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 测绘新技术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应用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耕地条件十分优越,但是耕地保护也是必须实施的,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本人针对农田的整治规划在利用测绘新技术的进行了一些研究讨论。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随着测绘技术提高和更新,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三种先进测绘技术广泛被应用在土地整治规划中。它与普通的测绘工作相比,在土地整治规划中测绘工作更显得具体,细致,科学,有效率,它贯穿于整个土地整治规划过程,在其中起到最重要的技术吃撑作用。

1 测绘新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简称R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不直接与目标物接触而感知其性质和状态的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2]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由美国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GPS可以提供地球98%以上的面的地区的精确定位和测速,还有高精度的时间标准。微型定位系统还可以为军事提供三维位置和三维运动及时间。此系统中有太空24个GSP卫星,地球表面一个主控站和3个数据注入站、5个检测站。要形成定位,至少需要3颗卫星,这样才能准确确定在地球在所处的具置,而且接收的卫星越多,得到的地理位置的数据就越精准。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又可以叫做“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且极为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然后对地球表面空间所有有关的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

2 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整治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过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

(1)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应用:土地整治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要求有现状图和规划图的比例尺为:1:2000。这需要测量土地整治项目区范围内的总面积、界址点的坐标和高程,还包括项整治项目区边界以外的一百米以内的地形图,这是为了保证土地整治项目设计的区域的关联性,且需要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对不同分类标准的土地进行分类汇总。由于整治项目的边界需要同时测量边界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经纬库坐标,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应用GPS技术,其测量方式可以精确的测定整个项目区边界的每个控制点。

(2)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阶段的应用:在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阶段中,对项目区域的面积、沟路渠等的长度、平整区域的高程要求相对度比较高。一般是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形图作为规划设计底图。但是现有的沟、渠、塘、河流及水库要按1:500的要求测量;需加密拟改建、新建的沟渠沿线及拟增加、改建道路沿线两侧的高程点,从而达到计算工程土方量的要求;加密项目区拟做土地平整的区域的高程点。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这个时候就可以先采用GPS技术,先进行布设控制点,然后使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首级高程控制点可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池塘、河道、沟渠、涵洞要求测量水底高程;水闸应标注高宽和孔数。土地整治规划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是以实测地形图为规划设计的基础底图,然后利用GIS技术,其强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对整个整治项目区及周边的地理空间信息,如环境、气候、自然灾害、水文、人口、经济、生态等多种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确切地计算出整治项目区内的农田环境规模和容量,随后再进行相关的土地整理的工程设计、土地平整、基质改良等过程中工程量指标计算,最后制作出合理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3)测绘新技术在土地整治实施阶段的应用:在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阶段,对比整治前和整治后的全野外数字采集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如此得出的结果可以对施工单位的显性工程如新(改)建沟、渠、路工程量做出准确的复核和审查,还并且还可以生成一组在整治项目实施前和整治项目实施后的高程数字模型,然后利用DEM技术,对其进行辅助计算,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项目区内各个农田的设计填挖方量和施工填挖方量,对施工单位的填挖方量工程做复核。

3 结语

在土地整治规划中,测量工作是贯穿整个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的技术支撑。测绘新技术为土地测量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强大有利的测量工具,从而克服了在传统的土地测量技术中所出现的不足的现象,使得土地整治规划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更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个土地规划根据自身项目存在的特点,在合适的阶段使用测绘新技术去解决问题,力争做到准确、高效、实用。

参考文献: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CAD;Excel

目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工作辅助软件较多,通常依据各作业单位的习惯或者技术水平或者采用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或者Arcgis、Mapgis等较GIS系统,现有的商业系统各有优势,比如CAD系统在辅助制图方面非常灵活强大,但对于空间运算和分析及属性管理相对较弱,GIS系统一般对于空间分析能力较强,但在辅助制图方面能力欠缺,缺乏灵活性,且GIS系统对于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进入GIS系统的数据必须经过规范化,同时商业GIS系统一般有自己定义的格式,与CAD数据交换存在一定的障碍。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仅仅是制图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图形关联的数据,数据还要进行分析汇总,再反馈于规划图形中,并且该过程可能是多次,因此往往完成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使用数种软件,基础数据往复不停转化,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本文旨在综合利用现有通用平台的基础上,尝试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一种土地整治辅助规划系统,以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

