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1
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在于“三去一降一补”。这“三去一降一补”,基本就是针对实业。比如“去杠杆”,过去大量言论是针对“金融杠杆”,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在谈到“去杠杆”具体措施的时候,总理开出的药方是:促进企业盘活存量Y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强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杠杆约束,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这样的措施,在我看来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在给定今年货币政策目标时特别指出:要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在谈到“抓好金融体制改革”时更是开宗明义: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为什么要说“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这说明过去一段时期,可能金融资源并未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所以未来的金融改革必须“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而“以钱炒钱”的主体已经变成了要高度警惕的“风险积累”者,变成了要被“有序化解处置”的突出风险点,变成了“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的主要对象。同时,中央政府强调“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而且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国金融杠杆之所以过高,基于两大因素:其一,金融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规模过大,占用了大量金融资源,以致支撑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捉襟见肘,不得不通过加大杠杆去适应市场的畸形发育;其二,实体经济成本高、收益低,迫使金融资源远离实业,而更多向金融套利方向聚集,过多的资金追逐微薄的利润,为放大收益而使用杠杆。
所以,金融杠杆与企业杠杆相辅相成,但核心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恶性循环,不能有效去除实体经济杠杆,降低实体经济财务、制度等成本,企业利润过低,全社会创造的财富过少,可供金融分配的利益越微薄,金融杠杆率越高;同时,金融杠杆越高,支撑实体经济造血的资本越少,实体经济金融成本越高、企业利润越薄。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尽快结束,这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2
广阔的黑土地,富饶的煤炭、石油资源,东北三省曾经凭借资源禀赋优势,先行一步的发展,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承载着无数荣耀与期许。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与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世界老工业基地类似,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也是日益显现,比如不良贷款率高企、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低下、管理体制僵化等等。为了改善这种状况,2003年10月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东北三省区是中国重工业尤其是重装备制造的重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其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国家的政策作用是提前认识到这一倾向,促使其进程加快。 自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开展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变革,多种所有制经济争相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民生问题得到相应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相比2003年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到2010年东北三省工业化进入后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依然乏力。
当前,东北三省面对的问题十分严峻。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中国GDP持续十三个季度在7%~7.9%间波动,与此同时,全国性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9年30%下降到2015年的11.4%,东北三省的支柱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工业发展陷入困境。从生产角度来看,2014年伊始,东北经济告急,黑、吉、辽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6%、6.5%、5.8%,位居全国倒数。三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6%、2.9%和4.8%,明显低于8.3%的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第一季度,东北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消费角度来看,东北三省的居民消费水平从2004年的1.43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9万亿元,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经济区域中,东北三省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排在最后一位。 故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三省生产力不足,消费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仍旧延续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地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也难以实现东北振兴。 因此,目前亟待寻找新的途径来继续支撑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就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但当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此时只有融资品种多样的资本市场才能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充足且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相对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还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银行系统集中, 从而起到降低风险、稳定经济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能够更高效、更有力地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近期,花旗银行《世界信贷已经达到极限了吗》的报告指出,大量的贷款举债(间接融资)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中国的信贷规模已超过GDP规模,近10年内,两者差距快速扩大。报告认为,信贷规模扩张到了弹性边缘,新增信贷不再推动经济增长,而是转而推升资产价格通胀。所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融资的核心作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 1 我国GDP与信贷规模对比图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意义重大。因为东北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蓝图中重要的一部分,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方面,东北地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及中俄蒙经济带之中,东北地区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生产基地所在,“一带一路”其他环节的落实也需要其工业生产能力的支撑。从政治角度来看,频繁的国际交流,能够增进各国彼此间的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俄蒙经济带的桥头堡和东北亚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其振兴对推进东北亚地区战略合作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影响力。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原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更需要从其微观经济特点出发寻找系统的核心点。国家为了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十多年前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截至目前|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乏力的基本情况仍无较大改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关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较为缓慢,尤其在政策优势逐步减弱后,其经济外向度比例较小,对域外资金吸引能力差,尚没有形成能够提供多元融资渠道进而盘活区域经济的资本市场。因此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封闭性依然较强,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直接融资不足,杠杆利用率较低。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三省资本市场缺乏活力,发展程度较低。从股权市场的角度来看,截至2014年11月19日,东北三省股票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为9555.51亿元,占全国股票一级市场融资额的2.08%;相同时期内,仅浙江一省就通过股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11875.68亿元,占全国股票一级市场融资额的2.59%,是东北三省的1.24倍。另外,从债券市场的角度看,截至2014年11月19日,东北三省共发行债券397支,债券余额合计4703亿元,占全国信用债券余额的3.29%;同期仅浙江一省就发行债券739支,信用债券余额达5942亿元,发行债券数量是东北三省的1.86倍,信用债券余额为东北三省的1.26倍。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直接融资占比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资本的杠杆效应未能在东北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
