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1

关键词 民航客舱 突发案件 处置战术

中图分类号:F560.8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今天的航空运输环境中,劫、炸航空器等极端航空犯罪行为已经被世界各国列入针对民用航空运输和公共安全最为危险的犯罪之一,国际政府间组织、民航运输当局的联合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都将这类行为视作危害公共安全、危害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的高度危险的犯罪。本文旨在为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专业空中安保人员面对极端航空犯罪时,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武力处置战术进行探索。

2 研究方法

2.1 实地调查法

对四川航空公司,国航西南、南航新疆、国航重庆、现役机型的客舱布局,客舱资源、客舱空间等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所得信息设计突发案件的武力处置战术。

2.2 访谈法

先后去往南航新疆、国航西南、四川航空、国航北京、四川警官学院、四川武警指挥学院,就采用武力手段处置客舱突发案件战术听取现役空警、学校专家的意见。

2.3 归纳总结

对实地调查,访谈法收集到的信息归纳终结,形成最后的成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外现状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运输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民用航空器大型化时代的到来,航空运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地位对我国航空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和更苛刻的要求。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统计看,近5年来针对民用航空运输体系,特别是直接针对航空器的暴力性犯罪及其他非法干扰爆发频度与破坏性均有上升,并在干扰形式和内容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特征(IATA,2003)。因此,航空安全理论与技术正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3.2 正面近敌处置

正面近敌处置,是指空警(或航空安全员)假借一定的名义或假借一定的身份,以劫机者能够接受的理由和方式,公开地从正面接近劫机者,利用战机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使劫持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丧失对人质的控制能力和攻击能力的战术形式。

3.2.1 近敌方式

(1)化装接近。在机上敌我双方僵持的情况下,空警(或航空安全员)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依据敌我双方沟通的进展,依据对方提出的条件和要求,乔扮成以下身份:送东西或进行医疗救护的旅客(医生职业),送水送餐食的乘务员,劫机者所索要的其他各种物品的提供者,其他能够假借的适宜身份。

(2)以空警 (航空安全员)身份靠近。空警在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接近敌方。一般情况,敌方对空警(航空安全员)的靠近是怀有高度戒备的,那么要求空警(航空安全员)选择好靠近的时机和借口。譬如,空警(航空安全员)以规劝的名义靠近,以对话沟通的名义靠近,以敌方所需要物品的名义靠近。

(3)靠近敌方一定把握好时机。靠近敌方处置办法必须行之有效,一旦行动必须确保成功。所以,靠近敌方之后的时机把握应有三种选择:当即处置;待机处置;撤离之后再度处置。

(4)靠近敌方处置的入手点。靠近敌处置成败与否定于瞬息之间。行动入手点是处置行动的关键,即从何入手使敌方失去对威胁人机安全和人质的控制能力及其自身的攻击力的筹码。现实中,靠近敌方处置的入手点有几种情况。

①使犯罪工具的破坏能量失效。第一步要设法使敌方所持的犯罪工具失去功效,无法对人机构成威胁,第二步分别对敌方和人质采取进一步的处置措施。②控制敌方的犯罪工具,先钳制敌方,首先控制敌方的犯罪工具,使他无法发挥作用,然后再处置。③夺取或控制犯罪工具。即出其不意地从劫持者手中将其所持犯罪工具夺下,或者闪电式地将放置在劫持者身旁,其随时可以拿取,并用于进攻的武器控制起来,使劫机者无法利用武器伤害人质和空警,为警方进一步的制伏活动创造战机。