1 系统框架

Autodesk公司的CAD系统(以下简称“CAD”)经历了数十年之久,演化出了十几种版本,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规划、水利、机械、制造等行业,优点是简单易学,灵活开放,但该系统仅仅是一个通用制图平台,只提供了基础几何对象构建和图形渲染,而对于规划设计来说还缺少专业的功能和更高级的空间运算。微软的Excel俗称电子表格,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简易数据库,内置大量功能函数和计算模型,简单易用,同时也具有灵活的二次开发接口。针对目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土地整治规划的工作特点,将CAD和Excel综合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解决土地整治规划中的图形和数据计算的问题。但如何综合两种软件是一道难题,好在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支持Microsoft的ActiveX技术规范,即:CAD系统和Excel系统都提供了ActiveX Automation对象模型,差别只在于对象内的不同,也就是说在通用的IDE里面只要我们知道了CAD和Excel系统模型的调用方法和对象细节,我们就可以同时操作CAD和Excel里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实现CAD和Excel系统的交互使用,而不用来回切换和导入导出数据,这点非常重要,是我们这一系统的关键和基础。

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CAD系统缺少空间运算功能,系统建立之前,还需要构建土地整治规划中常用的空间算法模块如:三角网构建、方格网构建、几何对象逻辑运算(点线面的求交、求差、求并)等,以便于土方计算、调配、纵断面绘制等功能的实现。元数据主要用来存储规划过程中数据说明的,需要提前设计模版,主要内容有:制图坐标系、制图时间、制图人、编制单位、规划阶段等;数据模版主要为规划成果数据展示提供框架,可以提前设计好,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模版、规划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模版、计价清单模版、工程量模版、高程数据库等,元数据和表格模版均存储于EXCEL文件数据库中。

2系统运行基础搭建

本系统以CAD和Excel两种软件为基础,利用Visual Basic IDE作为集成环境进行系统搭建,CAD系统负责图形处理、展示等,Excel负责基础数据存储(元数据、模版数据)、数据计算、规划成果数据输出等(如图1)。

3系统功能模块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特点以及相关行业标准,构建了地形图处理模块、规划图编制模块、统计量算模块、标注模块、断面绘制模块、土方计算模块、清单编制模块(如图2)。

3.1地形图处理

地形图是规划的基础,是原始地理信息的来源,后期规划分析编制中需要对地形信息进行分析运算,那么地形信息的识别和采集存储是必要的,因此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高程识别、等高线识别、坎线识别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将原始地形图转化为地形数据库,便于后期的地形分析和应用。

3.2 规划图编制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工程布局是项目最终实施的依据,也是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在该模块中,主要提供了规划工程绘制、条田生成等功能,规划工程绘制功能主要保证了绘制同一类工程时,按既定的图层和样式进行绘制,避免传统作业下,不停的调整绘制实体的样式和图层,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条田生成功能,主要是在沟渠路等线状工程布置完成的情况下,可自动生成条田界线,便于后期面积计算和土方计算等工作。同时该模块还提供了图幅整饰和图框生成两个功能,为成图和出图提供便利。

3.3 统计量算和标注

该模块主要对于规划布局后形成的规划图,进行各类工程数量和类型的统计,以便于下一阶段的单项工程设计和预算,主要为:点状工程统计(桥、涵、闸等),一般统计个数,型号;线状工程统计(路、沟、渠等),一般统计长度、型号;面状工程统计(平整等),主要统计面积。统计量算过程中一般会调用标注模块中的空间排序功能,会对统计过的实体赋予一个空间顺序号,便于图上标注顺序与统计顺序的一致,确保图表一致。标注功能,主要是对规划布设的工程按类别和排序后编号进行图上标示,以便于后期工程实施及目视识别。

