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1

摘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模式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2

[关键字]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经济学

从20世纪产业集群现象产生以来,集群以其聚集优势在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负效应。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而且对加强集群自组织能力、构筑成本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以及集群创新能力等具有促进作用。

一、定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把传统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灵巧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产业集群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质在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相关产业链或其部分环节上的企业或机构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在集群内形成一个关联互动机制和企业网络,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由集群内节点级企业、网络级产业链、平台级辅助机构三大要素组成,其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实现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的最有效组织形式。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中最为强劲的一个板块。虽然他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很多的不利因素也逐渐的暴露出来,比如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这样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此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衰退点。到底产业集群的发展到底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环境上,产业集群具有区域集聚性,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相对的企业废弃物排放速度必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排放污染的总量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了产业集群内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污染治理制度建设滞后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制度约束,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必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必然会把污染治理成本外在化,因此环境问题与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科技力量相对滞后是产业集群生态恶化的客观制约因素。由于我国科技力量不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集群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

三、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一个调整手段

循环经济作为国际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具体强调的是运用生态学规律进行物质闭环流动,使绝大多数污染物内化于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减轻环境污染,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是其活动的行为准则。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绝不是20世纪初崛起的“工业城市”的克隆体,也不是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应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因此,坚持发展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是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要手段。

1、可以避免企业末端处理的弊端。解决产业集群的污染问题一般是实行末端处理,即关停并整顿企业、统一排污处理、征收排污费等。但是末端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政府的监督成本和治理投资费用过高,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不持久等等。循环经济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使原料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从而大大减少需要末端治理的污染物总量,减小治理设施的建设规模,减少由于末端治理产生二次污染的机会,进而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在企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尽管也可以减少污染排放,但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被丢弃的资源数量不多,很难产生在企业内部彻底推行循环经济的动机。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产业集群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业集群的优势所在。通过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可以促使物质和能源的重复和多级使用,通过建立互利共生的产业网络,可以尽可能地使产业集群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有利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解决,产业集群也在与循环经济的结合中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企业分散布局地区的生态问题比产业集聚地区更加严重,并且循环经济也只有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因为循环经济的根本思想是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企业分散布局难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很难推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项目的关联配套互补,可以把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链”,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的生态网络关系,对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从而形成具有循环特点的产品链和废物链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区内物质、资源达到共生与平衡,把对外污染物的排放降到最低,实现园区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样,循环经济的推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还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企业之间建立起生态链系统,充分利用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上个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个企业的原材料,然后又把它的废弃物整合成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形成集群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从而可以促使企业对产业集群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加强产业集群的稳固性,促使培育出集群协作与合作乃至集体生存的文化,从而也使产业集群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与吸引力。

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能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企业成本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可以减少输入端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并且通过资源化处理,使垃圾、废物又一次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物质能源的多级、层次利用,提高了物质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物质能源的需要。同时在产业集群层次实行循环经济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染实行集中治理,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从传统产业的以产品为媒介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生态产业的以对社会服务的功能为经营目标,使产品整体效益最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实现了外部经济。同样,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成本,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增强了议价能力、节约运输成本、加大信息共享、共担产业风险,以集群弥补个体企业的不足,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各种运行成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集群内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它们的收益,实现了外部经济。

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在特定地域内将多数企业集中,不仅可以使企业克服分散经营的劣势,分享集群的集聚优势,而且,在集群内部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就不仅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也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然减少了废弃物一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塑造集群品牌新形象

集群品牌具有地域性、产业性两个特性,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或企业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集群内企业长期规范经营,通过良好的质量、周到的服务等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导致消费者对集群内所有生产同类产品、厂商的信任和忠诚。集群品牌会产生品牌效应,使人们将产品和区域联系起来,如西湖龙井、嵊州领带、永康五金、宁波服装等。区域集群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

集群内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各种技能、知识、信息的沟通交流,形成累积效应。同时,生产企业、供应商、用户在地缘上的聚集,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缩短了新的创新反馈回路。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等方面。利用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信息。可以说,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循环经济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自组织能力的加强

自组织理论来源于人类对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认识,复杂性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组织性,即它具有明显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进化的特征,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有完善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多样化、趋异化的企业、机构等实体间形成了协作共生的关系。系统实体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使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集群生态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变化必然受到集群中其他企业、机构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进化作用于其他实体的选择,引起其他企业和机构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整个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自发产生对于环境的动态调整,实质上集群生态系统具备了自组织能力的适应性和动态调整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自组织能力——内生发展力。

