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1
一、事件回顾
案例一:抢琴房肢体冲突事件
11月的一个晚自习,两个年级音乐专业学生因为抢琴房在学校发生了冲突,两方僵持不下,紧接着双方叫来了班里同学帮忙助威,就变成了两群人在学校互相推搡,大打出手。后来班长拨通了我的电话,当她们互相了解到双方都是我的学生时,顿时都泄了气散去了但是心里还是愤愤的。第二天我把三个音乐班的班长和主要班委叫到办公室,让她们互留电话、加QQ,互相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并两个年级比赛视频和照片分享给对方班级,利用班委的力量去班级扩散,在第二天召开主题班会,带动舆论力量。这件事也让我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的班融合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培养沉着冷静果断的班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案例二:学生匿名信事件
大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就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有的学过器乐有的学过声乐有的学过舞蹈,每个人的方向不同,专业水平也层次不齐。学生入校后对音乐专业课程存在疑惑,班里个别性格偏执的学生就有些情绪,但是她的情绪还不愿意直接表达,于是就在全班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写了匿名信。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并给予我指导。这件事也给了我启发,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特长生,除了综合发展外,她们在专业上更需要来自任课教师的引领。于是请来了专业老师利用休息时间给班里同学开展专题交流,从师资力量到人才培养,从课程设置到专业发展,从学时安排到日常学习,面面俱到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二、突发事件的应对
(一)及时到位,安全为先
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的真假,控制事态发展局势。如果不能立即赶到现场,要联系值班老师或学生干部先去现场。这就显现出了班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是特别严重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上级领导汇报,因为领导有大局观和丰富的经验,能在短时间内帮助我们把控局面。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处理的目标都应该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是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
(二)随机应变,因案施策
学生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不确定性和处理的非常规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可能走常规路线,没有模板和套路。对我们辅导员来说,就必须随机应变,因案施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需要把班级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牢记在心,平时多加关注。
(三)有理有节,与家长达成共识
对重大事件,有的是家长必须来校处理的。我们要尽量和学生家长处理好关系,尽早与与家长达成共识,尽快处理问题。首先,对学生及其家长可能采取的不友好态度做好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家长给予理解,在有限的范围和合理的尺度内允许他们发泄和发表看法,使他们的焦虑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能激化矛盾和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掌握稳定对方情绪、进行有效沟通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的应对能力,避免冲突升级。
(四)反省总结,防微杜渐
反省总结是整个学生突发事件处理的最后环节,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生教育管理和学校带来必要的教训,也带来一些宝贵经验。所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不可忽视。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
突发事件看似不可预测,不可控,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把工作做到位,还是能最低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能把工作做到平时,深入学生心中,那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和影响时,她们思维得到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处理问题冷静理智时,我们就已经避免了很多的突发事件。
(一)明确辅导员职责,体会爱与责任坚守的事业
辅导员虽然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追根究底还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爱与责任的事业。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琐碎的大材小用的事情时,你很难体会快乐也很难实现人生价值。教育不是要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辅导员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的道德品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作为辅导员要想走进她们的心灵深处,就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吸引、感染、引领她们。
(二)发挥团队力量,寻求资源协助与支持
应对学生突发事件,或者是日常学生工作,靠单枪匹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依靠组织力量,团体协作,由团队处理的模式进行。团队处理问题的优势在于:对问题能有更彻底和完整的评价,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发挥集体合力,较好地控制局面,化解危机,把学生问题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遇到问题或者组织活动等,如果团队成员能齐心协力,不但会让事半功倍,也能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分析学生特点,提前应对学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是三年,大致分为新生入学适应时段,知识能力储备阶段,就业求职准备阶段。不同阶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有预见性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及完美人格教育,主题班会是很有效的应对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出现问题的教育形式。
(四)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辅导员工作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2
关键词:高校 预防 应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社会冲突与也随之而来。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时有发生,且都以人们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爆发出来。因此,预防和应对高校是每个高校都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的基本特征
高校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师生,因某种共同利益临时聚集,为了表达共同的要求或是宣泄某种共同的情绪而构成一定破坏性的行为。剖析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突发性,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当今,高校时有发生,不仅数量上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像以前那样的仅仅是一个小区域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而是由多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所有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甚至大学教师一同参与,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高校学生之间联系交流愈发广泛,在高校突发时也更容易造成“一呼百应”的局面。据了解,在江苏省仅2009年一年就有无锡太湖学院“空调门”、南大“寂寞门”等超过5次大规模的高校发生。
