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 传播效果 看看新闻网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信网积极布局,其业务拓展不仅表现在传输通路上,而且在传输内容上也欲与电视媒体一决高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现在电信网和互联网都共享了广电网的一部分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手机上网,但是广电网的业务拓展不多,单一的服务以及服务缺乏互动对广电参与三网竞争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应对策略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传统电视媒体做出的最有力的应对之策——网络电视台的上线,被业界寄予厚望。首先,历史地看,任何一种新媒体的使用,传统媒体都不会坐以待毙,当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会继续演进和适应①,依靠自身的既有优势,吸收新媒体的长处,网络电视台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为了适应和继续演进而采取的必要途径。其次,因为新媒体的兴起重塑了社会的媒介生态,不同类型的媒体激发了民众对媒介的不同使用热情,其中网络新闻具有传统媒体新闻的很多优势,至少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新闻。它既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带来的不足,“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不仅影响了传统媒体,而且还使受众有了更多更全面的选择,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
一、看看新闻网(kankannews.com)概况
看看新闻网是国内最专业的视频新闻网站之一,它是上海广播电视台(SMG)于2010年创办的视频新闻网站和新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作为专注于视频新闻的网站,看看新闻网不同于原有行业构架中的其他成员,如优酷、土豆等UGC网站瓜分大部分视频分享和短视频业务,广电系视频网站则致力于打造网络电视台。在这种情况下主打“新闻视频”,这是SMG在新媒体领域的重要布局。凭借专业、主流、权威和可信赖的视频新闻,目前看看新闻网的日均浏览量(PV)达到10万人次,日均独立访客(UV)也可达6000人次。据权威互联网监测机构ALEXA数据显示,看看新闻网在中国的互联网站点排名中已经超越同为广电系的湖南金鹰网,列全国省级广电网站第三位,第一、第二位分别是东方宽频和江苏网络电视台。看看新闻网日均PV浏览量和IP访问量之比达到16:1,超过了同类网站凤凰视频的15:1,在同类网站中具有较强的用户黏性。本研究将针对已经在登录看看新闻网的用户,对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而使我们对视频新闻平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发现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第一,网络媒体的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取代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使用如何冲击传统媒体,如何重构了我们的媒介生态,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持续的热点。美国学者约翰·迪弥克提出的满足—效用生态位理论来解释媒体之间可能的竞争或者互补关系。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第一个是时间替代,即在时间总量有限的前提下,人们在增加一个媒体的使用时间,对应的就会减少使用其他媒体的时间,也有学者称此为“媒体取论”。媒体取论是从媒体的功能性角度,去分析一个新媒体的出现对原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媒体所带来的影响。简而言之,媒体取论指出,新的媒体出现以后,会对原有媒体产生排挤效应,会逐渐以至完全取代原有媒体。在操作层面上,这一理论多以媒体使用时间的变化来验证。举例来说,近年来对互联网的使用研究发现,上网时间越久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少。第二个是功能性替代,满足相同需求的媒体之间会被替代,而满足不同需求的媒体之间则会互补。
根据自己提出的这个理论,迪弥克和其学生对“获取新闻信息”这个需求考察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互联网对电视新闻有替代影响。类似的发现和解读在海内外的传播研究文献中都有体现,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李少男和梁永炽分析2002年香港的调查发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取生在每一个对等的功能范畴内。张国良教授在对上海媒介生态的考察中发现,人们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因为网络的普及使用而减少了。学者郭良在“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第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传统媒体互动
首先,由于学者经常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时间是固定、有限的,又由于互联网各方面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完善,比传统媒体更能满足受众宽泛的需求。所以国内外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是取代作用,更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会消失。但是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09年在上海展开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上海受众》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潘忠党教授认为,从使用量来看,网络使用并非替代了传统媒体的使用,而是与更多地使用传统媒体相关联。具体到接触新闻的频率,网民与非网民在收看电视新闻的频率方面没有差异。
基于上述文献分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研究问题一: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关系。
其次,在现有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引导社会舆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在网络传媒时代到来之前,做得十分出色。而在WEB2.0时代到来之后,由于互联网具有突发、群发及爆发性,舆论焦点甚至可以在顷刻之间转移和颠覆,这就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风险。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建立的初衷是扩大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将其他网络文字图片新闻的受众吸引到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来,因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诞生,拉开了其向网络文字、图片新闻挑战的序幕。根据艾瑞咨询推出的在线视频市场监测系统iVideo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7月中国在线视频影视剧覆盖人数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反映了网络视频正在逐渐介入网民日常生活。随着更多主流影视和新闻节目由线下转至线上,网络视频媒体价值将更加突显。艾瑞据此分析认为,主流专业类内容(新闻、影音等)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用户的第一需求。但是艾瑞在北美市场发现:67%的美国网民习惯在网上观看各种视频。其中在Youtube和Facebook等网站上的个人视频最受欢迎,点击率占被调研人群的36%。除此之外,影视节目精选与新闻是大多数用户选择观看的主要内容。据此,本文通过分析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来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二:由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会受到网民的欢迎
再次,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的心理抗拒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与心理抗拒的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和威胁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心理抗拒与态度的关系:如果宣传说服不当,要求人们不准评论或不能自由表达自己观点,人们将认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被剥夺了,非但不会转变态度,反而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在严格的审查及监控体系下,远不同于受众以往自由选择网络新闻的习惯,必然产生跟对传统媒体一样的抗拒心理,导致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根据学者潘忠党在《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一文中的观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与党对媒体控制的直接程度相交叉,比较之下,党对网络媒体的体制性直接控制最弱。因此,网民对传统媒体推出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是否像其他网络视频新闻那样乐于接受,是否喜欢在其上发帖或者评论等,都将对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在看网络视频新闻的过程中,您多经常进行回帖”、“您经常喜欢匿名参与新闻快速评论”等问题,试图回答下面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三:受众的心理抗拒是否会影响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
