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交通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9-02

一、交通工程课程概述

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是研究道路交通流(行人、自行车、汽车交通流等)现象与机理及交通问题,以交通安全、通畅、环保与便捷及效率为目标,探索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学问。目前,《交通工程》课程已成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平台课。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不同,对交通工程课程的定位也不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笼统地进行基本课程教学,而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相适应的交通工程课程建设,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培养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培养[1][2]。

《交通工程》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对于这一有特定行业需求背景的特色型专业而言,根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宗旨[3][4][5],有必要首先明确交通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二、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与体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联合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校企合作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同时向上海市教委备案成立了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经过十年有余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获批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专业培养指导思想。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为背景,注重知识、能力与实践融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以及“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立足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旨在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面向实际运营领域,从事运营计划、行车调度、车站管理、安全控制、应急处置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3.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一个现代管理学科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结合的专业,其特色在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交通运输组织学与管理、经济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体现交通运输管理理论方法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务相结合。据此,建立本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3大部分。其中,课程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管理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四个系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在内的五种课程。

三、交通工程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定位

1.交通工程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交通工程作为“专业特色选修课”之一,属于管理工程系列课程。课程设置初衷是为完善本专业学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职业道德,具备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运用交通工程学理论和技术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交通意识,运用宏观交通理念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问题。

此外,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仅局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加深交通专业的学习和理解,选择交通运输工程相关专业继续深造,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道路交通工程专业方向。因此,将交通工程设定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交通工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建议学生先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运输工程、交通调查等基础课程,为交通工程学习提供基础分析技术与方法;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交通工程与交通规划、交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仿真等课程之间存在知识与应用交叉。各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体系中的定位关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对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一特色型专业而言,交通工程课程的开设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认知交通工程学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学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综合交通意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专业培养体系,构建交通工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交通工程课程对于特色型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定位和适应性,同时能够有效指导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环节的优化,提升课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孝慈,尹丽丽.结合专业特色提高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4,(1):66-67.

[2]齐新宇,魏金丽,闫岩.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大学教育,2013,(24):66-67.

[3]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学,2007,(7):143-144.

[4]任其亮,李淑庆.“交通工程总论”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1):260-264.

[5]韩凤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环节,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1):93-96.

Discussion on the Orientation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Specialty Major

ZHU Lin,CHEN Ying-xue

(College of Urban Railway Transport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文2

1、第一个教学单位为机械与电子学院,包括的专业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

2、第二个教学单位为轨道交通学院,包括的专业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

3、第三个教学单位为运输物流管理学院,包括的专业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

4、第四个教学单位为经济管理系,包括的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涉外旅游、文秘。

5、第五个教学单位为信息工程系,包括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

6、第六个教学单位为应用外语系,包括的专业有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商务英语。

7、第七个教学单位为基础课部。

8、第八个教学单位为思政教学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09-04

一、本科教育概述

1.高等工科类专业教育特征。高等工科教育是培养工程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按国际通行规则,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开发、设计(包括规划)、制造(包括施工)、试验、生产运行、营销、工业管理和教育咨询等多个类别的工程师(如表1)。

交通运输专业属于工科类,主要培养运输工程师。相对专科而言,交通运输本科生要求在校期间更多地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工作技能,毕业后能从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研究、管理或教学工作。所以,交通运输本科教育最主要目标是培养运输工程师。而专科则以一线生产技能性训练为主,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工作。

2.中国高校应用型转型需求。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向,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等较为严重问题,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培养机制。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指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1]。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2013年高校本科生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短缺比例大致是市场有两个岗位需求,高校中只能提供一个合适的毕业生。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有条件高校转型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激发改革动力,破除体制束缚。转型高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地增强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规格

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需要突出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打造出独有的“一本二强”的专业特色,即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专业建设之“本”,重视行业一线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贴近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人才规格为“一个水平五种能力”,如图1。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水平。对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良好的系统运行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更为重要。

