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0-02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生成新时代条件下的主体性人格,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主体性人格的内涵
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这一过程当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由于客体存在的形态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即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改造。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处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时的能动性表现,主要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气质等内在素质的总和,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外部形象,综合体现为人的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人格因素。人格中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人格称为主体性人格。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在现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等主体性内涵,表现出自尊、自主、自由与创造等性格特征的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依据
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社会对“人”的因素的关注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逐渐向“主体性人格发展”转变,这一表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符合原理。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格的质量决定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而主体性的实现又要受到社会关系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格因主体性发展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时代性。所以,将人的主体性与人格联系起来,以“主体性人格”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乎本意的。
2.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时,也感受到了“带血”GDP所带来的沉重代价。大自然的“反作用力”全面刷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人本身也越来越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主体性人格”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3.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主体性人格”为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旧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独立个体的形成,也为个人主体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主体性人格”的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必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尽快走向成熟、融入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的主要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中国的传统是敬畏权力,并以此来约束自我的意识活动,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严格的意识控制。不但从政治与伦理的角度钳制人的自由意识,而且积累了许多灌输式的教育手段,强行让人接受某种既定的圣贤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忽略自我兴趣,目标指向职业地位、财富和家庭利益,这种动机驱使下的学习活动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渴望与热情,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健全。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开放多元、信息高速发展、高风险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独立精神,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与利益意识的强化,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致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所需求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协作精神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巩固和完善。
3.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道德信条的灌输,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因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其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主体人格造成严重冲击。在教育目标上,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突出个体社会化而忽略了个体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表现出唯理性特征,将大学生与社会大环境隔离开来;在教育过程上,教育主体片面化,教师中心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淡化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品格上的自我养成和自我建构;在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制约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受到多重影响和制约。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建构途径
1.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主体性人格。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材为本、教师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大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形成一种强制性灌输教育,这样也就不可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主体性意识转化为主体性人格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领域,因而在教育过程当中,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理解的、尊重的、引导的、感化的,这就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对其主体意识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形成思想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使教育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上来,教给学生一些明辨是非、自我批评、自我指导的能力,并使他们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只有把学生真正激活起来,把蕴涵于知识中的思想观念、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构建“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信仰。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是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思想观念又存在一定冲突矛盾的社会环境。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文化、群体心理以及书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向大学生进行辐射和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才能在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广阔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立体网络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应,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
3.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人为本,调整教育目标,践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进,增强有效性,遵循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规律,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个体需要进行引导、指导,激发大学生需要层次的提高。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存在性,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生应树立起崇尚的理想,要有直面现状的勇气和信心,要有对自身言行负责的自我约束能力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是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要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龙彪.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蕴涵和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大众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机制创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SJD71000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00-02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体育运动以它的丰富多彩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各种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它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育教学处处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种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深刻的内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球类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勇敢顽强的思想品德,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和犯规,尊重裁判和观众的良好品质等。