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1
[摘要] 现行预算会计是一个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混合体,借鉴各国政府会计构成体系,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报告的管理会计,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 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一、引言
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管理改革,要求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建立包括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的新型政府会计体系。一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枷锁,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感,导致政府行政管理无效率。这就需要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规则,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二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要求政府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和工商管理技术方法,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型政府会计,为公共管理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三是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知情权意识的增强,我国正积极倡导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这也需要能客观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基于绩效的应计制政府会计体系。在公共受托责任背景下,政府的功能正逐步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转变,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需要完善政府会计体系,以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活动,评价其业绩;对政府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以解脱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因此,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建立新型政府会计,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1]
二、各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一)英国的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包括用于报告英国中央政府支出的一整套应计制会计技术,以及一整套针对各个部的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与各个部的产出相挂钩的支出分析框架。资源会计旨在允许各个部的管理者在相同的基础上评估使用资本与各种资源的成本,促使各部加强现金管理,并为各部提供更好的方法,即依据所使用的资源情况确定部门目标与产出指标。[2]衡量政府的资源管理绩效,必须考查5E的遵循情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净值是衡量政府资源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参考性指标。它是政府受托管理的社会资源存量的结余。净值的重要性通过预算平衡体现出来。计量与报告政府的资源管理绩效,应以追踪净值的变化为侧重点,这要求资源会计以经济资源流动作为计量焦点。在经济资源观下,资产负债表应反映所有的经济资源及其来源。其中,资产包括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负债包括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营运表反映会计期间业务运营活动赚得的和法律许可的各项收入,不包括发行债券和举债的现金流入,它反映各期间提供物品与服务的完全成本。
(二)美国的基金会计
政府对公众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通过政府开展具体的运营活动来实现。不同的运营活动具有不同的使命和运营特点。政府运营活动分为政务类、商务类和信托类。为了确保特定金额的公共资金用于特定的政府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并符合特定制度、限制或约束,对公共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必须采用基金制。基金是一组具有特定用途,要求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和报告的财务资源。在基金会计系统中,基金可以被解释为会计主体,即政府为了达成特定目的或从事特定活动而按照法律法规及其他限定分开设立、自求平衡的一组财务资源及其相关的负债和剩余权益。基金不是一个法律实体,也不等同于银行账户余额,它包含了各种资产、负债以及基金余额。由某个基金记录的资产,在实物上并不一定与其他基金所记录的资产分开。设置基金有利于保证公共财政资源或其他资源用于限定的用途。政府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法令、合同协议的规定设立基金。[3]使用基金会计模式的客观依据是:政府运营的多样性使单一的会计主体不可能记录和概括所有政府财务交易及其绩效结果。某一基金类型总是与一定类型的政府活动相对应,不同类型政府活动具有不同的绩效目标,这就要求用基金会计来计量与报告不同类型政府活动的绩效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将基金分为政府基金、权益基金和信托基金。其中,政府基金关注法定拨款或法定授权的支出与可用于筹措支出的收入相配合,其核算目的是确定收取多少在当期可支用的税收,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权益基金关注确定使用收费对成本的补偿。信托基金中的可支用信托基金类似于政府基金;信托基金中的不可支用信托基金则类似于权益基金。
(三)法国的三轨制政府会计
法国推行三轨制政府会计系统。《财政法解释条例(2001)》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中央政府的透明度和绩效水平,引进应计制会计是其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央政府整体层面上,而且在各部委和各司局都将充分实施应计制,而且中央政府要建立3套会计系统。其中,预算会计用以对预算活动的现金收支流动情况进行核算,收入在收到现金时核算,费用在付出现金时核算,并且都可以在下一年度的追加期内记录。它类似于正在使用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应当对除中央政府特有的业务活动外的其他活动进行核算,以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为基础,采用修正的应计制。成本会计应当对每个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加强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其会计基础为应计制,是与绩效预算相对应、为评价公共支出效率而专门设置的一套会计系统。目前,前两种会计已经开始在政府会计领域使用,公共会计总局使用这两种方法对国家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进行跟踪。而成本会计由于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相对复杂以及牵涉面广,目前只在一些部门进行了试点,全面使用还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1999年成立的“中央政府支出核算、定购与支付协调”专门委员会,建立了一套新的电算化财政系统,该系统包括所有的预算和会计活动,需要一个庞大的软件,来处理法律要求的3套会计系统导致的多分录记账问题。改变整个系统是个浩大工程,但还是能实现。对于预算会计系统,一旦项目的两难处境得到解决,余下的问题就是编写相应软件;对于财务会计系统,如果财务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就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长期承诺源自何处,折旧如何记录等;对于成本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的目的是计算项目的成本。但2003年项目数量还不超过120个,不能计算所有有用的成本。总之,3套系统同时运行,可能出现很多差错和协调困难。
(四)德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1998年,德国政府着手对预算原则法案进行修订,政府允许采用应计制会计,但必须作为现金制会计的补充,在编制和执行预算时增加对弹性和有效性的考虑,同时增加成本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预算灵活性增加了,而政府部门尽量引入成本会计。联邦政府对界定产出导向型预算作了一些尝试。这种尝试主要涉及成本和绩效衡量会计系统。成本会计和产出导向型预算并不完全融合,成本信息只是作为现金信息的补充。根据这些信息,每个单元的预算基础都是绩效计划。每个单元和部门都要单独制订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决定这些投资和建设计划。核心管理机构的决策主要基于传统财政。1996年财政部开发了“标准化的成本和绩效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提高成本和绩效的透明度;提高计划的有效性,驾驭和控制成本及绩效;支持预算和执行预算;计算成本加成价格;检查经济私有化;完善现有的预算和会计工具与程序。该系统的功能和程序包括:它是一个内部管理系统;关于外部绩效(产品)的决策;该系统的内容并不依赖于特定公共实体(权力机关)的内部条件;该系统必须保证将成本计划作为预算基础;它是传统的现金制预算和会计的补充。联邦预算法第二章要求该系统应在“合适的部门”执行,而不是应用于整个政府层面。每个部长必须考虑哪种实体才算合适。该系统提供了额外的产出信息和应计制投入信息。成本会计系记录了一段时间内的交易和事项,同时考虑了资产的贬值和升值,还特别计算了员工的养老金。成本会计系的投入涉及现金制预算,但没有提到不同实体间成本和绩效的合并。信息从预算到成本和绩效会计系统的传递过程是由“转换会计系统”来组织和协调。资产信息的转换也遵循同样方式。为资产单独建立一个会计系统是必要的(见图1)[4]。
