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51-02

根据有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公众的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的传染病疫情或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笔者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做如下分析:

1 预防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遵循的有效而经济的基本方针,常备不懈的方针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建立的长效机制。还要求我们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监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的信息,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掌握最新的动态,为预防提供科学的事实依据。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根据统计学上分析的历年的监测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参数,建立预警基线,提出传染性疾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重度等预警参数。还要通过对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历史数据的分析,验证预警指标的敏感性敏感性过低,将达不到早期预警的目的,过高,则会使预警频繁,产生预警的疲劳,降低预警的响应性。并要在合适的时间准确的将预警信息。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的,但是,在发生前一般总有迹象显现,只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及时注意捕捉信息,并对此进行科学分析,就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科学预警报告。各地疾病预防中心要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涵盖各个相关专业的人员,组成卫生应急队伍,组织综合演练等。并要储备合理的适量应急物资,根据近几年的具体情况,估算物资的储备量,并要达到综合调配的需要。一般认为,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2]。

2 处理方法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综合准确的评估,初步判断事件的类型,并及时提出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遵循科学规律,依靠科学方法和技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还要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各地方要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治和传染病收治的能力。加强应急物质的储备,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械,以满足应急需要。救治队伍建设要从当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选择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和有现场处置经验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组成,并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门、急诊是接诊传染病的第一线,也是院前、院内急救的部门,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在瞬间就要投入一线参与突发事件的抢救工作,加强急救意识,提高其急救技术,同时应加强急救技能的研究。

3 讨论

国务院规定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求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法律制度[3],这标志着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在现有国情上,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如下的问题: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缺失、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屏蔽信息,不愿向公众公开。另一方面在制度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最后,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多个部门之间通力协作,但是政府各部门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还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不足、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观念落后,公共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直采取被动防御方针,对模拟演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演习规模小。政出多门,权责不清、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强有力的卫生应急综合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要加强卫生应急组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健全完善、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开创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即便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也能迅速、及时、有效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健康损害和经济损失,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560

[2] 刘茂,王炜.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J].中国应急管理,2007,7(7):311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文图合一;传统;质量;时间;高效

一、传统稿件处理方法的流程和不足

1.传统稿件处理方法的流程

传统稿件处理方法的基本流程是:①策划编辑策划稿件②作者交稿(同时提供文稿、图稿)③初审(同时审核文稿、图稿)④加工编辑加工(同时加工文稿、图稿)⑤复审(同时复审文稿、图稿)⑥终审(同时终审文稿、图稿)⑦总编签字(同时审核文稿、图稿)⑧描图排版厂排版⑨校对(涉及校对稿中的图、原稿中未加工过的底图和做好的贴图)⑩印刷出版。

2. 传统稿件处理方法的不足

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传统稿件处理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让我们从流

程节点入手来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三、两种方法所用时间的分析

下面着重对传统稿件处理方法与“文图合一”稿件处理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各个节点所耗费的时间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时间统计可以看出,“文图合一”稿件处理方法比传统稿件处理方法在几个重要节点上,都节省了时间,使整个出版流程的时间得到压缩,保守估计大于10天。

四、综述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视频图像处理;交通流;检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4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我国的视频交通检测技术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研制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监控系统,实现对交通图像的连续处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视频交通检测系统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二、视频交通流量监测系统检测方法

1、虚拟环检测算法

虚拟环(Virtual Loop)是指在图像中人工或者自动设定的一系列区域。该区域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覆盖整个图像。交通信息采集时,利用车辆的运动特性,检测车辆进入和离开检测范围(虚拟环)事件的发生和发生时间,并结合其他先验信息,通过虚拟环的车辆进行计数(交通流量)、计算车辆行使速度、检测车辆的长度和宽度(车型分类)和车辆之间的距离(交通密度)获得所需的交通实时信息。目前许多知名的视频检测设备公司的产品,都是采用虚拟环检测思想实现的,例如美国 Peak Traffic 公司的 Video Tack 交通视频检测器、美