提出上述三个研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研究被传统电视传媒视为面向新媒体挑战的重要战略步骤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归根结底,竞争力来源于网民是否认同
三、数据的收集与样本基本特征
本调查以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为主要研究平台,调查对象包括已经在使用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所有受众。由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可以匿名登录,从而使得这一调查对象的总体未知,同样也无法获得某时某地调查对象的抽样框,所以采取网络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通过设计在线调查问卷,于2010年10月在网站登出,11月15日结束。在此期间通过笔者的朋友在看看新闻网网站空间、内网论坛上进行宣传,同时还通过QQ群、MSN群等通讯软件宣传,吸引使用过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网民去参与问卷调查,以保证广泛的调查面与较高的随机性,然后下载整理后台原始数据。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与认知度、评价之间的关系,因此这样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是完全合理的。
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基本符合统计学上要求的样本容量。
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使用行为,主要用“使用时间”、“使用频率”和“受众体验”来度量;对认知的测量,主要包括对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互动性的认知和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认知两方面;在评价方面,主要用与“传统电视媒体新闻”和“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相比较的方法。
样本基本特征概述:本研究的人口变量包括性别(男性:女性为63.7:36.3),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占样本总量的96.9%),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样本总量的96%,其中以本科为最多)。
四、研究发现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网的受众其网龄都在3年以上,95%的网龄在5年以上。90.2%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由于其教育程度和上网的时间,笔者认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应该具有相当的自我判断能力和新闻鉴别力。
转贴于
1.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分流了部分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的观众
根据表1,51.7%的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认为,由于使用该平台,他们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减少了,这个结果在张国良教授2000年对上海市民的调查和2007年社科院郭良展开的调查中得到验证。这虽然与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上线的初衷——开拓新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产生叠加的传播效果——相违背,但是传统媒体的网络视频新闻必须进一步改进以获取网民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并引导网络舆论。因而,网络视频新闻利用自身优势同传统电视新闻实行错位竞争,像人民网与《人民日报》的关系一样,则可能会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2.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的形式
尽管有75.1%的调查对象回答网络视频新闻比传统电视新闻更好,但是通过“网络视频新闻是否符合您获取新闻习惯”问题的回答,116人选择是,只占样本总数的36.6%,而201人选择不是,占63.4%(见表2)。这说明大部分受众并不认可网络视频新闻这种形式。至少目前一段时间内,网络视频新闻还不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目前无法成为主流的网络新闻主体。笔者在分析这种现象后认为,网络视频新闻之所以在目前不能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主要是受众的应用体验不够好。一是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网络带宽不高,观看网络视频的速度并不理想,经常需要缓冲或重新载入使得受众观赏感支离破碎。二是因为观看网络视频比较占用计算机资源,经常有IE浏览器假死等现象出现,而且会造成计算机CPU高占用率的超负荷现象,导致用户其他的应用速度变慢,甚至会影响局域网内其他人的带宽。三是目前流媒体压缩技术无法达到帧精度定位。为了压缩码流,流媒体采用的编码技术为优化算法,丢弃了大部分帧画面,只保留关键帧,通过编码运算来补充丢失的帧,以达到降低传输带宽的效果。这样就有个问题,当用户看到某个感兴趣的视频镜头时,即使马上暂停,也几乎不可能精确定位到想要的画面上,往往需要向前拖动一段时间才可以观看到想要的画面。而如此反复的操作十分令人厌倦。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受众对文字和图片新闻倒是更加青睐,两者相比较的结果是69.7%的受众选择看文字图片新闻多,看网络视频新闻少。但随着技术和带宽的改进,受众的收视体验会越来越好,此种情形则可望改观。
3.受众的隐性心理抗拒成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传播效果的障碍
网络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不仅给普通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表达意见和信息相对更加自由和方便,而监管则相对宽松。因此通常无论是门户或新闻网站都比较注意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尤其是网络论坛和博客更加视“互动”为其生存根本。鉴于网络视频新闻与传统媒体具有相同的背景,以及相同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二者在互动性以及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上的区别。我们认为这说明新闻的选择自由和评论自由是非常宝贵的受众体验,这也将会是传统媒体受众转向于网络受众的最强大原动力。但是,这自然让受众联想到它的监管方式应该与传统媒体相同,尽管我们看到看看新闻网上面均设置自由登录、匿名和快速评论通道等,但仍然让网民为了规避风险而在表达真实心声方面有顾虑。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的心理抗拒理论认为明确剥夺自由或者给予限制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在此,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受众则会产生隐性心理抗拒,即表面上新闻平台并没有限制网民的自由,但实际上仍然导致了网民心理抗拒的产生,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本项调查我们从“网络新闻回帖频率”、“参与匿名新闻评论”两个方面作为网络互动程度的考察,分为4个层级,1表示从不,4表示经常,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表3,网络视频新闻互动性的确与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有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受众的回帖频率与其关系更加密切成中度正相关,匿名参与新闻评论与其相关关系较弱。
五、结论与探讨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
第一,到目前为止,网络视频新闻平台没有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互补关系,其受众叠加效果较差,相反,它减少了受众看电视新闻的时间。
第二,从目前受众使用情况来看,网络视频新闻并不是网民的首选,网络文字和图片新闻更符合网民的新闻消费习惯。后者以其优势已经成为网民上网活动的一部分,而网络视频的使用比例近年来增加明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带宽的改善,但是影视剧及个人视频是网络视频的主要内容。
第三,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一大优势即为互动性。受众观看网络视频新闻平台,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时移功能,还可以参与评价、评论、讨论等多种社区性质互动,而且可以上传自己拍的视频。但本次调查发现,真正参与互动的受众比例并不高,这可能是因为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新闻内容基本上来自于传统媒体,因此无法适应网络视频的互动收视特性,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上传视频的程序相对复杂,也可能是导致该功能使用较少的原因。本次调查还发现,视频新闻越是符合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对看看新闻网的满意度就越高(其相关系数达到.714**)。据此,我们认为,培养受众的网络视频新闻消费习惯,是该平台发展关键所在。
随着城市网络电视台的上线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要试水网络视频新闻,视频新闻平台不仅要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相关部门对其管理也需要改进思路,以适合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需求。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出身表明其正面宣传、舆论导向要求更高,因此相应的制约因素显然更多,这就极其容易让其受众产生心理抗拒,而使传播效果打折扣,因此,提高传播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