在开展体操、田径项目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在这些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到战胜自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通过补充讲解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战果以及运动健儿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可见体育教材的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一个项目可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一种目标也可以由不同项目来完成。教师要抓住这些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学会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让这些优良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的培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特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1 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例如,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有具体的要求,都蕴涵着生动的育人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和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 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学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启发引导教学,利用在课堂中组织实施教法的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例如,学生在每个项目的练习中都要承受较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忍受的练习强度,将获得相应的体能提升回报,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在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成绩永远不能进步,让学生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再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差异,采取不同起点起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奋力争先、永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成功的可能。最后,还可以采取设置困难环节的教学方法,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次数、难度和质量标准,适当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和对抗因素等,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断战胜自我。
3 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例如活动时学生间的磕磕碰碰导致言语过激,甚至动手打架,还有“恶作剧”等,有时是针对教师的,有时是针对同学的,不管何种情况,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要保持冷静,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把事情向好的方面化解,用教师特有的教学机智灵活应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如在足球教学比赛中,有学生被绊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效的。
4 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自身修养、业务能力、言谈举止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体育教师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风端正,行为高尚,爱护学生,严于律己,处处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也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师的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达到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中,带动着学生的自 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冬天在室外上体育课时,寒风刺骨,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体育教师笔挺的身姿、洪亮的声音,将无时无刻地感召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完成课堂学习;夏天的操场上,烈日炎炎,体育教师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学生进行练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也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真诚的情感、精湛的教法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这种严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合课外体育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不仅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养成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践行体育道德规范,培养体育道德作风的过程。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品德作风充分地暴露出来,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应遵循的道德和比赛规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例如,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大型体育节和各项竞赛活动,赛前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团结合作、彼此鼓励;赛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恪守体育道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为坚持到底者加油、呐喊;赛后做好总结,调整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规则允许的,什么是“犯规”等,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而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的进取心,依据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正确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同时,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受到群体规则、规范和同伴思想行为的影响,能在集体的相互帮教中促进个体的自我教育。
四、结合体育竞赛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3
关键词古代礼仪;教育;思想政治;德育;目标
1引言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逐渐演变成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但是本质上相差不多,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更加注重道德教化和对行为的约束,所以,从古至今都延续着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理念和具体内容,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也是基于古代礼仪的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需要根据古代礼仪文化进行对受教者的德育工作。古代礼仪注重“礼”的培养和教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活动,只有在懂规矩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有秩序地生产和发展,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前提条件。从目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来看,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这说明对于人们的德育工作并不到位,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了道德底线,但这并不是基本的伦理伦常和行为准则,通过对古代礼仪内容的宣传和教育,能够使人们重新全面地认识礼仪文化和树立行为的标尺,进而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这也是目前教育事业最重要的工作。
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在联系
2.1内容统一性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中的“礼”是人类社会、天地、自然的基本法则,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范,同时也是国家各项制度的基础,为人们规定了合理的行为准则,这也是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一致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具有在内容方面的统一性联系。所谓统一性,是指二者表达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相互融合和促进,共同传达同一个目标或者同一个理念,古代礼仪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对社会进行控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使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层面的关系以及义务和权利等都能够拥有统一的准则和规范,这也是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内容,同样提倡受教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这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的内容以及方向,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是统一的,并且共同塑造在人类社会中统一的伦理道德规范,使社会能够更加秩序化和可控化。