(五)葡萄牙的政府会计体系
葡萄牙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会计体系(见表1)包含更多的信息,这有利于它被广泛接受并执行。葡萄牙原来的制度不足以体现公共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因此政府会计框架的改变是反映和支持公共机构管理和演进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具。从总体上看,改革是基于受托责任的驱使,重点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主要目的是改进政府对外的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以提供更加详细可信和容易理解的预算及财务信息。它也关注成本会计(内部会计)的发展,这方面的明显信号是引入成本会计,并将其和预算会计及财务会计整合为一个会计体系。[5]
上述这些系统在计量和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上,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首先,没有健全的预算会计系统和成本会计系统,政府内部就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资源耗费情况进行跟踪控制,也就无法掌握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信息与成本信息。而政府自身对这些信息的掌握是满足政府会计外部信息需要的前提,否则不仅政府内部绩效评价无法进行,也会制约政府会计满足外部绩效评价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财务会计的改革如基金会计模式的选择、应计制的引入,以公共资金运动而非预算资金运动为会计对象等,可以将政府财务会计扩展为基金会计与资源会计两个相互支持的核算子系统,不仅有利于满足外部公众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还可为政府财务管理提供便利的信息。再次,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预算控制的需要是决定具体基金设置与设置基金数目的重要决定因素。权益基金和不可支用信托基金所核算管理的政府活动类似于企业活动,为各种可能的作业水平而编制的弹性预算更适合于这些基金的计划、控制和考核。政府基金与可支用信托基金所核算管理的政府活动,受制于严格的固定金额预算,年度预算是考核这些基金运营活动情况所遵循的一个法律标准,预算会计与基金会计的对照,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控制手段。最后,基金会计、成本会计与资源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基金会计采用修正的应计制,资源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这两个会计基础导致两个核算系统之间的差异包括未纳入基金会计系统的普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与普通长期负债等。折旧费用是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所以将基金会计的普通固定资产账户和普通长期负债账户与成本会计相联接,可以与资源会计的数据形成对照。
各国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新的政府会计系统对传统政府会计系统的替代,而是在改善传统政府会计系统功能的同时,引入应计制,补充政府绩效管理所需要的其他政府会计系统,以实现政府会计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广义会计系统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划分的依据是信息加工规范要求的差异。财务会计要符合对外公开披露的质量要求,要遵循一般公认的或官方指定的会计准则和惯例。而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政府内部管理的需要,不要求遵循这些准则和惯例。按照这一分类,资源会计、基金会计都要服务于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应归类于财务会计,而成本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归类则出现困难。预算会计既要服务于公众及其代表机构评价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需要,又要服务于政府内部管理需要,所以预算会计既要提供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又要为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提供信息。两种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同,决定了预算会计需要运用两种加工机制来加工会计信息。这样,预算会计既有对应于财务会计的部分,又有对应于管理会计的部分,成本会计的归类也出现类似的困难。成本会计既要服务于社会公众与立法部门关于政府活动成本的信息需求,又要服务于政府管理者实行成本管理的信息需求。所以成本会计既有对应于财务会计的部分,又有对应于管理会计的部分。笔者认为,新的政府会计系统应对现有会计系统进行重构,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形成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分别履行对外和对内报告职能。
三、政府会计体系的重构
(一)新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1. 政府财务会计。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行政权力,按立法机关批准的预算筹集和使用公共资金,负责分配、使用和管理公共资金和资源,代表国家管理和运营国企,拥有和管理国家的债权债务,负有保护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不断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范财务风险,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稳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维护公共利益等责任,这些都是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因财务收支活动的开展、因交易或事项的发生而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会计进行全面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应当将政府承担的广泛财务受托责任,将政府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都纳入政府会计视野,形成完整的政府会计对象和核算内容。为此,建立核算内容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是全面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需要,也是公众借以评价政府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解脱政府受托责任的依据。政府财务会计应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成本费用,全面、客观地反映政府的受托业绩。
2. 政府管理会计。政府管理会计对政府开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核算,不仅有利于反映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真实成本,有利于转变政府官员的公共财务管理意识,也为客观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政府绩效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在商业领域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些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为企业绩效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在政府的价值已逐渐被认识,并得到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广泛关注。与企业管理会计相比,政府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内外环境,运行机制也有差异。管理会计是一个丰富的工具库,政府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演不断地丰富与拓展。从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现实需要看,除加强预算控制外,更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预算表明了公共政策和施政重点,也是一种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收入和支出的财政政策的手段,还可以作为绩效计量的基准。成本表明了政府活动所耗费的公共资金,在实现既定效果的前提下,可以衡量政府使用公共资金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致力于预算控制,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原因不仅在于预算会计本身的问题,还在于整个预算控制系统的内在缺陷。故解决我国预算控制问题,不应孤立地探讨预算会计系统的存与废,应在综合考虑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预算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6]
(二)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管理会计的关系
