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1
一、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阵地。各委属单位要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设立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站点,要建立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做到统一标识、统一牌子、统一装备、有组织机构、有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队伍。要定期安排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到站点开展便民、利民、乐民、安民志愿服务活动。年底,要树立一批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示范站。
二、重点抓好“三关爱”志愿服务。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把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突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委机关为牵头单位和各委属单位为责任单位,广泛开展敬老、爱幼、关爱农民工、助残、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文化体育、网络文明、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保护金寨绿水青山和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活动,尤其要认真组织好春节、五一、国庆、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日期间和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全年每月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安排附后,各委属单位可参照不同时期的活动安排,组织好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活动常态化。
三、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组织各委属单位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工作,全委组建10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骨干队伍,定期举办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培训,每季度对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情况进行工作通报。
四、加大志愿服务社会宣传力度。各委属单位要协调安排各类交通运载工具和公共场所进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在县新闻媒体和委农业信息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志愿服务理念,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和优秀志愿者事迹。各委属单位要及时向委办公室报送志愿者服务活动动态信息。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2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范文1
传递网络正能量,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共创美好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正在真切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医疗健康”、在线挂号、扫码点菜等随处可见。但是,一些不法现象混杂其中:流量造假、网络暴力攻击、强制收集用户个人生物信息等现象常为人们所热议。此外,一些网络新技术也存在着不小漏洞,比如用照片就能“攻破”丰巢人脸识别系统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为传递网络正能量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更好地共创美好新时代。
传递网络正能量,需要互联网企业担当起社会责任,共创美好新时代。互联网进入中国25年来,无数互联网企业抓住时机发展起来,在这样的新时代中,仅有优质内容和优良生态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传递网络正能量、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创美好的网络新时代,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新的追求目标。美好的互联网新时代,需要每一家互联网企业参与进来。只有如此,才能担当起放大正能量、助推社会进步、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时代重任。
传递网络正能量,共创美好新时代,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加入进来。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每个人接收的信息流都数量巨大。开放、互助的平台上,需要网络正能量滋润网友的心田。平台积极引导,及时推送社会热点正能量,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出现的谣言,应及时由权威专家、部门辟谣稿件,与平动处理。担当起互联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让网络正能量能及时到达网络一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用互联网,迈向美好的明天。
网络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互联时代,网络对现实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传递网络正能量,让网民们感受到社会正能量,学习到时代精神,从此辐射到现实生活,带动周围的亲朋一起加入进共创美好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离不开政府、企业、媒体平台已经每一个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化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良机,致力于传递网络正能量,将会为新时代的中国带来一个更高、更好的起点。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范文2
为了让网络空间更加文明、干净、清朗,确保广大网友上网安全,笔者以为,在抓好《意见》落实的同时,需要共建共享。这个共建就是他律与自律。运用他律,需要加强网络管理与监督,需要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一经发现有违法侵害他人信息,或者提供违法信息服务的,依法予以惩处,直至关闭封号。运用好自律,就是要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知识,正确区分正确信息和非正确信息,不给虚假信息提供土壤和空间。
自己不能识别真假信息的,通过相关渠道予以澄清认定。比如,公安部门开展反诈骗行动就是一个善举,帮助网民识别诈骗。运用自律,作为网民坚持做到依法办网、依法管网、依法上网。加强网络管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网络的安全,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展之需要。共享,就是要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快捷、优质服务的“生态园”,成为人们文化健康娱乐的“精神家园”。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范文3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进入大众的内心,得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看待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首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创新。一方面,通过把网络文化融入到传统节日里,可以让传统更为时尚;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切实打造网络文化精品,不断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其次,可以站在网络受众的角度上,认真地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点,用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把阳春白雪变得喜闻乐见。
网络文明建设关系你我他,需要每一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砥砺前行,一起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空间环境,互联网文明之花才能更好地绽放,网络对社会的进步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范文4
动的365好人事迹,看到了社会正能量的强大,也促使我向着扩散、聚集正能量的使命不断义无反顾的努力!
