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1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伴随着网民人数的持续增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代媒体。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现状
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改善和变革,体现出以下情况。
1.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进入Web2.0时代后,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达2.95亿人,年增用户7310万人,微博则在2010年高速增长,用户规模约6311万人。社交网站的成功推广,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全民偷菜”的行列。同时,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媒体接触方式,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己经来临。
2.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在原有网络环境下,网民仅能通过BBS、IM等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慢、影响范围小。而在当今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微博使人们可以更快捷的传递信息、表达自我;以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的兴起则带动了众多播客来共享视频短片;BT的发展让电影、电视和游戏的下载变得更加迅捷,传播更为广泛。
3.传播效果更强,影响更深远。网络视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效果不断增强,把人们从单纯文字的交流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面对面的交往中。人们的社交网络随着信息的传播不断扩大,想出名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更多的人也在逐渐参与到影视、游戏的制作过程。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交易方式,极大降低了交易者的成本。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也在不断填平“数字鸿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逐渐体现。
1.版权问题急需解决。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可以方便的从网上下载音乐、电影和游戏。但这种行为改变了传统的作品使用形式,引发了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冲突,使版权法律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期有关视频分享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等方面的版权争议纠纷的集中爆发,例如美国电影协会迅雷侵权,贾平凹、韩寒等知名作家状告百度文库盗版等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使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对我国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互联网带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凸显。互联网为信息提供了极为快捷和广阔的传播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也开始显现。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代表的网络,以“铜须门”为代表的人肉搜索,以“白领死亡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等一系列事件,开始把人们的隐私不断放大放在公众的面前,使个人隐私受到严重侵害。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如何切实保护好我们的隐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普通网民和立法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
1.健全互联网传播法律法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病毒肆虐、黑客横行、黄毒污染等网络弊病的治理更加复杂,需要政府不断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来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维护正当的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同时,政府也要建立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制度,采取登记注册制、实名制、分级制、许可制和内容检查制等一系列制度,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长久发展。
2.完善互联网传播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演化和更新的,对于网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信息,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网络管理技术,如防火墙过滤技术、分级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及时发现、跟踪网上有害信息,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3.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自律。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也显得尤为重要。行业自律是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可以采取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自我监管、促进业界与政府合作、提供安全浏览服务等措施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机制,对于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社会监督。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应的控制技术和建立互联网传播行业自律机制外,社会监督以其成本低廉、无时无处不在等特点,也是治理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社会监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开办监督网站等形式,引导人们自觉参与互联网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多方面普及教育活动,不断加大监管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
四、结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面临机遇的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需要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对其进行管理,消除其负面影响,保障和谐社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01)
[2] 薛强. Web2.0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2
当年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或许还会觉得这位美国人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当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六亿,中国激活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全球保有量的四分之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际,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尼葛洛庞蒂20年前的断言所具有的洞察力。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已经显现: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的规模已达5亿。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5%。在各种智能便携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得以满足。
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正在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这三大技术正在改变信息交流的模式与样态,重新塑造着信息的获取方式、使用方式、创造方式和经营方式,进而使得社会生活的运行、社会关系的营造、社会结构的演进都在发生重大改变。
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人的多元社会需要正在通过信息传播的全新模式得以实现。
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性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20世纪前叶,西方新闻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实现信息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
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在中国社会特定的演进过程中,媒体信息传播长期以来具有强大的从上到下的单向传播的属性,社会公众在信息传播实践中长时间处于被动位置。在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就很难被视为人的发展所必须拥有的能力,不能作为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需要进行的规划与设计。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变革和互联网技术的社会普及应用重合在一个历史时空之间,整个社会才有可能获得新的认知转机。
我国新闻传播学者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自那时以来,各界人士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表示了关注。近些年来,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学界同仁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以各种方式关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探索其实现的可能性。