国 ISS 公司的 Autoscope Solo Pro 交通视频检测器以及比利时 Traficon NV 公司的 Traficon交通视频检测设备。可以看到,基于车道的虚拟环检测法进行交通信息采集,速度快,准确度高,以进行多车道同步检测,适合于实时检测,也不易产生车辆遮挡现象。另外,虚拟检测环在道路上所设置的数目和位置很容易在控制端(如交通监控中心)通过软件进行设置和改变,使交通系统的智能控制更为方便。

2、 算法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两种设置虚拟环的方法,一种是一个车道放置一个虚拟环,环的边界的检测线就是检测区域;另一种就是把检测区化成很多估值运动块,相当于在图像中设置M 个虚拟线圈(由 N X N 大小的方块组成),并根据运动方向的矢量对区域中的运动物体进行检测。本文介绍的系统是使用单虚拟环检测的方法。

在摄像机传输图像的时候,用户能够在视频图像的车道上面设置虚拟的检测区,也就是虚拟环,再对虚拟区域之内的图像进行检测和处理,得出相应的车道交通参数,这样操作能够减少 DSP 的运算量,并得到想要的结果。使用虚拟环内的交通流检测方法要与边缘检测法共同进行车辆检测。这主要是考虑到了在交通流的视频图像中,车辆的相关边缘化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视频图像的背景会在一定时间之内保持不变,更重要是,边缘信息能够防止天气和环境光变化对行车的影响。因此,只要能够获取背景图像的边缘信息和当前帧的边缘信息,再把这两帧边缘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差别大于之前设置的值则可以认为是车辆通过了虚拟环,车流量数量增加。相反,车辆则没有通过虚拟环,车流量的数值保持不变。除此之外,对于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对背景帧进行更新,保证最新的背景帧的边缘信息。通过上述过程描述,我们能够知道,边缘提取对于整个虚拟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到整个运算的效果和运算速度,因此,要想获得更快更简便的运算,就要保证边缘检测的速度和效果。

对于整个虚拟环检测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当用户根据需要设定好了交通视频图中的虚拟环的相对位置之后,要先用中值平均法对一段时间之内的视频进行处理,在得到了虚拟环区域背景帧进行边缘检测之后,得到背景帧的边缘信息,然后对当前的帧进行边缘信息提取,得到每一个当前帧的相关边缘信息。这样就能够得到当前帧的边缘信息与背景帧的信息之差,当此差值比事先设定的差值大,则车流量增加,如果不大,就保持不变。在整个系统之中,可以选择人机互动方式设置初始的变量,并灵活设置虚拟环的位置,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只需要利用虚拟环的窗口,扫描若干条的像素数据,并结合当前帧和背景帧的边缘信息的区别来判定交通流是否存在,这样就能大大降低运算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并保证数据的准确。

3、软件单元

车流量检测算法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是车流量监测的核心之一,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复杂信号进行处理、监测并计数。其核心思想是利用 DSP 芯片对 ADC 采样的信号进行分析,再根据虚拟环采集的位置判断车辆所属车道,分别记录车辆通过的次数,即可获得车流量。系统在开机后进行系统初始化(包括设置 DSP 锁相环、设置 EMIF 接口、设置定时器、设置 I2C 总线、设置 UART 参数、设置中断等),同时对设备进行初始化(初始化 ADC、初始化 RTC、设置 DAC 参数等),然后从数据 Flash读取系统参数,通过 I2C 总线读取实时时钟。

三、交通参数提取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

智能化是视频交通参数提取的重要发展趋势,视频交通参数检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检测精确度和稳定性等指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仍十分有限,距离“人脑”的判断能力还很远。因此,不断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是该技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2、采用立体视觉方法

