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文化与礼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酒文化与礼仪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1

关键词:护理人员;患者;护理文化;认知差异;社会学

良好而恰当的医院文化有助于凝聚医院内部的力量,帮助医院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职业操守,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向整个社会更好地展示医院的公益形象,推广良好的品牌效应。而护理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子文化[1],作为文化在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 反映了社会对护理的文化需求。

1护理文化的内涵

护理文化起源于文化,是基于人们对文化及其属性范畴、功能、价值的认识而成长起来的。近年来,针对护理文化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而对于护理文化的解释则更是五花八门,但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概念:护理文化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的护理环境下, 逐渐形成的基本的信念、行为的准则、共同的价值观、自身的形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2]。这一概念反映了护士思想、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追求的形象定位,概括了护理及护理文化的主体和内涵。但是缺忽略了护理文化的客体,也是最重要的受众。由护理人员的角度出发,在关于护理文化的很多的问题上,与一般患者的认识还是具有较大差异的,因此也就导致护理工作偏离患者的个人需要,以及一系列医疗纠纷的产生。

2护理文化的主客体

在马克思哲学中,指出主体是指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者、行为的主动发起者、改造者和控制者;客体, 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 是纳入主体活动的范围、 结构, 从而与主体发生现实关系的客观存在。主体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必须与其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即客体同时存在。

护理文化来源于文化,产生于护理活动,作用于护理活动,医患关系。护理活动的对象是广大患者,即客体。而主体则是护理人员。而护理文化的主客体也是如此,主体是护理人员,客体是患者。主体不能脱离于客体单独存在,而护患双方是护理活动的两大基本要素。主客体的存在都是围绕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维护、促进、恢复患者的健康而存在。

3护理文化认识差异

护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护理文化的3个层面, 相互间密切关联, 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 共同构筑了护理文化这一独特的职业文化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护理文化认识差异也是在这3个层面上进行表现的。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护理工作中文化要素在社会外观的表露,是护理文化的载体,将抽象的护理理念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医院的内在环境、护理人员的礼仪、仪表、技术操作、服务态度等自身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院的院内环境也发生着变化,现代医院逐步向庭院园艺化、病房宾馆化过渡。儿科病房用卡通形象人物装饰墙壁,儿科病房配备卡通被服,儿科护理人员穿着粉红色服装,从而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尽力提供人文性、尊重性、礼仪性和关爱。但是在对医院内环境建设方面,医患双方还是存在一定的认识差距和问题的。比如,病房放置电视机的问题。护理人员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病房放置电视机,但是部分患者家属认为电视机会打扰患者休息,造成不必要的争执,不如安放绿色植物,给予清新空气,欣欣向荣的感觉。

护士形象主要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文明用语、服务礼仪等。基本上,对于患者的礼貌热情、大方周到、整洁有序是医患双方都一致认可的。但是在部分细节的认识上,医护人员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是一定差别的。对于护士淡妆上岗,医院认为护士应该给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形象,因此要求护士饰以淡妆。但是部分老年患者认为不化妆的护士比较有亲切感。而且妆的浓淡界限不清,不好把握,并且将头发染成新锐颜色容易造成患者的反感,降低职业信赖程度。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书面和非书面形式的标准,也包含部分约定俗成的程序,是护理文化的支撑[3],是护理人员共同的行为规范。通过护理质量的形成,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制度。对护理人员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控制作用[4]。

护理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服务,这一点出发,双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部分条款在执行时,医患两方存在异议。如探视制度,医院出于保证患者足够休息和维护有序合理的护理工作的考虑,限定探视时间。但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上班时间不固定。前往探望的时间不一定能够与医院规定的时间配合,亲友前往探病几次未成,对患者来说,决不会是件愉快的事,甚至对治疗产生负面的影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护理文化的核心,是护理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包括建立明确的护理理念,即护理组织内共同信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 行为准则、生活模式[5],推出"护理品牌", 为医院在竞争中拓展生存空间等。

护理人员和患者在精神文化上存在一致性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恢复和促进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4社会学原因

4.1社会经济的进步,认知意识的萌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素质和意识也得到提高。大众对医院文化甚至是护理文化的认知意识得到了萌发。人们开始意识到护理也是具有文化特征的一项事业,同属于医院文化的范畴。广大人民认识到护理文化的独特性和象征性,也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地位,树立自身的品牌。

4.2传播媒体的一边倒态度 媒体宣传不仅对医学科学存在误导的问题,而且也存在一个遵守平衡准则的问题。除了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在关于医患矛盾相对集中的报道中,医务人员似乎被一边倒的负面化和刻板化。现时期的医患关系中,不能说医疗行业自身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问题,就像不能说患者一方就是绝对正确的一样。但媒体在报道评论尤其是进行舆论监督时,片面、失衡的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6]。毫无疑问,这些负面的失衡报道在某种程度恶化了医患关系,使某些患者用一种挑剔和商业交换的眼光来看待医院文化和护理文化,对护理文化的本质有了偏差性认识。

4.3医患关系认知错位 国家把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定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运行方式相当一部分采用了市场机制,致使医患关系发生变化。社会上存在很多关于医患关系认知的错位意识,比如: 患者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是顾客、是消费者; 医患关系是合约关系、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信任关系等。其中较多的是把医患关系结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把公民的生命健康与生活消费权相提并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医疗活动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游离不定的状态,医患冲撞日趋严重,医护人员自觉不自觉地首先考虑医疗行为的经济效益和风险性,患者则像购买生活用品那样对待医院,正常的医疗活动秩序经常受到干扰。医患双方对护理文化的认知也就当然出现差异。

5讨论

随着患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患者对于医院的需求和期望逐步由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尊重人性、人道护理方向发展。患者是护理文化客体和关键因素,也是护理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护士的理念和行为应该跟上患者的思维意识,护理文化建设应符合患者的需要。

一旦护理文化建设与患者思维意识不符,就会加剧护患之间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矛盾。为缓解这些矛盾,构建和谐护理文化,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护理人员一方面不仅应注意自身着装和仪态,还可考虑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喜好、情绪而有所变化。②护理制度除了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医院的正常秩序, 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符合患者及亲友的心理社会需求,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舒心的住院环境。③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医学知识,介绍医护工作的性质特点,加强公众对医护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增进护患双方的沟通理解。

参考文献:

[1]许家珠.浅谈医院文化中的护理文化建设[J].安徽医学,2002,23(2):56.

[2]李传丽.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30.

[3]陈丽静.21 世纪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0):118-119.