2.2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制定了标准的体系,同时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德育目标的树立有一定的根据和基础,证明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具有科学的内涵,并不是
凭空想象出来的空谈理论,而是根据古代礼仪进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德育资源,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展现我国礼仪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促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美誉能够广泛地宣传和感染更多的人们,使古代礼仪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广大。因此,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相互之间融合了道德规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目标,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不仅仅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长久传承,也体现了道德规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3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意义
3.1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对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借鉴
中国古代礼仪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特别重视礼仪文化,学习礼仪不仅仅是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是对礼仪文化的发扬和保护,古代礼仪的内涵也逐渐成为了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实现的可借鉴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学习了古代礼仪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大部分礼仪文化也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可取之处,同时也将古代的文化传承下去,成为现代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古代礼仪文化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和个人来理解礼仪建立的好处和必要性。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需要知礼仪懂廉耻,这也是学生通过德育逐渐养成的规律和习惯,所以,现代的德育目标是基于古代礼仪教育之上的,通过古代文化的借鉴,实现古为今用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3.2中国古代礼仪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能够长期稳定地传承和发扬,并且在教育事业中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这说明古代礼仪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可利用性,能够切实地使人们学习到良好的文化,提高整体的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是由于古代礼仪教育的重要价值,也为现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树立提供了保证,通过礼仪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不断感染和修正,同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使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也能够顺利地实施,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时代因素和现实需求因素,更加符合人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如果没有古代礼仪文化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课德育资源的形成就会失去支持和保证,不仅仅不能够使人们产生信任和依赖,同时从内容本身就缺少科学的依据和参照,这对于教育来说毫无可信度可言,所以,中国古代礼仪教育的显著效果和传承性为现代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进目标的快速实现和广泛地应用。
4运用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践行策略
4.1宣传和弘扬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促进德育目标的实施
中国古代礼仪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无形中已经受到了影响和引导,这就是文化的巨大魅力和作用,但是,人们对于古代礼仪的全面了解和学习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所以,现代社会为了进一步将我国的古代文化发扬光大,需要大力地宣传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使人们能够充分地理解文化,并且受到全面的启发和督促,这样对于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就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因此,宣传古代礼仪文化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们理解和认可思想道德规范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也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支持,从而更加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响应德育工作,这样所建立的德育目标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4.2提高教师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与现实结合的能力
古代礼仪文化虽然长期以来都在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但是对于礼仪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界定并不是每个人都熟记于心的,对于教师也是如此,还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礼仪文化的复杂和繁多也为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礼仪的概念和分类,同时需要重点研究礼仪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所以,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都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培养,知识是无穷的,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主要工作者,其个人的能力也决定了学生的普遍学习水平,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快地实现德育目标,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我国的礼仪文化和道德不断地发扬和传承。因此,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定期地测评,形成奖罚分明的政策体系,对教师也能够形成一种激励和促进,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我国礼仪文化的广泛应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4.3创建情境教学,形成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教学
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可以模拟相关的礼仪内容进行现场演练教学,可以是行为表演,也可以是语言表达的演练,这些都是对固定的礼仪文化的动态表现,能够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学生体会到道德规范和高素质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现代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变化,增加了情境教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教学内容的探索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进行古代礼仪文化的真实模拟,尤其注重学生的言行举止的表现,教师根据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且纠正演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礼仪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实际的应用,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德育目标能够快速地实现,为现代学生创建了道德规范标准和行为约束,使人们能够逐渐按照规矩和伦理道德进行活动。
5结论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是最主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它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和整体的人民素质高度,是其他国家对其评价的标准,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说明从古代就开始注重礼仪的学习和使用,这也是我国能够屹立于国际舞台的重要原因,只有懂得礼仪道德和规矩的国家才值得尊重和信赖。现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于德育方面,通过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巨大作用,也能够进一步实现德育目标,所以,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是现代社会长期坚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也为未来的更多学者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方向和条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曲祖江.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迷失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张丽.高中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3]张晓丽.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的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黄成菊.从思想政治课的变迁看中学德育发展的方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4