令我印象深刻的好人事迹有:30余年办案2000余件无一错案的王景林;“倔强”夫妻易勤和丈夫刘宏涛卖房办厂助残;"好义工"袁晓恩捐献双眸照亮爱的世界;20多年,团结和带动社区党员建设和谐社区的榜样——丁爱谱;无悔坚守40多年麻防路"好医生"肖卿福;五旬导游林大康27年汗水换游客喜爱;80后战士任治森扶贫助困6年捐20万;唐才英:拾废品30年养大6名弃婴;为救落入冰窟小女孩17岁中学生趴刺骨冰面30分钟。
近来看到孟瑞鹏的事迹,为救落水儿童,他奋不顾身跳入冰冷湖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在深水区将孟瑞鹏救出时,他仍然保持双臂高举、双手伸开的救人姿势。孟瑞鹏牺牲后,学校派专人整理了他的遗物。其中有多年写下的四本笔记和一封名为《写给三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生动地反映了孟瑞鹏强大的精神世界。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大题细作,从我做起,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一个年轻的孩子,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关键时刻舍己为人,致死都是义无反顾,这是什么样的力量?这得是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精神是行动强劲有力的支撑,我以后更要做好我的精神传播事业!
这一个个普通名字下光辉的事迹令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同时我感到凡人善举就在我们身边,像“黄河励风救援队”“荥阳市王村镇司村的救人专业户王西广”,他们就是我身边的好人,我不只在网络上知道他们,生活中有时真的能碰到,知道他们的事迹后对他们更是敬佩和尊敬!我不只传播网络正能量,我还要力所能及的发现身边充满正能量的好人好事,要把他们的事迹传播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尊敬他们,好人好事同样也需要我们社会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我要做的,为聚集社会正能量增砖添瓦!
尽管我每天都重复着评论和点赞及截图,但是我认识了更多的不同的好人,知道了更多不同行业的好人的感人事迹,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们的社会会更温暖更美好,我能做的就是传递他们的事迹,汇聚更多的社会正能量,向她(他)们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在他们的感召下不知不觉我也变得越来越热心。
网络文明心得体会范文5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我们拥有着同一个目标,通过各种的方法在精神上不断的填充自己:被经典的音乐贯穿,被璀璨的文化熏陶,被公众的榜样感染,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得以升华。在工作上我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社会中表现积极、心态上进、追求完美;在精神上相互监督、互相学习;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更是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诚信礼貌。工作中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一派和谐相处、积极上进的景象。可见文明的意识是多么重要。“文明”也绝不是表面上的称呼,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得行动起来,带着同一个追求,一同努力奋斗。
我所做的教研工作是由各种不同的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只有认真履行好各自的岗位职责,完成好每一项细小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教育教研工作的发展,才能实现个人工作的价值,体现出应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获得基层教师的认可。做到“爱岗敬业”的关键在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只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获得爱岗敬业的原动力;才能积极主动的、尽职尽责的、一丝不苟的完成岗位职责;才能经得起各种侵扰。对待工作,不能“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工作中从来都没有小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善于总结进取;对待工作要积极主动,脚踏实地。评价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有没有责任感。一个负有责任的人,大家都会帮他、认可他,他的言行就具有了权威性,他就会受到关注。这便是教研员的服务精神、职业荣誉感的直接体现。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3
三网融合时代草原文化的现实境遇及传播基础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在继承原有的话音、数据和视频业务,通过三个网络业务的整合,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网络电话)、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极大地拓展了业务提供的范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城市有42个城市入选,呼和浩特市是其中之一。如何应对三网融合时代变化了的时空环境,使草原文化精髓得以弘扬和推广,成了草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草原文化以其原创性、多样性、融合性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性不断推动草原文明的车轮向前运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草原文化的主体将不再是某一个单一的民族,而应该是包含了生活在草原这一地理范围之内的所有民族、文化主体的多元共存,既有纵向传承,也有横向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草原文化具备了更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草原牧区、农村、城市共同承载、共同发展繁荣着草原文化。草原民族要想使传统经济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要求,传承传统游牧经济的精髓,学习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生产方式,提高本民族的素质技能,积极主动地对本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生产方式的要求。
首先,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了草原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对外交流的思想观念,是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主要前提。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组成要素,必须准确地把握三网融合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积极推动草原文化加入到三网融合全媒体时代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去,通过与异质文化的碰撞向世人展示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融入现代网络体系过程中,获得文化增长必不可少的内需动力,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应对WTO挑战的被动举措,而是自觉提高自身文化原创能力和生存空间的主动选择。同时,草原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草原文化走向全国及走向世界的精神内驱力。草原民族早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为其广泛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了条件,培养了草原民族豪放、大度的宽广胸怀,也使草原文化具有了兼容开放的文化心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其次,草原文化精华与全球化市场经济观念接轨。