[4]梁银辉,何国平,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及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4-46.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2

一、文化自觉

在其论著《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中提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形成、特色和趋向。”[4]明白中国酒文化的形成、特色和趋向,是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一)中国酒文化的形成

1.在物质层面。根据张崇琛(2000)[5]、冯恩学(2015)[6]等学者的研究以及对吉林省大安酒厂遗址的考古,中国白酒(蒸馏酒)的商业性生产始于辽金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生产的酒类主要是黄酒(发酵酒)。也就是说,中国酒文化在早期是黄酒文化,然后才是白酒文化。此外,不同时期的制酒原料、酒具也反映了当时物质层面的酒文化。

2.在精神层面。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借酒起兴助兴、抒怀、激发灵感、释放潜能,逐渐形成了借酒促诗、借酒生词、借酒颂歌、借酒激赋、借酒疾书、借酒成画的文人酒文化。在朝堂宴会、接风洗尘、饯别送行、自饮独酌、亲友相聚、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表达酒情、酒态、酒具、酒味、酒场、酒令、酒艺、酒制、酒境的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流传至今的五万余首唐诗中六千多首与酒有关[7];《宋词三百首》中126首与酒有关;杜甫诗文中与酒有关的约占21%,李白的约占16%,白居易的约占25%[8]。

3.在制度层面。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所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例如,西周酒文化有“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实现心愿、趋利避害、追求回报。“嘉礼”用酒主要是为了人际沟通和联络感情,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等。“宾礼”用酒主要是为了接待宾客,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其器具摆放、饮酒秩序等都要遵从严格的等级规范。“军礼”用酒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宣扬国威君威。“凶礼”期间虽然要减膳少饮、停止娱乐,但也要以酒祝寿归天、祭神祀祖、敬仰先人。随着中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酒礼酒德逐渐消解,但新的酒礼酒德尚未确立,地方酒制也各有圭臬,制度层面的酒文化仍处于混杂多元状态。

4.在行为层面。中国的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的酿制技艺,中国领先全球的陶瓷酒具烧制技艺(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于烧制温度、使用原料、坚硬程度、透明度和釉料),各个地域和民族丰富多彩的酒事活动等,都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色

与西方国家的主要酒种——葡萄酒、啤酒及其玻璃酒具相区别的是中国主要酒种是白酒和黄酒,其传统酒具大多为青铜器、漆器、陶器和瓷器,其制作和包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物质特色。与西方国家的酒神精神、法治精神相区别的是中国传统酒文化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放荡不羁和创作才华,并与儒学同体同构,中国的现代酒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中国酒文化的精神特色。与西方国家对酒类问题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理相区别的是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以儒家“礼治”为基础,并被统治者赋予了树立权威、明确等级仪式化的功能,而中国的现代酒礼酒德和相关法制尚处于建设阶段,这是中国酒文化的制度特色。与西方国家看重酒类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相区别的是中国酒文化体现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更看重酒事活动中主宾的身份和地位、遵循的酒礼与酒德、场面的奢华与气派、气氛的和谐与热烈、关系的融洽与拉近等,这是中国酒文化的行为特色。

(三)中国酒文化的趋向

影响中国酒文化趋向的两大现实语境:一是全球化,二是现代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中外酒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些外国酒文化在其强势经济的裹挟下流入中国,并在文化软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与中国酒文化相交融。中国酒文化若因此淡化甚至丢掉自己的民族传统,就会变成羸弱、无根、忘本的文化;若自我陶醉、故步自封,也会与现实渐行渐远。中国酒文化唯有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内在要求,以中外互补、、融合创新为发展路径,才能彰显自身特色、增强国际认同、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传播、开拓国际市场、繁荣国际贸易。

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趋向,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存,而是包含创新的延续。有关部门应研究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承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传承水平和传承积极性,保护传统酒镇、酒村、酒区、酒肆、酒坊、酒窖等文化空间及其传承体系,对酒文化既要进行传统表达,又要涵养现代生机,尤其要借助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现代管理增强其传承的动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应以新思维、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来开发利用酒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以现代精神文明改造传统酒礼酒德,以现代社会治理改变酒风酒俗,以更高标准创造新的酒文化。

二、酒驾治理

中国机动车驾驶的普及性和民众饮酒的普遍性,使得酒驾(包括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成为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尽管2011年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定为犯罪,2011年4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修正案(二)》再次明确了酒驾的责任归咎,但仍有不少人不顾法律威慑,不顾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抱着侥幸心理实施酒驾。2014年,中国发生酒驾交通事故5669起,导致8000多人伤亡,而且,机动车违法统计排序中酒驾违法位列第二。酒驾在中国难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当代酒礼酒德建设乏力以及酒驾治理手段欠缺,所以,应从加强酒礼酒德建设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酒驾治理体系。

(一)加强酒礼酒德建设

禁酒文化是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酒驾的基础,而当今中国受传统酒礼酒德的影响,很多国人仍然鼓励多饮、赞扬能饮、夸耀善饮,而且以酒事活动作为人际应酬的介质和工具,认为“无酒不成席”“酒桌上好办事”,酒产业的商业话语也赋予饮酒以各种美好的象征,许多地方仍流行劝酒、拼酒和变花样逼酒,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以禁酒为主题的酒礼酒德,也难以复制西方国家以禁酒文化为基础的酒驾治理。

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借助各方力量,以交通安全建设并强化当代酒礼酒德,以媒介广泛传播和相关活动组织者让大众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当代酒礼酒德,逐渐形成驾驶员自觉自律、他人劝诫监督的社会氛围,进而形成酒驾治理的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带头组织整治酒风和治理酒驾的相关活动,需要交通部门向全社会进行科普和案例教育,让大众了解饮酒对驾驶员生理的影响和酒驾事故的惨痛教训,需要文化和媒体机构创作、传播理性饮酒或禁止饮酒的宣传内容,或梳理传统酒文化中有利于酒驾治理的文本,如《酒戒》《酒诰》《酒训》《酒箴》,并将其改编为新的版本,需要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需要餐饮企业推行安全、健康、文明的餐饮文化,提供醒酒、代驾、代呼出租车、张贴醒目标语等安全服务,需要监督机构向警方及时通告拒绝接受安全服务且试图酒后驾车的人员状况,并将其列入不良行为名单。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形成他律与自律、限制与自由、责任与权利、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当代酒礼酒德,才能以此为基础提升酒驾治理效果。