2.目的单纯,但表现方式激烈
当前,高校发生的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行为目的单纯。这些的起因有的是因为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和误解,有的是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相关利益处理方式不恰当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和维权行为。但总的来说,都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社会的责任感所致。而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思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充满正义,使得当前各类高校表现方式愈发激烈,从以前的游行示威上升到了现在的破坏学校基础设施,从以前的言语理论攻势上升到了现在对各类高校管理人员甚至高校教师大打出手。各类高校“门”事件不仅破坏了相关高校的名誉,还对各高校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处置难度加大
当今,大学生虽然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但仍存在许多法律误区,对有关法律法规还很模糊。各类高校大多是打着“维权”的口号而发起的,相关学校领导又往往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理,错过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仅对学生起一种参照作用,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学校在处理过程中,本着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这也增大了处理的难度。
二、典型高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在处理一般突发性过程中,往往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空缺使得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反应、合理处置,也为事态进一步扩大、矛盾进一步激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中,以2009年无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空调门”事件最为典型。无锡太湖学院“空调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该校某考生在期末考试中突然晕倒,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医生表示,该生应该属于心源性猝死,可能与天气炎热、身体劳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而被送往医院时也并没有中暑的特征。该生的家人与同学无法接受此事实,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校的学生一呼百应,纷纷涌上学校附近的街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各大论坛发帖求助,希望靠大众的舆论来给学校施压。但学校的态度是该事纯属意外,学校并不负主要责任。该生家长见学校对此事有推脱态度,更是在部分学生的陪同下企图上访无锡当地政府部门,甚至有上访中央的打算。虽然此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但却在当地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在此次“空调门”事件中,该校在得知学生在考场因高温导致身体不适时,并没有及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据了解,事发后几天,各大论坛的关于“空调门”事件的帖子被全部删除。学校领导在得知许多学生试图通过向政府部门求助解决方法时,通过社交关系使得学生在学校周围根本无法打到出租车,甚至严禁学生向外界宣扬此事,试图通过这种切断外界对此事关注的方式来让事态平息。学校对于此次事件的解决方法和方式实在无法让该生家长和该校的学生满意,而且这样的所谓“息事宁人”的解决方式实在值得商榷。
此次事件只是各类高校突发性的一个缩影,因此,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机制,成为建设和谐高校的重大项目,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应对高校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处理,及时控制
高校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在处理该类事件时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及时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政府部门等相关事件处理部门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高校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高校突发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影响社会秩序。政府部门在处理高校时,必须形成处置校园突发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指挥、安抚、处理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各部门系统联动,共同协作防止事态的恶化
在处理高校事,各部门必须做到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联系,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实际真实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事件的变化。在处理各类事件时,争取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控制局面,防止事态的恶化,增强各部门共同的工作效率。
3.坚持从保护学生立场出发,依法处置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模糊,在处理高校过程中,学校应坚持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工作,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工作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学校还应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全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与恢复工作
各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在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师生合理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帮助解决师生的困难和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督促有关方面及时落实;对要求合理、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学校还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引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对事件处理中的经验、不足和教训加以总结分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高校,必须抓根本,从基础设施建设、规章制度完善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入手,站在学生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到预防为本。这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黑龙江省高校突法应急预案.
[2] 戈国华,李夏芳.试谈防止高校的发生.
