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的由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震减灾的由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的由来范文1

2011年7月中旬我校开始申报江苏省地理课程基地,8月上旬通过专家答辩,8月23日被批准为首批省级课程基地。批文下发后,我校设立省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筹划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立即着手策划,并在人力、财力、场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作为拓展课程实施途径的课程基地由江苏独创,我校是首批省级课程基地。本校首先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省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与要求,对照省教育厅文件精神,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优秀人才”高度和“课程基地要建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知识见识实践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教师学生成长中心”以及“对现有教学课堂进行延伸、升华和补充”的要求出发,认真审视原基地建设方案,将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重点酝酿基地建设宗旨、课程改革及实施思路,拓展、确认特色项目,确保以先进课程理念和学校文化引领基地建设。

基于上述认识,本校在场馆和硬件建设阶段的初期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工作。先后邀请南大、南师大、省教研员、内蒙古师大地理系的专家来校指导或召开专家论证会。多名专家分别对地理课程基地方案构想、地理实验室筹建、防震减灾室筹建、天文馆筹建进行论证。市规划局、气象局、环保局、人民公园、马洲岛管理部门、科技局、史志办等,均给予一定支持。

还到上海、内蒙古师大、省内有关中学、省地震局、省科技馆、紫金山天文台等23家科研院所和大学实验室参观访问,从大量调查研究中获得启示,深入探究符合高中教育特点的“学习载体创新”和“教学方式转变”。专家对原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优化、细化指导意见。

根据广泛了解、现场考证国内专业场馆设计和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公司及其产品,结果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并不完全符合要求,满意成品的缺失触发本校的创新构想,通过反复思考、斟酌,于是有地理教师自行设计或对他们的产品提出修改意见,商家为此量身定做,使专用馆室真正体现出自身特色。

经过多方考察,听从众多专家意见,最终确定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进入政府采购招标程序。2012年3月,部分场馆建设由苏州育龙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中标,合同额为230万元,2012年5月入场施工,10月底完工。其余场馆已规划待建。目前省财政补助100万元已全额用于基地建设,市、县财政投入200万元已足额到位,学校自筹300万元已经教育局批准并拨付。科技局同意为地震馆的建设提供部分资金。学校专款专用,并对资金不足部分通过自筹等方式确保基地建设所需。

二、理念新颖,特色鲜明,建模恰当,用心打造互动平台

我校地理教学核心理念是:地理课程教学理当谋求“多样·融通·灵动”, 地理学科承载着带领学生探知变幻无穷的自然奥秘和传承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的重要任务。大自然是多样、融通、灵动的,因此,地理课程教学理当谋求“多样·融通·灵动”,并将它作为建设地理课程基地的核心理念。

我校对地理学科文化的开发由来已久,谋求地理学科文化“多样·融通·灵动”,缘起地域环境的启迪,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方面,生活的一方水土因长江孕育而生,长江汇纳百川千回百折蜿蜒于此地,又从这里出发敞开胸怀向东拥抱海洋。如此宏伟博大的地域环境令其深深体悟到大自然的多样、融通与灵动,也升华了认知世界的理念。另一方面,地理科学则赋予师生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让其得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对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展开全景式探究。然而,单一化的纸上谈兵式的传统课堂依然禁锢着师生。建设地理课程基地就是试图冲破这种禁锢,让单一、死板、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多样、融通、灵动起来。

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开展选择性自主学习和多角度合作探究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基地项目展现应当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度关联。从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系统对照和探究。首先,基地建设宗旨符合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其次,基地特色项目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关联。在科目与学科领域方面,课程基地以地理科目(跨科学、人文与社会两个学习领域)为主,同时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科目紧密相关。第三,基地特色项目主要服务于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和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课题,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多点对应。第四,课程实施及评价方面,对基地课程的项目、时间、规模、导师、管理、评估等进行合理安排,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关评价建议。评价方式多元,其中对学生参与各项探究活动的质量评价,主要依据历次活动记载表,重点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即时评价。