(二)完善酒驾治理手段

1.在法律手段上。中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酒驾治理与所有涉酒问题的法律治理联系起来,加强涉酒立法,明确执法主体,丰富惩处手段,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有序衔接、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执法队伍。相对于道德建设的本土性和根植性,法制建设具有通用性和移植性特征,因此,借鉴或移植其他国家富有成效的法律,应是中国治理酒驾的重要路径。

2.在行政手段上。政府应从源头入手,让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履行预防酒驾的社会责任,要求其龙头企业带头预防酒驾的公益广告并明确广告播放的内容和次数,同时加大对酒类广告违法的处罚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可施行酒类产品销售许可证制度,并要求企业在酒类产品包装上印制交通安全警示语。针对乡镇农村酒驾治理薄弱以及摩托车、农用车酒驾多发的问题,地方政府和交通部门应专门开展生动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组织村民集体学习并相互监督,同时加强对乡镇农村酒驾的查处力度。

3.在传播手段上。应组织传媒机构制作、传播相关的宣传内容,并面向社会公众开办针对涉酒问题的讨论专栏。通过该专栏的自由讨论、平等沟通和参与者互动,既可围绕酒驾协调各方价值观,并达成群体共识,又可深化对其他涉酒问题的认知,进而有利于发动更多部门和民众参与监督管理,有利于推动相关非政府组织成立并发挥作用,有利于建设新的酒礼酒德,有利于酒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交融和价值和谐。

三、饮酒保健

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保健意识的显著提高,饮酒保健得到了普遍认同,保健酒文化也就成为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类型。保健酒文化在物质层面有保健酒、中药酒、酿制或调配工具,在精神层面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养生保健理论、企业和产品声誉,在制度层面有医药管理制度、酒业管理制度,在行为层面有生产的规范操作、产品的合理使用,等等。对于饮酒保健,主要应从关注其功效和市场问题入手。

(一)保健酒的功效

按照中医药理论,酒能浸出并保存中药材的有益成分,能使药力外达肌表、内通血脉,能促进药物成分吸收,能提升药材的药力和疗效,所以,中国自古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资料显示,适量饮酒者的健康水平普遍高于一般人群[9]。那么,饮酒到何种程度才算适量?这不仅要参考医学上的指标,还要考虑个体的健康状况和饮酒状态等。

按照功效,中国的保健酒可划分为两大类:对症类和补益类。前者对特定人群或特定身体部位、生理系统的病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因而药材选配严格、用药禁忌明确,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其中一些可作为药品在药店销售;后者适用性强、安全性高、消费面广,通常具有延缓衰老、补气养血、美容养颜、滋阴壮阳、养护脏器、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一般是作为饮品、食品在商业网点销售。

(二)保健酒的市场

1.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一些保健酒厂在营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在质量管理和消费者服务上没有下足功夫,其结果是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2.为了牟取不当利益,一些保健酒厂夸大其产品的功能和疗效,在专利和非遗的申报上弄虚作假,聘请明星或专家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其结果是被媒体曝光或被工商查处,这不但败坏了其自身信誉,也影响了整个保健酒市场。

3.为了以品质、诚信、创新、品牌来开拓市场,一些保健酒厂注重质量管理并将工艺流程公开展示,详细说明如何生成动植物浸提物、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酯类、多酚类等有益成分以及如何滤除杂醇类、醛类、酮类等有害成分,或者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以保密配方获得商业机密保护、以老字号获得商标保护、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知识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开发、老字号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来打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将来,保健酒厂若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还应在产品细分、突出特色、体现差异、电子商务、餐饮配套、物流配送、酒类会展等方面进行精耕细作并寻求突破。

四、改良酒风

酒风直接体现了行为文化,并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关联。正常的餐饮娱乐,人们往往以饮酒放松自我、增加趣味、增进感情、消除隔膜。正当的人际交往,人们有时以赠送酒类礼品表达情谊、和谐关系。但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不良酒风,如公款吃喝、借酒事活动进行公关和贿赂、借各种名目滥办酒席、借大操大办收取礼金、为了攀比和“面子”铺张浪费等。虽然有的不良酒风得到了遏制,但有的仍在变相发展甚至加剧蔓延。中国高档礼品酒市场大于自饮酒市场的事实,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良酒风的严重性。不良酒风不仅浪费大量公款、加重家庭负担,更使得一些人饱受“酒精考验”进而健康受损,更会损害中国的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恶化干群关系和人际关系。改良酒风应是中国酒文化建设中的政策性任务,其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严格监管公务接待用酒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类似规定,对公务接待用酒进行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监管。例如,新疆、安徽等地在规定中要求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一律不得饮用任何人和任何单位提供的任何酒类,因外事接待和招商引资等特殊情况需要饮酒的,必须报本级纪委(纪检组)审核批准。在国家和地方“禁酒令”渐趋严格的情况下,公职人员的不良酒风明显扭转,但还有一些公职人员将酒席转移到食堂、会所、民宅、农家乐等隐秘场所,并通过地方政府预算中的“其他支出”、黑市发票等报销费用。对此,应改革公务接待制度和报销制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和预算约束功能,要求党政机关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实现公务接待预算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杜绝隐蔽吃喝、暗箱操作、隐性开支、做假账等不良行为。

(二)以专项政策改良地方酒风

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贵州省普定县出台了《关于禁止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引领淳朴民风规范酒席办理工作的意见》,并由主要县领导牵头成立了“规范城乡酒席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了“四五六”工作法,即组建四支队伍(宣传队、互助队、纠风队和巡查队),明确五个内容(酒席的范围、规格、流程、标准和主体),强化六个环节(责任分解、村民自治、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公开曝光和督促检查)。该县将酒风改良与星级文明户评比挂钩,滥办酒席者不仅失去评选星级文明户的资格,而且要受到处罚。该县实施以上政策之后,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事件基本杜绝,民间以各种名目滥办酒席的现象也显著减少,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谋求发展。

以此为参考,各地政府应以切实有效的专项政策改良酒风,使地方形成正当消费、理性消费、节俭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透明消费的酒文化。为了遏制酒类产品的特权消费、求人消费、炫耀消费和奢侈消费,避免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受到不良影响,政府应制止地方酒厂为其产品贴上“部门专供、领导专用、帝王御用、国宴等级”等标签,并没收贴有此类标签的产品。

五、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可分为物质文化的融合(设施、设备、人员层面)、精神文化的融合(企业精神、理念、知识、科技、品牌层面)、行为文化的融合(管理行为、业务行为层面)、制度文化的融合(行业制度、企业制度层面)。目前,酒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互联网文化的融合已成常态,并有利于形成新的业态、动力源和增长极。