3.4 纵断面绘制

主要提供了各种工程施工纵断面绘制的功能,对于线状工程来讲,纵断面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规划设计时必须要确定的设计成果,该阶段的工作也是设计工作中最繁重的,需要设计人员不停的试算和校核。该模块不仅能提供绘制自然断面的功能,还能提供设计断面自动计算优化等功能,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时间。

3.5 土方量计算

土方计算虽然繁杂,但对于土方计算的算法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本模块集成了目前通用的散点法、三角网法、方格网法、断面法四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提供了单个田块土方计算和批量土方计算,彻底解决了大面积土地整治过程中土方计算的难题。

3.6 工程清单编制

该模块的基础在于一个建立好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划分的子目库,通过对土地整治常用工程类型及施工方法的梳理,建立到工序的工程类型划分数据库,该数据库存储在excel表中,通过OLE技术,在规划工程布局完成后可依据工程布局的类型、数量等生成初步的工程量清单,当然该清单只是初步的,还需要依据单项工程详细设计进行细节调整,才能与最终的设计内容相一致,据此编制的预算才准确。经调整修改后的清单可以通过导出功能,直接转换成xls、dbf文件等常用格式,便于进入其他预算软件系统,节省了大量的预算编制时间。

4系统实现及应用

依据上述框架及功能设计,利用vb6.0编写基础算法以及调用各类CAD、Excel电子表格的对象,实现这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常用功能,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编制是提供一项工具。

在安徽省某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中,总建设规模为1239.1560公顷,预计总投资为4019.80万元,初步确定规划方案中,规划平整田块230块,规划新建修复各类沟渠195条,水工及交叉建筑物542座,道路99条,传统作业模式下,平整田块土方量计算、沟渠路长度统计、沟渠路纵断面绘制需要2-3名规划员至少两个星期的时间,而且极易错漏,利用本系统只要一名规划员,2-3天即可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基本不会错漏,极大减轻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强度,提高了精度。

5、结语

通过多次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编制的实际应用,发现该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简单,无需复杂的硬件及软件支持;系统设计贴合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简化工作中的重复操作,节约规划设计人员的时间,让规划设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规划设计方案上,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成果的精度。但该系统对于土地整治工作中单项工程辅助设计内容考虑尚少,是今后完善该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胡拥政等. 规划管理中CAD与GIS集成方案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9,(25):21-24

[2] 陈信华. 数字化土方量计算技术[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4):30-35

[3] 肖国靖. Auto CAD 和 Excel在道路工程土方计算中的应用[J]. 科学之友,2004,(10):39-41

[4] 吕开云.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4(29):361-364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3

我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工作经过数年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项目遍及全区各市、县,点多面广,长期以来,项目的工程复核工作主要依靠各市、县的建设单位、承担单位来组织,由此会造成区域间工程复核程序、复核手段和复核标准差别比较大。同时,土地整治工程复核及检测涉及国土、水利、道路、农业、林业、财政等多个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土地整治工程还没有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综合性的工程复核及检测的规范和标准,容易引起顾此失彼或漏核漏检问题。因而有必要建立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复核检测机构和综合复核检测制度,逐步规范完成工程量复核和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统一工程复核及检测的规范和标准。根据相关行业的经验,建立第三方工程复核检测制度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成立第三方复核检测,可以发挥专业机构人员、装备、技术优势,体现复核工作的客观、公正,有利于执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和验收技术规程,以及完成工程数量的认定和工程质量的评定。

3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第三方检测的内容

土地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机其他工程等诸多项目,其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各项目相关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如下:

(一)项目实施范围的复核

复核项目实施范围是否与批复设计文件的实施范围相符合。

(二)土地平整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的复核

通过对实施后的项目进行实地测量并经过相关技术处理,确定土地平整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评定其是否达到规划设计要求。

(三)工程完成数量的复核

通过对完成的各单元工程实地测量,计算出各单元工程完成的工程量,然后根据各单元完成的工程量,统计出各个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完成的工程量和总工程量,然后与规划设计对应工程比较,评定工程完成的工程量是否与规划设计的工程量相符,并以复核完成的工程量作为工程结(决)算的依据。

(四)工程质量的检测

根据项目已批准的规划设计、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自治区有关技术标准,对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工程质量指标进行测量或检测出相应的数据,然后对照相应标准值,评定项目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要求。

