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1
关键词: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际;比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一)中国酒文化起源说
1.仪狄造酒
《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
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粮食。他将粮食,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但没想到两年后,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周围的山羊、野猪和兔子都因为发酵的酒味醉醺醺的,举止怪异。杜康由此才发现了这种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说酿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古希腊的酒神
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古希腊的艺术之神。据最流行的传说,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莱公主(Semele)所生的儿子。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与比较庄重的“太阳神赞歌”相比,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赞歌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开始负盛誉,并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狄奥尼索斯大赛会上表演竞赛的综合艺术形式。伟大的酒神赞歌时代也是伟大的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2.罗马的酒神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二、酒种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国的酒文化渊远流长,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为在中国的诸多酒种中,她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至今为止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蒸馏酒。中华文明产生在黄河流域,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很早成为农业大国,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与西亚、中美洲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中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粮食在满足了人们食用的功能,还有剩余,这为粮食酿酒奠定了基础。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壤相对贫瘠,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而在希腊广泛种植,葡萄酒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种主要是指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别三、饮酒礼仪的不同
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异。仔细琢磨,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的饮酒礼仪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谁是主人,谁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时要从主人开始敬,主人不敬完,别人是没有资格敬的,如果乱了次序是要受罚的。而敬酒一定是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起,敬酒时酒杯要满,表示的也是对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敬酒要主动敬酒,而且讲究的是先干为敬。“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而行酒令、划拳等饮酒礼仪,也是为了让饮酒人喝的更尽兴而应运而生的。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品鉴葡萄酒要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饮顺序上,讲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红葡萄酒、先品较淡的酒再品浓郁的酒、先饮年轻的酒在饮较长年份的酒,按照味觉规律的变化,逐渐深入地享受酒中风味的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两者之间极大的文化差异,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各方面都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能够更恰当地使酒这一媒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需要承认的是,虽然中西方酒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内涵与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远流长。而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义,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交流,更好地为英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更有利于整个世界人民的和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2