现有的视觉监控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单目影像对运动物体的监测与跟踪,所得到的运动信息存在一个深度尺度因子,要想得到绝对移动量,需要一个附加条件。立体视觉研究的是由多目视频图像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直接模拟人类视觉处理景物的方式 , 从两个或多个视点观察同一目标 , 以获取在不同视角下的感知图像 , 通过图像融合和匹配获得图像的深度信息。它符合人们观察物体的习惯,也能获得三维物体的景深信息。该方法能够克服单一视角下由于遮挡或深度影响而容易产生的歧义,能够有效解决遮挡问题 , 提高交通参数提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多传感器检测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检测,则可以有效地克服单一传感器可靠性低、有效监控范围小的缺点,可以获取更全面可靠的交通信息。例如,视频传感器 ( 摄像机 ) 与激光雷达结合可以解决图像模糊问题 ;视频传感器与红外传感器结合可以增强目标识别的可靠性,尤其是黑天光照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作用更加明显。对于多传感器检测,信息如何融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通用的做法是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是将各种传感器获得的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用基于推理的算法将上述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实现对车辆的检测。从长远看,多传感器融合检测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基于视频的交通参数提取的另一研究热点。

4、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超大规模非线性连续时间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方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目标检测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每帧图像分割为m#n个图像块,预处理后将这些图像块投影到一个线性滤波器组,得到不同的图像模式,然后把这些不同的图像模式根据预先计算得到的聚类原形进行分类 ;最后用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分类器来判断图像模式是否包含目标。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交通流参数检测技术的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第一视频图像处理的交通流检测系统有了一些认识。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缓解交通堵塞,改善交通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监控视频中的车辆及行人检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理;预防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and handle emergencies construction

Li Bo

(Hao Shiquan Branch Ankang City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Shiqian Shanxi 725000)

【Abstract】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accident, sudden events or conditions, when the proper handling and emergency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so that life and property from damage, thereby improv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Key words】Emergencies;Processing;Prevention

在施工过程中,突发性事件会常有发生。一般来讲,突发事件本生不属于事故,但对施工现场来讲,如果处理不妥当或不及时,会产生出严重的质量和安全事故。因此,认真做好 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和预防工作,是施工组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证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1. 突发性停电的处理和预防

突发性停电往往造成工地瘫痪,尤其对砼浇筑,构件吊装等连续性和高处作业影响很大,若处理不当,将造成质量安全事故,如浇筑的砼报废,搅拌机内拌合料凝结,吊装构件悬挂空中或下滑坠落等。

1.1 紧急处理。

施工现场一旦发生停电,应立即指令电工查找停电原因,是线路负荷过大跳闸停电,还是局部线路上电器配件损坏而停电;或是供电部门的意外停电。如属于前者,应尽快抢修恢复供电;如属后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当浇筑砼结构时,一方面紧急确定砼构件最靠近的合理施工缝位置,改用人工拌合砼(其砼等级应提高一级),继续浇捣至施工缝处方可停歇。另一方面指派专人清理搅拌机内砼,防治凝结其中,损坏机械。必须注意的是,应将电源处闸刀拉下,电闸箱上锁后再进行操作,防止突然来电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闸刀距搅拌机较远,闸刀箱旁还应挂出'设备检修,严禁合闸'的牌子。

(2) 在构件吊装作业中,当构件吊至半空中突然停电时,起吊的构件不应久留空中,应想法慢慢松动卷扬机的电磁抱闸,使卷扬机的滚筒缓缓放松,将悬吊的构件临时落至靠返的层面或地面上。

1.2 预防措施。

对突然性停电,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有可靠的预防措施。

(1)施工作业前应了解现场的供电线路,供电部门的相关停电公告及起止时间,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用电或侥幸用电。