五、促进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结合的途径

循环经济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等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1.进行循环经济改造。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循环经济。在产业集群层面,要对不同的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对传统的产业集群进行循环改造,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较快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对新兴的产业集群,要利用不同产业或企业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发展工业生态园,通过园区内集中式的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促进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使之建立起工业生态链,对于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进行集中、无公害化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从而形成具有循环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在社会层面,要把产业集群内的循环经济与集群外的循环经济统一起来,建立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产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中和生产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社会生态网络,提高社会再生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2.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进行资源重复利用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循环技术创新。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3

循环经济理念的内涵一般指“3R”,也有进一步提炼成“5R”的提法。3R理念主要包括: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体系。5R理念再增加二方面,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再修复(Repair):修复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2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武汉市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属于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类型,是立足于现有陈家冲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因此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未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经济合理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固废处理各个单元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各种废弃物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形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需承担的功能

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武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布局格局初步形成,但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其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亟需破题或加快发展,以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区作为既有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又具备集中建设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的良好条件。而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区域已建成项目和规划建设的固体废物处置项目,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供了基础项目支撑。根据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全市将按“三镇鼎立”格局,形成分别服务于“三镇”的3个以垃圾处理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的长山口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将发展成为长山口循环经济产业园,服务于长江以南地区。2014年已启动建设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主要服务于“汉阳”地区。而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则将主要服务于“大汉口”地区,具体服务范围包括: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口区等中心城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及武汉市规划发展的“大临空”(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临港”(武汉临港经济开发区)两大板块,集中承担生活垃圾、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功能。

4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

根据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条件、武汉市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理需求和专项规划、设施建设规划,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在完善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填埋区建设的基础上,近期规划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项目二期、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与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构建产业园垃圾固废处置项目核心生产区。同时,对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综合管理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引进技术协同创新和实证基地形成技术依托,引进环保宣教基地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垃圾固废产业联盟形成驱动力,构建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中心,促进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服务范围内,除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厂(一期)外,还建有新沟垃圾焚烧发电厂、汉口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汉口西部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厂。因此,园区近期规划建设项目设置,必须充分予以统筹考虑,结合汉口地区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城市粪便、生活垃圾等产生与处理情况,合理规划处置类别与规模及其中长期发展。

5园区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5.1坚持循环经济实现的总体要求

从技术手段角度,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拒绝二次污染;从资源利用角度,通过各处理单元的产出、使用调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服务角度,依托产业发展中心搭建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等平台;从产业发展角度,单个企业应做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从园区建设角度,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建设水平、节能和环保指标等门槛要求,并服从园区循环经济措施的整体要求。

5.2建立能量循环利用系统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原生垃圾进行充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供核心能源,实现园区内能量自给。同时,发电余热用于污泥干化、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垃圾卫生填埋、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等产生的沼气引入垃圾焚烧炉内辅燃,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5.3构建物料流动利用体系

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通过相对独立的通道进入对应专业处理厂,然后餐厨垃圾残渣、粪便残渣与污泥合并处理,焚烧底渣又可与建筑垃圾合并处理,不可利用余渣进入卫生填埋场处理,实现园区固体废物对外零排放。

5.4配套完善的公用设施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对园区内产生的污水及有害气体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满足园区行政、后勤、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宣教等需要;以园区为整体,实施风险防范范围内居民迁建工作,有效防范“邻避效应”,提高资金效益;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和应急干预机制,对企业运行质量、安全防范、排放指标、园区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应急干预。高标准建设园区道路和绿化隔离带,形成干净、快速、有序、优美的园区环境。

6结束语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工业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经济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又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现实为背景,在国内外循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从循环经济的理论的基本问题、霍林郭勒市循环经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促进霍林郭勒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有重点分层次的分析并找到了促进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1 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1 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十二五”开局之年,霍市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全力将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打造成国家级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努力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国重要的铝产业基地和蒙东最大的洁净煤生产基地及煤炭物流中心。

1.1.1 霍林郭勒生态工业产业链状况

霍林郭勒市坚持把产业安防与城市建设、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推进能源产业向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现在已形成了以劣质煤发电,低成本电炼铝和铝后深加工为显著特色的煤电铝和铝后加工的产业链条,基本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集约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1.1.2 霍林郭勒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状况