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干部酒桌礼仪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酒桌细节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二、酒桌技巧
1.如果自己不能喝,就别开始第一口,自己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2.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3.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4.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5.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6.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7.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8.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9.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10.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11.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12.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嘛要喝你的酒?
13.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4.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15.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拉叽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16.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17.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18.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19.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三、关于敬酒
坐北向南是上坐,最大;
然后依次是东边、西边、南边;
每条凳上又分大小,北边凳上左手也就是靠东边凳的那个坐位为大(主宾),右边坐位为主人;东西二边靠上坐(北边)的一个坐位较靠南边的为大;南边二个坐位不分大小。
酒店包厢大圆桌坐位一般八至十二个坐位:最里面坐位正对门口的二个坐位是主人和主宾,主宾坐左,主人坐右;
其它坐位与家庭酒席坐次一样。
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3
陕北,由于其古老,历史文化纵深感特别强,区域内部原生文化积淀深厚,因而较多地继承和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基质。加上不发达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贫困落后生活状况,又同时该种文化的素朴性和保守性。陕北方言就生长在这样一种自然地理和文化习俗的环境里。
陕北方言与礼仪习俗
礼仪习俗包括婚礼、丧礼、祭祀、迁居之礼、贺木之礼,筑屋之礼及其它礼仪,其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婚礼、丧礼。这里将从陕北方言来窥探其中所蕴含的礼仪习俗,通过独特的礼仪习俗展现丰富的陕北方言。
1.陕北方言与婚姻习俗
婚礼:它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曾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礼在陕北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陕北婚俗反映人们避凶趋吉,以及祈求夫妻和美、多子多福的愿望。据记载:“婚礼皆凭媒妁之言,不用婚书庚帖。初以识字者稀,无人解辨故第凭媒妁撮合之言,无或背弃,后虽读书者多,以相治已久乃竟废则不。聘礼则为一件银子,两三件成衣而已。有力者皆如此,无力者须备齐而后准娶。娶皆以旦不以夜,初以野旷村稀,以防暴客,今犹沿用,则婚字之义昧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交流的不断密切,乡里婚俗中逐渐增加了许多新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对婚礼的关注越来越多了。
看家:即观察并查看家庭及家庭住所情况。在陕北有女方到男方看家的规矩。“看家时女方的主要亲戚(一般是父亲)及这个女子到男方家做客,进一步对婆家房院、住宅及家庭成员作全面的了解和熟悉,男家设宴款待。”同时男方的主要亲戚都要给女方准备一些赠品与见面礼,不过现在多给女方多少不等的现金。
2.陕北方言与丧葬习俗
