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问题与策略
一、“质量工程”简介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可以说,“质量工程”建设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几乎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凡由省、市地方政府直接管理或者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高校都属于地方高校。与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由于生源不同、定位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办学历史不同,因此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远不及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或名校。尽管如此,地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质量工程”作为21世纪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具有全局性和层次性。“质量工程”的全局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力量所能实现的,他是面向全国2000多所高校提出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全员参与才可能顺利实施下去的工程[2]。“质量工程”的层次性表现在,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有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还要有地方层面的“质量工程”、高校层面的“质量工程”。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要起引导示范辐射作用,地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承上启下作用,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2]。地方性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组成部分,同时也就成为了“质量工程”的主体执行者和贯彻实施者。
三、地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质量工程实施的几年里,每个高校都能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一些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等,但也不能忽视,目前在许多地方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级别不高、数量不多。现行“质量工程”的评审标准只对本科和高职高专进行了大类区分,但对本科院校中的“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等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院校并未加以详细区分和区别对待,这种“一刀切”的评审指标,使得“质量工程”的立项面主要落脚在“985”、“211”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985”、“211”院校获得了总项目数近70%的国家级建设项目,一般地方院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与申报中存在明显的劣势。由于“985”、“211”院校与一般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层次定位、规格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985”、“211”院校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成果难以为一般地方院校所学、所用,其受益面及示范性明显不足。
2.“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无应用”的现象。“质量工程”的初衷是以基础性、引导性项目的立项建设为切入点,加大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只看到获得“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不仅可以宣传学校还能争取到相当数额的资金收入,因此,不自觉地将“兴奋点”集中到获得项目的数量及级别的目标上,而至于项目建设的如何,是否能够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由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监管措施也不是十分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重申报、轻建设”的事实创造了机会。主客观条件的双重影响直接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在立项时轰轰烈烈、建设时虎头蛇尾,使得“质量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面子工程”。
3.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质量工程”的主体在学校,工作基础在于一线教师的广大参与。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参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其中不乏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在推进质量工程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为争取到更多项目,千方百计集中优势资源,临时组建教学团队,对项目进行突击“包装”,而不是着眼于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且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优秀人才评选中,主要考核科研成果,很少考核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业绩很少作硬性指标要求,造成广大教师,尤其是一些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不愿意投身到本科教学之中。
四、地方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策略思考
1.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真正把质量工程放在突出位置。“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各要素和教学过程各环节,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抓手,“质量工程”表现为以项目的形式,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质量工程”的实施不在于学校能获得多少立项项目,而在于获得这些立项项目后,如何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这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实施“质量工程”成败的关键。地方高校要深刻理解“质量工程”的内涵,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采用有力措施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把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以“质量工程”项目为引导,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将提高质量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
2.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为争取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辐射面创造竞争条件。“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发出了一个信号,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4]。作为引领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工程”项目,相对于全国2000多所高校而言,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对于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虽然在整体实力上难与重点高校竞争,但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或许颇具特色与优势。因此,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抓好“质量工程”的顶层设计工作,结合教育部、教育厅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发展状况,精心设计各项目、各级别的合理布局,以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为主角,重点打造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质量工程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
3.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在具体措施上,可引入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尤其提倡建立“量化申报、量化中期考核、量化结项验收”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5]。在立项论证阶段,建立一整套项目评审的质量标准,确保评选出来的项目质量;在不定期检查阶段,除对各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与指导外,还要着手建立以校质量工程网站、教学工作会议、教学通报等多种形式为主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通报制度,确保“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常态化发展;在验收阶段,要重点考核各级各类项目的学生受益面和推广应用价值,在实践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全过程量化”管理模式可以改变过去在项目管理中因数据或表述模糊,导致项目验收无凭可依,最终项目的建设效果或推广价值不了了之的局面,从而彻底杜绝项目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建设、无推广”的不良现象,切实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4.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在有形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切实落实有关教学奖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质量工程”,另一方面学校可尝试构建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为重点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纳入其评价范畴。根据评价结果,分批划拨建设经费,对建设效果好的项目在教学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对参与建设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从机制上大力推进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切实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无形激励机制上,因“质量”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质量工程”的实施中,必须将管理重心下移,把主要的管理和监控权下放至教学单位或直接面对问题的项目研究组,把问责职能赋予这些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细胞,使他们从传统的被管理者上升到管理者,增加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5.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为“质量工程”建设营造质量氛围。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质量意识和质量工作中的共同价值观,它对全体师生员工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能够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同一个目标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6]。如果长期沐浴在浓厚的质量环境中,人们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自觉地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并将其转化成实际行动和自觉行为,这就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神奇力量,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所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氛围,有利于“质量工程”的实施。“质量工程”立项项目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视为“实”的建设,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视为“虚”的建设[7]。两类建设缺一不可,质量文化可以引领“质量工程”的实施,而实施“质量工程”彰显着质量文化,只抓“质量工程”不抓质量文化,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就不可能发挥持续的功效。为此,高校在营造质量氛围的过程中,应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宣传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要让质量工程的抓手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心中,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标准,并形成质量制度,这种制度一旦被认同,就能内化为自觉抓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期行为。
五、结语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地方高校要继续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共同把我们的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07.