二是金融中介主体的质和量均欠佳。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引导作用,但是东北三省证券公司数量较少,实力较弱,仅有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江海证券有限公司、诚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天证券有限责任公司6家证券公司,占全国证券公司总数的5.40%,注册资金合计仅为54.97亿元,占总数的2.5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拥有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券商,占券商总数的23.42%,注册资金合计为579.31亿元,占总数的26.53%。
三是融资主体资金需求迫切但融资能力不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融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融资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融资能力与主体实力相挂钩,融资主体的自身实力,特别是财务状况的好坏能够反映其融资能力的大小。相比较而言,东北三省的融资主体规模小,实力弱,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融资主体。此外,东北三省没有充分借助政策红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未充分利用发改委债券融资指标等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看来,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乏力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而是对资本市场重视不够、运用不足,以致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推力没有得到激发。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成为了以股票和债券为主体的品种多样的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并且也初步形成了包括多元化主体在内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但是从资本市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相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功能尚未全面发挥、整体效率低的问题 ,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一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短板,在国家做出东北振兴战略决策之初,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虽有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从作为金融生态环境重要表征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来看,辽宁省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 因此,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十余年之后,资本市场应当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驱动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路径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为适应新常态下的新特点,中国的虚拟经济结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此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想也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转变。在宏观经济进入“微调”时代后,东北地区应更充分地调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发挥其强大的直接融资能力,充分调动资本市场存量资金,进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充满活力的血液。因此,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树立新视角,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其次要不断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最后应大力助推产融结合,从而更好的振d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新视角-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资金融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交易主体的金融需求也会出现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在资本市场上非常突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仅仅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已不能满足振兴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渠道,结合目前经济情况来看,只有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才具备有效的资本运作空间。必须充分用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信贷政策结构调整和“扶弱”功能,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导引,立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区域金融政策。
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一个地区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既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该地区政府和经济主体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要想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首先政府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包括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向中央政府申请资本市场改革试点,争取政策支持。其次,各经济主体,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不能只盯着银行贷款,要有敏锐有眼光,充分利用股票市场、三板市场、区域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筹集企业发展转型所需要的资金,并反过来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另外,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本市场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个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单一的资本市场不能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在东北地区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持。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功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政策传导功能等优势,解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信贷问题;其次,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东北地区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资金实力优势,鼓励各类机构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地区经济服务中寻求商机;再次,完善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平台,由政府出资或以政策支持成立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融资担保组织,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和措施,解决城镇化进程的融资担保问题 。例如,从长远来看,可以研究期货市场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尽可能地来发挥其资本融通的作用。由于期货市场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防范风险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期货交易所,分别为上海期交所、郑州期交所和大连期交所。其主要交易品种是粮食、贵金属等实物商品。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大豆等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做好期货市场对于东北地区的生产保障和资金融通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完善的资本市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根据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原有的发展思路、经济结构等进行重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推进东北地区更高水平的工业化。 