葬礼:人死后,由亲戚、朋友进行的哀悼仪式,人们在表达对逝者思念的同时,也寄托了对子孙的美好祝福。据载:“丧礼皆有棺无椁,无力者三日而殓,殓而即殡,有力者或七日,或五七、七日而殡。殉以刍灵。于年之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扫墓化帛而已。”随着时展,现在的丧俗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一些习俗相沿习用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习俗。
送终:老人咽气后,子女立即嚎啕大哭,名为“送终”。不知是哪一代人传下来的,子女们如若不哭,死者来世转人,则会成为哑吧。而后则给死者净身、更衣。
报庙:指死者家属到附近土地庙哭着转三圈,向管冥司的土地神或城隍神先行报道登记。
岁数钱是老人去世,在大门外挂出“岁数钱”,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用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
下话是娘家人“下话”的礼俗。孝男孝女跪在地上,由孝子(一般为长子)向娘家诉说死者生前病因、医情及葬礼的安排,娘家人听后,有训斥的、鞭策的,也有夸赞的、鼓励的。因此俗是对不孝子女教育的机会,故至今流传。
陕北方言与饮食习俗
由于地理环境关系,陕北农作物以种高粱、谷子、糜子、荞麦、小麦、豆子为主,到明代以后马铃薯、玉米也成主要农作物。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陕北人喜好食猪羊肉。榆林、延安小吃独具特色。榆林北部人好喝酒、吃肉,陕北北部各县,凡遇到各种正式场合都少不了酒和肉这两种食物。这里将从饮食方面的陕北方言来看独特的陕北饮食习俗。
1.陕北方言与饮酒习俗
酒与陕北人饮食关系至为密切,大凡祀神、祭祖、诞庆、迎娶、丧葬、节庆、宴宾等项活动都离不开酒,因而便产生出许多与酒有关的乡风民俗。
春酒:春节,俗称过年,在过年期间,要喝“春酒”,寓有康宁、吉祥、长寿的意思。
雄黄酒:农历的五月初五,陕北人为了避邪、除恶、解毒,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上大碗:陕北人在婚礼上多用大碗喝酒。即男女双方各推选人数相当几人,每人面前放一大碗,将一瓶烧酒(即白酒)分均倒入两个碗里,双方碰碗后要一饮而尽。
唱酒曲:陕北人在喝酒的过程中一般有“唱酒曲”的习惯唱酒曲曲调或信天游,或爬山调,词一般是即兴现编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种:敬酒歌、对歌和戏谑歌。敬酒歌是向客人敬酒时的劝酒歌,内容多赞美、恭敬。如:“骑马难遇硬塄塄,咱俩难遇这么一阵阵。山丹丹开花背阳畔红,喝酒人儿是英雄。”酒曲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融洽了主客间的感情。
2.陕北方言与吃食习俗
陕北小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深远,单就那些小吃的名称就含着无穷的韵味。陕北方言中关于饮食习俗的词汇非常丰富,这里将举例说明。
荞面饸饹: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粉条状,与陕北羊腥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在陕北民间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说。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然后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上素汤,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陕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3.陕北方言与吃“糕”习俗
陕北的“糕”是陕北老百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需品。“由于‘糕’与‘高’谐音,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吃糕增添了人们过节、贺岁时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糕的风俗。”与之相应反映这些民俗的方言词就极其丰富,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
满月糕:孩子满月这一天要吃糕,叫“满月糕”。遍请亲戚,以答谢接生婆和送礼的诸亲眷。
翻身糕:孩子的生日要吃“翻身糕”,希望炸去晦气,带来好运,取高升旺长之意。
坐底糕:孩子结婚那天,要捏个猪头状的糕放在盆底,叫“坐底糕”,象征这对夫妻今后的生活不缺吃穿,美满幸福,“坐底糕”不能送人。
陕北方言与服饰起居习俗
1.陕北方言与服饰习俗
陕北除宜川、延长、延川三县靠黄河岸的几个乡镇外,榆林和延安的其它县(区)均不产棉花,可陕北气候又好像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冷刚过去热便来,热才消退却转冷。再加上黄土及其松散,风一吹,便吹来满天黄尘,受这种种条件的限制,陕北的农民穿衣服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特殊的衣饰美学。
羊肚子手巾:陕北农民从前很少戴帽,通常用一块粗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从前扎,以巾代帽,称作拢羊肚子手巾,它夏天遮晒、冬天御寒,又可擦汗、洗脸。民歌中就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拢头怪好看……”。
对门门:陕北男人上衣,多为黑、蓝、灰褐色的土布衣料,不论是单衫、夹衣、棉袄,一律低领对襟式,所以这种衣服叫“对门门”衣裳。
陕北人在冬夏交际,还有人头戴毡帽,腿绑裹腿,脚穿毡靴。这均反映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生活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据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羊肚子手巾”显然是从游牧民族演化而来。