注释: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魏然:《新媒体与网络设施研究》,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宋岱丽:《网络新闻带给社会的影响》,《中国商界》2009年第4期
张志安:《上海市民使用网络媒体的特征、动机与评价》,《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2
网络是由大量个体通过相互作用或者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这样的网络,比如由计算机、人或者森林构成的网络,其中的个体状态随着邻接点的影响而发生动态改变。网络以及其中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式化地通过图表示。假设G(V,E)是一个图,顶点集1{...}nV=vv表示网络中的个体,边的集合E表示能够导致传播的个体间的连接。每个顶点iv∈v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状态()iσv,取值为“感染”(infected)或者“易感“(open)。对图中每个顶点定义一个由邻接点构成的集合(){|(,)}ijijρv=v∈Vvv∈E。节点iv的状态变化由邻接点的状态以及iv当前的状态决定,用传递函数f描述[1]。同时,采用局部更新函数g描述节点iv感染后受其自身影响所产生的状态变化[1]。一般来说,根据节点感染后能否重新恢复成易感状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1)不可恢复和(2)可恢复。以人类的某些传染疾病例,有些疾病凭借着人自身的免疫力,经过一段时间可自愈,这就是可恢复情形。但也有部分疾病无法自愈,这就是不可恢复情形。对于不可恢复情形,具体来讲,节点iv由易感状态变为感染状态的条件是至少需要它的邻接点中有k个是感染的,对应的函数f定义如下:而在不可恢复情形中,由于感染的节点可以恢复,即经过一段时间(比如r),感染节点的状态变为易感,所以需要记录节点感染时间长度,用infectedk表示一个节点已经被感染了k个时刻,那么初始感染的状态即为infected1,对应的函数定义如下:以上所描述的是未采取干预策略的网络传播模型。为了描述干预策略对传播模型的影响,对节点增加“保护”状态(protected)。被保护的节点将一直保持保护状态,因此不会被感染和用于传播。干预策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部分易感节点进行保护,隔离其它未保护的易感节点和感染节点,实现对网络传播的控制。如果干预策略能将感染节点的数量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则称其是有效的。干预策略通常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例如被保护节点数量,实施节点保护的时机等。本文研究不同的网络传播类型,根据给定的目标和资源判断并找出有效的保护策略。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干预策略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静态保护问题和(2)动态保护问题。在静态保护问题中,对于易感节点的选择和保护在初始时刻一次性完成,即对于给定结构的传播模型要求在t=0时刻从易感节点中随机选取固定数目(比如m个)的节点进行保护,使得最终感染节点的数量不超过预定的数目。另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受运输或保护资源数量等限制,无法一次性保护大量的节点,而只能通过每次保护部分节点,采取分批次方式实施保护,这就是动态保护问题,比如消防员问题。动态保护问题要求在t=0时刻,从易感节点中随机选取数量不多于固定值d的节点进行保护,在随后的各个时刻,即t=1,2,…,当节点的状态完成更新后,不断重复选择和保护节点的过程,直到网络中没有新的节点被感染,使得在整个过程中感染的节点数量控制在给定数目内。与网络传播模型相对应,根据节点感染后能否恢复为易感染状态,即g函数类型的不同,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问题又都可以分为不可恢复和可恢复两种情形。其中,可恢复情形由于g不再是单调函数,因此取决于节点被感染的速率和感染节点恢复的速率,感染节点的数量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如果节点被感染节点的速率大于恢复速率,则感染节点的数量增加;否则,感染节点数量减少。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干预策略问题更为复杂。综上所述,可以将网络传播中的干预策略问题分为四类:(1)不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staticunrecoverableproblem)、(2)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staticrecoverableproblem)、(3)不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dynamicunrecoverableproblem)以及(4)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dynamicrecoverableproblem)。由于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最为复杂,接下来我们以图1为例对其做相关说明。假设传递函数f中k为1,即当前易感染节点只要存在一个感染状态的邻接点,下一时刻它必被感染。另外设g函数中r为1,即经过一个时间感染节点恢复到易感状态。初始网络中只有节点0和2被感染(黑色实心圆),d为1,即每次只能保护1个易感节点。干预策略的目标是将感染节点的数量控制在2以内。可以找到这样一种可行的干预策略:在t=0时刻,保护节点5(灰色实心圆)。t=1时刻,节点1和3根据f函数被感染,而节点2和4根据g函数恢复为易感状态,这时感染节点的数量还是2;在t=2时刻,继续保护节点4;在t=3时刻,节点0和2被感染,节点1和3恢复为感染状态。此后网络中没有新的节点被感染,可以停止保护;在整个过程中,感染节点的数量始终不超过2,因此这是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
2.基于模型检测的干预策略问题分析
模型检测作为一种成熟的自动验证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计算机硬件、通信协议和航空电子等领域。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空间的穷举搜索,来判断采用时序逻辑所描述的待验证的行为属性是否成立,并且当属性不成立时,提供反例说明。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传播中的干预策略问题,由于其本质上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干预组合来判断其是否有效,这与模型检测的思想相吻合。因此可以考虑采用模型检测方法来解决干预策略问题。基本思路是:采用状态迁移系统来描述由于传播造成的网络节点的状态变化,同时将干预策略的控制目标用时序逻辑描述,然后采用模型检测方法判断并找出有效的干预策略。由于模型检测已经在实际中获得广泛应用,因此我们期望可以借助成功的模型检测技术来解决网络传播干预策略问题。
2.1模型检测工具实际中开发了很多模型检测器,NuSMV和SPIN就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它们代表了模型检测的两种不同理念,即符号化计算和显式的状态搜索。
2.1.1NuSMVNuSMV是一个针对有限状态系统的符号化验证工具,其基本思想是用二叉决策图(BDD)表示布尔公式,进而用布尔逻辑公式表示迁移关系和状态集合,能够降低模型检测所使用的存储空间,解决状态空间爆炸问题。NuSMV能够验证多种时序逻辑公式表达的性质,如CTL和LTL等,在电路设计和安全协议的验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1.2SPINSPIN采用自动机表示模型,主要针对由LTL时序公式表达的属性。它采用了on-the-fly技术,不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状态空间,而是根据属性动态展开搜索路径的状态。SPIN采用了多重优化技术,比如偏序规约以及状态压缩等。这些优化使SP其具有极高的检测效率和较低的内存需求。它以进程作为建模的基本单位,模型中的多个进程之间可以交错并发,更加适合对并发系统的验证。
2.2干预策略问题分析采用图对网络传播进行建模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图中的节点对应于网络中的实体。图中的边对应网络中的连接关系。图中每个节点添加一个状态,即感染状态(infected),或者易感状态(open)或者保护状态(protected)。这样通过图就可以表示出对应网络的整体状态。根据传递函数f和局部更新函数g,不同时刻图中节点对应的状态会发生变化。虽然图的拓扑结构未改变,但由于节点状态的变化,图的整体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避免和节点的状态混淆,在本文我们用“形态”表示图的整体状态。图随着时间的形态变化构成了网络传播的形态迁移系统。第1节中所提出的四类问题可以通过分析网络传播所对应的形态迁移系统,将干预策略目标采用对应的网络形态来刻画,通过检测所期望的形态是否可以到达来判断是否存在有效干预策略。为了验证是否存在从某个初始形态出发能够到达期望的形态,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初始形态。为了利用模型检测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将干预策略作用下的网络传播的形态迁移系统转化为模型检测所需要的状态迁移系统。其基本方法是将传播模型的初始形态定义为模型检测中状态迁移系统的状态,并且进一步将传播模型形态间的迁移通过状态迁移表示出来;这样就可以模拟从所有初始形态开始的形态迁移变化;然后采用时序逻辑表示出目标,从而可利用模型检测进行分析验证。
2.2.1网络干预问题的形态迁移模型网络干预问题的模型可以用Kripke结构表示。定义1:设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是一个原子命题集合。AP上的Kripke结构是一个四元组0M=(S,S,T,L),其中:与静态问题不同,动态保护问题中由于对节点的选取和保护与传播过程交替进行,所以相应的Kripke结构更复杂。状态集合0S对应于初始网络形态,即初始感染节点的集合,所以。整个建模过程集中于迁移关系上,它不是单纯与传递函数f和局部更新函数g有关,而是分为选取保护节点和网络传播两个过程,即将选取保护节点作为迁移关系的一部分来定义。选取保护节点,即选择不多于固定数量(比如d个)的节点进行保护