但不论是发展的调整还是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为此东北三省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完善的融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融资中介机构的发展,大力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型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发展,离不开成熟、壮大的融资中介机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能够创造机会,扩宽渠道,产生鲶鱼效应,激活资本市场,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与提高。而大力推动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以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资金需求主体与资金供给主体的桥梁,实力强劲的中介机构能够更好地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满足资金需求主体和资金供给主体双方的需求。虽然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证券公司的数量较难增加,但可以做强现有券商,增加其资产规模,提高业务经营能力,利用其区域相对优势来带动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推进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提升融资平台的业务能力,使其逐步摆脱地方政府融资“通道”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新常态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催化剂。
2、鼓励金融创新。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金融行业。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众多、财务情况各异,融资需求不同,所以市场中存在着很多潜在机会。资本市场应该加快创新的步伐,高效地创新以满足实体经济中庞大且多元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加强理念模式创新,鼓励打破传统理念,树立全新的中介服务理念,借助新思想、新技术形成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放宽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约束,提高各级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主推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多元系统化的产品结构,能够针对目标微观主体设计出符合其自身融资需求和融资能力的产品池。
3、政府积极地扶持与引导。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抓住振兴机遇,就必须改善投资市场环境,做好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准备,鼓励吸引社会闲置资金上项目、办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而市场作用的发挥从来不能离开政府而单独存在,政府必须积极地参与到东北地区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中来,必须在此过程中承担其责任,履行其义务。各省财政、发改委、商务等部门应多渠道、全方位支持金融发展,建立和谐健康的金融生态,引导资本流向东北地区。可以利用制度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引导性基金,助推支柱产业发展。政府要通过法律手段降低中小银行的准入门槛,通过税收优惠、倾斜政策等措施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这些做法不但可以扶持该主体,还能在资本市场中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其他主体行为,活跃资本市场,从而改善东北地区的区域投资环境。
4、加强金融环境建设,控风险、防隐患。资本市场能量大、风险大,政府应当加强行政调控与监督,规范微观主体的行为,确保其“不越线、不出格”,坚决制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机构,逐步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完善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法制管理。另外,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自律性组织以及监督型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对于融资行为的监督,另一方面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外部监管的力度。
5、培养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打好健全资本市场的基石。东北振兴存在很多有利的条件:幅员广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尤其重要的是东北具有很强的人才优势。不仅有科技人才,还包括了国有企业中大量的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目前,券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断地交叉、重叠,金融业正走向混业经营。这不仅要求资本市场选择素质更高的人才,也要求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具备更高的金融素质,甚至对管理者的要求更全面、更系统。所以,政府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其核心在于选拔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相关部门可以不拘一格,采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确保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是最能履行其职责的。
(三)深化资本市场,力推产融结合
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是融资,资本只有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进行循环,才能够真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因果循环作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融资需求,能够促进区域资本市场的繁荣。因此,产融结合也是一种深化资本市场的途径。故力推产融结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微观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是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企业融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服务企业主页业,推动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产融结合将提升资本的积累能力,有助于促进储蓄―投资的循环转化,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从东北地区的现状来看,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利用政府的力量和权力调配资源,优先发展和扶植基础产业和工业的模式不可持续。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必须采取与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同的路径,其发展应更加依赖创业投资的发展和对高风险、高新技术行业的金融支持。在政府主导的融资制度下,许多银行的金融活动都受到财政、金融、税收的影响,而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很高。因此,政府主导的融资制度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体经济投融资渠道的狭窄,大力推动产融结合,实现虚拟资本与产业经济相结合,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以实现“资本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增加资本积累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企业竞争优势。
产融结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如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创造协同价值等诸多效益,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包括金融产品价格波动、财务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泡沫经济等。企业只有在基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正式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发展经验,选择合适的模式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凯、史金艳:《略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及其发展思路》,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2] 张立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年回顾及展望,北方经济,2013年第14期。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5] 顾相君、林娜: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6] 刘伟:《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7] 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
[8] 朱建明:《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现状、问题与制度改革》,软科学,2014年第1期。
[9] 关守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5年第9期。
[10] 黄晓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特区经济,2014 年第6期。
[11] 周小全:《利用资本市场缩小地区差距》,中国金融,2012年第8期。
[12][14] 成思危:《整合金融资源支持东北振兴》,中国金融,2004年第3期。
[13] |北亚研究中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1月。
[15] 许天信,沈小波:《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反思 启示
