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1
嘉 宾:
牟永新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公司总经理
钟健夫 CI与品牌营销专家
非典正渐渐远离我们,但突发事件以及公共危机却有可能再次向我们袭来。但危机来临之时,如何最快速的做出反应,企业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危机处理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当危机可以带来商机之时,企业是见利忘义地猛推产品,还是“先义后利”树立自己品牌长期的美誉度,这些都是非典留给企业的思考。为此,我们把企业家和营销专家请进茶座,在“后非典时期”谈一谈公共危机与品牌营销的话题。 你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吗
阿波:最近一段时间, “非典营销”这个词儿很热,这个词讲的是企业如何应对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抓住非典中的商机,做好企业的品牌营销。不管这个词是否恰当,但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公共危机的能力,对企业来讲确实是一个考验。
牟永新:2002年的转基因食品事件、2001年的PPA事件也算是影响比较大的公共危机,但像非典这样影响如此大的公共卫生危机还是头一回。对我们医药企业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年都会遇到。像小范围、局部地区的红眼病、流感、乙肝等。这时都需要企业能迅速做出反应,将相关药品第一时间送到病发地患者和消费者手中。这里,反应速度致关重要。谁快谁就能抢得先机,占得商机。在这个速度首行来自于决策层的迅速判断、决策。像在广东出现非典的几天,就率先打出抗病毒的广告,并马上组织增加生产,填被市场空白。记得当时老板在国外,但管理层马上进行了决策。
阿波:可这里面有风险啊,你如何判断这个突发事件或危机的持续性,搞不好都去扩大某一产品的销售,如果危机很快消失,就会造成滞压。
牟永新: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但这次我很深的体会是发生了突发事件或危机后,决策层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明确的判断,敢于下决心、做决策。当然这要依靠调查研究,判断这个事件或危机可能发生的范围大小、延续时间。另外,光有正确快速的判断仅仅是第一步,你一定还要一套完善的生产、销售体系去支撑。反应速度是靠一条完整的链条来支撑的,从获取信息到判断决策再到组织生产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支撑香雪快速反应的,就是多年建立起来的完善营销体系和1999年率先在国内同行引入的ERP系统。靠着这套系统,我们在2002年初全国爆发大面积流行性感冒时也第一个作出了反应。
钟健夫:我听说前段时间国内对企业要不要上ERP也有争议,因为导入ERP系统必须对企业原来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BPR),管理者的行为习惯要改,权利要下放,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听了牟总讲,企业如果过了这一关,就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炼好了内功。
阿波:现在我看许多人在讲占“非典营销”时都讲要建立一套突发事件或危机的反应系统,我觉得建立这样一套系统的关键是企业流程再造,靠企业平时供应链管理的内功,许多东西在平时看不出来,到了突发事件或危机时就一下子显出差距了。
牟永新:是,通过这次非典,我们更加认识到ERP系统、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医药系统的ERP系统大多只是做到生产环节,我们企业的ERP系统目前还仅限于物料管理,主要是生产部发,现在我们就要加速将生产和销售全部连接起来。 义利之辨树品牌
阿波:在市场经济里,企业在突发事件或危机中把握商机,当然是情理之中,但我觉得企业还是一个社会公民,当一个公共危机爆发时,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时,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过分推销自己的产品,就会给人发“危难财”的印象,反而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在公共危机,企业该如保进行恰当、有效的品牌营销呢?
钟健夫: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每一个企业思考。我觉得作为企业一定要区分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区别。在我看来,凡涉及公众安全的危机就是公共危机。有人将所有社会突发事件都理解成公共危机,这是不准确的。突发事件不一定引发公共危机,比如,某煤矿突然塌陷,矿工们被埋进去了,算是人命关天的重大事件吧?但算不上是公共危机。突发事件只有影响足够大,像SARS和一些突发性的地震、水灾那样,危及公众的安全时,才称得上是公共危机。
在公共危机这种特殊情况下企业如何进行品牌营销,我觉得应该是重在树品牌,当然不是说不要赚钱。这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比如我注意到香雪最早推出的那组“向白衣天使致 敬”的公益广告,就给我印象很深。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捐赠形式体现自己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可相反,有的企业故意大幅提高物价(尽管在市场稀缺情况下适应提价是可以理解的),过分突出自己的产品推销,就会造成反感。因此,在公共危机中,企业一定要估在做品牌营销,而不是仅做产品营销。做产品的企业往往只注意短期的利润,有机会主义行为;而做品牌的企业则注意到企业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
牟永新:在公共危机中,企业一定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作为企业不必讳谈利益,但同时作为一个企业公民,我们是社会一份子,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你也可能注意,这次非典中,很多企业都积极捐赠、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阿波:我也从这次非典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公益活动与提高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关系了。
牟永新:许多抗病毒药品都在这次非典过程中,在老百姓心目中获得了广泛的认知度,但一个品牌仅有认知度是不够的,还要有美誉度。像我们最早打出了抗病毒的广告,但十天后,随着非典疫情的严重,当药品广告扑天盖地时,十天后我们马上推出“向白衣天使致敬”的公益广告片,我们马上和政府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与健康研究所出健康宣传VCD,出钟南山的报告VCD。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2
继27日傍晚支付宝因“光纤被挖断”大规模服务中断之后,携程网也因故障“瘫痪”。截至28日17时,携程网故障仍未完全修复。坐拥数亿用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移动支付企业为何接连发生故障?又如何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保障用户使用安全?对正在兴起的“互联网+”会有什么样的警示?