2.2.2干预策略问题的LTL描述建立了上述模型之后,需要给出干预策略问题所对应的行为属性描述。我们用LTL属性表示相应的四类干预策略问题。LTL是一种线性时态逻辑,用于描述与模型中所有可能的路径集合所对应的行为属性。LTL公式由表示时序的连接词组成,例如F,U,G等。其中F连接词表示“未来某个状态”,G连接词表示“所有未来状态”。另外LTL还会出现一些组合连接词,例如GF组合表示”在每一个路径上,某个状态能够无限多次出现“,而FG则表示”一个特定过程最终会被永久保持“。接下来探讨如何使用时序公式表示本文的四类问题。我们首先介绍文献对于静态保护问题的分析,然后介绍我们所提出的对于动态保护问题的分析。为了便于描述,我们用total表示当前感染节点的总数量,maxaffectedNum表示最大允许感染的节点数量。在不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中,由于节点被感染后不能恢复,所以total是单调非递减的。为了能够找到一个使感染节点数量控制在maxaffectedNum之内的干预策略,使用LTL公式φ:F(total>maxaffectedNum);如果系统满足φ,则对于系统中的所有路径,最终都将达到一个使得total>maxaffectedNum成立的状态,即对于给定的初始条件,不存在有效的干预策略。反之,则意味着存在某条满足初始条件的路径,并且total≤maxaffectedNum在该路径上一直满足,即路径上的所有状态都满足total≤maxaffectedNum;在这种情况下,模型检测器将返回相应的初始状态)(),...,(ins=〈σvσv〉,从中可得到对应的干预策略。另一方面,在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中,由于节点被感染后又会恢复到易感状态,所以total可能不是单调非递增的。为了达到将感染节点数量控制在maxaffectedNum之内的目的,策略制定者需要设法使感染节点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平稳态”,即经过一段时间后,感染节点的数量总是能够控制在maxaffectedNum之内。为此,可采用LTL公式φ'''':GF(total>maxaffectedNum)来描述。如果系统满足φ'''',也就是说从所有初始路径出发,total>maxaffectedNum将反复出现。反之,则表示存在某条路径满足FG(total≤maxaffectedNum),即存在某条路径,从某个时刻开始满足“平稳态”且一直满足total≤maxaffectedNum;相应地,从反例的初始状态可以推出对应的有效干预策略。动态保护问题属性描述更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模型中需要添加是否继续保护易感节点的判断。当传播过程中感染节点的数量不再增加时,也就是说不会有新的节点被感染,此时停止保护节点,感染节点数量达到最大值,只需判断total是否大于maxaffectedNum即可。为此,我们定义一个变量newNodeInfected作为停止保护的标识,初始为TRUE,当它变为FALSE时,停止保护节点。因此,问题的时序属性描述为ψ:G((newNodeInfected=FALSE)(total>maxaffectedNum))。若上述公式ψ成立,则从系统的所有路径出发,到达停止保护状态时,total>maxaffectedNum成立,亦即不存在有效的干预策略。反之,如果公式ψ不成立,则表示存在某条路径,到达停止时刻时,total≤maxaffectedNum并将一直持续下去,即对于某条路径,从停止保护时刻开始,之后所有的状态均满足total≤maxaffectedNum,从反例的状态数组能够分析出每次采取的干预策略。
对于可恢复的动态问题,由于感染的节点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恢复到易感状态,即相应的局部更新函数g不是单调函数,所以total也不一定是单调非递减的,其值可能会时高时低,这取决于感染和恢复的速率。所以停止保护时,感染节点数量不一定对应于最大值,因此按照上述ψ中以此时的total来衡量是否大于maxaffectedNum是不恰当的,这时需要衡量模型未来时刻属性的时序连接词。与静态恢复的情况类似,我们也希望达到相应的“平稳态”,因此可以采用时序逻辑公式ψ'''':G((newNodeInfected=FALSE)GF(total>maxaffectedNum))。如果上述公式ψ''''成立,即表示在停止保护后total>maxaffectedNum不断反复出现。反之,则表示存在某条路径,停止保护后的某个时刻开始,之后能够达到“平稳态”,即total≤maxaffectedNum一直持续下去,从反例中可以逐步推出对应的干预策略,即找出变为保护状态的节点。
3.问题分析建模
在这一节我们分别针对上述四类问题,给出采用NuSMV和SPIN寻找有效的干预策略的分析模型。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传播模型中f函数的参数k设为1,可恢复情况下的g函数中r参数设为2。为了便于描述,下文用protectedNum表示需要保护的节点数量,maxaffectedNum表示系统允许的最大感染节点的数量,N表示节点的总数量,变量total表示任意时间被感染节点的总数量,数组s[N]表示网络中所有个体的状态。
3.1不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NuSMV:使用NuSMV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将节点的状态通过映射反映到采用NuSMV语言所描述的验证模型中。这可以通过采用枚举方式进行定义,比如将节点状态映射到整数上,感染状态对应于整数1,保护状态对应于-1,易感状态对应于0。NuSMV程序主要分为两部分:初始化部分和迁移变化部分。初始化部分主要完成系统的初始环境赋值。迁移变化过程则是表示所有变量的状态迁移及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的初始化部分主要完成对感染节点的初始表示和保护节点的选择。根据映射,将节点的初始状态赋对应的值即可。然后重点是对传播过程中节点的迁移变化进行描述。节点的状态变化由f函数以及对应的邻接点决定。对应的验证模型则需要用状态变量的变化,即用next语句表示出节点状态的变化过程。根据我们的模型,对应于每个状态为0的节点v,如果存在状态为1的邻接点,则它的状态由0变为1,其它情况下它的状态保持不变。SPIN:使用SPIN解决此类问题的重点是选取保护节点。选取节点进行保护可以利用一个do循环实现,每次选取一个节点进行保护;当被保护的节点数目达到protectedNum时即终止循环。这可以采用SPIN中条件结构的不确定性(non-deterministic)来实现。我们可以采用非负整数,比如2表示保护状态。对应的程序如下所示,其中SelectNum表示当前选择的保护节点数量。
3.2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NuSMV:此类问题的NuSMV模型的建模思路与上述不可恢复问题的NuSMV模型相同。但根据局部更新函数g,感染状态可细分为infected1,infected2,..,infectedr-1,并且在状态infectedr-1后恢复为open状态。在本文的实验中,我们将r取3,并在模型中分别采用1和2表示infected1和infected2。这样感染后的节点的下一状态会有1-2,2->0的变迁,分别表示SPIN:此类问题建模思路类似不可恢复情形的SPIN建模,所以不再介绍。
3.3不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NuSMV:动态问题属于动态规划问题,因此验证模型较两类静态保护问题复杂,并且由于NuSMV语言的特性给建立模型带来了困扰。对于动态保护问题,采用NuSMV建立模型有如下难点:(i)如何表示可供选择的易感节点的集合(ii)判断何时停止选取节点进行保护(iii)如何表示选取保护节点与网络传播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由于不断有节点被感染和被选择保护,所以易感节点的集合是动态变化的。如何表示易感节点的集合是NuSMV程序的第一个难点。为此,我们采用如下的策略:如果节点状态为易感状态,则返回节点标号,否则返回空集。由于NuSMV语言本身没有设置空集概念,所以另外设值(比如-1)代替。接着使用内置union函数,将易感节点标号连接成一个集合。这样就得到了供选择的易感节点的集合,并且它是动态变化的。对于静态问题,由于保护节点只是在初始时刻实施,故仅在初始化部分即可完成相应的干预策略表示。动态问题的选取节点过程则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只能在迁移变化过程中表示。另一方面,由于NuSMV没有随机集合的类型,故一次选择保护节点过程中同时选择多个节点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分多步进行,即每步选择一个节点进行保护,用Turnprotected表示这样的步数。为了表示每步选取的易感节点的编号,模型定义了selector变量。selector可以是供选择的易感节点标号集合中的一个随机数。如果网络中没有新的节点被感染,这时再投入保护资源显然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避免保护资源的浪费,需要对停止保护的时刻进行判定。为此模型中设置一个结束保护的标识变量newNodeInfected。它初始为TRUE,只有当没有易感节点候选或者在传播过程没有新的节点被感染,newNodeInfected才变为FALSE。当此变量发生变化时,我们就停止对节点的保护。next(newNodeInfected):=case(total=Turnprotected*turn&(next(affectedNum)-affectedNum=0))|(total+affectedNum=N):FALSE;TRUE:newNodeInfected;esac;动态问题的状态迁移变化分为两部分:选取保护节点和传播变化过程,并且这两个过程交替进行,我们用turn变量来表示选取节点过程执行的次数。选择节点过程中只有当selector的值等于节点标号时,当前节点才能被变更为保护状态。当选取节点过程中选择的节点数量达到Turnprotected*turn或者无易感节点可被保护时,执行传播过程。假设传播网络中节点0只与节点1,3相邻,下面的程序是以节点0为例的迁移变化过程。SPIN:动态问题与静态问题不同之处是添加了不断重复选取节点和传播的过程,直到不再进行保护。我们为此添加变量PreAffectednodeNum用来表示前一时刻感染节点的总数量。如果程序前后两个时刻感染节点的总数量未发生变化即PreAffectednodeNum==AffectednodeNum,则终止。
3.4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NuSMV:此类问题的NuSMV模型类似不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的NuSMV模型,只是在一些地方有修改,比如不能继续用感染节点数量不增加作为停止保护的条件。这是动态保护问题与静态保护问题的最大不同点,也是设计模型的最大难点。感染节点数量不增加并不表示没有新的节点被感染。当感染和恢复同时存在且两者的速率相同,就会造成total不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不会扩散到新节点以及之后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扩散。对此,我们的思路是比较前后两个时刻曾经感染过的节点数量。若不相等,继续保护节点;否则,停止保护。SPIN:结合此类问题的NuSMV建模思路即可完成对应的建模。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选用随机和NW小世界网络两种拓扑结构的网络进行实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选用的随机网络规定每个节点的度不大于5。动态保护问题由于干预模型足够复杂,限定随机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度不大于4。小世界网络是一类特殊的复杂网络结构,在这种网络中大部份的节点彼此并不相连,但绝大部份节点之间经过少数几步就可到达。在社会关系网络、互联网络、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小世界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NW小世界网络是一种改进了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它避免了产生孤立点的可能。实验的NW小世界网络选取K=1,P=0.1表示构造环状规则网络时每个节点与它最邻近的K个节点各连出1条边接。P表示以概率P在随机选取的一对节点之间加上一条边。我们按一定规律(如节点个数增加)产生一系列系列数据并分别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反映随着节点数增加,模型检测器所消耗的最大内存和CPU时间的一般性规律。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本文对所总结的每一类问题都产生四组数据并分别实验。鉴于篇幅原因,我们仅列出部分实验数据。此外实验采用2.5.4版本的NuSMV和6.2.3版本的SPIN,在Inteli52.5GHz处理器以及32位ubuntu平台进行。