(一)酒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酒文化具有了旅游价值和旅游功能,由此也产生了新的旅游类型——酒文化旅游。根据酒文化的类型,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白酒文化旅游、葡萄酒文化旅游、啤酒文化旅游、黄酒文化旅游等;根据发展的侧重,酒文化旅游可分为生态旅游、工业旅游、节庆旅游、遗产旅游和养生旅游。名酒生产企业是酒文化旅游的主要发起者。例如,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等名企推出了宜宾五粮液酒史博物馆、中国宜宾酒圣节、泸州老窖陈列馆、泸州1573老窖窖池、剑南春酒史博物馆和酒坊遗址、郎酒厂天宝洞和地宝洞等酒文化旅游产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也发起或支持酒文化旅游,如泸州市建设“中国酒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并将酒文化旅游确定为该市旅游的主打类型、宜宾市打造“中国白酒之都”、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国际啤酒节”打造为国际著名的酒文化旅游品牌和亚洲最大的啤酒旅游盛会。

(二)酒文化与创意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创意设计、创意开发成为酒文化创新的核心动力,使得创意产品成为酒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例如,对酒类产品的造型、包装、展销、广告、衍生品以及酒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品牌形象、网站等进行创意设计,对与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名人名事、民俗文化、工艺美术、工业景观、农业产品等进行创意开发,推出既保留酒文化韵味和内涵又满足消费者审美、实用、便利、安全、舒适、时尚等需求的高附加值创意产品。

(三)酒文化与互联网文化融合

该类融合使得与酒相关的企业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不断涌现,酒类产品的生产、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环节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向自学习、自适应、自协调、自进化并且不断创新的“智慧型组织”方面转变,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开始以互联网思维发展酒产业。例如,从业人员以大数据分析市场,面向不同的消费者及其“痛点”进行产品的精准开发和精准营销,企业以020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以C2B模式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定价权、选择权、评价权进而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赢,以交互式网络平台将消费者转化为编外员工和企业“粉丝”,以网络营销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法则,以全球化网络体系将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模块化,以小众市场和分散市场开发实现“长尾”经济效应。

六、结语

本文对中国酒文化的五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尤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角度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利于酒文化自觉、酒驾治理、大众健康、酒风改良和产业融合,有利于中国酒产业探寻发展路径和优化发展环境。由于以上问题涉及众多领域且相互关联,所以其实践者应打破不同地方、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跨领域的决策、管理和协调机制,建立相关机构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中国酒文化的软实力,进而使其在世界酒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全根.酒文化是中华饮食文明的奇葩[J].中华文化论坛,2009,(4):110-113.

[2]万伟成.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J].酿酒科技,2007,(9):70-74.

[3]姜娜.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日本酒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及其借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5-59.

[4].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8-18.

[5]张崇琛.酒香五千年——酒的起源、演变与展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2):27-29.

[6]冯恩学.中国烧酒起源新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63-176.

[7]王玉成,邢慧斌.唐代诗酒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4-87.

[8]周全霞.试论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与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86.

[9]汪建国.科学饮酒,有益健康,预防治病[J].中国酿造,2010,(1):180-185.

〔责任编辑:崔家善〕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3

关键词:酒;地位;发展;文化;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从古到今,酒在人们生活中,可以是相聚时的欢颜;闲暇时的惬意;忧伤时的寄托。客从远方而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由此可以看出酒真正成了人们表达感情,寄托理想,增进友谊,扩大交往,调节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灵物。一种酒可以是文化、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历史的所在。

一、酒文化的起源与意义及与我们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专家柳活征先生说:“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从此意义上来说文明从有酒开始;从西周的祭祀礼仪中就有酒的使用,几乎“无酒不成礼”。我国历代倡导“饮酒有类,酒表有仪,酒杯有艺,上酒有序,开瓶有本,倒酒有方,配菜有别”等饮酒文化。古往今来,饮酒多是精神层面的主旨。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

(一)酒文化与包装的关联性

白酒包装和白酒文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相紧密联系。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于产品的包装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种产品的文化在包装上的呈现也越来越重要。一言以蔽之,白酒包装是白酒文化的体现和传承,白酒文化是白酒包装的积淀和魅力;两者相辅相成。

(二)当今白酒包装分析

白酒包装设计的核心应当是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文的体现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手段。

白酒作为最具民族性的产业和文化性的体现,还有产品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必须从视觉形象、文化销售等方面寻求竞争力。同时对于白酒包装所含有的个性化、地域性、民族性、人性化的产品包装越具有竞争力。

1、外型来看有传统的方块包装、圆筒式包装、菱形外包装、异型外包装、台塔式包装和立方体型包装。

2、白酒的瓶型设计特点多为长圆型,现在逐渐向扁圆和仿物类发展,更加体现不同的个性和文化。

3、在材质的运用上更多的白酒也在加强用高档材质制作;色彩的运用基本固定在红、黄、金、蓝、白等传统色彩上,这也是消费者在常年的消费习惯上形成的认同。

综上所述,白酒外包装的不断推陈出新更加刺激消费者消费的冲动欲望,所以白酒外包装在白酒企业销售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当代白酒包装的核心在于酒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二、白酒受众群体分析

(一)受众群体的定义

近年来,中国白酒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但白酒产品受众群体也逐渐老年化,如何打开年轻群体这一块市场成了各大白酒企业营销推广的重中之重。年轻一代很多看重的是潮流及时尚理念,而白酒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在于:白酒由于承担了过多的历史文化,在对“历史故纸堆”有天然抵触的年轻人心目中呈现了一种畸形的文化投射:这是陈旧的老古董,与时尚不搭边。年轻人为什么青睐洋酒?并不是洋酒的口感和包装,而是洋酒背后所体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针对白酒今后的发展方向,针对80、90主体消费群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白酒的核心文化诉求可结合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二)受众群体在的作用

任何一件产品的上市都需要对受众群体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受众群体的需要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设计。关于白酒的受众群体往往中老年人居多,而这之间的文化工作者、企业家等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白酒包装的定位及相关产品的设计需大幅度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构思说明

本设计是以茅台“国色天香”白酒包装为主题,通过三款(红天香、金天香、印象天香)包装设计的形式来表现。目的是为了加强酒文化在包装上的体现,从而提升茅台“国色天香”此品牌酒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一)茅台“国色天香”logo设计说明