4取得的成效

4.1成立首家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检测室

为填补土地整治工程复核、质量检测的市场空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人员到全区各市、县调研,了解土地整治实际验收程序、工程量复核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和设备,获得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办法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成立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

4.2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为进一步统一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规范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原有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以广西地方标准形式制定了《土地整治工程第1部分:建设规范》、《土地整治工程第2部分:质量检测与评定规程》和《土地整治工程第3部分:验收技术规程》。

4.3严格项目管理,严抓工程质量

为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强化实施监管、提高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成效提供质量保证,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实行责任制管理,逐级签订责任状,并要求工程复核采取二次复核方式监管项目工程质量,即施工过程中进行一次复核,竣工验收前进行第二次复核,严抓工程质量。

5结束语

工程复核是土地整治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同时,要大力推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复核第三方检测,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确保把土地整治项目真正建设成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行业探索者,通过申办检测资质、建立实验室、完善技术标准等措施,已探索土地整治工程质量第三方检测新思路,但如何做好工程复核工作,是当今我区乃至全国土地整治工作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期望能提高工程参与建设各方对质量检测重视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4

土地整治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整治方式,从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1-4]。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调控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措施手段对土地整治系统中的外部环境、技术、资金、参与者、待整治土地等进行调节,使其生态系统功能朝正向的方向发生演替。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

1.1不恰当的土地平整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土地平整由于工程量较大,在此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大型机械,如推土机、刮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和机械化的挖填,可能会引起土壤板结,破坏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而熟化的土壤层;另外,由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往往处于干旱少雨的季节,此时潜在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壤的面蚀和风蚀[5]。

1.2硬化的道路、沟渠设计方式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中大量采用硬化的道路、沟渠,可能引发较多的生态问题。一方面,硬化的道路、沟渠将原来完整的生物生境分割成若干个孤立的嵌块体栖息地,影响到整治区域中生物的迁移,不利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土地整治中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往往将沟渠设计成渠身笔直、渠底平坦的样式,这种样式容易使沟渠中具有涵养生物的水流失,从而使得鱼类、青蛙等水生生物难以寄养和生存。

1.3不合理的地类合并所引起的生态问题我国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6-8],然而,为多增加耕地而采取的不合理的地类合并转换也可能引发生态问题。首先,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使河流流速、流量发生变化,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其次,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减弱滞蓄能力;第三,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将整治区域中的荒草地、其他未利用地和零星闲散地开发整理为耕地,这也导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面积减少和退化。

1.4过多人为干扰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土地整治过程中,铺筑硬化路面、修建硬化沟渠以及河道的取直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的连通性以及斑块间物种和能量的交流,景观自然性大大降低;另外,土地整治后整治区域中耕地数量的增加,未利用地以及零星林地、草地等景观类型的减少,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景观的异质性越低,则景观功能越弱,也就更容易遭到破坏;同时,土地整治后,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对整治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2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机制的分类

2.1按调控机制时间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调控发生的时间顺序,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土地整治生态安全调控分为前馈调控、过程调控以及后馈调控。

2.1.1前馈调控前馈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以及立项审查阶段即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预测,属于超前的主动调控。前馈调控主要通过做好土地整治生态影响预评价,确定该项目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减缓措施。譬如规划设计中尽量少采用硬化路面以避免对动植物群落造成的空间分割乃至种群灭失。

2.1.2过程调控过程调控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调控。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将前馈调控中指定的生态安全预防措施以及生态影响减缓措施进行落实。譬如在项目施工中要尽量避免对土壤的垦殖层造成破坏,在修建渠道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土方压占对渠道两侧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避免有生态功能的坑塘被填埋。

2.1.3后馈调控后馈调控主要是指在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建立起新的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调控。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在新的土地利用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人为的补救调控。譬如针对项目施工工程引起的生态景观破坏问题,采取调控措施进行生态景观的恢复或重塑。

2.2按调控机制构成维度进行的分类按照土地整治调控机制的构成维度分为技术调控机制、经济调控机制、行政调控机制和社会调控机制。

2.2.1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技术调控机制为土地整治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选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通过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技术预测土地整治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通过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生态化设计水平,对田水路林进行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的土地整治等。

