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1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6000多所,年招生规模达到110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30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开展,年培训规模超过1.5亿人次。

(2)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①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②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③注重职业教育的“两加强”:一是加强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

(3)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①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准备就业者,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②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④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⑤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括: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三、我校五年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依据。①各地、各校经社会调研、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后形成的相关调研报告。②劳动部门颁布的相应工种高级工技能等级标准。③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特点,形成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

(2)制定方案的主要特色。①方案合理定位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②方案执行“3+1”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努力体现“五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③方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从毕业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出发,建立以职业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充实了“四新”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④方案在设计制定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⑤方案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兼顾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各地区、各校办学的特色差异性,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⑥推出了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课程结构和特点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由以下三大类模块课程组成:基础理论类模块——综合化课程、专门技术类模块——理实一体化或项目课程、技能训练类模块——项目化或课题化课程。

(3)内容的解读。包括招生对象、学制与办学层次。①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②学制:五年。③办学层次:专科。④培养目标——总体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介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性强的操作岗位、工程师与工人间的纽带岗位—— “员”、生产一线的组织管理岗位等。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行为为导向,最终以项目课程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按独立的学科课程,而是按工作项目进行。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58-04

【作者简介】1.余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房地产经营管理。2.佘阳梓,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房地产管理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智能楼宇管理。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并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甚至参与实践授课环节等,最终“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则应以“就业为导向、职业为载体”,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真实场景、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推进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见下页图1)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苏州工业园区政府投资建设的高等职业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是商学院重点专业之一,也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商务与金融服务外包”重点专业群中的重点专业。该专业在建立之初即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立企业“定向班”,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该专业的课程建设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内容。

一、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体系构建

物业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课程体系以物业管理行业尤其是定向企业的需求为基础。该专业通过多次校企合作研讨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了解和把握定向企业的需求。另外,课程体系构建时,该专业对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实践课程。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包括公共素质模块、公共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在内的开放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主干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思路。该专业课程参照物业管理行业及房地产行业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与定向企业合作,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见图2),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等。

2.课程开发流程。该专业以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为基础,以实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根本,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流程。(见下页图3)

目前,该专业已经确定7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分析物业管理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原则,按照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定向企业的要求,对7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3.教学内容设置。该专业主要参照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策划、现场调研、项目汇报等能力。

4.学习情境设计。物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通过团队合作,制订计划、分配工作、扮演角色,强调工作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5.课程标准制订。制订各门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材选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教学参考资料等。

6.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合作,开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充分体现“订单培养”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课程改革与特色

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体现了“两个突出、一个结合”的原则。“两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技能型教学环节。这两个突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原则,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邀请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把课程设计、学期项目、顶岗实习等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思中,专业实践类课时比例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专业课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一个结合”,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真正融合,也有助于学生顺利取得行业准入资格证书。

另外,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案,尤其是专业课的考核方案,特别重视项目作业推进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因为校企建立定向培养的合作关系,所以企业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课程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是该学院最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而且从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都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该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课程建设和开发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其中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不容忽视。因此,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同时也必须有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

为了深入了解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笔者通过问卷对该专业三个年级共292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已开设的职业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公共课程有很高的认可度,对于选修课的开设表现出更高的渴求。这就说明该专业的选修课尚未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二)尚未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实施者、执行者。教师需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提升专业内涵和专业素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最主要有两种途径来实现提升,其一是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设中;其二是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访问工程师、顶岗实践、脱产实践等多种途径了解行业发展最新情况,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始终保持与行业发展不脱节。

通过对该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座谈、问卷调查,了解到该专业教师定期作为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实践,并在实践课程授课过程中,与定向企业共同或联合授课。但是,该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比较少,主要体现在未能与定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特色课程。作为定向培养的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定向企业资源,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共同开发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带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课程。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以及促进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三)课程开发尚未能充分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

该专业虽然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开设仍然会先考虑有无教材,或是根据教材来制订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另外,尽管已经考虑到了职业资格标准在教学设计中的融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结合度尚待提高。

三、制约因素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尚未形成一定“梯度”。该专业师资队伍职称比例、年龄比例、专业结构比例亟须提高,师资队伍的“梯度”未能形成。不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教师也比较缺乏。

(二)课时量偏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课时量比较大,教师疲于上课,没有精力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开发。

(三)校本课程开发不足。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通过校本课程可以实现专业特色、职业特色、行业要求的凸显。校本课程建设应是实行定向培养专业的强项,但是目前该专业仅与定向企业合作开发了一本校本教材,而针对不同定向班的特色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形成。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越来越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结合、重视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衔接。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当下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理论知识丰富、拥有一定实践经验、并且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1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1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相比于一般工科,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与未来工作岗位的对接。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效教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瞬息万变,只有对市场充分了解,准确把握市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准确定位,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教学,注重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将企业技术骨干引进校园,向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贴近实际工作的专业教学。同时也可以让企业人员充分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现状,从而提出宝贵意见,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一致性[1]。