草原民族在历史上为开辟亚欧洲际联系通道,发展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交换作出过重要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拓进取、竞争创新、遵规守法、诚实守信等文化特质,都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接轨的重要条件。草原文化开拓进取、竞争创新的特质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的英雄崇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观相适应;草原文化遵规守法的优良传统与市场经济的法制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的诚实守信的精神与市场经济的道德观相适应。草原文化精华与全球市场经济观念的接轨使草原文化早已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草原文化优秀的精神品质在很多成功的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其三,草原文化潜在的经济价值内涵使其具有很大的传承推广空间。草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就其精神意识层面而言,草原文化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自由开放、开拓进取、英雄乐观、敬畏自然的精神,不断调动着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追求共荣和睦的价值取向。就其物质形态方面来说,以物质范畴存在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名人、古迹名胜、特色物品几个方面。没有这些,草原文化便不会有如此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草原民族的饮食居住、婚丧习俗、体育竞技、民族歌舞等方面,都是文化产业的开发资源,更是草原文化经济价值的最大体现。就其发展观念层面看,草原文化确立了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法制体系和社会结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植被,更是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一面重要大旗。草原文化的游牧生产方式,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使草原文化保持在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状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
三网融合时代草原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
草原文化的传承重在理解草原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人为本唤起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结构的调整,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一)对草原文化的重新审视。草原文化正处在文化碰撞时代,变迁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文化视角,做好心理调试。草原民族过去主要面对大自然的挑战,现今在三网融合时代则面临当代主流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击。因而,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既是对传统社会的超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及对传统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过程。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上,积极提炼和梳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既要保护文化传统,又要大胆吸收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分。我们应在总结草原文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文化理论,理性思考草原文化现代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及不足等具体问题,审视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同时,对其合理内核以时展的要求予以批判地继承并推陈出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自己,树立新世纪民族文化的现代形象,融入世界先进文化建设潮流中。
(二)塑造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形象,借三网融合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方能扩大草原文化的影响。除积极参加和努力争取申办国际文化活动、努力拓展草原文化的传播领域和空间外,还要借三网融合之力在更深、更远的层面上架构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承传播新桥梁。
品牌形象民族化是品牌形象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原文化绿色资源,打造民族化特色的强势品牌。将草原文化的元素融入品牌形象中,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过程。既使草原文化通过经济运作和开发得到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发展,又通过这种特色文化将自己的绿色品牌形象变成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视觉形象应该着力塑造其差异性和特色方面的品牌文化,以草原文化动人,以草原文化取胜。同时,导入人性情感、民族情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依靠本土地域文化与民族情韵为绿色品牌的特色和与之相适应的视觉形象,辅以正确的营销方式,草原文化绿色品牌定会走向全球。
必须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将一个发展的、开放的、文明的草原全新形象展示给世界。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政策体制,举全社会之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官方、民间、商界并举新格局。同时,必须健全草原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协调机制,树立国际市场观念,把草原文化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文化贸易的一种交流手段,通过实施草原文化精品战略,努力提高草原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草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优化组合,建立公平、健康的草原文化市场,推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
(三)借力三网融合建立网络文化传播通道。网络传媒是保证民族文化遗产顺利传承的重要机制,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全球化的平台,使各民族文化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融合、吸纳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全球化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冲击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草原文化要走向世界,也要迅速搭建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通道,系统全面地介绍草原文化悠久历史和当代最新发展动态,以丰富的信息与高质量的服务,推动草原文化更加快捷地走向世界。