问题的提出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救市措施,采取了财政加货币扩张的政策。从财政扩张来看,全球公布的救市财政开支数字,已经超过了13万亿美元。从货币扩张来看,危机以来全球货币扩张超过了5万亿美元。美国、英国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日本和欧洲采用的都是低利率货币政策。在各国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复苏的积极势头,但复苏的力度和动力差异明显,许多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但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比较强劲。但是,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回旋余地已经基本耗尽,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则受到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困扰。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应急措施与长期竞争力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降低危机应对政策的负面效应,防止用一种危机来拯救另一种危机,这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历次金融危机治理的实际效果来看,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具有直接性,以政府支出为例,政府投资无需像中央银行经过商业银行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通过工资和利润增加来刺激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是财政投资对总需求的带动作用受制于财政支出乘数、投资利率弹性等,因为政府投资的增加会影响到货币市场,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从而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又会影响到投资水平,产生“挤出效应”。货币当局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危机,反而会推高资产价格泡沫,造成较高的通胀风险,如果实体经济复苏比较缓慢,则会使经济出现滞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期,美联储采用了宽松货币政策,但在实体经济复苏缓慢条件下,大量资金为寻求保值增值机会投向房地产和股市,美国出现金融资产价格和数量的急剧膨胀,并且1934 年之后出现了超过10%的高通胀。
各国应对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面临债务危机的困扰
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政府部门债务成为整个欧洲经济中最为脆弱的一环,对于本币较为坚挺的货币而言,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发行债券来获得资金,而本币疲软的货币则会面临政府债务偿付危机。从2009年底开始,迪拜、希腊、爱尔兰等国家相继陷入债务危机。2009年11月26日,迪拜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其590亿债务延期偿还6个月。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远超欧盟规定3%和60%的上限。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拉开序幕。希腊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其他国家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国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濒临警戒线。债务危机有向全球蔓延之势,并成为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上升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同时,债务危机的发生使得一部分资金出于避险的需要从欧洲流出,流入美国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使得这些国家资本流动风险加大。
(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升级和通货膨胀的高企
从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看,经济缓慢复苏的过程中都出现了通胀态势,甚至出现了滞涨的局面。而本轮金融危机后,如何削减通货膨胀压力,防治资产价格泡沫则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难题。许多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的改善使得新兴经济体的资本流入增多,但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却不断升级,金融风险在不断积聚。并且全球经济复苏中出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的现象。在全球产能过程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货币扩张使得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并引发高通货膨胀预期。
(三)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经济陷入多重两难境地
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的逻辑都很清晰:政府通过巨额赤字来刺激处于衰退中的私人需求,在经济复苏以后,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和支出的减少,逐步降低财政赤字。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刺激投资,在经济复苏后货币政策回复常态。然而,危机过后,全球经济陷入多重两难境地:财政刺激政策使得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并不稳固。退出财政刺激政策,会给经济打击;而维持现有的政策,财政赤字长期看不可持续。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复苏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升级。货币政策必须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资产泡沫与通胀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进退维谷。而美联储重启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使得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
危机应对政策的反思
(一)应急措施与长期竞争力:孰轻孰重
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危机扩散和恶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但是选取何种应急措施,应急措施的力度如何则是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首先要考量的问题。有些措施比如超常规的财政扩张、货币投放等可以迅速使经济出现止跌回升,但是财政扩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货币超常规投放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可能会导致经济出现增长乏力和通货膨胀,即陷入“滞涨”的险境。而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影响到一国长期竞争力的政策则具有投入持续性强、见效慢的特点。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等急救措施,对就业、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等的关注程度要远远小于前者,这些应急措施的采取也引发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债务风险加剧等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加大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因此,危机爆发以后,在财政和货币扩张的同时,更应关注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关注民间投资、就业以及恰当的产业政策,否则,应急措施的采取虽然一时挽救了危机,却会损害经济发展的根基。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出现的“两难”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经济增长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要想跳出多重两难的境地,政策思维就不能总是局限于暂时得失,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从有利于长期竞争力的形成出发。
(二)政府与市场:孰进孰退
为了应对危机,英国政府向皇家英格兰银行等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将其部分国有化,危机的发生和危机发生后的国家干预引发了理论界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深入探讨,一时间,国有与私有、管制与放松管制的争论不绝于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种种局限,理论上完美的政府调控在任何国家都很难达到。政府对经济所有权和过度管制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危机期间政府干预经济的出发点应该是保障市场正常运行,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各国应灵活应用国有化和民营化、规制和放松规制两种手段,在民营化效率更高的方面,继续推进民营化;在规制不足的领域,加强规制。而不是不论本国市场化程度如何、管制严格与否盲目的推进国有化、加强管制,这种做法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损害不言而喻。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孰先孰后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虚拟经济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但是虚拟经济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全球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在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中,道德的底线被突破,最终引发的金融危机。但是,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大多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可以弥补金融市场去杠杆率带来的流动性下降,但是在全球需求萎靡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无法吸纳大量的超发的货币,使得大量流动性流入资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所难免。因此,如何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流动性,防止出现中小企业资金匮乏,与资产市场资金过剩的局面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对危机政策的实施应更加关注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1. 产业政策应更加关注长期竞争力。从产业政策而言,为了应对危机,我国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对十大产业进行扶持。短期来看,该规划取得了比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产业振兴规划只能解决眼前问题,却无法解决长远问题。因此,应对危机过程中,应着重对市场竞争环境、金融环境、创新环境进行完善,突破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防止旧体制的复归对长期竞争力造成损害。