两大巨头先后出现故障
27日,由于市政施工,杭州市萧山区某地光缆被挖断,进而导致支付宝一个主要机房受影响,随后全国部分用户约2小时无法使用支付宝。28日,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网站携程也遭到不明攻击,导致网站和客户端无法登录。
支付宝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是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的网络入口,还是很多城市水电煤气的缴费终端。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李楠告诉记者:“已很少用现金,工资一发下来就放在余额宝里,支付宝出问题,大家都非常担心,生怕钱丢了。”
多位网络安全专家对记者说,一根光缆就“绊倒”了支付宝,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确实要高度重视了。
支付宝、携程的相继“瘫痪”,引发用户对账户资金安全的担忧。与传统金融机构出现故障相比,互联网企业出现信息系统故障的扩散面往往要大得多。
家住北京的支付宝用户李木水27日傍晚正在给朋友转账,提交转账支付密码之后,支付宝钱包界面上并没有看到刚才转账的对话记录,是否成功没有提示。再刷新一遍,连早就设置过的头像也提示他重新设置。见此情景,李木水说:“我一下子心慌了。”
28日中午,因携程旅行网出现故障,一些用户反映,预定成功的酒店没有保存地址和名字,APP、网站均打不开。
业内人士表示,服务中断通常会导致交易失败,资金并不会凭空消失。不过这种少见的大范围服务瘫痪仍然引起了用户担忧。支付宝方面称,对于27日晚间的故障,目前尚未接到用户由于这次故障引发的资金损失索赔。
360副总裁谭晓声表示,支付宝和携程是所在行业中的佼佼者,两家企业均出现问题,显示出网络安全和稳定遭遇严峻挑战。在当下“互联网+”热潮中,网络安全和稳定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作为动辄拥有上亿、甚至数亿用户的互联网企业,遇到信息系统故障通常如何应对?多位网络安全技术专家介绍,目前,不少普通的互联网企业并没有灾难备份,但如果涉及支付、资金交易等业务,往往有灾备,只是备用的数据中心平常并不启用或很少启用,即“冷备”。安全级别高的企业通常采用异地“热备”,再高一级就是不同的城市多个数据中心同时“备”,也就是业内常说的“异地多活”。据了解,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已经完成了异地灾备。
专家介绍,异地灾备是用来做“冷备份”的,等另外一个城市挂掉了,才会切换。但如果能在不同的城市设多个数据中心,也就是实现“异地多活”的话,发生“光纤被挖断”之类的故障,切换、调整时间就有能力从小时级提高到分钟级,让系统短时间内实现平稳切换。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3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利益;利益冲突;原因
近年来,以群体这一形式表达诉求和愿望的现象越来越多,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突出问题。归根结底,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发生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不断分化,经济利益和物质资源重新分配与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导致利益主体各个层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激化、冲突频发。深层次地挖掘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更成为学术界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
(一)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涵义
国内外学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见解,称谓也各不相同,比如“集群行为”、“”、“集合行为”等,本文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理解为,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社会公民在其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或者维护社会公平,自发地结合为一个集体所引发的具有破坏性、突发性的社会活动。
(二)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除了呈现出破坏性、突发性等特点以外,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强烈关注的特征和趋势:第一,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参与主体多元化;第二,诱发原因多样化,利益冲突成为主要诱因;第三,影响日趋严重,处置更显艰难。
(三)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正确地理解与划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可以帮助深入去探析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性突发事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准备情况可以将其分为预谋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和偶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的规模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型、小群体型和大群体型群体性突发事件;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行业和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经济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政治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民族性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外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文化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等。[1]
二、 利益冲突的基本内涵
(一) 利益的涵义及其类型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曾经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3]可见,各学者均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那究竟何谓利益呢?国内外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均趋同于这样一种观点:利益即需要。国内著名学者王浦劬也对利益给予以下定义:“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4]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即为利益的实质所在。
为了更好地理解利益,有必要对利益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将利益划分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利益分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三种类型,以方便后文的研究。
(二) 利益冲突的涵义
正是由于利益的多样性,使整个社会中处于相同或相似地位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或者多个利益体系。单个利益体系或各利益体系之间的利益主体之间势必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构成了各种利益冲突。所谓利益冲突,即各利益主体之间在其利益不同、相互违背或者不兼容等情况下使得自身利益或集体利益实现受阻甚至无法实现时所引发的矛盾。一旦利益冲突存在,各利益主体之间便会此生不满情绪,甚至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所以说,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 利益冲突: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正逐渐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范围更广等特征,并伴随着破坏性更强、影响越加恶劣,处理更加困难等严重的后果,所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致力于探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不公平、政府不作为、民众不满足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但是归根结底,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
(一) 政府职能错位,干群利益冲突加剧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理应发挥着有效预防与处置的重要作用。而从目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来看,政府出现较为严重的职能错位现象。现阶段政府出台的政策比较落后,导致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利益冲突未能有效化解,从而引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不满,使干群关系紧张;有些政府官员缺乏责任心,冷漠、失职等不作为也使政府的整体管制水平降低,更增加了群众的不满,加剧了干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 利益结构变异,利益主体矛盾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利益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都需要重新定位,而原有的利益结构被改变,改革开放前“整体的利益结构”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开始分化,这势必会导致各利益集团重新分化,进而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之间势必会为了各自的利益产生矛盾与冲突,造成各利益主体的不满情绪,甚至是付诸行动,最终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 协调机制不善,民众多方利益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取得一系列改革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彰显。比如,贫富差距加剧,对地位、资源、权利的占有不公等等。之所以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出现这些危害社会的现象,原因在于我国的执政系统出现了问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地化解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机制,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处理能力低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协调,多方利益严重失衡。