1.2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入技术型、应用型的实用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必须过硬,充分体现出专业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实践教学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如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时间、如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是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仁慈啊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还存在行业背景不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家等问题,难以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因此,必须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2]。

2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1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职业教育办学最忌讳闭门造车,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动态,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从而及时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与市场的接轨,立足于市场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专业建设指引方向。如果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被市场所接受,那么专业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动态[3]。

2.2积极建设实训基地

为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培训相结合,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展两者相结合的教学需要有适合的教学场所,因此必须积极建设电气自动化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在已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相关设备的引进,不断改善电气自动化教学条件,使之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4]。

2.3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合办学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活相结合,可以充分借助企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生活,并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身的不足,然后回到学校及时补充。

2.4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离不开对传统课程体系结构的解构和重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在教学上应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法,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不断促进教学一体化改革的进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新时代对职业教育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中刚.“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24):178-179.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3]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4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

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现行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是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苏州二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2011年7月13日,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该标准确定了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和资料员的职业能力标准,并对职业能力进行了评价。

二、用人单位对供热通风

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学员的需求调研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了解到,第一,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稍差。在受调研企业中,60%的企业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奉献精神、责任心、上进心和主人翁意识普遍稍差。第二,识图能力较差。在受调研企业中,60%的企业反映学生普遍存在识图能力较差的问题,学生上岗后因为识图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有师傅指导,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第三,CAD画图、Office软件及预算软件应用能力较差。在受调研企业中,45%的企业反映学生普遍都存在CAD软件操作不熟练、Office软件及预算软件应用能力较差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第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受调研企业中,35%的企业反映部分学生存在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自我发展意识淡薄等现象,例如,不重视自己在单位是否有发展前景,总是把暂时的工资待遇放在第一位,因为这类问题离开企业的学生不在少数,造成企业人员不稳定。第五,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在受调研企业中,20%的企业反映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较差。学生不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实际岗位工作中上手较慢,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当前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

通过疏理用人单位对学员的需求意见,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①课程内容重视知识目标的培养,而忽略能力目标,片面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很难体现学员是否能实际运用,很难体现职业能力的内涵。课程设置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相对简单,职业能力应着手于职业岗位的群体需求,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岗位,现代对职业人的要求是不仅能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有相关的社会能力和运用能力,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强调的还是学生胜任某一岗位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学员就仅限于知识的简单记忆,忽视了运用能力和社会能力,导致学员离校后很难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创新能力缺失。②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紧密。当前的课程内容往往还是强调章节的衔接与知识的讲解,往往课堂讲授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偏差。

四、构建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1.加深产教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订课程培养方案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适应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运行管理员等,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双证”上岗,但证书课程的内容不能与专业课完全衔接,造成毕业生的适应性差,因此专业设置与社会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非常乐观,毕业生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社会大量需求的是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热力企业的运行管理人员,但是目前学校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因此还需要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施工员等岗位的要求比较侧重于职业技能,但高职的理论教学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因此,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需要继续优化。此外,还要合理安排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实现与社会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的对应性。学校要强化学生专业上的“双基”教学,夯实专业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重视学生CAD、Office办公软件及广联达预算软件的学习。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责任心、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自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品德和品格的培养训练。强化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单位及工作岗位,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2.强化职业技能,以职业考核的标准制订课程培养方案

当今,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目标也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但往往在考核的层面仍停留在期末考卷的知识考核上,考核方式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当前的考核方式难以精确地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校方不能科学地评价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也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能达到既定要求,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怎样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来如何将其应用,等等。现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设备工程系也提倡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强调学员学会了哪些职业技能,那么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科学的制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制订方案时注重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内容侧重考核能力的体现,结合施工现场中对分部分项的考核标准,制订考核内容,并让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让考核可以真正起到检验学员学习效果的作用,鼓励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按照职业能力“分阶递进”的规律,整个教学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职场认知能力培养阶段。使学生能够具备职业基本素养、建筑安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由学生向员工意识的转换。②安装工程施工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阶段。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学生具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技能,完成由员工意识到员工能力的转换。③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成本控制能力培养阶段。使学生具备安装工程预算及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成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转换。④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阶段。通过1年的带薪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岗位职能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专业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胜任本职岗位工作,完成准职业人的培养。改革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双线并行、四阶递进、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施工员、造价员、设备运行管理员岗位人才的培养,采取分阶段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能力要求既有交叉又有分离的特点,分供热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双线”设计课程体系。

3.渗透职业素养,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制定课程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方案 课程模块化 制定实施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一个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项或某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如何做才能使定出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呢?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体现地方特色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找出中职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是教学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职业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1.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将用人单位设有的岗位、岗位技能、岗位能力一一记录下来,这将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2.走访毕业生,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产品”,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及遇到的困难都直接反映了职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得与失。