3.2.2 靠近敌方处置把握一定的战术要领

靠近敌方处置把握以下的战术要领:(1)靠近敌方处置成功的关键是设法麻痹敌方。即使距敌方很近,如果敌方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处置行动也难以下手。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沟通消除敌方的戒备意识,还可以利用满足敌方的某一需要,在利用提供某一物品时的机会,使敌方露出破绽。具体方法有:让烟、递水、递餐食、毛巾等;提供药品,提供通讯工具,要求劫持者就达成的某一协议签,倾听劫持者的诉说示意劫持者注意收听机上广播(机上噪音比较大),飞机遇气流,检查是否系安全带等。(2)突击,利落是处置行动的关键,靠近敌方处置必须招招制胜,如果给劫机者留下反击的机会处置行动,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可能造成严重的人机后果。一旦发起突击必须坚决拿下,消除劫机者的威胁。(3)系统连贯、讲究配合是处置行动的重点。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处置行动需要多人的配合,如若其中多人配合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导致劫机者脱离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然依据情况单人能直接进行击毙式的打击是行动最佳选择。综上所述,在多人配合处置行动中,第一招出击到位后,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彻底消除威胁。所以在每次出勤任务之前要求队员充分商讨各种可能遇到的威胁,针对威胁制定详细方案。

3.3 秘密接近实施突袭

秘密接近实施突袭是指突击手在不被劫持者察觉的情况下秘密接近,突然出击,人机在劫机者的控制下尚处于安全状态,未采取过激行动之前,必须采取击毙、击伤钳制等措施,消除劫持者的攻击能力的战术形式。突袭空警制伏劫持者的方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劫机者所持犯罪工具,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确定所采取的制伏办法。

为最大程度减小劫机者对人机构成的威胁,空警应抓住劫机者松懈或者防范薄弱的时机有力出击。(1)捕捉事件本身进程中出现的有利时机。(2)声东击西为偷袭创造战机。(3)以客舱所有旅客公开活动掩护武力处置人员的秘密偷袭活动。以非致命性武器(催泪瓦斯等)为先导的突袭形式,对人机危害非致命,这类武器对人机危害只是暂时的。这类武器必须对劫机者生理产生强烈的干扰(如眩晕),又可产生心理上的恐慌,使其在短时间内失去任何攻击能力。突袭者快速到位,彻底消除劫持者的攻击,但在客舱密闭环境,旅客和机组都受到影响,只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2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广泛开展应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应急队伍政治、业务素质,为我县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对全县应急队伍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促进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应急队伍抢险救援能力。

(三)指导原则。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育质量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有序进行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应对处置能力。

二、对象、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

(一)教育培训的对象。教育培训的对象为各乡镇、各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组建的应急队伍,包括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企业和学校应急队伍等。

(二)教育培训的内容。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共同科目、专业训练和战术训练三类。

1.共同科目。共同科目是应急队伍的基本培训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共同科目主要进行队列训练、体能训练、自救互救训练等内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培训。训练的目的是使应急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和一般程序,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应急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常识等。

2.专业训练。即各类应急队伍围绕所担负的应急救援任务开展的专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关系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是能否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主要内容。主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设备使用训练、现场应急处置等技术训练。通过训练,应急队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能,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3.战术训练。主要开展指挥训练、快速集结与机动训练等。战术训练是应急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强化协同指挥,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应急队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三)教育培训的方式。各类应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各牵头组建单位负责,组建单位具体实施。训练方式可采取自训与互训相结合、岗位训练与脱产训练相结合、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训练效果,在训练前应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组织考核、验收和评比。

1.授课启发。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力求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围绕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增强授课效果。联系实际,安排有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领导干部或专家进行现身说法,请当事人讲述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应急处置情况,让应急队员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增加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2.案例分析。广泛搜集和编写近年来突发事件案例,开设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课。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案例,让应急队员从中找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急演习。组织适度规模的突发事件演习活动,让应急队员充当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演练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实战能力。

4.电教指导。将应急队伍教育培训项目制成录像带或光盘,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使应急队员受到直观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脑提供练习和应对突发事件情景模拟,让受训对象得到训练。

(四)时间安排。各级各类应急队伍要根据所承担任务的特点,合理安排年度训练时间。

各类应急队伍每年用于共同科目训练的时间不少于3个训练日;用于专业训练的时间不少于5个训练日;用于战术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个训练日。各类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习或演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应重视教育培训师资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师资档案,为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结合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县人社局、司法局、法制办要将应急知识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二)编写教育培训教材。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队伍建设要求,本着“少而精”、“能管用”的原则,确定应急队伍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明确教育培训内容和标准。组织编写相关专业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和辅助资料,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教材体系和教育培训案例库。