[3] 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3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20-02
由于学校是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我国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学校,又由于学生是弱势群体,因此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大。故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减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本文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预防与处理方法,以更好控制事件的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确定。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预防与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1 地区分布 以农村学校居多,农村学校突发事件是城市学校突发事件的两倍左右。
1.2 学校分布 小学突发事件较多,大中专院校较少。
1.4 事件类别 以呼吸道传染事件为主,主要是水痘及流行性感冒;消化道传染事件次之,以细菌性痢疾为主;食物中毒少见。
1.3 时间分布 全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
2 原因讨论
农村地区的发生率远高于县城和城市,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卫生设施配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状况欠佳, 饮水系统不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中小学生不良卫生习惯、免疫力低、传染病预防知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差都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经费的原因, 当校园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时, 预防接种工作往往难以及时开展, 是造成疫情流行的原因。
中毒事件潜伏期较短(包括食物中毒和化学中毒) 而且社会影响大,因此发生后24 h内能及时报告;但其余事件报告时间均超过3d以上。报告不及时与检查系统不能及时发现有很大关系。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以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及细菌性痢疾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还与教育部门对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学校校医编制严重不足, 缺少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报告, 延误了事件控制的最佳时机。
3 预防及应对策略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从而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乃至对社会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1 农村学校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是目前我们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应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卫生条件和状况, 如减少宿舍的拥挤、改善教室内的通风条件、学校的供水改造和按要求定期消毒、监测等, 使学校的卫生设施、环境及食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在学校推广水痘等针对性强、免疫效果好的疫苗接种,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 配备足够的学校卫生技术人员, 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要认真履行对食堂的监管责任,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的卫生监督,确保学生膳食安全。
在学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利用学校假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整改,减少开学后突发事件发生。
另外,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地将已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则是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的重要环节。
3.3 教育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校卫生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本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预案, 还可以共同组织培训, 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3.4 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爆发疫情;及时开展现场调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了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协作, 还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形式单一, 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 缺乏真正实用、科学、系统的学校应急防制体系, 而控制效果评估、相应机构应对能力评估、经济学负担及相关应急机制模式的研究文献更少。
参考文献
[1]雷芝樱, 董柏青, 陈娜萦, 龚键, 付志智, 汤小 , 邓革红.2004~2007 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对策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47-449.
[2]王艳霞, 张辉, 周洋.2004- 2006 年昆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43-45.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4
>> 重大突发事件人群紧急疏散理论初探 基于Flexsim的航空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仿真与评估研究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交互关系的突发事件热度预测研究 基于全局路径规划的相互速度障碍物人群疏散方法 农村突发事件的处置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新疆基层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突发事件问责的制度路径 涉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路径选择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人群状态仿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银行突发事件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能力分配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研究 基于微观社会资本的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研究 基于中文微博的突发事件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3.
[5] 白尘. 交通路网中最优路径算法的道路权重选择[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15): 54-56.