4.1随机网络实验结果不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图2为静态不可恢复问题的实验数据对应的趋势图。图中间断点表示NuSMV超时或者SPIN内存超出。实验中设置系统允许的最长运行时间为2小时及最大可用内存为3G。另外图表中出现的运行时间均为CPU时间。从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基本结论:对于不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SPIN需要的运行时间明显小于NuSMV,使用的最大内存大于NuSMV。另外在最坏情况下,即对于给定问题不存在有效的干预策略时,SPIN需要的最大内存可能出现超出范围的情况。比如图2在节点数为45时,SPIN的内存可达到3G以上,无法完全搜索。对于这种情况可通过状态压缩技术进行处理,这时的最大内存略小于NuSMV,但运行时间则超过了NuSMV。可恢复的静态保护问题:由于两类静态问题的实验结果大致相同,所以此类问题的实验数据及结论不再重复。不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不可恢复的动态问题的实验结果对应于图3。存在有效的干预策略情况下,SPIN较NuSMV运行时间少,需要的最大内存较多,但运行时间和需要的最大内存波动较小;NuSMV随着节点的增大,在运行时间和需要的最大内存上都存在较大波动,虽然有时随着节点数的增加需要的最大内存反而减少,但是运行时间可能在最某点急剧增大。最坏情况下,SPIN内存消耗巨大,例如图3中的节点数为20时,SPIN需要的最大内存急剧增加。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表1是可恢复的动态保护问题的数据。表中“—”表示NuSMV超时或者SPIN内存超出。它的变化趋势基本和静态问题相同。但实验中NuSMV出现了较多的超时现象,例如表1中NuSMV在节点数为13,14,15时均超时。
4.2小世界网络实验结果小世界网络的分析问题比随机网络的情况更为复杂;即使是随机连接概率较小(比如0.1)的小世界也可能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并且包含许多连接度较大的节点。表2是小世界网络的静态不可恢复问题的实验结果。小世界问题中的运行时间和内存使用趋势基本与随机网络的情况一致。但NuSMV在节点个数大于35之后,运行超时。SPIN在节点个数35之后,内存超出了范围。小世界的其他问题虽然运行时间或内存更大,但结论和随机网络基本相同,所以不再重复。
4.3实验结果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与两种模型检测器的原理有关。一方面,NuSMV采用高效的BDD结构表示状态及迁移关系,可以极大地减少内存的使用量;另一方面,SPIN采用动态搜索的方式,只需要构造部分路径就可以开始搜索,只有当前的路径没有找到反例,才需构造新的路径,而一旦找到反例就停止搜索,这样很大可能不需要构造整个状态空间。据实验观察,NuSMV构造整个状态空间的BDD图所花的时间占运行时间的50%以上。为了解决时间超时或者内存超出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采用抽象方法对网络进行化简。具体地,可以根据网络的特征,将一些节点进行合并,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网络的规模,从而提高模型检测的效率。
5.相关工作
网络传播问题一直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控制网络传播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目标都是通过对部分个体进行保护而有效地控制传播。部分工作研究在感染爆发之前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比如随机免疫,目标免疫等。随机免疫是完全随机地选取网络中的一部分节点进行免疫。很容易看出,它的效率比较低下,代价较大。目标免疫是根据网络特性,选取少量度值较大的点进行免疫。网络结构已知的情况下,目标免疫的效果远远好于随机免疫。文献论证了目标免疫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传播。另外,大量研究工作关注的是在感染已存在情况下所采取的干预策略。上文提到的消防员问题及其变种是这样一类问题。很多文献针对的是特定结构网络的消防员问题,比如网格结构的消防员问题和树结构的消防员问题。文献考虑的是消防员问题的较一般情形,即每个时刻投入的消防员数量大于1。与上述众多研究不同,本文考虑的是通过模型检测方法找出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我们研究的是更一般的情形,不仅网络结构更为复杂,而且考虑了着火点和消防员数量多个的情况。不仅如此,本文还同时考虑了更为复杂的感染节点可恢复情形。状态爆炸是限制模型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上述的实验中出现的超时或者超出内存都是状态爆炸的表现。针对大规模传播模型,文献提出了的两种解决状态爆炸的机制。第一种减少机制旨在减少不必要的状态变化。比如感染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以忽略的,可以删除这部分状态迁移。第二种机制针对的是有向传播的网络。根据距离将图中的易感节点进行有效的等价类划分。这样一定程度减少了网络中节点的个数,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
6.总结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村新面貌;新闻传播
1农业新闻宣传的实践分析
1.1围绕农林产业发展,突出宣传重点农业新闻传播要时刻以农林产业的发展动向为中心点,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政策解读,就农业各部门的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出新闻介绍,对农产品质量监管以及加速农产品商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政策要不遗余力地宣传,重点强调农业工作中创新的部分以及比较有特色的成功经验。此外,对于农产品中新发明的品种与技术要进行重点宣传,以配合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这样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的产业升级,提升农业效益,也减轻农业部门的工作负担。对于农业市场行情,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及时,通过与农业相关的市场动态、行情以及相关的科技资讯,可以引导社会对农林业的投资方向,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生产风险,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同样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2农业新闻宣传方式有效的宣传离不开强有力的宣传载体,“媒体”就是传播的载体。通过报纸和各类刊物进行宣传。这类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图书、期刊、杂志等,这类传播工具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受众面广、操作难度低,基本上只要识字的人群都能看懂报纸,而且报纸一般只要订阅,就会有人定期送达,方便、省心省力还很省钱。但是缺点在于时效性不强、接收消息的速度较慢、且在年轻群体中普及度不高。通过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宣传。广播电视媒体是广大社会群体都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方式,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时效性也很强,人们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就可以基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农业资讯和农业最新消息。此外,广播电视媒体也能很好地消化新思想、新风潮,对于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包容性,通过视觉、听觉渠道向观众传播有思想深度、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报道,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农村生活。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宣传。互联网几乎聚集了上述传播媒介的所有优点,不仅传播时效性很强、内容丰富生动,还很容易被获得。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尽管在年轻一代中比较受欢迎,但在老一辈群体中依然不够普及。
2农业新闻传播的效果分析
