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工商管理 ; 仿真实训 ; 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28-01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以培养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因此,工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仿真实训可以不断探索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成果;同时是加强财经类院校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推进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施展学生聪明才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一、工商管理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
1.综合性特征
工商管理从纵向角度看,涵盖管理理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财经英语、国内外经济、投资理财、商法、合同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横向角度看,又涉及不同的行业和地域,涵盖管理学、商品学、供应链、市场营销、商法等不同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也在工商管理领域被普遍应用。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
2.实践性特征
该学科是专门研究工商管理的具体过程,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如怎样挖掘潜在客户,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怎样计划组织领导执行, 以及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制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市场战略,客户关系如何维护,这些内容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
3.动态性特征
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对管理和经济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管理和经济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在其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高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模拟实验室,希望通过仿真实训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工具,达到培养学生高效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构建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在迅速提高,根据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更加吸引国内外工商、金融界对北方地区投资 经营的热情。在这一大的市场环境下,无疑对目前的专业人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2.专业建设需要
学院现有实训室只能满足少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为普通机房设置的实训室,结构基本一致,规划单一,难以体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目前只能满足部分课内实训教学需要,建设时没有考虑职业特色,没有考虑职业岗位需要,急需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综合实训基地,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3.人才培养需要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学生在模拟实训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公司管理的风险和乐趣。如:学生可以熟悉和掌握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公司中不同职位的感觉、相应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共同面对几近真实的模拟公司环境,真正成为公司业务的主角,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构建的内容改革研究
1.仿真企业环境
“模拟企业环境”是指通过实验室布局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现实工作环境。在一个虚拟的公司环境中,学生扮演公司业务流程的不同当事人, 并进行逼真的模拟性操作。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思考,加入群体组织中完成任务。
2.仿真职能岗位
以实习资料为基础,学生实行轮岗制,将扮演不同职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公司管理实务,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公司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培养出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便未来走出校门后可以立即胜任工作。
3.仿真企业流程
将学生分配好职位之后,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模拟企业运作的真实业务流程,如市场策划环节。这样,在“模拟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公司管理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公司管理的常规业务技能,系统的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会到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工商管理学科课程仿真实训实验室管理的对策研究
1.硬件设备的管理
为了配合教学和实践,很多模拟实验室配有计算机、投影仪、电子显示屏、沙盘、扫描仪、打印机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有些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所以为避免产生教学事故,平时应注意这些设备管理和维护。设备统一集中管理,并归类造册以便能及时提供使用,同时做好使用记录。按照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
2.专业模拟软件的维护
必须熟悉模拟软件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研究专业模拟软件的操作步骤和设计思路。专业软件一般都价格昂贵,投入金额较大。为了能够降低投入成本,可以与某些著名软件开发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取得软件的免费使用权, 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或高年级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开发相关专业模拟软件。
3.人员的管理
应该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维护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两类培训。 由于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所以对于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应是长期工作。其次,必须制定实验室人员管理方案。将具体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做到人尽其职、赏罚分明。再次, 还应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制定每项模拟实验的实验指导书、任务书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时辅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综上所述,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间的竞争,熟悉生产制造、渠道建设、订单争取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模拟,提升学生系统思考、整体构架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提高大学生自主实践、就业、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物理学史科研方法 渗透
从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物理学研究内容的变化,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变化着,并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在古代,人们主要是靠不充分的观察和简单的推理,直觉地、笼统地去把握物理现象的一般特性。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观察方法就从以自然观察为主发展为以仪器观测为主。科学实验和数学方法相结合,使精确的、定量的物理学研究有了很快的发展。整理事实材料的需要,也促进了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的发展。这一时期科学方法的发展,使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显著地呈现出来。
物理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以下几种:
一、观察