2.具有足够的知识获取能力。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毕业生能掌握各类资料、信息的获取手段;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会自我检查发展的需求,自觉跟踪本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自我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

3.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需求、规划到建设与运营管理,涉及运输问题的建模、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力资源的优化调配问题。建模、运输市场调查、线路及场站设计、初步的行车组织能力和行车安全管理能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交通运输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4.具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这类能力包括: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等。无论是轨道交通项目规划与设计,还是运营生产组织,都具有团队工作特征。

5.初步具备从事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是同浙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共建中,要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操培训,在广阔的社会“大学堂”里锻炼自己,增强独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交通运输正从传统运输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运输方向发展。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意探索,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下简称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创办于2010年。依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根据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个性、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

1.培养目标。我国各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往往带有交通行业的属性。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面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根据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熟悉交通运输设备性能,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轨道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运输生产与物流管理理论,具备从事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运营指挥与管理及关联物流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从事线路和车站规划设计、列车运行组织、企业运营及安全管理、企业客货运营销及物流管理等方面工作。

对照表1,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第1、3类的应用型人才,且第1类(技术实施型)占更大比重。

2.课程体系。根据2012年修订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中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增强服务的改革要求,以及同浙学院培养(图1)“一个水平五种能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规格设想,特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按课程性质分为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和文体社科板块。

该课程体系主要特c是:(1)注重本科生基本素养的教育。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的要求而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发展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通识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数理知识、外语、计算机、文体社科等五个板块。其中:政治思想板块。主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合格人才的基石;计算机、外语板块。属于工具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从而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数理知识板块。培养交通运输领域工程人才必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工程制图类、应用数学类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拥有基本的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文体社科板块。主要注重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通运输工程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2)夯实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根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基本素养与专项技能,为其工作、深造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同浙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求职需求,特将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分为三个板块: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知识。专业基础板块。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利用拥有交通工程与交通运输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构建上,除了交通运输(本科)规定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土木工程基础(力学)、测量学、线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外,还增列了交通工程基础、交通调查与分析等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陆上道路与铁路/轨道交通的学科基础理论,建立科学思维方式。专业核心模块。本板块以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货运组织与技术和站场规划设计课程为基本,以运输规划与运输经济学为引领,配置运输项目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旅客运输、运输市场营销、高速铁路运输、国际货物运输等选修课以及与核心专业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拓展板块。根据当前同浙学院分层化教学改革要求和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专业拓展板块上设计了三个层面:鼓励创业。配合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创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延展物流。

3.实践教学。交通运输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交通社会调查、课外研学、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1)课程设计。为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共开设6门课程的8个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其中15级新增课程设计已在13级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开展试行,初具成效。所有新增课程设计将继续在14、15级学生的培养中试行。

(2)课外研学。课外研学属于自主选择型实践教学课程,共2学分。实践内容形式不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专业讲座、自主实验、撰写专业论文、自主创业、专业证书认证、学科竞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专业自主社会实践、优秀社团活动等。在校四年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在完成约定的实践内容并通过规定的考核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通过课外研学的学习和锻炼,考查学生自入学以来,在思想道德水准、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效果,从而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通过课外研学,要求学生达到如下一项或多项能力的锻炼:专业讲座。通过聆听专业讲座,撰写体会小论文,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专业学习的激情;自主实验。利用校内外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完成实验项目,锻炼实验研究能力;科技论文写作。针对某一具体交通问题,自主拟定研究大纲、收集相关资料与数据,选择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模或计算机程序开发,并且撰写专题论文;创业训练。参与创业学院的实践项目、实习实训,依托创业项目,初步得到创业能力上的历练;专业证书。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培训与考核,得到专项职业训练;学科竞赛。参加学校(系)组织的专业学科竞赛,拓宽专业视野,得到团队合作完成项目的训练;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参与专业兴趣小组活动,按期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研究任务,了解从事科研项目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专业自主实习。由学校安排或自主联系,利用暑假参加专业相关企业的业务岗位实习或见习,提前积累社会实践的经验;社团活动。参与学校(系)组织的社团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陶冶个人情操,提升道德水平。累计达到一定的时数或取得优良评比成绩。(3)交通社会调研。交通社会调研是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选择调研主题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学分。调研的内容可包括:铁路客运站(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枢纽)、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静态(停车)交通、城市慢行(非机动车)交通、地方交通规划与实践等。学生可通过个人或组队的形式参与调研、分析数据、完成报告,最终通过成绩评定获得该项实践学分。