[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教领导参考[Z].2007,(11).
[3] 梁明霞.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之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0,(5):21-27.
[4] 坚定迈出提高质量新步伐――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8-11-12(1).
[5] 姚则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路径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28-31.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艾滋病;自省式健康教育;危害;预防控制;应用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于艾滋病的治疗还无特效疗法,且无疫苗可用,在感染艾滋病后会患者面临着较长的病程发展期,对于患者会造成严重的身心痛苦[1]。因此针对艾滋病开展相应的预防宣传工作便至关重要。该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艾滋病自省式健康教育对其预防控制效果探究,通过对该县疾控中心在2016年1—10月所报告病例中的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患者所展开的调查分析,来就基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自省式健康教育的预防控制作用价值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县疾控中心对2016年1—10月所报告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中的29例,均通过实验室检验确诊。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5.3±3.6)岁;潜伏期:1年内3例(10.3%);1~3年5例(17.2%);3~9年8例(27.6%);9年以上13例(44.8%)。所有患者均排除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并向患者告知研究内容均获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可接受性调查自制可接受性调查表针对29例艾滋病患者展开调查,其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确诊日期、症状表现、输血史、母婴情况、情况等,同时在调查中对患者提问“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等是否有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以及是否可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等问题。1.2.2居民认知调查于2016年11—12月,对地区565名健康男性进行艾滋病预防课程讲授,对比565名健康男性在授课前与授课后对于“认为艾滋病预防课有效”“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承诺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等认知情况的变化进行统计调查。1.2.3自身式健康教育在学校、社区、机关,针对学生、群众、干部展开艾滋病预防宣传,并实施自省式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注重关怀与预防同步并行的防控措施;②针对患有艾滋病与未患病人群展开分类宣讲,大力宣传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患者提高治疗的自信心;向健康人群宣传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使人们对此加强重视,降低艾滋病的新发感染率;③构建防控一体的网络体系,培训专业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展开健康教育工作;④制定健康教育材料,要确保所制定出的艾滋病防控教育材料简单易懂,应避免在对人群产生恐慌心理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艾滋病的危害性,使群众认识到只要加强日常防护意识,确保的安全性,艾滋病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1.3观察指标
①对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与潜伏期进行调查记录;②调查并分析患者对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③调查并统计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自省式健康教育前后的认知改变情况。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以χ2进行组间差异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传播途径
在29例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当中,均为性途径传播,其中同性传播1例(占3.4%),异性28例(96.6%)。在18例男性患者中17例(94.4%)为感染,1例为同性传播。
2.2艾滋病危害宣传可接受性
在29例艾滋病患者当中11例认为总是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如“握手、共用电话、清洁的餐具”等行为,并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19例患者认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也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96.6%(28/29)的患者可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
2.3居民认知情况
该次研究所接受艾滋病认知调查的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艾滋病预防授课教育后均认为课程有效,并全部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与授课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示会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的仅由授课前的108名,增加到了授课后的129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详见下表1。
3讨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针对艾滋病所采取的防控政策与宣传内容,并未能够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考虑而直接照搬国外经验,制定了许多反歧视的宣传内容[2]。这一情况在注重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关爱以及提高反歧视程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是弱化了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进而致使社会公众忽视了对艾滋病的防控重要性,由此也带来的一种十分反常的社会现象,即公众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是艾滋病的新发报告率却逆势而上,促进保护性的宣传教育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的规模与趋势持续加剧。因此就必须要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工作中爱情分类指导的策略,来针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关怀与反歧视措施,以期能够尽量改善其生活质量。而针对健康人群则应当向其重点宣传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引导人们杜绝危险,主动从自我做起加强对艾滋病的防控力度[4]。在该次研究中,29例艾滋病患者均为性途径传播,其中18例男性患者中17例(94.4%)为感染,这提示在顾及到艾滋病患者对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方面,在尽可能避免歧视的同时,促使社会公众了解到不安全的在感染艾滋病方面的危害性已经十分迫切[5]。同时在患者对于艾滋病危害宣传的可接受性方面11例患者认为总是宣传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如“握手、共用电话、清洁的餐具”等行为,并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19例患者认为检查出患有艾滋病不告诉配偶及家属的政策,也不利于对艾滋病的预防工作,此即表明部分过度性的反歧视宣传以及方式对于人们在艾滋病危害性的重视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错误引导,超过有96.6%(28/29)的患者表示可以接受正面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因而对于艾滋病危害性的宣传只要确保场合与方式的适当性,便应当就针对艾滋病的危害性予以正面宣传,而不应当采取回避性的宣传方式。同时565名健康男性在接受了艾滋病预防课程教育后,均认为课程有效,并全部承诺主动使用安全套,与授课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示会主动进行性病检查的人数却并未由明显增多,这也表明社会公众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够完全正视艾滋病,对此也就更应加强对艾滋病危害的宣传力度,开展更多相关的卫生教育与宣传工作。综上所述,针对艾滋病危害宣传采取自省式健康教育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性的充分认识,提升公众的安全防护意识,降低艾滋病的新发报告数,可予以推广开展。
[参考文献]
[1]徐鹏,韩琳,曾刚,等.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64-70.