(三)推进教育培训手段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和广播、电视、远程教学等手段,尽量依托和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合作,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加强训练场地功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适应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教育培训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手段,积极借鉴各地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先进经验做法,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四)保障培训工作经费投入。要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应急队伍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渠道。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保障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组织领导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3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为认真做好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内容

(一)基本情况。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与2008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1至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工作的组织安排

(一)各乡镇、街道和庐阳工业区负责汇总编写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并以正式文件报区应急办备案。

(二)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报告,报区应急办。

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自然灾害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等参加;

事故灾难组: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建设局、公安庐阳分局、质监庐阳分局、环保庐阳分局等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质监庐阳分局等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庐阳分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局、庐阳消防大队等参加。

三、评估分析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评估工作,各牵头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4

二是抓紧时间。爆发突然、起因复杂、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和影响广泛,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而且互相交织,产生连锁反应。稍微延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首先要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者,反应迅速,行动快捷,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必须决策果断,判断准确,及时发出指令,实施预案,安抚民众,维持秩序,在最短时间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公安、武警、、民兵、医护等力量迅速投入救援和处置。

三是信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人民政府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信息的权威性。及时准确信息,是宪法和组织法赋予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权力。主要二个方面内容: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制定或者决定的命令文件、资料、情报等。这种信息具有知晓性与强制性,在特定条件下对社会公众具有约束力和指向作用,可以避免破坏分子利用此时机造谣惑众,让人民群众理解和配合执法机关执法,从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效率。

四是把握顺序。一般来说,处置突发事件,要按照评估标准,遵循一定的顺序,卡住关节点,分清主次,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主要后次要,先直接后间接。当然,不一而足,视情而定,不必死搬硬套。如果有法律依据的,要遵照法律执行。但无论如何,要有条不紊,步步为营,采取各种手段,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控制事态发展,最终得到圆满处置。比如,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一是立即组织力量抢救生命;二是火速封锁现场,或者驱散围观群众;三是在尽可能靠近事发地设立指挥中心;四是迅速决策并安排落实处置预案;五是向上级报告;六是针对薄弱环节寻求援助;七是迅速建立新的通讯联络;八是对下一步事态发展评估,调整改变方案。

五是灵活变通。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不是像演习那样,按照事先既定目标方向伸缩;具有不同性,不同的突发事件处置方法大不相同。在制定预案中,要体现突发事件特点,保证执行方式的灵活性,应当是指导性计划,提些原则性要求,及最终达到具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领导者应当善于捕捉契机,适应具体实际,因地取材,因事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灵活运用方法,充分挖掘并发现不同层次人才,大胆改革创新,分别发挥各自作用,将预案中原则性要求,与其特长融会贯通,兼顾各种力量协同配合。

六是协同作战。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职责不同,职能各异,各自的利益取向也有差别,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如果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就会各行其事,分散力量,不利于发挥整体优势,甚至出现混乱局面。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分工,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注意加强协同配合。值得注意的是,要分工不分家,互相援助,没有必要明显分清你与我,而打“小算盘”,除了完成份内任务外,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的部门。

七是科学处理。首先要科学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是民族宗教问题,还是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冲突;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责任因素,等等。其次要科学决策处置,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科学方法,把握科学思维,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等智囊团作用,避免盲目决策,导致处置失误。

八是依法应对。据统计,目前我国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0多部、行政法规30多件、部门规章50多件,包括防洪、森林防火、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防汛、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矿山安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民兵战备工作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也是应急管理的总法。巧妙运用各类法律法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动员一切力量,把突发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九是适度应对。适度,即恰如其分,方法得当。适度应对,就是不管社会性突发事件,还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危机,在处置上均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过“左”,也不过“右”,慎重行使权力,恰当兼顾各方利益,把社会负面影响减少,把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尊重客观规律,注意分析突发事件起因及特点,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科学认识突发事件性质,适时把握控制力度,见机调整处突措施,既要防止过紧,又要防止过松。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5