1、LOGO主要通过三方面来表现。

1)运用中国传统书法来表现(通过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书法文字体现出这个产品的文化包涵;使人看上去就有一种情怀的思忆。)

2)结合文字的重组(在标志的表现中进行了文字笔划的重新组合、替换;使之更加有新意和耐人寻味,不枯燥乏味。)

3)整体大气豪放有韵味体现出酒的品质。

2、整个LOGO的设计风格运用传统的方式来体现,标志文字的排版运用竖式排版(更能体现文化底蕴),文字笔划替换结合方法(更能体现生动性)。

(二)酒瓶设计说明

酒瓶的表现形式是把中国传统书法文字的拆分笔划元素运用其中;还有国色牡丹的白描图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1、红天香瓶型整体纤细柔美,宛若具有国色之美的古代女子。里面的红色运用中国红体现本国元素,加入国花牡丹元素的暗纹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在瓶子中间参杂一些传统用文字比划拆分使其整体的传统文化性更加浓郁。

2、金天香瓶型中部做一个凹陷,上面配以国花牡丹暗纹传统元素整体精致典雅;像一位尊贵的翩翩公子。同样配以中国文字比划的拆分,使整体更加华美有气度。

3、印象天香瓶型整体圆滑有个性宛如古时陶器之型,增加了历史感;中间带有圆孔,一个小的变化让其整体更加附有古朴感,瓶盖部分体现出古代饮酒所用樽器外貌,又像是帝王皇冠;加以江河湖海之纹理,更显大气;总观古朴、大气、自然、尊贵之感流露其外。

(三)包装酒盒设计说明

包装酒盒同样运用了传统书法文字拆分的笔划元素和牡丹元素,酒瓶和包装盒相互呼应、相辅相成。

1、红天香盒型运用酱红系列颜色,体现其传统性质;加入了传统书法汉字笔划拆分元素、牡丹元素整体有国色天香的质感,包装和瓶子相互呼应。整体有韵味。

2、金天香整体运用黄色系列颜,同样运用传统汉字笔划拆分元素和牡丹元素;中部和瓶型一样有一个凹形的处理体现其特质,纵观整体呈现出古典华贵的气质所在。

3、印象天香运用蓝色和金色系列色彩,运用上下阴阳平衡的表现手法,中间部分做以江河湖海的暗纹;整体呈现典雅、质朴、自然、尊贵之感,和瓶子的整体互相呼应。

(四)设计总结

酒,从商朝就开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有着非凡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酒的文化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酒的历史就是人类历史的一片倒影。本课题主要是对于茅台“国色天香”白酒包装设计中文化的传承和运用进行的探讨,通过做白酒包装的设计,对于酒在人们文化、生活、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名出版社,2006.

[2] 陈小林.陈小林教设计[J].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 李正平.中国酒文化[J].时事出版社.2007,(9).

[4] 凯利.包装设计法则[J].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12).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4

【关键词】酒文化;发展现状;文化价值;问题;对策

酒是一种经含淀粉或者糖等的物质通过一定的发酵程序而制成的饮料,根据酿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白酒、米酒、药酒、果酒等。酒文化就是酒转化到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各种意识形态中,然后被人们以一种约定俗称的文化模式确定下来,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模式。饮酒文化是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一同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沉淀,中国酒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内涵。酒之所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军事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活动中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各级博物馆以及个人拥有的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藏品都是对中国酒文化的繁荣发展的现状的一种展现。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加快了酒企业产品的创新和进步,活跃了酒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价值。

1.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

六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人工谷物酒,她与啤酒的发源地亚述地区和葡萄酒的发源地中东两河地区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国,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巨变和历史的沉淀,现在中国的酒业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酿造工艺以及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而早已超越了两河地区的葡萄酒和亚述地区的啤酒,在世界酒林中获得了最大的产量和销量,独占鳌头。

所谓文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酒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自古以来,在我国的各种聚会和宴会上都没有离开过酒,在酒席上还往往会为了助酒兴、活跃宴会气氛而增加许多丰富多彩、名目繁多的文娱节目和内容等,酒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们进行情感的表达以及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并成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文化就是以酒为特质载体,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这些核心而产生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现象总和,在中国文化的总范畴里,酒文化形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相对独立且完整而系统的体系,它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功能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来说,酒文化是同时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种文化,它主要是以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为基础的酒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酒的社会属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艺术、科学以及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酒文化所关注的内容。

在社会生产力方面,中国物质酒文化作为酒文化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酿酒技术的发展,在材料和工艺上都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在酿酒器具的制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酒的实用功能,同时还要从造型、材质、花纹、图案等方面考虑它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自古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在社会中较为流行的酒杯设计。这些酒杯在材质上有所区别,工匠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敏材质,使其一步一步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酒杯艺术品。另外,酿酒技艺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对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酒文化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自古以来,有无数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都是在酒文化所渲染的分为中实现了政治目的。比如在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曾在《与曹操书》中列举了许多以酒推动政事发展、立国兴邦、创建功勋伟业、帮助政治家做出英明决策的实例,这足以可见酒文化即使是在圣人那里也是一种无法脱离的政治文化[2]。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酒虽然使以一种客观物质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中,几千年的酿酒与饮酒以及发展中形成的习俗等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与中国的诗词、书画等艺术文化同和在一起,使其更具有文学艺术价值。

2.中国酒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中外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中国酒文化的研究上来,通过对查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笔者发现:自建国以后,大量的有关酒文化的研究著作呈现在社会大众眼前,比如《酒文化小品集义》、《中国酒典》、《中国酒文化辞典》等等。相关的学术论文也较多,比如任运伟的“浅说中国酒文化及其开发利用”(2008),陆平的“论中国酒文化及其发展特点”(2009),黄平的“论酒文化与酒业发展的关系”(2012)等。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多数著作停留在对历代学术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册,缺乏对酒文化深度的挖掘;并且在有关中国酒文化研究行为本身来看,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全国统一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有关组织、有关地区基本上是在自行其事地开展活动,特别是缺乏一批全面研究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学者;二是关于酒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活动不多,特别是与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名酒大国的专家学者交流研讨太少。因此,在有关酒文化学术队伍的组织和建设,酒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选题设计,酒文化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都需要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和探讨。

3.中国酒文化研究的发展对策

酒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酒文化,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中国酒文化研究中的不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从而把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发展台阶。