通常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有效地使用同一数据库,在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时,应考虑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企业的很多财务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目标不一致,政府会计准则在这方面也存在差异。当两者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协调。即使经过协调,重大不一致还是会引起困惑和呈报信息可信度的损失。如果两者处理方式不同,将很难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有效的信息系统。所以,财务会计准则与管理会计概念需要同时确定,差异需要尽量缩小。政府的特殊环境使其会计准则难以充分反映管理会计的需要。政府有各种不同于企业的资产和责任,资本保持和绩效衡量的概念不同于企业。政府希望强调运营成本的决定而不是资产负债表的价值。国际公共部门和各国制定政府会计准则时应考虑其对管理会计的适用性,这些考虑对报告运行结果有重大影响。新西兰向政府外部利益相关者报告政府管理会计信息时,政府管理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的报告基础基本一致,此时政府管理会计信息包含在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中。但两者的会计基础通常不一致,如加拿大。当然,在一个完全应计制的环境中两者也有不一致之处。在两者目标不同时,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当财务会计标准设立和管理会计概念难以协调或难以充分考虑两者的备选方案时,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由于两者的不一致,政府需要采取协调措施,减少采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从受托责任角度看,管理会计是一种与财务会计对应的会计。以程序性受托责任为对象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要求追求稀缺资源利用的绝对结果和相对结果。但正如程序性受托责任与结果性受托责任不能绝对分开一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也不可能处于绝对对立状态,存在一定的联系是正常的。正如专家所说:政府管理会计是政府财务会计在逻辑上的延伸,同时管理会计又是传统财务会计与其他领域的技术和发展的结合。管理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咨询二者的混合物。[7]两者可以通过会计基础的协同、会计信息的协同,最终实现功能的协同。没有健全的政府管理会计,政府内部就无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资源耗费情况进行跟踪,也无法提供客观真实的预算执行信息与成本绩效信息。没有建立在应计制基础上的能够客观反映经济资源流动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就失去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小悦,陈立齐.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美]弗里曼,肖尔德斯.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与实践[M].第7版.赵建勇,译.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财政部会计司.欧洲政府会计与预算改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Susana Margarida Jorge.葡萄牙的政府会计改革:Lüder政府会计变革因果分析模型的应用[M]//财政部国库司.政府会计的国际趋势与经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形式
政府补助表现为政府向企业转移资产,通常为货币性资产,也可能为非货币性资产。政府补助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政府无偿拨付给企业的资金,通常在拨款时明确规定了资金用途。
比如,财政部门拨付给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而给予的奖励款项,拨付企业的粮食定额补贴,拨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研发经费等,均属于财政拨款。
(2)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贴息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
第二,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率向企业提供贷款,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3)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增值税出口退税不属于政府补助。
除税收返还外,税收优惠还包括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等形式。这类税收优惠并未直接向企业无偿提供资产,不作为本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
(4)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比如,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三、会计准则规定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四、税法相关政策规定的政府补助的税务处理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关系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定义的概念有所区别,例如第七条规定,收入总额中财政拨款为不征税收入。《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入总额包括补贴收入等,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在税法中的补贴收入与会计的政府补助应该是对应概念。
在会计处理上,政府补助同时满足确认收入的条件,才能予以确认。在税务处理上,一般来说,应在实际收到政府补助时直接计入收入总额,即应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的实现。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关系: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在会计处理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在税务处理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都应在实际取得时计入收入总额。当会计上将收到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处理;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营业外收入的,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减处理;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的,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减处理。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在会计处理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在会计上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拨款对应税务上的补贴收入。
在税务处理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都应在实际取得时计入收入总额。当会计上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处理;当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后,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减处理。当会计上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的,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计入收入总额。
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税法的相关规定与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不一致。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3
摘 要 有关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在理论界仍未得出统一的观点。然而在实务界,限非,禁非此起彼伏。因此,研究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简单介绍了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及应如何处理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
关键词 CPA 非审计服务 独立性 正负面影响
一、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
(一)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界定
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是注册会计师向客户提供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除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之外的多种专业服务的统称。
(二)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发展动因
需求是非审计服务发展的原动力。非审计服务可使企业节约大量的前期调研费用,会计师事务所更可能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而且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审计独立性
(一)审计独立性的涵义
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衡量的;形式上的独立是有形的、具体的,可以观察和衡量的。
