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1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这是渔民看风识天气所编制的谚语。以前渔民出海打鱼没有天气预报,只能依靠天象的自然规律,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避免船翻人亡。这是渔民从自然界中发现的规律,非常实用。
渔民出海打鱼尚且能够从风、云、雨等自然现象中发现天气变化,从而避免风险。我们搞经济工作是不是也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发现规律,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规避风险、提前预警呢?
世界金融危机,给国家、企业等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许多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还有很多企业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低谷。当然也有很多企业躲过了金融危机。秘诀在于这些企业会看经济的“天象”――宏观现象。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脉搏的跳动,社会焦点热点的动态,经济政策的预判,产业经济的走势,国计民生的需求变化……通过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文化、体育等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随时发现蛛丝马迹,捕捉危机信号,从而躲过灾难,甚至发现了新的商机。
灾难来临之前,是会有预兆的,很多现象会告诉你,暴风雨要来了!
无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自然人,从事社会经济工作,如果要想避免损失,其实也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及时了解宏观方面的趋势信息、动态变化就可以获得发展,避免损失。
宏观能够预警。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2
摘要:我们从中国现有的高碳排放的状况认识到中国发展低碳贸易和低碳经济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因此,本文从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以及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都必须牢牢把握住现有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提高技术,创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新路。
关键词:低碳; 出口贸易;政策建议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
说起低碳经济,它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更离不开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合作。第一,中国的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主要方向。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保护和维护环境相协调,不能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良好的基础。制定并完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争取中国未来碳汇贸易拥有更多的规则制定权和定价主导权,使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发展战略真正融入世界低碳发展体系。
2、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
首先,严格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和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比如光通设备、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信息技术产品等低碳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及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低碳服务的出口贸易都是中国低碳贸易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从长远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3、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制定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时,都要一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近些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引发的低碳贸易法律纠纷与摩擦问题愈演愈烈,如果不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未来很有可能导致贸易摩擦激烈升级并引发大规模的贸易战。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明确了 2020 年减排目标下,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低碳l展的先进经验,认真按照国际减排框架的规定,严格履行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中国应承担的碳减排责任。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之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面对着低碳环境规制这一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的严峻挑战,中国应该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抵制碳关税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在碳排放权的谈判过程中,中国要有理有据,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据理力争,保护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家权益,尽可能地争取多一些的碳排放权,以维护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贸易权益。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由于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煤炭、炼焦、冶金、建材、化工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份额中都占据很大的比例,已经成为这些高碳排放、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却排放了大量的隐含碳。所以,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露”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导致了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超标,而且到时大量能源、资源性产品廉价出口,贸易顺差过大印发频繁的贸易摩擦。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首先,出口企业应该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为此,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
其次,促进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和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4-160
[2] 布莱恩・科普兰,斯科特・泰勒尔.贸易与环境――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陈端计,杭丽.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J].生态经济,2010(11):2-38
[4]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4):124-143
[5] 陈文颖,吴宗鑫.碳排放权分配与碳排放权交易[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2):15-18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3
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这是投资界低买高卖的永恒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市场上不乏抄底逃顶的高手,同样不缺买在高点和卖在低点的操作者。
2007年底在股市6000点的时候,或是2012年底黄金每盎司1700美元的时候,把手中的钱款全仓买入的不在少数。而在2008年底股市跌到1800点或者2013年夏季黄金跌到每盎司1200美元的时候,虽是行情反转前夕,也不乏有人清仓。
2004年底,或者2013年底,则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小伙子相亲的时候,如果说自己喜欢炒股,会引来对方亲属从眼角射出的满是防范意识的余光。谁如果在那个时段进入股市,身边的10个人中,至少会有7个劝你赶紧退出来。随后市场的走势是2005-2007年间,2013年底-2015年上半年间,中国股市都走出一波牛市。
从众有时可以让人发财,别人都买,而且可以见到已经有人买股票发财了,报纸电视网络天天报道最新的高价,从众的人坐不住了,也跟着进去。如果小赚一笔或者看形势不对马上出来,也许可以赚到一笔, 这是短线的做法。
从众也可以让人破产,在涨到顶峰的时候,市场买入的氛围也最浓烈。2007年指数在6000点的时候,专家的评论认为两万点不是神话;今年夏季5000点马上要回调的时候,有媒体说4000点是牛市起点。这时候跟着所谓专家或权威的声音入场,想做一笔长期投资,亏的是自己的血汗钱。
经济数据低迷,增长乏力,市场唱空声音集中且强大;经济数据好,唱多的声音遍布媒体,乃至身边的亲友、跳广场舞的大妈,都会劝你买股票,和你说理财。但是这些声音多数是错的,因为经济有其自身规律。
在股市里操作,离不开观察宏观调控,离不开观察货币政策,全球皆然。克林顿政府重视互联网,随后互联网股票大涨。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股市在危机之后一路上扬。中国虽然在探索逆周期调控,但经济周期很难熨平,因为产业周期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逆的。
宏观调控有什么规律?流传着一个比喻:经济政策如同开车,在车速过快的时候驾驶员会抬起脚减小油门,经济过热的时候同样要紧缩货币供应为通胀降温;在车速慢的时候,可以踩油门加大供油量,经济数据低迷的时候可以加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生产。