草原文化在未来与异质文化的交融中,具有变文化传播“弱势”为 “强势”的潜在优势。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灿烂的文化不等于先进的传播意识。当前,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对草原文化传播只有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提升。草原民族文化的传播观念尚未有根本性的改观,传播内容陈旧,传播方式单调,传播效果不理想,在传媒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因此,变草原文化在传播中的“弱势”为 “强势”,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加大网络传播中的草原文化信息量,针对草原民族语言受众少的现实,让汉语成为网络语言表达主体,辅以民族语言传播,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介绍草原民族语言的方式让更多受众了解民族语言。同时,提供和完善中英文互译系统,实现话语的转换,便于其他国家对草原文化的了解,从而扩大草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其次,发挥网络媒体视觉与听觉结合的传播优势,突破语言的传播局限, 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利用网络传媒建立草原文化视觉、听觉资源库,通过网络图像、线条、色彩、声频、视频以及电脑动画等要素的综合运用,充分展示草原文化历史遗产、经济、科学、艺术、民俗、民情、自然景观等,满足受众的需要。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网络文化;视觉艺术风格;审美解构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64-01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各种类型的视觉艺术作品也随之出现,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作品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审美标准与思维方式,它引发人们对于新生存环境与生活理念的思考,是精神反转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网络视觉艺术风格是视觉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状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源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决定了人类社会沟通与联系的需要,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速度,也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诉求方式。
审美理念相对于美学思考来说,意味着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当客观环境或客观存在发生了变化,主观世界也会随之产生不同情况的变化。当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网络视觉风格兴起,便是印证了这样的一个原则,即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与思考的不同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深入思考与体会。而这些作品背后所代表的则是对不同层次的物质世界、不同类型文化形态与生活理念的认知,是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个体观念的体现,本文拟对网络视觉文化与艺术风格的归纳分析,通过价值定位与心理趋向寻找出其现实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作用关系。
一、网络视觉文化的特征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网络视觉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网络视觉作品的产生条件与以往不同,即大量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其产生基础是一种“合作式”形态,也是一种“共振效应”。不仅借助于不同的网络平台和渠道,也借助于不同的科技手段与技术支撑来创作,且作品的原发性产生于网络各端,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会基于一个灵感而进行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灵感会在创作者中形成类似于头脑风暴式的传播效应,进而形成思维与灵感的共振,在此基础上形成风格迥异的视觉作品。由于创作者个体所具有不同的生存物质环境、教育程度、世界观、及思维方式,造成对于同一题材产生创作差异,在此过程中不断的交流与碰撞,形成各具特色的新的思考结果。借助于不同的技术,创作者形成多样的文化内涵与内容表达方式,进而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网络视觉作品。
网络视觉文化还呈现出平等性与社会意识特征。网络视觉风格的建立依赖于不同创作者的认知水平与技术手段,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于作品内容及形式感的创作,一方面是对于个人与外在世界的认知联系。在网络的平台下,各端创作者以隐匿或半隐匿的形式存在,这就形成了具有开放性的表达空间条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图片语言发表自身的观点,在网络平台下,作品均可以具有同等的发表权利,其背后代表的是个体的表达权,也说明网络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既是平等性原则。在平等的原则下,不同的风格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意识形态。当一种元素的组合方式被归纳成为一类风格时,必然会有相应的群体对此进行接纳与传播,这种元素会相应作用着一种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形成的变化,体现着一种社会意识特征。
二、网络视觉艺术风格的解构
网络视觉作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形成的,是现实视觉文化的新的展示途径,其创作形态依托视觉文化基本要素与结构规律,其内容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与体会,其技术依托传统创作手段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性、虚拟性、蒙太奇手法、超链接等相结合,其表现语言往往呈现如图片、动态图、视频等新的样式,此类要素相结合形成了网络视觉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即内在的创作语言形式与外在的社会物质文化表征。
不同的创作者会对网络视觉作品选择不同的元素重组方式,如选择在不同的文字、色彩、形状、视频等中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爱好进行重组和使用。创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认知体会选择不同形状、色彩及构建规律创作作品。根据视神经发挥机制研究,不同的形状、色彩与人的思维意识具有直接的联系,如形状角度的变化与心理放松度关系、色彩倾向与性格联系、明度变化与情绪对应关系、角度与观察重点的联系、创作手法的选择与传播效应等。构建视觉作品的元素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选择也不同,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规律的机制发挥在不同个体上,产生出了不同的作用结果,差异化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网络艺术的风格形成除了具备典型的构成元素外,还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具备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阐释一种风格背后的文化元素,皆与社会文化情境相联系,与阶层、物质文明程度相关,当某一种风格被一类人群所接受,也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视觉表征,这种视觉符号承担着辨识、判断与划分的功能,审美不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也是将理想固化的结果,是选择性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对社会物质存在的差异化选择,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审美的过程,体现在对于风格的选择中,对风格的选择则体现了个体精神层面对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认同。
