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1
[关键词]宏观税负 国内生产总值 投资 消费 税收流失 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1-0096-06
一、引言
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不含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比上年增收11806亿元,增长31.4%。全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而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推出了一项又一项以减税为核心内容的税制改革:美国国会2001年5月26日通过了被布什称为“对付经济下滑的保险政策”的减税法案,宣布在未来10年内美国将减税1.35万亿美元;德国政府从推出1999-2001年间税制改革法案开始,近年来先后提出了多项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减轻私人税负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方案;2000年2月加拿大政府宣布了约580亿加元的减税计划,并从2001年1月1日起,加拿大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全面下调;法国2000年8月23日宣布了3年内(至2003年)减税1200亿法郎的方案;澳大利亚自2000年7月1日起,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6%降至34%,2001年7月1日再降至30%,同时减征资本利得税,个人持有1年以上的资产,其利得税减半征收。
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如果不在税收政策、税收制度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持续了12年之久的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现象,仍将在‘十一五’时期延续,甚至表现出更加强劲的态势”。[1] 这样,我国税负是否过重的争论又一次被提起。
宏观税负通常有三个不同统计口径的衡量指标:(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谓之小口径的宏观税负;(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为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此处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指预算收入或者决算收入,按统计术语包括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3)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而“政府收入”包括了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的总和。很明显,中口径宏观税负包括小口径宏观税负,大口径宏观税负又包含中口径宏观税负。
由于政府预算外收入不规范,难以获得统计数据,测算起来准确性不高,因此我们只对小口径和中口径宏观税负进行详细讨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的情况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以税收为主体的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幅度增长。税收对投资、劳动力和技术均产生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小于投资,因此我们假定税收主要通过影响投资来影响经济增长,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在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税后利润减少,则企业会减小投资率,使经济增长放缓,税收增长亦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企业税收负担的适度提高可以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抵消税收负担的增加,企业会增加投资率,推动经济增长,并最终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值得指出的是,公共企业投资(政府预算投资)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税收。
如图1所示,1978-1995年,除了1980年和1981年两年间税收增幅曾经小幅超越GDP增幅外,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低于GDP的增长幅度,此外1984年我国税收收入突然从947.35亿元增长至1985年的2040.79亿元,增幅接近115%,这一数据异常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在1984年10月实施了第二步“利改税”,同时颁布实施了六部新税收条例。1995年之后,税收增幅就开始超过GDP增幅,而且表现为与GDP同周期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年之后,税收的增幅基本稳定在18%左右,围绕着18%随GDP波动,近年来逐渐超过20%。①
2007年我国的税收总额为49442.73亿元,占GDP的20%左右。从图2可以直观看出,税收基本上是以二次函数形式增长的,一年就上一个台阶。但是税收增长却不是平稳的,从图3(税收的一阶差分形式)可以看出来。图4是税收的二阶差分形式,在2000年前是平稳的,之后非平稳,说明税收增收的增速越来越大。
无论采取的是小、中还是大口径的统计方法,税收持续以超出GDP的增幅高速增长必定会带来宏观税负的上升。根据其定义,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得到中国三个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水平:
从图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的宏观税负近30年来先是下降,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后反弹上升,其中从1985年开始,中、小口径宏观税负基本一致,目前与1987年税负水平相当,接近20%。从图1可看出,1993年GDP增幅高位回落,1996-1997年探底(6.25%)后回升,目前基本稳定在10%以上。另外,我国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从1985年开始基本一致,意味着国家的非税财政收入比重变小了,国家财得越来越规范了。
从大口径宏观税负来看,其与中口径宏观税负差别主要在于预算外收入,最主要的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其自1994年大幅度下降后至2003年稳定在比中口径宏观税负高出5-10个百分点的水平上,而近年来的差距不到3个百分点,这说明政府的行政收费逐步规范,乱收费得到有效遏制。
至此,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税负,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税负是合适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来进一步说明。
三、我国宏观税负的宏微观经济效应
针对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大量的研究,大致来说,有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目前的宏观税负过高,应该减税。依据主要是税费负担过重挤占了作为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实力和动力,而减税则对经济有促进作用。[2] 第二,中国近期的宏观税负的上升主要不是由于开征新的税种或者提高现行税率,而是由于国家采取建设金税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加强征管措施提高了征收率,因此,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并不重。[1] 这些分析非常有道理,但确切的依据仍然有待进一步发掘。判断现期宏观税负水平合适与否的主要标准到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结论,倒是对于税收增长背后原因有许多见解:传统的“三因素论”,包括经济增长、政策调整和加强征管,似乎难以完全解释我国税收的超经济增长现象,于是发展了“三因素论”的“多因素论”应运而生。[1] 尽管如此,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数据证据还没有被发掘出来。
评价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到底重不重,我们认为不应该单纯从政府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考察,而应该从其微观基础来考察,考察按国家规定税率纳税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如果该税率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规范和继续发展,就不是合适的税率。宏观税负过高表现为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逐步退出市场,因为在现行税制税率下,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本补偿;过低则表现为政府失灵,这时候,社会基础建设和社会一般公共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企业同样会因为无法盈利而退出市场。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宏观税负是指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受很多因素影响,比较重要的是征收率或企业的偷逃税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负担水平,但由于很难获取其真实数据,并且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很不规范,其对投资的影响也很不确定,故此较难研究其对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属于政府规范性收入,企业投资对税收的反应也较敏感,因此本文以小口径宏观税负代替宏观税负进行研究。
以下方程涉及的符号说明:
GDP――国内生产总值;
Tax ――当年的各项税收总和;
Pc――私人投资;
Bc――国家预算投资;
Conf――农村居民人均消费;
Incf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Cont――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Inct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上面提到,税收通过影响投资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且由于税收一般是通过预算安排现收现支的,因此我们用同期税收线性估计同期GDP,即
GDPt=a1+b1 Taxt(1)
如果(1)式成立,也就是说GDP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税收来解析,等价于GDP的增加值可以部分地由税收的增加值来解析。于是再构造以下线性模型:
DGDPt=a2+b2 DTaxt(2)
一般来说,根据IS-LM模型,国家的投资扩张会导致市场利率的上升,从而挤占私人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假设挤出效应是线性的,有:
pct=a3+b3 bct (3)
理论上说,此处的系数β3应该是负的。
最后需要考察的是,现期的宏观税负是否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面的分析中,用全国人均消费代替人民生活水平,假设它们之间存在关系: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1985-2007年数据对上述方程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由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方程(1)、(2)是显著的,方程(3)、(4)、(5)只是部分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税收是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税收每增长1单位,GDP就增长5.70单位。再看方程(3),我们不能说明国家预算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支出,反而有理由认为政府预算投资支出会促进私人部门投资的增长,也就是说政府预算投资并没有显著地引起利率的上升,这与实际也是符合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都保持相对的稳定。
我们认为,当前私人投资增长主要是因为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经济环境日益改善,计量结果表明在此大环境下,税收增长和政府预算投资并没有对私人投资意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另外,目前政府预算投资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无疑会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私人投资增加。
从方程(4)、(5)可以看到,消费与税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方程(4)的β系数不显著,方程(5)的β系数显著,也就是说税收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但影响程度都很低。税收增长一个单位使城镇居民消费减少0.107单位,农村居民消费减少0.003单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受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城镇居民则表现出良好的经济学特性,符合收入决定说以及生命周期说,受收入和上一期消费的影响。
注意到,上述的方程(1)、(2)在数据期间内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等价于认为该方程所示的关系的稳定的。如果按时间序列模型估计税收收入,假设税收是时间的线性函数,满足下列关系:
Taxt=a6+b6t(6)
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
Tax = -3230934.33 + 1624.38*t (7)
(-8.79)***(8.82)*** R2=0.796Ad R2 = 0.785
回归结果非常显著,拟合一般好,这个方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这个方程进行邹氏断裂点检测时,1985-2007年23年间的几乎所有年份都在0.01显著性水平下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也就是说尽管方程的系数统计量很显著,但税收和时间的稳定线性关系是不存在的。
这23年恰好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快的23年,检验结果表明每一年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也说明了税收收入与政府改革的力度和经济政策的高度相关性。举个例子来说,国家金税工程从1994年开始实施,自实施以来国家的增值税征收率的变化轨迹如表3所示:
根据我国税收与GDP、政府预算投资和私人投资以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地影响企业自身的再投资和技术创新或者损害了社会公民的消费,而是通过增加政府预算投资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GDP的增长,我国的政府投资也没有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最后,税收关于时间t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现阶段的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不是来自于税率的提高,而来自于政策变量的改变,如征管水平等。从税收跟时间的关系来看,我国目前的税负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不能判断目前我国宏观税负过重,而我国税收征收率的逐年提高,说明实际宏观税负与法定税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四. 相关政策含义
尽管实证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影响,但企业偷税导致实际宏观税负并不等于法定税负,由于两者差距较大,前面部分税负的经济效应分析并不能反映其法定税负的真实情况。
据国内学者研究,我国每年税收流失额至少在4000亿元左右,其中1995年我国税收流失率高达42.56%,随着税务部门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不断强化征管,税收流失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9%,这表明我国税收流失状况逐渐得到遏制,但仍有近1/5的税收流失了。[3]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国家审计署审计了788户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管理相对较好的重点税源大户,发现788户企业中不实申报有364户,占46.19%,2002年少缴税款133.85亿元,2003年1至9月少缴税款118.94亿元,税收流失问题不容忽视。
企业偷税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具体包括:巨额税收流失减少了财政收入,使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宏观调控的能力减弱;既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导致税收征管成本的增加;造成企业各种财务信息的扭曲,影响经济决策,导致决策错误;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使合法诚信纳税企业和偷税企业之间税负不公,还可能因“从众心理”恶化整个社会信用状况。
只有减少税收流失,缩小法定税负与实际税负的差距,才能对我国宏观税负的真实情况做出一个合理判断。而要达到这一目底,我国政府必须从税收管理的法治和德治两个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从法治方面看,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为遏止偷税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规范税费结构,进一步缩小中小口径宏观税负和大口径宏观税负的差距,减轻企业负担;推行纳税评估并制度化,加大税务稽查和税收惩处的力度,使企业偷税得不偿失。
从德治方面看,税务部门在征税过程中要优化服务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款使用信用建设和税收宣传工作,建立企业纳税信用管理制度和纳税信用破产惩罚机制,并加强税收中介信用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培勇. 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J]. 经济研究,2006,(12).
[2]安体富. 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J]. 经济研究,2002,(2).
[3]易行健等. 我国逃税规模的测算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 财经研究,2004,(1).
[4]曾康华. 1978-2005年税收变动的实证分析[J]. 税务研究,2006,(4).
[5]龙朝晖,霍东亮. 降低我国宏观税负的建议[J]. 税务研究,2005,(1).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2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
一、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周期曲线是围绕斜线FE上线波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如图1所示的A点和E点)。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收缩。收缩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收缩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如图1中C点)。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在扩张阶段,即CE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此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而收缩阶段,即AC的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经济发展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二、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界,很多学者试图解释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20世纪50—60年代,菲利浦斯曲线理论流行,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是:当高失业率的时候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当高通货膨胀时可能降低失业率。20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学者开始质疑菲利浦斯曲线是否能正确放映两者的关系,特别是弗里德曼,受“时间一致性”观点的影响,他认为预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时间一致性的基本观点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指定的政策要有一个前提量的选择,这些政策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厂商的投资预期。目标常常不能够真正实现,陷入决策制定者的悖论。