四、培养方案实施设想

同浙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是以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面向道路、物流的工科专业。因此,分层化培养方案应在不丢失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四年的培养时间,既培养大学本科生应具备的素养,又为毕业生的就业或考研深造竞争创造条件。设想如下:

1.所有理论教学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年内完成。鉴于当前我国校园招聘大多提前0.5―1年内开始。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应聘、“双向选择”的机会,提前结束理论课堂教学,剩余时间为实践类机动时间。

2.培养方案柔性化。遵循就业导向原则,根据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留出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的空间。大四(上)学期仅安排专业选修课程,并且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方式,一边完成校内必要课程教学任务,一边间歇式到专业相近的企业接受培训或实习。在不违反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可用在企业培训、实习后取得合格的课程或项目,冲抵在校同类(相近)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学分。可调整的校内教学任务有:专业选修课(8学分);课外研学(2学分);交通社会调研(3学分)。

3.引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大学是专业人才的孵化园。该模式是重视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的源头培养。利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特色专业教材,适当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校企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实行“3+1”的定向培养模式,校企之间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企业对在校三年级大学生进行甄选,签订三方协议。人数较多时,可单独编班,开展“定专业、定去向”培养。对于这类学生可另外制定一套大四学生的培养方案,与企业共拟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培养方式等,将企业培训的教育h节与定岗实习技能训练纳入学校正规的学分考核。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ZHOU Li-xin,YAO Meng-jia,JIANG Li,CHAI Xiao-shu

(TongJi ZhengJiang College,Jiaxing,Zhejiang 314051,China)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班组,车站,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过程中,轨道交通车站工作量是巨大的同时作为直接面对广大乘客就是车站客运服务工作,客运服务工作是直接反映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班组规范化管理不但涉及到乘客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对企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重大作用。良好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形成班组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化管理是班组管理的首要任务。

1 班组长职责定位

对于一名班组长而言,根据其定位,要求关注现场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失误,否则就可能造成一些人民、财产的事件/事故,甚至出现重大的故障。因此,班组长在管理中必须要遵循“管理无小事”的原则。做到班前布置(班前要对员工进行工作布置和重视讲明注意事项),班中控制(班中要对班组生产的进度、质量、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恰当的及时控制),事后检查、班后总结(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举一反三)。在班组长的思想管理上一定要形成“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思想工作要跟上)的思想工作模式。

真知:与员工同吃、同学、同工、同娱。通过走、看、问、想、查等途径,对所班组成员在什么位置,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了如指掌,时时做到心中有数。

深知:班组长要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通过“四问”、“五看”全面地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四问:生活问情况;请假问事由;工作问过程;情绪变化问原因。五看:上岗看到位;吃饭看饭量;工作看精神;休息看状态;集体活动看兴趣。要善于通过员工言行的细微变化和蛛丝马迹,掌握真实情况和现实思想。)

真心:要端正对员工的根本态度,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基层,真正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进步、冷暖疾苦、身心健康,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员工。