陕北方言反映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陕北人的服饰又丰富了陕北方言。
2.陕北方言与居所习俗
由于陕北的独特地理环境,陕北人的居所独具特色。陕北的窑洞、土炕孕育了数千年的黄土文明,陕北这种独特的起居丰富了陕北方言。
窑洞:陕北人居所大部分以窑洞为主,它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它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石窑砖窑墙不透风,天配的姻缘合不上个婚”陕北窑洞有土窑,石窑、砖窑等。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的窑叫“接口子窑”,另外还有种叫“薄壳窑”,它们是土窑的继承与发展。陕北有种说法“富不富看窑洞,修下窑洞攒家当”。
陕北的窑洞、土炕记载了陕北人的繁衍生息。奋发自强的生活痕迹,它们昭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情千秋轮回。
陕北方言与岁时节令习俗
1.陕北方言与过年习俗
陕北人过年,人们都怀着巨大热情和十分的虔诚、认真、隆重来迎接春节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年俗,不折不扣的代代相传。
做年茶饭:陕北人过年要做大量熟食,叫做年茶饭,主要做黄馍馍、油馍馍、糕、
粉条、凉粉、豆腐等。过年讲究“烧黄二酒,猪羊二肉”,烧酒一般都是买,黄酒则用
小米、高粱与曲块碾成面酿制,猪肉、羊肉是过年必备食物。
送灶马爷:传说腊月二十三灶马爷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事,家家吃杂面,给灶马爷吃好的,以让他上天说好事。
打醋坛:除夕晚上,男子左手拿铁勺,勺内放烧红的碳块;右手拿醋瓶,到每个神位前向红碳上浇点醋,醋香味喷发而出,弥漫四周,如此这般,净化神坛。
开门炮:年月尽晚上明交五更,先在室内放一炮,然后把门打开,在门外也放一炮,叫“开门炮”,预示新的一年开始。接着放一串鞭炮,在炮声中迎来新的一年。
2.陕北方言与节日习俗
节日在陕北民俗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的民俗文化中都有许多方言来抒发这种民间情感,民俗为方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历史悠久,各族文化遗产丰富,自然灾害所产生的畏惧天神、鬼魅等原因,陕北的节日特别的多,几乎月月有节日。尤其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陕北习俗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个节日习俗文化中都有一些方言与民歌来抒发民族感情。
五月端午:即端午节,这时是开始收获的季节,“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米粽子蘸砂糖”。这天在早上太阳出来前上山采“艾”给孩子门别在耳朵上,门上方,窗棂上也放“艾”,以防凶神恶煞进宅伤人。这天女孩要带香包,男孩要戴“花绳”,“花绳”是用各色线搓成的细绳,为防恶鬼,保平安。
九月九:“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割忙,谷子呀糜子呀,到处一片黄。”以秋杂粮为主要农作物的陕北,毫无疑问九月是最令人眼热、令人神往的季节了。“九月九,家家有”,一年中重阳节是相对富有的。陕北人在重阳节白天忙着收割庄稼、“打场”,月亮上来了,人们缓缓出门,爬上附近的小山,深情的望着自己熟悉的村庄,慢悠悠的抽两支烟,在山上插柳(陕北没有茱萸,用柳代替),看山坡的野生。勾勒出一幅极其美妙的图画。
陕北方言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陕北人的生活习俗,详实的叙写了陕北礼仪、饮食、服饰起居、岁时节令等生活习俗,这些都是陕北人在黄土地上走过的风风雨雨,在生前身后留下的串串足迹。“生活习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生活习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与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生活风俗形成特定方言,特定方言又成为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4
关键词:《说文解字》 ;“酉部字” ;酒文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根据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音的字典。《说文》收汉字 9353个,重文1163,540部字,“酉”字部下统帅67字,关于造酒的方法、酿造的时间、酒味的厚薄、酒的颜色、酒的清浊、酒之用于祭祀、饮酒的习俗等等都可以从中找到专门的字,这些字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东汉前的酒文化特点。
1.从《说文》中探索酒之起源
酉、酋,是中国先民们最初给酒起的名字。古代的“酉”字就是现代的“酒”字。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酉,即酒字,象酿酒形,中有实,《说文》酉部六十七文皆从酒也。”“酉”的甲骨文看起来像盛酒器,即后之“樽”;“酉”由盛酒器皿引申指“酒”。其后“酉”借作地支用字后,“酉”的“酒”意则另在“酉”字左边加水而成“酒”,“酒”是形声字。
中国的酒文化非同一般。它的原始可追溯到太古时代。《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酉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战国策·魏二》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在《论语·泰伯》 中记载,大禹治理了长期为害的黄河水患,大兴水利,使来越多。因此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造酒就是其中之一记载“仪狄始做酒醒,变五味。”酒醒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而成的醒糟儿,醒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近于酒。可见仪狄造酒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由此我们可以证实许慎的说法的正确性。