3.1 充分认识到酒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当中,酒是重要的文化交流载体。酒的客观性和巨大的潜在力量,决定了酒文化、酒文明在人类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酒与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托关系。生活中,酒的风俗和故事广为流传。历史上,不乏酒引起战争和酒化解纠纷的事件。通过酒的文化潜在影响力,对国家、民族、政权、组织可产生作用。利用酒文化的广泛性,推动不同文化系统的交流、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质”和“各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双重目的。科学“酿酒、饮酒、用酒、管酒”将始终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社会话题。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从文化战略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酒文化和酒文明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成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酒文化和酒文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化解民族矛盾的良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应该将酒文化局限于卖酒的层面建设酒文化,或仅仅从酒经济效益的角度发展酒文明。这需要我们正确地把握酒文化的内涵,全面认识酒文化的价值和社会功能,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

酒文化的研究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因此,积极搭建中国酒文化研究平台,无疑是促进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建议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培养研究力量。开展酒文化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研究力量支持。酒文化研究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就在于要培养一大批研究人才,特别是有外语基础,又通晓酿造和酒文化知识的青年才俊。有无酒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关系到酒文化研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对于酿酒企业而言,可以借助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力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出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使他们既是企业业务骨干,也是酒文化研究能手的后备力量。其次,可以组织有关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要使国内有关酒文化的专家学者们加强交流,而且要进行中外酒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泸州作为国内知名酒业产地,可以要求有关专家学者来华参加酒文化研究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探讨有关酒文化发展的课题,联合进行中外酒文化比较研究课题。(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9页)第三,可以以国内名酒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酒文化向深层次发展。作为国内名酒企业,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待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的发展,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不损害企业核心利益,则完全应当并起并坐,推心置腹地切磋研究,交流发展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互惠格局。因此,针对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名酒企业,比如贵州茅台、浙江黄酒集团、烟台葡萄酒、青岛啤酒、泸州酒业等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我国酒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这不仅为广大酒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促进名酒企业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3.3 要加强对“酒文化和酒文明”的科学研究

对酒文化的研究,必须深刻领悟酒文化和酒文明的内涵,而不能是停留在对其概念的表面理解。因此要加强对酒文化的科学研究,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指导酒文化的建设,以发挥其社会价值。在当前酒文化研究实践中,比较多的一种就是为卖酒服务”的酒文化现象。显然,这种现象已经背离了酒文化的真正社会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相关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酒文化和就文明已存在潜在危机,对社会风气和文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酒的媒介作用,从文化安全角度来审视酒文化的建设。也只有把当前先进的文化思想、民族传统、历史经验、文化遗产、地理优势同酒业经济和酒文化生态融为一体,突破传统酒文化领域的束缚,与时俱进,才能使酒文化和酒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结束语

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酒在中国的历史中并不仅仅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它的精神文化形态在宗教、礼仪、风俗、政治、军事、文学等哥哥社会领域中的渗透和呈现给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中国酒文化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微小缩影,由此可见中国酒文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酒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加以解决,进一步的推动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映发.试论中国酒文化主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9(04):75-76.

[2]王岳川.中国文化精神与酒之深层关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01):48-49.

基金项目: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资源库的构建[编号:2012-S-43(3/8)];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泸酒产业文化科技资源库构建[编号:CJY12-26];泸州市科技局项目:泸酒产业文化发展科技研究平台[编号:2012-S-43(2/8)]。

作者简介: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酗酒 成因 限酒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酗酒、醉酒现象日趋严重,且酒后滋事伤害事件也频频发生。大学生酗酒恶习在校园蔓延现象已经成为困扰高校稳定,并且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限酒,严禁酗酒,防控大学生醉酒后滋事引发的危害,已是当前高校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酗酒恶习成因分析

大学生酗酒恶习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因素、生理特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青春期心理因素和酒风异化因素等。

1.1 历史文化因素 酒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在我国就有以酒代“久”之内涵,表示“友谊天长地久”和“永久”之意;三国时期就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出那时人们饮酒的感受和酒的品位;唐代以后,不论是李白“饮酒作诗”还是苏轼的“醉饮风亭”等等,都说明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在各国都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化人文内涵,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爱恨情仇都有酒的故事,而“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等,更是在杯酒之间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

1.2 生理特征因素 适量饮酒确能缓解紧张,可以减轻人的疲劳,改善情绪和睡眠,使人忘却烦恼,令人心情舒畅,增加社交活动和节日中的欢聚喜庆气氛。但是,过量饮酒不仅危及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对社会也会造成种种危害。许多有酗酒的不良习惯的人,明知酗酒的危害,但还是控制不住要酗酒,原因在于酒使人体内一种基因变异产生强烈的欲望与冲动,导致过量饮酒或酗酒。

1.3 社会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受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把饮酒当作社交和礼仪需要,如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都要举杯畅饮,以增添喜庆气氛。社会上还有一种 “无酒不成宴” 不成文的规定,洽谈生意都要在餐桌上“烟酒”(研究),且饮酒习惯很不文明,酒桌上喝不多不义气,喝不倒俩不尽兴,助长了年轻人酗酒的兴致。

1.4 青春期心理因素 从心理上看,人是感情动物,有七情六欲,在内外环境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释放的途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受到挫折教育,进入大学后,遇上郁闷忧伤,兴奋激动,思念惆怅或亲人相逢,接风饯行,此时酒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其文化与疏导功能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而酒精的刺激、兴奋、释放和麻醉功能正符合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的需要。

1.5 酒风异化因素 中国传统的小酒怡情文化,已有了异化的倾向,许多人片面地理解“酒逢知己千杯少”,以为交朋结友离不开饮酒作乐。时下,酒的功效和作用还在被“扩大”,如借酒交情、借酒铺路等。长期以来,社会上风行的干杯文化,将成功与酒量捆绑在一起,有的大学生认为不喝酒意味着个人未来发展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的人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有权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况且,大学就是步入社会的前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饮酒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喝酒是进入社会人际交往的预演。