善做:班组长要时时处处做好样子,为员工树立以身作则、 严于律已、清正廉洁、言行一致、作风正派、光明磊落的良好形象在班组长身上得到体现。

会教:班组长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要掌握员工教育、谈心、说理的方法、时机、场合,善于把严格管理与耐心说服结合起来。把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教育人结合起来。要学会采用多种手段管理员工,要入情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严管:管理是教育的继续,没有教育的管理是低层次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无效的劳动。管教者通过“四个知道”在真实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行为状态的基础上,依据公司的规定、规章,按时序、按流程、按能级,实施全方位 、全时空、全员额管理。

把握好以上六个方面,才能全面理解好“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在加强和改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真正内涵,才能突显其效果和价值。

2 高效班组会

在车站班组的日常管理实践活动中,为了能够落实工作、全员学习、全员经营,一般会组织召开一些会议,常见的几种会议分别是交/接班会;周会;学习会;分析会;座谈会;碰头会等,那么如何高效的组织好、开好班组会议,更好的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服务是班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以交接班会为例阐述会议应如何高效的完成

问候:早上好!、各位好!、大家辛苦啦!、谢谢!等等

个人感情:工作体会、个人经验、自我反省、工作建议、善意提醒等等

上班情况:达标与否?、有异常么?、有无事故?、变化点、反省点等等

今日安排:计划、目标、任务分配、人员调配、注意事项等等

要求事项:纪律、要点、时间、联络、配合等等

公司信息:公司动态、公司活动、上级指示等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组织好高效的班组会议,改善当前班组会议存在的问题,除了本文上述提供的几项改善建议之外,还有许多好的改善方法需要大家继续去探寻。总之,班组会议是班组管理中十分频繁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班组全体成员的智慧,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班组目标。因此不断提高班组会议的质量,既是班组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组成员努力的目标。

3 班组人员管理

我们经常提到“人、机、料、法、环、测”是现场管理的六大要素,其中,认识第一要素,是最具能动性的要素,其余五大要素是受人控制的,现场人员的管理是班组管理的重要方面。

4 有效沟通、人际关系、员工激励

班组中成员的年龄、性格、家庭、所受教育程度等等客观因素均有不同,因此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不同也导致在组织中每个人的沟通效果不同。班组长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了解每名员工,充分利用“刺猬”法则(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沟通从心开始,沟通随时随地”班组长应多倾听基层意见和建议,在日常工作表现出自己对于基层意见和建议的重视,基层员工感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被关注后下次将更愿意主动地提供更多的信息。在交谈中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有一半的信息不是通过词汇去传达,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

车站的班组管理不单单是对于本班组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班组长与同级别的其他班组沟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主动关怀;真心的祝贺同事的成就;让别人知道你尊重他。还有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注意合理运用“黄金四原则”以及“三五”心态。

员工的激励方式用大类概括无非是“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其中非物质激励中有:赞美式激励、尊重式激励、批评式激励、关爱式激励等等。由于班组管理的性质我们在工作中更多运用的是“非物质激励”,我们要让员工懂得注重金钱满足但更应该注重精神激励。通过对满足心理需求,降低员工对金钱满足的关注度。

5 基础工作

班组长的基础工作立足于现场,切记隔空指挥,要进行走动式管理,以实现现场管理的“五现主义”(当现场发生问题的时候,班组长要“现在”马上就到“现场”去,确认“现物”,详细记录“现象”,认真探究“现实”,并据此提出和落实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那么班组长的现场在哪里?广义的现场就是整个车站,狭义的现场就是车控室、站厅、站台。现场就是所有信息的来源,我们作为班组长一定要重视现场、倾听现场。

结束语

轨道交通运营的车站班组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涵盖了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乘客、乘客与乘客、以及人与事、人与设备、设备与事等等的多种关系和方面,只有做好基层工作,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提供更高的服务。班组管理者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上层管理的理念制度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总需要不断磨合,而后发现问题进而改进,使得管理制度更贴合实际应用。车站的班组管理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发生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处理事务的反应能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管理需要。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现场生产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提出的个人建议,希望在轨道交通车站班组管理工作方面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 卜安洵.是班组,亦是细胞:华夏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