[2]高倩,金辉,张珍,等.健康信念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819-2822.
[3]贺谦,王夏,段纪俊,等.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2):1626-1629.
[4]朱海霞.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模式的方法和效果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38,340.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消防系统;工程施工;常见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经济随之突飞猛进,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对消防水系统的运行可靠程度、安全性能及消防水系统抵御火灾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消防水系统设计、设备造型、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外,在项目实施时,施工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建筑消防水系统正常运行。所以,加强对建筑消防水系统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并研究其防治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防水系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消防水系统管网
(1).消防水系统管网试压。管道压力试验分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两个步骤,根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对消防管道进行试压的要求,标准为强度试验的试验压力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当升压至规定压力时,停止加压,稳压1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且系统无明显渗漏,强度试验合格。严密性试验。强度试验合格后,泄压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且系统的各类接口及连接点无渗漏为合格。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往往只对管道进行严密性试验或试验压力值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给消防水系统日后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消防水系统管材选用。在消防水系统中,镀锌钢管是常用管材,用量也最大,质量也最难控制。施工单位在实际使用中,为了节约成本,利润最大化,购买时,选用壁厚较薄的管材,这也是管道试压时只对管道进行严密性试验的主要原因,如果试验压力为标准值,有可能将管道压崩。
(3).消防水系统的水源。水源有消防水箱,消防地下水池,消防水泵房。水源的设置为了确保证系统的工作压力,以备发生火情时能够第一时间,处置火情,降低损失。建设单位为了节省投资,取消消防地下水池、消防加压水泵、屋顶消防水箱,在一些根本无法保证常高压的消防水系统中,设计、施工时按常高压消防给水进行设计、施工,从而减少相关消防联动装置的投资,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2、消火栓系统
(1).室内消火栓安装。室内消火栓安装有明装和暗装两种方式,暗装方式选用较多。一是消防箱暗装在砖墙内时,按照土建的施工规范,在消火栓箱洞口上部应设置过梁,实际施工中都没有设置,从而使箱体受荷载作用下箱体变形,导致箱门开启不灵。二是施工中随意改变消火栓箱体预留孔位置,而且用气焊割孔,导致安装后,栓口出水方向不能与墙面成90°角;或者与周围距离过小,造成消防水带接口不能安装至消火栓栓口上或使水带形成弯折影响出水量。三是消火栓栓口安装在门轴侧,影响灭火人员快速使用。四是对于建筑面积大、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物虽只满足了最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而忽视了次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为增强此类建筑物消防给水的供水可靠性,应在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的同时,还应考虑次不利点消火栓水压要求。
(2). 消火栓箱及其附件出现问题。一是在二次装修过程中消火栓箱被装饰物遮掩,箱门四周的装修材料颜色未与箱门的颜色有明显区别,在装修好的消火栓饰面板上未设置消火栓警示标志,二是消防水带与接口随意扎接,接口处未安装卡簧,导致试水时接口和水带脱落。
(3).室外消火栓和水泵接合器。是消防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不同的设施,而施工人员往往粗心大意将地下式水泵接合器和地下式室外消火栓混淆,概念不清,造成两种功能作用不同的设施相反安装或重复安装。水泵接合器未严格按照标准图集安装在冰冻土层以下,造成设备在寒冷季节冻坏漏水;室外消火栓安装栓体上未按照施工图集安装泄水阀。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61-2005)中明确规定管道支架的设置方法:除了设置常用支架外,当管道的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50mm时,每段配水干管或配水管设置防晃支架不应少于1个,且防晃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15米;当管道改变方向时,应增设防晃支架。但在实际施工中,为了施工方便,节约成本,大部分管道只安装普通支架,没有安装防晃支架。