依据上述设想,确定的特色探究场馆包括校内部分的“沙盘探究室”、“3S技术探究实验室”、“征宇天文馆”、“地震探究室”、“地理教学室”、“江风气象园”、“校园风景石”和校外部分的靖江气象局、靖江环保局、靖江规划局、人民公园盆景园及马洲岛等实践基地。校内场馆中的“沙盘探究室”、“3S技术探究实验室”、“征宇天文馆”、“地理教学室”已经建成交付,“天文台”数年前就已建成,目前主要是部分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江风气象园”、“校园风景石”正在建设中,“地震探究室”已经完成设计,即将开工建设。

新建成的“地理专用教室”建立了适合课堂教学为主的师生、生生互动平台,并已开始启用。教师运用大型电子触摸拼接屏、多功能多媒体组合教学设备、板书、板图、挂图、模型、标本、录像、实验、计算机课件等进行地理教学。配有教师专用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教师可以将任一组学生的动态电脑屏幕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供教学讨论,学生也可以在电脑上举手提问,获得一对一的解答,还可以发放、提交作业,教师批改或评分,提高教学效率。16台学生用电脑(3人一个学习小组,合用1台电脑),供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专用教室有独立的IP地址,网络流量充足,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更新。

“探究馆”是供学生听讲、讨论、演讲、观摩和进行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游戏、地理竞赛等的主要场所。其中“征宇天文馆”里先进的星球仪立体演示模拟星空和地球运动,天文台望远镜在观测天文景观的同时,教师可通过CCD将观测结果同步显示在“征宇天文馆”投影屏幕上,这一平台的建构既方便教师的现场讲解,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解地球和她所在的天文环境,探究天文奥秘。

地理网络教学基于学校 “e学习”平台实现,地理组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具体有各年级教学案(选、必修)、配套练习、模拟试卷、教学课件、优秀课例、学生提问及自创试题等。开放性的网络教学系统让教学过程并不是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而延伸到课外。学生回到家,可以通过家里的计算机登陆到校园网,适时与在线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网络化教学过程中,可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小组学习、个性化学习和集中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课外学生自学、资料查找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可扩大教学的时空。

课程基地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场馆设施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融会贯通、创新思维,促进地理课程教学达到课改要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服务于多元人才的培养,从而形成本校地理教学色鲜明的教学环境。

三、国标为主,校本为辅,师生共赢,成功辐射其它学科

首先,利用课程基地提升了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2011—2012年本校地理学科在高考及全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本校已经开发的地理类校本课程有“校园风景石”、“江风气象”、“天文观测”等,已出版自编校本教材《校园风景石》、《江风气象》、《仰望星空》。结合社会实践部分和靖江气象局、西郊公园盆景园、马洲岛实践基地共同开展了气象研究、山水盆景研究和马洲岛开发研究等。

其次,根据教育厅要求,课程基地还应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促进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这从理念到行动均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为此在培训师资方面实施了一些新举措。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地理组教师先行学习、探索,其它学科教师自由参与,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讨。例如,与信息技术教师谋划网络教学系统和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的改进,与演播厅教师商讨专用教室电子产品的配置,与物理教师讨论天文馆的设计,与教学老师商讨环保实验,与英语教师探讨英文版乡土靖江,与图书馆教师商讨课程资源开发等。通过泰州市及靖江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学校共同体培训教师,吸收其参与项目探究。姜堰二中游忠校长、焦老师等主动联系地理课程基地,积极参与课程基地建设。教师参加专家论证会,参与修改方案,外出考察调研搜集信息,登门拜访专家,参与筹建校外实践基地,开发地理实验和校本课程,具体承担1~2个项目研究任务,开展探索性实践。通过这些体验,让教师产生建设地理课程基地犹如建设自己家园的感觉。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教研组将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放在基地开展。利用已建成的资源,教师已经在课程基地对省内部分重点中学开设了数节公开课、自主探究实验操作课(艺术盆景、等高线地形图、“3S”),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优秀课例“可持续发展”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参加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师生合撰校本教材《江风气象》在评比中获泰州市一等奖。多名地理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地理科技辅导员”。

“马洲岛”项目组学生考察马洲岛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建设,并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学生多篇研究性论文获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一等奖或发表于《弘毅报》。

“江风气象”项目组参观考察靖江气象局,咨询校园气象站建设事宜,接受专业人员培训气象测报技能;开展校园气象观测,并以 “一组气象信息、一则气象知识、一句温馨提示”,每日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气象服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