【关键词】目标;激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
一、目标激励理论主要内容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①
二、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基础和先决条件
目标的激励作用,在于对行为的激发、推动、维持和调节,那么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众说纷纭。佛洛依德时期,认为行为产生的原因来自本能;阿德勒等人认为,人对于自身的自卑有一种追求优越的情感,人的行为就是产生于此。他们的基本观点一致,都是认为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后来行为主义则将需要的范围扩大到外界,认为在外界刺激下,人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发新的行为;人本主义则将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认为人有自我塑造自我改良追求卓越的需求。
不管是什么理论,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我们知道,目标和需要两者合一才能构成动机,只有目标没有需要,形成不了动机,相反只有需要没有目标,就会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动机,二者缺一不可。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②
对于目标和需要不是简单的相乘的关系,它们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函数,所以不能单纯地考虑问题。是不是说满足人们需要的目标就能激发动机呢?我认为这里应该再引入一个变量,那就是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满足需求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掌握好一个度,具有挑战性且并不是无法达到。由此可见,目标不仅要满足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能否实现,能实现但是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目标,能满足主体需要但是不能实现的目标,都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以上是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基础,那么目标激励理论运用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德鲁克(彼得-德鲁克)的研究,他认为目标激励理论在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集体中的运用,主要有6个先决条件。第一,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制定目标的过程,从宏观上把握目标的指向性;第二,基层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参与目标的制定,在目标中加入满足广大基层人员需求的元素;第三,制定目标时,要有充分且较为精确的情报;第四,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控制权,要借此影响管理行为并最终实现目标;第五,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给予基层人员适当地鼓励;第六,对员工要有信心。
三、目标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前面谈到设置目标要可行,合理。我认为,总体来说,设置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个人成长阶段来说,要设置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其次,从个人全面发展来说,要设置单一目标和综合目标;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说,要尽量设置既满足个人需求又满足集体需求的目标,保持个人与集体的努力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掌握好目标设置的原则,下一步就是应用目标激励理论。在这一环节,仍然有需要注意的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目标的价值和实现概率。目标的激励力度=目标价值×实现概率。这里主要要说明一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每个受教育者对目标价值的理解都可能是不同的,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目标的价值,从而在价值方面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
第二,努力使目标变成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强化“主人翁”意识。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条件,人皆有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联系,强化“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内化目标价值,激发动机,最大限度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第三,对于相对较大耗时较长的目标,可以采用“分段走”的策略。耗时太长的目标容易消磨人的积极性,在这个时候建议采用“分段走”的策略,将目标进行阶段性设置,分段完成分段考核,这样有利于保持战斗力,满足自身成就感,使受教育者维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目标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需要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不断激励受教育者达成目标。
教育者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形势要求、学生当前的共同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差异,爱好特长等)制定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1、激励的本质是激发动机,而动机又是由个人的需要引起的,所以,了解和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和保证。组织行为学中提到过:“人的一切行为总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中的最强烈、最重要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着眼于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了解其尚未满足的需要,并从中找出“最强烈的需要”,即优势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动机,产生良好的积极效应。
2、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第一,制定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分阶段分等级制定目标,如A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但是成绩很好,则可以根据他的情况来分析,考虑到该生心理承受能力,教育者应制定一些周期较短挑战性较小的目标,逐步促进该生成长;同时在制定个体目标的同时,应该使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方向保持一致,群体目标是个体目标合力的表现,在学生的每个目标都是该生最终目标的积极因素,而每个学生的长期目标完成情况又是集体目标中的积极因素,使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清晰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让集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达到最高;第二,制定单项目标和综合目标。根据个体的优点、弱点等单方面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加以强化或者改正。综合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大形势的要求,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强化优势,弥补劣势,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两个目标旨在让受教育者通过不断完成单项目标使自身形成一种优点带头,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三,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指一个时间较短的周期(如一个月,一个学期等)内的目标,让受教育者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长期目标是一个总体目标,是需要在一个时间较长的周期(如2年,大学期间等)内完成的目标,这类目标具有指向性。个体或群体目标包含了单项、综合目标和短期、长期目标,个体目标、单项目标、短期目标是群体目标、综合目标、长期目标的基础,而后三者又是前三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类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整个过程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激励的时机和分寸,能使激励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都是激励的好时机。第一,受教育者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时期,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会不自觉地产生积极情绪,有了一些新的目标和理想,这个时候教育者如果能抓住时机,则能全面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和动机;第二,在受教育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在这时介入进行激励,收效甚佳;第三,在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指数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正比,此时受教育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心情大好,教育者应该趁热打铁,会使受教育者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此外,除了要掌握好激励的时机,还要掌握好激励的“度”,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说,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导师,在教育他人的过程,绝对不能放松自我完善,要保持进取心,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而受教育者也有实现自身理想与目标的需求,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树立正确的长期目标,在方向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性,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身作则,给受教育者起到榜样作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时刻进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奋斗目标。