(2)对连续浇筑砼结构和构件吊装等作业,最好事先与供电部门取得联系。

(3)施工现场应有专业值班电工、机修工,并备足常用的电器元配件和易耗电工材料,当现场供电线路系统局部损坏时,一边能够及时抢修恢复。

(4)当现场供电线路负荷较大,而施工作业又必须全天候供电时,应配有备用发电机,一旦外部不能供电时,自备发电机就可立即供电。

(5)对用于构件吊装作业的卷扬机,应设有手刹装置,一旦临时停电,悬吊高出的构件出现下滑坠落时,应立即启动手刹装置。

2. 突发性停水处理与预防

施工现场突发性停水也常有发生,它对砼浇筑会产生较大的威胁,如处理不当,易造成质量事故。

2.1 紧急处理。

首先应查找原因,是现场供水管道网局部损坏造成停水,还是供水部门给水线路检修造成停水;如属前者,应立即组织抢修;如属后者,现场应果断采取补救措施。

对浇筑砼结构施工作业,首先应确定合理的施工缝位置,同时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在附近临时找水取水,以维持搅拌机用水。如果突然停电而引发的停水,在临时找水取水的同时,应改用人工拌合砼(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继续浇筑砼至施工缝处停歇为止。

对滞留在搅拌机内的砼拌合料,应立即派人取出。注意操作前应将电源闸刀拉下并上锁,以防突然供电,保障操作安全。

2.2 预防措施。

在连续浇筑砼作业前,对意外停水应有预防措施。如与供水部门联系,了解给水管件工具等,以便出现管路损坏时及时抢修;现场应设有一定容量的蓄水池、水箱等,平时作为消防用水,临时停水时作为施工用水;了解周围临时供水的水源情况等。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常用高压水泵将底层蓄水池中的水泵送至上面各用水部位。

3. 突发性机械故障的处理与预防

突发性机械故障中,危害性较大的是垂直运输机械、砼搅拌机械、泵送机械以及起重机等发生的故障。

3.1 紧急处理。

机械故障的处理,首先应注意必须由专业机修人员进行,禁止非专业机修人员操作,以免发生其他事故。如因故障影响到砼浇筑作业时,可参照上述停电、停水处理方式进行。对于垂直运输机械和起重机械的突发性故障,如有重物或构件悬吊于空中的,可参照停电处理方式进行,先将悬挂空中重物和构件落下,再抢修机械。

3.2 预防措施。

平时应定期做好机械检修和保养工作,保持机械的完好率,防止机械带病运转。

作业时,现场应有专业机修人员值班,并备有常用的机械零配件,以保证临时抢修专用。

对浇筑不能停歇的砼工程时,应有配用的搅拌机,振捣其器等。

机械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严禁非操作人员随意操作机械。

4. 突发性暴风雨灾害的预防

突发性暴风雨灾害通常发生在雷雨多发的季节或多发地区。它的破坏力极强,极易造成质量或安全事故。对这类突发性灾害应以预防为主,在施工中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应每天掌握气象信息,特别是对连续浇筑和吊装作业,应尽量避开雷雨天气。

(2)每日砌砖墙的高度宜控制在1.2米高,特别是空旷建筑物的山墙,女儿墙,应避免在雷雨天气力独砌到顶,以免被大风整体刮倒。

(3)吊装作业时对排架柱应及时焊好柱间支撑,对屋架安装时也应及时焊接好于柱顶的链接和屋架间相互拉撑。

(4)井架和塔吊等高耸垂直运输机械应与建筑物拉结牢固,顶端应设有避雷装置,并有良好的接地。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技术

一、软土特点

软土主要是强度低,压缩性能高,稳定性能查的土层,在当前的道路施工中,根据孔隙比及有机质含量,结合含水量、压缩系数以及渗透系数等因素可以将软土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形式:软粘性土、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及泥炭等结构形式。在当前习惯上常把淤泥、淤泥质土和软粘性土总称为软土,而把有机质含量很高的泥炭、泥炭质土称为泥沼。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基,若不加处理,往往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导致公路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而泥沼比软土具有更大的压缩性,但它的渗透性强,受荷后能迅速固结,工程处理比较容易。所以我们主要介绍在软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起软土地基上堤防滑动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软弱地基中某个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它的抗剪强度,稳定平衡遭到破坏。