“时间一致性”揭示了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经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问题,从那时这种概念就逐渐变成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重要理论和依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图2所示,原本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BCDE,其中BC段为衰退期,CD段为萧条期,DE段为复苏期,EF段为繁荣期。如果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保持一致,那么在经济周期本身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周期每个阶段将会加速发展,使得经济周期由ABCDE变为A1B1C1D1E1,使得原本的经济周期变短,而且新经济周期的波动较原有的波动更大,不利于稳健的宏观环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我们假设原有经济周期的波动曲线为A1B1C1D1E1。由于宏观政策的实施到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我们假设宏观经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的时间为一整个经济周期的四分之一时间,也就是说,当我们在A1B1段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B1C1段发生作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会对经济周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冲抵作用使得经济周期的整幅变小,使得经济总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影响,但是会减少某些时期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3
1.1经济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的收支平衡、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人民的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保证经济福利的增长和经济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制定的市场和企业运行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微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进行的立法或者环保政策等。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果经济政策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会给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破坏。同时,经济政策的运行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为了防止市场的经济运行中具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或者出现问题,必须及时的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会对市场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市场的发展,而错误的经济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市场的发展,有时甚至会给市场带来严重的损失。国家和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包括:为了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收支平衡以及调整和规划产业的布局而制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为了调整消费和累积之间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供需求之间的平衡,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抑制通货膨胀而制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的政策;最后还有为了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优化消费的结构,保持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之间的适当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制定收入分配策略。
1.2经济政策的分类
经济政策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其中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运用的政策工具,已调整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宏观的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失灵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市场的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中充分就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其中广义的充分就业指的是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指的是包括摩擦性失业在内的只存在自然失业的就业情况。经济的增长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物价的稳定指的是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消除价格增减指数的便于比较GDP的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PPI)在内的消费价格指数。在实际中价格的稳定性常用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比较的常识相对的价格。国际的收支平衡指的是在适当的官方储备资产下的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者赤字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微观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调节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关系和提高资源配套效率而进行的有关政策。微观经济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就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等。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曾分析表明,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下,社会运用已有的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完全的竞争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市场的调节就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通常在垄断、公共物品和外部经济效果及信息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信息的失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微观的经济政策在已经在很多方面逐渐弱化,所以本文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
2.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2.1财政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宽松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指在市场运行处于偏冷的阶段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而采用的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经济政策。一般宽松的财政性政策是在市场的产出出现负缺口的时候被政府所实施的,所反映的是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政府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购买和转移支付的活动将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同时,减少税收也会增加消费的需求、投资的需求和净出口的需求,这样也会使总需求增加,其实,这也就是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所以,企业应实时关注经济政策的变化,当经济政策为宽松的经济政策时,应审时度势,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通常这时的企业决策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应保证产品在扩大市场上的客观需求,应具有灵活的管理体系,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元素的到位、产品质量的监管、财务配套供给和物资管理以及薪酬的分配直到产品的最终销售,企业应具有良好的扩充能力。此外,在供求关系的限制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总量是有限的,企业应在市场政策的背景下,慎重度量市场的总需求量,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产品的总量和质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最后,企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和战略规划,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宽松的经济政策不是永远实行的,企业应正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或者更新换代,使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的需求,例如可以使产品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例如环保、节能等。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国家和政府通过使用缩减政府财政支出或者增加税收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经济增长过快的情况。在其他的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达到抑制市场总需求的目的。总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减少,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目的。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对于企业的作用与扩充性财政政策完全相反。对此,企业要进行有步骤的调整,保证能够在紧缩性财政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应有计划地减少市场上已经充斥着的类似品质的产品的产量,此外,还应做好新概念产品的引导和产品的升级,最后,应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适时将产品投入市场。
