否危害使用者的健康?此事件促发1986年12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布了《化妆品生产管理条例》。
从1986年至今,原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国家政府部门曾分别组织化妆品业内专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10多种化妆品的基本法规。
《化妆品卫生标准》于1987年5月28日由卫生部,《标准》明文规定:化妆品禁用物质359种,法定限量使用物质57种,法定防腐剂66种,法定着色剂67种,法定紫外线吸收剂36种。
《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是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于1996年12月1日起实施。化妆品通用标签标准对化妆品标签的标注原则、标注内容、标注要求作了规定。
工业发达国家的化妆品法规一般具有历史较长、法规单一的特点。中国的化妆品法规繁多,并且立法时间较短。法规标准的繁多,与国际上弱化法规的大气候相反,这需要中国化妆品行业从立法角度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中国化妆品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化妆品的国家标准仍然停留在对旧标准修修补补的基础上,以致造成国家标准落后于企业标准,现行的化妆品国家标准种类少,覆盖面窄,形成了大片国标的空白区。
美国对化妆品采取的是原料评价,规定化妆品原料禁、限用物质;而我国采用的主要是产品标准,对化妆品相关安全卫生检测主要涉及毒性、安全性、重金属、细菌检测等卫生指标。我国刚开始涉及到化妆品原料禁、限用物质,其相对于FDA标准有一定的滞后性。
欧盟化妆品制造商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任何成分(药物成分除外)。保证产品和成分的安全性是制造商的责任。证明产品安全性的具体方法由企业选择,但必须符合化妆品成分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指南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审批手续和方法规定了5个方面共17项试验,凡属于新原料新产品的要经测试。这种审批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分担了制造商的一部分责任,使制造商的责任意识淡化了,化妆品的安全性责任由政府与制造商共同承担。
工业发达国家化妆品标签标注内容的特点是,规定了化妆品标签必须标注全部成分。这项规定对那些在产品中添加了化学成分,而又在大肆宣传什么天然成分化妆品、无添加化学成分化妆品的厂家打击很大,迫使他们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的产品。
中国相关法规对产品的有效成分、添加量及其标注都没有强制性要求,也就是说化妆品只要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就是合格产品,所以各厂家都会为获得最大利润而执行中国的低门槛法律规定,偷工减料但价格却是不降,并声称功效不打折扣。
目前中国的化妆品标准还要应对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生产。在不同的标准环境和法律规范下,企业的产品质量缺陷导致的违法成本是不同的,如果中国在标准和法规方面不完善,会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违规成本较低,从而导致其产品的质量出现问题。
二、行业市场监管对比研究
美国管理模式是把化妆品归入食品药物来管理,而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就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它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是一个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政府卫生管制的监控机构。
欧盟的市场监管模式以企业自律为主,产品安全的保证由企业而不是政府监管部门负责。并且特别强调制造商或进口商对产品的责任,行业协会代表业界与政府沟通,并在业界的规范和自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日本管理模式同美国相似,也把化妆品归入药品来管理,由厚生省负责化妆品管理。而与欧盟相同的是,2001年4月1日日本新的化妆品规章,取消了化妆品上市前须获得许可证的规定,并了禁用和限用成分的清单。制造商承担确保产品安全的责任。
中国十多年来一直实行化妆品卫生监督制度,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颁发。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化妆品生产。生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
我国卫生部门负责化妆品进口的审批、工商部门管理市场、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检测等分工管理。在市场监管环节上主要受到药监局、质监局和工商局等3个部门的监督。具体的检测工作则由卫生防疫站和技术监督局的日化监测站完成。而这些职能尚无实现统一。
我国对化妆品生产企业采取审批制。在我国开办化妆品生产企业,必须办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计量合格证”、“注册商标证”、“广告认可证”等,分别由卫生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核发;企业的产品,必须经生产许可证颁发机构指定的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