所以,在经济低迷的后期,经济触底反弹之初,或者经济低迷后政府采取了猛烈的刺激经济手段,无论这时唱空的声音有多大,股市上涨的概率都会较大。而在经济火热,通胀高企,政府不断加息之后,即便唱多股市的声音再多,股市回调的概率都会更高。因为手里有钱投资的人,往往比发声的人更聪明。在实践里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投资者,很少会在意所谓的专家说什么。他们明白,金融市场买卖的操作,看重的是买了之后的未来,拼的是眼光。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4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以求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指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安排恰当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一、《国际金融》课程特点决定了引入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其一,《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研究和教学口径之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放弃的念头,只求一知半解,无法真正融入课程学习。
其二,《国际金融》广泛的课程内容和应用环境决定了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等,训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还要求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理论运用到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理解上,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这些教学要求,都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使参与教学活动的教与学双方进行很好的信息传输,形成具有稳定的相互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其三,《国际金融》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内容带进课堂。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数据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等信息,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认识。这一方式是学生自主选择接收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以互动式教学为指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安排恰当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得到了初步的成效, 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进一步推行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互动式教学之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它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如其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联系我国经济或地方经济的特殊性,分析其中的启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也使得教师的授课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互动式教学之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并使其更大程度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作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课堂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作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互动式教学之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5
经济增长不仅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 ,在社会投资总量既定的条件下 ,为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 ,要求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投资结构上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对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中国来说 ,政府投资是国家利用所掌握的财力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直接资金投入 ,其投资活动是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重要因素 ;政府投资方向的确定 ,依据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直接体现着国家对国民经济全局的部署和投资意向 ,有选择地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等部门 ,并以追求宏观经济利益为前提。
在现代经济运行条件下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增长率。为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 ,中国“九五”期间开始的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 ,一项长期的战略重任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 ,与财政投融资的运作紧密相关。
1 .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 ,经济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 ,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本增长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 ,如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率较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低。这说明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国家 ,急需疏通和完善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功能 ,在于通过政府信用将民间闲散资金转化为社会投资 ,并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来完成财力资源的转移与配置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
2 .经济增长率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在资本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配置效率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越高 ;资本配置效率低 ,经济增长率就低。就财政投融资对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来分析 ,首先 ,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使那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良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能够得到超常的发展 ;并由此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其次 ,通过财政投融资在资本市场的运作 ,消除企业存量资产长期凝固的障碍 ,推动存量资产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流动与重组 ,充分利用企业存量资源。再次 ,通过财政投融资合理配置资源 ,促使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换 ,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 ,营造具有良好约束力度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 ,铺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3.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与投资方式的转换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运行中几次出现的大波动 ,都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和投资需求膨胀相关 ;说明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最活跃的因素 ,通过乘数作用对经济系统施以巨大的影响。同时 ,投资在创造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会增加社会供给 ,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因素。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实力 ,对社会投资规模进行调控 ,改善经济结构 ,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换。并且 ,财政投融资的诱导和扩散的导向效应 ,促使社会投资方向趋于合理。