(四) 表达机制不畅,民众利益诉求受阻
现阶段,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是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沟通渠道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目前,群众利益表达长期受阻,群众利益诉求未能得相应的重视与合理的解决。一方面,由于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群众在社会阶层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又加上政府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导致民意更难顺利表达与顺利解决,这就使冲突更加加剧,群体性突发事件更容易产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五) 社会保障不力,民众利益缺乏维护
在我国,社会保障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5]其中,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应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实施的,属于应急型的政策,难免缺乏健全的制度规定,从而导致群众的合理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各方面利益缺乏保障的群体更容易引起和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的社保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 社.200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3]王伟光.社会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8.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47页.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4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市场秩序多年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触及,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治本的任务仍然繁重。从食品市场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特点看,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案件易发多发,变换花样,禁而不止;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市场行为固有的短期型和盲目性的克服,法制观念的增强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法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等,都决非旦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将贯穿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全过程;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来看,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属于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从食品自身的安全性能而言,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吴仪副总理在总局呈报国务院的《关于200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工作抓得不错,望再接再厉。食品安全永远要抓下去,丝毫不能放松。
二、农村食品安全是监管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地区
从目前的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最艰巨的任务及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村。从经营主体来看,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点多分散、涉及人员众多面广、监管任务繁多重大。从查处违法行为来看,去年查处的农村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占全国的90.46%,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占全国的52.09%,大量的食品违法案件发生在农村。从执法监管人员数量和执法手段来看,农村执法人员很少,农村基层工商所建设滞后,执法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等一些原始手段上。从各地整治情况来看,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食品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三、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和治理
从食品安全全局来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涉及内容复杂、政策性强,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成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难题。从无证无照经营食品问题来看,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经营者大多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贫困人员,其经营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具有流动、分散、隐蔽、随意性的特点,有的检查时或关门或逃走,有的取缔后另起炉灶,有的强行取缔时,则会形成“寻求生存权”与“履行职责权”的对抗,极易导致的发生,成为困扰各地的一个社会难题,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实施社会综合治理。
四、经营者自律制度的建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治本环节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经营者自律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制度,但仅仅依靠经营者自己落实自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引导教育、社会监督和工商督查等外在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对不落实经营者自律制度的行为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经营者自律制度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必须努力建立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相统一的机制,鼓励与规范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行为,形成工商积极引导、经营者严格自律、社会密切关注与监督的自律制度建设建设格局。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广大经营者通过实施自律制度真正体会到与提高其经济效益是正比关系,这是落实企业经营者自律制度的根本原则,只有这一原则得到体现,才能切实把自律制度扶上自觉自愿自律的绿色通道。
五、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问题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
所谓关键环节就是说由牵一发而动全省之功力,或叫做牵一发而影响整体的效果。从目前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的职能来看,主要是查处市场中食品违法行为、处理市场中不合格食品;从实施的各项监管制度而言,工商机关通过对市场的巡查、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合格食品,确保及时退市。福建省工商局实施的《不安全食品退市工作暂行办法》,新疆塔城工商局推行的“不合格食品电子预警退市”监管方式,达到了以退市促进经营者把好入市关、规范交易行为的自律意识提升的目的。