2.2.2行政调控机制土地整治项目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行政调控的介入。行政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土地整理的综合决策机制的建立以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加强。

2.2.3经济调控机制土地整治中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首先,可以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效益评价相挂钩的机制,加大对生态化设计项目的资金投入;其次可以建立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

2.2.4社会调控机制土地整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调控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土地整治的社会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开展可持续的土地整治以及建立土地整治的公众参与机制。

3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技术调控机制

3.1土地整治规划技术调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资源限制条件合理选址,建立项目选址指标筛选和多目标优化决策技术。调整完善规划目标,不仅要重视补充耕地的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科学估算土地整治潜力,不仅要测算出其补充耕地的潜力,还应估算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加强规划基础数据的调查评价分析,要在全面摸清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等的评价分析,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治分区,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整治要谨慎,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科学合理布局重点项目,建立起针对我国不同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指南。选址过程尤其要注意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区或者是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项目安排。#p#分页标题#e#

3.2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在规划层次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手段与规划手段,属战略环境评价范畴。我国开展的第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耕地占补平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整治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逐步建立土地整治规划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第二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第三步是采用相应的政策以及手段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3.3生态化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技术调控机制土地整治过程是对现有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不适当的整治工程措施会对土壤性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对于土地平整工程,可对表土进行剥离,并收集贮存于整治场地附近保护场地内,当平整过程结束后,再将存放的耕作土层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有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对于道路工程,必须硬化的路面可以通过路基打孔的方式为生物提供迁徙的通道。田间路和生产道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且其数量较大,基本都穿越农田,对农田系统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类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同时辅以耐压草皮,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物种多样性。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沟渠设计应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风貌,避免一味的裁弯取直。生态化设计还应保留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沟塘和低洼地,保留部分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繁衍的空间。渠道边坡可以设计为缓坡,以减少水位高低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冲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以复式断面在沟渠铺设弯曲的小渠道,以保持低水位时的流量,提供低水位时动植物的栖息场所。

3.4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技术调控机制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视项目前评价即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规划设计,并有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但在土地整治的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尤其是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益的后评价。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整治还处在初级发展时期,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的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说明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包括正面效应,还应包括负面效应。评价结果的反馈及其反馈的好坏是后评价能否达到其最终目的的关键之一。所以反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和健全投资管理的法规,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形成体系,建立必要的执行和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项目管理的信息数据库,从项目筛选、立项、实施、竣工到营运全过程进行监测管理;第三,要培训和发展后评价的队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后评价的质量。

4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行政调控机制

4.1土地整治法律的调控机制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并没有专门的法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的第四十一条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近些年来,国土资源部针对土地整治中出现的权属问题、资金管理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虽然土地整治立法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其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尤其缺乏专门针对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政策,因此急需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整治法律法规体系。国外土地整治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配套法律逐步完善的过程。以联邦德国为例,1953年,联邦德国颁布了第一部《土地整治法》,但由于农业结构的改变、乡村农民数量的减少以及土地整理目标的调整,1976年联邦德国修改了《土地整治法》[9]。另外,国外的其余一些国家,例如奥地利、荷兰、瑞典、比利时等在20世纪70年代都修正了土地整理法律,而法国、波兰、匈牙利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正了相关法律。

4.2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监管调控机制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基层人员的配置和现实情况,应该成立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交通部门、财政部门和农户代表共同参与的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联合办公室,承担起监管者的责任。让相关职能部门参与进来,有利于弥补土地部门技术力量和人员的不足,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都有现实意义。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监管。如为了减少机械施工平整土地对耕作层土壤的破坏,规划设计要求对表土进行剥离、贮存和回填。这个过程,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很难在后期察看其效果。还有,比如水泥的应用,不能把大田到处作为搅拌混凝土的场所,以避免建筑垃圾对土地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

5土地整治生态安全的经济调控机制

5.1土地整治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相挂钩的调控机制建立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与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机制,就是要将项目资金投入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整治项目倾斜。同时对于采用生态化田水路林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应积极给予资金的支持。