从农业新闻传播的接收效果来看。一般而言,在农村地区,电视电话和广播宣传的效果比较好,由于农村大部分人口为老年人,喜欢听广播、看电视的人占大多数,因而这两类传播方式的接收效果比较好。另外,在城镇地区,报纸与互联网的传播效果比较好,由于城镇交通方便,购买、订阅报纸期刊也比较方便,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也比较发达。从农业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分析。这方面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在社会大众对于农业政策的理解加深,对于农村的新面貌有了更深的了解,人们对于农民也更多了一份尊重。从农业新闻传播的经济效果分析。通过对农业科技的及时传播,引导了社会对农业的投资方向,外界对农村的投资结构也趋于合理。同时,通过对农产品的详细介绍,农产品走向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也会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将会带来比以往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神秘”面貌渐渐被还原在我们面前。农业新闻传播不仅仅关乎农业,也不仅仅只关乎于农村,而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农业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农业新闻传播能在传播之余为农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4
关键词:郑州 旅游形象 传播策略 形象传播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都之一、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在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郑州市的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要对郑州市旅游形象的传播进行研究。
一、郑州旅游形象传播要素的分析
传播对象――受众分析
受众是接受大众传播信息的人,也就是传播的对象(包括现实和潜在的游客)。受众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和市场需求是形象传播的重要依据。研究旅游者对郑州旅游形象认知和需求须做到:1.根据郑州形象等级和区位条件,确定主要客源市场;2.分析客源地文化和旅游者素质、欣赏习惯、游憩和消费行为等特点,划分不同等级的客源市场和消费群;3.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实施不同的形象传播策略;4.研究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形象传播的目的是促使现实的和潜在的游客了解和信赖本区域旅游产品,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形象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和谐度;帮助旅游目的地旅行商识别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提供对服务投递和旅游产品的关键认知;扩大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销售。对此笔者采取随机面访的方式,进行了郑州旅游形象问卷调查。
1 形象认知调查分析
上述结果显示,游客对郑州的印象分散而不鲜明,缺乏明确一致的认同,但现代、交通拥挤在游客印象中相对集中。被调查景点中,少林寺、黄帝故里、二七纪念塔为游客必到之处。这说明:少林文化、黄帝文化是郑州形象的基础,郑州旅游形象传播要以此为依托进行传播。
2 获取信息途径调查分析
由上表可见主流媒体是游客了解郑州的主要途径。作为古都,郑州频现于电视及各种艺术传播形式,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另外,商贸活动、会展等信息扩散方式的价值也日益显现。
3 受众基础调查分析
本次被调查者中,国外游客较少,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海外游客主要来自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或华侨、华裔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如东亚、东南亚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国内客源市场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由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组成的外埠客源市场;二是由本市及周边城镇居民组成的本省旅游、游憩客源市场。不同客源市场和受众的欣赏、消费习惯不同,宜采取相应的形象推广策略,如宣传历史文化游、宗教文化游、中原文化游、风土民情游等旅游项目,形成不同层次的促销热点。
传播信息――传播载体分析
宣传口号。郑州旅游形象的传播信息应以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为背景,以景观资源为基础,形成个性鲜明的宣传口号。主打宣传口号:商城,古都。系列宣传口号:走近商城,感受古都之风韵;访少林,拜始祖;领略黄河风情,感受现代文明。
视觉形象特征。旅游视觉形象信息包括视觉景观和视觉符号两大类:视觉景观是形象传播的重要依托,包括城市空间格局、道路、城墙、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景区、街区、城市入门景、城市广场、标志性建筑、地方标志物等要素,对此要精心设计,传播鲜明、富有感召力的形象,对游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视觉符号是一种符号解释系统,要清晰、易懂,传达和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地所形成的决策感知形象,包括郑州旅游徽标、标准字体、象征人物、市花、象征性吉祥物、纪念品、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公众视觉形象和旅游企业视觉形象。
传播者分析。城市旅游形象传播需要城建、交通、文化、媒体、电信等部门的支持参与,旅游形象传播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多部门广泛合作的过程。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行政指导和干预作用,注重郑州旅游的整体性和长远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部门参与旅游形象的联合推广。加强域外协作,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发挥资金、资源和经验的合力,形成竞争优势。建立专家型的旅游管理队伍,对郑州旅游形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确定形象传播的实施方案。遵循认知规律,区别不同受众,结合旅游地形象建设的实际,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资金,多层次、低成本、高效益地实施传播策略。
二、郑州旅游形象传播的一般策略
旅游形象传播主要依据旅游形象的时空规律,特别是信息的内容和渠道对形象认知的影响,分区、分期地将目的地形象信息传播给受众。
形象广告传播策略
实施广告策略要注意广告战略、主题、口号、活动设计、媒介投放策划、费用预算、效果评估等。根据受众对象,形象广告媒体分为大众传媒(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和特定媒体(户外媒体、电波媒体、印刷媒体等)两类。形象广告力求通过广告技巧,以郑州独特的少林文化、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形象吸引游客,促使其产生出游动机。郑州旅游形象的传播应以大众媒体广告为主、特定媒体广告为辅。电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实时性、普及性而成为当前效果最好的形象广告载体。但电视媒体费用昂贵,限于资金,可考虑选择几个主要的出游地,如省内各市地,省外以北京、上海、广东和其他沿海省份或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在适当时期进行电视广告宣传。旅游形象的宣传不仅要注重现实的游客,更要注重潜在的游客。除电视外,还可利用广播(如各城市电台的旅游互动节目)、报纸、杂志、旅游形象核心区的多媒体展示系统、电子滚动屏幕和路牌形象广告、礼品广告、工地形象广告、纪念品及旅游商品广告、交通及旅游点票据广告、直邮广告(向旅行商、会展旅游管理机构投递推广邮件)等相对较廉价的媒介进行旅游形象宣传。其他形象广告宣传途径有:在重要目标市场设立郑州旅游办事处,散发宣传广告;委托前往国内外其他城市进行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的团体协助宣传。如2008年9月,舞剧《风中少林》曾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参加“澳亚艺术节”演出并引起巨大轰动,澳方极其重视这次巡演,悉尼、墨尔本、堪培拉等地的主流媒体已启动对《风中少林》的宣传报道,这对郑州和少林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公共关系传播策略
公共关系传播策略是一种协调旅游地与公众关系,使旅游地达到所希望的形象状态和标准的方法和手段。公共关系策略的实施可考虑:①邀请旅行社主管,国
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和旅游专栏作家或名人、投资考察团、旅游商和批发商等到郑州访问、采访,发挥其中介作用。②邀请国内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德高望重的社会人士、著名英雄人物和劳模、当年在国内引起广泛影响的其他人士(如奥运会金牌得主等)来郑度假。③授予代表性游客(名人、专家)旅游形象大使、“荣誉游客”、“荣誉市民”称号。④在其他部门招商引资会上将旅游形象作为投资环境的一部分介绍。⑤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大型演出、电视综艺节目,进行专题报道、播放专题片。⑥尽快将郑州旅游景区纳入全国旅游黄金周假日预报体系。
网络传播策略
郑州应努力从设计的数字化、标准的数字化和实施的数字化三方面营造自己的数字化旅游形象。运用网络资源制作理想的图案文字,以其高精度性能使标准色、标准字真正标准化。充分发挥信息广、传输快、内容新的网络优势,设立拥有独立网址的旅游信息网站,从“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对郑州旅游进行全方位介绍,及时和更新信息,并链接到相关网站,努力营造包括各旅游企业在内的郑州旅游营销网络系统。各主要景区、各大旅行社及各大饭店也要建立自己的主页并进入各主要网络搜索引擎和一些热门站点的友情链接。通过互联网的转账支付方式进行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制作郑州旅游景点的三维动画,使网民进行虚拟现实的旅游体验,促使其产生真正的出游动机。建立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包括预订机票、车票、景点门票,这样不仅能直接促成游客成行,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还便于对游客个人资料储存,进行个性化服务,提高游客的回头率。
三、郑州旅游形象的空间传播策略
根据旅游者对郑州旅游地形象的空间感知过程和规律,以及旅游地的空间等级层次结构,可以建立旅游形象传播的空间策略,即选择最能展现旅游地形象,且旅游形象传播效果最佳的地方、区位或空间。郑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其形象传播的重点区位是出入郑州的门户和对外交通干道,如新郑国际机场、郑州火车站、郑州长途汽车站等。