4.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体现着对科技进步的要求 ,特别是在对现存产业结构的改造中要加大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改造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在目前我国产业部门设备老化和总体技术水准较低而政府公共预算资金十分拮据的状况下 ,急切需要运用财政投融资 ,为政府和企业筹集更多的长期建设资金 ,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 ,增加高新技术的开发能力 ,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投融资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度 ,因此 ,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 ,运用财政投融资 ,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民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 ,从静态上看 ,是决定于存量资本的结构状态 ;从动态上分析 ,则与资本的投入紧密相关联。由于社会总投资的投向与部门投资份额决定着各产业发展速度的大小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所以 ,增量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和优化程度 ,就影响着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演变趋势 ,需要通过合理的增量结构来实现对既存产业结构的变革。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 ,存在着对增量结构内在的调节机制 ;可以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基金、bot等融资手段 ,增加对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以缓解和消除“瓶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财政投融资运作具有明显的产业政策倾斜 ,对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合理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财政投融资对增量资本的结构调整变化 ,来促进资产存量的调整 ,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比较落后国家向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转变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的国家往往是结构变化最为显著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能否转变成功 ,成为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乃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急剧的结构变革来推动的。从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来看 ,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产业为主的落后国家成长为初步工业化的国家 ,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发生了巨变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然而 ,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始终受到结构制约的困扰 ,投资结构的扭曲已经成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地域布局结构不合理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投资结构的转换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 ,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别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调节方式也就大相径庭了。从而 ,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财政投融资之运用以及运用程度在客观上就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由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处于现代化 ,根本性的结构转换已经完成 ,新的结构变革不存在技术上和组织制度上的障碍 ,产业之间的结构均衡主要依靠市场的自组织过程或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实现 ;故对发达国家来说 ,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途径来辅助或微调。与此相反 ,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发展要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经济结构不仅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局部问题 ,而且具有宏观战略上的重大意义。调整产业结构 ,促使其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既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 ,又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经济发展的一般环境 ,而且是作为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组织者。因此 ,财政投融资就必然在以下方面起着较大作用并成为政府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调节工具。
1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现状 ,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时并存着的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 ,不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技术基础上 ,而且具有不同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就是结构转换和组织制度创新的过程。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投融资 ,加大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 ,来保护和扶植我国新兴的幼小产业 ,促进这些产业的尽快成长 ;同时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进行比较和选择 ,促使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结晶在我国的采用和发展 ,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现实基础上有一个较高的新起点 ;从而加快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2 .由于目前中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要素发育不良 ,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 ,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现实中似乎一时难以达到 ,而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产业政策的导向以及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给微观经济组织指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方向 ,有利于促使企业作出长期决策的正确选择。
3.在加入 wto与实现产业发展和结构转换的外部环境上 ,国内生产及供给结构与国内需求结构 ,特别是同国外的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很大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出口产业不仅是国内生产部门的量的扩大和延伸 ,而且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结构调整 ,存在一个明显的外向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整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和它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竞争力的提高 ,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就不可能迅速提高 ;同时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的引导 ,也难以增加出口竞争力。因此 ,要实现外向化发展过程的良性循环 ,需要财政投融资配合相关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的运营 ,在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地形成一些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 ,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
4.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偏差 ,并处于产业成长过程中结构重组的转变时期 ,面临着重新构造产业结构的重大选择。伴随着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革 ,几乎会引起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经济变量及其相互联系的深刻变化。偏差协调成为产业结构变革的基本内容 ,而且这种协调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投融资运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在于配合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 ,促使国民经济的流量结构发生变化 ,引致社会资产存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有效地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
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的一种重要财力资源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对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功能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