一、工作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基础,广泛发动群众,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一)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局应急管理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应急办公室在行政办公室,由行政办公室主任担任应急办主任。

应急管理工作组工作职责:负责全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和指挥,并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开设应急指挥部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专项应急指挥部,开展具体处置工作。

应急办公室主要职责:预案启动期间,负责落实应急领导小组指示和专项应急指挥部部署的各项工作;负责信息搜集和情况汇总,并及时报专项应急指挥部;针对本预案明确的情形,做好相关的市场预警工作。非应急状态下为常设机构,要对县局各股、室、队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及各工商所的应急预案进行备案和管理;开设应急指挥部或专项应急指挥部时,与有关股、室、队共同负责预警信息中心工作;承担应急领导小组和专项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应急事项。

(二)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1.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各工商所要将辖区内所有市场主体纳入职责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范围。依法接受并积极配合属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一是建立市场骚乱、群体性消费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监测机制。以12315网络、市场监管巡查制度为基本平台,建立完整、准确、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研究等监测机制,准确把握可能发生的市场骚乱、群体性消费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迹象。二是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预警制度;健全对突发事件或根据分析预测结果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确保预警的及时、全面和准确。严格突发发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客观、规范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3.建立危险源、应急资源台账管理制度。各机构对所管辖区域、行业的危险源建立台账并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将台账报送县局应急办,县局应急办负责汇总全局应急台账,以供应急管理工作组决策指挥使用。

4.健全常备不懈的应急机制。一是建立以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人员为主的日常值守制度,明确值班值守有关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工作要求,配备专门的应急通信设备(传真机、电话等),确保24小时通信的畅通;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以及其他重大特殊敏感时期值班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设立专门的应急值班室和值班专线电话,实行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重大节日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二是建立与新闻媒体等突发事件信息沟通机制。依托新闻媒体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资源,拓宽信息报送渠道。三是提高对应急机构人员的处置能力。加强对应急机构人员的业务和处置能力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和研判水平,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先期综合处置能力。

三、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一)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启动对应急预案的修改完善工作,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修改完善现有应急预案。我局于2011年制订了《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以及部分专项预案,但部分预案存在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全面、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县局各股、室、队,要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全系统《市场监管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提高预案的完整性和可操性。二是继续制订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根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应急预案》所明确的应急管理任务以及省、市、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要求,继续制订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把专项应急预案作为市场监管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力求对应急管理任务的全覆盖。三是着手制订相关应急管理保障预案。要根据各项专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相关保障需求,着手研究制订并逐步完善财务、通信、装备等专项应急保障预案和落实规划。同时,还要着手制订《市场监管应急预案演练指南》和演练计划等,切实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

各项应急预案制定、修改、完善任务分解:

1.《突发重大疫情及严重自然灾害市场监管应急预案》(责任机构:市场股)

2.《因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引发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责任机构:市场股)

3.《猪肉市场供应应急预案》(责任机构:市场股)

4.《打击传销应急预案》(责任机构:经检队)

5.《处置突发性集体上访事件应急预案》(责任机构:办公室)

6.《办公大楼安全保卫应急预案》(责任机构:办公室)

7.《市场监管应急预案》,2011年7月制发。(责任机构:市场股)

各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改、完善相关预案,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应急管理预案。

(二)推进应急队伍建设。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我局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年度应急管理演练制度,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重点突出突发事件预警、指挥机构展开、应急响应和处置等程序的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相关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一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完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二是组织应急管理全员培训。结合业务培训、业务学习以及组织应急演练等形式,对全系统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的培训,提高人员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三是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力度。利用门户网站、宣传栏、印发宣传手册以及集中宣讲等形式,以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对全系统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全系统人员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