(二)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职业赖以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石。一旦审计职业丧失了独立性,那么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怀疑。因此,独立性是审计职业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必要条件。
三、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正面影响
1.广泛的服务范围和领域能使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坚实和更广阔的财务基础。事务所实力的壮大提高了财务安全保障系数,彻底割舍对客户经济利益的依赖性,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判断能力,以独立、客观、公正的心态发表审计意见。
2.由于客户经营和财务结构的复杂性,审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有效审计有赖于多方面专家的集体工作
3.为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能加深会计师对客户的深入了解,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缩短收集审计证据的时间,节约审计费用
(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负面影响
1.非审计服务的提供模糊了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客户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时,审计人与被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模糊不清,审计独立性的基础被动摇。面对客户公司的重大会计问题,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不考虑因充分披露而遭解聘,同时丧失巨额咨询收入的风险,其独立性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2.非审计服务的高额收费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收入比较可观,这样事务所是很难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的;另外会在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市场竞争,对审计服务的质量有一定影响。
3.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经营成功的期望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四、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处理
(一)对审计独立性有正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应大力发展
1.对审计独立性有正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
(1)税务服务。税务服务一般包括为被服务单位提供纳税、税务筹划等相关的服务。提供该类服务使得事务所在审计服务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使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更广阔更坚实的财务基础。
(2)管理咨询服务。管理咨询能帮助会计师对客户经营运作和交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能够更有效地确认风险,选择更为有效的审计程序。
2.大力发展对审计独立性有正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
(1)我国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该类非审计服务。
(2)加快会计事务所的强强联合和兼并,建立“高级差”事务所。大事务所比小事务所更具有独立性.有助于减少事务所对管理咨询业务等非审计服务所带来的巨额收入的依赖性,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质上能保持独立。
(3)上市公司要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形成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力量。
要指出的是大力发展并非盲目发展,而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对于那些成本过高的非审计服务,即使对审计独立性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不应去发展。
(二)对审计独立性有负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应限制甚至禁止其发展
1.对审计独立性有负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
(1)非鉴证类非审计服务。在提供非鉴证业务时,若注册会计师批准、执行或完成一项交易,或者代表鉴证客户的利益进行决策;决定客户应当执行何种建议等时,非鉴证类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会计服务。CPA在审查完全或部分地由自己做成的账簿和记录贬值的财务报表时,会产生自我评价,从而CPA难以做出客观地评价与判断。审计的独立性就会受到损害。
2.限制甚至禁止发展对独立性有负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
一方面,对于那些对审计独立性在形式上有负面影响的非审计服务我们应限制其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外部环境层次
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约束,形成有序的审计服务市场。
②完善风险机制,强化对丧失独立性的惩罚力度。
(2)上市公司层次
上市公司应规范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的披露。
上市公司应该公开披露支付给注册会计师的非审计服务费用的明细数据,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披露因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明细项目。
(3)注册会计师协会层次
①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完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行业自律制度。
②改善并强化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
③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操守。
(4)会计师事务所层次
会计师事务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审计独立性在实质上有影响的非审计服务我们要禁止其发展。
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采取了部分禁止的方法对一些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类型做出禁止提供的规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研究影响我国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类型的基础上,列出这些类型,并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审计客户同时提供这些非审计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4
主要任务和措施
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整合科研院校、单位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二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三是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四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有关会计团体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各单位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
加强工作指导。财政部要通过本指导意见,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引导、推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工作;要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总结国内外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组织编写管理会计系列辅导材料,以指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本地区管理会计工作的指导。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5
1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最主要、最直接的3个理论来源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因此,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主要考虑这3个理论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精髓在于用战略管理的观点来看待政府的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活动。对外将其他组织和社会公众看成其提品和服务的对象,对内通过协调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简言之,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强调的是一种对外和对内的合作和协调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服务价值最大化的思想。