[6] Dijkstra E. A note two problems in connection with graphs[J]. Numerical Mathemat, 1959, 1: 269-271.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5
关键词:土建施工图;预算审核;准备工作;方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audit work is important one annulus of reasonable decide and control project cost effectively, but as a result of budget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audit object is different, or the plan of the requirement is different, or investment dimensions is different, then the method of examine and verify is different, the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audit method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prepar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01.7
施工图预算,是按照施工图纸以及计价所需的各种依据,在工程实施前所计算的工程价格,该施工图预算价格可以是按照政府统一规定的预算单价、取费标准、计价程序计算得到的计划中的价格,也可以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计算的反映市场的价格。实际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计价模式。按照预算造价和计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施工图预算可以划分为两种计价模式,传统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无论哪种计价都是确定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文件,是考核工程投资经济合理的依据。所以做好工程预算的审查工作,将有利于提高设计水平和投资效益。
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 审核工程预算的准备工作
审核工程预算的准备工作与编制工程预算基本上一样,即对施工图预算进行清点、归类、整理,根据图纸说明准备有关图集和施工图册,熟悉并核对相关图纸,参加技术交底,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必要时到施工现场进行勘测。
1.2 了解施工图预算所采用的定额
根据施工图预算编制说明,了解编制。本预算所采用的定额,是否符合施工合同规定或工程性质。如果该工程预算没有填写编制说明,则应从预算内容中,了解本预算所采用的定额。
1.3 了解预算包括的内容范围
收到工程预算后,应该根据编制说明或内容,了解本预算所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技术交底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因为这部分工程的施工图,有时出自不同的设计单位,或者不是随同主体工程设,一起送交施工企业或建设单位,可能单独编制工程预算;同时,有的设计变更,送至施工企业时,施工企业正好按原图已编制出预算,不愿再重编(计划以后再调整),但在编制说明中又没有介绍清楚。建设单位在接到这部分设计变更后,往往和原来的施工图装订在一起,因而,引起双方在计算范围上的不一致,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有类似情况时,最好写进编制说明,以便取得一致的计算依据。
1.4 熟悉有关规定
预算审核人员应熟悉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有关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信息价格以及各种费用提取标准的规定,既要审核重复列项或多算了的工程量,也应审核漏项或少算了工程量,还应注意工程量计算单位是否和预算定额一致。总之,应该实事求是地提出应增加或应减少的意见,以提高工程预算的质量,确保工程造价合理。
2.土建施工图预算审核方法
2.1全面审核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商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这种方法常常适用于以下情况:1)初学者的审核的施工图预算;2)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3)工程内容比较简单(分项工程不多)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4)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设计单价的预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审核后的施工图预算准确度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实质是重复劳动。在投资规模较大,审核进度要求较紧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但建设单位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仍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2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有选择地,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如砖石结构(基础、墙体)、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木结构(门窗)、钢结构(屋架、模条、支撑),以及高级装饰等;而对其他价值较低或占投资比例较小的分项工程,如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审核者往往有意忽略不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档次易混淆的单价(如构件断面、单体体积),其次是混凝土强度等级、砌筑、抹灰砂浆的强度等级换算。这种方法在审核进度较紧张的情况下,常常适用于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或施工单位审核设计单位的预算。这种方法与全面审核法比较,工作量相对减少,而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差,但仍属重复劳动。
2.3分析对比审核法。
由于上述两种方法,类似编制施工图预算,工作量大,审核周期长,预算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出另一种方法,即分析对比法。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方造价指标(元/立方米、元/平方米、元/米等);
2)分部工程比例:①基础;②楼板屋面;③门窗;④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3)各种结构比例:①砖石;②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③木结构;④金属结构;⑤装饰;⑥土石方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
4)专业投资比例:①土建;②给排水;③采暖通风;④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
5)工料消耗指标:即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