北京、广州、浙江等地的青少年工作机构和青少年教育机构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索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南方报业集团等媒体机构也坚持开展着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探索。北京市和广州市已经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列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项课题。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读本作为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十二五”课题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已经在2013年下半年面世。
然而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中国仍然没有把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列入社会发展的规划设计。在国家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没有安排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程序。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运行中还是一个空白。
这样一个重要的国民教育内容的缺失,致使社会在互联网信息传播造成的社会运行环境中获得全新发展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空白与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之间,难免形成种种的错位和冲突,信息传播深刻作用下的社会运行过程也难免呈现出各种问题与缺陷。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信息总量的剧增、全球信息的互联、综合信息的提供。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如何辨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程度的专业困惑。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工具和专业技术应用也被千姿百态地创造出来。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些工具,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实现自身的发展追求,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
当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到社会运行的各种领域、各个时段,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进步之时,各种侵害公民权利、损伤公共利益、践踏伦理道德乃至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也在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表现出前所未见的新特点、新形态。如何防范网络侵害、维护自身安全,保护自身权益,优化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们面对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挑战。
在经典的媒介素养的认知体系中,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大众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时需要具有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对信息的评估能力、信息的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回应能力。
这些认知至今仍然闪耀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光辉。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和内涵正在突破原有认知的边界,涵括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看到信息传播已经呈现出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未曾有过的景观。
首先,公民个体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民媒体的时代到来了。今天,任何手持一部连接互联网手机的网民,都拥有了进行公共信息传播的全程技术平台。公共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职业媒体的专业活动,而正在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社会公众正在日益演进成为全方位信息提供的主体力量。
其次,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网络技术正在把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今天在公民个人的微传播平台之上,已经完成着个人的信息集散、个人的公共对话、个人的社会关系经营。互联网已经提供了把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无限扩散的立体通道。
第三,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段。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网络空间正在与现实空间日益融合,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与作用之下正在呈现出全新的运行特点与演进规律。
第四,超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开启了人类的全新创造模式。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仅为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更重要是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当无限的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的时候,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趋势将使社会更大程度上获得来自每个社会成员的智慧推动,整个社会的智慧创造领域正在极大拓展,智慧创造总量正在极大增加,智慧创造过程正在极大提速。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环境中,人的社会生活在不断突破着传统的形式与边界,每个人不仅通过多元渠道获取信息,满足自身的多元需求,而且通过各种技术平台进行着各式的信息创造,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建构;每个人不仅从事着内容丰富的信息交互活动,而且营造着信息传播所支撑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能力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的需求的满足、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价值的实现。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利用网络数字技术,获取信息、辨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它应该包括:了解信息传播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拥有促进自身发展和贡献社会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辨识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信息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环境中,媒介素养应该成为今天社会成员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基础社会活动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设计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环节,人们只是依靠自身的感知与体验进行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就难免呈现出盲目和无序,以至使公民个人和整个社会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不仅个人可能在信息活动中支付各种各样的代价,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场域也难免出现与理性目标相背离的综合症状。
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今中国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国家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30岁以下的互联网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54%。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大多数人置于人生的学习时期,置于人生成长的时期,置于为未来构建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生的重要阶段。
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否拥有信息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创造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命运。
今天,国家需要在理性主导之下进行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划设计。
首先,需要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知晓媒介知识,信息知识、传播知识,帮助他们拥有获取信息、辨识信息、使用信息的基础能力。从中国网民的学历结构上看,高中中专技校文化水平以下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79.8%,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47.5%。这个庞大的群体今天几乎被涵盖在国家基础教育的范围内。