如果在郑州内部,面对实地观光游览的旅游者就地进行旅游形象的直接传播,则必须利用旅游地内部各区位之形象传播力的差异,分别实行不同的传播策略。具体来说,旅游地内部的形象分区可划分为4个类型: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和地标区。不同区位对形象传播的意义不同,因而可采取的传播策略也不同。其中在第一印象区,旅游者最先到达(进入)目的地的场所,例如新郑国际机场、郑州火车站、少林寺、黄帝故里等,第一印象区对于初次旅游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对随后的旅游期望具有关键的意义。最后印象区是旅游者离开郑州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场所,例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以前没有的、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郑州时经过的边界区,等等;最后印象区对于重游者而言其形象意义比第一印象区大,最后印象将会成为旅游者返回后的口头传播信息。光环效应区在旅游目的地中,具有决定该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关键意义,这些地点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区,例如,郑州市二七商圈、少林寺、黄帝故里、黄河风景名胜区等,都是光环效应区,只要这些地点具备良好的形象,旅游者就容易认为整个郑州都具有良好的形象,反之,如果旅游者对这些地点产生不良的认知,那么,即便其他地点的形象良好,旅游者仍然会形成对整个郑州的不良印象。地标区是旅游地中唯其独有的、体现标志性形象的区域,例如,老郑州则以二七纪念塔为标志,而现代化的郑州则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代表的郑东新区CBD为标志;旅游者心中目的地的这些代表性区域,是旅游者必到的地方,旅游者在此实地检验他心中所认知的这个地标。地标区往往成为目的地形象指代和传播的象征,没有地标区的旅游地就是没有鲜明形象的旅游地,也难以进行形象传播。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5
关键词:传播渠道;娱乐底线;《全明星探》
中图分类号:G206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1672-8122(2017)03-0049-02
由风行工作室开设的《全明星探》于2014年年底进驻新浪微博,这间网罗了内地娱乐圈大量重磅新闻的工作室是由“内地第一狗仔”卓伟组建。从开设之日起,“全明星探”因掌握着一手娱乐资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近日因微博独家曝光了陈思诚婚内出轨,《全明星探》在关注娱乐动向的大众眼里的知名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全明星探》APP用户的数量急剧上升,关注者不再满足于单方面地获取信息,互相爆料也成为活跃用户的使用动机之一,明星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毫无保护地暴露在各种窥探之下。
一、“全明星探”掀起全民娱乐风暴
1.《全明星探》揭开明星私生活面纱
2015年1月初,因《全明星探》曝光了包括陈赫、王宝强之妻马蓉、吴亦凡、张靓颖等娱乐圈名人的一些热点事件,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全民娱乐风暴。开博至今活跃度居高不下,已经了一万多条微博,并轻松拥有了近两百万的粉丝关注量。《全明星探》打着“发现最真实的娱乐圈”的口号,一番浏览下来,热荻嗍悄切蜃徘樯球的花边新闻或是恶搞成分明显的娱乐新闻。大众却抵挡不住对明星私生活的好奇,明星趣谈轶事一旦,必定有一大批关注者趋之若鹜。
2.从《全明星探》到全民探星
借势陈赫的事件,风行工作室于2015年1月底将原先的“爱娱爱乐”APP更名为《全明星探》APP。随着人们对移动网络终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风行工作室在这款APP上玩的花样也更加丰富。比如,此款应用增加了地图搜索功能,随时掌握明星动态,用户也可变身星探。同时,用户可以在爆料时选择不标注地理位置,随时抓拍随时上传。期间,《全民星探》又正式更名为现在的《全明星探》。不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娱乐大新闻,都成为用户们争相和围观、跟进的娱乐话题。《全明星探》的微博粉丝和APP用户几乎是“零门槛”就能完成娱记的一部分工作,随手拍的明星消息加上地图定位,用户们直接搜索地点便可体验捕捉野生明星。
二、《全明星探》的传播渠道分析和效果分析
1.多媒介多渠道带来曝光无死角
虽然《全明星探》开设微博的时间较晚,但此时人们对微博使用的黏着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此前提下,《全明星探》利用微博的时效性和草根性,及时快速地新鲜娱乐资讯,其中不乏有“独家”、“头条”等颇具噱头的标签。同时粉丝的转发和评论也将内容的影响力无限量扩张。不受限制地随手拍、随手发也让《全明星探》时常出现在粉丝们的微博主页上。而在追求信息更新短平快的基础上,内容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其中甚至会触碰到新闻伦理和道德法律上的底线。
2.创新报道模式,形成自身报道风格
在拥有自己的发声阵地之后,《全明星探》不用再拘泥一般的报道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报道风格,除了巧用网络语言之外还会使用更加言情化的方式来描述娱乐事件。比如在曝光陈赫的事件时,所用到的“周一见”就成为年度网络热词。卓伟在微博上报道该事件时还用一首打油诗做引,“山盟海誓恨匆匆,良缘却是一场空,休书未冷春光泄,好男只在梦魂中”,《全明星探》过分在意造势和包装一方面会消解受众对内容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还会造成重后期加工、轻真实还原的倾向。
3.多用户多互动带来全民齐娱乐
在微博上拥有大批关注之后,借助移动网络终端的优势,《全明星探》还通过开发同名APP获取大量免费线报。人们在闲暇之余往往希望通过娱乐新闻来让自己放松一下,《全明星探》APP便抓住机会对受众的碎片时间加以利用。从信息接收者到提供者这样身份的转换,也让用户们倍感自如。由于用户的积极参与,“全民星探”的消息源得到了极大拓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无孔不入的明星小消息对于风行工作室而言都是免费。这样就促进了《全明星探》在更新应用的过程中对完善互动区域的用户体验更加上心。
三、《全明星探》掀起的娱乐狂欢中存在的问题
由《全明星探》掀起的娱乐狂潮让全民狂欢的同时,实际上也裹挟着众多问题。假使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正视,那么受到伤害就不仅是离娱乐狂潮最近的这拨“弄潮儿”了。从信息采集到的过程中,《全明星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忽视
在《全明星探》所的新闻消息中,多是靠跟踪和偷拍获取新闻线索。隐性采访在新闻采访中一向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在很多时候是不建议采用的采访手段。属于隐性采访的偷拍偷录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保护。当记者过分依赖这一采访方式,那么也无疑是让自己游走在触犯法律法规的边缘。受众获取信息的心理和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媒体的影响,《全明星探》这样与明星贴身过招的方式更会鼓励受众的猎奇欲望。
《全明星探》中出现的大量偷拍偷录的镜头带给其用户不良示范,当用户们效仿星探记者拿起手机相机进行信息收集和时会倾向于认为这是正当的。互动平台的简便易操为用户实时提供了基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法律意识的用户打着娱乐大众的旗号,很多时候是引火上身。
2.新闻缺少必要把关
网络为《全明星探》的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网络上信息传递的自由开放让《全明星探》作为主体对内容缺少把关,忽略了需要承担的网络义务和社会责任。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像传统媒体一样同样需要“把关人”对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筛选与监控,才能从纷繁冗杂的信息中有选择性地将有益信息传递给受众。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明星探》不仅没有对用户在互动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必要把关,连自己的内容也少有甄选。
3.对娱乐新闻的过度追逐带来对受众知情权的变相损害
从传播的功能而言,提供娱乐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之一。然而在受众的媒介素养尚待提升的阶段,《全明星探》凭借对明星布下天罗地网的搜索、跟踪来夺人眼球的新闻消息,用曝光、爆料来结构审美取向,消减人文精神。一些非常规的拍摄手法也会让受众对自身所处的信息环境感到恐慌。同时,还易造成人们对重大时事政治的冷漠无知,对正确视听的混淆也是变相伤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4.背后公关、线上广告带来行业风气败坏
当自己的新闻尤其是可能不利于今后星途的新闻被媒体捕捉到后,明星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如何私下公关,尽可能减少新闻曝光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而这样的公关常常是伴随着权钱交易,受利益驱动而带来的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很难避免。随着《全明星探》声名渐大,全民对于娱乐话题狂欢式的讨论让风行工作室在从中看见了商机。《全明星探》对受众极大的号召力让广告商们也蜂拥而至。媒体和广告商携手,被消费的就是普通用户了。无论是背后公关还是线上广告,在《全明星探》名利双收的同时,受到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风气。
四、娱乐报道不应娱乐至“死”
娱乐报道必须有自己的界限和底线,这样一来既和其他报道形式区分开来,在丰富报道内容的同时为受众提供更多选择,另外还能够使自己的报道有章可循,尽可能避免负面影响。
1.进一步明确网络隐私权界定,勇于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星在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后,对于是否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也是犹豫再三。一是打起官司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在相关法律法规不明晰的情况下,胜诉与否还是个问题;二是明星一旦与媒体交恶,对其今后星途发展势必会带来影响。但从长远角度而言,只有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维权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从侧面倒逼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要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