(2).水力警铃未设置在公共通道或值班室的外墙上。当使用场所发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启动后,所发出的报警声响不能被消防管理人员或者场所人员及时察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而且火灾扑灭后不易于维修检查。
(3).屋顶消防水箱的安装不符合要求。施工时经常忽视在消防水箱上做上消防识别标志,将消防用水与生活用水共用一个水箱,无法满足消防水箱应蓄存10min的消防用水量的规范要求。
(4).喷淋管网冲洗。管网冲洗是在试压合格后分段进行的,而施工单位往往在管网试压结束后,就不再冲洗,给管网在以后运行过程中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二、消防水系统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消防设计、施工规范是消防审核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督单位都必须遵循的准则,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改变和违反。现行执行的设计、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是一代又一代消防人在工程管理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些经验和措施有的是通过血的教训总结出来,让人心痛,如不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必将重蹈覆辙,悔之晚矣。
2、加强消防水系统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
加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首先要落实有关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明确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职责、建筑施工安装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等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彻底扭转建筑消防工程施工管理不严的现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实行严管重罚,定期检查,对不按图施工、擅自改变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停止施工并处以高额罚款,维护消防法律的严肃性。对已经消防监督部门验收通过的建筑工程,要做好日常的消防监督检查,发现消防设施、器材损坏的要督促单位抓紧整改,确实使建筑消防设施在关键的时候能发挥作用。
3、强化社会审核力量
逐步推行消防部门审核与专家审核相结合的社会中介机构审核的方式,竣工验收时可以利用该中介机构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检验设备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检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促使建筑物内各项消防系统真正发挥起作用,提高建筑物抗御火灾能力。同时可以分化消防部门既进行审核又进行验收的不受监管的责任问题。
4、加强相关人员有关消防安全方面的培训
首先应加强建筑工地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健全和责任的落实,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加大安全防护的投入,让施工从业人员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重视。其次行动上应规范施工作业,严格按照各项安全操作规程作业,禁止随意动火、动电。加大对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建设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等人员的消防培训,使他们成为技术纯熟、消防素质高,提高建筑物安全可靠性的行家里手。
5、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
建筑消防设施的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必须定期检测、维护保养,确保其灵敏有效;应配备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维护和检修,加强系统管理,责任到人,系统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消防专门培训,掌握操作方法;健全故障处理制度,日常维护制度等各项制度,并注重抓落实。
三、结语
由于火灾事故频发,因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了许多悲剧。消防工程设计、审批、施工、验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及长效制约机制和消防技术法规的不断完善,广大群众消防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消防水系统新型管道材料、生产工艺和消防设施的不断改进,施工人员时刻强化质量意识,严格工程施工管理,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就能增强建筑物抗御火灾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GB50261-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S].
[2]邵黎星.浅析消防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6).