2.从“酉”部看酒礼习俗
酒,既能使人成善,也能使人造恶。在古代它不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饮品,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礼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西周时就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成为当时及后世的重要礼法之一。《说文》中有很多字都反映了这些酒礼文化。
2.1酒与祭祀酒礼
祭祀在古代社会是神圣庄严的,人们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虔诚敬畏的神情心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表达对神灵的感恩祈求神灵能够给予宽恕保护、镶灾赐福。
《说文》“酉”部中,涉及的关于酒在祭祀中的应用主要有莤、酹两个字。“莤礼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饮之也。一曰:莤,榼上塞也。从酉,从艸。”《春秋传》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莤酒。”意思是:莤,按礼的规定祭祀,捆束茅,树立在祭场前面,用施行灌祭的祭器圭瓒加在茅上,而向茅灌鬯酒,这就叫莤。酒从茅上渗透下去,像神喝了酒。“酹,醊祭也。”意思是:把酒洒在地上祭奠。《康熙字典》:“《玉篇》:‘以酒祭地也。’《广韵》:‘以酒沃地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意为:“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2.2酒与宴饮酒礼
《说文》酉部字中,和宴饮相关的字有“醻,醋,酌”
“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意为:盛酒在觯中劝人喝酒。觯,是一种酒器。《康熙字典》:“《博雅》:‘酌,漱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意思是:斟酒;斟酌。
“醻,主人进客也。从酉,壽声。”意为:主人向客人劝酒。
《康熙字典》:“《传》:‘醻,报也。’《笺》:‘醻,犹厚也,劝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意为:主人向客人敬酒。
“醋,客酌主人也。从酉,昔声。”意为: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康熙字典》:“《玉篇》:报也,”进酒于客曰献;客答主人曰醋。”而在现代汉语的“醋”为调味用的有酸味的液体
段玉裁“醋”下注《彤弓》笺曰:“主人献宾,宾酢主人,主人又饮而酌宾谓之醻”;“酌”下注:“盛酒在觯中以饮人日行觞。”意思是宴饮时以客为尊,主人向客人敬酒为献,客人回敬主人为醋,主人饮完之后又酌与宾,即再向客人劝酒叫做醻。
2.3酒与婚冠酒礼
《说文》:“醮,冠娶禮。祭。”醮是古代冠礼、婚礼的一种礼节。即当事者受命饮酒而不酬酢他人,只饮尽而已。《玉篇》“冠娶妻也,礼祭也”。《仪礼·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晋书·礼表下》“古者婚冠皆有醮”。另外,古时结婚还盛行一种交杯礼,又称“合卺”之礼。夫妻双方交杯,寓意阴阳合一,幸福美满。
2.4酒与禁酒习俗
殷纣王荒无度,造酒池肉林,最终导致国家的覆灭。殷鉴不远,周王临天下,便发出了政府的禁酒文告:《酒诰》。到了汉代,政府对饮酒无度也有禁令。《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由此看来,禁酒令是常有的事。
周朝时酒禁制度最严,因有禁酒制度,除了在规定的场合饮酒外,平时人们只能“私饮”。《说文》有几个字记载了这样的状况。如,“饇,私宴饮也”,即因尽私恩而请喝酒。《尔雅·释言》“私也”,疏“飫非公朝,私饮酒也”。“醵,会饮酒也”,指会聚凑钱饮酒。这些都说明虽有酒禁,却挡不住人们饮酒,反映了人们对酒的喜爱以及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微妙作用。
3.从“酉”部看养生
我国古代道家与医家认为“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视酒为饮食中的好东西。从养生学角度来看,适量饮酒能起到保健作用。古代,酒还被广泛施用于医药、治病。在汉代,人们已认识到了酒的医疗保健作用如春节喝的椒柏酒及屠苏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百疾皆除,延年益寿;端午喝的营蒲酒和雄黄酒可以辟邪、祛疫;重阳喝的酒、茱英酒可以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令人长寿等。
《说文》中体现酒的这种医疗保健功能的字是“醫”。“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者。酒所以治病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酒在医药中的作用。“
酒是美味之物,容易饮用过度,因此,从养生的立场来看,应当谨慎饮用。古代不少宫廷御医和民间郎中还将广泛施于医药、治病之中。《素问·血气形志》篇曰:“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并注:“醪药,谓药酒也。”汉代《金匮要略》等医术中,也有不少用酒治病的记载,有泡制药酒内服的、有作药引、有作外用的,不少宫廷御酒的产生就是出于医用的目的。