网络视觉艺术风格形成于不同物质文化的碰撞,是对不同生活态度的总结归类,无论是借助于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撑还是依托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网络视觉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代表着文化的碰撞和人民对于时代的一种声音,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也是文化形成的根基。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时代 模式
1.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探讨背景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宽阔的平台;网络内容和形式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更具吸引力,将其应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网络平台具有平等性和公平性,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公正性,缩短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驾驭的时效性。
2.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2.1复杂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交流平台,各类政治思想在网络平台上相互渗透,其信息内容参差不齐、真假难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网络上的的信息传播渐渐摆脱了国家和政府的控制,使得其信息量非常大,信息内容更是复杂难辨,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疑惑或者混乱。
2.2紧迫性
信息的传播者及信息的接受者具有自主性等网络的重要特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帮助其更好地看清世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逻辑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借助网络对外宣传各种政治主张,抢占主要地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2.3开放性
网络时代背景下,技术及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面对面教育的模式对时间、地点和场所的要求较高,如果选择不恰当,容易影响教育效果,使教育者的传授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但是,网络不一样,其以正在以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不受时间限制等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开阔、自由的空间,具有开放性。
3.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3.1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将教育和服务理念融入其中,使网络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网使命,增加其服务模式。可以将学生定为重点服务对象,服务工作的展开可以通过提供勤工俭学、电子图书、就业辅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模式。
3.2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其思想特点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在网下进行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做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的网络氛围,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心理疑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在网下对其进行社当的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的疑难,排解新心理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实际需要。
3.3监督和引导相结合的模式
学校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监督体系,通过相关条例和规章的制定,实现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也可借助网络技术严密监测高校的网络,识别不良信息并拦截屏蔽。其次,让大学生接受法律规范和网络道德规范的相关教育,引导其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要求大学生遵守文明上网公约,加强其网络道德意识。
3.4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模式
首先,家长要重视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引导他们遇到困难和困惑时积极寻求家长的帮助。其次,学校要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红色网站,宣扬马列主义,开设网络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后,社会作为公共场所,更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正确引导大学生安全上网,防止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
4.结束语
网络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其归根结底是由人来控制和管理的,相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技术,可以探索出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对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陶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学理论,2010,29:213-215.
网络文明传播总结范文6
每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昨天的结束。每一天,我们在努力,在学习。但是当那一次次残忍的考试打击者我们,我们又失去斗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政治文化传播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①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删除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2.透视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各具特色),文化又是世界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我们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尊重本民族文化);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①传播媒介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
②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