2.4 常见病审核法。
由于预算人员所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则观点、方法亦不同。在预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某些施工单位的施工图预算常常出现以下常见病:
2.4.1 工程量计算正误差:1)毛石、钢筋混凝土基础T 形交接重叠处重复计算;2)楼地面孔洞、沟道所占面积不扣;3)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面积不扣;4)挖地槽、地坑上方常常出现“挖空气”现象;5)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5)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7)楼地面、墙面各种抹灰重复计算;
2.4.2 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1)混凝土强度等级、石子粒径;2)构件断面、单件体积;3)砌筑、抹灰砂浆强度等级及配合比;4)单项脚手架高度界限;5)装饰工程的级别(普通、中级、高级);6)地坑、地槽、土方三者之间的界限;7)土石方的分类界限。
2.4.3 项目重复正误差:1)块料面层下找平层;2)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3)预制构件的软件;4)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在采用综合定额预算的项目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2.4.4 综合费用计算正误差:1)措施手段材料一次摊销;2)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定额已考虑的内容重复;3)综合费项目内容与冬雨季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中内容重复。而某些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或施工单位的初学者却常常犯有另一方面的常见病:1)工程量计算负误差。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2)预算项目遗漏负误差。缺乏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施工常识,图纸说明遗漏或模糊不清处理常常遗漏。由于上述常见职业病范畴,且具有普遍性。审核施工图预算时,可根据这些线索而摸瓜,剔除其不合理部分,补充完善预算内容,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取定定额单价,以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之目的。
3.结束语
完成预算审查之后,为了检验审核成果的可行性,必须采用类比法。即利用工程所在地的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进行可行性判断。如差距过大,应寻找原因,如设计错误,应予纠正。预算审核是一项细致的技术经济工作,虽有技巧,但应在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业务知识指导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加文献: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6
关键词:褐色土地;识别;再利用;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20
20世纪后半叶,国际竞争、变化的市场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许多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没落和外迁,从而在城市内遗留下来一些不用的或者废弃的、通常有被污染风险的地块,人们称之为“褐色土地”或者“棕地”(Brownfield site)[1-3]。褐色土地再开发可以推动城市土地的再生性循环使用,因此受到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民间非赢利组织的极大关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一些城市在“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遗留下褐色地块,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生态阴影”[4-6]。如何识别这些褐色土地,成为城市土地循环再利用的前提和关键的第一步。
1 褐色土地概念的界定
褐色土地概念的界定是进行褐色土地识别的前提和基础。国外对褐色土地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不同国家和区域对褐色土地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7-15](表1)。英国是最早将荒废的工业地块描述为褐色土地的国家,并将褐色土地列为一种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体系的空间模式[7]。美国是最早正式界定褐色土地概念的国家,美国环保署(USEPA)和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定义的褐色土地概念在国际上接受最为广泛。
至今,全世界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褐色土地定义,这个词在不同的国家和制度下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美国法律解释中,污染被强调为褐色土地的主要成分;而在英国规划文本中,褐色土地可能是一个先前开发过的为非农利用的土地;在德国,褐色土地既指城市内部的不用的建筑,也指城市内部需要再开发和再更新的区域;而在法国,褐色土地指先前开发过的空间,暂时或者明确废弃的,需要在未来重新利用,且可能部分被占用、废弃或者污染的地块。从表1分析,国外褐色土地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①褐色土地是已经开发过的土地;②位于城市地区;③当前被废弃的;④需要再利用;⑤有被污染或潜在污染的问题。
在中国,对褐色土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褐色土地的概念界定主要停留在特征描述阶段,对于褐色土地识别还未形成系统的、权威的识别体系[16]。在土地规划、利用实践中,土地再开发活动大部分是对先前开发过的土地,如工业区或者老的居住区的再利用。由于中国城市建设和转型极其快速,不是所有的地块都在再开发之前真正地被遗弃,而且先前的活动如工业生产可能已经引起那些地块的污染问题。因此,国内关于工业废弃场地、污染土地的研究较多[17-22],关于褐色土地或棕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1-3,23]。尽管国内有学者尝试定义褐色土地或棕地,但基本是借用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关于褐色土地的定义。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褐色土地概念的理解,本文将褐色土地定义为:特定时间期限内,位于城市市区内已开发的,被先前的活动所废弃或置换的,可能被污染但又需要再利用的土地。根据这个定义,潜在的褐色土地就是现在正使用,未来将成为褐色土地的地块。
2 褐色土地的识别方法