适量饮酒不仅能提神助兴,还舒筋活血;但是酗酒则乱德闯祸伤身,对人对己均有害。古代既有因为过量饮酒而致重病者,亦有沉迷于酒失去理智酒醉行凶者,这些在《说文》中都有记载:“酲,病酒也。”《庄子·人间世》:“嗅之则使人狂酲。”司马注:“病酒曰酲。”因酒而呈重病态,是过量无疑。“酲”源于“”。“”义为过分。“酲”就是饮酒过分之称。
“蒏,酗也”、“酗,醉蒏也”。《说文》还提醒人们不要沉湎于酒:“湎,沉于酒也”。《周书》曰:罔敢湎于酒。(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5
1四川彝族的酒文化
彝族自古以来就有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的规矩。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民间活动,都离不开酒,有谚语说:“彝区贵酒,汉区贵茶”,“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等等,这正说明彝族离不开酒,酒是彝族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凡事几乎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饮酒,彝族的酒文化是特有的并且是丰富多彩的。酒礼酒俗代表了彝族的文化意识、文化风貌,其中的酒俗文化一些是祖祖辈辈继承的原始文化,一些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彝族酒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保留着彝族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是彝族人们世世代代努力积累的精华。彝族的饮酒方式是根据场合、对象、用途、条件等来决定的,每个饮酒方式都要遵循一定的饮酒规则。这其中的饮酒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祖灵为大,行酒必先。凡是在节日里,宗教祭祀及家人亲友在家饮酒时,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给祖灵和各神灵。该杯酒在祖灵供桌上放置一会,然后由主家人分别分享后,别人才可饮用;主人和客人分别使用各自的饮具,客人到彝族人家做客,彝族家主人倒酒先敬客人,自己也会陪着饮酒,主人与客人的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饮具,各饮各的酒;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凡是饮酒时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这其中有谚语曰“酒是长辈的,肉是青年的”;特殊的酒,还要贻赠。彝族人们尤其重视女性敬的酒,娃娃的认亲酒、拜年酒等,这时候彝族人不会一家人独自饮酒,会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来饮酒,并且饮酒者要向敬酒人赠送一些东西如钱、物品等等,以此作为纪念;见者有份,共分享,彝族人在饮酒时遇到很多人,那么这些人就参与进来,采用就地围成一圈,一人分一口,酒杯依次传递给每个人,围绕着轮流喝酒,见到的可以一起分享,这就是彝族有名的“转转酒”。除此之外,彝族还有很多酒俗酒礼文化,如寡酒成宴席,先酒后饭;一边饮酒一边谈笑风生,不喝闷酒等等。彝族饮酒分很多种类别,如女性酒,在彝语中称为“尼知娆知”意思是女性敬的酒,不论是什么场合下,只要是女性敬酒,彝族人们看得很珍贵,被敬酒的人要回赠礼物,在火把节时候,姑娘们就会带着自己酿制的“姑娘酒”,来到村中主要的交通要道,把酒分发给行人,前来参加的人都要给姑娘礼物,并且姑娘给的酒不能不喝,如果赶上姑娘的有情人,其赠的礼物不在于多少,但一定要有纪念意义;又如安慰酒,当亲友有生病的、去世的时候,彝族人必带酒去看望、安慰,若去去世人家,进屋后要用酒来祭奠去世的人,然后劝慰亲人节哀顺变,好好生活。如果没有准备突然遇到了,那也要买酒再去安慰亲人。除此之外,彝族的饮酒类别还与很多:成人酒、订婚酒、娃娃认亲酒、家支酒、开戒酒等等,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饮酒方式、饮酒规则,彝族最壮观的饮酒类别当属吊丧酒和送灵酒,它是彝族人重要的社交活动,参与饮酒热的人数会达到成千上万,时间上会持续数日或者数十日之久。
2四川藏族的酒文化
在藏族饮酒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惯,尤其是青稞酒,藏族的青稞酒算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酒,青稞酒的制作很简单,以青稞为原料,把请客洗干净,用水浸泡一夜,然后放在大平底锅内烧煮约两个小时,然后将青稞捞出凉一下,去去水气,再把发酵曲饼碾成粉末均匀地撒在青稞水中搅拌均匀,最后装进坛子里面密封好,隔一两天就可以取出饮用。四川藏族有个特别的酒俗,在四川嘉绒的藏族人们,平日里对来的客人先敬一壶酒,然后吧食物用盘奉上,客人一人一份。而在阿坝的藏民,凡是见到熟人从家门前经过必回请进屋内敬一碗酒,熟人若不进去,藏民就会把酒拿出来请熟人喝,以表示慰劳。四川阿坝的藏民对酒的钟爱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他们用茶代酒,不论是吃糌粑还是吃干馍,他们都用酒代替茶或开水,甚至是吃烤土豆也要把土豆泡在酒里面。每逢盛大节日,藏族人民就会载歌载舞,畅快饮酒加以庆祝,唱歌是藏族饮酒是时不可缺少的环节,手拿酒杯载歌载舞,但酒还不能撒出来,在敬客人酒时,藏族人们先要擎着酒杯唱酒歌。藏族饮酒的酒具也很讲究,有酒壶、酒杯、酒碗,其做工精湛,外观晶莹剔透,上面还绘有“八吉祥”图案、“六字真言”等。藏民爱酒但不酗酒,饮酒是表达快乐,从没借酒消愁之说,这就是藏族的饮酒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二、四川少数民族酒文化的传播方法