(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一要筹措资金按相关要求配齐配足必备的应急物资。二要建立规范的物资保管库,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台账,制定领用、归库、核销、维护等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处于功能状态。三要掌握全县主要灾害庇护场所分布情况,针对我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点。四要加强正确使用应急物资装备的业务培训,确保应急装备发挥最大的功能。

四、扎实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

(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各机构应强化对各类危险源(区域)和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限期治理,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做好监测和应急准备。

(二)做好预警预报工作。严格值班纪律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杜绝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信息。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三)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涉安、涉稳、涉灾机构要针对我县灾害事故特点广泛深入宣传防灾避灾避险的科普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突发事件处置案例范文6

关键词 :应急资源结构;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

国内外应急管理实践表明,应急资源在应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确应急资源结构、设计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应急资源保障的动员机制,是尽可能全面地满足应急资源需求、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框架是构建应急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应急资源保障动员机制等应急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有利于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利于实现以全面资源论为背景和以应急需求为导向的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应急状态下的敏捷响应。

1 应急资源体系与应急资源结构

1.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资源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本文将应急管理研究的范围确定为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1]。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应急资源是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应急资源的需求、保障和调度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根据应对突发事件的特点,应急资源具有时效性、完备性、平展性、共享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理解应急资源的内涵,既要从全面资源论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还要以应对突发事件中对资源的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核心资源与一般资源、通用资源与专业资源。从全面资源论的角度来看,应急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力资源,还包括科技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等,只有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敏捷性、有效性和全面性。

应急资源体系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掌握、使用、保障和配置应急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联系。包括:应急资源结构(应急资源的指标体系)、应急资源的保障体系、应急资源的投入体系和应急资源的配置体系。

应急资源结构,即应急资源的构成,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所使用的应急资源的类别构成。应急资源的保障体系是指在应急状态下,通过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将应急资源潜力转化为资源保障能力的支撑系统。应急资源的投入体系是指应急资源投入的主体、机制、渠道等方面所组成的体系。应急资源的配置体系是对应急资源的储备、分配和调度体系。

1.2 应急资源结构及其含义

王成敏等:基于需求分析的应急资源结构框架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期应急资源结构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利用的应急资源的内部联系和一定秩序。

应急资源结构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应急资源结构以应急需求为导向。研究应急资源结构的目的在于为突发事件的活动提供更有效的应急资源保障。

第二,应急资源结构具有相对完整性。应急资源体系是一个整体,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应急资源结构应应尽可能全面。

第三,应急资源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是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和一定的秩序组成的,这些内部联系和秩序作为子体系和资源要素,构成应急资源体系结构;

第四,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应急主体对应急资源体系中不同子体系、不同要素的需求不同(包括需求的数量、时间等方面)。

1.3 应急资源结构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应急资源结构开展研究。与应急资源结构相近的是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于2003年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划分为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设施与机构等四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下又包括若干个子项,每一个子项下包含若干个指标[2]。这套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需要,立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借助于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队伍,适当补充必要指标。该指标体系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较泛,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本文从应急资源需求分析入手,调研了湖北省、湖南省、辽宁省、广东省、四川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在全国国民经济动员培训班上与来自军队、地方的国民经济动员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学员进行座谈,并收集、分析和整理了2008年年初雪灾及“5.12”汶川大地震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应急资源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应急协调处(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掌握的应急需求,参考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指标体系,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了应急资源结构框架。

1.4 明确应急资源结构的意义

明确应急资源结构是建立应急资源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在阐明应急资源类别构成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体系的其他环节,包括应急资源投入保障体系、投入体系、配置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源支撑。

明确应急资源结构,有利于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将形成应急资源数据库的原形,有利于在应急状态下快速掌握、集合和调动应急资源,实现应急状态下的敏捷响应。

研究应急资源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因此,在应急需求和全面资源论双重背景下明确应急资源结构,有利于在应急状态下,根据应急需求,实现人、财、物、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的快速高效的整合,实现应急状态下应急资源的敏捷动员。