此外,需要在国家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各个级次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环节。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和各种专业教育的群体是构成未来社会中坚生产力的预备群体。这个群体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的一般性知识,也需要知道信息传播在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中的作用与方法,不仅需要知晓信息传播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技术与途径,也需要知晓公共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约束。
从更广大的社会需求范围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覆盖全民,根据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获取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诠释信息、使用信息、交流信息和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需求,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设置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程序,提升整个民族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赢得来自全体人民的信息能量。
链接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当前“媒介素养”在我国还处于“陌生概念”的状况下,如何逐步推广是重要的课题。
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世界传媒与教育界广为认同的理念:
1、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
2、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
4、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
5、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6、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3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尽管网络空间有着虚拟、隐蔽、间接、低门槛等特点,但终归属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范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维护文明和谐的网络秩序,是所有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网民应有的自觉意识。
网络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信息能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网络乱象也不可小觑。如何扬长避短,最大化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最小化网络乱象负面影响,已成为网络管理者面临的最为迫切的课题。今年以来,国家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成为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自5月9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等违规行为。依法查处非法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业务网站,至7月份,关闭的非法网站总数已达107家。
7月中旬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净化暑期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关闭274家违法网站、181个网站栏目和频道,对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处罚。
8月10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举办。网络名人济济一堂,共同对话畅谈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鲁炜在座谈讨论中提出,网络名人应共同遵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9月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通报,对“抽屉新热榜”、“鲜果联播”、“ZAKER新闻阅读”、“3G门户新闻”、“一五一十部落”、“蜜蜂新闻”等一批未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移动客户端,依法要求限期整改。
由此可见,治理和整顿是2013年互联网管理的关键词,也是网络管理部门肩负的重任。
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网络媒体责无旁贷。作为推动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应增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严格规范网络内容过滤机制,自觉维护网站形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网络空间。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
引言
2011年2月27日在新华网上与网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总理提出网络民意对于党与政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源头或者是终点,对于政府来说,其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视线中,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矛盾,信息传播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传播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信息,错误的引导网民,激起社会矛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引导网络舆情,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国政府公信力首次出现是200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从学术上看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可与评价,包括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理解或者支持,也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誉、形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
互联网时代具有信息的共享性,通过互联网技术,人民群众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而自身的观点也有可能被其他的互联网用户所知晓。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官方媒体垄断的时代,而互联网时代则打破了政府的媒体垄断,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民规模发展迅速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4G手机技术的商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关注社会事件,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网民数量为3.84亿,而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4.57亿,2015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8亿。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比例已经高达81%,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加到5.94亿,使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的月活跃人数超过2.12亿人,互联网视频APP软件的应用,使得网民自己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而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
2.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疑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得到一定的解答,公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增强。在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渠道上,如电子投票、网络投票、BBS等都能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10年5月4日搜狐新闻网“国家统计局称中国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的新闻消息,消息一出立刻受到网民的关注,搜狐网上有超过2.8万的人参与,网友对该消息进行批评与质疑,说明互联网舆情的影响力大。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一)网络曝光政府官员腐败的现象增多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国家政府官员中出现腐败行为时,一旦经媒体曝光,则会被广泛的网友知晓。一些官员在网络媒体面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导致网民对政府印象下跌,政府公信力受挫。在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官员开房、官员艳照门等视频图片,使得政府被网络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参与政府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仍显不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信息,对于政府公开行政政务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华南虎事件”“王立军事件”等都显示出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导致社会网络谣言,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一)开展电子政务