1通过非物质文化收藏进行传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关于酒的文献也颇多,因此,历史文献对酒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意义。四川少数民族的酒文化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对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具有极大地吸引力。利用历史文献大力推广宣传四川少数民族酒文化,如在明代冯时化的《酒史》中就有“酒自仪狄、杜康始,”古今智者把酒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酒乃春也,所以自古以春给酒命名的颇多,如“五粮春”,司空图《诗品.典雅》中有曰:“玉壶,赏雨茆屋”。还有关于酒的传说、酒歌、酒令、文章、论著、礼仪风俗等非物质文化收藏。这些非物质收藏可以称之为酒文化的灵魂。如苗族酒起源于一个传说:有人把剩下的糯米反放在锅里,然后就出远门了,几天后回来发现糯米饭表面长出来一层白毛,还发出清香味,此人就拿起来吃了,感觉味道不错,后来人们就这样开始酿酒了。此传说在晋代文学家江统的《酒诰》中也有记载。又如土家族的咂酒文化,很多文人墨客都为咂酒写下了很多诗歌,也为咂酒留下了宝贵的史书记载资料。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还有李焕春竹枝词:“糯米新熬酒一壶,吸来可胜碧筒无?诗肠借此频浇洗,醉咏山林月不孤。”等等这些诗词描绘出的是土家族人们畅饮咂酒的热闹画面,体现了土家人的热情、豪爽的民族个性,也为咂酒注入了诸多文化内涵。对于咂酒的喝法也有一定讲究,它不同于往日的喝酒方式,咂酒是用竹管吸饮,主人给客人倒满咂酒后,前一个客人用竹管吸咂酒,后一个客人用毛巾擦拭下继续吸饮,该喝酒方式又称为喝“砸抹坛酒”,用咂酒招待客人是土家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有诗文曰“贵客临门共咂酒”,说明咂酒是土家人最具诚意的待客之物。还有在饮酒时彝族会唱《酒礼歌》,苗族会给路人喝拦路牛角酒等酒俗酒礼。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收藏对传播本民族酒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保护这些非物质收藏品,通过这些收藏品来推动四川少数民族酒文化的传播,酒文化的收藏是酒文化传播的桥梁。
2通过关于酒的收藏品进行传播
酒的收藏品是一种比较特别的传播媒体,酒文化的传播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关于酒文化的收藏品就是一种较普遍的传播方法,酒文化的收藏除了上述历史文献的记载收藏,还包括关于酒的物质收藏如收藏白酒、红酒、药酒、民族风味酒等;还有酒器的收藏:酒瓶、酒杯、酒壶、酒盅、温酒的器具、取酒的工具、造酒的模具模型、酒盖等;还包括酒的标识、酒的说明书、酒的包装盒、有关酒的广告宣传单及图书报刊书画等等,酒具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因为酒具承载着一个民族酒文化的特色,譬如很多酒具上的图案、造型都很别致,图案绘画栩栩如生,色彩斑斓,一些图案则是标有本民族的代表动物或几何图案等,从古就器酒具就有着极大的社会交际功能,随着礼制的形成,酒器酒具也逐渐发展为具有礼器的象征,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对客人的尊重程度,具有了等级的标志符号作用。因此,酒具也是少数民族酒文化发展传播方法之一。除此之外,少数民族酒文化的传播方法还有各种载体,如借助于家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文化载体为酒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发展传播的空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引领酒文化与国际接轨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四川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发展策略
1)整合各民族资源,集中体现各民族特色。整合汇总四川各个少数民族酿酒方法、酿酒特色、酒器酒具等资料,向人们展示系统的民族酒文化信息。
2)建立系统的宣传平台,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大各民族酒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可以建立系统的宣传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挖掘,让世界都来认识四川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3)对非物质收藏品进行整理汇编。非物质收藏品对酒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理汇编,形成系统的资料信息,方便向世人展示,如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诗歌、诗词、书画等,增强对阅读者的吸引力。
4)做好酒的外在包装,丰富酒文化内涵。“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要做好酒的宣传工作,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对酒外在包装要做精心研究,既要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还能凸显酒的特色,让人一见就能留下很深的印象,做好酒包装是促进酒推销的关键,也是酒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性环节,让四川少数民族酒包装的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不论从材质还是形状等方面进行精心研制,使其成为世界上独有的特色包装。
四、总结
关于敬酒的礼仪文化范文6
一、中国的特色婚礼
