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造能力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恰当地利用生物科学史,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是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科学素养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通过讲述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的生动事例,以学生的好奇心理所激起的兴趣为切入点,学生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使学生由初级的“有趣”上升为乐于探索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酶的概念”前,先介绍酶的发现过程,学生不仅被科学家在实验中的巧妙设计所吸引,并且使酶的概念的提出水到渠成,而且有助于对酶概念的理解。又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中,分别介绍了几位科学家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获得了科学家具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科学家在“勇于存疑,敢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指导下取得的。科学史的介绍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感染,有效地培养学生不媚权威,勇于挑战传统的科学精神。一项科学发明,科学发现有时需要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例如: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
3.有利于学生领会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把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到温特实验前,我首先提问:达尔文所做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学生回答:不可靠,只是推测。这种推测应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仪器来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化学显色反应的方法,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方法可操作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是否有什么材料可以收集它呢?这时我引入了温特实验。在温特实验中,琼脂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知道琼脂是否吸附了尖端产生的物质?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把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和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把温特实验转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领会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验证;并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堂中,以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作为探究的问题情境,这样通过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质疑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温特实验中,把附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胚芽鞘能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下部。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这样并没有排除尖端不生长。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有没有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胚芽鞘的生长部位在尖端下部,而不是在尖端?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出建议:在胚芽鞘上均匀涂上颜色或画竖线等。实验方法确定后,我鼓励他们对可能的结果进行推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5.有利于学生适应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
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特点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基本知识,技能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把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型的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能够适应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做好准备。
6.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中涉及的知识,除了生物知识外,还有物理,化学等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光有生物学专业知识常常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还需化学,地理,物理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生物专业素养,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科学史部分时,要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究过程,教师自己首先要进行理论学习,在备课上下功夫,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科学素养;资料分析;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44-02
近几十年来,新的生物技术给农业、食品工业及医药业注入了生机,对教育和教学,尤其是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材也对应地作了全面的修改,新增了“资料分析”、“资料搜集与分析”、“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等素材。笔者决定,利用“资料分析”中文字、图片、数据资料、表格等多样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尝试从“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知识应用” 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转变学习方式,训练科学思维
有效使用“资料分析”可激励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改变单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真正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必修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利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素材,利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究酶的本质,从而对学生进行想象、比较、综合、推理和假说―演绎等多方面的科学思维训练。例如,由酒为什么变酸这个生产实践问题,引入酶本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表现出多种思维方法,如李比希在应用推理的直觉思维,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死后的产物引起的;毕希纳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整个细胞还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的问题,从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萨姆纳则应用刀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酶是蛋白质,继而科学家们从其他生物体内也发现和证明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是蛋白质,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出:酶是蛋白质。接着,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通过大胆质疑,发现少数RNA也是酶,从而发展了酶的定义。
二、展现科学史料,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生物新教材“资料分析”大多展现许多生物科学史上研究的事例和方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探究过程的再现,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必修模块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的资料分析,通过展示科学家们探究细胞的整个历程的科学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领悟到: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能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并发现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的重大结论――细胞学说,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感悟到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理解科学知识,强化应用意识
生物中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教材内容,以“资料分析”板块为载体,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实际应用能力。
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很多,如资料分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和“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通过教材展示的有关图文,采取了引导学生分析和交流的方式,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和如何正确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将其用于生产实践中。再让学生联想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