二、施工处理方法

砂垫层法:砂垫层施工是当前市政道路施工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更是确保路堤合理,能够与软土地基之间的透水性合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措施和方式,更是有着良好有效的排水作用,从而保证了路基土质的荷载状况,使得其中存在的各种水能够有效的排出,既加快了地基的固结,还使得路堤在使用中面熟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设置砂垫层要注意防止被细粒污染而造成排水孔隙堵塞,其中应用的时候设置合理的反滤层,确保施工工期能够合理有效进行。砂垫层适于施工期限不紧、路堤高度较高的路堤中,这种膨胀土部位之下施工中由于其矿产资源丰富,软土地基较为多,其中容易出现各种隔水层和其他状况,成为影响软土层施工应用的关键性因素。

轻质路堤及加筋路堤,使得其能够达到合理有效的作用,达到设计需求,达到减轻路堤自重,以减少公路沉降中容易出现的路堤不稳等其他状况,成为影响和增加路堤安全系数的关键形式。加筋路堤指用变形小、老化慢的土工格栅、土工织物等抗拉的柔性材料作为路堤的加筋体,可以减少路堤填筑后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又可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同时也不影响排水,大大增强路堤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浅层处治:在表层软土超过3米以上的时候,应当采用浅层处治方法进行施工,其在施工中可采用浅层拌和、换填、抛石等方法进行处治。浅层拌合施工是当前浅层软土施工处理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更是在当前处理的过程中的主要应用方式和应用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拌合物的合理性。浅层拌和添料可用石灰等无机结合料,换填材料宜用水稳性好的材料。换土能根本改善地基,不留后患,效果较好,适用于软土层不厚且易于排水的情况。但因软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挖掘困难,换土深度一般不宜超过2m。抛石挤淤是强迫换土的一种形式,它不必抽水挖淤,施工简便。爆破挤淤也是一种浅层处治的换土方式。利用炸药爆破时的能量将软土扬弃或压缩,然后填以强度较高的渗水土或一般粘性土,达到换土的目的。爆破挤淤法的换填深度较深,工效较高,适用于软土层相对较厚、稠度大、路堤较高、施工期紧迫的情况。

竖向排水体:软土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体,可大幅度缩短排水距离,再配合预压,可加速地基的固结,明显地提高预压效果,所以当超载预压高度受到稳定性制约时,多应用竖向排水体与预压结合的处治措施。常用的地下排水体有砂井、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等。排水体深度依土层厚度而定,对软薄软土层宜贯通,对较厚软土层,排水体深度据计算确定。

反压护道:反压护道是在路堤一侧或二侧填筑一定宽度和高度的护道,运用力学平衡原理,平衡路堤自重作用而产生的滑动力矩,以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反压护道虽然简易,但占地过多,在路堤填料来源困难地段也难于应用。况且,反压护道只能解决软土地基上路堤的稳定问题,对于沉降问题非但无益,往往还加大沉降量。

预压:在软土地基上修筑路堤,在工期不太紧张的情况之下,常常采用预压法进行施工,是通过先填一部分或全部,使得地基经过一段时间固结成为凝固体之后在进行二次施工和处理,然后在填足或铺筑路面;拟建桥涵等构造物处,先填土预压,待地基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挖去填土,再建造构造物,称之为预压。预压分等载预压和超载预压,目的在于减少工后沉降,提高地基固结度。预压效果与预压期及预压体高度有着重要关系。

粒料桩:采用砂、砂砾、碎石、废渣等散粒材料,以专用震动沉管机或水震冲器来成桩,使粒料桩与周围的地基形成复合地基。粒料桩对地基有置换、挤密和竖向排水作用。粒料桩的深度、直径、间距,应经稳定及沉降计算来确定。桩长、桩径除受地质条件制约外,还受机械设备能力的制约。当地质条件对施工方法的适应性不清楚时,应通过试桩加以核查。