2.2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降低率和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达到增加总需求和私人投资的目的。通常在有效需求不足、GDP出现负缺口和失业增加的情况下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资本成本的降低,所以,如果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那么,应提高资本的比例而降低劳动力的比例。此外,企业还可以适当的吸收资本进行储蓄。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政府会减少货币的供给,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抑制总产出。这时,企业应迅速调整产品的生产,有计划地降低资本的比重,此外适当地吸收劳动力并进行产品更新。
3总结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住房问题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f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any of the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there are major changes, the change of the real estate sector,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people's life have a direct effe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ouse prices high, people can only for its "hope and were left feeling useless", the country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introduced a lot of support policy, improve the people's housing pressure.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Macro-control; Hous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就是曾经没有过多关注的住房问题,却是在不断的困扰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近些年,房地产行业一片火热,在很多房地产商中间经常会出现了一夜暴富的情况。任何事情都是有喜必有忧,房价的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这就致使其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如果这种情况占了大多数,就会造成百姓的抱怨,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房地产改革措施。以缓解百姓的住房压力。
一、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具体问题分析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需要一段过程,包括问题的发现、调控政策的制定、实施。而市场的易变性、波动性会使得政策无法执行,形成滞后性。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灵活性较差。宏观经济政策是面向整体市场,解决短期经济问题。而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较强的市场,易造成部分区域适应性差。即使各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策制定地方调控细则,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还可能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问题把握不准。其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调控细则歪曲调控政策、政策执行者不作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因为利用土地、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对违反市场行为者进行经济性惩罚。在实施惩罚过程中,会因“寻租”、“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执行大打折扣,造成投资回报远大于经济性惩罚,致使政策经济性约束性失效。
(二)房地产宏观调控引发的问题
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更加恶劣。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机回报率增加,投资炒房和囤房盛行,房地产市场俨然是住房投机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特别是大量制造业资本或者其他重要实体经济资本投资楼市,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开发商大建高档住房,而高档住房成交拉动房价,使得中端房价也跟随上升,中端住房出现泡沫。因此,调控使得房价越调越高,住房越来越困难,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思维
(一)继续改进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
1.弥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足。第一,重视对宏观调控效果评价,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解决政策失灵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要适时、针对性地执行,严格执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加大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提升宏观调控执行力。执行力关系到效果与目标的差异。要力求避免执行力大打折扣、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作为的现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努力构建宏观调控政策监督体系。第三,着重分析抑制住房需求的弊端,积极引导住房需求。
(二)完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机制
完善税收政策调控机制。税收的重要功能是使收入、生产要素再分配。对房地产征税,主要应增加住房投资成本,而不是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目前我国住房税收调控既抑制投机,也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由此引发住房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住房持有和住房流转交易分别设计征税。只有增大持有投资住房的税收成本,才能抑制投资投机行为,即让投资房地产的收益小于成本,才会抑制投机。
(三)逐步启动和发展我国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
1.从战略调控的现实意义上正确引导我国住房需求。一是正确认识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需要且有支付能力才构成需求。因此,购买住房的需要并不等于住房需求。实际上,我国楼市多数住房需要都被错误地理解为住房需求。二是引导中国住房观念,“安居乐业”是指有居住权而非住房所有权。因此,只要能满足居住,租房也能实现“安居乐业”。三是年轻人要认识到购买住房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根据房价收入比4~6倍的国际经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再加上CPI的持续高涨,使得年轻人住房和资金购买力下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较低,短期内难以承担高房价。因此,购买住房只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只有当改善住房需要变成需求时,住房才由奢侈转为必需。2.从战略调控的理论基础上,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权利。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尽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真正的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就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低很多,而且,我国的贫富差距较为悬殊,因此,中低收入者的人数比例很大,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不仅仅是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由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由政府解决。因此,完善住房商品房分配制度,努力满足住房改善需求和住房投资需求的住房消费权利。更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努力建设以消费功能为主,投资功能为辅的房地产市场。
三、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不适宜的情况发生,只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对改革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才能使其逐渐的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房地产业尽管现在表现出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之下,一定会逐渐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使百姓能够真正做好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乔新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几个关键问题[J].理论月刊.2011,04