四、紧密联系生活,渗透STS教育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始STS教育,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STS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STS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资料分析”提供的各种生物与环境和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讨论,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又一途径。
例如,“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等资料,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话题,既能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逐步地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科学课 实验 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加强探究性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科学基础教育,是小学生了解科学、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在自然课教学中重视并加大演示和分组实验,是教育部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自然课教学的具体要求。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现代人才和科学课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试问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毋容置疑,当然是学生有兴趣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语文、数学,拿起课本就厌烦,但玩电脑游戏却玩得样样精通,没人教他照样会,有时竟然顾不得吃饭睡觉去玩游戏,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是兴趣问题。孩提时的兴趣爱好,会对他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当重视儿童兴趣的培养,有兴趣才会愿意学习,才会爱科学;只有爱科学,才会在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上学科学、搞科学。实验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成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兴趣和爱好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爱好,就会有发展和结果。
在观察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嗅觉的作用,靠眼睛观察物体的现状、大小、颜色、变化,靠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强弱、高低、音色,靠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加之亲自动手操作,孩子们好奇、探秘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不知不觉,便从中获取了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目前一些教师还是采用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得到的是直接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结果只能是“学一得一,学二得二”,培养出的只是“唯书至上”的本本主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而实验能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验证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得出间接经验,从而教会学生走科学探索的道路、发现真理的道路,从小就会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途径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前几天刚学过的知识,老师提问时却答不上,“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但没记住”。什么原因?视觉观察和听觉得到的知识不牢固。而实验具有典型性、趣味性,也可在相同或不同条件下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又具有反复性,它能在特定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眼、耳、鼻、手多种感官,通过游戏、观察、操作、实验等亲身体验,探索新知获取知识,能使学生增强记忆,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难重点,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俗话说“宁可手中过一遍 不让口中过十遍 ”就是这个道理。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科学课的实验,包括前期设计、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知识是靠老师讲解来传授的,而有些知识是需要亲自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想象分析才得到的,学生在观察与试验中,需要仔细敏锐的观察和感知才能“捕获”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归纳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思考、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概括等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书写记录能力等。
五、实验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4
2、8:00至9:00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可安排难度大的攻坚内容。如记诵文言文。
3、9:00至11:00短期记忆效果很好,进行突击记忆,学习可事半功倍。
4、13:00至14:00这段时间是午休的最佳时间。休息调整一下,可养精蓄锐,下午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不过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即可。
5、15:00至16:00休息后精神状态较好,此时长期记忆效果最佳,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6、17:00-18:00这一阶段是头脑再度清醒的时刻,是进行复杂计算和有难度作业的好时间。
7、19:00-22:00这一阶段是最安静的时刻,也是学习的好时段,可静下心来学习自认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5
虽然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日益充分的认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开展,其中不合理分组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常常出于便利,直接将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不科学。因此,需要按照异质搭配和男女搭配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异质搭配指的是考虑到学生态度、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异,按照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和共同成长的方法进行分组;男女搭配,指的是使小组成员的男女比例保持相同,从而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外的竞争。在分组时,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充分了解。其次,合理地把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当中,可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男女比例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保持4~5人。而后通过教师委派或学生选举的方法确定各组的组长、组织员、协调员和督察员等,采取轮流担任制来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在角色互换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应当定期地召开小组长、协调员、组织员和督察员会议,教师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与改进。
二、制定规则,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化而制定的规则,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1.合理做好组员分工,明确组员职责
确保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其中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和组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通常都会让组织能力、合作意识相对较强的学生来担任;汇报员主要是将组内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班级的交流活动当中做好汇报;记录员主要是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一般汇报员和记录员都是由组员共同推选的。
2.建立合作规则
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各组成员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分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做好及时的指导,保证各个组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实现与他人的良好合作,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并鼓励学生自觉遵守、乐于执行。
3.建立交流规则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都不相同,在小组当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或羞于表达,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在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达。教师可以先对学生不善言谈的具体原因进行了解,而后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消除学生的种种顾虑,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从而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后,教师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交流规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科学评价,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