(1)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的工程

为实现霍林郭勒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对企业产生的废水及时地进行处理,减少对霍林河水环境(松花江流域嫩江水系)的污染。因此,在大力开发霍林郭勒市沙尔呼热镇的同时,建设该区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现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2)挡风抑尘墙工程

霍林郭勒市现已总投资4200多万元建设挡风抑尘墙。挡风抑尘墙现已建成总长度为5400多米,高度从9米到18米不等的规模,其中南澳能源、工业园区铁路装车线、天河煤化工已分别投资700多万元、70多万元和60多万元建成了挡风抑尘墙,投资1376万元的煤炭加工公司露天煤场挡风墙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1.1.3 霍林郭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现状

霍林郭勒市专门规划并建设了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并从做强主业入手,努力整合网络,拓展经营的空间。

一是已将金属回收开发利用中心为龙头的全市六家收购企业和57个收购网点全部纳入园区,分为废旧金属区、废旧塑料区、废纸区、牧副产品区和综合功能区等五个区域,构建一园多区的经营网络,确定其在霍林郭勒市物资回收行业中的主渠道地位。二是按照“加强行业联合,变竞争对手为联手”的思路,优化外部环境,吸收和扩大外部网络,有效扩大货源的购进量。三是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废钢铁收购、废旧纸制品回收等主营业务。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与霍林郭勒市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1.2 对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依据新循环经济理论,结合实际情况,霍林郭勒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通过分析,具体问题和具体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环境污染有严重的趋势

随着工业经济迅猛发展,霍林郭勒市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恶化,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煤烟、粉尘污染日趋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直接影响是:在风向的影响下或者是无风的情况下,因工业排放气体和烟尘,再加上盆地效应,早晨和晚上市区比较容易出现“雾天”,严重时能见度目测在700米到900米左右,甚至有时会影响晨跑者和晚上的行人。

1.2.2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生态保护问题

一是以前的粗放决策和目前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抉择。过去强调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强调重项目审批,轻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的环保执法态度消极,生态保护意识尤为淡薄。现在即便加强了矿山治理,也造成了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两难境地。二是管理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存在职能交叉,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三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执法力度明显不够。

1.2.3 工业产业链条单一

工业产业链条简单,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形成闭合回路的链式发展,没有形成循环经济链,导致几处大面积的排土场的形成和大量有待处理的垃圾。尽管霍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着力打造煤、电、冶、化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延长了部分产业的链条,但是尚未形成规模的循环链条。

3 促进霍林郭勒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以新循环经济理论为评定前提和基础,以霍林郭勒循环经济的调查现状为核心,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以上对问题成因所作出的分析,以区内区外极具典型的能源型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和山西省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成功案例为参考,对霍市循环经济发展做出以下几点浅显粗略的建议。

3.1 煤炭资源整合

我们应该在保证煤炭业生产力不减少的同时,更加合理的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增强能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且还要加强政府对煤炭资源的宏观调控,在煤炭生产领域重点抓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使用效率。要根据国家标准制定合理的政策,实行强制措施坚决关闭不达规模,不达标准的煤矿;兼并小煤矿,并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合理的政府补助政策鼓励民营煤矿规模化和集团化;坚决关闭安全不达标的煤矿;于此同时,要切实加大整合执法力度,从严处理乱采乱挖的小煤矿,加强对煤炭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分别给予煤炭整合的保障。从而优化霍市煤炭工业企业的合理格局。

3.2 在工业产业链条中应积极发展生态产业链

霍市应加大引进资金、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快建设起有规模化的循环经济链条。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更要引进技术、投入资金研究技术和方法,在尽早消化或解决境内大面积排土场的难题并尽早的按照循环经济原则逐步构建生态经济链,实现原料和排出废物的循环,尽可能的使生态产业链之间能够产生耦合效应。例如:钢铁厂生产后的废渣可以成为水泥厂生产的原料,与此同时,这个生态产业链又可以和热电厂的能量循环利用链产生很好的耦合。这种方法是实现能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更是应该长期坚持并实施的煤炭资源工业经济发展方法。

3.3 将生态系统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通过全面的对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切实提高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这是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生态及科技手段等一系列知识的新型工程,同时也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最需要的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大防沙固沙设施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扩大防风抑尘墙的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3.4 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的落实

要加大对电厂、露天煤矿等重点排污企业的明察暗访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证电厂实现稳步达标排放,使排土场得到有效治理。监督露天矿增加采区道路的洒水频次,监督矿山企业切实落实和加快矿山的复垦。