1.5 构建应急资源结构的原则

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是为了在应急状态下,应急管理的主体能够快速掌握所需要的应急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快速调配、快速集合、敏捷响应、有效整合及优化配置。因此,构建应急资源结构的原则是:

第一,以应急资源需求为导向。构建应急资源结构的最终目的是在紧急状态下为应急响应服务,因此,在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应急资源在应急管理各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及构成应急管理体系各个系统(指挥调度、处置实施、资源保障、信息管理和决策辅助)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第二,以全面资源论为指导,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时,需以全面资源论为指导,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资源,以保证应急资源体系的全面性。

第三,充分考虑平时与急时的转换。应急资源的宗旨是为急时服务,但在平时状态下亦应发挥其平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各类资源平时状态和急时状态的不同,实现平时状态和急时状态的转换。

第四,充分考虑各种紧急事态的共性和个性。不同的紧急事态对应急资源的需求不同。在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时,既要充分考虑各种紧急事态对应急资源需求的共性,还要考虑各种紧急事态对应急资源的特殊需求,构建的应急资源结构应体现各种紧急事态共性和个性的结合。

第五,以应急处置与救援过程的资源需求为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划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构建应急资源结构的核心目的是在紧急状态下,能够迅速地掌握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快速地了解资源信息(包括种类、数量、布局、来源等),快速的调度、敏捷响应。因此,在构建应急资源结构过程中,以应急处置和救援阶段的资源需求为重点。

2 应急资源的需求分析

以2008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为案例,对其实际资源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应急资源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框架,以求所建立的应急资源体系更贴近应急管理的实践。

研究中以两次自然灾害的阶段为列向量、以有关应急管理业务为行向量,构建应急资源需求矩阵。

2.1 2008雪灾应急处置阶段应急需求分析

在研究2008雪灾应急资源需求时,根据雪灾应急处置的实际情况,本文仅研究了应急处置阶段,时间段为2008年1月10日-2月10日。本文将该阶段的应急处置业务划分为基本生活保障、抢修电力和通讯设施、疏通交通、医疗和医护服务、财力保障及其他六个业务。从而构建了1个阶段和6个业务构成的2008雪灾应急处置阶段应急资源需求分析矩阵(见表1)。

2.2 “5.12”汶川大地震应急资源需求分析

在研究“5.12”汶川大地震应急资源需求过程中,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本文重点研究了以应急救援为中心的应急处置阶段(2008年5月12日-5月22日)和以灾民安置为中心的应急处置阶段(2008年5月23日-10月8日)两个阶段的资源需求。同时,划分了应急救援、保障生活用品、抢修(恢复)基础设施、卫生防疫、灾民安置、财力保障等六项业务。从而构建了由两个阶段和六项业务构成的“5.12”汶川大地震应急资源需求分析矩阵(见表2)。

3 应急资源的分类

为了在归纳两次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资源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一般应急管理的资源需求,就必须对应急资源进行分类。

国内外学术界对应急资源的分类基本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应急物资自身的属性来分类,二是按照应急应急资源的用途和需求进行分类。江伟、秦勇、周慧娟等将应急资源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分类:[3]一是按照应急资源用途分为第一应急资源(食物、饮用水、棉被、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第二应急资源(用于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的各类机械设备)、第三应急资源(交通运输工具)和第四应急资源(信息渠道和设备)。二是按照应急资源的需求紧急程度分为:生命救济资源、通讯资源、交通运输资源、应急物资资源和应急交通资源。这种分类方法,充分考虑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所需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紧急程度,但是并没有从全面资源论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

本文参考2008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中应急资源需求,将应急资源分为应急救援资源、基础设施及服务、专业处置资源和支撑保障资源四个大类。应急救援资源分为人员救援专业队伍、一般救援人员(包括必要时投入的兵员和社会人员)、伤员救护与防疫队伍、食品、衣物、伤员救护药品与医疗设备、应急照明与取暖设备、人员救护设备、临时住所九个子类;基础设施及服务资源分为交通设施、交通机构及交通工具、供水设施及机构、供电设施及机构、供气设施及机构、通讯设施及机构、房屋、能源七个子类;专业处置资源分为专业处置技术队伍、专业处置人力队伍、专业处置设备三个子类;支撑保障资源分为应急科研机构、应急专家队伍、重大应急科研成果、应急财力四个子类。