褐色土地的识别是指根据预先定义的褐色土地标准对待评地区地块进行筛选的过程,或将待评地块特征与预先定义的褐色土地标准进行比较、核实的过程。褐色土地的识别是建立在褐色土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于褐色土地概念的不同理解,将导致不同的识别结果。同时,识别褐色土地也是进行褐色土地分类和再开发利用的前提,识别的结果将对决策者的管理措施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外,并没有统一的或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识别褐色土地[24-25]。褐色土地的识别的一般方法是将待评地块和预先定义的褐色土地特征进行比较,全部符合预先定义的褐色土地特征的地块,即是褐色土地[26-28]。这种识别的过程属于被动识别过程,提出识别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因此,待评地块信息的收集至关重要,识别过程需要信息量也较大,需要收集目前遗弃的老的工业地块精确造册、污染活动的环境记录、税收记录、再开发登记等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和社区。由于国外土地属于个人所有,个人担心土地被识别为褐色土地后,影响土地买卖及使用价值,因此很难从个人获得准确的信息,对褐色土地识别造成很大的困难。
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来识别褐色土地,如借助高光谱遥感监测手段和GIS 手段进行褐色土地类型识别[16]。Cheng(2011)基于USEPA褐色土地概念及GIS方法,改进Coffin 和 Thomas褐色土地识别的流程,以深圳福田区为例,识别中国褐色土地[29]。该框架分为四步(表2),即通过将当下可以用来识别待评地块信息与褐色土地的特征联系起来,而不是依靠查询精确造册信息、注册废弃或者开发应用等信息方式来识别褐色土地。通过四个步骤识别位于环境退化区域地块,且这一区域为工业用地、现在是欠税的或是潜在的废弃财产,则可能是褐色土地。这一识别框架改进了国外识别褐色土地的做法,通过识别中国待评地区内环境责任和查询污染费和税收记录来识别褐色土地,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识别的工作量较大,且过度依赖政府的公告信息。
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储备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被先前的活动所废弃或置换的,但又需要再利用的土地,将在当地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储备,最终以招标拍卖挂牌的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因此,对特定时间期限内城市褐色土地的识别,均可以通过对进行挂牌的地块进行识别即可。这既保证了地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又大大减轻了识别工作量。本文研究的褐色土地识别框架和流程,如图1所示。
褐色土地识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无污染地块识别阶段,第二阶段为疑似污染地块的确定阶段。通过识别的褐色土地类型分为三类,如表3所示。
3 褐色土地识别实践:以福州市为例
根据褐色土地别框架和流程,本文以2011年为识别年限,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说明褐色土地的识别方法。数据来源于福州市国土资源局2011年1-12月公开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公告,共18份公告,涉及35宗(宗地编号30与36地块相同),总面积350.5公顷。
3.1 第一阶段识别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相关规定,将识别地块原土地利用活动对照《重点污染源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筛选,选出福州市无疑似污染地块25宗,这些地块原来土地用途为商服、住宅、公共绿地,规划土地用途不变,归为褐色土地类型Ⅰ,面积为306.6公顷,占所有褐色土地总量的87.5%。将原土地用途为《重点污染源行业分类》中化工、机电、木业、温泉疗养、铁路、啤酒生产、电子和印刷地块10宗(表4)选出,这些地块存在疑似污染,进入第二阶段识别。
3.2 第二阶段识别
城市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相对于大气而言比较隐蔽,且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对疑似地块的识别主要关注生产活动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工业企业用地、危险有毒物品仓储地、废水废渣容器盛放地等。
3.2.1环境污染信息收集
地块环境污染信息包括:(1)该地块历史用途、变迁情况;(2)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其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状况、排放去向等相关资料:(3)危险或有毒物品的贮存;(4)地块内及周边环境水文状况等记录;(5)环境事故报导。收集方式包括网络信息收集和相关人员的采访。最终福州市疑似污染地块环境污染资料收集情况如表5所示。
3.2.2采样分析
在查询疑似地块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点与采样重点分析地块内已知使用过的化学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的跑冒滴漏行为。样品采集与分析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及《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等进行,国家未规定分析方法,参考欧美等国家的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方法采用直接比较法,即将检测结果与所执行的相应标准直接进行比较,以直接地表示浓度是否超标。结果如表6所示。
4 结论
褐色土地的识别,是以褐色土地的定义为基础,通过第一阶段无污染地块识别和第二阶段疑似污染地块的确定,最终将待评地块识别为无污染地块、轻微污染且污染物浓度低于标准值和重污染且污染物浓度高于标准值三种类型,为褐色土地的在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至今,全世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褐色土地定义,究其根源,各国褐色土地概念内涵的确定,是为褐色土地识别和再开发、利用服务的。因此,国外褐色土地概念的界定和不同国家和区域对褐色土地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反映了各国工业化过程对土地利用的认识。发达国家已先后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而我国正进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急需建立适合我国褐色土地识别的褐色土地概念,为我国褐色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国外褐色土地的识别方法高度依赖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制度,不符合我国现有基础,而Cheng以深圳福田为例,提出了识别中国褐色土地的方法,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是识别的工作量较大,且过渡依赖政府的公告信息,忽视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特别是公众参与,而且对具体地块污染物的识别相对模糊,不利于褐色土地的未来开发和再利用。根据中国现行的土地储备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起以对特定时间期限内招标拍卖挂牌的地块进行识别框架和流程,以此来识别城市褐色土地,是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高效的褐色土地识别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红彬,杨英武,孙作玉.褐色土地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 (2):122-127.