3.5 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

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不仅仅是工业和有关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环保、规划、国土、水利、农牧林等多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加强有关各部门在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及其他工作上的沟通和协调,不仅是行政机构行政高效,执法力度适度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维系持久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学的角度全面考察霍林郭勒市近几年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通过以霍林郭勒市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该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做出浅析,找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并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是,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不应该仅仅重点研究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因此本文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待更加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研究霍林郭勒的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5年6月1日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5

冠心病是目前心脏的多发病之一,尤其对于伴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目前临床上引进了一种新的冠心病治疗术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法在心脏正常工作、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可以明显降低由于体外循环所致的炎症反应、多器官栓塞、心功能不全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出血量减少、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成为临床上主要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为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对策,为此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间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救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是50.1岁,其中40例合并糖尿病,20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3例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心功能低下,上述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手术前要多次巡视病房,要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时常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在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所以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者的交流方式,态度和蔼、耐心、并应理解患者此刻的心情,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难题。护理人员也要为手术准备好必备器材、及时检查手术室的消毒情况、仪器是否完好等,防止手术中意外事故的发生。②用药指导:术前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察,尤其是对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由于患者术前使用抗血栓药物时多使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术后易造成患者出现出血不止的现象,故而术前护理人员要劝导患者停用阿司匹林类抗血栓药物,而对患者注射克赛类药物。由于该组患者术前均停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现象。护理过程中有2例患者在术前发生了心绞痛,护理人员及时使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继而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可以正常接受治疗。③皮肤清洁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了详细检查,同时患者术前5 d内避免进行伤及动脉和静脉手术。术前护理人员也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了彻底检查和护理,帮助患者清洗所有皮肤,时刻保持患者清洁,防止术后感染。④血压监测:该组患者中有13例合并高血压,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了认真监测,由于高血压患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影响手术的进行,所以术前我们指导高血压患者按时服药,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防止患者由于过分紧张和焦虑引起血压升高,这一时期也要求患者多注意休息,防止患者出现劳累和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而造成血压升高影响治疗。每天护理人员都及时检查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维持在正常水品,进而利于治疗。

1.2.2 术中护理 ①熟练掌握规范的造作步骤:术中护理人员要掌握规范的造作步骤,可以与医生顺利配合,如要求术中建立多条通路,此时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准确的打开多条通路,同时也要做好包扎工作。术中要及时检查所使用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程度,在仪器使用中要规范、认真,同时仔细观察其型号,避免错拿仪器造成手术的失败。②输血、输液情况的监测:术中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输液速度,防止由于输液过快造成患者短时间内体内液体过多而使得心脏负担过重最终影响治疗,这一时期护理人员也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电图水平,及时记录患者不同阶段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并且严密注视患者是否出现室颤、早搏、心率不齐、心率过快等现象,一旦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并及时向医生汇报。④患者体温的控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顺利实施需要患者保持恒定体温,因为体温过低会使得患者血液凝固和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同时患者的免疫能力降低,容易造成严重感染和心功能障碍,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利于操作,所以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术中给患者穿着循环水保温服,并适时调节温度保持患者体温恒定,这种保温措施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④保持患者的正确:术中为了更好的将手术部位暴露给医生,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调整患者手术床的位置,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头部操作时,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将手术床调到头部位,这样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在对患者进行消毒时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的身体固定,并将患者的双臂、腿脚摆放在适当位置,同时使用固定架将患者双手固定,防止手术过程中由于器材、人员的伤害对患者造成压迫。

1.2.3 术后护理 ①患肢部位的护理:术后患肢的护理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血管的血流情况、动静脉的搏动状况、是否出现异味以及患肢的运动情况等,并且定时记录患者对于患肢处的感受情况,同时帮助患者经常运动患肢,叮嘱患者休息过程中要避免伤及和压迫患肢。②呼吸状况、血糖水平监测:由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呼吸状况影响甚微,所以该组100例患者在术后3 h内均拔出插管,同时也采用随时对患者进行听诊的方式及时观测患者的呼吸情况,鼓励患者进行深吸气和轻度咳痰练习。

术后对患者进行了血糖水平测定,结果发现大多数患者的血糖水平均高于正常值,针对上述状况采用胰岛素进行定期治疗,结果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了正常范围内。