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中,普遍存在着评价过于关注学生个体而忽略小组集体与学习过程、过多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问题。评价的不全面,使得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已经不再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当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索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重视,确保评价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不只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更包含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树立等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评,并根据各项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评价的侧重点,在评价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得到促进。
四、结束语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做乐赛;内科学;应用
【DOI】10.19312/ki.61-1499/c.2016.04.066
众所周知,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所学知识信息量大、学习负担重,但是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相对缺乏一定的耐心,学习缺乏主动性,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很强的心理排斥性,“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勉强在课堂听课,但思维却活跃于教授内容之外,从而导致上课老师苦口婆心,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将“做乐赛”教学模式恰当的引入《内科学》的教学中就能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一、“做乐赛”教学模式的本质
“做乐赛”教学模式起源于“教学做”一体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做乐赛”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延伸与升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学习过程,让同学通过比赛体味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创造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二、“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却安常守故,而医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能否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当今大学生缺乏稳重与耐心但不乏激情与斗志,比赛可以让他们的活力充分发挥,在比赛中实现自我、品味成功,体现自身价值并获得乐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禁锢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课堂萎靡不振,课下精神澎湃,课堂成为学生大脑“休息”的时间,即使不“休息”也会心系手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与网络成为大家的必需品,如果强迫同学们收起手机,也会出现收手机容易,收心难的局面,面对处处追求个性化与自我的当代大学生,与其刻意强迫不如借力打力,学生既然难以离开手机与网络,那就让他们合理有效的使用,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让同学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另外,高职高专医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相对缺乏见习实习机会,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地联系并应用到临床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然缺乏目的性和成就感,学习也必然缺乏积极性。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同学们尽可能多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并早日进入医生角色成为医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三、“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案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同学们感觉乏味枯燥,为此,在《内科学》的“做乐赛”教学模式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时刻保持兴奋性和新鲜感。“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将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及两名评审员(评审员应选择知识掌握快,在学习方面具有带动性的同学),同时建立小组长讨论组,并要求各小组长建立本小组学习讨论组,然后任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制定任务目标。其次,各小组成员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遇到问题先在本小组讨论组内进行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在组长讨论组中提出并解决。第三,任意抽取小组成员进行讲解或演绎,由评审员根据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打分,以小组为单位,所得分数代表整个小组成员分数。
1.通过“翻转课堂”实现“做乐赛”
《内科学》中有一章节为“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主要分为四大类,包括二尖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和肺动脉瓣疾病,而每类疾病又分为狭窄和关闭不全,这总共就包括八种疾病,疾病之间有一定的类似性,又有各自的特点。我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做乐赛”教学模式:首先,我于课前将二尖瓣狭窄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录制成微视频,连同所涉及教学资料上传至教学群组中,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其次,我将同学们分成七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及两名评审员,再由各小组组长从剩余七种疾病中进行抽签,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课本知识、上传教学材料以及网络知识通力合作制作所抽疾病课件并每小组抽出一名组员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听课同学遇到不解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再次,小组评审员根据“老师”的讲解、答疑以及小组成员学习情况反馈对各小组“授课”进行打分评定。由于评审员的打分代表整个小组成员的得分,这就把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接受知识快的同学可以对接受知识稍微慢的同学进行学习带动,既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了其余同学的学习。同时,原本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同学由于担心给整个小组拖后腿,也会强迫自己尽可能多的涉猎所需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多次实施可有效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当然,教师的技能和教学态度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2.通过实践对疾病的演绎实现“做乐赛”
《内科学》是一门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临床前提学科的基础之上,由书本走向临床、由理论走上实践,帮助临床医学学生掌握为患者诊治疾病并作好疾病预防的一门学科。因此,如何培养临床医学学生具备良好的医生逻辑思维以及缜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是临床医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我在实施《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施“做乐赛”教学模式:首先,我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知识进行传达。其次,在实践课堂让同学们对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进行角色扮演。每一小组选出医生组、患者组、辅助检查组,从患者进入诊室开始进行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具体过程如下:目的要求: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实训步骤:(1)接诊安置患者。(2)采集病史,详细询问并做记录。(3)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结果。(4)需做哪些辅助检查?由医生开化验单,辅助检查医生写结果。(5)诊断什么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写明诊断依据及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6)如何处理?写出治疗方案。当堂课每组上交一份上述记录内容(带主诉),课后每组上交一份诊治视频(不包含准备过程),每人上交一份实训报告。最后,课下由组长将视频传至教学群,由各组评审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定,所得分数代表本小组所以成员得分。评分表如下:此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尽快进入医生角色,学有所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同学们的职业素能。同时录制的视频同学们课后可以反复观看,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及时反思与整改,对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做乐赛”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年轻”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模式有利有弊,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扬优势去其不足,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蕾,徐磊,蔡巧玲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8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