2. 财政政策的实施应更加关注就业增长。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扩大政府支出、结构性减税,但总体而言,积极财政政策是需求拉动型的。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入资本密集型,政府投资拉动的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这使得政府投资创造长期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因此,应注重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在新建项目立项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创造就业岗位数量,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二)应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效互补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但危机应对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复苏过度依赖投资,投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政府投资重在国企等“国进民退”现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因此,如何把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这一转换,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首先,应以制度的完善促使由政府主导型需求向民间主导型需求转变。其次,应营造适于技术创新的市场条件。政府应积极营造条件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企业在承接世界产业结构与技术转移,加大对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的投资;整合全国研发与制造能力,瞄准世界前沿水平的关键技术,以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
(三)应处理好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为防范流动性宽松放大资产价格风险,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当更多关注资产价格,应将金融资产价格纳入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之中,使其成为物价稳定目标的一个参考指标。当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改变了通货膨胀预期时,货币政策应遵循泰勒规则做出相应反应,以减少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其次,我国应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以统一资产价格、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的监管,解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监管的协调问题,消除监管盲区,为货币政策能够处理好资产价格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关系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通过加大社保、医疗及教育投入等政策措施,确保消费稳定增长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James,William E,The US financial crisis,global financial turmoil,and developing Asia,Bethesda,Md. :Lexis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2009
2.陈启清.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9(3)
3.邱丹阳,艾尚乐.金融危机治理:以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东南亚纵横,2010(3)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4
面对经济全面减速的态势,我们应当何去何从?为了看清形势以及找到应对之策,《战略与管理》杂志社于2012年7月13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主题为“当前经济形势及对策研判”的学术研讨会。本期特选刊部分与会人员的精彩发言,以期引起各界的思考和争鸣。会议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李晓宁先生担任嘉宾主持。
一、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李晓宁:
近来经济下行问题比较严重,三十年改革开放都是上行,甭管是怎么曲折,怎么折腾,都是越折腾钱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反正是往上走,这样就平息了很多事。现在是往下走,什么怪话都有了。经济下行到了什么程度?郎咸平刚出了一本书叫《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中国经济是不是这样呢,能不能挺下去呢?我们今天要对整个经济形势做一个判断。
许善达(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我谈点看法。第一,我是觉得经济上行下行都是正常的,因为宏观经济是有周期的,想持续上行是不可能的。一个经济体好,应该上行周期长一点,下行周期短一点,能够做到这样,说明宏观调控就很好了。对现在的下行趋势,我认为应该三个月到半年以前,就采取一些给经济加温的措施。现在的“降准”、“减息”的动作可以提前三个月,甚至更早作这些决策。宏观调控就难在这个地方。三个月到半年前,准备金率降低一点,利率降低一点,结构性减税力度大一点,现在可能不会有这样大的压力,至少说压力会减轻。因为措施晚了,下滑的时间要长一点,现在的政策还不足以完全扭转。因此,下半年还需要再加大点力度。
为什么进入下行周期?这是很多国际国内的因素所致。国际因素是世界经济在恢复再平衡。那么怎么叫不平衡呢?为什么要再平衡?我曾讲过,实际上不平衡的最主要表现是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不平衡:在创造财富环节,是实体经济创造财富多,虚拟经济创造少;在分配环节,是虚拟经济分配财富多,而实体经济分配少。
这里面表现最典型的是美国,虚拟经济当中的金融衍生产品杠杆率是50-60倍,它创造的实际财富没有那么多,但是它可以卖50-60倍的价格到市场交换实际财富,美国这种虚拟经济创造财富少而分配财富多的失衡已经持续不下去了,杠杆率50-60倍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卖不掉了,只能降到20倍甚至更低一点。特别是美国印钞票换取实际财富,这是美国最基本的分配世界财富的手段。但它也有限制,美国国内在讨论发国债的上限等等。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恢复再平衡的形势。美国的虚拟经济要恢复再平衡,它的实体经济也要调整,奥巴马提出五年出口要翻一番,出口什么翻一番?出口实体经济产品翻一番。它的虚拟经济早就出口了,不必说翻一番的问题,金融衍生产品、国债早就卖到全世界了。所以美国也是在原来自身的两个不平衡当中恢复平衡。
中国正好相反,中国实体经济虽然很强,但是我们承担的很多成本都没有得到回报。比如说我们的劳动工资,工资是市场决定的,但是社保制度我们很不健全,也就是我们对于劳动成本的补偿,是不充分的;资源价格偏低,表现在资源税等;环保的力度不足,污染物随意排放,降低了企业的个别污染治理成本,增加了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这些实际上是中国实体经济创造财富多而分配财富少的表现。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大科技含量;强化社保制度,建立工资的集体谈判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煤炭、油等资源税;强化环保监管,要求企业承担污染治理成本,不要让社会承担。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中国实体经济再平衡的措施,我们现在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要调整实体经济。
中国虚拟经济也失衡。如何实现再平衡?我们的虚拟经济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如果只强调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我看也不对。虚拟经济本身也是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手段,我们为什么不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呢?我认为中国的虚拟经济还是要发展。当然我们做不到,也不应该那么去做,搞杠杆率50-60倍。杠杆率不是你想做多少倍就做多少倍的,没有市场的高杠杆率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泡沫。
美国、中国现在都在调整以恢复再平衡,欧洲解决债务危机的过程也是恢复再平衡的过程。总之,地区性失衡从本质上说就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失衡,再加上地区经济结构不同,不同经济体失衡表现不同,所以现在出现了全世界都在恢复再平衡的局面。