六、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随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营者自律诚信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监管者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虽说导致食品安全的因素在逐渐减少,但由于受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可抗力条件的限制,人力所能及时发现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产生的概率不会减少,就是说零风险的食品安全是很难存在的。而流通环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环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带来的食品数量是很大的,现代化的营销网络带来的食品市场是很大的,生活社会化需求的提高所带来的食品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数量是很大的,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受害后果是很难估量的。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主要建立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物质技术保障体系、问题困难应对体系、成绩责任量化指标评估体系等。重点是如何应对媒体,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如何控制问题食品,最大限度遏制其传播;如何落实第一现场责任,充分发挥应对者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5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问题;对策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指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相关机构进行“先危机”的预测和监控;在危机发生时,根据已有的法律化的相关预案、处理流程、应对措施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干预和控制,消除危机,然后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善后工作,进一步减少损失,保证各方相关利益者的各种权益,恢复社会稳定,安定人心,在民众中树立负责任政府的形象。
公共危机的发生一般有其演变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也应该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在危机的初始期中,政府应具有敏感性,进行预警、监测和问题管理,及时识别各种突发性事件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将危机消弭于萌芽之中;在危机发生阶段,则应根据已有的相关危机管理计划,启动紧急应对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危机事后处理阶段,则应注意妥善护理有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等恢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修正政府的日常决策和危机处理系统。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
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公共危机法制建设尚未健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律尚未健全,二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制执行不到位。在公共危机发生以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出台一些合理而不合法的特殊管制措施并强制实行从而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只是采取对相关责任人就地免职等行政处罚,却缺乏相应的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并且,地方政府在如何保障民众通过法律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如何防止危机状态下公共政策侵害公民权利等方面都还存在法律的空白点。
2. 公共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组织系统和机构
目前,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专门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一旦危机发生,只能被动应对,容易造成组织工作上的混乱。这样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不能把对危机的前期控制纳入政府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常态管理当中。另一方面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危机管理中各部门彼此独立,事态控制方法单一,部门之间协调动员机制不顺,这使得我国政府长期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体制弊端在危机管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势必导致权责不明,效率低下,延误危机处理时机。
3. 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宣传不够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前提应该是转变观念。我国危机管理的宏观机制是非常欠缺的,究其原因,就是认识不足。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采取了必要措施而从容度过,表现出我国应对危机的胆略和智慧。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在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的力挽狂澜。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危机应对机制。我们现在对一些事故,比如煤矿瓦斯爆炸、空难等等有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条例,平时加强防范工作,出了事故之后可以根据条例确定相应的责任,对事故的定性和处理有一套办法。但是,更加宏观的、系统的危机管理却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水平。
4. 公共危机管理参与者太过局限,力量不足
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人人都能站出来出一份力,那么就有可能把危机的伤害降到最低。然而,我国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和协助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甚至大多都是冷漠或逃避的态度,不能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就算有部分公民想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无疑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大阻碍。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宪法虽然已对紧急状态制度做出了原则性得规定,但对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行使紧急状态权利,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因此,应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作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并在此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政府的危机管理权的合法行使,避免肆意侵犯公众权利的事情发生。此外, 要强化执法,建立危机管理执法监督体系,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到位。
2. 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公共危机一旦不幸发生,必须迅速启用所有政府资源开展危机救治,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速、有效地遏制危机的发展和升级,控制危机局势,迅速解决危机,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则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指以国家政治机构为核心,按照相应组织运作从而对危机事态进行预警、应对和恢复的组织体系。这样的危机管理机制一般包括危机管理的中枢指挥系统、危机管理的支援与保障系统和危机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3. 强化危机教育,增强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公民的公共危机教育,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比如:通过学校教给学生相关知识,开展公共危机知识讲座,利用发生过的危机案例来教育民众,加强模拟灾难演练,积极开展危机处理方面的研究。另外,政府还应该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提高政府自身、公民和社会组织处置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加强危机宣传,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扩大公众参与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体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事件,消除恐慌心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中,还要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参与的形式,拓宽参与的渠道。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深厚资源和力量源泉在于民众之中。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机关的能力,而应当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应对危机。
5. 动员全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增强社会认同