早在周朝就有婚礼“六礼”的习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后来有了“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从古至今,虽然在许多朝代都有一些改动,但大致都是以“三书六礼”为主要婚礼的流程来进行的,包括现在,在我国许多地方,这些礼仪和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就现代而言,多数是从订婚到结婚来进行操办的。
(一)订婚。订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婚前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就婚姻问题进行安排商量。一般在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到了结婚的地步,由男方选定媒人和男方家人一起到女方家提亲,商量婚礼事宜。父母双方可以就彩礼、婚期、嫁妆、婚礼流程、请客名单等一些婚礼的相关事宜在订婚时商量决定。婚期要选定黄历中的良辰吉日,和男女双方八字相和的日子。男方准备的彩礼,现在多数数字吉利的钱。嫁妆由女方准备,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根据女方家庭情况而定。传统意义上讲,嫁妆是新娘自己的私人财产。
(二)婚礼。我国现在多数地方依然还保留着传统的婚礼流程,结婚当天早晨,男方家组织迎亲队伍,随新郎一起去女方家迎接新娘。迎亲队伍由领队、引娘、媒人、车队组成。现在接亲通常是用汽车,并且去接新娘的人数和车数都为双数,取好事成双之意。迎亲的队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新娘由伴娘搀扶下车,新娘跨过火盆进家门,代表除掉一切晦气。进家门之后是婚礼拜堂仪式,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新娘在此时改口叫男方父母“爸、妈”。父母要准备红包给新郎新娘,祝福夫妻二人生活幸福。随后是闹洞房,婚床上放着红枣、花生、桂圆、栗子,寓意“早生贵子”。闹洞房一般由新郎新娘双方的好友戏弄新郎新娘,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三)回门。回门的婚俗习惯,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这就是所谓的“回门”。新婚夫妇双双回门,对于女婿来说,是拜见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对于女儿,则表示虽然出嫁,但仍然记着父母,不忘养育之恩。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直至离开,婚礼的所有过程才算结束。
二、西方婚礼
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日,但要避开五月,因为西方人出于古老的迷信:五月结婚,后悔一生。西方婚礼多数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在仪式上,新郎穿着礼服,由男宾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则身穿白色婚纱、头披白纱,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的乐声,挽着她父亲的手臂,由女宾引导徐徐走向圣坛,后面有侍童殿后。新娘来到圣坛的前面,新郎站在她的右边,男宾则站在新郎右边稍后的地方,新娘的左边是她的父亲。伴娘及侍童们则站在这对新人的后面,由牧师举行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由至亲及主要宾客陪同进入祈祷堂,签署登记簿,礼毕,新娘挽着新郎的右臂,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出教堂。此时,亲友向他们抛洒米粒或彩纸屑以示祝福,婚礼仪式结束。
三、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一)总体形象的对比。在我国,红色象征吉祥和兴旺。在我国婚礼上,可以说红色是结婚那天主要的颜色,墙上、门上、各类物品上到处贴满了大红喜字;婚礼当天使用的蜡烛、鸡蛋、花生、红包以及新房被褥等都装饰为红色,象征了新人的幸福吉祥。而在西方,大多是以白色为主要颜色,他们把白色作为是结婚装饰色调的首选,因此,无论是在新房还是在婚礼教堂都装饰了白色系列的鲜花,给人以安静和祥的气氛;而新娘所穿的婚纱也一律是白色,身穿白色婚纱的新娘被认为是纯洁无暇的。
(二)新娘着装的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娘的传统服饰也很少见,一般是在招待宾客的时候新娘会换成红的旗袍装或是唐装,但是出席婚礼时多数为白色婚纱,但在白色的婚纱上依然会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毕竟在我国纯白的服饰代表不吉利。新娘里面的着装依旧是大红色。在西方,关于新娘由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新娘在婚礼当天必须带有五样东西:“一样旧的,一样新的,一样借的,一样蓝的,快乐的新娘子,还有一枚六便是在鞋里。”主要寓意着新娘新郎以后的日子幸福、忠诚、富裕等。
(三)礼仪的比较。在我国,无论新郎新娘是否是自由恋爱,婚礼的全程都是由媒人参加,而且新郎要到新娘的家里去迎接新娘,阵势宏大。在婚礼过程中新人还要通过各种考验和难题才能走进结婚礼堂。我国的传统意识非常重“以天为煤地位证”,所以新人要先拜天地,以示苍天明鉴。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占了很大的地位,新人选择在宁静的教堂,在墓室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承认和祝福。他们要在庄严的气氛中互相宣誓:“从今天开始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裕或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并且发誓之后,新娘要抛捧花,接到捧花是好运的象征,预示着接到捧花的女孩将会下一个结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