2.加强内容的把关与监管
作为信息的采集、制作、于一体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全明星探》的工作人员天然的就具有把关人的身份。当下,媒体虽然是商业化运作,但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仍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户传到互动平台上的娱乐信息不能不加甄别地随时推送,为保证信息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在之前负责地核对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更大力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考虑到网络传播的特点,监管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当下网络社会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制体系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治理。在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要做的就是将具体的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3.受众应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为在商业化运作中为分得一杯羹往往看受众的“脸色”。在网络世界里面对信息的,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媒体对于新闻的取舍。受众注重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媒介资源,通过媒介教育让自己具有一定媒介批评的能力,再利用线上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承担起应尽虚拟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责任。现今网民人数众多,虽然个体的声音尚小但集结在一起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这股力量到底会产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震荡或冲击还是如“影子把关人”一般守卫合理秩序的存在,网络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将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子钰.大陆“狗仔”研究――以"风行工作室"为例[D].南京大学,2015.
网络传播效果分析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国内外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对MOOC等网络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在当前大学中流行使用的MOOC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MOOC教学就是利用网络传播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要学习,这一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教学方式也促使国内院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然而,由于民办院校在办学时间以及办学阶层上的特殊性,难以简单复制使用MOOC教学模式。因此,基于民办院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变得非常有必要。
李克东和谢幼如(1992)提出了“教学中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以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已经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团队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教案、教学大纲、PPT、考试与测验等,这些资料的建设与上传,需要一个团队。一门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课程团队。通过不同年龄,知识层次的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早期需要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可以采用教授、讲师和助教混合搭配的方法,有经验的教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辅导、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提炼知识点,录制并编辑视频,上传更新到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2.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好了,教学内容组织就成了决定混合式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在线学习、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等。解决好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冲突问题,避免做重复的教学工作。首先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并给出自学的预期效果;除了定性的衡量预期效果,还可以通过测试题,进行定量的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掌握的程度。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组织课堂讨论主题、形式,讨论的问题尽量是应用性而非记忆性的问题。掌握好讨论题的开放性,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还须及时点评,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难度较高的专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接近学科前沿,思考前沿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公开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教材、参加每周测试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激励学生:(1)加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加讨论的情况进行加分,并汇总到最终成绩中去。(2)赏识教育。充分利用有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时时刻刻表扬激励他们,树立典型,给他们足够的信心;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表现的机会;从情感上肯定他们的学习,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取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3)不定期的课堂测试。在教学中采用作业和课堂测验的形式,使得学生自我驱动,平时积极主动学习,这也是最终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
4.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
课堂内化是混合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节奏,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阐述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有效地利用教室的良好环境,3到5人一组,围坐在桌子旁,通过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对方的眼睛,使得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的过程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个性,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5.形成性考核代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传统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掌握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全面考查,如在课程中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根据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回答问题情况给予一定的成绩比例,另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测试功能,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课堂上对相关案例讨论,形成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强化对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策略。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越来越重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高学习兴趣。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线学习后,需要经过吸收、消化,才能够转化为能力,这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