4 应急资源结构框架的设计

在分析抗击2008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应急资源需求,并对应急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所设计的应急资源结构框架,共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应急资源类别,分别为:应急救援资源;基础设施与服务;专业处置资源;支撑保障资源;第二个层次为应急资源子类,在每个资源类别下划分若干个应急资源子类;第三个层次为应急资源细目,每个子类下设计应急资源细目。

4.1 应急救援资源类

人员救援资源包括专业救援队伍、普通救援队伍(包括必要时投入的兵员和社会人员)、伤员救护与防疫队伍、食品、衣物、常备人员救援药品与基础医疗设备、应急照明及取暖设备、应急救援设备、临时住所9个子类,每个子类下设定若干细目(见表3)。

4.2 基础设施与服务类

基础设施与服务资源包括交通设施及机构、交通工具及机构、供水设施及机构、供电设施及机构、供气设施及机构、通讯设施及机构、房屋、能源7个子类。每个子类下分若干细目(见表3)。

4.3 专业处置资源类

在专业处置资源下分为专业处置专业队伍、专业处置人力队伍、专业处置设备3个子类。每个子类下分若干细目(见表3)。

4.4 支撑保障资源类

在支撑保障资源下分为应急科研机构、应急专家队伍、应急专业管理队伍、重大应急科研成果、应急财力5个子类。每个子类下分若干细目(见表3)。5 结论与展望

构建应急资源结构框架是进行应急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有利于实现以全面资源论为背景,以应急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应急资源,从而实现应急状态下的敏捷响应。

本文界定了应急资源体系等相关概念,认为应急资源体系是指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掌握、使用、保障和配置应急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联系。包括:应急资源的结构(应急资源的指标体系)、应急资源的保障体系、应急资源的投入体系和应急资源的配置体系。而应急资源结构是指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所利用的应急资源的内部联系和一定秩序。应急资源结构具有应急需求导向、相对完整性等含义,构建应急资源结构应把握资源需求导向、统筹社会资源、平战结合、共性与个性等原则。

本文将应急资源分为应急救援资源、基础设施及服务、专业处置资源和支撑保障资源四个大类,每大类分为若干个子类,每个子类分为若干细目,将应急资源结构框架设计为应急资源类别、子类、细目三个层次,从而构建了以人员救援资源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与服务资源为基础、以专业处置资源为依托、兼顾支撑保障资源的应急资源结构框架。

应急资源结构框架的设计仅仅是应急资源体系研究的基础性环节,后续的研究将针对应急资源指标体系设计、计量和评价等相关问题展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计雷,池宏,陈安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JI Lei, CHI Hong, CHEN an, etc.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he Sudden Public Case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2]吴一亮. 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系统评价―基于协调性的研究[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WU Yiliang.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Mobiliz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Based on Coordination.[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3]江伟,秦勇,周慧娟. 应急资源配置管理的初步探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22(专辑):15-18. [ JIANG Wei, QIN Yong, ZHOU Huijuan.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llocation of Emercercey Recources[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2, (Album):15-18.]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Emergency Resources Based on Demands Analysis

WANG Chengmin KONG Zhaojun YANG Xiaoke

(School of Manegment and Eco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emergency resources is the internal relation and the systematic order of the emergency recources when we handle emergencies.

Building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to construct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syste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upport capacity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to bring abou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resources and demandoriented.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mands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and classified the emergency recources based on the cases of South Frozen disaster in 2008 and May 12th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is basis,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built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level is the category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resources of emergency,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the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disposition and the resources of supporting and protection.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subcategory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That is to say, every category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ubcategories. The third level is the enumer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Every subcategory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enumerations.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build a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emergency resources that the core resources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