[3]容康松.建筑消防设施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建材,2007(1).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高校;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2-02
职业技能鉴定与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高校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学校要为学校提供能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专门人才,那高校是如何来确定哪些学生比较适合这些岗位呢?在此,职业技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技能鉴定能够比高等教育拥有更好的职业导向性、职业技能的针对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以及职业价值的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以学生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身心素质的甄别、测度作为关联点,与企业要求以及企业的生产活动相互促进。
一、职业技能鉴定与高校学生素质以及教育的关系
1.职业技能鉴定多为社会与教育的中介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与社会紧密相连,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保证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鉴定本身也含有市场的需求信息,在劳动力市场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担着桥梁作用以及交流、反馈的职能。技能鉴定作为一种考试型的活动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通之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虽在性质上二者之间是有独立之处,但是在其最终目的上又是相通的,即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层意义上,二者之间是和谐相通的。
2.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自身间的关系。职业技能鉴定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现在社会中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两个重要环节。职业技能鉴定主要是一种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作为这样一种评估形式对自身所开发的这样一种资本(人力资本)进行价值评价,对其所需、所培养的人才进行价值评估则是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检验环节。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各类职业所需的人才作为自身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出发点,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开发环节。这两个环节作为当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的两个重要环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二、职业技能鉴定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施
1.引领学生找到职业目标,职业技能鉴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领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职业目标,并且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以及前进的航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未来岗位上晋升的可能性。一般来讲,在企业管理组织内部,管理层的升迁是很难得的,对于普通员工来讲更是难上加难,此时职业技能鉴定为普通职工或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通道。职业技能鉴定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以社会所规定的岗位作为主要内容,这种标准针对性较强同时又有很强的灵活性。职业技能鉴定作为一种考试型的活动来说,对于终身教育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人们走向岗位或者是从新走向岗位之后,能够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一种手段或者方式,为自身谋得一定的职位或者技能,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的机会。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职业技能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进行教学办学,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教育方面要注重实践,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一方面,职业技能鉴定有一定的制约功能,职业技能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以及质量设置一个外在的标准,通过考查以及评估学生所具备的技能要求来为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质量的提高提供动力,从而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学生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资格是一个巨大的载体,它包括有关职业的多种信息,这种职业资格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操作的需求,同时职业资格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某些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前途。在这方面,高校学生可以按照这些要求不断调整自身,找准自身的优势所在,定好目标,并且将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满足社会的需求。
3.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素质。在当前,职业技能鉴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往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职业教育加深理解和认识。职业技能鉴定将会改变过去用文凭以及学历去判断一个人的价值观的状况。因为职业技能鉴定首先注重的便是实践能力,而不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同时也是社会岗位所急需的。也就是说,高校中的教育教学要不断转变观念,提升学生自身的真正价值所在,高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本领,以改变在社会中对自身的偏见,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技能鉴定并非是仅仅对学生进行地一种考试型活动,考试虽是一种管理基础但是考试本身却不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根本目的,职业技能鉴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动态的管理体系。高等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时候,在其教学行径、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效果方面,都脱离不了职业技能鉴定所提供的评价以及依据。因此,职业技能鉴定要关注学生的未来职业去向、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职业的通道情况。不断进行改善,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而言,在实践中职业技能鉴定能够提供一定的服务与支持,这两者推动了学生以及企业的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林.职业技能鉴定作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J].管理观察,2010,(22).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5
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优质护理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1]。由于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拖班,在优质护理过程中,虽然护理人员反复为病人讲解,但是由于我科90%以上患者是农民,缺乏保健意识,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病痛,对宣教漠不关心,接受能力差,记忆力差,边听边忘,护士反复多次讲解,仍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互动,常常事半功倍,使健康教育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科为了给患者提供连续性优质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需求及消化内科常见病的病种,设计了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册,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35~84岁,平均年龄60.5±7.3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用药种类和心理状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口头宣教;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士在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后,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处方册内容包括检查楼层索引、科室简介、科室专家介绍、专家专科门诊时间表、消化专科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药物治疗、休息与活动的意义、危险因素的预防、自我监测、情绪的调整以及疾病相关治疗、护理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等。
责任护士制定出健康教育处方,交患者一份,病房悬挂一份,进行口头宣教,并监督执行。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调整或心理状态的改变等情况时,责任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更换或增加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责任护士以患者为中心,主动沟通,态度和蔼,随时评估患者,了解病人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了解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执行情况[2]。
1.3 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理解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采用问卷法,健康教育问卷包括16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种答案:理解、部分理解、未理解。满意度问卷表有12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种答案: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在患者出院前对两组进行评价。
2.结果
由表1、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个性化健康教育册知识理解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患者入院、出院、住院的各个环节,由于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拖班,在优质护理过程中,虽然护理人员反复为病人讲解,但是由于我科90%以上患者是农民,缺乏保健意识,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病痛,对宣教漠不关心,接受能力差,记忆力差,边听边忘,护士反复多次讲解,仍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互动,常常事半功倍,使健康教育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给病人健康宣教时存在着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3]。
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册全面提高了优质护理水平,避免了临床护理与临床医疗相脱节;避免了责任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健康教育时无话可说,效率低;避免了口头宣教时,因患者听不明白或理解错误造成误会和纠纷:避免了口头宣教单一、枯燥,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或记牢。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册知识全面、方便实用,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形式活泼,便于记忆。责任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患者不理解时,可以反复讲解,随时复习,使健康教育能规范、有效的实施,使优质护理工作做的更细致、更全面,真正做到全程、无缝隙护理。同时,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了自我护理和监测的能力,增强了对疾病恢复的信心,提高了依从性,更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促进了患者康复;该手册不仅能促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而且提升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和形象,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爱琴,钮冬.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对慢性宫颈炎患者医学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222-223.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范文6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