2、在长期目标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短期目标。构建和应用短期目标应该注意其可行性、合理性,将短期目标融入自身地学习中、生活中,不断修正自身的所作所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目标,不断激励自己进行自我完善,逐步实现目标,真正实现通过达成“个性化目标”实现自我完善。
3、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将目标与自身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制定目标应该指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即人际关系和成就感的需求。充分与当下最渴望的需求结合制定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做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三)在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对的监控管理措施。
1、做好动员、指导工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③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确定了目标,努力才会有方向和动力。一方面要通过动员工作,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目标的重要性,也要明白有压力才有动力的道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制定目标要深入了解、调查,综合分析,要确保制定的目标切合实际,不偏高也不偏低。
2、加强监督和纪律约束。纪律是执行的保证,在目标制定之后,要切实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督。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松对其的管理和监督,适当给予这些学生在管理上的自由度;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不断提醒和监督,加强纪律约束。
3、建立合适的奖罚机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外发性动机论,我们知道外界的刺激也可以引发动机,这点对上进行较强的大学生尤其适用。定期评比,有奖有罚,能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们达到既定目标。对提早完成目标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奖励,对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采取口头表扬,对未能按期完成的个人和群体,进行批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原因,督促他们尽快完成既定目标。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目标激励理论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育者确立适当的教育目标
科学的、适当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是运用目标激励理论的前提,同时也是目标激励理论的归宿。我们都知道,目标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是为了其目标而服务的,而如果目标设置不合理,就会失去激励人们满足需要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办法产生动机,那么激励的效果就会消失。
(二)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难知道,人类的动力来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外界的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被动力”;另一种是自身产生的动力,我们称之为“自动力”。自动力是人们受到社会和外界的影响,将某一目标通过人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使人们产生对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向往,通过这种意识和向往产生出来的力量,就是自动力。自动力会通过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和思维过程产生动机,使人产生很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这里可以看出,目标激励能使人产生动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有助于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的理解和交流
目标激励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一个过程,会增加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加强双方的交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双方都有他人不曾拥有的特殊信息,只有当一个人主动合作的时候,这些信息才能显露,才能加以运用。有效的目标激励可以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有助于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的“激励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双方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起强烈的凝聚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受教育者往往会有很多思想问题的困惑,而这种困惑通常与其功利性目标相关。教育者除了正面加强教育以外,还应从侧面运用目标激励理论来加强引导,通过让受教育者的感官感受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把良好的意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
注释:
①baike.省略/view/842169.htm.
②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R],1997-9-12.
参考文献
[1]朱岩,那广利.论目标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0-141.
[2]吴六.“目标激励法”在学生自我完善中的运用[J].教学探索,2007(9):12.
[3]林天伦.学校管理的目标激励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6):54-57.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5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47-02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第一次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一些高质高清课程,再次掀起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更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随着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纷纷加入而风靡全球。慕课被教育界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时代的到来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应主动顺应并积极应对,积极探索慕课时代下新的教育思路、教育举措、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统的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①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虽然运用多媒体手段,但是仍然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②教师“知识化灌输”现象普遍存在,死扣教学大纲,因为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得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忽视学生个体要求,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不强。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端正,认为谁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时照本宣科和生硬地说教。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突破“以教师为中心”,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慕课”模式力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固定的,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取代了实体校园,使学习不受地域限制,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慕课”是全天候开放式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学习。在“慕课”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教学过程和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多元和开放。学生的学习不止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
2.更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众多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其设计运行始终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真正做到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为师生。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考试也针对其自主选择;课程分知识点精讲,方便学生学习、复习。“慕课”教学中教师担当导师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小组讨论形式打破大班授课,师生双方地位更趋平等,做到教学相长。
(二)“课程共享”的新常态