社会自我调节力量主要是指非营利组织和基层组织。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 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当发生一些公共危机时,我国主要靠的是政治动员机制,靠的是政府行政手段,社会力量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要着力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 使危机管理中不仅有一个忙碌的政府,也有一个忙碌的社会,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自我调节的力量,化解危机。
在公共危机管理上,只要政府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和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处置危机的权威体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增进社会认同,促进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就一定能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面前处变不惊,控制局面,转危为安,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伤害,最大可能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参考文献:
[1] 肖鹏英.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J]. 学术论坛. 2006(04)
[2] 王晓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与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12)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6
1.房地产行业风险评估环节执行力薄弱,市场风险较大
问题日渐突兀,尤其是风险类问题。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制定完善,导致无法才去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再来是房地产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执行力度不够,意识薄弱,其主要不到为是表现在民营企业中的。因为其对经营企业没有控制力,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导致执行力不足,生产经营风险增大。
2.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能力缺乏,未能够建立完善健全的监督管理机构
缺乏部门应有的独立性,无法发挥其功能。内部人员的执行力度和领域水平也参差不齐。房地产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专业只是水平无法达到行地产工作形式的要求,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3.高风险,高利润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使企业对项目投资、营销策划、客户服务、成本控制等大大降低
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公司只看重结果,却忘了需要不短完善的优化业务。房地产行业目前细分为民用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属于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没有有效的流程和策略调查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价值。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
二、对于房地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1.健全房地产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
因为它为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但是在完善的同时我们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按照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控制体系。还要针对不同部门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各个部门,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经历及各个部门明确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2.发挥房地长企业各领导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房地产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各个部门都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一部分,是一项系统的功能。如果想要企业内部控制得以高效的有序的实施,就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定相应的监督计划。首先就要对企业经营活动制定相应的督促计划,其次还要督促各个部门的落实情况,加强内部陪审机构功能能。要求发挥出监管的力度和作用。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就是定期对企业内部实行的计划祈祷督促和监督,再进行评审。客观的对其计划惊醒评价,对于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作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3.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的系统培训
提升员工的素质,增强责任感和团结的基础上,同时建立和健全房地产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促使企业内部员工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考核成绩和标准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内部环境是一个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而员工的最基本素质,责任感也是确保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培养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提高她们的思想觉悟。
4.建立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处理系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要建立企业内部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起企业内部的沟通系统,不仅能够是企业内部人员增进了解和团结,也能都借此打破企业内部的沟通障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相关人员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机制,同时也要建立信息投诉制度和举报人管理制度。管理信息部门必须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及时的和上层管理部门沟通和处理,加强企业内部人与人指甲的和谐交流,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5.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有理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梳理和人员流动。在房地产企业中,尤其是跨项目发展,集团管控,信息透明就显得很重要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少部门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但是如果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有明显的分割,员工对工作情况有质疑,管理高层和底层也缺乏沟通,就会不便与企业管理政策和实际情况的落实和发展,从而会缺乏目标和动力,导致企业的利益无法最大化。
6.建立突发事件机制
房地产企业内部也必须建起里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机制,这些机制必须由各个不同层次的和各个部门的系统构成。企业建立和完善这种机制目的是针对企业最薄弱的环节,通过企业内部的动态分析,根据企业外部的的实际情况,不断收集信息和外部市场经济状况并对其做出重大风险评估和预测,与此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关的突发事件组织保障制度和相关处理事件制度的规范。借此制度,企业相关人员就能快速识别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重要性。并且采取相关的制度及时处理,降低企业的经营的风险。此外,随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其所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产业种类大幅度的提高,开发规模也相继扩大。房地产企业总公司对各个地区的分公司的管理也面临深度和宽度的挑战。必须对企业内部进行企业向区域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管理。其次,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完善还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应当从企业的岗位人员,人员职责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入手,还要保障企业的安全完整性和会计信息确实可靠。从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开始,企业的一切决策都应该逐步趋于完善,并全都应该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