传统的管理会计建立在传统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将政府各个业务活动人为地割裂开,而且很少考虑政府外部的影响因素,导致传统的政府管理会计缺乏整体、长期和协调的观念,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绩效。而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建立在新公共管理、受托责任理论和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应该吸收这3个理论的合理内核,这一吸收过程应该体现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所有方面。具体而言,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下应体现以下一些观念:
(1)新公共管理的观念。早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的行政式官僚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关注内部、短视行为、官僚作风等不足,越来越不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推进了全球的政府管理改革,它强调结果导向和“3e”、重视学习工商管理技术和市场化。
(2)受托责任的观念。由于公共资源支出规模扩大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以及政府管理变革运动引发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促使受托责任理论从受托财务责任过渡到受托管理责任。在受托财务责任阶段,委托方更为关注受托资产的安全性,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否遵守立法程序。政府财务会计就是为了满足此要求,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政府财务会计报告。而受托管理责任要求管理和应用公共资源的受托方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各级委托方不仅要求公共资源得到妥善保管,符合各项法规,而且要求了解政府组织、项目和服务经济、高效地实现在其批准时所制定的目标。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转向评价和改进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战略管理的观念。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对战略的要求很低,审视的、前瞻性的计划根本未被落实或以极其有限的方式加以落实。实际上,各种战略都可以被看成是战略性的。公务员是行政性的,是执行那些独立制本文由收集整理定战略并对其负责、提供战略洞察力的政府官员的命令。行政没有战略意义,没有优化资源去达到目的的概念,丧失了对外界热点的关注而盲目地执行命令。传统模式丧失了长期观点,只关注具体的过程,通常忘记了政府更大的目标和整体目标。新公共管理的出现,以及政府比以往更关注长期战略,能一定程度克服传统模式的不足。战略思维通过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加以考察;它旨在描述清晰的目标和目的;它试图脱离常规的管理任务,而以系统的方式审视组织变化前景的长期情况。战略侧重于一种根本性的观点,即给组织以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
2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构架
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明晰性和一致性等特点,各个组成部分应该紧密围绕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线进行阐述,以最终达到这一理论的目标并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指人们将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各种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理论系统,是由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原则、方法、程序等构成的有机知识体系。它可以用来解释、预测、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是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效益和效果为目标,为政府经济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一定义指出了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对这一定义的系统诠释,需要搭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构架并详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笔者认为,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包括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方法体系等几个部分。该理论框架是由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出发所形成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框架,该框架始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终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基本概念,包括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假设、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对象等几部分。
2.1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目标是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政府管理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而期望达到的境界或结果。政府管理会计目标是整个政府管理会计系统的逻辑起点,决定了管理会计技术的选择,指引着政府管理会计系统的供需输入、运作和输出的方向,也是制定管理会计规范的重要依据和事后对政府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故政府管理会计目标对政府管理会计系统极为重要。政府管理会计,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政府管理会计的定位可从提供和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两个方面考虑,这是确定管理会计目标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环境、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管理会计应有助于政府履行公众受托责任以及帮助使用者评价此受托责任;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当年的运营成果;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到期履行还债义务的能力。
2.2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假设
与传统会计假设相比,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对会计管理活动中计量、控制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的界定。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政府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发,寻求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必须从政府内部和外部环境入手。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主体具有灵活性,既可以是一级政府,也可以是各政府部门。有人认为,政府战略管理会计要提供宏观经济情况和整个市场的信息,会计主体已经不复存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些只是会计主体形式的改变,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不复存在。
(2)计量单位假设。作为一种主要服务于政府决策的管理活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将一切有利于决策的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分析体系,其中包括不能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的信息,如公众满意度等。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不能用财务数据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尤其在政府这种非营利导向的环境中,很多服务本身就难以衡量,但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非财务性因素。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政府范围内的、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的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包含大型数据库,并具备强大的数据分类与整理功能,从而使货币化信息和非货币化信息可以并存。
(3)会计分期假设。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实时评价,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服务提供的过程,并对细分的各项活动做出判断。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生命力在于为决策制定提供实时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模式已从传统的年报、季报和月报转化为实时呈报,从这一角度说,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分期问题。