2 防控大学生酗酒恶习在校园蔓延的措施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30万人因酗酒而死亡,酗酒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五大杀手。第6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来自193个成员国的代表呼吁制定出一个控制酗酒的全球预防策略。目前,大学生酗酒恶习在校园蔓延危害极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2.1 认清大学生酗酒恶习的危害性 小林与小杨都是福建某高校学生,某晚,小林因喝酒与小杨发生争执,小林用拳、脚殴打小杨,并致小杨后脑着地倒下而成了植物人。武夷山市法院经审理判处小林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判决小林和该校各承担92万元总赔偿款的80%、20%。这起因酗酒酿成的小林与小杨两家人无穷无尽悲痛的灾难,教训极其深刻,也给学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因酗酒引发酒后伤身损命、滋事生非而过铁窗生活的案例屡见不鲜,且日趋严重,给学生个人、学校、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2.1.1 社会危害性 酗酒之害,触目惊心。监狱里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病人的25%都与酗酒有关,而这意味着数以千万计的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无数痛苦悔恨都与酗酒有关。近年来,大学生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绝大多数是酗酒惹的祸。大学生酒后出现或自残或失手将他人打伤事件,甚至从事一些莫名其妙的破坏活动,如侮辱女同学、拦路抢劫、破坏设备、放火、驾车将人撞死撞伤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2.1.2 身心伤害性 ①危害生理健康。南方某大学工程系学生苏南,是个文质彬彬的学生,但平时爱喝酒,酒量很好,他在庆祝自己22岁生日时,20分钟内连喝20杯百威啤酒,脸色变蓝,失去知觉,最终死在医院。酗酒会使酒中所含有的甲醇持续损害视网膜,从而导致视力迅速下降,甚至失明;酒中的酒精在体内有95%是通过肝脏来吸收解毒,酗酒会导致脂肪肝,形成肝硬化;酗酒还会导致多种消化器官疾病,降低人体呼吸道系统的防病毒能力,使人体的癌细胞增多,诱发多种心脏病变。有资料表明,因酗酒中风而死亡者为不饮酒者的3倍,酗酒者的平均寿命较不饮酒者,要少至15年左右。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部器官尚不完全成熟,酗酒对身体的损伤更加严重,将直接影响到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②危害心理健康。古人云:“酒能乱性失德”。酒精对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一系列心理疾患。酗酒会使人脑器官组织损伤,出现记忆减退、意识障碍、反映迟钝、过度兴奋、动作不协调,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和中毒性幻觉症等精神异常病症,使人变得待人冷漠或不可理喻;酗酒会使人精神恍惚,没有家庭责任心,还愤恨自己的亲人,埋怨怀才不遇,甚至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自己的不健康心态;酗酒还会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智能衰退,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诱发人格改变和反常行为,表现为焦虑、烦躁、抑郁情绪,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念头。③危害成长成才。历史上,才华横溢的“斗酒诗百篇”大诗人李白所生4子都无半点诗才。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因长期酗酒,56岁病逝,所生的5个儿子均愚昧无能。专家实验表明,大学生正处成长发育期,酗酒会使生殖器官正常功能衰退,性成熟推迟2-3 年;酒后更是使人昏昏欲睡,精力分散,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和注意力,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酗酒导致思维迟缓,记忆力和判断力下降,致使智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学习退步,况且,醉酒后,大脑和身体的恢复又有一个过程,对学业的影响极大;大学生酗酒醉后的兴奋状态常会失态,神志不清还会引发有悖于社会公德,甚至做出伤及他人或使自己遭到意外伤害的行为,由此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受到法律制裁,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大好的前程。

2.1.3 校园危害性 大学生酗酒不仅酿成个人、家庭和社会悲剧,还危及到校园公共秩序、公共权益和和谐校园建设。威斯康星大学一项调查表明,有29%的学生因酗酒而旷课,校园中有25%的暴力犯罪和近60%的野蛮行为与酗酒有直接关系,19%大学生和萍水相逢的异性发生性关系。虽然大学生酗酒并非经常引发死亡事件,但会在校园内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大学生饮酒时间通常大多集中在夜间,地点除校园及周边小吃摊点外,在宿舍内喝酒现象也相当普遍。在宿舍内酗酒吵闹得左邻右舍彻夜难眠,在校外酗酒后,深夜喧嚣回校更是扰得校园不得安宁,且酒后滋事伤害事件也频频发生,严重干扰了校园正常的作息制度和公共秩序,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益,影响了校园稳定,广大师生怨声载道。大学生酗酒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全社会都指责高校管理不到位,所有责任都由高校承担,严重影响了学校办学声誉和形象。

正因为酗酒有上述种种危害,为了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维护正常校园秩序,引起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力提倡不饮酒,采取有力措施严禁酗酒,有效防控醉酒滋事。

2.2 发挥学生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 能不能刹住大学生酗酒之风,实施“限酒”取得成效,学生干部是关键。学生干部既是“限酒”的组织者,又是“限酒”的主要对象。要防止“对人马列主义、对已自由主义、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不良倾向,做到既严下又严上、既严别人也严自己,真正使“限酒”成为全体同学的共识。只有从学生干部抓起,以身示范,学生才会跟着学,照着做,才会收到以身作则的效果,使“限酒”工作成为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还可以通过建立“人盯人”限酒互助小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即安排一名学生干部帮助一名有酗酒恶习的学生,从学习、思想与行为上经常关心帮助,使受助者在学生干部率先垂范的感染下告别酗酒恶习。

2.3 家庭、媒体应担负起社会责任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对酗酒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孩子第一次饮酒的原因有31%是父母教的或父母劝饮的。作为家长应当担当起第一老师的职责,以身作则,在家庭中不兴劝酒之风,即便是逢年过节或亲友欢聚,也不要互相劝酒,只能酌量少饮,适可而止,尽量不要或少在孩子面前酗酒。同时,家长还应努力改掉酗酒的恶习,更不应组织、鼓励孩子聚集同学酗酒。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明辨社会上流传的不健康的酒文化思想,把“酒风”与“作风”、“酒品”与“人品”区别开来,做到既照顾场合,又掌握分寸,既不失礼仪,又不酗酒。遇亲朋聚会、喜庆宴会,喝点酒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求自己的孩子讲究品味,营造不酗酒的良好氛围。

2.4 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实生活中, 有不少人染上了酗酒恶习是因为枯燥无味的生活所致,无聊之余便想从饮酒中找到一些乐趣。为此,帮助大学生有效戒除酗酒恶习,除了通过加大宣传酗酒危害性的力度,为大学生建起一面限酒“防火墙”以外,还应组织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限酒、健身、读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以展览、小品、相声、辩论、征文、案例征集、座谈会、宣讲团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认清酗酒恶习危害性,深切认识到“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养性治愚,提高限酒的自觉性;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如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讲座、读书征文、读书论坛、专家讲座、好书介绍和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高雅的酒文化,抵制并逐渐取代劝酒逼酒等低俗的酒文化;通过组织开展如“告别不文明言行”文明劝导等活动,提倡文明饮酒,杜绝无节制豪饮、坚决反对酗酒,最大限度地减少酒害酒祸;通过组织开展有氧代谢运动及各类文体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是金”的观念,在广大学生中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勇于战胜自我,远离酗酒恶习诱惑;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意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放飞心情,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有效地应用厌恶疗法心理疏导 酗酒是一种心理病态及其行为异常,会对自身、家庭、社会构成危害。有些大学生酗酒起因是认为喝酒可以消除烦恼,减轻孤独、自卑、失败等失意的心理因素,以致减轻压力,而事实却相反,酒入愁肠愁更愁。因此,对于有酗酒恶习的大学生不能简单应用道德说教法,而应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是通过环境、说服、解释、启发、教育等手段,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引导方法。