而国际上,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它们的再平衡过程,也会影响到它们跟中国的经济关系。现在美国要求一些投资留在美国,不要到境外投资了,美国要增强自己的实体经济,减少进口,这些都会影响中国经济。所以,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是很正常的。政府在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政府做得多一些,政策又符合实际,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就小一点,或者说恢复速度能快一点。在国内,货币、财政政策还要继续实施。财政政策的问题,比较重要的还是结构性减税。虽然今年财政增速减慢了,但是一定要坚持结构性减税。上海试点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是全面减税的政策,这个任务方向已经明确了,怎么加快速度?我知道北京已经有准备,我估计不会拖得太长,就会启动这个改革。原来深圳准备明年再考虑,现在第四季度也要开始搞试点。这个政策如果推进速度快一些,我相信会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就业。上海做过测算,一个季度减20亿,全年大概能有80-100亿,这还不算连带减税。我估计如果全国推行,大概在1000亿以上的减税规模,对经济发展会起作用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可以考虑。现在的企业税收,10%的企业交了90%的企业税收。反过来说,90%的企业,交了10%的企业税收。这些企业都是小企业,因为企业交税是从大到小排的,越小的户越多。如果我们拿出企业税收的1-3%,把税减下来,那么受益的企业户数要大大超过减税的比重。比如减3%的企业税收,可能受益的是60%的企业,甚至可能更多。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减税1-3%,就会有大量小微企业受益。这些企业受益能够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增加就业,因为小微企业就业人数总量是很大的;第二,增加就业以后,这些小微企业能够生存经营,职工能有工资,实际上是给大企业带来市场,能够提高消费,否则这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不好,职工失业,我们整体消费水平就会下降,消费需求就会萎缩。我觉得这个措施也属于我们财税政策可以考虑的选择。所以,一方面营业税改增值税,一方面对小微企业减税,这两个政策如果能够协调好,及时推出去,对于遏制经济下滑,增加消费,一定会有很强的作用。对于经济形势,我并不悲观,问题确实存在,但还不至于到了什么措施都无效的地步。
回到今天的主题,现在的经济现状很不好。比如,从石油行业的销售数据看,5、6月份的柴油销售跟去年同期比大概下降了10%,这很说明问题,因为谁用柴油?重型机械、从事运输的卡车烧柴油,如果用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0%,说明经济衰退很严重。
接下来,政策怎么办?采取一些措施,像货币政策、“铁公基”政策,是不是还可以像2008年那样再干一次?实际上,我做了一些研究,发现政策干预往往导致结构性问题恶化,产生更为严重的扭曲。08年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政策举措,造成中国产业结构性不平衡的进一步恶化。
就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产出亦即劳动生产率为例,看看农民的人均产值跟工人的人均产值差别多大。像美国从1980年到现在,三大产业中,每个产业占GDP的比重,跟它占美国就业的比重基本上是1:1的关系,比如工业产值占GDP的22%,美国工业就业也占22%。美国服务业占GDP的78%,占整个美国就业也在78%左右,而农业不到1%。也就是说,三个产业中,人均年产值基本相等,农民的人均产值跟工业、服务业的人均产值没什么差别!为什么各行业的就业跟其产值占GDP比重基本是1:1呢?关键在于美国的政府干预很少,没有户口制度,人口可以跨地区流动,也能自由地跨行业流动,看到哪个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哪个行业的收入高,就可到哪个行业去找工作。就业没有任何政府限制,也没有什么特殊政策,金融资源也可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各行业的人均产值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中国,每次政府干预之后,就造成三个产业占GDP的比重,跟就业比重越来越背离这样的现象。比如,西部大开发开始后,西部省份的工业人均产值马上就上升了,而农业的人均产值没怎么增加。2002年左右,振兴东北运动一开始,黑、吉、辽的工业人均产值猛升,04、05年中部崛起,中部省份的工业人均产值相对农业人均产值的倍数也猛升!实际上,过去几十年,哪个省什么时候的省长、书记由中央空降,其经济就往工业化方向、“铁公基”方面做更多大动作,GDP增长马上就有效果,其工业人均产值相对农业人均产值的倍数就猛升!就是说,每次政府主导发展经济,不管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还是中部崛起,还有08、09年刺激经济的做法,最后都导致经济结构性扭曲。像天津,在03、04年时,工业人均产值是农业人均产值的4倍左右,但最近是10-11倍,为什么更趋恶化呢?
我不希望看到一个结果,就是现在经济遇到挑战了,又采取经济刺激政策,通过“铁公基”、货币政策大规模干预经济,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造成更多的收入机会不平等,造成更严重的资源错配!因为过去四五年干预太多,留下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也使得现在经济政策的空间很小。
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不管从哪个角度衡量,都无法再增加太多。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已超过70%。如果按照另外一个指标来算,从1980年到现在,把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在1980年时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当年2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但去年,大概相当于15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还有增加投资的必要吗?
今年也好,明年也好,更应该做的刺激经济、保障就业的政策举措,不一定是货币方面,也不是“铁公基”方面,而是给中小企业减税、免税。这应该是稳住经济最主要的做法。
最后,我特别关注南海争议带来的经济风险,这非常值得注意。整个经济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如果中国经济像三十年前,不是外向型的,不怎么依赖外国市场,那么中国的外交利益主要是政治的,没有那么多经济利益,外交挑战对中国经济能构成的伤害会有限。但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那么高,外交利益也以经济利益为主了,跟周边国家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2月份的时候,有记者要我谈一下经济走势,我讲了两个观点:一是经济可能硬着陆,二是到年底或明年初的时候,中国有可能出现通缩。这三年的经济模式使中国的制度性成本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到了造车和造房子,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六七成转到这个方向。现在这块大约占了我们银行静态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
跟2009、2010年相比,当下整个中国的资金周转速度,大概掉了一半,也就是说全社会可用资金量减少了一半。官方从来不公布这个数字。这也是近年来高利贷几近疯狂的原因。
所以我的感觉,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叫做“气滞血瘀”。你看上市公司的报表,观察企业的流动性、应收款、库存、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判断出来。“气滞血瘀”在西医上叫做心脑血管病。美国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冠心病,心脏动手术了,把几个毒瘤似的投行摘了,变成商业银行;然后装上支架,这个支架就是美联储的救市计划,通过这个支架输血,把它救回来了。我们讲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就是怕出现大面积心梗。
第二,在决策上,目前因无法作为,近乎于“脑梗”状态。大的调整出不来,“微调”只是毛毛雨,不起作用。有人说经济明年触底,还留了一线光明。我认为光明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往后走,是五年能看见亮,还是十年能看见亮?不知道。美国出了危机之后,小布什脑子不清楚,换了奥巴马,在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上都往前跨了一步。中国是什么样的前景,现在看不清楚。人们的忧虑是在这方面。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
邹平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通过固定的销售场地和销售方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消费购物,打破传统实体经济固定的消费模式,也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这样就导致大量实体店铺倒闭,给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需要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转变实体经济经营模式,从而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意义
(一)充当坚固地基,提品支持
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的局限性,使实体经济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涉及范围与经济流量,进一步降低了实体产业发展成本。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须科学认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实体经济能够生产社会所需的各种重要产品,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所以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生产大量的产品,电子商务也就无法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还能够创造更多生产资料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产品,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须通过与商家进行联系与沟通,才能够确保服务完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很容易造成售后服务无法有效落实,进而打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会使得电子商务无法持续运营。
(三)建立品牌效益,提供信誉保障