2 结果

该组100例冠心病患者在通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均顺利的康复,在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冠心病这一医学界的难题也逐渐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对于伴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治疗工作显得尤为困难[2],目前临床上引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该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治疗,避免了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补体激活等因素造成的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的危险,利用该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患者术后出血量减少、疼痛感减轻[3],也明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4]。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6

1、以清洁乡村为主的村镇中循环经济模式

此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户小循环经济模式基础上,在村镇一级中实施农业循环经济,要搭建起乡镇一级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框架。在这一级的循环经济模式中,重点是要对农户处理不了的垃圾、粪便、生活污水由乡政府牵头集中处理,如农户没有办法处理的,送到乡镇一级的大中型进行处理,从而产出清洁的能源、沼气以及沼渣,生产的清洁能源沼气,可供农民有偿使用,可以向农民或者周围附近的农业生态园区作为废料使用。还是要大力开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态园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比起前两种模式来,有它独特的优势,及规模相对比较大。同时能够完全做到产业链之间的生产。具体来讲,楚雄州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各种模式的建设和实施,能够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上有所体现,如化肥的施用强度有所下降,农药的使用强度有所下降,农膜的使用量有所下降。同时农膜的回收率要明显提高,秸杆综合利用率由目前的70%左右提高到90%-95%。而牲畜粪便的资源转化率由现在的50%能够达到90%左右。这样一来,能够大大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从而实现楚雄州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对于楚雄州大部分农村来说,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是一个困扰楚雄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从生产的各个方面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能够切实改善的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本文来自于《新经济》杂志。新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2、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近年来,楚雄州的生猪产业和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而且在楚雄南华得到中央财政实施生猪养殖项目,在楚雄元谋县得到中央财政的无公害蔬菜建设项目,因此要利用这些,率先可以在南华、元谋两地开展农业生产园区的农业生态建设,在农业园区内,同时养殖生猪或者是牛,与蔬菜大棚,生猪产生的粪便送到园区的大中型沼气池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有偿供给园区内的生活需要,以及园区外周围的农民有偿使用,沼气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及时送到蔬菜大棚内作为蔬菜的有机肥,给蔬菜供给营养。而蔬菜大棚内产生的烂菜叶、废菜叶等废弃物等又可以供生猪食用,这样一来,园区内产生的所有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几乎达95%以上,不仅节约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同时又达到了清洁生产的目的。对农业生产园区这种生产模式的实现方式,可以以一个公司为主,也可以是多个公司联合起来,或者是公司和农户合作起来,作为主体来实施生产和经营,而这个模式也与农户家庭小循环经济模式,与村镇循环经济模式相统一,作为大中型沼气池建设与使用,可以放在农业生态园区,这样一来,农业生态园区周围的农民就可以向园区提供他们使用不完的牲畜粪便,以及处理不完的秸杆,而园区作为一个实施主体,要有偿回收这些农业废弃物,这样就可以使得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规模化、市场化、商业化操作。使得农户、村镇、公司三位主体能够协调的运作起来,而园区内的物流、能流循环。要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另外,在这个生态园区的模式下,还可以进行加工业的开展。特别是初级产品通过农户产品加工成企业产品,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也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在园区的模式下,农产品的加工,要以某企业为龙头,实施主体为公司或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农户与公司,周围的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农产品有偿出售到园区的加工企业,而园区的加工企业经过初级加工或者是精加工,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把农产品的废弃物很好的利用起来,而这些农产品被加工后,他的市场价值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升,这对农民来说,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而园区内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初加工、深加工的模式,增加附加值。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其价值。如在园区内可以建设生猪产业链、蔬菜产业链,蔬菜产业链可以建设马铃薯产业链,在楚雄州范围内,几乎家家养猪,但是规模不是很大,少则一两头,多则五、六头,而这些生猪产生的粪便农民又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效益也无法提高,如果将这些散户农民的生猪收集起来,在园区进行深加工的话,能够大大的提高生猪的利用率。具体来说对猪肉、猪皮、猪毛等进行加工,提高他的附加值,形成产业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项目,这样一来,为农民增加收益,能够提高他的养猪的积极性,同时形成生猪产业链,使生猪的市场价值大幅度提高。在生猪产业链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产业链的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环境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产业链的建设过程中,要进行清洁化的生产以及对生猪粪便进行资源化的利用。同时,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要引导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职工,要有环保意识,要加强沼气池的建设,将猪粪作为产生沼气的原料,沼渣、沼液成为有机肥,使得生猪产业链的实施,不仅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率,有效利用资源,形成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作者: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