[2] 谢红彬,杨英武,孙作玉.褐色土地再利用的利益相关者环境冲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6):206-209.
[3] 谢红彬,林明水,杨英武.城市褐色土地再利用经验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 (2):53-55.
[4] Lin Mingshui, Xie Hongbin, Yuan Shuqi. Analysis 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urban industrial sites replacement in the period of rapid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 Fuzhou based on GIS[C]. 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CECNet 2012: 168-171.
[5] 赵沁娜,徐启新.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土壤多环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3):286-290.
[6] 范群杰,徐启新,张明成,等.城市化进程中工业用地置换的生态环境影响探讨[J].世界地理研究,2005,l4(4):86-89.
[7] Greenberg M, Lowrie K,Mayer H et al.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as a smart growth o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Environmenlalist, 2001(21): 129-143.
[8] Alker S., et al. The Definition of Brownfield[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00, 43(1): 49-69.
[9]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Brownfield Economic Redevelopment Initiative[M]. Washington DC: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r, 1997.
[10] Vanheusden B. Towards a Legal Framework in the EU for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J].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3 (4): 178-186.
[11] NLUD(National Land Use Database). Previously Developed Land Data: Data Specification[M]. London: National Land Use Database. 2000.
[12] Nijkamp P., Caroline A., Alfred J. Wagtendonk.Success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Urban Brownfield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toPolluted Sit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0(2): 235-252.
[13] Nathanail,P.,Thornton,G.and Millar,K.What’s in a Word: UK and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s of‘brownfield’[J]. Sustain, 2003, 4(3): 2-10.
[14] Grimski K. Urban Brownfields in Europe[J]. Land Contamination& Reclamation, 2001, 9(1): 143-148.
[15] Morrison D., Hanks K.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3: 21-35.
[16] 陈兆燕,谢红彬,沈红,等.国内外褐色土地再利用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4):132-142
[17] 李建三,昊祖煜,陈彬,等.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54-57.
[18] 赵沁娜,杨凯.城市土地置换过程中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1):6-9.
[19] 鲍桐,廉梅花,孙丽娜等.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17(2):858-865.
[20] 彭胜巍,周启星.持久性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8,27(3):469-475.
[21] 安淼,周琪,李晖,等.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J].土壤与环境,2002,11(4):397-400.
[22] 王林,周启星.化学与工程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5):50-56.
[23] 曹康,金涛.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124-129.
[24] Heberle, L., Wernstedt, K. Understanding brownfields regeneration in the US[J]. Local Environment, 2006, 11(5): 479–497.
[25] Hayek, M., Novak, M., Arku, G., et al. Mapping Industrial Legacies: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Brownfield Database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10, 25(4 ): 461–475.
[26] William T. State starts setting up system to help identify brownfields[J]. Capital District Business Review.1997, 24(14):3.
[27] Lorenz J, Mignery T. Brownfield remediation: urban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local groups to learn to identify brownfield sites and understand the liability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J]. Occupational Health & Safety.2000, 69(11):77-78.