电子商务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同样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良好的购物体验。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琳琅满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各种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很多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品牌,缺乏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所以依然会选择去实体店进行体验或试用。通过实体经济可以带给用户最真实的感受,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电商经济发展带给实体经济的主要冲击
(一)竞争激烈实体经济萎缩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实体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电子商务不用缴纳各种房租、水电、人工费用,所以能够节约成本,使得电子商务平台的售价显著低于实体经济的售价,这样就使得广大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购物。在我国很多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区域,通过发达的快递业务支持,能够实现当日送达,这也使得实体商店,随买随走的优势不在,有了电子商务的竞争之后,很多企业为了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往往会给予电商平台更多的优惠力度,这也使得很多消费者由线下购买转为线上购买,提高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效果,导致商品总需求量饱和,实体店的经营优势受到影响。
(二)成本上升,经营困难
目前,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销售地点没有限制,所以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用户比实体经济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厂家发货,免去了库存压力和其他中间环节,可以有效降低售价。要经营好一家实体店,必须要选择良好的地段,支付许多租金,这样就造成商品的附加成本提高无法与实体店形成竞争优势。这些因素都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三、促进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销售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通常来说很多消费者都不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购买贵重物品,一方面是担心假货,另一方面是担心运输影响产品质量,所以实体店应该积极针对电子商务经营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推动实体店的销售水平全面提高,在日常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充足的试用体验,让消费者感到产品的性能从而增强对产品的购买,此外实体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为每一位顾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从而更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另外,要给予用户恰当的购买建议,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确保消费者获得更良好的服务体验。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停车场、部分人性化地区的布局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该投资可以有效促进顾客满意,加强实体经济管理效果。实体经济参与经济活动时,可以进行多种色彩的优惠活动,坚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制定长期的开发战略,积极推进忠诚顾客的确保,经常举办忠诚顾客的反馈和优惠活动。实施媒体宣传以提高可见性,实体经济在宣传自己时,可以通过目前流行的微信和其他平台积极宣传和发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通过这些媒体平台,实际经济可以有效地加强实际卖场的可见性,提高竞争力。目前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为实体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实体经济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重新包装自己,提高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增加社会就业,物流业新发展
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务作为支持。包括网页设计师、客服人员、平台运营维护师等。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新时期应高度重视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全新的物流服务。实体经济需要转型升级,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增强货物运输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而且不受地域的阻隔可以增加贸易机会,有效打破乡村地区信息闭塞的问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农产品卖到城市,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将电商作为新型业态,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时期农村电商会成为市场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为了保证农村电商规范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品牌的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广大农民电子商务技能培训,真正的搞活农村经济。为了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更多机会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搭建数字化快消平台,通过线下订单转化为精准的数字流控制,由经销商到批发商再到终端销售全过程信息管理,能够实现连锁体系快速升级与发展。同时也要进一步转变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为企业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打造个性化品牌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丰富线上线下的品牌活动,周边产品设计,为产品提供更多的流量入口,同时也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进行全面分析,在品牌推广时还要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活动,充分发挥销售的作用,积极围绕产品特点打造一系列的主题营销活动。
(三)满足顾客需求,适当给予优惠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配套,基础设施做保障。在实体经济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之下,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纷纷提出新零售的销售模式,由线上逐渐转变为线下进一步反哺传统的实体零售业,通过使商品数字化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发掘,能够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未来的实体经济生产中,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和消费行为进行跟踪报告并制定精准营销策略,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直接实现线下商业选址和运营,为中高端消费者的服务做好准确的用户匹配。同时也能够形成集餐饮、超市、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复合服务,使得新零售业态,增长速度非常明显,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购物的快捷高效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生长,同时消费结构升级也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购物具有非常多的明显优势,具有便捷低价的优点。在线上购物中却无法实现真实的消费场景,所以线上购物体验与线下门店依然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商品品质要求不断增加,纯电商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共振模式可以有效解决网店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拉动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的零售行业,能够实现融合新零售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传统门店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全面提高门店的综合效益,这也意味着线上线下营销模式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惠条件。在新零售模式出世之前,线上零售与线下零售的对立关系非常显著,尤其是很多线上购物享受着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致使线下零售造成明显冲击,甚至还有部分实体店处于濒临倒闭的状态。
四、结语
随着新零售消费模式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物流产业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商品供应链也得到有效优化,促使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新零售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用户节约更多的时间。要想和电子商务竞争,实体经济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态度,将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让顾客得多更好的优质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郭爽.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294.
[2]关伟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56-157.
[3]杨傲.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37-38.