1 .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公共预算和银行信贷的投资空白。财政投融资在实施过程中 ,既体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经济政策的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运行 ,以确保资金投放的安全性和必要的增值性。通过发展财政投融资 ,形成财政预算、金融、财政投融资三足鼎立结构的宏观投资体系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投融资作为既具有财政性质、又具有金融性质的政府投资 ,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 ,就是规范政策性银行和财政信用 ,转变财政职能 ,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投融资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 ,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其他一些长期、风险性和地缘政治因素而需要的政策性投资项目。
2 .通过发展财政投融资 ,增强政府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调控能力。社会基础设施是经济基础结构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是人类在长期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自己创造的基础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对生产和再生产、国民生活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保障和促进的巨大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手段予以调节、控制和管理的必要性。即使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制度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 ,对此也是实行相当程度的管制。如美国政府始终对交通运输业、信息业 (主要是电讯、邮电 )、公用事业 (供水、电力、水利 )进行较多的干预 ;在日本也同样对电力、煤气、水道、交通运输、通讯等进行专门的干预和控制。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营运管理 ,实行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实际上是通过利用基础设施的基本特性以及营运的外在经济性 ,对市场主体实行利益诱导而实现的。
3.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对投资需求来说 ,既要在投资规模上有一个合理的扩大需求 ,也要求投资结构能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和稳定运行。前者是依据“九五”和“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 ,只有保持一定投资率才能实现相应的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投融资是该时期一条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途径。同时 ,财政投融资对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的技术含量 ,也显得极为重要。近几年对某些基础产业或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所增加 ,但如何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支柱产业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以消除政府宏观调控的“缺位”现象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电力与环境保护,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新能源计划,能源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设想,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电力作为耗能大户和碳排放大户,在其快车道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影响。站在科学发展的视野和战略高度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电力的发展基础,建设好生态就能极大提高电力发展力,实现电力与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电力发电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和保护问题
2011年6月3日环境保护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指出,2010年中国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但环境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电力发展所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使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社会责任和国际压力。
1.1 火力发电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单位热量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气(56)。受制于能源资源禀赋,我国的能源消费以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应用为主,其中约70%靠煤,发电量的约80%来自于火电,形成了以火电为主的电力装机结构,导致了包括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控制技术和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SO2和CO2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形成酸雨的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这不仅严重地威胁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的数据显示,“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20%”。【1】随着燃煤装机总量的增加,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经济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的挑战。
1.2 水电开发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根据最新的全国水能资源普查成果,大陆的水力资源技术开发量为5.42亿千瓦,2010年已开发2.11亿千瓦,中国水电发电量高居世界第一,“开发程度为37%”。【2】预计到203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4.5亿千瓦,超过经济可开发容量,除外,全国水电基本开发完毕。【3】浏览次数:555次
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史册。而关于水电与环境关系,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水电是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环保的绿色能源,对环境和生态没有影响。事实上,相较于火电对环境的全球性影响,水电对局部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更大,更加隐蔽甚至是永久性毁灭。对此,国际社会,比如美国加州已拒绝将大型水电划归为绿色能源。当然,有些生态问题可能被过分渲染了。但水电开发和兴修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除了工程施工期间产生废水、废渣和噪声外,在运行期间,由于水库淹没、大坝阻隔以及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将对文物古迹、自然遗产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带来永久性影响,甚至引发泥沙淤积、泥石流、滑坡、水灾、旱涝等次生地质灾害问题都不容忽视。
2010年湖北、湖南、江西都遇到近几十年来非常罕见的旱情,几个大的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都降到了非常低的位置,其中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有2万多亩湿地已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除了自然灾害因素,业内人士对三峡大坝的批评可谓掷地有声,甚至有专家指出,由于三峡大坝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改变气候型态,导致中国频频出现极端天气,如2006年的大旱、2008年冬季南方的雪灾、2010年3月西南方的干旱和近期南方的大旱等。【4】水电是我国最现实的、具有大规模发展能力的首选能源,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是设计大坝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但“现实告诉我们,要更注意充分发挥大坝的生态保护功能,保障流域的生态安全”。【5】
1.3 核电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从核能发电看,核电虽是清洁能源,但其产生的废物不仅不清洁,甚至非常危险。根据放射性的不同,核废物分为高放废物和中低放废物,其中,反应堆用过的核燃料称为乏燃料,具有极高放射性,核电站使用过的工作服、手套、废弃退役的仪器设备等则属于中低放废物。尽管乏燃料只占废物的1%,但是乏燃料中的众多放射性元素都拥有数以万年计的半衰期,长的约为210万年,短的也有近500年,对人体危害极大。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核素,只需摄入10毫克就能致人死亡。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让核废物“变废为宝”的方法,建立高放废物的处置库是目前国际社会的最有效的办法,即是将这些无法处置的核废物“入土为安”留给子孙后代。因此,核电要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核安全和核废物的妥善处置。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再次引发了全球核安全恐慌,许多国家都决定暂缓发展核项目,甚至立法弃核电。目前中国计划修建的核反应堆数占全世界计划修建数量已近4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核能发电大国,在全球核安全恐慌下中国政府也不得不宣布停止审批新的核电站建设项目。相对于我们对前端燃料开发的高度重视和核电站的抢建热情,对后端涉及重大安全的核废物处置环节则重视得远远不够。根据规划,中国2020年建成的70个反应堆,加上当时在建的30个反应堆,全寿期(60年)产生的乏燃料将为14万吨。【6】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高放废物永久处置库仍没有落定,中国还没有国家级高放射性核废物地质处置专项规划,只有一个《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长期研发规划指南(讨论稿)》。多年来“谁该为核废料处置埋单?”一直纠缠不休,核废物处理问题成了中国核电产业链上的一段空白,随着核电发展规模猛增,必将越来越突出。