“慕课”区别于“精品课程”。虽然精品课程起步早、发展成熟、普及广,但是没有“慕课”影响迅速且更受欢迎。相比精品课程只是静态地分享教学资源,“慕课”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平台上学习、分享、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与考试、获得证书。“慕课”把教学和考试搬到网上,呈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全过程。“慕课”将知识点精细化讲解,使人耳目一新。“慕课”虽然才刚起步,但给“课程共享”带来革新,也必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普通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慕课”对思政教师要求更高
“慕课”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件“高标准、高要求”的事情,尤其对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要求。“慕课”呈现的是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把知识点精细化讲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互动性加强。这不同于精品课程知识的静态重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及一定的表演能力,这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三、慕课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妥善处理社会要求与个性化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但在传统班级授课中,教师是按照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要。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一些误解,不是理论的不系统、缺乏解释力,而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准则,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需求存在差距。而“慕课”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平台,实行近乎零门槛的进入制度,有效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广大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这是一个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事热点,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各高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是在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高校,如在艺术门类院校或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发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学科势单力孤而被边缘化,不仅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试想对于任何一位学习者,如果条件具备,都一定是希望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慕课”模式走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同时为成千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这也是“慕课”受更多人欢迎和推崇的原因,“慕课”的教学效果比现在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推行“慕课”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对思政理论教师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优秀教师硭担可以运用“慕课”给更多的学生讲课,体会更多成就感的同时扩大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可以组建专门的“慕课”团队,与其他高校师生交流并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包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言,由于教学任务“慕课”化外包,其职责将转变为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及开展深入细致的师生互动,督促“慕课”不断改进。对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要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服务。
(三)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慕课”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更要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追求的是价值观念的质变,不是一般课程追求的增加知识的量变。任何时候说服人、改变人、塑造人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慕课”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要有高超的授课技巧和更强的综合素质。合格甚至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在传授理论、展示形象等方面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风度、演说家的口才、文学家的风趣、哲学家的睿智、外交家的魅力、博物学家的知识储备。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接“慕课”时代的来临,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2]江涛.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111-112.
[3]陈昀岚.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39.
[4]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00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范文6
关键词:慕课;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
一、慕课的使用现状
随着慕课教学的深入,诸多院校纷纷效仿名校模式引入慕课教学模式,但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搭建平台及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使用率较低
虽然大多数院校都引入了慕课教学平台,但由于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本身有较重教学任务的教师很难有时间配合录制慕课,最终导致在慕课平台搭建环节上时间拖延现象非常严重。对思想政治课而言,虽然慕课平台资源较多且生动丰富,但需要教师不断加以甄别及筛选,对于一些高龄教师而言,本身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低,面对繁杂的在线操作往往力不从心,会导致自身的课程教学精华难以完全展示在平台上。
与此同时,尽管世界范围内慕课教学是大的改革趋势,但对于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很难效法名校迅速搭建好可用的慕课平台,即便是加盟大的慕课平台,学科建设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搭建平台的同时,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要完全推广慕课模式还需要很长时间。
2.效果不明显
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很难单从线上教学中达到所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其生源质量与本科类院校有所差别,各地区各级别院校间生源差距也比较大,虽然大多数慕课平台提供了教学监控功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漏洞,导致部分学生并没有参加课程学习,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3.机制不健全
如上文所言,部分院校采取了与门户网站合作的平台搭建模式,故在校内创建了专门的慕课管理部门,但大多数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平台管理主要靠信息及实训中心完成,而教学监控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各部门相对独立,导致部分教学问题难以妥善解决。
二、未来慕课平台推广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慕课平台教学等新教学模式的推广,教学主体日趋二元化,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故要在高校进一步推广慕课教学,先应该对教师加强培训与实践指导。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外联学习的机会,通过学校间交流甚至国际交流,让教师切身感受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专门指导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使其能够熟练使用新型互联网技术,能够参与教育技术改革。只有作为主导的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且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才能为慕课的搭建与推广提供基本保障。
2.学校提供机制保障
任何科目的慕课平台教学都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完善的管理机制。有专门的负责人员,无论是加盟模式还是联合开发模式,都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一方面,保证平台的顺利搭建;另一方面,设有针对教师教学与平台突发状况及与校方各部门间运作的专门协作人员,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营。第二,合理的教学机制。基于目前我国慕课平台的使用情况,慕课教学仍需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那么就需要教师合理规划并合理执行新的教学规划,在保障慕课平台不会成为面子工程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与品质。第三,健全的反馈机制,通过对平台使用和教学质量的双重反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各方坚持不断创新
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课程本身的合理性与传承性的核心就在于不断创新。慕课教学来源于国外教育,在与中国实际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校方、合作门户网站甚至学生的共同努力与不断探究。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慕课教学平台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威.慕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