[2] 邓文娟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评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 刘春潮.房地产宏观调控需标本兼治——析房地产宏观新调控缘何成效不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5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以及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基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目标,本课程在本科经济学专业中的定位是:为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科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产生发展脉络,培养理论素养,提高使用理论分析、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为64学时。我校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名师导读版作为主导教材。本课程总体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简介,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核算方法。第二部分为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均衡国民收入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四个主要经济模型。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讲解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的实施工具和机制,并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第四部分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AK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动态化。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如何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科学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该课程在教与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内容多
传统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以教师讲授为唯一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学生反映该课程知识艰涩枯燥,理解难度大,有的甚至需要通过背诵来通过考试,导致学完即忘,对后续经济类专业课程起不到应有的方法论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较多,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收入支出分析、IS-LM模型、AD-AS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及效果、对外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然后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也就是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经济政策的效果,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理论。虽然这门课安排了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共64课时的上课时间,在财经类课程中属于比较多的学时,但是学生要在一个学期里消化、掌握全书 11章76节的内容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初入门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时间非常紧张。
2.课程内容难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离不开各种理论和模型的讲解。理论学习通常都是通过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经济模型来阐述。虽然在大一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已经接触一些经济模型,但一大部分同学知识基础仍比较薄弱。尤其对于一些文科生来说,对复杂的图形推导和高等数学公式推导感到难以接受,很难将这些图形和公式与经济学涵义的描述联系在一起。而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又是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收入—支出(E-Y)模型、IS-LM模型、需求—总供给(AD-AS)模型以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不仅要理解它们的经济含义及图形推导、公式推导过程,还要知道在经济政策实践中的应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理论观点涉及的流派也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且,这门课使用的数量分析多,逻辑推理少,以致有的同学感觉学起来很难。
3.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实践不完全契合
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实践中,市场机制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都要受到限制,一些西方经济理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由于宏观经济学产生于大萧条之后的 1936年,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理论前提和经济现象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实际。因此,这门课所讲的一些内容离中国的现实就比较远。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垄断与私有化并存的经济制度、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能解释经济学中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解释补偿性的经济政策;但是有些内容与中国经济运行的背景非常不一致,如GDP的核算方式和内容、银行利率的决定方式、财政收支制度等。尤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方面,更是以西方国家——美国为例来进行研究的,与我国的经济政策实践“水土不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理解方面出现迷茫和混淆。
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情况制约着课程讲授的开展和深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时备课不够深入、细致,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了解,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很明显,只是被动听讲。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另外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件制作简单,讲课内容理论性太强,没有相应的案例支撑,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按教学大纲照本宣科,讲课缺乏激情,讲课方法缺乏多样性,缺乏创新意识等,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是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的。
三、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在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讲好宏观经济学这门课。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在充分研究中外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由于经济理论的互通性,宏观经济学的有些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可以在这门课中少讲或不讲,基本原则是要保持这门课内容和体系的完整性。例如,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内容也有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国际经济学和国际金融中含有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知识。因此,可以只讲解这些内容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经济模型的推导和使用,然后说明这些内容与宏观经济学其他部分的关系即可。关于博弈论,关于新古典宏观经学和新凯恩斯的AD-AS模型也可以不讲,因为这些内容在中级宏观经济学里会详细讲解。与此相适应,我们讲课时就需要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理出一条主线,使本书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IS-LM模型就是短期国民收入决定内容的主线,由这个模型,可以分析均衡产出、政策效果、政策实践等问题。注意阐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讲授体系和风格。
2.抓住教学难点,各个突破