2.6 加大校园限酒综合治理的力度 酗酒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难题,为遏制大学生酗酒恶习在校园蔓延, “组织结构强制”被证明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早在一九八八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就下发《关于禁止高等学校学生酗酒的通知》(教政厅字003号) 明令禁止高等学校学生酗酒。通知要求对酗酒者和酒后肇事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对触犯法律的,要由公安、司法部门依法处置;高校校园内的食堂、餐馆、饮食摊点,一律不得出售啤酒以外的各种酒,如有违反,要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节庆日和学生毕业、结业时的聚餐活动,一律不得饮用啤酒以外的各种酒,在饮用啤酒和其他饮料时也要适度。我国《刑法》第18 条规定:醉酒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予处罚,在醉酒状态中对他人安全有威胁或对本人有危险时,应当将其约束到清醒。高校应依法治校,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工作精神,加大学生管理力度,针对学生酗酒的现象制定专门的校纪校规,对大学生饮酒要规定“限时、限量、限场所”,酗酒与评先评奖、推优培养、组织发展、干部任用、升学、就业等挂钩。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的,可以开除学籍处理,甚至移交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3 结束语

总之,只要校园内外联动,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就一定能把校园限酒控制在危害最低程度,大学生酗酒恶习的状况就能得到有效抑制和改善,就会创造出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支素华,张积家.中国大学生的饮酒期望结构与饮酒行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04).

饮酒文化与礼仪范文6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大,文化吸引力强,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就是以饮食文化为核心,并将其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形成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其内涵,探究其开发思路。

一、民族饮食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环境等影响,呈现出民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烙印深刻的文化特性。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族群智慧的体现,它能更深刻地反映少数民族人们对食文化的精神追求。饮食习俗极大地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特性,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所承载的内涵正是其他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气候、人文历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少数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多由饭食、酒、茶三种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俗、饮食环境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也就是汉族饮食文化,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民族饮食文化中少数民族除了吃饭本身外,还亲身参与歌舞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参与、自我陶醉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饭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及饮食习俗等的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材料,西北少数民族以小麦为主,东北少数民族以稻米和面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酿酒品,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酒文化。另外,除了各民族酿酒工艺及酒品外,还有风格各异的饮酒习俗。茶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人工种植的经历。另外,无论是位于西南的茶马古道还是西北的丝绸之路,茶都是少数民族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我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多与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

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目前,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罗明义(1999),陶犁(2002),罗永常(2011),徐红罡等(2004)等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研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史涛(2012),范娇娇(2010),侯福强(2012),谌世龙(2011)林育彬等(2008)等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较少关注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因此,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深度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愿意购买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包括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在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是以民族饮食文化为依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获得满意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体验,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民族饮食、服务及设施的产品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除展示民族文化外,更重要体现出民族饮食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内涵

1、民族饮食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饮食所孕育的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和动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定具有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在其中,其设计开发存在于一定的民族饮食环境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还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结合。

2、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是旅游产品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民族饮食文化既有以食物、盛放器皿、设施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饮食生产工艺、食用方式、食用礼仪、宗教信仰、享用环境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借助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是有形的食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服务、饮食习俗等。

3、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统的饮食构成、方式及习俗等文化形式展现,它与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加剧是必然的,原生性的民族饮食文化正在社会进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并形成“新的原生性民族饮食文化”。例如,通过民族旅游美食节、民族节庆等形式将饮食文化传统与旅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类型。

三、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是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产品开发来看,民族饮食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极大吸引力。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氛围,才能更加了解和感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留下深刻印象。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助于民族饮食塑造和提升饮食形象、旅游形象,甚至成为民族饮食名片。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关键在于饮食文化本身,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理念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

(一)开发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饮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饮食居民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它是民族饮食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才更加深刻,甚至于更加真实。如果说民族歌舞、表演及工艺品等会有迎合旅游者的“嫌疑”,那么民族饮食文化一定是一种实际存在、活态的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旅行中品尝民族美食,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也将有助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而且为更好地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可能。

(二)举办民族美食文化节事活动。通过整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包括美食旅游节、民族饮食烹饪大赛、美食旅游专项产品、茶文化节、民族食品交易会等等。饮食文化节事活动必须注重凸显主题,更可以和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关联,比如绿色有机农产品,采用工艺精美的传统餐具,展现制作工艺过程等。民族美食节事活动开发更强调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尽管凝视和欣赏能带给游客一定程度的旅游体验,但是参与性旅游体验更能使游客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像藏族的“雪顿节”等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性,也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三)建设规模较小或私人专属的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馆。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可以开设在村民家中,也可以另外修建。主要用来展示和介绍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示的实物内容除了饮食文化的食物、酒、茶、原料等,还包括餐具、制作工具、炊具等辅助物品。饮食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呈现给旅游者全面的、丰富的、生动的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当然,还可以设计体验场地,让游客实际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认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在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是静止橱窗展示艺术,更是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民族饮食更深更透彻的文化解读。

(四)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对部分适宜的民族美食开发为小包装、易携带或者真空的旅游商品,便于旅游者购买携带。例如制作成糖果、糕点、果汁、干货、咸菜、瓶装酒、茶等旅游商品。重视保证适宜的口感,采用先进保鲜技术保鲜,并且重视民族化、特色化和精美化包装,制作成即能自用也能馈赠他人的精美礼品。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提高民族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一方面摸清民族地区各种饮食文化的全部信息,建立资料信息库,再进行筛选,将完全不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饮食文化列出来。另一方面,对旅游者进行调研,研究旅游者需求,并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摸清和预测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二是选择适合的民族饮食作为开发对象。将先前市场调研两方面结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民族饮食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对象,制定科学的、有层次的开发策略,最后进行市场推广。还可以对某些具有重量级且内容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所在的村落申报原生态民族村寨,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等级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