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与时俱进,要通过引入电子政务系统,提升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实现政务公开,并为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日常职责、办事规则,将政府的行政窗口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二)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或者是政府的信息不公开容易在网络上造成谣言,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通过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舆论热点进行解读,防止网民以讹传讹。通过网络发言人解答网友的问题,能够建立政府与网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时代中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十分庞杂,一些谣言信息极易在网民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事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网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其情绪极易被挑拨,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及时的处理不良信息,保障政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安.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以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1):43-46.
[2]柴红蓉.互联网信息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4):32-35.
[3]张欣.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政府公信力[J].新,2015(05):78-79.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5
今天我们都能深刻体会到,移动互联网占据我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我们随时可以在工作场所、公关场合、路途中看到很多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如果你谈论一个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它在微信或者微博的新闻中出现过,多半你周围的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审视传统营销方法的有效性,更需要发掘一些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加有效进行营销的视角。
视角一:营销者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媒介资源分配计划,因为那些让你付出巨大经费的媒体可能在你的品牌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正在缩小,而你所忽视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媒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对比传统媒体可能比你所想象的还要更高。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在2013年8月对全国3219名15岁以上消费者的调研结果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为2.4小时, 而上一个季度的调研结果为2.03小时,说明人们的注意力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趋势正在进行当中。我们从这个调研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消费者在传统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较少,这样营销者必须审慎地分析和比较各类媒体的投资回报率,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让自己的媒体投放更加有效率。我们在为相关企业研究各类媒体投放的回报率时,企业的媒体负责人常常惊叹于自己在网络或者移动互联网媒体上投资的回报率远高于传统媒体。
移动互联网是可以触达各级城市广泛人群的媒体。智能手机在各级城市的消费者的拥有率都较高, 数字100在市场调研中发现,三四级城市的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并不比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少,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广告相对于地铁广告、特定场合的户外广告更能广泛地触达各个角落的受众。(见图1)
视角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投放对象更加具有精准性,广告对销售的刺激作用更加直接。
由于消费者一般通过相对固定使用的智能手机接受移动互联网广告,而消费者的一些行为信息可以较为方便地被反馈、收集和分析,从而精准广告投放成为可能。比如说,餐饮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订购记录有针对性发放促销信息或者新品信息。(见图2)
另外,较之品牌形象传播,移动互联网广告在促销信息传播、直接促进购买等方面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广告更胜一筹。消费者本质是追求经济上的实际利益,他们对各类和自己关联程度大的促销优惠信息会更加敏感,更加愿意回应。而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性让受众回应广告的可能性更大。
视角三: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优势还体现在位置关联和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定位使用者的位置,那么和位置关联密切的服务或者产品更加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吸引顾客,我们在零售、餐饮、娱乐、汽车服务、旅游等行业的服务体验研究,产品创新研究都越来越多使用移动APP进行消费者及时反馈。
另外,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广告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和强制性,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索取信息。如果消费者对某个服务或者产品感兴趣,他可以当时就查询更多关于它的信息,可以有选择性地深入查看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并且,消费者通过手机接收信息具有适时性,消费者通常只在自己需要消费的时机才愿意花时间看广告或者其他相关信息。同样,消费者利用手机还可以实现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例如实时在线咨询。这种良好的互动性让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见图3)
视角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购渠道的发展,从而网购渠道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企业需要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促进网购渠道的发展?首先是因为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态度正变得更加开放。虽然多数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有一定担忧,但是这种担忧正在减少,而手机支付带来的便利性让消费者无法抗拒。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研结果还显示,消费者利用手机支付的金额正在快速扩大。而手机支付的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网络购物。(见图4、图5)
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手机网购渠道的建设,特别是重视优化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购的体验。
1. 增强操作便利性,手机网购平台设计需要契合手机操作的特点。
2. 重视正品保障。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时候不能看到实物,从而正品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知名品牌的网购平台在正品保障方面具有取得消费者信任的优势。
3. 价格。很多消费者会从不同的网购平台进行比价,并选择更优惠的供应商。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范文6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应用时刻影响我们生活,企业利用社交网络来提升知名度与绩效都已达到一定的效果。本文在互联网社交网络这个大的发展背景下,回顾和总结相关的文献,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对社交网络用户意愿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归纳了五个变量,分别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交互性、满意度、社会认同,分析这五个变量,然后提出促进营销信息传播的建议,得出研究结论。
关键词 : 社交网络;社交网络营销;营销信息;影响因素
1、定义概述
1.1 SNS的定义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一个平台,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连接。例如利益共享、活动、背景或现实生活中的连一接。一个社会网络服务,包括表示每个用户(通常是一个配置文件)的社会联系和各种附加服务。大多数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基于网络的在线社区服务,并提供用户在互联网互动的手段,如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
1.2 社交网络营销的定义
社交网络营销的核心是关系营销。通过社交网络这个服务平台来推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以及其它的发展业务,社交的重点在于建立新关系,巩固老关系。其特点是:第一,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目标明确,可信度高,利于口碑宣传。第二,可以作为普遍宣传手段使用,也可以针对特定目标进行重点宣传。第三,直接掌握消费者的反馈信息,针对消费者需求及时对宣传战术和宣传方向进行调整。
2、发展现状概述