5.2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调控机制生态经济补偿是实现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保证土地整治的生态安全,应建立起土地整治的生态补偿调控机制,根据外部不经济性,对土地整治的外部经济效益进行核算,然后进行土地整治的生态经济补偿。对于不能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的项目可以考虑从土地整治资金中扣除一部分进行专门的生态建设。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土地整治;实施管理;后期管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L372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的特点

规模大、 投资多、 关注度高、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技术综合, 工程等级相对较低、 地区差别较大、 管理模式难以统一外部效益显著等特点。

1. 总体为大工程、局部为小工程 一般在一个封闭的区域环境中进行, 内部外部环境比较容易控制, 但由于是开放式施工, 涉及千家万户, 工程零散, 造成施工难度和成本加大, 工程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容易出现不合格工程。

2. 工程项目单项管理简单、总体管理复杂 项目单项工程规模相对较小, 工程等级低, 但各工程目标综合, 相互制约、 相互协调。

3.涉及面多、 协调任务重 工程涉及不同村镇、 农户利益, 需要协调农林水电等相关行业, 不同主体利益诉求不同, 施工会时常受到干扰, 协调任务较重。

4.工程施工季节性强 许多工程都是开放式施工,受天气干扰较大, 同时在农田作业区施工, 要错开农闲农忙时节, 需要合理规划工程施工计划。

二、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中易发生的问题

1. 可研和规划缺少综合性和科学性 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 规划思路、 规划原则、 规划目标不明确, 落实措施不够得力。 规划综合性不强。 土地整治与村庄、 交通、 水利、 电网、 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 的功能不够; 规划深度不到位, 有的规划设计与实地完全不符, 单体图、 施工平面图完全不能指导施工。 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 有的只有片区建设规划, 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 规划落实不够。项目变更随意性大。

2. 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部分工程设施、设备数量等没有完成设计任务, 以旧充新, 投机取巧; 有的建成设施达不到设计要求, 工程所用材料不达标, 出现 “豆腐渣” 工程;建成的设施由于管护不到位出现损毁等情况, 工程未完设施就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3. 实施管理不规范 部分地方指挥部综合作用发挥不够好, 没有固定的人员, 职责、 分工不明, 国土局一家单打独斗的情况依然存在; 部分地方对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理缺位, 有些工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 没有充分履行业主职责, 进行有效管理。对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管理。很多中标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都比较高, 但在现场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偏低, 专业技术人员在岗较少, 进场的项目经理、 五大员与投标书上承诺的不一致; 对规划设计队伍约束力度不够。 部分地方工程监理发挥作用不够。 有的现场监理人员技术结构单一, 大多是房屋建筑方面的监理员, 没有配备懂测量、 水利、 道路、 施工管理方面的监理员, 导致工程监理施工指导乏力; 有的人员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不能独立履行监理职责。

4. 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绝大多数项目存在工程进度滞后于规划设计和工期要求。一是项目安排时间不合理,影响了实施进度; 二是避让农忙季节, 加大了施工难度; 三是规划设计与实际脱节, 延缓工程进度; 四是物价上涨影响了工程进度。 由于项目预算编制的时间与项目实施的时间间隔较长, 实施时的人、 材、 机价格与预算编制时发生较大变化, 影响了工程进度。五是项目由于人为因素没有及时报验。有的项目实际上已经完工, 却由于人为因素而迟迟不申报验收。 有的项目报验后, 由于财政、 审计等多方面原因又没有及时验收下达批复。

5. 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是财政滞留资金。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存在挤占、 截留挪用资金、 白条报账、 大额现金支付、 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三是会计核算不规范。 四是超

预算范围支出。

6. 资料管理不规范 一是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二是档案记录前后矛盾、 相互矛盾。三是档案资料管理混乱。

三、做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及观管护的几点对策

1. 强化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指挥部指挥协调效能, 这就要求指挥部充分发挥发动机和方向盘的引领带动和协调作用, 加好油、 掌好舵。 要使每个领导和成员单位都发挥自身潜能, 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各项目指挥部每周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例会, 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主持会议, 听取项目进展情况, 查找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要把例会制度变成一种常态化管理方式, 变成指挥部相互沟通协调的联席会议, 切实推动项目建设。