对于学习中的理论模型难点,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重点突破。课堂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并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把与社会经济热点相关的课外材料在课堂上为同学展示、讲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课堂中运用中西方经济学问题的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思考,一层一层剖析,最后综合成几点,回归到某章某节的某几个知识点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课程中西方经济学存在争议的主要部分,讲清楚不同经济学流派对此持有的不同观点,通常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假设前提有关。比如消费理论要以凯恩斯的主流经济理论——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为主,其他经济流派的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性收入理论等为补充;再比如AD-AS模型中,对于AD曲线的形状,西方经济学家们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于AS曲线,却由于不同流派对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调整的速度的快慢认识不一样,而出现三种不同形状的曲线。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密切联系我国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宏观经济学虽属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历史和我们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与交流。根据宏观经济学实践环节的特点,在实践课堂讲授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本理论的基础作用,而且特别强调方法论学习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训练中,能找到相应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客观看待某些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中出现的资源配置问题和国民收入决定问题,比如 IS-LM 模型所说的当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可以刺激投资的机制,以及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政策最猛烈最不常用,等等,这些与中国的实践不相符。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摆事实,讲道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要与时俱进,课程讲授中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出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经济的可资借鉴之处。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彻底粉碎了自由的市场机制总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神话,可以联系中国实际来讲授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讲授我国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原因和政策解读等。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内容与实践联系紧密,要分析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好这门课和掌握这门知识的积极性。
4.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教育教法的讲授、案例的整理,再到师资的配备和组合等,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与帮助。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以板书补充配合的方法,必须亲自制作课件,把自己的思想和思路融于其中,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体会一步一步深入学习内容的过程,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建立宏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讨论若干次,并要求学生提交论文,优秀稿件与教师共同修改后可推荐公开发表。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范文6
宏观经济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宏观经济学具备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总是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问题;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旨灌输宏观模型的推导,不注重理论模式实际背景的讲解与解释,以及不注重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为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宏观经济学不进理论抽象而且模型繁杂,学生对于教材中包含的图形、模型与专业术语等都难以了解与掌握,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但宏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简单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调整,即除了考试成绩,还着重开创了部分实验课程,但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没什么显著的改变,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记笔记,由于授课篇幅较大,学生往往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索。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有着两次含义,所以“教学”不仅局限于“较”,更为重要的是“学”。但传统教学方式与灌输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盲目听从教师的安排,即上课听教师讲,没有独立思索,课后等教师安排作业等。在学习中,学生仅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没有真正做到“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的创建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纵观国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他们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而我国却无法选取较为适宜的安排模仿经济形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性,教师缺乏丰富的经济社会经验。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学了需要认真听讲与记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思索,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论精髓。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灌输的前提下,增添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一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标记出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再加以复习。基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课堂灌输阶段来看,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小组讨论、主体讲座等;可以增加热门话题讨论,如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导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学派提出的观点,以及观点的限制与背景等加以分析,从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学生会发现各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它们假设的前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存在哪个学派推导不正确的说法。基于问题的思考及思维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宏观理论都具备假设的前提,不是绝对精确的真理。这样,在日后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对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加以重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种经济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主动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批判地吸收与掌握不同学派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又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最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较短,不够健全,不是一门较为精确的科学,在处理相关经济问题与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难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习素养。
3、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如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与重难点,如从加息至减息等。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若一直延续图形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即融合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实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备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货币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性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财政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自然对这样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布置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让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点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帮助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把握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思维等,从而真正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才。
作者:李坤泽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