3.关注当地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信息,包括网上招聘情况,从这里往往也能了解到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

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有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比较独立。计算机课程模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一些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职业技能模块”,即根据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学习模块。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的小模块,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两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分类模块如下:

1.基础课程模块(重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课程体系,初中知识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部分。有文化课模块(语文、数学、物理、英语、数字电路、体育、计算机英语)、办公自动化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

2.职业技能模块(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能力为具体内容,不是单一的课程,可以包括多门课程内容。)有程序设计模块(VB程序设计、C语言、ASP程序设计)、网站设计模块(Frontpage、网页三剑客ASP、程序设计、Internet)、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平面设计、Photoshop)等。

三、侧重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在明确划分各教学模块后,围绕本模块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提出具体考核项目及要求就成为主要工作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以本岗位群需要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现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本模块的各专项能力及应达到的标准。

2.应围绕支撑各专项能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要精练,力求具体化,有针对性,有明确的内涵,并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内容可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

4.要引导教师在课程中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重点放在“怎么做”和“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上。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便可,对那些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可以删除不讲。

5.要增强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的份量,使学生在类似工作环境的氛围下学习将来工作中要用的技能,有真实感,效果会更好。

6.课程考核项目中列出的应是此课程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考核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形式则可多样。

四、重视选择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创新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而学生也是用教材来学习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还指引职校的教学改革。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教材的选择。

1.看教材的组织形式。可通过目录了解教材是否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项目需解决的各项任务为单元,来引入所需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介绍。不选用以学科为体系的教材。

2.看教材的写法与呈现方式。是否顾及到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接受能力,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懂好学,学生才会看。如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碟片则更好。

3.看教学理念。能否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做事的方法,如让学生知道一个项目怎么开始、怎么分解分工、各环节怎么跟进、怎么合作、怎么测试、会遇到哪些问题及怎么解决。

4.看知识点的选取。是否突出了“新”(新技术、新工艺)、“实”(实际、重应用)、“专”(深入行业、重规范)。

5.看在技能点的选取。是否直接面向岗位的实际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学方案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

教学方案制定并实施后,重视事后的评价及反馈可为课程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其诊断将有助于我们及时纠正方案制定中的错误和不足。

评价一般有以下两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如课程的设置是否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的安排与连接是否得当;二是可行性原则,既要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也要考虑到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投资成本。

体现以上原则的评价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实现:

1.在学期结束时,组织科任老师及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谈自己在上课时是否感觉难以推进,原因是否学生尚欠缺较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课程目标,课时及内容可否再精简或需补充?学生则从学的角度谈感受、谈收获及遇到的困难。

2.建立毕业生跟踪走访制,看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是否留得下,是否有发展)、企业欢迎程度。

3.对毕业生就业企业的走访,向主管了解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长短,工作实绩,有发展后劲否。

职业教育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3+3”分段培养方案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面临着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使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中职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中高职分段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升学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获得优质生源的重要途径。

中高职分段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阶段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和交叉,中高职衔接有偏差,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中职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如何保证两者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如何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本文以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制造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状况为基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认真探索面向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企业构建中高职分段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通过分析中高职分段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形成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市场调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南京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到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江宁中等专业学校等学校调研中职学校办学状况,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教学改革状况;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省及全国部分高职院校,实地考察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制度创新为重点,围绕南京产业链需求,解放细想、统筹兼顾、科学设计、先行先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发展动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寻找高职与中职培养的结合点,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加快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新型人才,为南京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贯通,加快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高职“3+3”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互通,开展高职院校与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分段合作培养专科层次创新型人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导向和高级职业资格特色,建立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统整、中职直接升学的机制,逐步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根据以上特点,构建了“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

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实施“3+3分段培养”模式,突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其中前3年在对口中职校学习,取得本专业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中专学历,后3年升入高职阶段学习,毕业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专科毕业证书。

三、“岗·课·证相融通,能力模块四层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确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中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编程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一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江苏省制造业,能够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检修、技术改造等生产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整体设计、分工合作,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学生学完中职或高职的课程可以毕业、就业,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有机衔接,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序衔接,构建了“岗·课·证相融通,能力模块四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如图1、图2所示。

如图1 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如图2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它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机电设备制造业超常规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加强中高职的衔接与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产物,是培养大批技能性人才的有力保证。

中高职分段培养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举措,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学历提升为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添加了砝码,这是学生和家长都期待的,就业有了保障,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稳定。可以说,中高职分段培养,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学生、家长的需求。

从产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提升中高职分段培养的人才质量,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2):41-44.

[2]肖坤,陈粟宋.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30):18-21.

[3]郑蔼娴,朱守锂.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2011(4):34-46.

[4]徐静鏐,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8-10.

基金项目: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计划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方案的研究”JR1214,主持人:李艳霞。

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交通运输类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职教重点自筹(编号:46),主持人:何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