加固土桩:用某种深层拌和的专用机械,将软土地基的局部范围用固化材料以改善、加固,形成加固桩,使加固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设计加固土桩只考虑其置换与应力集中效应,不考虑其固结排水与挤密作用。加固土桩的深度、直径、间距应经稳定性计算,并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桩的直径与深度除受地址条件的制约,还受机械设备能力的限制。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地质认识的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各个施工要求施工方式不断的增加。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各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措施日益的完善。深层水泥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泥炭土和粉土,在当前软土地基处理中逐步成为其主要的处理措施和方式。

强夯法:就是将几十吨的重锤从几十米的高处自由落下,对湿软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它是在重锤夯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与之截然不同的一种新技术。用强夯法加固的土基,承载力会明显提高,沉降量也会降低,这种方法如采用大的单击夯击能量,可使地基的加固深度达10~20m,甚至更深。

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同地质条件湿陷性 处理方法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1.1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和全世界大面积存在,对其上部的建筑实体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其处理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总结不外乎四种:一、整体置换,二、夯压、挤密,三、桩基穿透,四、水浸法或化学加固土体。其中,夯压、挤密的处理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其中在国内方法简单的处理手段就有强夯法、土或灰土挤密桩法、柱锤冲孔夯扩法等,对某一地质条件来说,技术、经济、时间等综合效果最好的方法可能只有一种是最佳的,但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条件,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这就不得不考虑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处理同一问题,达到同样的处理目的,以下就上述处理方法在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施工环境情况下的应用及其方法的优缺点、效果及适用性作一简要探讨。

2工程实例:

南水北调中线某段工程,坐落在约7.5米厚的湿陷性土层上,湿陷性土层在平面上分布均匀,失陷系数0.028-0.039,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地质条件差异小,采用的处理方法为:强夯法、土挤密桩法。其中,土挤密桩法根据成孔工艺又分为:导杆式柴油锤锤击沉管成孔法、振动沉管成孔法、柱锤冲孔成孔夯扩法和机械洛阳铲成孔锤击夯扩法。穿透法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

3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3.1强夯法:基于挤密方法的竖向挤密类型,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3000-4000KN.m的夯击能进行处理,有效处理深度7-8米,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但该方法对附近村庄建筑物的震动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400米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造价低,是首选的处理方法。

设计采用单点夯击能3000-4000KN·m,夯点间距3.65米,第一遍6.5米,单点夯击次数10-12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第二遍夯点间距3.65米,位于第一遍夯点之间,单点夯击次数不少于10击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小于50mm,最后一遍夯点压1/3锤直径,单点3击。两遍之间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最后经质量检测,地基土在7-8米深度内的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

3.2土挤密桩法:

3.2.1导杆式柴油锤锤击沉管成孔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处理深度小于9米的地段,原因在于当处理深度大于9米时出现拔管困难,且该方法噪音大,对附近村庄居民的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100米的地段,同时不适合于地基土饱和度大于65%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但造价较高,是处理方法的第二选择。

该方法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8.5米,桩间距1.2米,有效处理深度8-9米,有效成孔深度8.5米,采用隔桩成孔,用专用夯实设备孔内每填高1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用350Kg夯锤落距800mm夯击一次,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

3.2.2柱锤冲孔成孔夯扩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二次挤密,对成孔难度大的地段可进行套管跟进成孔,扩大了使用范围,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该方法设备和施工方法简单、直观、效果显著,缺点是施工速度慢,造价高,是处理方法的第三选择。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10米以上,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9.5米,桩间距1.5米,有效处理深度10米,采用隔桩成孔,用成孔夯锤在孔内每填高4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夯锤落距1000mm夯击一次,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挤密效果很好。