2.3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历史成本强调可靠性,公允价值强调相关性。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不信任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丧失其作用。而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政府战略管理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政府服务提供的情况。
2.4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原则
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假设可以推出其原则,用以指导政府战略管理会计运行机制的设定和实施。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表达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及其产生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才符合人们对它的要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重要性原则。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战略管理决策将构成重要的影响。通常确定重要性的标准,抑或是能定量的数据(视金额大小),抑或是信息本身是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可理解性原则。这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理解,能弄清其所要表达的含义,以便正确使用。
(3)及时性原则。信息是有时效的,为了有效、及时地把握机遇,战略管理会计必须及时地提供和利用这些信息。因为政府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提供服务是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4)适应性原则。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所使用的有关确认、计量的方法要适应战略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要求。
2.5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不局限于资金运动,而是以由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集合体为载体的价值增值活动,将管理对象由一维变为多维,从而拓展了会计管理的范围,增加了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否顺畅流动,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它们的流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是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之一。
管理会计的服务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系统框架
自1922年H.W.奎因斯坦在其管理学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提出管理会计概念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计算机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也积累了很多经典的案例,但总体而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局部摸索和探寻的阶段,至少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系统、完善的体系。与财务会计信息化一样,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度高、资源投入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参与者缜密的构思和布局。财政部在2014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提出,“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然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应用单位内部的科学规划和海量资源投入,同时更需要单位外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供应链上的组织,在理论、工具、方法以及政策、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管理会计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和核心环节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政府以及CIMA、IMA、ICAEW等国际会计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知识框架;在信息化的体系建设方面,过去四十年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也为我们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构建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的概念探讨
按照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2号———管理会计信息模块》征求意见稿中第二条的定义,“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子集,是指以财务和业务数据为基础,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整理、分析和报告等操作处理,为企业有效开展管理会计活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此外,借鉴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定义,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是管理会计信息从人工处理到计算机辅助处理,再到智能化处理的动态演变过程;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化也是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管理、管理会计教育等领域全面信息化的集合体。考虑到对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重要性,本文仅聚焦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化问题。针对“发展体系”,相关的文献中并没有专门的定义,仅有一些对“发展”和“体系”等名词零星的解释。专家认为,“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结合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主体、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化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内容。为深入理解应用单位内外的区别,我们还可以从宏观(外部)和微观(内部)两个视角来探究发展体系。从宏观上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管理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网络的构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会计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支撑,以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依托,以管理会计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管理会计信息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发展体系是包含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相关政策标准等要素的集合体。从微观上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主体、发展过程和发展环节等,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和核心环节,信息化事业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工具、系统、制度、流程、文化等因素。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分析
为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体系,首先必须分析影响(或驱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行为主体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核心要素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所投入的重要资源和管理活动。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分析