1.4 输电线路的电磁干扰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国家电网正在加快推进“一特四大” 智能电网战略,即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网,以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以解决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远距离、大规模、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难题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实现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随着800kV云广直流特高压示范工程和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建设并安全运营,我国电网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不断加快,电压等级不断提高,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的电池干扰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2010年中国的环境状况新闻会上表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7】今后,电力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仍需要加强超高压输电线路和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问题,包括输电线路周围电磁场对人体、动植物的生态影响,输电线路的生态足迹,以及输电线路电晕放电对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的影响。
2、电力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关键在于实现科学发展
2.1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电力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指导思想
作为京都议定书第37个签约国,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由化石能源利用和水泥生产产生)。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十二五”期间就必须控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在42亿吨标准煤,并确保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以上。【8】显而易见,以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想要达到目标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任务能否如期“实现”,将取决于中国政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教育政策、科技发展政策等,由此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就斐然,但是环境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相反,电力工业必须承受越来越大的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社会责任,必须直面来自西方对中国的环境压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历史上最环保的战略文件”,【9】 “规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将成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线。”【10】它明确指出,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来指导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
2.2 实现电力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总体设计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具有“内在约束”力量,在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因此,从宏观层面讲,环境经济政策是决定一国能否真正的实行环境、资源、经济和人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策手段。
从实践方面看,发达国家利用收费、补贴、押金制、建立市场、执行鼓励金及环境损害责任保险等经济优惠政策来力促环保。以美国为例,美国就是世界上对新能源补助最多的国家之一。2009年,美国公布《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对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益、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都进行补贴,其中可再生能源就获得252亿美元的补贴。奥巴马上台后宣布对美国新能源给予600亿美元的补贴,光2010年1~9月已经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提供的补贴就高达46亿美元之多,其中有30亿就补贴给了美国的风电企业。【12】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异常突出,环境治理工作繁重艰巨,说明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因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时, 政府应积极介入,采取减税、低息贷款、信托基金、生产补贴、生态补偿、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押金退还制度、退还排污费甚至罚款等多种环境经济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二,以市场机制来引导,探索和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碳排放交易实质上也是在交易排污权,是一种生态补偿方式,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而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当交易双方(或经过中介)在市场上相互买卖经核证的碳信用指标或投资进行减排增汇的活动(植树造林)时,就形成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简单地讲,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向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购买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交易体系,但在我国碳排放交易仍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交易试点尚在酝酿之中。【13】“十二五”能源规划已明确,到2015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1亿吨标煤以内,目前各省区之间正在进行强制碳交易的物的确定、排放权的分配和排放源的监测核查等制度设计。那么,如何制定各行业的碳排放标准,如何对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进行碳排放计量、监测和认证,甚或某一地区或行业或企业不能如期实现减排目标该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形成一套严密的考核指标、制度和奖罚措施。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来引导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制定与排放交易有关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迫使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去转型或利用清洁能源实现减排,达到考核指标。而且,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逐步成熟,必将推进新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开发进程,造福环境。
此外,利用经济手段,引导个人、企业和地方绿色消费;利用经济手段,使消费者自觉成为新能源的主角;利用经济手段,加快节能环保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也不乏成功范例。在2011天津“APEC低碳示范城镇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座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积极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14】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工业变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年4月6日,来源:保定市龙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2】【5】吕宗恕:《汪恕诚:水利部前部长眼中的水电是非》,2011年7月4日,来源:南方周末 。
【3】《优先开发水电》,2011年1月18日,来源:中电联。
【4】《中国七大水系全被污染 环保部长拒评三峡》2011年6月5日,来源:中华网。
【6】《核电跃进,核废物处理待解》,2010年12月6日,来源: 望东方周刊。
【7】《李干杰: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2011年6月3日,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8】《十二五能源路线图浮出水面核电容量将翻8倍》,2010年11月2日,中国电力网。
【9】《在依靠污染工业实现繁荣后,中国筹划绿色增长》,2011年2月4日,来源:英国《卫报》。
【10】《外国人士评中国十二五规划:突显前瞻性针对性》,2011年3月16,来源:中国网。
【11】来源:百度编辑词条: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12】《中国能否打赢新能源“保卫战” 解读美国对华清洁能源301调查》,2010年12月2日 来源:凤凰网财经资讯。
【13】《碳排放交易将开展试点 清洁能源成为新宠》,2011年7月19日,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