2. 规范招投标程序 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坚持 “三公”原则, 是否严格执行招标投标程序, 是确保项目工程质量的前提, 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 一是严把 “招标文件审查关” 。 时间延续是否合法、 条件设置是否合理、 公正等等。招标投标法既是实体法又是程序法, 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活动的推倒重来。 二是加强开标现场指导、 监督。 确保程序合法、 开标顺利。 三是严格执行 《土地整治项目标准施工招标文件》 。

3. 强化监理职责 监理工程师应以合同为准则, 合理平衡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公平地分配合同双方的责任和风险。 项目质量检查和检验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不是唯一的。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 发包人通过监理工程师对项目质量、 进度、 工期和各项费用支付、 变更、 索赔、 风险、 违约和争端等进行全面的管理。 通过监理工程师和争端裁决委员会共同努力, 公平公正的运用合同, 使发包人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在项目竣工时得到合格的工程项目, 使承包人及时地获得合理的报酬。这才是监理工作的真正的含义, 才能保证使合同顺利实施。

4. 加强合同管理 承发包合同是招投标结果的具体体现,双方权利和义务以合同得以确认和受到法律保护,因而加强合同管理, 提高合同履约率是招投标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加强对合同签订的审查工作, 防止不平等条款和违反国家法律、 法规和政策的条款出现; 二是要认真搞好合同调解仲裁工作, 及时、 合理解决合同争议和纠纷; 三是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考核制度, 监督合同双方履约到位; 四是提高质量保证金, 暂押项目经理证书。 为尽量避免转包、靠挂资质而中标的皮包公司的现象出现, 工程招标前可采取提高质量保证金, 中标后, 暂押项目经理证书的形式来管理施工单位。 五是在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总监、 监理人员、 建造师 (项目经理 ) 、 技术负责人的出勤率。项目经理、 技术负责人、 监理原则上不允许更换, 如确需更换的, 必须上报项目承担单位批准; 六是严禁借规划设计变更之机有意调整工程款, 严格把好索赔关, 杜绝“低报价、 高索赔” 的手法承揽工程。

5. 严格质量管控 一是要严把 “原料使用关” 。指挥部可以通过招投标或实际考察等方式确定产品质量好、 信誉度高的水泥、 石子、 沙子、 钢筋等主要原材料供应企业。这样既可保证原料供应, 又从源头上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豆腐渣工程。 二是要严把 “技术处理关” 。 在施工过程中, 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和《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 《土地整治工程施工监理规程》 有关要求进行施工。 对于施工单位:按照项目有关技术标准编制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出现质量问题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负责返工或返修,直至达标。 要求对于监理单位: 依照法律、 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 规划设计和相关合同要求进行工程监理, 对工程投资、 质量、 进度和安全进行控制, 对土方开挖、 路基处理、混凝土单元、 道路取芯等程序按照 《质量评定标准》 和 《监理规程》 进行评定, 对隐蔽工程和变更现场要留存影像资料, 做好监理日志, 承担监理责任。对于设计单位: 派驻项目区设计代表, 负责对有关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交底, 对施工、 监理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图纸会审。 三是要严把 “质量监控关” 。可以添置取芯机、 回弹仪等必要的仪器设备, 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有条件的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 不定期对已完工的道路、 机井等工程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这样既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客观性, 又对质量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巴特尔, 高世昌, 姚艳.关于土地整治管理方式和实施模式

的调研报告[R].土地整治动态,2013(3): 1-11.