在监管机制方面,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制度为《承认许可审批制》,而化妆品工业强国多为备案制,强调“企业自律,自我约束、弱化法规”。业内专家学者认为由审批制向国际先进管理的备案制过度,这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监督、管理的方向。
与国际上的单一机构、集中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现行的多部门协调管理模式优劣并存。其优点是:由于监督力度较弱,相关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多个部门的协调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某一机构权力过大,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其缺点是:多头管理,多头认证,人为地加大了企业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各部门职能重复,易产生相互推诿、管理脱节等问题。
美国对化妆品行业的管理采取自愿注册制代替强制审批制。产品投放市场前,不需进行任何审批手续,也不需强制进行任何安全性测试。但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向主管机关进行自愿注册。自愿注册厂家的信息将被记入FDA的VCRP数据库,一旦某种成分被认为是有害或被禁用的,FDA将通过VCRP数据库中的通讯录及时通知生产企业。
美国对具有潜在危害的或缺陷的产品采取召回程序,这是由化妆品企业自动采用的一种召回行动。FDA可以要求相关公司实施,并监督整个召回程序,还可以审阅公司报告、对零售和批发进行审计等措施,核实召回程序的有效性。
欧盟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对化妆品上市后监督的主要工作是在销售、生产和分销地进行稽查;审查标签,审查所提供的文件。欧盟各国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进行有效监管,政府当局必须依靠专家和专业机构,通过掌握企业提交的产品信息,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调查和监管企业是否遵纪守法。
我国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化妆品法规多、主管部门也不统一,但我们的这种规则是很明晰的,只是执行监督力度不够,目前中国完全采用企业自律管理模式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对现行化妆品法规及监管制度予以科学合理的修订。
三、行业经营销售对比研究
全球化妆品和化妆用具2005年市值超1500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超过5%。通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渗透,护肤和护发产品是推动上述增长的主要原因。
2005年法国化妆品销售实现创纪录的146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2.5%,这是法国化妆品行业连续39年实现增长。出口强劲是法国化妆品行业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力。法国化妆品的营销强调国际化,不仅针对一种肤色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用户,而是面向全球女性。
法国化妆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4种:第一,占54.1%的大众消费,包括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销售;第二,占27.6%的品牌销售,包括赛肤兰、玛丽奥诺和诺西贝三大化妆品专卖店以及春天、老佛爷等大型百货商店;第三,药店销售;第四,直销。法国化妆品公司在广告方面投入巨大,卡迪亚、迪奥和兰蔻三大品牌的广告投入每年高达数亿欧元。
美国化妆品的年销售额约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在《金融世界》评选的27个世界名牌化妆品中,美国品牌占有13个。目前全美有500多家生产化妆品、盥洗品的企业,经营2.5万余种化妆品。
美国化妆品出口额也相当可观,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欧共体12国、亚洲、拉丁美洲等。其中,出口额上升较快、出口较多的两个国家是墨西哥和日本。
美国化妆品多通过连锁店、折价降价店、百货商店、超市等进行销售。其销售比例分别是连锁店为36%,折价降价店为32%,百货商店为24%,超市为8%。
打折产品推动美国市场发展,大众化妆品市场可以从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中获得好处。顾客要求大众品仍应物有所值,例如去年在美国,露华浓开始降价,其竞争对手美宝莲、封面女郎等也纷纷采取直接折扣或买二送一的措施销售产品。
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日本去年化妆品发货量达150亿美元,在日本的各大化妆品市场占垄断地位的依然是资生堂、花王、嘉娜宝、高丝四大商家。除此之外,还有一千多家中小企业,通过开发各种销售渠道拓展业务。
随着邮购、因特网、方便店等销售方式的发达,为了对应新的流通渠道,又不至于让一些低价销售渠道对传统销售渠道造成不良影响,日本化妆品厂商们逐步针对不同的消费渠道开发出专用品牌或同一品牌的不同包装。
日本许多食品、药品、生物制品行业的企业逐渐加入到化妆品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中来。新加入的企业普遍采用针对特定机能的单一品牌战略,对保有众多品牌无法集中资源的传统化妆品厂商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事实上,很多小企业只是在“对应消费者需要”的主题下不断开发新品牌,根本就没能力形成与其他品牌的差别化。