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往往离不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所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对物理课的学习肯定会有较大的帮助。物理学史中许多重要发明、发现同样是科学家善于观察的结果。比如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853年在比萨教堂注意到一盏悬灯的摆动受到启发,用线悬铜球模拟单摆实验,确证了微小摆动的等时性和摆长对周期的影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进行阴极射线实验时,注意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氰亚铂酸钡的小屏上发出微光,从而发现了X射线(伦琴射线)。这些事例都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可以起到巩固消化、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比如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中的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证明了“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比如光的颜色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迪卡尔都认为“白光是纯洁的、均匀的,是光的本质”,而色光只是光的变种,但是他们都没有像牛顿那样做过认真的实验验证,大约在1666年牛顿用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终于得出“白光是由各种折射程度不同的彩色光组成的非均匀混合体”的科学结论。
三、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相似推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相似。比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光也像声波那样能发生反射、折射,而提出光是一种波动的假说的,从而为光的波动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而推论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库仑就是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得到启发,把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类比万有引力,推论电力也像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从而发现了库仑定律。如果没有类比的方法,单靠实验数据的积累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得到严格的库仑定律的表达式。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寻找思维途径。当然,类比推理的结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里不再赘述。
四、假说
物理学中的发现往往先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再经过理论推导或者实验验证最后证实。麦克斯韦在物理学中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统一的经典电磁场理论和光的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而这种理论预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证实(赫兹实验)。假设推理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方法,如静电场中电场线,等势面是否相交,还有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一些理想实验等。
五、模型
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便于发掘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抽象的假说的理论形象化,便于思考问题。物理学史中涉及的模型是很多的。
力学中的质点、单摆、弹簧振子、光滑平面、完全弹性碰撞……
热学中的理想气体、平衡态绝热过程……
电学中的电荷、无限长导线、电力线、磁力线、纯电容和电感电路……
原子物理学中的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模型、基本粒子的各种模型……
在物理学史上,一些物理模型的提出、修正、完善和被新的模型所取代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在物理学家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的研究中去,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任何研究和工作,对于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都是很有用的,是终生受益的。
【参考文献】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科学本质观 显性方法 初中生 科学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
理解科学本质的基本内涵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全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在新颁布的科学(7~9)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它应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
1.概念的界定
科学本质,Nature of Science,常简写为NOS。科学本身具有复杂性,使得科学本质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尽管围绕科学本质有种种的争论,但是基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教育领域使用的“科学的本质”是指关于科学的一组“价值观、方法和活动的集合”。
显性方法是以科学史、哲以及(或者)与科学本质各种方面一致的教学来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显性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科学活动,能意识到与他们参与的活动有关的科学本质方面,并能在科学本质观这一方面进行反思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发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人教版初三化学中选取5个主题:空气、原子结构模型、表示元素的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为教学内容,通过显性的方法来发展初中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2.1研究思路(表1)
2.2研究对象
选取深圳市普通初中(宝安中学)初三学生108人,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学生分为2个班,A班为实验组,B班为控制组。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科学这门课程上的学业成绩的同质性,研究者在实验前先收集了研究样本初二(2009至2010学年)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并以独立样本检验其差异性(见表2),加以评估分析,以尽量减少非随机抽样所造成的误差。结果表明,2个班级无显著性差异。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是自编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对该工具说明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界定科学本质的内涵。(2)拟定科学本质的3个维度及涵盖的16个子项目。将拟定具体指标送给相关专家审阅修改。(3)编制2套类型、题目数量相同,内容相似的初稿。(4)进行预测,分析并修改。(5)分析信度和效度。(6)得到终稿——《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以下简称《问卷Ⅰ》)《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以下简称《问卷Ⅱ》)。《问卷工》由31个选择题组成,《问卷Ⅱ》由36个选择题组成,分为正向题目和反向题目。每个题目的选项有4个评定等级。在计分时,采用等距形式赋值,最高分为4分,正向题目分别为4、3、2、1分;负向题目分别为1、2、3、4分。
2.4研究程序
(1)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Ⅰ》的测试,作为前测。
(2)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
(3)2个班的学生均接受《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Ⅱ》的测试,作为后测。
2.5数据分析
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前测结果及分析
笔者利用《问卷Ⅰ》对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前测,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如表3。
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P值为0.946,可以认为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2个班的科学本质观是没有显著差异的。
科学本质观3个维度共16个子项目,通过计算其平均值与该因素子项目最理想情况的总分(即每个项目都为4分)的比值,结果显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16个子项目的理解都不理想。比率由高到低是:科学与技术、可知性、预见性、科学与道德、多样性、科学与社会、局限性、求真性、重复性、科学家身份、相对性、实证性、创造性、建构性、累积性、公开性。
3个维度中,初中生对科学事业的本质理解最好,其次是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对科学方法本质的理解最不理想。
3.2后测结果及分析
3.2.1利用《问卷Ⅱ》对学生进行后测,结果比较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于科学本质总体的认识,实验组平均分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2组差异显著。
3.2.23个分量表结果分析
科学本质观在本文中所分的3个分量表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实验组A班与控制组B班的比较如表5、6、7。