按照财政部对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实施管理会计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已成功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单位有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装备研发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连锁零售企业、多元化地产公司、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还有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他们是管理会计活动的主角。当然应用单位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如欲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信息系统(平台和大数据)供应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和出版机构等方面的大力指导和配合,因此,这些组织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行为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组织中,信息系统供应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和出版机构等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参与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单位有偿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系统、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人才、咨询服务和信息系统审计服务等产品和服务;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则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通过政策、法规、知识和公共资金等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二)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
从国内外媒体披露的有关管理会计文献中可以看到,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有: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管理会计相关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以及与管理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等。建设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因此思想、工具、系统、人才、信息资源、安全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目前在我国最常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有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经济附加值EVA、作业成本管理、准时制生产方式JIT、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BSC和杜邦分析体系等;最常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独立或集成的预算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绩效评价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等;最主要的法律法规有《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证书体系、人才总体规模等。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需要首先明确构建的基本原则,再参照基本概念逐层细化和分解相关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尽管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建设过程,每个单位的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都会存在较大差异,但考虑到体系的普遍性意义,拟构建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必须能反映大部分应用单位的一般性规律。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业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内在关系,不能仅单方面考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否则会割裂各子系统间的彼此联系。第三,层次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同时考虑宏观(单位外部)和微观(单位内部)两个层次,既要考虑宏观环境对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还要考虑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固有的发展规律。第四,动态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要以动态、变化的视角看问题,既需要考虑当前的发展现状,也需要结合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预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体系构建
本文提出的发展体系框架主要从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生态(宏观体系)、单位未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架构(微观体系)两个层面展开,同时立足管理会计的应用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几个阶段进行了预测。(1)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生态。在相关的生态图(见图1)中,管理会计的应用主体—应用单位是最核心的部分,尽管其信息化发展主要由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所驱动,但外部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供应链、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中,政府主管部门指政府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它们主要通过制定法规、标准、规范、准则、指引等来管理、协调、推动各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则主要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知识体系、收集最佳实践来影响单位,其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思想、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信息安全体系、人才培养框架等。在行业协会服务应用单位的同时,先进的应用单位也会通过协会(学会)的渠道将其最佳实践影响到其它单位;供应链指与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系统供应商等,它们主要提供信息化所必须的专门人才、学习资料、软硬件系统、数据库资源、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产品和服务。经济技术环境则通过不断加剧的竞争市场、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严管的经营环境以及丰富的公共信息资源(大数据环境)来激发应用单位实施管理会计、应用信息系统的动力。(2)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内在逻辑图。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见图2),它将从当前的各管理会计子系统(如战略管理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营运管理子系统、投融资管理子系统、绩效管理子系统和风险管理子系统等)相对独立发展,与财务会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外部相关组织信息系统的松耦合阶段(阶段一),发展到利用企业外部网络Extranet整合内外部系统资源,实现内部各子系统高度信息共享的紧耦合阶段(阶段二),最终再发展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构建单位外部生态系统与内部各功能子系统模块间数据充分共享、功能充分融合的阶段(阶段三)。在阶段三的应用单位未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见图3),单位内部已实现了高度的业财融合,在信息输入方面,业务凭证和会计凭证已合并,并实现了电子化和自动化的处理;输入信息不仅来源于单位对外的经营管理活动,还来源于对外部大数据资源的自动扒取;在信息处理方面,基于REA的模型,应用单位将实现内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基于资源(Resources)、事件(Events)和主体(Agents)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在实现业务活动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的同时,实现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会计活动,真正实现了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在信息输出方面,系统将通过成熟的商业智能(BI)技术,利用数据仓库、智能挖掘、管理驾驶仓,借助于数字仪表盘、虚拟现实等技术动态地、频道化地展示多维业财融合报表信息和实时查询信息,以满足单位内外部管理决策者的需求。除了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环节之外,信息系统还包括了必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深度信息反馈的环节。在阶段三,由于业财系统的高度融合,事实上管理会计作为单独的管理活动会逐渐消失,必将成为与业务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实现图3所示的未来信息处理的目标,应用单位、信息系统供应商和政府主管部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