虽然欧洲是最大的化妆品和化妆用具市场,但诸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中国等市场的发展速度则是最快的。从地区来看,亚洲市场上化妆品和化妆用具销售额的增长不到4%,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市场是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从1996年4月1日以后曾多次降低进口化妆品关税,至2005年进口化妆品税已降至10%,此时与发展中国家进口化妆品的关税税率同等。
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全世界第化妆品市场。2005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规模接近500亿元,批发零售业化妆品零售额330.5亿元,同比增长19.1%。
我国化妆品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打破了计划经济中由百货公司统购统销、计划分配制度,开始进入了多渠道、多种形式的销售。目前化妆品的主要销售形式有专柜、专卖店、超市、大卖场、批发市场及零售商店。专柜、专卖店形式的销售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产品价格便于做到全国一致,能够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但销售费用比较大。
进入超市、大卖场的多为各种洗发、护发产品,以及国外中档品牌及国内品牌的护肤品、美容品。进入批发市场及零售商店的多为中低档或低档化妆品,便于低消费群体购买。
美容业高速发展,全国已有专门生产供应美容院使用的化妆品的美容专业线企业约500家,年销售额达60亿元。美容专业线的企业要根据美容院的顾客需求开发和生产有特点、适应性强和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的化妆品。
美容专业线企业一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销售渠道短、中间环节少等特点,但必须要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来研发不同功能特点的产品,并要有较强的技术储备,才能适应针对性非常强的"一对一"的服务要求。
我国可称得上是亚洲区最具潜力与吸引力的市场,至2010,化妆品销售额将达96.6亿美元。而其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美白产品和天然植物提取产品。
目前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有不少是既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地。如欧莱雅公司生产的化妆品有60%在我国市场销售,40%从我国出口到其它国家。
四、行业品牌建设对比研究
法国化妆品远销全球218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盈利高达54亿欧元,成为继法国航空业、汽车业和食品工业之后的第四大出口产业。
法国市场分析家称,如今许多国际大公司的固定顾客群正在走向老龄化,而新生代的消费者则嫌这些品牌过时了,不够时尚和新潮。对于新推的小品牌来说,虽然吸引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但由于其不够档次,进不了百货商场,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开设专卖店,因此,大公司与小品牌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改造当地品牌是法国化妆品占据国外市场的重要手段。欧莱雅集团推出了“两面出击”的全球品牌战略,一是收购品牌并为其制定全面的品牌发展战略,推向国际市场;二是积极地推出紧跟时尚潮流的新产品。
这种“买下当地品牌―实施改造―补充新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改造流程使欧莱雅品牌系列不断扩张,不仅形成了各品牌互相补充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某个市场或某类产品的过度依赖。欧莱雅收购了中国三大护肤品牌之一的“小护士”,它在中国护肤品市场上的地位马上由第十一名跃升至第二名。
化妆品品牌应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感觉,它包括从产品销售的模式、外包装以及各类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只有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革新与创造才能在众多的化妆品牌中独树一帜。而倩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保持自己原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地出新招,显示独特的个性。
科蒂品牌专家评论说:“化妆品绝大多数创新来源于大众类产品……大众品牌促进消费,这样公司便不断革新产品。”许多大众品牌正以很低价格向顾客提供最新色彩、质地和配方的产品,今天的大众品牌的包装也显得很高级,一改过去粗糙、平淡的包装风格。
对美国化妆品业而言,虽然打折价可增加消费量,但是也意味着利润空间变小了。对于一个正要为顾客推出最新款式的高质量产品而言,利润较低而创新代价较高的话,对大众品牌的发展十分不利。品牌专家Tem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大众品牌根本无这个财力与高档品竞争,降价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将生产移至不太昂贵的市场,如中国。”
日本化妆品行业是品牌最多的行业,许多国际品牌如CLINIQUE、MAXFACTOR、LOREAL等在进入日本市场的时候,都采用了集中品牌、集中于某一销售渠道的战略,这也让日本化妆品厂商感到了外来的压力。资生堂计划在两三年后将品牌数目减少一半,按照高级品、自助销售、邮购等分类进行选择,目标是确立也能适用于国外市场的品牌。