从上面3个表中可知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科学事业的本质3个维度实验组的平均分都高于控制组。通过独立双样本t检验,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而科学事业的本质2组并无显著差别。3个维度包含的16个子项目的平均得分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但只有在相对性与累积性2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
4.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经过8周的教学实验可以看出,科学本质观的显性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得到发展,其中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发展得较好,而科学事业的本质改善不明显。
4.2建议
出现以上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科学本质观的缺陷使得提出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无法及时捕捉,而使资源出现浪费。受传统科学本质观及其教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露出逻辑实证主义哲学范式的教学语言。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参编写2个方面提出建议。
4.2.1对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目标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没有显性提到科学本质目标,而是将科学本质的理解作为科学探究活动伴随的结果,而不是显性的课程目标。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体现科学本质观的意识。因此,(1)在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目标要进行科学本质的目标设计;(2)要在内容标准中对科学本质具体内涵进行显性说明;(3)在实施建议中要为教师提出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具体要求;(4)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尽量能罗列出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科学史线索,以供教师按图索骥;(5)在案例中要提供呈现科学本质观的成功教学案例以供教师学习;(6)在附录中要罗列出当代科学本质观要求教师使用的科学本质教学话语。
4.2.2对《科学》教材及教师用书编写的建议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一、增强历史感,论从史出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它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历史的旁白。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和编写者自身认知的制约,对有些问题没有作深入的阐释,不是有些重点难点没有史料和思考题,就是有些知识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对于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史料来弥补。如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人教版)其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目,教材没有史料说明洋务派的观点,我补充了下列一段史料,“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有这个史料的支撑,就使教材中关于的目的的表述在学生面前具有信度。
教材“维新变法思想”一目也是只有编者的文字表述,而没有任何的说明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的文字史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我选了下列的史料,“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要求学生思考:材料中包含了康有为怎样的政治思想?学生很好的归纳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思想。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学生通过运用史料,逐步形成历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初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式,树立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二、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历史不可再现,而教材写得再好也只是今人说史,况且出于篇幅的限制,往往叙事简洁,文字死板。史料则形象生动、准确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必要的音像史料,可以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三、培养探究意识,铸就创新精神
历史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历史结论,还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新课改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并占相当大的学分,史料教学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的很好的途径。教师要以现有的史料为基础,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创新精神。如学习《》一课,我提供以下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探讨失败的原因。“中国人 ……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拦,至有以洋人机器为公愤者。”(郭嵩焘);“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善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对一切变革都很冷漠 。”(英)戈登;“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探究,大家认为中国人思想保守;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维新派没有发动广大群众。有学生说,材料中戈登的话是对中国人的污蔑,又有一位学生说,戈登虽然是个帝国主义分子,但他对当时中国人的评价是有道理的,那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就像鲁迅先生在日本东京看到的那样冷漠的一幕,愤而弃医从文。我觉得这就是创新精神,因为在定向思维中,帝国主义分子都不是好东西。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拓展阅读面,培养思维能力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历史;初中;新课程;教学
一、目前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为了在中考中取的好成绩。因此,在中考成绩中比重不大的历史课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而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以史为鉴,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加顺利。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可以得到训练,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
(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倾听教师所叙述的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通过倾听这一种感官刺激来学习历史知识。从思维方面来讲,学生的思路也只能跟着老师走,无法得到应有的思维训练。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得到他们应当得到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也得到训练。
(三)对于家长而言,学生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考成绩中历史成绩的比重较轻。所以历史这门课程在家长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历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识,认识人类发展史,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把历史的重要性传达给家长,让家长重视历史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学生的兴趣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也能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得到优秀的学习成绩。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互相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并且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参加了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上历史课。
(二)历史知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古代真实景象的文字再现。所以如果为学生创造情境,让他们直观的看到教材文字所呈现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器材。通过这一条件,我们可以为学生们创设真实而优美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介绍四大发明的短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而通过对这些图片,音乐和视频的观看和倾听,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能让自己的艺术素养,想象力进行提高。