[2]土地整治 100 问[M].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

[3]河南省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S].郑州: 黄河

水利出版社, 2012.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范文6

(1.宣恩县国土资源局,湖北 宣恩 445500;2.武汉蓝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3.武汉蓝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现行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往往忽视了农民群众作为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公众参与缺乏有效地机制,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与体现。加快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立法,组织建立农村民间组织全程参与农村土地整治,积极探讨土地整治新模式,是对公众参与机制有效执行的深入探索,也是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土地整治;公众参与;农村民间组织;权利表达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43-02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其目的在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用地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其受益主体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但现行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往往忽略了农民群众作为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地参与机制,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表达与体现。

一、土地整治公众参与度的现状

1.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选址不知情、规划意愿表达呈现被动式、小范围。现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是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为主,项目计划下达受规模限制,项目选址,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推进。因此,选址阶段,基本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参与,更多地是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项目选址一经确定下来,规划设计单位一般采用召集村、支两委及村民代表座谈的方式,征求农民意见,由于受召集范围的局限性、规划设计标准的限制性,农民群众的意愿只可以得到部分落实。

2.工程实施阶段

农民参与施工、监督程度低,信息反映渠道不畅。农民作为第三方使用权人,参与、监督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程度比较低,并且没有话语权,不容易引起重视,且反映问题的渠道不畅,逐级上报耗时耗精力。

3.后期管护阶段

依据《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工程交付使用后期管护办法》,后期管护主体依据不同情况分为县、乡、村三级政府组织或者农民集体组织。限于现实情况,农民组织承担后期管护的少之又少,加上各级政府资金短缺,后期管护基本处于管理缺位状态。

二、公众参与度不足带来的问题

1.整治项目实施阻力大,变更频繁

目前,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存在一定阻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存在经济补偿不到位矛盾,农民得不到满意答复,持续阻工时有发生;二是规划阶段的参与度低,导致项目施工放线时阻力重重,不得不多次协商变更规划路线;三是施工单位引导村集体主张变更,多做赚钱的工程,少做不赚钱工程,导致规划变更频繁。

2.工程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责任隐患大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涉及面积大、范围广,施工部位比较零散,加上公众监督的缺位,监理和业主管理人员的不足,导致对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安全责任存在隐患。

3.后期管护主体缺位,工程利用效率低下

广大农村只管用不管养的现状普遍存在,例如泥结石路面的田间道经超重超限的车辆碾压,路面和路肩墙很容易被挤压变形;田地里的石头杂草直接丢在灌排沟中,随处堵水开口等,导致土地整治工程利用效率低下。

三、加强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1.加快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立法

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目前没有专门的土地整治法或者土地整治条例,仅有的法律规定仅见于现行《土地管理法》,笼统地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并没有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合法性、组织机构、参与形式和程序等。

国内众多专家建议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增加“土地整治”专章,将农民参与作为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重要内容列入,初步建立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法律地位。在即将研究制定的《土地整治条例》中设立“公众参与”章节,以法律方式明确规定以农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的渠道、方式、内容和程序,确立农民参与的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以及明确组织设置和激励措施等。

2.加快组织建立农村民间组织

农村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行政力量主导并整合农民参与的非常设机构,也可以结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成立土地整治农民团体,并将之培育为农民参与的重要阵地。加快组织建立民间组织,能有效地促进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监督,能够为农民群体提供与政府公平和谐对话的渠道,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起到较好地推进作用。

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农村民间组织是连接农民和基层政府的桥梁,既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农民,又可以把农民的利益需求反馈给政府。

3.加大土地整治宣传与培训力度,增强公众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

加大农民参与的培训力度,除专业技能培训,还要强化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训。针对农民参与程度不深、参与范围不广的现状,要加快建立农民参与激励机制,不仅将农民参与情况作为土地管理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且要对参与的农民代表给予适当补贴,对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民给予适当奖励,还可以通过鼓励当地民众承包土地整治部分工程项目来提高农民关注度和参与度。此外,要丰富农民参与方式,如发放问卷、座谈讨论、村民会议等,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转变;通过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区位选址、土地权属调整以及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等阶段,鼓励相关农民介入土地整治项目全过程,真正实现广泛性和实质性参与。

4.鼓励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发开展整治工作

对有强烈意愿且有投资实力的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对符合规划的拟整治区域进行的工程设计方案,报县级国土、财政、农业等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并按照同意实施的意见在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组织实施,工程完工经国土、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联合验收后给予资金补助。

参考文献:

[1]毛志红.从践行群众路线视角看土地整治公众参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10-30.

[2]《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研究》课题组.如何完善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机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