3.2.3振动沉管成孔法:该方法与柴油锤锤击沉管法相似,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复打反插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二次挤密,处理深度较锤击沉管法大,最大处理深度可达18米,但该方法震动噪音都较大,对附近村庄居民的影响较大,不适合于距离村庄距离小于200米的地段,同时不适合于地基土饱和度大于65%的地段,该方法简单、效果明显,施工速度快,但对电的依赖性高,造价较高,用发电机非常不经济,是处理方法的第四选择。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18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12.5米,桩间距1.5米,有效处理深度12.5米,采用隔桩成孔,用成孔夯锤在孔内每填高10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用振动沉管反插挤密回填土,直到管加压并锤头电流值达到120A时停止,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也有局部地段因地基土含水量较大,采用碎石进行下部回填,上部采用碾压粘土封顶的方法,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湿陷性全部消除,处理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桩间土与桩体回填土的挤密效果均较好。

3.2.4机械洛阳铲成孔锤击夯扩法:基于挤密和置换同时作用的方法,挤密属于沿深度范围的横向挤密,同时桩底以下一定范围(一般1-1.5米范围)加固挤密效果也很明显,在挤密桩体的同时可对桩间土进行挤密,但挤密效果主要是挤密桩体所用锥形锤的锤形和重量、落距等因素形成的夯扩效应对桩间土的影响,对机械洛阳铲的成孔垂直度要求较高,主要是置换作用,所以要求的置换率较高,导致经济性降低。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7.5米,桩间距1.0米,有效处理深度7-8米,就地质条件来说适用于整段工程,该方法简单、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适用于高压线下及大型设备无法到达的区域,缺点是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效果主要是置换,桩周土挤密效果差,只能部分消除湿陷性,是处理方法的无奈之举。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20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7.5米,桩间距1.0米,有效处理深度7.5米,用机械洛阳铲隔桩成孔,用重量约800Kg的夯锤落距不小于1.5米在孔内每填高300mm厚经含水量调整到最佳含水量±2%的粉质粘土,夯2锤,直到桩顶标高并封桩顶,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施工完成后进行了桩体及桩间土的湿陷性检测,桩间土的湿陷性未完全消除,但剩余湿陷量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桩体的检测未出现湿陷性,处理效果较明显,特别是桩间土的水稳定性与处理前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且在垂直方向均匀,桩体回填土的挤密置换效果优于桩间土的侧向挤密 。

3.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基于穿透湿陷性土层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置换并穿透湿陷性土层的方法来减小土层的附加压力,通过桩体将上部荷载传递到下部湿陷性土层的方法来减小地层的湿陷性影响。该方法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强,缺点是造价高,对电和混凝土的依赖性强,效果主要是置换,桩周土基本没有挤密效果,不能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

该方法可处理深度可达30米,根据该场地的地质条件选择桩径400mm,桩长21米,桩间距1.4米,桩体混凝土强度C20,施工顺序为隔桩跳打,在一周后进行已成桩中间桩的施工,施工工序同前。该方法不需进行湿陷性检测。该方法适用于处理因地基土含水量较大,饱和度较高、挤密法无法成孔的地段采用。

3.4水浸法或化学加固土体法:基于通过预先固结或充填化学材料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为通过管路或钻头将化学浆液注入土体内,通过化学浆液与土颗粒胶结并充填湿陷土体的孔隙,提高土体的孔隙比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水浸法对处理自重湿陷性场地的处理效果明显,但不能完全消除,对处理非自重湿陷性场地的处理效果不明显,该方法简单、直观、造价低,缺点是施工速度慢,对周围环境要求高,对处理深度较大的场地不适用。

4结束语: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某一种地质条件来说可能在设计时考虑最经济、工期短且质量容易控制的方案,但对于线路性工程来说,跨越地域广、施工条件千差万别,设计的处理方法要与实际施工环境相适应,综合应用各种可能手段来处理同一问题,充分发挥各种施工处理方法的优势,达到了处理目的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闫明礼等.多桩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的探讨.岩土工程学报.200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