(三)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在课后自我学习的时间。而自我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十分重要。对历史教师来讲,可以在家长会时为家长讲解历史的重要性,请家长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可以在周末时陪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等。通过实际的观看来了解历史知识,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事实,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们讨论,交流历史学习的心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四)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得到中考的历史成绩,而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借鉴。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教师问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将自己目前的生活与历史课程相结合的环境,那么他们学习历史积极性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时,可以将我国过去落后挨打的局面与现在强大的祖国相比较,让学生们了解到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让国家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三、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更加容易的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通过在课堂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来讲,一定要做到在课堂上掌握学生的思维范围,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学习到知识。
(二)通过课外的参观,阅读等方式学习历史确实可以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向家长说明去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在参观后要注意将课堂知识和参观内容结合起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历史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怎样激发学生对你是产生极大的兴趣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对于历史有兴趣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让家长也加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也能充满对祖国的热爱,达到让学生对历史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和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教育界,2012,(20):48.
[2]吴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8):12-12.
[3]姬文铎.注重讲求实用教学,逐步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2,(57):125-125.
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实验环节也开始顺应改革的要求,一改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开始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是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化学的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可以自主的观察研究实验当中的一些规律,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具备实验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首先提高教师的探究学习能力,然后积极的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形成学生在实验课中自己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1.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
1.1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灌输式的特点,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综合能力且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很多“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化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因此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出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背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采取的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逐字逐句记忆的方法,类似于英语单词的背法,学生和教师都只把“记住”当成目标。实际上教师应该把一些总结性的规律教给学生。例如,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首先是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然后是配平方程式,并且体现元素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当然也可以用阴阳两极电极方程式叠加而得到总的电解方程式。不过还是要注意一些特例,比如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正极是氢氧根放电,负极时铜离子放电,但是不能在总式中将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加在一起,因为氢氧根是由水电离的,所以反应物中要写水,而不能写氢氧根。
1.2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不仅仅是一味的强调实验的仪器要怎么使用、手要怎么摆放,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制备Al(OH)3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两种对比的方案:NaOH溶液慢慢加入AlCl3溶液中,或者AlCl3溶液慢慢加入NaOH溶液中,同样的两种物质加入顺序不一样变化也不一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把关注度整个放在实验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可以提高。在课堂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严肃严谨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社会在进步,师生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化学老师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采取民主教育的态度,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当中
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在身边旁观,无论是实验的设计还是原理的讲解,甚至是实验操作的演示,学生都是缺乏主动性的,这种机械化的操作之后教学目标完成的并不理想。因此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来,例如探究氯水让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的原因这个实验的时候,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第一步就是激发起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这可以通过一些抛砖引玉式的问题或者情境的描述来做到。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先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算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假设或是错误判断,教师都不要进行过多的干涉。不管他们是认为氯水反应生成的HClO和HCl中和了NaOH的碱性还是认为氯水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性,使得红色的酚酞变成了无色的,教师都要尊重学生在实验当中提出的假设,让他们敢于提出质疑和创新,然后再通过实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分析讨论出来的细节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再通过实验结果讨论当初的假设,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的全程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当中要认真倾听,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大致的方向保持平稳就可以了,最终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总结规律,掌握方法。
3.结束语
化学实验与很多生活中的常识都是挂钩的,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不但可以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首先转变的就是意识,然后是教学的风格和行为,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事物的变化,提升职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