振兴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幼稚产业;产业保护;立法;法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22-02
幼稚产业是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现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1]。幼稚产业与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不同,幼稚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发展潜力,通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实力等的不足,国际竞争力薄弱,如果完全开放市场,实施自由贸易,幼稚产业不仅不能拥有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可能会被具有比较优势的外国企业挤占,因此完全的开放式自由贸易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从历史上看,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从贸易保护上使新兴产业度过了幼稚期。因此,从发展民族产业的长远角度来看,中国应大力扶植幼稚产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其成为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及其扶植政策
(一)保护幼稚产业的主要理论
早期倡导对幼稚产业保护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在汉密尔顿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并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对幼稚产业保护的必要性。李斯特从发展本国经济的长远角度,提出政府应该积极扶植幼稚产业,尽管通过国际贸易进口该商品费用更低,但这种做法不利于本国生产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产品生产能力比短期利益更重要。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2]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五阶段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此后,出现了诸多幼稚产业扶植学说,如社会振兴费用、边际产业开发学说等,成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重要内容及理由。
但是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认为那些工业后发国家为避免幼稚产业受到工业先行国家的冲击,应当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并对处于保护期内的幼稚产业实行必要监管,督促其正当利用优惠政策,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指出保护政策应以发展和保护本国工业力量为目的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施,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二)幼稚产业扶植政策
从政策体系来看,工业后发国家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可分为两类。一是国际贸易政策,如关税保护、非关税壁垒;二是国内扶植政策,如财政扶植及金融扶植政策、技术保护、直接规制保护等等。从实践来看,现有的发达国家在幼稚产业发展的初期,都曾采取各种保护措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幼稚产业保护可操作的空间已越来越小[3]。
二、幼稚产业保护的法律及其中国的立法
(一)各国保护幼稚产业的法律
日本加入WTO后,对新兴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植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颁布了《石油化学工业扶持政策》(1955)、《日本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56)、《振兴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法》(1957)、《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1971)、《振兴特定机械信息产业临时措施法》(1978)、《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1999)等,几乎所有的政策制定最终都落实到了法律上。另外,美国的“超级301法案”以及韩国对汽车、电子等产业的立法手段都旨在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
(二)中国保护幼稚产业的立法
事实上,贸易保护理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贸易保护现象依然普遍[4]。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2012年3月7―23日,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针对中国发起了13起“双反”调查[5]。为了使美国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合法化”,美国签署了反补贴修正法案,规定可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同时又有规定可以追溯到2006年[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是通过设置各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手段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这固然对幼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税壁垒保护手段受到了限制,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手段日渐增强,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作用逐渐弱化。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从制定产业政策及贸易政策方面,而从立法的角度研究保护幼稚产业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WTO列有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允许一国对被确认的幼稚产业采取关税或进口许可证等方式进行保护。因此,应适度使用WTO的优惠条款培育幼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以灵活多变的政策,辅之以合法的手段来达到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同时,应该制定和完善保护幼稚产业保护的立法。
1.制定综合性产业结构基本法律。依据现有的政策法规,并借鉴国外有关立法,制定综合性产业结构法,加强全社会对保护幼稚产业的重视,同时为新兴幼稚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贸易立法。目前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上主要贸易大国实行贸易保护的手段和趋势,如美国的超级301法案等。为保证中国的新兴幼稚产业免受国外的较大冲击,应完善中国现有的《对外贸易法》法案。
3.制定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的法律和法规。中国应依据WTO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外汇管制等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同时,充分运用隐蔽型贸易保护的“绿色贸易壁垒”等。
4.反倾销立法。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大量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进驻中国,难免有企业采取低价倾销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虽然中国的《反倾销条例》规定了征收反倾销税、提供保证金及价格承诺等措施,但针对如何制裁规避反倾销措施的行为作用不足。完善反倾销法律制度,针对不同的倾销情形,制定出不同的反倾销措施势在必行。
5.灵活运用例外条款。《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8条中的序文,指出各缔约方为了提高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而实行的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中,如果有影响进口的保护措施,只要这些措施能够有利于本目标的实现就是合理的。
6.发挥和完善《政府采购法》的作用。中国的《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在促进幼稚产业发展方面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略显粗超。《政府采购协议》(GPA)由WTO成员自愿加入,虽然它要求成员国履行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但加入GPA并不意味着政府采购市场就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在政府采购中有条件地合理保护民族产业,尤其是幼稚产业,这是各国的普遍做法[4]。
三、结语
法律作为幼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迁,法律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幼稚产业保护立法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挑战,也是实践方面的拷问。法经济分析方法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判断标准是经济学的前提和标准,即效率或效用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幼稚产业就必须重视效率,以最有效的方法使幼稚产业发展成熟并具备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政府对幼稚产业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加快幼稚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使幼稚产业规避了来自国外的风险;而国内的财政扶植政策、金融扶植政策、技术扶植保护等政策为幼稚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些保护,往往会带来的缺乏竞争、过度依赖等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对幼稚产业进行开放式保护,即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国际保护,同时鼓励国内竞争,兼顾“保护”与“竞争”,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对幼稚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李秀香.开放式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