2.1 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及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为消费者搜索与分享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根据艾瑞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PC端社交服务月度覆盖人数为4.7亿人,同比增长10.7%,环比增长0.8%。在总体网民当中的渗透率为92.6%。社交网络平台人们注册身份的真实性,将线下的关系网复制到线上,利用这些关系网传播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对于任何想要吸引消费者的企业来说,了解社交网络变得极为重要。同时它也促进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对于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善,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的社交网络正在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社交网络在世界各地均有知名的网站分布,如欧美的Facebook、Bebo、Xing、Myspace,亚洲的Mixi、开心网、人人网等等。2013年,全球社交网络的普及率为17.3%,2014年将达到20.4%,社交网络的登陆人数多达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三分之二,超过了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
社交网络逐渐成为网上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平台。在各大社交网站中还产生了一种类似现实的媒体,简称为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种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无不对整个网络信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实时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交网站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
2.2 社交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社交网络以其普遍性、其用户的数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等特点成为互联网上发展迅速的一大网络平台。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社交网络营销。
社交网络营销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不断传播,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聚集地。因为社交的重点在于建立关系,任何用户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张或大或小的关系网。而整个社交网络的强大关系网便能支持营销者们业务的发展。
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用户的聚集地,在整个社区中聚集着互联网上大部分的用户。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交网络中他们是直接面对消费人群,并且人群集中、宣传直接、可信度高,相对于现实来说更有利。在社交网络中,营销者完全可以组织特殊人去对其进行重点和特定目标进行关注。
3、社交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在研读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社交网络用户联系时间不确定性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大障碍,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断续性,容易导致营销信息被淹没,传播过程过早终止。
(2)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用户的个人喜好。虽然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但受用户的选择而限制。
(3)社交网络营销信息的内容有没有趣,营销信息内容的专业性的强弱,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
(4)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者口碑的好坏也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所以这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才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存在一些影响企业营销信息扩散的因素。所以要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我们就需要解决社交网络用户传播信息的动机和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的传播意愿。
根据关系营销和在线消费者行为理论,本文以信任-承诺模型为核心,整合个人声望因素,建立面向社交平台用户的企业营销信息传播意愿模型,针对各大社交网站,研究用户传播企业营销信息的动机,并确定不同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为营销者深入了解消费者传播信息的内在动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4、营销信息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4.1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感觉到使用一种特定的技术会增加工作绩效提高作业程度。1989年,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1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Davis(1989)认为感知有用性会影响技术使用者想要采用某项技术的意愿。
4.2 社会影响
社交网络用户在对营销信息传播的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会很在意他的亲朋好友、同事、上级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对其重要或是有一定影响的人,会促使用户把营销信息传播下去,传播时,会对社交网络用户产生影响,若社会影响越大,用户传播意愿越强,越能促使营销信息传播行为。
4.3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被定义为使用者利用新系统、新技术需要努力的程度或者期望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这个变量在本论文中主要是指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方便程度。使用社交网络很方便,以百度贴吧为例,使用百度贴吧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他利用自己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知名度与地位,通过关键字查找同道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进行交流,而且在移动客户端都可以进行,所以用户的感知有用性越强,社交网络用户的传播意愿越强。
4.4 传播信息的交互性
所谓信息交互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本论文将交互性定义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技术,基于百贴吧使用者与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的程度。在百度贴吧上进行各个主题的相互讨论,可以通过在线发言、评论还有回复等方便地表达意见并与他人交流。百度贴吧使用者可以在线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互动沟通,使用者能够更加了解企业以及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大众进行互动,借助社交网络这个平台,使消费者能够迅速锁定目标企业的商品信息,节省消费者的精力时间,降低获取信息的搜索成本,更能促进使用者积极传播营销信息的积极性,所以营销信息的交互性越强,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动机就越大。
4.5 满意度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顾客满意度反应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顾客的满意度,是指顾客对消费经历的满意程度。在本论文中满意度是指用户对他所使用的百度贴吧这个经历的满意程度。满意度的高低会影响使用者的传播意愿,从而影响对营销信息的传播行为。因此使用者对网站及传播的信息越满意,对信息的传播意愿就越强,对网站的归属感越强,传播频率就会增加,从而形成传播行为。
5、意见与建议
5.1 营销信息设计内容方面
为了达到社交网络用户的期望的体验,即满足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传播意愿,企业营销信息在内容上应简洁易懂的同时要保证内容对用户来说是有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可靠性、权威性;以便能够提升用户的归属感,所以企业在设计营销信息时,可以以别出心裁的形式来表现信息的内容,比如微电影、图片、名人语录、音乐等等来表现。使用户在使用信息的时候会产生视觉与心理的享受与冲击,增加用户的粘性,使用户产生传播信息的动机,另外就是利用现当代的主题与焦点和结合流行元素创造出来的营销信息的内容更加贴近用户的心理感受,使用户的社会认同度增加,从而增加转化率。
5.2 营销信息的投放平台方面
企业在投放营销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对社交网络平台的选择。口碑良好和用户活跃度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对于企业的营销信息传播颇为有利,更加能促进用户对信息的传播。
5.3 企业自身发展方面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要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在平时的宣传当中,使企业与用户的粘度加深,一方面,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让用户为企业传播营销信息,增加社会认同、自豪感与归属感。总的来说,我们的对象是用户与客户,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是追求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蓓婧,侯伦. 消费者微博营销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TAM和IDT模型[J].
[2] 刘建新,陈雪阳. 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与口碑营销[J].2007
[3] 郭小钗,陈蓓蕾. 在线口碑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2009
[4] 陈小云. 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商管理.2012
[5] 赵明媚,郭宇. 品牌忠诚度对企业的影响摭论[J].2010
[6] 张莹瑞,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