在日本,一方面是500至1000日元的化妆用品销路看好,另一方面,百货店的专业柜台上,近10万日元的高价养颜商品的销售也很旺盛。看到这种趋势,各主要化妆品厂商竞相投入或扩充百货店专柜的品牌,谋求树立能带来利益的品牌。
虽然国产大众品牌市场占有率高,但销售额与利润却远远不如外资品牌。即便在中低档价位有了市场,但不能培养属于自己的高形象品牌。尽管国内大众品牌扩展了农村市场的巨大空间,但城市市场却一直是其痛处。低价格则往往同低质量如影相随,随着外资企业的价格走低,价格已经不是本土品牌的武器。这就需要从传播上加以解决。目前虽有一些企业,如:上海家化开始全力打造高档品牌“佰草集”等,但全国号召力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国际品牌汹涌进入中国:如法国欧莱雅集团的美奇丝(Matrix)、植村秀(Shu uemura) ;日本的DHC、无添加(FANCL)、资生堂公司的茵芙莎(IPSA) ;美国强生公司的露得清(Neutrogena)、雅诗兰黛集团的海蓝之谜(CremedeLaMer)。
外资企业在品牌塑造上注重注入文化元素,创新传播途径与手段,全面提高品牌的亲和力、凝聚力与感召力。它引导消费于无形,贯穿于企业的每个员工与每个环节中,注重消费者的点滴需求。
国际品牌进入商场及维护成本加上商场的采购经理意识几乎成为国内化妆品企业的内伤,几乎将国内化妆品定格在高档商场之外。而要改变这一现象恐怕中国化妆品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不能以金钱来衡量。
五、行业发展趋势指导研究
我国目前人均化妆品消费是一年2美元,欧美高达35美元;洗涤用品我们年人均消费3.6公斤,美国32公斤,日本是9公斤。专家预计今后几年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在欧美日等国积极推进化妆品法规国际一体化的背景下,参照国际惯例,我国卫生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化妆品原料成分的检验方法和安全性评价规程,完善化妆品新原料的审批和管理制度;对于普通化妆品,调整现行的最终产品审批管理模式,加强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管理;推广化妆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管理。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新的消费税调节政策,高档护肤类化妆品征收范围另行确定,这无疑给目前还处于中低端的国内品牌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内资企业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与国际大品牌一争高低。
国际化妆品加速国内扩张。目前,世界化妆品排名前20位的品牌中已有16家走进中国市场,除投放产品外,这些国际大品牌企业还收购国内化妆品企业。内资企业也在实现并购重组,广东飘影集团收购了具有142年历史的孔凤春化妆品公司。
由于化妆品进口关税继续下调,化妆品的进出口贸易正在快速增长。随着化妆品工业的发展,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再加上外资化妆品企业逐步将亚洲的生产基地立足我国,今后化妆品出口贸易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随着进口关税的逐年递减,高档化妆品的进口贸易也会得到较快发展。
功能型化妆品(Cosmeceuticals)如去头屑香波、抑汗除臭剂、、减肥产品等。去年全球功能化妆品的销量超过100亿美元,而其中美国估计超过50亿美元,占全球功能化妆品总量的一半。
以健康、抗衰老和方便产品为市场导向,消费者需要天然成分来保持年轻的面容。消费者对年轻的渴求促使抗衰老和皮肤保湿产品又打了一个胜仗。方便涂抹的产品也增长极快,其中包括面部清洁擦、小包装体喷剂和一些脱毛产品。
目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也相当活跃,成为新的研究开发热点。从 1976年以来,人们已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有多肽类、大环聚酯类、萜类,聚醚类等3000多种生物活性产物,还有低等植物、真菌类、放线菌类,大部分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儿童化妆品市场方兴未艾。日本玩具企业和化妆品厂家相继将以幼儿园儿童、中小学生为消费对象的口红、指甲油等投入市场,面向低龄儿童的化妆品在日本开始受到欢迎,国际化妆品厂家期望在低龄市场找到一线生机。儿童化妆品在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年轻的父母们将更多的钱用于照顾孩子成长,因此,适用、质优、新颖的儿童化妆用品有着广阔的市场。
运动用化妆品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心与兴趣,市场正期待具有特殊效能的运动用化妆品,这些效能包括防汗、防臭、保湿、消炎、杀菌、携带方便等。
OEM已经发展成为化妆品行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形式,广东的OEM化妆品生产基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近年内增长。行业人士认为,OEM是化妆品行业专业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与销售不断细分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国外一些著名品牌制造商逐步将销售网络辐射到海外的时候,通常出于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研发时间、地域特点等方面的考虑,或者因为自己的厂房达不到大批量生产的要求,纷纷寻找当地的OEM企业,为自己生产和服务。
“前店后院”将进入黄金时代。对于化妆品生产企业而言,选择前店后院,即开设专卖店,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为客人提供免费美容服务,其前提是消费达到一定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